观点一览从2009年《消费金融公司试点管理办法》出台至今,持牌消费金融公司已走过了十个年头,整个行业消金公司数量也达到了30家(注:重庆蚂蚁消金、苏银凯基消金、唯品富邦消金三家公司尚在筹建期)。从注册资本看,超过一半的消金公司注册资本在10亿(含)以上,注册资本在5亿至10亿元之间的消金公司有12家;地区分布方面,消金公司设立已打破“一地一家”的原则,部分经济发达的地区拥有3家;股东结构上,资金方加场景方已成为常见的组合。目前消金公司已形成多元化的融资体系,包括金融机构借款、同业拆借、发行ABS、金融债等。监管环境:规范与鼓励发展并重2009年《消费金融公司试点管理办法》出台后,我国最早在北京、上海、天津和成都试点四家消费金融公司。随后三年,由于试点范围未放开,且受“一地一家”的原则限制,未有新的消费金融公司获批。2013年,银监会对《消费金融公司试点管理办法》进行了修订,从出资人、经营范围、经营区域及监管指标等方面降低准入门槛,并将试点范围扩大到16个城市。消费金融公司在其后三年迎来获批筹建的小高潮,2014至2016年合计批筹17家,消费金融公司的数量由之前的4家提升至21家。2017年后监管加强了对校园贷及互联网金融的治理整顿,但并未阻碍消费金融公司的设立进程。2017年批筹1家、2018年批筹2家、2019年设立1家,消金公司增至24家。2020年以来消费金融行业迎来新的机遇。一方面,从宏观环境看,经济面临下行压力,消费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驱动。“十四五”规划明确提出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作为促进国内大循环的助推器,消费金融市场仍获鼓励发展。另一方面,从监管环境来看,伴随着P2P整顿归零、网络小贷新规出台,金融领域“非持牌”时代终结,消费金融持牌化成为趋势。上述背景下,2020年消费金融公司的申设进程有所加快,监管部门相继批筹5家消费金融公司,包括重庆小米消金、北京阳光消金、重庆蚂蚁消金、苏银凯基消金、唯品富邦消金,其中前两家已开业,后三家正在筹建中。2020年也成为继2014年(批筹6家)、2016年(批筹7家)后批筹数量最多的年份。目前,我国消费金融公司数量已经达到30家。图|历年消金公司批筹数量消费金融公司形势格局分析注册资本:超过10亿元的消金公司有15家从注册资本来看,截至目前,全国27家已成立的消费金融公司注册资本合计金额为443.4亿元,平均值为16.42亿元。其中,注册资本超过30亿元的消金公司有5家,包括捷信消金、平安消金、马上消金、招联消金、中邮消金,捷信消金注册资本70亿元。第二梯队注册资本在10亿至30亿之间的消费金融公司有10家,包括中原消金、兴业消金、中银消金等等。可以看出,注册资本10亿元以上的消金公司超过一半,达到15家。其余10亿以下的消金公司12家,其中盛银消费金融注册资本最低,仅有3亿元,达到最低监管要求。图|27家已成立消金公司注册资本从增资情况来看,2018年以来持牌消费金融公司大规模增资扩股,一方面是为了符合监管要求,增强机构的抗风险能力,另一方面则是扩大业务规模所需。统计数据显示,2018年和2019年是增资高峰期。其中,2018年有8家消金公司增资,合计增资金额为67.99亿;2019年有10家消金公司完成增资,合计增资金额65.72亿元;2020年有所减速,共有3家完成增资,合计增资额11.4亿。据统计,除了2020年新成立或筹建的5家消金公司未增资外,25家持牌消金公司中有21家至少有过一次增资行为,未发生过增资的公司仅有盛银消金、晋商消金、上海尚诚消金、厦门金美信消金,其中晋商消金、上海尚诚消金已在准备首轮增资。相较而言,头部消金公司增资动力较强,如捷信消金先后经过四轮增资,从3亿元增至70亿元;马上消金经过三轮增资,从3亿元增加至40亿元,目前正在准备IPO,进一步扩充资本。地区分布:已打破一家一地原则早期试点过程中,银监会一直明确坚持“一地一家”的原则,但是这一原则在2015年被打破。目前,消费金融公司数量超过1家的省级行政区已达到5个地区,分别为北京、上海、重庆、广东、福建,其中北京、上海还各拥有3家消费金融公司。以上5个省级行政区合计拥有12家消费金融公司。表|消金公司数量超过一家以上的地区另外15个省级行政区各拥有1家消费金融公司。全国尚有11个省级地区未设立消费金融公司,包括西藏、新疆、青海、宁夏、甘肃、江西、云南、贵州、吉林、广西等。这些地区之所以还未设立消金公司,或与当地经济状况相对欠发达有关。股东结构:大多为资金方+场景方的组合全国已成立的27家消费金融公司股东背景包括全国性银行、全国性银行、外资金融机构、信托公司、互联网或产业背景以及资金方与场景方组合等。早期成立的消金公司更多是资金方+产业系的组合,近年来互联网巨头纷纷控股/参股消金公司,消金公司股东结构更多以资金方+电商系为组合。表|资金方+场景方组合的消金公司除30家持牌消费金融公司外,另有几家消费金融公司处于申请或拟设立进程中,建设银行、华夏银行、富滇银行、吴江银行、宁波银行、福建海峡银行均提出要申请设立消费金融公司。信托业中西藏信托也提出拟组建消金公司的意向。经营业绩:多数消金公司业绩良好从资产规模来看,截至2019年末,消费金融公司资产规模达4988.07亿元,较2018年增长28.67%;贷款余额4722.93亿元,较2018年增长30.5%。从营业收入来看,2019年营业收入超过50亿以上的消金公司有4家,包括捷信消金以170.4亿位居榜首、招联消金107.4亿,马上消金和兴业消金分别为90.0亿、50.4亿元。其余营收在5亿元以上的消金公司有10家。图|消金公司2018年和2019年营业收入(亿元)从净利润来看,2019年净利润超过8亿的有4家,包括招联消金、捷信消金、兴业消金、马上消金,净利润分别为14.7亿元、11.4亿元、10.3亿元、8.5亿元。其余净利润超过1亿元的消金公司有9家,包括中银消金、陕西长银消金、长银五八消金、海尔消金、锦程消金、杭银消金等。图|消金公司2018年和2019年净利润(亿元)融资渠道:已形成多元化融资体系根据《消费金融公司试点管理办法》,消费金融公司不能吸收公众存款,其资金来源主要包括五个方面:一是接受股东和股东境内子公司存款;二是向境内金融机构借款;三是发行金融债券;四是境内同业拆借;五是资产证券化等。其中,金融机构借款和同业拆借是目前消费金融公司主要的融资手段。银行系消金公司依靠股东优势,其资金拆入主要来源于银行业金融机构,资金成本优势明显;而非银行系消费金融公司从其他金融机构进行资金拆入的占比更高。目前已有20家持牌消金公司获准进入同业拆借市场,头部的招联、捷信、兴业以及中银消金等公司近三年同业借款或拆入资金的余额占负债总额的比重均保持在80%以上。发行债券和ABS产品也是消金公司补充的资金渠道。截至2020年末,共有13家获批信贷资产证券化,5家获批发行金融债券。据统计,2020年已有招联、捷信、马上、兴业、湖北消费金融等持牌消金公司通过发行ABS、金融债方式融资超200亿元。此外,2020年底,银保监会发布《关于促进消费金融公司和汽车金融公司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提升金融服务质效的通知》文件,鼓励并支持消费金融公司通过银登受益权转让以及银行间市场发行二级资本债券来拓宽资本补充渠道,消金公司的融资渠道进一步打开。表|消费金融公司资金来源渠道情况消费金融公司业务发展趋势线下向线上化转型趋势明显早期成立的消费金融公司,开展业务类型以线下为主,消费场景从3C、家装到医美、教育。近几年随着移动互联网和线上支付的普及,传统零售、家装、旅游、教育培训等向线上转移,消费金融业务从获客到贷前、贷中、贷后基本实现全流程线上化,线上业务成为市场主流。同时,2020年因疫情影响,线下消费收到一定冲击,部分消费金融公司开始线上化转型。例如,捷信初期的产品类型以3C商品贷为主,具有一定规模的销售团队和线下网点。2016年至2018年,捷信通过线下发放的贷款金额占比不断降低,并于2020年开始大力转型线上化。统计显示,2019年已经开业的24家持牌消金中,七成持牌消金以线上业务为主要发展方向。大部分消金公司通过助贷或联合贷实现业务增长,合作机构包括京东金融、蚂蚁金融、度小满金融、360金融、乐信、今日头条等头部互联网平台。持续加大科技系统建设力度当前,大部分消费金融公司集中开展线上业务,而线上业务中所涉及到的自主获客能力、智能风控能力等,都依赖于金融科技能力。传统的人力工作存在成本高、效率低、局限性明显等问题,加大系统建设的支持力度是消费金融公司做大业务的必然选择。有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底,有8家消费金融公司公示专利合计335项,数量同比上涨39.6%。这些专利主要以研究消费金融信贷场景为主,覆盖了贷前信息输入、身份识别,贷中反欺诈识别、风险评估,贷后风险监管等应用场景。目前,已有7家消费金融公司通过自行研发,开发出自己的智能信贷系统。这些系统主要涉及人工智能和大数据两项技术,应用场景主要覆盖智能支付、信用评分、智能催收、智能客服、风险管理、反欺诈识别等领域。互联网贷款新规利好消费金融公司银保监会发布互联网贷款新规为推动有效实施《商业银行互联网贷款管理暂行办法》,进一步规范互联网贷款业务行为,促进业务健康发展,切实防范金融风险,2月20日银保监会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规范商业银行互联网贷款业务的通知》。图|银保监会发布互联网贷款新规图片来源: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网站针对《办法》实施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通知》根据《办法》授权,从以下方面细化审慎监管要求:一是落实风险控制,要求商业银行强化风险控制主体责任,独立开展互联网贷款风险管理,自主完成对贷款风险评估和风险控制具有重要影响的风控环节,严禁将关键环节外包。二是明确三项定量指标,包括出资比例、集中度指标、限额指标。三是严控跨区域经营,明确地方法人银行不得跨注册地辖区开展互联网贷款业务。此外,进一步明确消费金融公司参照执行《办法》和《通知》的规定。总体来看,新规有利于消费金融公司进一步规范业务流程、风控审核机制、明确责任主体、外部合作方式和合作对象,认真落实该政策有利于消费金融公司进一步控制风险,稳步健康发展。
图片源自网络 8月12日,中国联通发布半年报,招联消费金融有限公司(招联消金)的业绩也在半年报中披露。 图片源自中国联通半年报 官网显示,招联消金旗下拥有“好期贷“、“信用付”两大消费金融产品体系,为用户提供消费信贷服务。 中国联通半年报显示,招联消金今年上半年实现60.23亿元营业收入,较上年同期的46.06亿元增30.76%;实现净利润5.78亿元,较上年同期的7.1亿元减少18.56%。 这是招联消金自成立以来首次出现业绩下滑。近五年,招联消金的营业收入分别为1.31亿元、11.91亿元、41.63亿元、69.56亿元和107.4亿元,增速均在50%以上;净利润分别为-0.85亿元、3.36亿元、11.89亿元、12.53亿元和14.66亿元,自2017年起净利均超过10亿元。 数据源自招联消金年报 从资产状况看,截至2019年年末和今年6月末,招联消金的资产总额分别为926.97亿元和920.76亿元,今年上半年总资产现缩水;净资产分别为93.6亿元和99.38亿元。 年报显示,截至2019年年末,招联消金的消费贷款金额为931.7亿元,较上年同期的720.13亿元增29.32%。2019年年减值准备为49.9亿元,较上年同期的27.2亿元增83.42%。截至2019年年末的贷款拨备率为5.36%,上年同期为3.78%;被覆盖率为302%,上年同期为195%。 数据源自招联消金年报 从资产质量看,截至去年6月末,招联消金的不良贷款率为2.08%,2016-2018年年末分别为0.82%、1.24%和1.93%,不良贷款率持续走高。 年报显示,截至2019年年末,招联消金的逾期贷款金额为38.81亿元,较上年的32.77亿元增长18.45%。其中,逾期90天以内贷款金额为22.29亿元,占总逾期贷款金额的57.42%;逾期90-360天的贷款金额为16.38亿元,占比42.2%,逾期360天以上的贷款金额为1458.25万元。 图片源自招联消金公告 招联消金是由招商银行与中国联通于2015年共同组建的持牌消费金融机构,联通运营公司持有招联消金50%股份,投资成本为26亿元。 天眼查显示,招联消金董事长为中国联通董事长王晓初,招商银行行长田惠宇任招联消金董事。 招联消金去年曾卷入“经营异常”乌龙。去年11月28日,招联消费金融列入经营异常名录,列入原因为公示的企业信息隐瞒真实情况、弄虚作假。 对此,招联消费发布公告回应称,系深圳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委托相关会计师事务所对辖区内企业公示信息进行年度审计复核时,该会计师事务所在未经严格审核下,无意弄错,误将该公司列入“经营异常名录”。深圳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南山分局已对该经营异常进行勘误,撤销载入。
记者 隋娉娉 杨仕省 深圳报道 随着第三期ABS的发行,捷信消费金融(下称“捷信”)在2020年一季度的业绩表现也浮出水面。 7月23日,捷信正式在全国银行间债券市场发行规模为25亿元的“捷赢2020年第三期个人消费贷款资产支持证券”。而在此次ABS发行说明书中,捷信还披露了公司2020年一季度的业绩数据:净利润0.3亿元,同比去年同期的2.93亿元下降近90%;新增贷款发放量约100.39亿元,同比减少57.44%。 一季度业绩失色的缘由,尚可说疫情所致,但记者回顾发现,捷信净利润下跌已在去年下半年初显,以致于其2019年的全年业绩被招联消费金融(下称“招联”)赶超3.26亿元,不得不将消金行业的头把交椅拱手相让。 “捷信早年在中国之所以能够跑的比较快,一方面是起初国内消金政策不明、行业缺乏规范,但捷信主体在消金业务上经验已颇为丰富;另一方面是充分利用了人海战术,包括与大量分期产品方合作,处于一个跑马圈地的发展模式。”西南财经大学金融学院数字经济研究中心主任陈文对《》记者说,而近几年,中国消金行业已经从以往的一家独大的局面发展到如今的百家争鸣,捷信的优势正逐渐减弱。 如果从当下回看以往的这一年,捷信的确正在承受着因国内行业监管趋严而带来的前所未有的阵痛:净利润持续下跌,上市计划搁浅,屡次成为被执行人…… 巨头争雄 头把交椅难坐 一旦了解捷信在消金行业深耕的故事,就不难理解为何这家外企能在中国消金行业长期独占鳌头。 起源于捷克的捷信集团,自1997年就开始从事消费金融业务,并在2002年选择俄罗斯作为其涉足全球的第一个国家。在当地展业五年之后,捷信进军中国,于深圳设立了捷信中国总部,并开始在华南初步开展消费信贷业务。 2010年,捷信集团在天津成立消费金融公司,正式开始独立开展消费金融业务,并成为中国首批4家消费金融公司之一,也是行业里唯一的外商独资企业。此时的捷信早已熟悉了行业规则,而当时国内的消费金融市场还处于萌芽期,捷信占领中国市场之路也就相对顺利。 此后,捷信净利润一直跻身于行业前三甲,并常年居于榜首,被业界成为“消金一哥”。截至2018年底,捷信集团在中国的的市场占有率达28%。 但随着近两年国家对互联网金融的整顿逐渐深入,以及民间金融的风险不断暴露,这类风险开始通过共债的渠道传染到了一些消金公司,后者的坏账压力由此逐步加大。陈文认为,在这种情况下,就要强调消金公司本身的风控能力,包括它是否能承受为风控所投入的人力成本和资金成本。 “在市场不景气的情况下,捷信作为一家依靠在线下开发项目的消金公司,线下团队的运营成本居高不下。而资产端,国内消金公司已经壮大,尤其是2020年疫情影响下,前两年依赖跑马圈地发展的消费型公司就会面临比较密集的违约,也要开始面对贷后管理难度加大的现实和挑战。”陈文说。 的确,自2019年下半年开始,捷信的盈利能力每况愈下。《》记者统计,在去年前两季度中,捷信净利润共计7.93亿元,相比招联的7.1亿元尚处优势地位;而后两季度,捷信净利润逐步缩减至2.4亿元、1.07亿元,相反招联稳中有进,依次获得3.77亿元和3.88亿元的净利润。 由此,捷信失守2019年利润宝座,甚至成为去年唯一一家营收净利双降的消金头部公司。而2020年第一季度,捷信也仅实现了3000万元的净利润,降幅接近90%。 在财报中,捷信盈利下滑将现象归因于三点:中美贸易战的宏观经济增速降低;中国消金行业竞争加剧;中国监管趋严。在监管问题上,捷信特别提到,中国监管机构出台了各种旨在遏制市场上不可持续的借贷活动的法规,例如清退不合规的P2P等,但新的规定对捷信影响主要在于引入利率上限的规定,这将减少捷信的费用收入和佣金收入。 而在招股书中坦陈在利率方面“不能保证总是遵守中国有关规定”的捷信,也必须要承受相应的后果。 上市限制因素多重 2020已六度被执行 尽管捷信官方称推迟上市是“市场情况所致”,但业界的分析却众说纷纭,这也间接昭示了捷信的上市和定价受多重潜在因素限制。 一位富途证券分析师认为,捷信推迟上市,一方面是由于消费金融板块并非港股市场的热门板块,另一方面捷信呈上升趋势的不良贷款率让投资者较为谨慎。最新数据显示,捷信在中国区业务的不良贷款率出现短期内翻倍迹象,自2016年至2019年6月30日分别为4.3%、7.2%、9.7%、9.6%。 而一位交易人士对媒体给出的原因则指向要更为直接:在全球经济因素下,捷信的估值被投资界削减至与中国大陆网贷机构相当的水平,估值不及预期促使了公司暂停IPO。据媒体报道,去年7月15日,捷信向港交所首次提交IPO上市申请时的募资金额约10亿美元,之后又将募资金额上调至15亿美元。 记者调查后发现,捷信自带的“光环”的确有可能成为限制其估值上升的因素之一。 官网显示,捷信股东为捷信集团,后者的实控人Petr Kellner为捷克首富。截至2019年3月底,捷信集团在中国的贷款余额为133.53亿欧元,市场占有率约28%,而其分布在中国的贷款总额更是占总集团六成。由于是中国国唯一一家外商独资的消金公司,且其创始人又在捷克当地拥有高度富裕的背景,因此,捷信在中国取得的成就以及背后的政治原因不断引起国际媒体的探讨,而近一年来尤甚。 不仅如此,在近两年国内政府对消金的监管日益完善的背景下,“外来客”捷信开始呈现出“水土不服”的症状。其在招股书中称,“或无法遵守中国规管消费金融行业持续演变且严格的合规要求”、“无法保证中国法院将会赞成我们任何年利率及服务费用”;一旦监管机构对捷信过去不合规事件作出指控,将可能导致捷信遭受监管调查及制裁,从而对其业务、声誉、财务状况、经营业绩及前景造成重大不利影响。 一张价目表中,捷信产品的年综合利率达到35.568%,已接近高利贷36%的年利率上限 正是由于捷信在利率问题上存在违规风险,投资者开始思考其业绩是否能够与估值相匹配。截至目前,聚投诉上对捷信的投诉超过3.6万起,黑猫投诉平台上也超过3.2万起,几乎全指高利贷和暴力催收问题。 此外,捷信在最近一年的司法风险也突然增加。天眼查数据显示,捷信累计成为被执行人12次,其中,发生在2019年9月之后的占据9次,执行标的接近35万元,而2020年合计执行标的超过28万元。 需了解的是,由于捷信提交的招股书采用的是2019年上半年的财务数据,根据港交所规则,如果在2019年不能上市,公司则需要更新财务报表,重新提交上市申请。
中银消费金融,成立于2010年。十年过去了, 作为最初的四家试点消费金融企业之一,有中国银行为其背书,具有先发优势,但如今中银消费金融陷催收风波尚未结束,还要面临新玩家入局带来的挑战。 中银消费金融于7月份迎来了新的人事变动。7月3日,上海银保监局核准了李正茂为副总经理;7月7日,批复核准了田红艳担任中银消金董事、总经理的任职资格。 随着越来越多的互联网巨头加注该行业,未来消费金融线上化、数字化的趋势不言而喻。中银消费金融作为行业“老前辈”,在场景化、数字化等方面的短板逐渐暴露。 一面是近三万件司法案件缠身,不少贷款难以收回;另一面是投诉平台上客户的纷纷指责。中银消金走过的第十年,随着新领导团队的到来,摆在他们面前的仍有很多挑战。 场景弱势,竞争者涌入 我国消费金融领域依然处在发展“蓝海”。上半年平安消费金融、小米消费金融相继开业,行业内涌入了更多的互联网巨头。就连此前曾一度否认有布局消费金融计划的字节跳动,也于近日拿下网络小贷牌照,开启金融变革之路。 而传统消费金融公司更倾向于在教育、医美、旅游、3C等垂直场景耕耘。中银消金目前产品主要有抵押消费贷款、信用消费贷款和交易分期消费贷款三类。交易专项分期主要针对教育、医美行业。 医美行业迅速发展带动了医美分期的火爆,但与之对应的是频频发生的骗贷风波。风控监管仍是未解难题,在行业尚未走向成熟之前或将还会有大的变动。 就医美分期而言,B端的不稳定是医美分期面临的主要风险之一。根据《2020年中国医疗美容行业洞察白皮书》显示,合法合规医美机构行业占比12%,非法经营店铺数量超过80000家,可见行业中浑水摸鱼之流还较多,极易出现“跑路”现象。2018年医美分期平台的通过率从80%降至40%,部分机构无奈退出医美分期市场。 就教育分期来说,2018年海尔消费金融对接了600家在线教育平台;百度2016年财报披露的合作教育方已经超过3000家。《投资者网》致电中银消金客服了解到的该领域合作商户仅十来家,就数量上还是有很大的劣势。 此外,场景劣势还体现在其对中介机构的依赖。2018年,中银消金线下贷款业务占比超九成。在线下消费场景中,获客渠道主要依靠的就是中介机构。但中介协同商户骗贷行为也时常发生。 随着线下获客的成本和风险增加,消金公司开始积极布局线上业务。寻求开拓更多场景成为了众多消费金融企业的发展方向。 今年上半年玖富、小米、趣店等金融科技公司相继推出线上自建平台,自建消费场景;海尔消金则利用大股东优势,通过海尔智家、够花等APP经营场景;马上消金主攻线上场景,合作场景超过200个。 《投资者网》就是否有进一步拓宽消费场景的计划等问题向中银消金方面求证,目前未获得回复。 业绩掉队,风险悄然显露 根据公开数据来看,2018年是中银消金业绩变化的转折点。 2017年,公司业绩在行业中排名处于前列,甚至突破10亿净利润大关。2018年净利润同比下降约59%,而其他头部消金公司仍处于增长状态,其中中邮、兴业、捷信消费金融净利润同比增长分别为195%、145%和37%。2018年捷信消金、招联消金净利润仍在10亿元以上,稳在第一梯队。 值得关注的是, 2018年中银消金资产减值损失增加近20亿元,占营业支出的比例从58%提高到了79%,处于头部消金公司中较高水平。资产减值损失大幅增加的主要原因是贷款损失准备提高,2018年贷款损失准备为33.78亿元,较上年增长1.44倍。 资产减值损失的增加直接影响到当期的盈利水平,其资产状况令人担忧。 此外,2017―2019年中银消金总资产、总负债均呈下降趋势。2018年贷款余额也从上年的403亿元降至360.8亿元。贷款规模的缩紧或是中银消金近年来资产规模缩小的重要原因。 值得一提的是,中银消金官网上规定的新易贷信用贷款最高贷款额度为20万元,然而拨打官网提供的全国服务热线,智能语音介绍的该产品最高贷款额度为30万元。 《投资者网》就中银消金是否存在违规展业现象向公司进行求证,目前未获得回复。 催收难,用户投诉不止 对消费金融行业来说,催收难是普遍面临的问题。为了收回款项,各消费金融企业也是手段百出。暴力催收、威胁恐吓等新闻层出不穷,行业乱象丛生。 随着对不合理手段催收的监管愈发严格,法律手段逐渐成为了众多消费金融企业追回贷款的首选方式,但这也将公司面临的坏账风险摊开在投资者面前。 根据企查查显示,截至7月14日,中银消金裁判文书数量超过3万份,其中2018年裁判文书8451份,到了2019年这一数字蹿升至16308份,翻了约一倍。案件总金额高达129亿元。简化来算,平均每份裁判文书涉及金额在39万元左右。 相比于其他消费金融企业,这一数字确实令人咂舌。同期成立的北银消费金融涉及司法案件数量也仅是它的1/3,案件总金额为3.5亿元。 中银消金早在2018年10月就因2015―2017年间贷前未做好尽职调查等多项原因被上海银监局处罚共150万元,如今大量的借款合同纠纷更是直接印证了公司在贷前审核上存在的疏忽。 这边中银消金在为收不回来的贷款大量起诉,另一边客户的抱怨投诉也从未停止。截至7月15日,在黑猫投诉以及聚投诉平台上,涉及对中银消金的投诉共有1738例。投诉内容集中在中银消金私自更改贷款人个人信息、收取高额利息、无法还款和客服不作为等方面。 今年6月,银保监会下发了关于开展银行业保险业市场乱象整治“回头看”工作的通知,要求对照2020年乱象整治工作要点,全面深入开展自查并于12月20日前报送至监管部门,行业乱象或将进一步得到规范。 中银消金董事、总经理田红艳曾在公开场合表示,2020年是中银消费金融数字化转型的起航之年。新帅带领下,中银消金未来能否在消费金融领域这片“蓝海”中乘风破浪,还有待市场检验。
晋商消金多位高管有晋商银行从业背景。 30日,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官网发布,山西银保监局核准苗琛任职晋商消费金融股份有限公司(下称 “晋商消金”)副总裁资格的批复。 公开信息显示,晋商消金股东晋商银行(02558.HK)在09年正式挂牌成立,于2010年成立小微企业金融部。据北青报报道,苗琛在晋商银行小微企业金融部成立之初即加入。相关信息与山西财税学校校友履历一致,苗琛在17年考入太原理工大学财经学院,自2009年起,先后任民生银行山西分行客户经理、晋商银行小微企业客户部主管,2012年2月任晋商银行桃园中路支行行长。18年,苗琛变更为晋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太原府西街支行负责人。国家企业信用信息系统显示,该支行现行长为王海洋,工商信息于2020年4月核准。 晋商消金多位高管有晋商银行从业背景。现任晋商消金董事长赵基全在2009年加入晋商银行,曾担任晋商银行临汾分行行长、晋阳支行行长,其在晋商银行董事长的任职在19年10月正式获山西银保监局批准。次月,其获准任职晋商银行行长助理。 首任董事长王培明同样在2009年加入晋商银行,曾任副行长等职务。财报显示,截至19年末,其仍是晋商银行执行董事。未获银保监局批准的董事长人选李文莉也来自晋商银行,曾于2014年7月获批担任晋商银行审计部总经理。 晋商消金高管任免曾两度被监管层否决。2018年11月,山西银保监局筹备组不予核准姜伟在晋商消金的董事任职资格;2019年6月,李文莉的董事长任职资格被否。系银保监局否决消费金融高管任职唯二案例。 开业之初,晋商消金获批的副总裁包括付江和李晓云,两人均曾在晋商银行履职。除晋商银行外,晋商消金还有360系股东背景。现任360金融副董事长刘威在19年退出晋商消费金融管理层。 晋商消金成立于2016年2月,注册资本5亿元,股东包括晋商银行、360创始人周鸿祎担任法人的北京奇飞翔艺商务咨询有限公司(下称 “奇飞翔艺”)、宇信科技(300674.SZ)旗下天津宇信易诚科技有限公司、山西当地商超集团关联的山西华宇商业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和山西美特好连锁超市股份有限公司,其中,晋商银行的持股比例为40%、奇飞翔艺持股25%、天津宇信持股20%。 官网介绍,晋商消金是第14家获批的消费金融公司,在组织架构中,总裁统筹前中后台以及六地运营中心,旗下产品包括晋情贷、晋享分期和晋享钱包。其中,晋情贷为无抵押信用贷款产品。 中国执行信息公开网显示,晋商消费金融有两条被执行信息,共涉及近六万元。据天眼查数据,关联纠纷原告分别为张智勇以及王晓丽。裁判文书网显示,2019年5月23日,山西省太原市中级人民法院曾判决两起民事纠纷,涉及与张智勇和王晓丽同名人士。案情显示,晋商消金踩雷旅游分期。山西易凯国际旅游有限公司(下称 “易凯旅游”)推出低价旅游产品诱导客户签订分期合同,合作机构晋商消费金融打款;旅游公司后将款项挪为他用,且未能替借款人按时还贷,令另外两方蒙受损失。2017年4月,易凯旅游客户陆续报案。晋商消金此前还入局医美分期以及租房分期。 2019年8月,因违规查询个人信息,中国人民银行太原中心支行责令晋商消费金融限期整改,并处以50万元罚款,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处以5万元罚款。 据股东披露,2019年,晋商消金营收为3.72亿元,同比增长约10.06 %,净利润录得5221.95万元,同比下降约36.3%。截至2019年12月31日,晋商消费金融资产65.17亿元,负债合计58.36亿元,均较上年减少。
图片来源@全景视觉2020年,疫情的发生并没有影响巨头入局消费金融的激情。平安消费金融、小米消费金融的相继开业,以及正在积极排队获取消费金融经营审批权限的玩家,使得消费金融这条赛道变得愈加热闹和拥挤。巨头入局消金意味着什么?在消金巨头格局初定的当下,平安、小米布局消费金融有着怎样的优势,又面临着什么样的挑战?消金行业会因为巨头的入局掀起腥风血雨吗?一手资金,一手场景,小米入局消费金融2017年年初,在小米内部年会上,小米创始人、董事长兼CEO雷军将互联网金融定位为小米五大核心战略之一。时隔三年,经过不断的延伸布局,如今,小米金融业务已然长大。2020年5月20日,小米消金正式开业,成为国内第26家持牌消费金融机构,注册资本与哈银消金并列行业第9,为15亿元。“某企业信息查询平台”显示,小米消金背后有五大股东,小米为大股东,出资7.5亿元人民币,持股50%;重庆农村商业银行为二股东,出资4.5亿元人民币,持股30%;其次是重庆控股、重庆大顺电器、重庆金冠捷莱五金机电。小米消金的开业,被业内看做是小米集团完成在金融领域全牌照布局的最后一环,这意味着小米集团又进一步扩大了放贷渠道和规模。在此之前,小米集团已相继获得银行、小贷、消费金融、第三方支付、保理、融资担保、保险经纪等金融牌照。背靠小米,小米消金能得到什么好处?金融产业链中最重要的资源是用户、资金、风控,而小米能为小米贡献的用户是大多数消金企业所无法企及的。“小米有流量,手机是最好的入口。”某持牌消金机构从业人员张栋告诉投中网。如今,手机已是每个人的必需品,而小米手机对于小米消金来说,就是天然的流量池,每一个小米手机的用户都是小米消金的潜在用户。有数据显示,2019年,小米手机的出货量达3880万台,在中国大陆出货量排名第四。此外,目前小米线上互联网服务入口MIUI拥有3.1亿月活用户,而线下小米也已拥有6000多家门店。另据小米消金董事长洪锋透露,目前,小米在印度有超过五千万用户,在印尼有超过两千万用户,在西欧地区有超过一千万用户。依靠着用户规模优势,小米在印度正式贷款业务推出之前的测试阶段,就已放出近3000万人民币的贷款。也就是说,无论是小米在国内的线上线下用户,还是国外的用户,都为小米消金业务的开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要开展消金业务,拥有用户只是一方面,消费金融归根到底还是放贷,但放贷的钱从哪里来?两大银行或是主力。公开资料显示,重庆农商行对小米消金持股30%,该行的实力不容小觑,既是全国首家万亿农商行,又是首家“A+H”股上市农商行。据2020年一季度财报显示,该季度,重庆农商行净利润为31.44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4.24%。不仅如此,小米还是全国三家互联网银行之一——四川新网银行的第二大股东。2019年末,四川新网银行实现净利润11.24亿元,同比增长205.4%。在资金成本及获客成本日趋变贵的当下,小米消金在小米集团和两大银行的支持下,一手流量,一手资金,其开展业务的优越性显而易见。据了解,在新的赛道中,小米消金对业务的发展有明确的规划。农业、3C、家电等分期场景,将是小米消金今后在消费金融领域的主要发力方向。平安消金开业,50亿注册资本暴露放贷“野心”小米消金之外,平安消金于今年4月23日正式开业,其大股东为中国平安保险,持股30%;二股东为融熠有限公司,持股28%。平安消金注册资本为50亿元,仅次于捷信,位列行业第二。根据相关监管规定,持牌消费金融公司归入银行业金融机构进行监管,其资本充足率需满足10%-12%的最低要求,也就说消金公司能用的杠杆在8-10倍。如此,仅从高达50亿的注册资本来看,其大展拳脚的“野心”显而易见。平安消金的优势众所周知。作为国际金融巨头,平安集团能给平安消金提供的资金支持力度不言而喻。平安集团已形成的“金融服务、医疗健康、汽车服务、房产金融、城市服务”五大生态圈,也为平安消金业务的发展提供了展业场景。“金融壹账通可为平安消金提供技术支持。”一位业内人士表示,对于消金机构而言,要舍得砸钱做风控,才能减少损失,但现实中,很多消金机构并不舍得花钱,导致逾期和坏账。但在他看来,平安会舍得在消金业务上花钱,一方面平安不缺钱,另一方面,这从平安对金融壹账通上的支持可窥探一二。公开数据显示,目前,中国平安已聚集了近11万名科技业务从业人员、3.5万名研发人员、2600名科学家,在全球设立了57个科技研发实验室和八大科技创新研究院,同时还在在人工智能、区块链、云等核心技术方面有重大突破。这对于平安消金风控能力的提升有极大的促进作用。事实上,平安消金在成立早期,被业内人质疑是为承接原陆金服的网贷业务而产生。但其实,由于消金与网贷业务模式的不同,平安消金要承接陆金服的网贷业务也并非易事。再考虑到消金牌照的稀缺性,平安消金显然不是为了承接陆金服网贷业务而诞生的。“10倍放贷杠杆的牌照也不多了。”一位业内人士表示,即便是没有陆金服,平安进军消费金融也是早晚的事。目前,平安消金的“小橙卡”已于6月3日上线,据了解,用户通过“小橙卡”不仅可以开通二类账户进行额度支用,也可以进行大额现金取现。另据消金界报道,目前平安消金还已与医美机构莱美达成合作,用户可通过平安消金办理医美分期,未来平安消金还将与更多的机构形成合作。此外,据平安消金内部人士透露,在新公司筹备期间,3C产品分期,手机分期业务是其重点考察的对象之一。小米看重农业,平安看重医美,但这些会是好场景吗?毕竟农业、教育、美容等消费场景早已有玩家纷纷折戟于此。“风控能控住就好,怎么避坑也是本事。”张栋坦言,好流量是好风控的巨大优势,早期部分场景被玩坏,既与平台的战略有关,也与后期的监管有关。无论是小米还是平安,其业务布局已极为广泛,但为何仍然紧盯着消费金融这条赛道不放?万亿市场规模,已有玩家持续盈利是诱饵屈指可数的玩家,庞大的市场规模是吸引巨头入局消费金融的原因之一。据中投产业研究院在今年3月发布的《2020-2024年中国消费金融行业深度调研及投资前景预测报告》中提及,以2016年为起跑线,中国消费金融行业开启了“黄金十年”赛道。截至2018年12月,我国金融机构个人消费贷款余额由2013年的12.97万亿元增长至37.79万亿元,同比增长19.90%,年均复合增长率为23.84%。至2020年,我国消费金融市场规模将进一步放大至45万亿元。万亿级别的蓝海市场,目前却只有不到30家的持牌消金机构、银行以及部分非持牌金融机构参与其中。如此吸金的场景,巨头们又怎能错过。庞大的市场是吸引巨头们入局消金的原因之一,已开业持牌机构连年递增的净利润或是巨头们看中消费金融市场的原因之二。据投中网统计,在2019年已披露运营数据的23家持牌消费金融机构中,除中信消费金融、华融消费金融两家机构处于亏损状态,中原消费金融未披露具体利润之外,其余20家机构均已实现盈利。其中,招联在2019年净利润为14.66亿元,排名行业第一;其次为捷信,获得净利润11.4亿元;再次是兴业消金,净利润为10.31亿元;马上消费金融净利润8.5亿元排名第四;中银消费金融净利润6.5亿元,排名第五。这么来看,如果拥有充裕的资金与优质的场景,消费金融的确是一个利润可观的赛道。那平安与小米入局消金就一定能赚钱吗?“最快明年,三年后就差不多了。”业内某头部持牌消金机构员工王瑞告诉投中网,小米和平安有着天然的优势,依靠股东的支持,要实现盈利,不是难事,只是要赶上目前头部平台的规模,还需要一些时间。那从行业来看,是不是拥有了充裕的资金和流量,以及技术的支持,小米消金与平安消金布局消费金融就可以高枕无忧了?巨头入局能否改变行业格局?早期玩家已形成竞争壁垒行业分化,头部效应明显是消金行业目前的现状。据投中网统计,在2019年已披露业绩的23家持牌消费金融机构中,2019年净利润在1亿元以上的机构仅有13家。其中招联、捷信、马上、中银、兴业名列前五,其净利润在5亿元以上,其余6家机构净利润在1—5亿元之间,剩余3家亏损,1家未披露业绩。而值得注意的是,尽管从已开业的持牌消金机构来看,头部机构的利润逐年增多,但实际上,其增长速度已逐渐放缓。如中邮消金在2018年其利润同比增长199%,但在2019年仅同比增长71.92%;兴业消金在2018年其利润同比增长145%,但在2019年仅同比增长101.37%;而一直稳坐消金领域头把交易的捷信消金,在2019年甚至出现负增长的态势。也就是说,小米消金与平安消金虽在资金、技术和场景方面各有优势,但能否在行业格局初定以及行业整体增速放缓的大环境下,快速跑马圈地,跻身头部平台,仍需时间的检验。此外,部分消金机构随着成立时间的逐年递增,无论是资金来源,还是业务场景,又或是风控能力方面,都已形成一定的壁垒,消金机构之间的差距正在逐渐缩小,行业竞争则随之增强。而加之目前市场上非持牌机构和互联网平台在消金领域的争夺,巨头们虽自身优势明显,但其面临的竞争压力也着实不小。那么,巨头的入局会对消金行业产生哪些影响?“消费金融是一个特别大的行业,规模在十万亿级别以上。消费金融从业者有足够的市场空间,不会对现有持牌消费金融产生太大的冲击。”业内从业者直言。马上消费金融副总经理孙磊则称,事实上,无论是平安还是小米又或是腾讯,他们都一直竞逐在消费金融市场上从未离开过,如今成立消费金融公司不过是整个消费金融行业规范化,持牌化的表现。金融巨头及有影响力的企业获得牌照入局消金对同行来讲是一个利好,这意味着市场越来越正规,同时对整个行业的市场认可度及市场地位都有一定提升。苏宁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黄大智同样认为巨头入局消金,会给行业带来积极的影响。“从整个消费金融行业的发展来看,当越来越多的机构进入行业中,市场主体就会越来越多,就可能产生更多的创新行为,会有更好的用户体验,这有利于整个市场的发展,也有利于消费者的使用。”在黄大智看来,每个消费金融机构都有其本身的特色,因此,消金机构会针对本身特有的场景推出特有的产品,这对于丰富行业产品来说,有积极的意义。
记者今日从中信消费金融有限公司(下称“中信消金”)获悉,开业近一年来,中信消金全面高效完成各项经营目标,累计为200万客户提供了特色的消费金融服务。 中信消金于2019年7月26日开业,是国内首家信托公司参与设立的持牌消费金融公司,也是银保监会批复成立的第24家消费金融公司。 今年5月,中信消金首次增资获批,注册资本将由3亿元增至7亿元,其大股东仍为中国中信有限公司,其次为中信信托。 对于此次增资,中信消金表示,有利于公司业务稳健发展,进一步夯实资本实力,增强风险抵御能力,符合监管部门关于稳增长、防风险的可持续发展理念。 由于刚成立不到一年,中信消金尚未实现盈利。截至2019年末,中信消金总资产为27.51亿元。 中信消金表示,未来将聚焦细分领域,在审慎经营的基础上,探索差异化发展路径。通过金融科技创新以及拓展场景金融服务,针对不同行业、不同层次的客群开发定制化产品,并嵌入到具有不同特征的消费场景中,逐步形成自己的特色业务模式。 据悉,中信消金现已打造“信金贷”和“信期贷”两大产品。“信金贷”目标客群已触达中信集团旗下各子公司的在职员工;“信期贷”则面向一般公众,预计“信期贷”将于今年下半年正式上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