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5日,捷信消费金融有限公司(下称“捷信消费金融”)披露了“捷赢2019年第三期个人消费贷款资产支持证券”(下称“捷赢2019年第三期abs”)的发行文件。 文件显示,捷赢2019年第三期abs将于8月22日在全国银行间债券市场发行,规模为38亿元。其中优先A档证券25.65亿元,占比67.5%;优先B档证券3.4亿元,占比8.95%;次级档证券8.95亿元,占比23.55%。 捷赢2019年第三期abs入池资产贷款用途主要用于时尚消费品、交通工具、家用电器和办公用品,其中时尚消费品的金额最高,约26.1亿元,借款人年龄20至30岁人数最多,占比35.07%,借款金额同样最多,约13.8亿元。 中债资信评估有限责任公司在评级报告中提出,本期证券初始资产池涉及贷款债权数量共计807,206笔贷款,借款人平均贷款债权未偿本金余额仅为0.47万元,单笔贷款债权最高未偿本金余额为3万元,占比0.0008%,贷款债权金额分散度很高,显著降低了单笔贷款债权违约可能给资产池带来大量损失的风险。 此外,发行文件还披露了2018年与2019年一季度捷信的运营情况。截至2019年3月末,捷信消费金融总资产为1010.93亿元,所有者权益为104.63亿元。2019年1至3月,捷信消费金融实现净利润2.93亿元,贷款发放量235.90亿元。 截至2018年12月末,捷信消费金融总资产为990.75亿元,所有者权益为103.70亿元。2018年全年实现净利润13.96亿元,全年贷款发放量1003.45亿,资本充足率为11.35%,一级资本充足率和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均为10.43%,不良贷款率为3.98%。 捷信消费金融成立于2010年11月10日,是经原银监会批准成立的首批四家消费金融试点公司之一。捷信消费金融注册资本于2017年8月31日增至人民币70.00亿元。捷信消费金融唯一股东为捷信集团(HomeCreditB.V.)。捷信集团的控股公司为派富集团(PPFGroupN.V.),派富集团系中东欧地区规模最大的投资和金融集团之一。作为派富集团消费金融版块的运作主体,捷信集团主要从事销售贷款、消费金融及零售银行业务。 截至2019年3月末,捷信消费金融在中国的业务已覆盖29个省份和直辖市、312个城市。捷信消费金融在中国与迪信通、苏宁、中域、乐语等知名全国零售商有良好的合作关系,目前已在中国设置约24万个POS贷款点(Point-of-Sales),拥有全职雇员约4.5万人。 据资产证券化网,2016年以来,捷信消费金融已发行12期ABS,发行总金额共计295.37亿元。
记者 隋娉娉 杨仕省 深圳报道 “消费金融行业资产端的质量目前还是可控的,但现在整个行业的形势是发生了极大转变,就是线上化转型。”西南财经大学金融学院数字经济研究中心主任陈文如是介绍国内消金行业的现状。 的确,随着数字经济的发展,数据已和其它要素一起融入经济价值创造的过程,数字金融也成为金融机构关注的风口。由此,致力于打造“线下帝国”的捷信消费金融(下称“捷信”),也不得不顺应时代趋势。 根据捷信近日在《捷赢2020年第三期个人消费贷款资产支持证券发行说明书》中披露的内容,捷信主推的线下推广模式――POS点(贷款点,Point-of-Sales)已经处于收缩态势,由2017年的23.7万个、全职雇员8.7万人缩减至如今的21万个、3.1万人。 而捷信CEO在今年上半年发表的内部信中更是表示,公司转型之旅开启,并暗示将进行裁员。“无论新冠疫情是否爆发,市场的发展都在加快这一趋势……这是公司在流程自动化与数字化领域取得快速发展所带来的的必然改变……有些同事将无法继续与捷信并肩前行。”该内部信写道。 互联网基因微弱的捷信的线上转型之路,或许较其他互金公司更为艰辛,而在线下渠道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环境下,捷信的2020年将会比往常任何一年都难过。 线下激烈博弈 商品贷存乱象 自进入中国市场以来,捷信就选择二三线城市甚至是乡镇市场作为其主要开辟点。根据媒体早期报道,捷信主要瞄准3C、家电、摩托车等刚需市场,采用“驻店模式”,最大的特点在于没有固定网点,通过在合作的消费点派驻办公人员或设立柜台,围绕POS机终端,为有贷款需求的消费者提供分期付款服务,“客户只需在与消费金融机构合作的商户处购物时,现场提交申请即可获得贷款”。 但随着市场日趋成熟,消金行业的玩家也开始并入商业银行的个人信用贷和各种民间机构,依靠线下“单核”发展的捷信所遇到的挑战,自然比其他消金公司要多。 一位在深圳龙华区某手机销售店工作的店员就曾透露,店面一共四家分期公司驻店,其中捷信、即有分期甚至在该店布局了“驻店分期员”以争抢客源。 “当有顾客需要办理分期购机时,问他们身份证、银行卡填个资料,同时通知两家过来跟进办理,哪个先过来就给哪个公司办。”店员对媒体记者说,分期公司和门店是互惠互利的关系,分期公司需要给门店分成,返额八个点。 目前,销售点贷款仍作为捷信的主要业务之一,指的是对于个人在零售商店或网上店铺购买消费品提供的贷款。捷信另一大业务现金贷,则指就特定消费场景或一般个人目的向客户提供的贷款。在中国,这两项业务对应为商品贷和自主支付的消费贷。 然而,由于在放贷时对借款人的资质审核并不严谨,捷信的“线下帝国”乱象重重,一度陷入“诱导贷款”和“校园贷”的风波。 例如,大量外卖平台的骑手投诉称,在应聘时被办理了捷信的电动车分期服务。殷先生表示,在没有通过任何认证的情况下,公司成功给他办理了捷信分期,然而自己并不符合捷信的放贷要求:办理贷款的个人必须要有工作单位,并且月薪达到2000元以上,连续工作时间3个月以上。而对于这类电子贷款合同的内容审核问题,捷信迟迟未给予正面回复。 记者梳理资料后了解到,如今全国各个地区均存在外卖平台的招聘站点,其中部分存欺诈行为的站点会成立专门的办公室对接车行(多为“某某商贸公司”),为新入职的骑手提供电动车销售服务。西安潇潇畅行商贸某分公司经理江某就自称与捷信合作,让新骑手自己贷款买电动车。 而随着国民维权意识增强,此类车贷投诉声音不断增多,近年来,全国多个假冒外卖平台招聘站点陆续被警方查获,捷信这一放贷渠道逐渐被阻断。广东华商律师事务所的律师齐岩冰对 而媒体此前的一则播报,则详细介绍了捷信通过线下商品贷,涉及“学生贷”、高利贷的始末。 “名义是叫手机分期付款,但没有给手机,而是给现金。3000元的贷款,抬头是捷信,砍头息后到手1350元,而一年之内要向贷款公司偿还4920元。”郑先生对记者说,由于发现及时,自己在念高中的孩子的这笔贷款没有造成严重后果,但与孩子深度交流后发现,浙江湖州的不至少高中生都在利用手机分期付款的方式套现,换取零花钱。 “专门有一帮业务员在学校周围,以发广告、加微信的方式,找高二、高三刚刚成年的学生办理贷款。”郑先生对记者说,这样的现象在安吉、长兴都有发生。 放贷审核疏漏不仅会危害借款人,也会给自身招致祸患。今年初,裁判文书网公布了一则诈骗案判决书,捷信一员工利用审核不严、电销员账号密码管理混乱等漏洞,冒用他人身份申请现金贷98笔,骗取捷信资金达323万余元。而数据显示,自2016年至2019年6月30日,捷信在中国区业务的不良贷款率分别为4.3%、7.2%、9.7%、9.6%。 互联网基因微弱 转型挑战重重 到了2020年,新冠疫情又成为捷信两大消金产品的重大影响因素。 一方面,商品贷主要以线下渠道为主,但线下卖场在2020年一季度复工受限,人们的消费意愿也大幅缩减,放贷量由此收缩。而在消费贷方面,有媒体在今年2月底报道称,作为医美分期巨头之一的捷信,已在2020年2月24日全线冻结医美分期业务,待疫情结束后解冻。现象背后则是与捷信合作的医美门店在疫情期间关业或倒闭。 根据捷信披露,2020年第一季度,公司净利润3000万元,降幅接近90%;新增贷款发放量约为100.39亿元,同比去年一季度的235.90亿元减少了57.44%。也因此,捷信今年三度发行金融债券被市场的行为认为是应对疫情的一种措施。 截至目前,捷信年内发行ABS规模已达75亿元,最新一期于7月23日发行。不过,在中债资信看来,本期证券入池贷款均为信用类贷款债权,基础资产质量一般,且借款人的职业主要为工人,这意味着无抵押物,底层资产逾期或坏账风险较大。再加上新冠疫情影响,基础资产未来信用表现可能会出现不利影响。 种种迹象都在透露着“消金公司转型迫在眉睫”的信号。不过陈文认为,对于互联网基因微弱的捷信而言,线上化转型存在三方面挑战:风控、场景和资产端。 “线上风控要依靠数据积累和风控模型的效果,这与线下风控理念存在本质区别。捷信此前一直布局线下渠道,因此线上风控能力相对薄弱,”陈文继续对《》记者说:“此外,捷信缺乏自有的、合作的线上场景,例如蚂蚁体系中的花呗可以完全依托并绑定自家的淘宝生态圈。以往捷信是利用人海战术开发客户,以后可能会变成和这些互联网巨头买流量,这样捷信也很难有自己的优势。” 陈文总结称,如果风控和场景问题解决不了,就很难让低风险承担能力者去购买这样的资产。 数据来源:天眼查 责任编辑:徐芸茜 主编:公培佳
记者 隋娉娉 杨仕省 深圳报道 随着第三期ABS的发行,捷信消费金融(下称“捷信”)在2020年一季度的业绩表现也浮出水面。 7月23日,捷信正式在全国银行间债券市场发行规模为25亿元的“捷赢2020年第三期个人消费贷款资产支持证券”。而在此次ABS发行说明书中,捷信还披露了公司2020年一季度的业绩数据:净利润0.3亿元,同比去年同期的2.93亿元下降近90%;新增贷款发放量约100.39亿元,同比减少57.44%。 一季度业绩失色的缘由,尚可说疫情所致,但记者回顾发现,捷信净利润下跌已在去年下半年初显,以致于其2019年的全年业绩被招联消费金融(下称“招联”)赶超3.26亿元,不得不将消金行业的头把交椅拱手相让。 “捷信早年在中国之所以能够跑的比较快,一方面是起初国内消金政策不明、行业缺乏规范,但捷信主体在消金业务上经验已颇为丰富;另一方面是充分利用了人海战术,包括与大量分期产品方合作,处于一个跑马圈地的发展模式。”西南财经大学金融学院数字经济研究中心主任陈文对《》记者说,而近几年,中国消金行业已经从以往的一家独大的局面发展到如今的百家争鸣,捷信的优势正逐渐减弱。 如果从当下回看以往的这一年,捷信的确正在承受着因国内行业监管趋严而带来的前所未有的阵痛:净利润持续下跌,上市计划搁浅,屡次成为被执行人…… 巨头争雄 头把交椅难坐 一旦了解捷信在消金行业深耕的故事,就不难理解为何这家外企能在中国消金行业长期独占鳌头。 起源于捷克的捷信集团,自1997年就开始从事消费金融业务,并在2002年选择俄罗斯作为其涉足全球的第一个国家。在当地展业五年之后,捷信进军中国,于深圳设立了捷信中国总部,并开始在华南初步开展消费信贷业务。 2010年,捷信集团在天津成立消费金融公司,正式开始独立开展消费金融业务,并成为中国首批4家消费金融公司之一,也是行业里唯一的外商独资企业。此时的捷信早已熟悉了行业规则,而当时国内的消费金融市场还处于萌芽期,捷信占领中国市场之路也就相对顺利。 此后,捷信净利润一直跻身于行业前三甲,并常年居于榜首,被业界成为“消金一哥”。截至2018年底,捷信集团在中国的的市场占有率达28%。 但随着近两年国家对互联网金融的整顿逐渐深入,以及民间金融的风险不断暴露,这类风险开始通过共债的渠道传染到了一些消金公司,后者的坏账压力由此逐步加大。陈文认为,在这种情况下,就要强调消金公司本身的风控能力,包括它是否能承受为风控所投入的人力成本和资金成本。 “在市场不景气的情况下,捷信作为一家依靠在线下开发项目的消金公司,线下团队的运营成本居高不下。而资产端,国内消金公司已经壮大,尤其是2020年疫情影响下,前两年依赖跑马圈地发展的消费型公司就会面临比较密集的违约,也要开始面对贷后管理难度加大的现实和挑战。”陈文说。 的确,自2019年下半年开始,捷信的盈利能力每况愈下。《》记者统计,在去年前两季度中,捷信净利润共计7.93亿元,相比招联的7.1亿元尚处优势地位;而后两季度,捷信净利润逐步缩减至2.4亿元、1.07亿元,相反招联稳中有进,依次获得3.77亿元和3.88亿元的净利润。 由此,捷信失守2019年利润宝座,甚至成为去年唯一一家营收净利双降的消金头部公司。而2020年第一季度,捷信也仅实现了3000万元的净利润,降幅接近90%。 在财报中,捷信盈利下滑将现象归因于三点:中美贸易战的宏观经济增速降低;中国消金行业竞争加剧;中国监管趋严。在监管问题上,捷信特别提到,中国监管机构出台了各种旨在遏制市场上不可持续的借贷活动的法规,例如清退不合规的P2P等,但新的规定对捷信影响主要在于引入利率上限的规定,这将减少捷信的费用收入和佣金收入。 而在招股书中坦陈在利率方面“不能保证总是遵守中国有关规定”的捷信,也必须要承受相应的后果。 上市限制因素多重 2020已六度被执行 尽管捷信官方称推迟上市是“市场情况所致”,但业界的分析却众说纷纭,这也间接昭示了捷信的上市和定价受多重潜在因素限制。 一位富途证券分析师认为,捷信推迟上市,一方面是由于消费金融板块并非港股市场的热门板块,另一方面捷信呈上升趋势的不良贷款率让投资者较为谨慎。最新数据显示,捷信在中国区业务的不良贷款率出现短期内翻倍迹象,自2016年至2019年6月30日分别为4.3%、7.2%、9.7%、9.6%。 而一位交易人士对媒体给出的原因则指向要更为直接:在全球经济因素下,捷信的估值被投资界削减至与中国大陆网贷机构相当的水平,估值不及预期促使了公司暂停IPO。据媒体报道,去年7月15日,捷信向港交所首次提交IPO上市申请时的募资金额约10亿美元,之后又将募资金额上调至15亿美元。 记者调查后发现,捷信自带的“光环”的确有可能成为限制其估值上升的因素之一。 官网显示,捷信股东为捷信集团,后者的实控人Petr Kellner为捷克首富。截至2019年3月底,捷信集团在中国的贷款余额为133.53亿欧元,市场占有率约28%,而其分布在中国的贷款总额更是占总集团六成。由于是中国国唯一一家外商独资的消金公司,且其创始人又在捷克当地拥有高度富裕的背景,因此,捷信在中国取得的成就以及背后的政治原因不断引起国际媒体的探讨,而近一年来尤甚。 不仅如此,在近两年国内政府对消金的监管日益完善的背景下,“外来客”捷信开始呈现出“水土不服”的症状。其在招股书中称,“或无法遵守中国规管消费金融行业持续演变且严格的合规要求”、“无法保证中国法院将会赞成我们任何年利率及服务费用”;一旦监管机构对捷信过去不合规事件作出指控,将可能导致捷信遭受监管调查及制裁,从而对其业务、声誉、财务状况、经营业绩及前景造成重大不利影响。 一张价目表中,捷信产品的年综合利率达到35.568%,已接近高利贷36%的年利率上限 正是由于捷信在利率问题上存在违规风险,投资者开始思考其业绩是否能够与估值相匹配。截至目前,聚投诉上对捷信的投诉超过3.6万起,黑猫投诉平台上也超过3.2万起,几乎全指高利贷和暴力催收问题。 此外,捷信在最近一年的司法风险也突然增加。天眼查数据显示,捷信累计成为被执行人12次,其中,发生在2019年9月之后的占据9次,执行标的接近35万元,而2020年合计执行标的超过28万元。 需了解的是,由于捷信提交的招股书采用的是2019年上半年的财务数据,根据港交所规则,如果在2019年不能上市,公司则需要更新财务报表,重新提交上市申请。
今年一季度,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冲击,持牌消费金融公司的经营也遭遇了巨大压力。 捷信消费金融在最新发布的《捷赢2020年第三期个人消费贷款资产支持证券发行说明书》中披露,截至2020年3月末,捷信消费金融的总资产为1018.72 亿元,2020年1-3月实现净利润0.3亿元,去年同期为2.93亿元同比下滑90%。另一则数据显示,2019年,捷信消费金融实现营业收入173.22亿元,净利润11.40亿元。 另外,今年一季度,捷信消费金融新增贷款发放量约为100.39亿元,去年同期为235.9亿元,同比减少57%;今年一季度不良贷款率为3.79%,较年初增长0.19个百分点。 捷信消费金融成立于2010年11月,是经原银监会批准成立的首批四家消费金融试点公司之一,由Home Credit N.V.全资所有。Home Credit N.V.是捷信集团的全资子公司。近年来, Home Credit N.V.对捷信消费金融多次进行增资以补充资本,当前捷信消费金融注册资本为70.00亿元。 公开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末,捷信消费金融业务已覆盖全国29个省份312个城市,拥有合作商户29.06万家,员工约3.67万人。 2017年以来,金融行业面临强监管、防风险的外部环境,监管部门加强了对校园贷以及互联网金融的治理整顿,这在一定程度上鼓励持牌消费金融公司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开展消费金融业务,满足客户合理的信贷资金和金融服务需求。不过,另一方面,在互联网金融风险专项整治过程中,监管部门对于具有无场景依托、无指定用途、无客户群体限定、无抵押等特征的“现金贷”业务加强了规范整顿,这也对消费金融公司的业务开展形成一定挑战。 目前从整个行业来看,疫情让消费金融公司的经营更加承压。相较于信用卡客户,消费金融客户集中于资质相对下沉、收入水平相对较低的长尾客户,且在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下,复工复产延迟、短暂收入下降等因素均使得主流客户还款能力和还款意愿下降,预计消费金融公司资产质量将进一步承压。同时,一些消费金融公司采取豁免罚息、延长还款期限等方式减轻受疫情影响客户的还款压力,未来行业的盈利能力也将呈现较大压力。
智通财经APP获悉,随着毕业季的到来,每年七至九月份历来是我国传统的消费需求旺季之一。2019年,我国“毕业经济”规模达到约1.28万亿,占三季度GDP的比重超过5.7%。今年七月,伴随着卫生事件逐渐向好,我国毕业消费也随之迅速“解冻”,不仅有愈来愈多的家长抓住这一机会为孩子报名课外兴趣班、健身、出游等项目,不少本科毕业生也选择在这一节点为新的人生起点购置所需电子设备等。 尽管消费热情不减,但在卫生事件造成个人收入短期承压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下,有超过七成的消费者表示,即使手头的可支配现金充裕,他们也会选择消费金融来支付一部分生活开支。其中,以捷信消费金融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捷信”)为代表的持牌消费金融公司,凭借在金融科技、风险管理、主体资质、服务客群下沉等方面的优势,始终在消费者的日常消费中扮演值得信赖的金融服务伙伴角色。 今年,捷信更基于“2023战略”,构建“线上+线下”全渠道的金融服务平台,在满足用户个性化的消费偏好之余,为广大消费者提供更加高效的服务体验和更加实惠的解决方案。 满足细分场景下个性消费偏好 尽管在卫生事件影响下,今年的毕业经济规模面临着较大的缩水压力,但伴随着卫生事件防控逐渐常态化,毕业生及家长的消费热情被逐步释放,并呈现出与往年不同的新特点。其中,3C产品的升级换代成为不少毕业生及家长在消费时的首选项目,有数据显示,在高考结束首日,平台数码产品销量较前一天上涨超过210%,而手机、电脑、智能手环/手表、游戏机和耳机销量,合计约占平台数码产品总销量的67%。 此外,包括电动自行车在内等代步工具的销量也同样迎来较大幅度的提升。为了响应绿色出行倡导、节省开支,不少毕业生纷纷选择以电动自行车代步,畅享出行。而在这一系列由不同消费者在细分场景下做出的差异化购物选择背后,都隐藏着大量小额、高频、全新的金融需求。 作为消费金融行业的优秀代表,为了满足用户个性化的消费偏好,捷信逐步拓宽产品种类,针对毕业生家庭群体在细分场景下的多元购物需求,将消费金融业务无限贴近他们日常衣食住行各个消费环节,在不断解锁新消费金融场景的同时,向其提供层次多元丰富的场景触点服务。 目前,通过将分期贷款业务合理嵌套到3C产品、电动车、旅游、健身等众多毕业生和学生家长常用的毕业消费场景中,捷信有效弥补了在该细分消费领域金融支持手段少、消费者无法熨平当期收入和持久收入差异等缺陷,让他们在多个细分场景下,均可随时通过使用捷信优质的消费金融服务来降低日常消费压力。 立等可取 畅享品质生活 对于急需奖励和鼓励的毕业生家庭来说,在使用消费金融服务的过程中,是否能享受到优质的用户体验,已跃升为消费者在选择消费金融机构时最为关注的要素之一。据《消费信贷用户行为报告》显示,受访者使用消费信贷类产品的数量普遍集中在2-3个,在经过少量尝试后,有39%的用户表示,他们会倾向于选择放款速度更快的消费金融产品,并进一步成为该特定消费金融品牌的忠诚“粉丝”。 为了在更好地提升用户体验之余,强化品牌与客户之间的联结,近年来,捷信以创新金融科技为手段进行全面敏捷转型,发力构建“线上+线下”深度融合的创新型消费模式,确保消费者在全渠道使用捷信的消费金融服务和产品时均能享受到始终如一的优质体验。其中,捷信金融APP是消费者享受捷信全渠道金融服务的重要接口。通过对捷信金融APP线上额度测评等步骤进行优化,捷信金融APP界面更加符合用户日常使用习惯,并将用户申请贷款所需时间控制在平均6分钟内。 与此同时,为进一步优化消费者在捷信线下合作商户的办单体验,今年,捷信已完成由传统驻店ALDI1.0模式向倡导客户线上办单ALDI2.0模式的转变。在捷信的ALDI2.0模式下,消费者均可选择在线上快速完成填写申请资料、扫描证件、远程人脸识别等流程,真正实现了用户在线下分期购买商品立等可取。 精打细算 获得超值“价”期 自今年以来,受卫生事件对居民未来收入预期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不盲目为品牌溢价买单,转而追求“买得不贵,用得实惠”,已然成为不少包括毕业生在内的年轻消费者在理性购物时的新特点。有54%的消费者认为,精打细算是一种对消费、对个人及家庭财务的理性控制,因此,他们在愿意为品质付费的同时,也不忘追求同品质全网最低价,希望能以最实惠的价格实现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为了确保消费者始终能获得最实惠的解决方案,近年来,捷信除在捷信金融APP的捷选商城推出价格低于其他主流电商平台的明星产品外,更面向广大用户推出可供他们在多个场景下随心使用的循环额度贷款产品“捷信惠购”。通过使用捷信惠购,捷信的优质用户得以挥别商家烧脑的促销套路,不再受限于一年仅有几次的大型促销活动,在任何时间均可以优惠的价格自由选择购买真正需要的商品,实现购物财务双自由。 目前,消费者可通过微信支付、支付宝、银联二维码、Apple Pay等各种渠道,在不同的购物场景中便捷地使用捷信惠购进行消费,并同时享受购物返利等多重优惠,获得超值的购物体验。 面对消费者在毕业消费季持续高涨的消费需求,捷信从自身出发,通过向包括毕业生、家长在内的消费群体提供在多个细分场景下丰富的产品、始终如一的优质服务体验和最优性价比的解决方案,时刻响应消费者对于在能力范围内实现美好生活的向往,尽全力扮演好用户贴心金融服务伙伴的角色。
利润居持牌消费金融公司之首 捷信集团现金贷业务难逃高利贷“原罪” 财联社 作者为柴刚 2018年以来,国内消费金融行业发展迅猛,不少持牌消费金融公司欲寻求上市。日前,在荷兰注册的Home Credit B.V.(以下简称:捷信集团)向香港联交所披露了招股书,花旗银行、摩根士丹利以及汇丰为其保荐人。 如果捷信集团上市成功,有望成为我国“消费金融第一股”。同时,不排除会引来其他消费金融公司跟风上市。 公开资料显示,捷信集团1997年成立,业务范围触及中国、南亚及东南亚、中东欧等地。捷信消费金融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捷信金融)于2010年底正式在中国成立,是捷信集团全资子公司,其消费金融产品主要包括销售点贷款、现金贷款及循环贷款,是我国最大的消费金融公司,实缴资本高达70亿元,2018年贷款余额为898.35亿元,营收185亿元。 变相高利贷之嫌 捷信金融是目前国内24家获批开业的持牌消费金融中唯一一家外商独资公司,实际为捷信集团在中国区开展业务的主要运营主体。截至2018年年末,捷信金融的总资产为990.75亿元,占到捷信集团同期总资产的54%。 值得注意的是,公司的净利润由2016年末的9.31亿元增至2018年末的13.96亿元,同样位居持牌消费金融公司净利润之首。捷信集团在招股书中披露,提供给客户的贷款所收取的利息占据其绝大部分收入。 财务数据也印证了这一点,捷信金融的净利息收入在2019年一季度、2018年、2017年、2016年占年度经营收入比例分别是88.0%、81.4%、77.4%及76.6%。 然而,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审理借贷案件的若干意见》中的相关规定,民间借贷的利率可以适当高于银行的利率,各地人民法院可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具体掌握,但最高不得超过银行同类贷款利率的四倍(包含利率本数),并明确规定了能贷款的范围,如果借款超过年利率36%,超出部分的利息不予保护,即构成高利贷。 据了解,2018年捷信金融的平均贷款利率为20.74%。然而,实际的贷款利率也存在超出36%红线的情况,争议官司时有发生。捷信集团在招股书中也明确称,“过往,我们曾对贷款产品收取超过36%限制的利率”。 据中国裁判文书网显示,一份《捷信消费金融有限公司、深圳捷信信驰咨询有限公司等与谷某某借款合同纠纷一审民事判决书》,其主要内容就是法院驳回捷信金融对贷款利息的要求。 法院认为,该案件中,捷信金融的利息、费用、违约金的计收标准之和,已超过年利率36%,属于变相突破法定利率收取高息的行为。最终,法院不支持捷信金融的还款计算方式。 另据企查查显示,截至最新,捷信金融因“借款合同纠纷”案由起诉他人或公司的有835条;因“金融借款合同纠纷”案由起诉他人或公司的有770条。其中涉及超过36%利息红线的金额具体有多少不得而知,但可以确定的是,法律并不保护这样的“高利贷”。 第一把交椅不好坐 整个消费金融行业在经历了前几年的快速发展之后,在2018年开始,整体出现发展放缓以及行业分化。 据悉,2017年7月,捷信集团与太盟亚洲资本(PAG Asia Capital)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合作旨在支持捷信业务的长期发展,特别是在中国市场的发展。上述合作协议称,太盟亚洲资本计划向捷信的香港子公司投资超过20亿元人民币,且在三至五年时间内成为捷信在中国的增资小股东。 据招股书显示,捷信集团也于2018年10月和2019年1月期间进行了资本重组,剥离业务后的总资产在2018年末约为1820.97亿元,贷款总额约为1510.44亿元。同时,捷信集团在全球9个市场中有8个市场在销售点贷款供应商中独占鳌头,按销售点数目计,在全球所有消费金融供应商中名列第一。 另据近期捷信金融发布的ABS发行文件,其盈利能力有不错表现,营业收入从2016年末的63.83亿元增长至2018年末的185.16亿元,是目前唯一在营业收入上突破百亿元规模的持牌消费金融公司。 从规模上看,捷信金融依然稳坐国内消费金融第一的宝座。然而与竞争对手对比来看,虽然同行业的招联消费金融总资产470亿元,仅为捷信金融的60%左右,但净利润则达到11.9亿,比后者高出近15%。 数据显示,截止到2017年底,捷信与迪信通、苏宁等零售商的合作仍是其主要的业务来源,其在全国312个城市有23万个POS及贷款点,拥有全职雇员7.1万人,这些都是不可忽视的成本,而且随着市场的扩张,成本会进一步抬升。 同时,捷信集团占比最大的现金贷款和销售点贷款的不良贷款率上升趋势明显,据公司披露,自2016年至2018年,捷信集团在中国业务的不良贷款率分别为4.3%、7.2%、9.7%。 此外,捷信金融主要提供三种无抵押消费金融贷款产品:销售点贷款、现金贷款及循环贷款。现金贷款占贷款总额的比例由2016年末的50.9%增至2019年3月末的70.5%。其线上发放的新贷款总额占比,从2016年的37%增至2018年末的49%,2019年3月末更是达到51%,线上渠道已经开始反超。但是在线上,捷信也面临着越来越强大的对手。 目前,大批掌握线上流量、场景、用户的互联网巨头开始将重心转向金融领域,消费金融的各类细分领域皆被挖掘。校园市场、蓝领人群,以及更细分的租房分期、装修、旅行、教育、农机具等等,几乎被瓜分殆尽。不论以微众银行和蚂蚁花呗、借呗为代表的互联网巨头背景的消费金融势力,还是乐信、趣店等新兴的金融科技上市公司,都对消金老大的宝座虎视眈眈。 在一个爆发中的市场,大部分参与方都能从中分一杯羹。在这个领域,捷信金融已经有一定规模,但有业内人士称,大数据风控、人工智能等金融科技在消费金融行业不断深化应用,在智能风控、智能客服、精准营销等方面得到广泛使用,有效提高了消费金融行业效率,降低了行业的综合成本。而在金融科技方面,背靠阿里巴巴、京东等互联网巨头的消金公司则更有技术优势。捷信金融想要保持领先优势,未来无疑还需要在金融科技方面不断加强。 总体来看,获客越来越难,获客成本越来越贵,加大了消费金融行业的经营成本,也给行业高速发展带来回调压力。消金行业是否真正的迎来风口,还需要时间检验。 针对捷信金融产品的利率、综合费率、坏账问题、催收方式等,财联社记者致电公司公关部相关负责人,但该人士称其已离职,将转达原同事让其回复记者,不过截至本文发稿尚未回复。 责任编辑:张恒星 SF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