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大资金支持,优化信贷投向,创新政策工具,合理让利企业 金融“活水”滋润实体经济(“十三五”,我们这样走过)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金融要把为实体经济服务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全面提升服务效率和水平,把更多金融资源配置到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和实体经济多样化的金融需求。”金融部门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和党中央决策部署,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不断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十三五”期间,源源不断的金融“活水”,让实体经济发展动力十足。 ——加大支持力度,对实体经济发放的贷款增量不断创新高。 “300万元贷款很快审批到位。”提起今年的贷款经历,江西省遂川县盛世明天林业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邹世明满怀感激地说,今年公司各方面支出压力加大,资金周转很紧张,有订单却无法生产。就在此时,江西银行遂川县支行结合央行支小再贷款政策,为公司提供了贷款,不仅利率低,还能享受13.5%的财政贴息,车间机器又轰鸣了起来。 “十三五”期间,我国货币政策持续发力,为实体经济发展提供充足资金支持。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金融机构对实体经济发放的人民币贷款增加12.33万亿元,达到历史最高水平。 ——优化信贷投向,更多信贷资源投向制造业和小微企业。 “企业没有抵押物,找人担保成本又太高,多亏银行这两年的产品创新。”温州泰烽模具有限公司总经理李飞一句话,道出了很多小微企业的心声。今年,农业银行温州分行与当地政府部门联合成立风险担保基金,帮助小微企业融资,李飞顺利获得了150万元贷款,利率仅4.15%。新的融资机制,让正在成长中的小微企业有了更多底气。 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的基础,小微企业是实体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我国不断调整信贷投向,引导金融机构将更多信贷资源投向制造业和小微企业。截至今年7月末,我国制造业贷款新增1.6万亿元,已超过去年全年增量,其中高技术制造业新增贷款占了近六成。 “码上贷”“鲜花贷”……如今,金融机构多措并举创新金融产品,全力破解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截至7月末,我国普惠小微贷款余额13.7万亿元,同比增长27.5%,连续5个月创有统计以来新高。 ——创新政策工具,让更多资金直达实体经济。 6月,正值夏粮收购时节,看着一派丰收景象,广西银林粮食有限公司负责人张永超却很着急,眼看500万元贷款即将到期,而下游企业未能及时回款,公司一时无力还贷。人民银行推出普惠小微企业贷款延期支持工具后,广西北部湾银行第一时间与企业联系,为贷款办理延期3个月的手续,保证了夏粮收购顺利进行。 不搞大水漫灌、实现精准滴灌。“十三五”期间,我国不断创新货币政策工具,坚持精准发力,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打通融资“最后一公里”。今年6月1日,中国人民银行再创设两个直达实体经济的货币政策工具——普惠小微企业贷款延期支持工具和信用贷款支持计划,预计延期政策可覆盖普惠小微贷款本金约7万亿元,信用贷款支持计划可带动地方法人银行新发放普惠小微信用贷款约1万亿元。 “新工具让货币政策直达实体经济与基层民生,能降低政策阻滞和传导成本,有效激活微观市场主体的活力。”工银国际首席经济学家程实说。 ——合理让利企业,减轻实体经济融资负担。 “贷款能办下来已经很高兴了,没想到银行还承担了评估费、保险费、抵押登记费等费用5300元,并主动给我们降了贷款利率!”福建南平市光泽县心语手感烘焙坊负责人吴金升说。 不仅给贷款,还要减负担。今年以来,金融部门通过降低利率、减免收费等多种方式,切实减轻实体经济融资负担。前7月,金融部门已向企业合理让利8700亿元,预计全年将为市场主体减负1.5万亿元。 “服务实体经济是金融的天职。”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易纲表示,面对当前复杂严峻的经济形势,金融部门要创新金融服务,进一步加大对市场主体的支持力度,主动适应企业融资新要求,确保直达实体经济的政策落地见效,为稳企业保就业和实体经济发展提供金融支持。(吴秋余)
“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青岛农商行(下称“青农商行”)率先发布支持抗疫物资生产企业金融服务十条措施,启动支持企业复工复产的‘春风行动’,优化小微企业办贷流程、提高小微贷款的不良容忍度,积极与社会各界共克时艰。”青农商行董事长刘仲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疫情的影响对中小银行发展提出新的挑战,刘仲生认为,作为地方法人银行,需要不断调整发展业思路,积极适应监管新要求,拥抱数字化转型,大力发展非接触服务,同时优化业务结构提升竞争力。 做最贴近市民的银行 从当地市场网点覆盖来看,青农商行毫无疑问是距离市民最近的银行。 数据显示,青农商行网点占据青岛市三分之一的银行网点。截至2019年末,青农商行网点总数为356个,其中,在青岛地区设有营业网点354个,是当地网点数量最多,服务范围最广泛的银行。 “青农商行作为地方金融主力军,长期扎根当地市场,形成了人熟、地熟、情况熟的特点。基本上实现了营业网点到镇、金融机具进村、线上服务入户的全方位覆盖。”刘仲生表示。 “小微云是青农商行经营的一个亮点。”刘仲生表示,青农商行自主开发了智能终端——小微云,实现了现金存取、转账汇款、理财购买、缴费充值、福农卡自助放款与还款、农产品收购、网上商场等多种功能。随着小微云的应用和推广,青农商行打造了覆盖青岛5690个村庄(农村社区)、服务700余万县域居民的“1.5公里金融服务圈”,真正打通了农村基础金融服务“最后一公里”。 在市区,青农商行特色网点也为青岛居民熟知。青农商行充分运用特色金融和产业金融思维,设立港口贸易、军民融合、儿童金融、旅游金融等特色支行。 贴近市民、深耕基层,让青农商行存款规模稳步提升。截至6月30日,青农商行个人存款余额1354亿元,较年初新增145亿元,个人存款增量刷新历史新高。 与客户共同成长 “突如其来的疫情在考验银行的经营智慧,也在验证银行的责任担当。”刘仲生表示,青农商行始终秉承与客户相互陪伴、共同成长的价值理念,只有客户生产生活能够正常开展,银行才能规避风险、实现可持续发展。 上半年,青农商行主动承担地方法人银行责任,选择与客户共克时艰,及时推出十余款优惠利率贷款产品;对于暂时出现资金紧缺的客户,采取下调利率、延期还本续贷等方式,帮助客户渡过难关。 现场走访小微企业是青农商行传统。青农商行今年累计走访调研小微企业580余家,新增授信客户80多家,主动降低了小微企业贷款利率,助力复工复产,建立敢贷、愿贷、能贷的良好机制。 “我们大幅提高了对小微企业不良容忍度。符合条件的小微贷款不良率可以高于普通贷款2个百分点。”刘仲生表示。 针对受疫情冲击严重的小微餐饮企业,青农商行创新研发了“食宜贷”等金融产品,利率水平可低至3.8%。青农商行还设计了针对普惠金融的再贷款产品“抗疫亲情贷”,今年已累计发放“抗疫亲情贷”1800多笔,平均贷款利率为4.55%。青农商行重新修订了无还本续贷办法,扩大了相应的服务范围。除普惠小微企业客户外,该行还将6月1日至12月31日期间到期的普惠小微贷款全部纳入范围,并承诺应续尽续,不调降风险分类,不降低客户信用等级,不因疫情影响计入不良征信,降低企业财务成本,减少企业还款压力。 截至2020年6月末,青农商行小微贷款余额达933亿元,较年初新增41.75亿元;户数53165户,较年初增加690户。 利率市场化存在挑战 对于农商行而言,真正长期的挑战源自利率市场化对于银行经营带来的影响。 刘仲生表示,从半年报看,受利率市场化改革影响,上市银行息差水平均不同程度收窄。央行推动LPR改革目的之一在于引导贷款利率下行,因此对贷款利息收入产生负面影响。 特别是对于数字化程度不高、过度依赖线下网点的中小银行而言,负债结构可能受到冲击,导致核心存款竞争压力加大和资产期限错配现象增多,增加了流动性风险。 “面对客户行为的变化、市场竞争的加剧以及自身科技和人才等条件的限制,中小商业银行应结合自身实际,有节奏、有重点地推进数字化转型。线上引流渠道、智能风控技术、量化资产配置对中小银行应对风险显得更加重要。”刘仲生表示。 刘仲生表示,从中长期看,青农商行将从收入、业务结构着手优化应对利率市场化的冲击。 “在今后的考核体系中,会对非息收入给予多重政策倾斜,鼓励提升非息收入占比,减少利率波动对银行利润的影响。同时,通过贷款利率优惠,让利于普惠小微贷款客户的同时,为客户提供更多的金融产品,伴随着客户未来的成长性,逐步提升客户对银行的整体贡献度。”刘仲生表示。 同时在业务结构上,青农商行也在做出一些调整。“青农商行对公业务一直比较强,但零售业务板块和一些标杆银行比起来,总量上还有差距,这也是我们未来的发展方向。”刘仲生表示。
公积金政策与我们每个人生活息息相关。据中新经纬记者不完全统计,年内,已有超50地出台公积金新政。 公积金政策与我们每个人生活息息相关。据中新经纬记者不完全统计,年内,已有超50地出台公积金新政。 年内多地公积金互认互贷 中新经纬记者梳理发现,年内多地公积金互认互贷。其中包括长江中游20城公积金将互认互贷、长三角4地住房公积金实现互通、成攀两市住房公积金互认互贷、川渝推进公积金互认互贷。 9月25日,长江中游城市群省会城市武汉、长沙、合肥、南昌与“观察员”城市黄石、岳阳、九江、黄冈、株洲、抚州、咸宁、湘潭、宜春,以及宜昌、荆州、孝感、鄂州、天门、仙桃、潜江共20个城市共同签署了《长江中游城市群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合作公约》,大力发展住房公积金异地个人贷款业务,拓宽住房公积金异地互认互贷范围;不断完善住房公积金异地个人贷款风险协防机制;探索建立住房公积金信息共享核查机制;持续深化住房公积金异地转移接续;加强住房公积金信息系统异地灾备合作,并推动建立住房公积金从业人员交流培训机制等。 8月20日,上海市、浙江省、江苏省、安徽省住建部门共同签署了《长三角住房公积金一体化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三省一市的公积金管理部门将率先从9个方面开展合作,包括长三角跨地区购房信息协查、长三角地区异地贷款证明信息互认、在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内试点统一购房提取业务政策等。 今年9月,成都市政府、攀枝花市政府商议,签订《深化区域协同共推南向开放发展合作协议》补充协议,形成住房公积金互认互贷共识。成都市住房公积金最高贷款额度为70万元,攀枝花市住房公积金最高贷款额度为60万元。 今年4月,根据川渝两地住建管理部门签订的合作备忘录,双方将推进建立两地互认互贷等7大机制,推动两地公积金一体化发展,并在开展行政执法联动等4个方面合作,推动两地形成住房公积金领域执法司法联动机制。 诸葛找房数据研究中心分析师陈霄接受中新经纬客户端采访时指出,多地实现公积金互认互贷,对于实现城市群各城市之间的协同发展有着重要意义,有利于实现城市间的人才流动,实现了便民利民,促进区域一体化。 易居研究院智库中心研究总监严跃进对中新经纬客户端表示,通过此类互认互贷的政策,能够很大程度上促进后续公积金使用的便捷化。对于房地产市场来说,通过公积金制度的联网和一体化,有助于形成更好的发展模式,有助于进一步活跃住房交易。 严跃进补充道,公积金互认互贷和购房政策关系不大,不能直接理解为是政策放松,应理解为是公积金制度更加完善,同时更具备亲民和便民的导向。同时要防范利用此类政策,变相提取公积金到热门城市炒房现象。 3城受理异地贷款提取业务 年内,西安、枣庄、哈尔滨纷纷发文宣布,受理公积金异地贷款提取业务。 9月24日,西安发文规定,9月25日起,西安地区(含西咸新区)以外购房及还贷职工,可办理公积金提取业务。 9月3日,枣庄恢复公积金异地贷款。通知指出,在异地工作缴存公积金,可回本地买房贷款。申请人持本地购房合同、交款收据或发票,缴存地公积金中心出具的《异地贷款缴存证明》以及近6个月(含)以上正常缴存明细向中心提出贷款申请。 哈尔滨7月规定,自7月1日起异地缴存公积金(包括在哈各公积金行业分中心)职工可在哈市申请公积金贷款。为提高服务效率,决定自2020年7月15日起,在哈西、群力服务大厅受理公积金异地贷款业务。 4地公积金贷款政策收紧 中新经纬记者注意到,2020年以来,至少有4地通过下调公积金贷款额度、增加购买外市二手房申请提取的条件、停止向第三套房及以上购房者发放等收紧公积金贷款政策。 9月23日,东莞市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发布《关于调整部分住房公积金贷款和提取规定的通知》,《通知》指出,调整最高贷款额度。首套房最高贷款额度由120万元调整为90万元;二套房最高贷款额度由80万元调整为50万元。同时,增加购买外市二手房申请提取的条件,购买外市二手房应办出不动产权证满6个月方可申请提取。 8月7日,合肥发布《关于完善我市住房公积金贷款政策的通知》,《通知》明确对婚姻状况变化后家庭贷款次数的认定。婚前公积金贷款次数在婚后合并记入家庭贷款次数,婚姻关系存续期间家庭的公积金贷款次数在婚姻关系结束后分别记入当事人贷款次数。 8月3日,阜阳市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发布《关于落实住建部等国家部委有关住房公积金贷款政策的通知》,8月10日起,停止向购买第三套及以上住房的购房者发放住房公积金贷款,第二次申请公积金贷款购房的,首付比例不低于50%,并且贷款利率不低于同期首套公积金贷款利率的1.1倍。 7月14日,内蒙古自治区住房资金管理中心发布《关于调整住房公积金贷款相关政策的通知》,自8月1日起,收紧公积金贷款政策,取消借款人“同户籍”家庭成员购房也可使用公积金贷款的政策,停止向购买第三套及以上住房的缴存职工家庭发放住房公积金个人住房贷款。 中原地产首席分析师张大伟认为,部分城市收紧贷款额度,核心问题是公积金资本金不足。 陈霄分析,上述4地公积金政策调整是为促进公积金市场的健康稳定发展。疫情后部分城市楼市热度持续较高,此次公积金政策收紧也是为打击炒房行为、维护公积金提取秩序,对维护楼市的稳定有着重要意义。 6城上调公积金租房提取限额 据不完全统计,年内,深圳、东莞、沈阳、济南、潍坊、包头等6城鼓励住房租赁消费,上调公积金租房提取限额。 7月2日,深圳发文,阶段性提高公积金租房提取额度至80%。为减轻疫情期间缴存职工支付房租压力,自2020年7月1日起至2020年12月31日,阶段性提高租房提取比例,职工提取住房公积金用于支付房租的,2020年7月至12月每月可提取额由申请当月应缴存额的65%上调为80%。 潍坊规定,6月15日起,符合租赁自住住房提取住房公积金条件的承租人及其配偶,可根据各自实际情况,自主确定提取方式。按照固定额度提取的,职工及其配偶提取总额度由每年8000元提高到每年12000元。 5月7日,东莞市人民政府官网发布《东莞市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住房租赁市场的实施意见》提到,将租住提取公积金比例上限提高至70%、额度上限提高至1800元/月。 3月25日,沈阳住房公积金网站发布《关于调整住房公积金部分提取政策的通知》。通知明确,4月起,沈阳提高租赁住房提取限额。其中,房屋坐落地址在沈阳市区的,限额由1200元/月提高至1400元/月;房屋坐落地址在4个县(区、市)的,限额由800元/月提高至950元/月。 3月27日,济南住房公积金中心发布消息称,4月1日起,租赁商品房提取为每年可以提取一次,两次提取时间间隔不少于12个月。职工个人租赁商品房定额提取再次提高,从9600元提高到12000元,租赁商品房限额提取上限不变,仍为36000元。 今年3月,包头市租房提取标准在现基础上上浮10%,即市区单身职工提取上限为12900元/年,职工家庭提取上限为17800元/年;旗县区单身职工提取上限为10300元/年,职工家庭提取上限为14300元/年。租房提取时间由每年可提取一次调整为每季度可提取一次,年度提取标准不超过当年提取上限。 陈霄认为,鼓励住房租赁消费,上调公积金住房提取限额,对于公积金政策进行一定程度的放松,在额度上更加充裕,促进职工使用公积金,鼓励住房租赁消费,同时对于租售并举政策的落实有着积极意义。 11城加装电梯能用公积金 据统计,上海、郑州、济南、青岛、无锡、德州、长治、襄阳、南充、泰州、舟山等11城宣布加装电梯能用公积金。 10月8日起,德州既有住宅加装电梯可提取公积金。11月1起,无锡加装电梯能用公积金。济南2021年1月1日起增设电梯表决规则调整为“双三分二”业主参与表决,并经参与表决的“双四分之三”业主书面同意后,就能办理施工备案、规划审查等手续,施行后加装电梯业主可提取夫妻双方住房公积金。 此外,2月1日起,上海、南充既有多层住宅加装电梯已可提取使用公积金。6月28日起,长治加装电梯提取住房公积金,在电梯经特种设备安全监督管理部门办理使用登记之日起一年内提取。7月1日起,郑州老旧小区加装电梯可用公积金。 陈霄指出,加装电梯可提取使用公积金,体现了改善民生的要求,使用公积金加装电梯可一定程度上减轻居民的经济负担,发挥公积金对于改善居民居住环境的积极作用。
近日,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召开2020年第三季度例会。相比二季度例会提出的“稳健的货币政策要更加灵活适度,把支持实体经济恢复与可持续发展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本次例会提出“稳健的货币政策要更加灵活适度、精准导向,综合运用并创新多种货币政策工具,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 值得注意的是,本次例会与二季度例会相比,删去了“加大宏观政策调节力度”的表述。同时,本次例会着重强调“推动综合融资成本明显下降,引导贷款利率继续下行”等。 对于经济形势的判断,本次例会指出,今年以来,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取得重大成果,经济稳步恢复。该表述相较二季度的判断更为乐观。在盘古智库高级研究员王静文看来,由于中国率先控制住疫情,为经济恢复创造了良好环境,在各项政策接连发力之后,经济已处于良性复苏区间。 会议认为,稳健的货币政策体现了前瞻性、精准性和时效性。王静文表示,经济形势总体符合预期,货币政策继续“加码”的必要性不大,所以政策导向强调加大结构调整力度,更加注重精准导向。 货币政策更注重精准导向 相比二季度例会,本次例会对经济形势的判断更为乐观,更强调稳健的货币政策灵活、精准滴灌,推动供给体系、需求体系和金融体系形成相互支持的三角框架,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光大银行(行情601818,诊股)金融市场部分析师周茂华对《金融时报》记者表示,本次例会内容少了“加大宏观政策调节力度”,对政策效果与经济复苏的描述更加乐观,预示稳健的货币政策要更加灵活适度,发挥结构性工具的精准滴灌作用,落实创新直达工具,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新兴战略产业与“三农”、小微和制造业等薄弱环节的支持。 中国银行(行情601988,诊股)研究院博士后李义举也认为,当前中国经济已呈现加速回暖态势,货币政策将把握调控的力度和节奏,同时要严控资金流向,做好用途管理,确保资金进入实体经济。 值得注意的是,当前境外疫情和世界经济形势依然复杂严峻,本次例会强调,要加强对国际经济形势的研判分析,加强国际宏观经济政策协调,完善跨周期设计和调节,支持经济高质量发展。在李义举看来,这体现出当前的货币政策主要考虑到长期经济运行情况,更加注重稳增长与防风险的均衡。 周茂华进一步分析称,从8月份金融数据与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数据看,国内货币信贷环境整体保持适度,经济活动逐月活跃,需求加快恢复,企业信心增强。但需要关注海外疫情反弹、单边保护主义、地缘局势复杂等问题给国内中小企业带来的不确定性。 引导贷款利率继续下行 央行日前发布的“《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增刊—有序推进贷款市场报价利率改革”显示,去年8月份启动改革完善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形成机制以来,LPR的下行带动贷款利率明显下降,降幅超过LPR本身的降幅。2020年8月份,一般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为5.43%,较改革前2019年7月下降0.67个百分点。而同期1年期LPR由4.25%下降至3.85%,降幅为0.4个百分点。 关于LPR改革,本次例会指出,存量浮动利率贷款定价基准转换顺利完成,贷款市场报价利率改革红利持续释放,货币传导效率增强,贷款利率明显下降,下一步要着力打通货币传导的多种堵点,继续释放改革促进降低贷款利率的潜力,综合施策推动综合融资成本明显下降。 对于LPR下一阶段的改革方向,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司司长孙国峰此前在国新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强调,要进一步优化LPR传导机制,督促金融机构更好地将LPR内嵌入贷款FTP,即银行内部资金转移定价曲线中,增强贷款内外部定价与LPR的联动性。王静文认为,本次例会要求“深化利率市场化改革,引导贷款利率继续下行”,意味着将继续通过改革引导银行降低贷款利率。 9月份最新一期1年期和5年期以上LPR报价均与上期持平,连续5个月“按兵不动”。业内专家普遍认为,近期LPR报价未做下调,但不会改变今年以来企业贷款利率持续下行态势。 中国民生银行首席研究员温彬分析称,下阶段,货币政策将更加聚焦精准导向,主要通过公开市场操作等方式,稳定银行体系流动性。由于向实体经济让利1.5万亿元仍在进行中,其中通过降低利率实现的让利幅度要达到9300亿元,因此9月份LPR虽然保持不变,但实体企业的贷款利率将保持下行趋势。 精准滴灌提高政策“直达性” 本次例会指出,要有效发挥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的精准滴灌作用,提高政策的“直达性”,继续用好1万亿元普惠性再贷款再贴现额度,落实好两项直达实体货币政策工具,确保普惠小微贷款应延尽延,切实提高普惠小微信用贷款发放比例。 李义举认为,本次例会强调有效发挥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的精准滴灌作用,提高政策的“直达性”,体现出货币政策的未来重点依然是支持中小企业与制造业。 本次例会还指出,要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补短板、锻长板,确保新增融资重点流向制造业、中小微企业,努力做到金融对民营企业的支持与民营企业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相适应。 数据显示,8月份对实体经济发放的人民币贷款增加1.42万亿元,同比多增1156亿元,体现出对实体经济信贷支持力度较大。 “要坚持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的使用,强化资金的投放精准性。”李义举分析称,当前经济尚未复苏至疫情前水平,需要结构性货币政策继续发力,充分激发中小企业对稳增长的拉动作用。 下一步,在提高政策“直达性”方面有哪些着力点?周茂华表示,要发挥结构性工具的精准性,缩短货币政策传导链条,继续引导金融机构积极畅通融资渠道,简化企业贷款审批流程,让资金能直达实体经济,尽早落地见效。
全媒体记者石鑫从28日举行的2020年1—8月新疆金融运行形势新闻发布会上获悉:今年1—8月,新疆金融业积极践行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和“六稳”“六保”工作要求,加大金融支持总量,优化信贷结构,突出支持重点,做好金融支持疫情防控和企业复工复产工作,维护金融体系稳定,为自治区经济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中国人民银行乌鲁木齐中心支行党委委员、副行长陈元富介绍,前8月,新疆金融支持呈现总量扩、结构优、价格降、风险控的良好态势。 8月末,新疆社会融资规模存量3.3万亿元,同比增长13.5%,高于上年同期4.8个百分点。新疆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2.2万亿元,增长11.7%,高于上年同期3.3个百分点。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2.1万亿元,增长12.3%。 信贷结构方面,南疆四地州深度贫困地区贷款增速稳步上升,基础设施建设领域贷款快速增长,涉农贷款稳步增长,小微企业贷款保持高速增长。 存款方面,8月末,新疆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2.5万亿元,增长8.6%,高于上年同期3.2个百分点。分部门看,住户存款拉动作用明显,财政性存款增速由负转正。 “今年以来,人民银行持续深化利率市场化改革,有序推进存量浮动利率贷款定价基准转化,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渠道,引导贷款市场利率下行,实体经济融资成本降低。”陈元富说,前8月,人民币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为5.05%,同比下降0.84个百分点。其中,企业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为4.2%,同比下降1.11个百分点。小微企业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为4.5%,同比下降1.4个百分点。 此外,新疆成立了金融委地方协调机制,制定相关工作规则,强化风险联防联控机制,为新疆金融稳健运行保驾护航。
记者28日从央行获悉,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2020年第三季度(总第90次)例会于9月25日在北京召开。会议指出,稳健的货币政策要更加灵活适度、精准导向,综合运用并创新多种货币政策工具,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 会议要求,有效发挥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的精准滴灌作用,提高政策“直达性”,继续用好1万亿元普惠性再贷款再贴现额度,落实好两项直达实体货币政策工具,确保普惠小微贷款应延尽延,切实提高普惠小微信用贷款发放比例。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引导大银行服务重心下沉,推动中小银行聚焦主责主业,健全具有高度适应性、竞争力、普惠性的现代金融体系。 会议提出,着力打通货币传导的多种堵点,继续释放改革促进降低贷款利率的潜力,综合施策推动综合融资成本明显下降,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补短板、锻长板,确保新增融资重点流向制造业、中小微企业,努力做到金融对民营企业的支持与民营企业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相适应,推动供给体系、需求体系和金融体系形成相互支持的三角框架,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进一步扩大金融高水平双向开放,提高开放条件下经济金融管理能力和防控风险能力。 会议认为,今年以来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取得重大成果,经济稳步恢复。稳健的货币政策体现了前瞻性、精准性和时效性,大力支持疫情防控、复工复产和实体经济发展,金融风险有效防控,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质量和效率逐步提升。存量浮动利率贷款定价基准转换顺利完成,贷款市场报价利率改革红利持续释放,货币传导效率增强,贷款利率明显下降,人民币汇率总体稳定,双向浮动弹性提升,发挥了宏观经济稳定器功能。 会议指出,当前境外疫情和世界经济形势依然复杂严峻,要加强对国际经济形势的研判分析,加强国际宏观经济政策协调,集中精力办好自己的事,完善跨周期设计和调节,支持经济高质量发展。 会议强调,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深化利率市场化改革,引导贷款利率继续下行,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金融风险攻坚战,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实现稳增长和防风险长期均衡。
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2020年第三季度(总第90次)例会于9月25日在北京召开。 会议分析了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会议认为,今年以来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取得重大成果,经济稳步恢复。稳健的货币政策体现了前瞻性、精准性和时效性,大力支持疫情防控、复工复产和实体经济发展,金融风险有效防控,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质量和效率逐步提升。存量浮动利率贷款定价基准转换顺利完成,贷款市场报价利率改革红利持续释放,货币传导效率增强,贷款利率明显下降,人民币汇率总体稳定,双向浮动弹性提升,发挥了宏观经济稳定器功能。 会议指出,当前境外疫情和世界经济形势依然复杂严峻,要加强对国际经济形势的研判分析,加强国际宏观经济政策协调,集中精力办好自己的事,完善跨周期设计和调节,支持经济高质量发展。 稳健的货币政策要更加灵活适度、精准导向,综合运用并创新多种货币政策工具,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 有效发挥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的精准滴灌作用,提高政策的“直达性”,继续用好1万亿元普惠性再贷款再贴现额度,落实好两项直达实体货币政策工具,确保普惠小微贷款应延尽延,切实提高普惠小微信用贷款发放比例。 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引导大银行服务重心下沉,推动中小银行聚焦主责主业,健全具有高度适应性、竞争力、普惠性的现代金融体系。 着力打通货币传导的多种堵点,继续释放改革促进降低贷款利率的潜力,综合施策推动综合融资成本明显下降,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补短板、锻长板,确保新增融资重点流向制造业、中小微企业,努力做到金融对民营企业的支持与民营企业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相适应,推动供给体系、需求体系和金融体系形成相互支持的三角框架,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进一步扩大金融高水平双向开放,提高开放条件下经济金融管理能力和防控风险能力。 会议强调,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政府工作报告》精神,继续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紧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任务,更好统筹常态化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结构调整的战略方向,牢牢把握扩大内需战略基点,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深化利率市场化改革,引导贷款利率继续下行,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金融风险攻坚战,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实现稳增长和防风险长期均衡。 本次会议由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兼货币政策委员会主席易纲主持,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丁学东、连维良、邹加怡、宁吉喆、郭树清、潘功胜、田国立、刘世锦、刘伟出席会议。陈雨露、刘国强、易会满、马骏因公务请假。中国人民银行广州分行、营业管理部、重庆营业管理部负责同志列席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