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人士表示,操作放量、品种增加、期限拉长,三大变化释放央行加大跨年流动性投放的清晰信号。岁末年初,流动性有央行和财政资金投放“双保险”托底,“两节”前后流动性总体无忧。 12月21日,央行逆回购操作大举放量,且14天期逆回购现身。股债市场同步上涨。 分析人士表示,操作放量、品种增加、期限拉长,三大变化释放央行加大跨年流动性投放的清晰信号。岁末年初,流动性有央行和财政资金投放“双保险”托底,“两节”前后流动性总体无忧。 逆回购挑担 年底降准无望 为维护年末流动性平稳,央行21日开展1100亿元逆回购操作。其中包括100亿元7天期逆回购操作,中标利率为2.2%,与前次持平;此外还开展了1000亿元14天期逆回购操作,中标利率为2.35%,与前次持平。 在业内人士看来,这次公开市场操作出现新变化。操作放量、品种增加、期限拉长,这三大变化释放出央行加大跨年流动性投放力度的清晰信号。自12月9日以来,央行单日逆回购交易量均维持在200亿元及以内的“地量”,突然增加的操作量直观刻画了央行资金投放力度的加大。同时,时隔近3个月,14天期逆回购操作再现身,其中的政策含义不言而喻。以2020年为例,此前央行只在1月中下旬(春节前)、2月上旬、6月下旬(半年末前)、8月下旬及9月中下旬(三季度末前)开展过14天期逆回购,尤以春节前、季末前频率最高,凸显投放跨季跨节资金基本定位。此外,在此次逆回购操作组合中,14天期逆回购操作占大头。上述情况表明,央行正加大流动性尤其是跨年流动性投放。 实际上,跨年流动性投放大幕从本月中期借贷便利(MLF)操作落地时就已开启。15日,央行开展9500亿元1年期MLF操作,较全月到期MLF多3500亿元。据机构分析,这次创纪录的MLF操作,除有助于缓解银行负债压力外,亦带有稳定年末流动性的考虑。 “相比MLF,重启14天期逆回购的动机更‘纯粹’。”有债券交易员认为,继央行开展大额MLF操作后,本周公开市场操作开始放量,表明央行跨年流动性投放大戏将迎来高潮,当然,这也意味着年底不再可能采取降准等举措。 “两节”前后流动性充裕 从2020年底到2021年春节前后的这段时间,往往是资金面易出现波动和紧张的时段。今后两个月,“两节”因素将给流动性造成一定扰动。不过,据市场机构分析,后续流动性不太可能大幅偏离紧平衡的轨道。 年底流动性供给有央行和财政资金投放的“双保险”托底。谈及年底流动性供求面临的挑战,天风证券(行情601162,诊股)孙彬彬团队认为主要有两点:政府债净融资额超往年,银行负债端存压力。 Wind数据显示,12月以来国债和地方债发行总额已超8000亿元;本月有1.97万亿元同业存单到期,目前发行1.51万亿元,尚不及到期规模。从资金供给方看,天量MLF操作有备而来,加之逆回购交易放量,央行维稳年末流动性态度明确。年底还是传统财政资金集中投放时点。过去两年,12月财政存款均下降1万亿元以上。考虑到财政支出多集中于月底几日,在财政资金到位前,央行开展流动性投放可起到衔接作用。在央行支持与财政投放保障下,跨年资金面不会出现大波动。 在新经济快速发展过程中,有不少地方看到机会,纷纷出台政策予以支持。 4月,上海市政府发布的《上海市促进在线新经济发展行动方案(2020-2022年)》提出,打造四个“100+”,即集聚100+创新企业、推出100+应用场景、打造100+品牌产品、突破100+关键技术。除指出无人工厂、远程办公、在线金融服务、新型移动出行等发展重点外,在保障措施方面,方案还要求实行包容审慎监管、探索新型人才从业评价等。 9月,北京发布的《北京市促进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行动纲要》强调,将北京市建设成为国际数字化大都市、全球数字经济标杆城市;到2022年数字经济增加值占地区GDP比重达到55%;突破制约数字经济发展的体制机制约束和政策瓶颈,建立数字贸易试验区等。11月,广东也就《广东省数字经济促进条例》开始征求意见,提出全面建设数字经济强省,明确数字基础设施建设重点。 除了地方层面,中央各部门对新经济发展也有部署。比如,国务院此前发布《新时期促进集成电路产业和软件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出台政策举措支持集成电路和软件产业发展。国家发改委日前也召开全国发展和改革工作会议,要求加力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推动数字经济发展。精准施策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推动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构建创新创业创造良好环境。 促进新经济守正创新 一方面,新经济是我国经济发展重要动力源(行情600405,诊股)泉,应着力培育,助力新经济发展壮大,释放创新活力。另一方面,新经济发展仍面临挑战,比如新业态、新模式不断出现,对监管的包容审慎要求越来越高;新经济对数据的应用涉及方方面面,但数据安全、隐私保护问题逐步凸显;新经济既可能让数据成为企业核心竞争力,同时也加剧行业垄断…… 中金公司(行情601995,诊股)首席经济学家彭文生认为,要关注被数字鸿沟阻隔的群体,也要应对好由于新经济加剧市场竞争引发的贫富分化问题。比如,新的商业模式可能对相关传统行业造成冲击,带来线上线下模式收入分化。新经济也可能存在“赢者通吃”问题,加大收入差距。政府应扮演好制度建设者和社会兜底者的角色,让大多数人享受到经济繁荣的成果。 中国社科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数字经济研究室主任蔡跃洲建议,监管和规制需行业主管部门和市场监管部门共同配合,对新经济领域特别是在围绕互联网平台形成的生态体系中处于主导地位的企业行为及时跟进、认定并进行相应干预。 另外,新经济当中的隐私保护问题也值得关注。中诚信集团董事长毛振华认为,监管部门要对数据链条进行梳理、科学分类,明确数据权属,从而对企业利用数据的行为进行监管。还要把数据运用、数据收集和完全以加工整理数据为基础的公司分开,启用专门数据监管机构发放牌照,使数据收集、运用、加工、整理、销售、服务成为专门业态,从现有大公司里分离出来。
“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用这9个字来形容头部在线教育企业当下的竞争状态再恰当不过。 在企业融资和学员规模爆发式增长背后,产品的同质化问题、员工规模急速扩张带来的管理挑战、获客成本不断上升、转化效果却越来越差的现实,又该如何破解? “投放已经贵到完全不靠谱” 12月28日,在线教育公司作业帮宣布完成E+轮超16亿美元融资。 对于时隔半年再获超16亿美元融资,作业帮战投部负责人胥晓晗12月30日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公司账上有很多钱,并没有急需一笔钱做什么,但今年上半年融资的时候,有一些头部的机构没能赶上,但非常希望能够进来,所以又引入了一些比较优质的机构,目的是储备‘子弹’,应对未来。” 为何头部企业要储备这么多的“弹药”?有业内人士透露,在今年暑期的获客大战中,仅仅7月份和8月份,头部的10家企业在暑期市场的投放量可能超过了100亿元。 但从根本上说,如果投放获客靠外部流量,会导致投放渠道雷同、效果相近,想要在外部投放的获客成本上产生较大的差异已经比较困难。 “投放已经贵到完全不靠谱了,2019年暑期49元特价课的获客成本大概是450元到500元,但到今年暑假已经是800元左右。”胥晓晗称:“但我们与友商相比还是有较大的差异和优势的。” 第一个优势是作业帮APP超大规模流量,“直播课的用户大概三分之二都是来自自有流量”;第二个优势是“其他友商的投放转化只能覆盖小学阶段,但作业帮更均衡,可以覆盖到初高中生”;第三个优势是当对手们在一二线城市厮杀时,作业帮的用户市场则更为下沉,用户品牌认知度较高。 因此,作业帮表示不会参与深不见底的烧钱大战,而是在探索减少外部投放的量,更多依靠APP端内的流量。 有一位业内人士指出,至少未来两年,烧钱大战还会持续。“因为大家已经投入了太多钱,规模对他们未来的转化很重要,如果停下来,前面所有付出都可能归零了。沉没成本太高了,大家已经陷入囚徒困境,都在较劲不能认输”。 大规模扩张带来组织压力 随着业务扩张,在线教育企业也变得越来越“重”。 胥晓晗对记者表示:“我们2017年开始做直播课,直播课其实是一个特别难做的商业模式,要30多个环节联动才能把直播课开起来,相对我们互联网公司而言,可以说是很重的一块业务。” 为了做好直播课业务,作业帮管理着超过3.5万名员工,这对于任何一家公司而言都是挑战。 胥晓晗直言:“除了获客成本的压力,第二大压力就是组织压力。因为公司在快速扩张,每年都有很多新的人员加入,我们要有足够多的基层管理者跟上,组织文化的持续打造和团队的不断建设对企业而言是非常关键的。” 作业帮创始人、CEO侯建彬曾公开表示,对公司的整体期待之一就是打造一个强壮的组织,“因为只有一个强壮的组织,才能为用户释放和传递真正的产品价值”。 虽然外部形势与环境剧变,但教育行业的本质没变,课程和服务品质依然是在线教育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每家公司都要思考自己的定位和护城河,要真正考虑如何通过模式、技术或产品,帮助不同水平的学生提升成绩,从营销导向真正转为效果导向。”胥晓晗如此表示。
新华社北京9月25日电(记者张千千)记者从国家开发银行获悉,“十四五”期间,国开行将累计投放1000亿元养老服务专项贷款,培育300家养老龙头企业,整体支持300座城市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发挥开发性金融作用,助力应对人口老龄化。 国开行介绍,长期以来,该行积极开展银政合作、行业研究,细分居家、社区、机构各个养老领域,丰富融资模式。截至8月底,国开行已累计支持396个客户的养老项目建设,覆盖30个省份,累计投放养老资金386亿元。 国开行表示,下一步将加大对养老产业发展的支持力度,打造高质量养老产品;加强模式创新,支持养老服务体系多层次、多元化、市场化发展;做好风险防控。
净投放4000亿元!央妈的爱,又来了! 今日早间,央行公告称开展6000亿元中期借贷便利(MLF)操作(含对9月17日MLF到期的续做),充分满足了金融机构需求。 由此,债市一片欢腾。国债期货午盘全线明显上涨,10年期主力合约涨0.25%,5年期主力合约涨0.26%,2年期主力合约涨0.11%。 详情请扫二维码↓
人民银行9日公告称,为维护银行体系流动性合理充裕,今日以利率招标方式开展了1200亿元逆回购操作。期限为7天,中标利率为2.2%。鉴于今日有200亿元逆回购到期,人民银行实现净投放1000亿元。近两个交易日,人民银行已累计净投放2000亿元。 在昨日大额净投放下,资金面出现边际宽松迹象,上海银行间同业拆放利率(Shibor)方面,隔夜Shibor和14天Shibor分别下行3.7个基点和3.4个基点,DR007加权平均利率持续保持在2.2%左右,处于合理范围。不过,中长期资金仍然存在缺口,1个月以上的资金利率保持上升态势。
前期资金面较为紧张,利率普遍上行,超储率较低。我们认为引发银行间市场流动性紧俏,长期资金紧缺的原因主要有三。首先,近期银行结构性存款规模大幅减少,尤其是股份制银行与城商行。其次,自6、7月货币政策边际收紧以来,市场对资金情况较为敏感,因此月末效应更为显著,影响时间拉长且提前一周左右。第三,财政投放速度不及预期,财政周期拉长。我们认为近期财政资金投放放缓主要受发行量与投放要求等因素影响,加快财政投放能从根本解决流动性紧张的问题。 我们维持先前的判断,央行将继续施行常态化货币政策,以稳为主。一是利率的常态化,政策性利率将保持相对稳定,市场利率围绕政策性利率波动。二是不能大水漫灌,以结构性货币政策支持重点领域,精准滴灌。短期来看,央行将继续配合地方政府专项债的发行,货币政策将更加灵活适度,使流动性保持合理充裕,保证市场利率围绕政策中枢利率波动。长期来看,若今年经济能维持企稳回升态势,我们预计年内不存在降准降息或加准加息可能,货币政策将保持稳定。今年四季度经济增速即使回到6%以上,也很难判断为经济过热。但是明年随着GDP同比增速大幅反弹,同时银行坏账增加会造成相应的金融风险,总体政策存在一定的收紧的可能性。 此前资金面较为紧张,利率普遍上行,超储率较低。自8月中旬起,银行间市场资金利率快速走高,DR007一度碰触2.67%。我们认为引发银行间市场流动性紧俏,长期资金紧缺的原因主要有三。首先,近期银行结构性存款规模大幅减少,尤其是股份制银行与城商行,超储率相较较低。不同于能获得MLF支持的大行及能获得农民存款的农商行,股份制银行则需通过多发同业存单以缓解长期流动性紧张的问题,因此同业存单利率明显上行。其次,自6、7月货币政策边际收紧以来,市场对资金情况较为敏感,因此月末效应更为显著,影响时间拉长且提前一周左右。第三,财政投放速度不及预期,财政周期拉长。7月28日,1万亿特别国债已发行完毕,但截至目前还有一大部分特别国债未投放,财政资金仍滞留在央行账户上。近期专项债已开始加快发行,央行重启14天逆回购操作以缓解流动性的大幅收紧。但若募集资金不能及时投放以形成银行存款,银行间市场流动性将难以得到缓解。 加快财政投放能从根本解决流动性紧张的问题,近期财政资金投放放缓主要受发行量与投放要求等因素影响。首先,抗疫特别国债与专项债发行量较大,虽然1万亿抗疫特别国债的发行工作已圆满结束,但投放仍需一定时间。其次,财政投放规则较多,各方面要求较为严格,因此财政周期稍有延长。另外,八月正值中央机关轮休,处理速度有所放慢。我们认为,财政部应在9月加快财政投放速度以确保在天气转凉前完成,并在具备开工条件时形成实物工作量,这也有助于缓解流动性偏紧的状况。 我们维持先前的判断,央行将继续施行常态化货币政策,以稳为主。一是利率的常态化,政策性利率将保持相对稳定,市场利率围绕政策性利率波动。二是不能大水漫灌,以结构性货币政策支持重点领域,精准滴灌。9月2日的国常会印证了我们反复强调的观点,提出“下一步要坚持稳健的货币政策灵活适度,保持政策力度和可持续性,不搞大水漫灌,引导资金更多流向实体经济,以促进经济金融平稳运行。”我们认为,在疫情得到良好控制和经济持续改善的情况下,未来降准或是定向降准的可能性都不大。但是货币政策也不会显著收紧,不会有上调政策性利率的可能。从基本面来说,总书记在政治局会议前的党外人士座谈会上提出,下半年的经济工作要乘势而上,力争弥补上半年疫情造成的损失。也就是说,虽然今年没有对经济增速设定明确目标,但有潜在目标,而且要求较高。一是奔小康,实现收入翻一番,二是四季度要回到潜在增长率,达到6%甚至更高。另一方面,在中美竞争加剧,全球疫情依然严峻的情况下,中国经济若能企稳回升将标着我国率先走出疫情,具有重要意义。今年实现奔小康、稳就业、“六保”任务艰巨,未来政策不能过于收紧。另一方面,央行已对金融让利实体做出了承诺,将通过精准滴灌推动全年向企业让利1.5万,降低企业融资成本。我们认为央行一是将通过压缩LPR加点的方式降低贷款利率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引导银行向企业让利。二是将通过直达的货币政策工具调结构,如再贷款。通过运用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降低长期资金利率。在这种情况下,央行应无提高利率的可能。 短期来看,央行将继续配合地方政府专项债的发行,货币政策将更加灵活适度,使流动性保持合理充裕,保证市场利率围绕政策中枢利率波动。我们自7月30号政局会议后一直强调,政治局会议对货币政策的新表述并不意味着货币政策要进一步的收紧。央行货币政策的总体思路是在疫情期间要应急,在后疫情时代做出适度调整。虽然比疫情期间明显收紧,但与6月、7月相较,当前的货币政策总体以稳为主,短期流动性较6、7月份更加宽松。近期的操作也印证了我们一贯的观点。央行在财政周期拉长与跨月效应的情况下增加14天逆回购操作,释放期限略长的短期流动性支持。但若想从根本上解决资金紧缺的现状,还需要财政加快投放。 长期来看,若今年经济能维持企稳回升态势,我们预计年内不存在降准降息或加准加息可能,货币政策将保持稳定。今年四季度经济增速即使回到6%以上,也很难判断为经济过热。但是明年随着GDP同比增速大幅反弹,同时银行坏账增加会造成相应的金融风险,总体政策存在一定的收紧的可能性。
上半年大型银行经营业绩出现下滑。“工农中建”四大行昨日召开业绩发布会,高管层对资产质量、盈利预期、净息差等问题逐一进行解读,对下半年商业银行经营形势进行展望。 多位大行高管认为,下半年银行资产质量压力仍不容忽视,但有信心保持资产质量的总体稳定;净息差仍然将保持下行趋势,下行程度总体可控;未来将持续降本增效,优化信贷资源投放,优化资产负债管理,确保业务的整体平稳和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净息差仍面临下行压力 多家大行高管预计,未来银行净息差仍然承压。“总体来看,尽管净息差有下行趋势,但下行程度可控,我们认为,能够通过精细化管理、数字化经营等方面的努力,将净息差保持在行业合理水平上,且仍具竞争力。”建行副行长纪志宏表示。 中行副行长郑国雨介绍,今年以来,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转换及利率下调、外币降息等因素,给该行资产端收益率带来较大影响。中国银行从负债成本控制和资产结构调整两方面入手,采取了一系列管控措施。比如,在负债端成本管理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农行行长张青松介绍称,通过主动调整存款的策略,继续压降部分高成本存款,使得农行存款付息率同比下行了8个基点。 展望未来,郑国雨认为,净息差仍然面临收窄的压力,中行将持续优化资产结构,不断提高资金运用效率。同时,加快场景建设,着力提升客户服务能力,以客户全量金融资产为抓手,从源头上扩大存款资金来源,提升存款发展质量。 有信心保持资产质量稳定 在四大行高管层看来,下半年资产质量压力仍不容忽视,但有信心保持资产质量的总体稳定。 张青松表示,由于经济下行在金融领域的反应有一定的时滞,加上宏观政策短期对冲效应的影响,预计不良贷款暴露会出现一定的延迟,因此未来农行不良贷款面临一定的反弹压力。 关于不良释放的幅度和空间,建行首席风险官靳彦民认为,全球经济目前还处在调整中,离企稳还有很大差距,后续不良还会有所释放,但应该不会出现激烈上升和反弹。 工行副行长廖林表示,临时性延期还本付息政策有效减缓企业资金困难,在一定程度上延缓了银行风险暴露。下半年,工行延本延息贷款对资产质量管控压力可能会增大,但有信心保持这部分资产质量的可控和稳定。 张青松表示,下半年农行将努力保持资产质量基本稳定,把握纾困政策的使用范围,坚持“该扶的坚决扶、该退的坚决退”。对于纾困支持的客户,前瞻性制定政策退出的对接措施,避免阶段性扶持政策退出后,风险暴露集中和资产质量大幅波动。 中行风险总监刘坚东透露,下半年,中行将按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前瞻性地评估潜在风险,真实、准确反映不良水平;加大不良资产处置力度,充分运用包括现金清收、核销、批量处置、债转股、债务重组等手段处置不良,并在监管指导下,做好个人不良贷款批量转让等试点。 优化信贷资源投放 重点投向“两新一重”等领域 优化信贷资源投放是大行管控资产质量的策略之一。张青松表示,农行要按照国家政策导向和产业的发展趋势,持续优化信贷资产结构,提升新准入信贷客户的质量,严控新投放的贷款劣变为不良,保证新投放贷款的贷款质量。 刘坚东表示,下半年,中行要优化信贷资源投放,支持高质量发展。在区域方面,加大对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京津冀、海南自贸港等重点地区的资源投入;在行业方面,把“两新一重”建设作为今年信贷投放重点领域,继续加大支持制造业的高质量发展,继续支持国民经济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落实国家普惠政策,支持小微企业发展等。 工行副行长王景武介绍说,工行将加大对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群中优质客户和项目的信贷支持;加大对于产业链、供应链核心企业的支持力度,提升供应链融资服务;聚焦“两新一重”重点领域及区域高质量发展布局,深耕公共设施、城市更新、交通运输等优质信贷市场;推动普惠金融增量、扩面、降价、提质;推动个人消费贷款加快发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