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近跨月,央行逆回购操作保持常态化之下,出现了新情况。自8月21日以来,央行已连续3个工作日进行了14天期逆回购操作,引发市场担忧,此举究竟是为了“锁短放长”还是放长线以维稳资金面? 北京某券商分析师对记者说,近期大家讨论比较多的是,央行此时开展14天期逆回购操作,是否会重现2016年8月的情形,即通过“锁短放长”,抬升资金利率,变相“加息”。 事实上,这种担心在市场上已有所体现。自近期14天期逆回购重启操作后,债券市场明显走弱,期债显著下跌。最新数据显示,8月26日,国债期货高开后窄幅震荡,午后临近尾盘转跌,截至收盘全线收跌,3个合约均创去年末以来新低。 不过,接受记者采访的多位业内人士表示,14天逆回购的重启并不意味着变相“加息”再现,同时本次重启14天逆回购的环境也与2016四季度起有明显的不同。中信证券研究所副所长明明对记者称,当前还未到货币政策转变的时点,14天逆回购操作再现更多是出于维稳月末资金面的考量,月末资金利率从高点回落后可能扭转市场“加息”的预期和担忧。 14天逆回购重现 逆回购操作是央行对冲短期流动性扰动的主要工具。据Wind数据统计,从8月7日恢复逆回购操作至8月26日,央行已连续13个交易日开展逆回购操作,累计操作量达1.83万亿元,对冲到期量后,实现净投放1万亿元。 从操作期限上看,央行逆回购操作主要以7天期为主,但近期,从8月21日到25日,央行连续3个工作日进行了14天逆回购操作,操作规模分别为500亿元、600亿元和500亿元。 前述券商分析师对记者称,央行此时在公开市场上连续进行14天期资金的投放,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市场的担忧。这主要是由于,近年来除了2016年下半年至2017年底以外,14天及以上期限逆回购投放主要集中于春节前后、季末、年中和年末,而于8月末集中出现的情况较为少见。 “这难免会唤起市场对于2016年8月的记忆。”前述券商分析师说道。此前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要引导资金“脱虚入实”,诸多监管措施陆续出台,在此背景下,8月底起央行开始频繁启用14天逆回购操作向市场投放资金,在缓解流动性供需压力的同时,通过“锁短放长”抬高综合资金成本,这背后是货币政策的转向。 随后,自2018年三季度起,银行间流动性处于充裕状态,14天逆回购操作仅用于摆渡季末和春节期间流动性,维稳特殊时点的资金面。“而本次重启14天逆回购打破了2018年三季度以来的操作规律,引起了市场的猜想。”明明称。 一方面,此时并非季末时点;另一方面,在8月25日,即7天回购已经可以完成跨月情况下,央行再次操作14天逆回购并不存在维护月末资金面的必要性。“回顾2018年三季度以来,即便在季末时点也很少出现在25日之后仍然有14天逆回购操作,”明明说,“这也是本次14天逆回购操作的特殊之处。” 在货币政策逐步回归常态化、债券利率横盘已久的背景下、央行的这一操作引发了市场对于央行锁短放长、抬高资金利率、变相“加息”的担忧,债市明显下跌。8月26日,国债期货全线收跌,10年期主力合约跌0.21%报97.71元,5年期主力合约跌0.20%报99.61元,2年期主力合约跌0.06%报100.195元,均创2019年12月20日以来新低。 另在资金市场上,在央行持续流动性投放之下,近期资金利率有所下行。Wind数据显示,截至8月26日收盘,银存间质押式回购里利率方面,DR001加权平均利率报1.6145%,较前日下降了31.17BP,DR007加权平均利率报2.1799%,较前日下降了3.33BP;Shibor(上海银行间同业拆放利率)方面,短期限Shibor明显回落,隔夜品种下行33.9BP报1.63%,7天期品种下行1.9BP报2.222%。 并不等于变相“加息” 但在不少业内人士看来,并不必对14天逆回购操作的重现过度解读。业内的共识是,本次重启14天逆回购的环境与2016四季度起有明显的不同。 明明称,“相比2016年四季度起央行主动收缩货币政策去杠杆、防空转的目的,当前货币政策并没有收紧的动力。”目前,去杠杆、防空转已经通过引导资金利率回升、打压结构性存款基本完成,资金利率也回到以政策利率为中枢运行。 另外,本轮央行资金投放还有一个特点,即是7天期资金和14天期资金都在净投放。江海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屈庆称,这与2016年有着明显区别,当时央行是一边在净回笼7天逆回购,一边在净投放14天逆回购,如2016年8月央行净回笼2150亿7天,9月净回笼3950亿7天,而同期分别净投放2600、1800亿14天逆回购。 相较之下,近期央行则是在投放7天资金的基础上适量提供了14天资金。“2016年8-9月央行持续少量投放14天资金,后续也可以继续观察本轮央行投放14天逆回购的持续时间和规模,若持续时间短且规模较大,则无需过度担忧央行政策态度的转变。”屈庆说道。 至于开展14天逆回购操作的目的,多数观点认为是为了辅助流动性对冲。前述券商分析师告诉记者,通常而言,央行投放14天及以上期限逆回购的原因主要包括维护阶段性流动性稳定、对冲金融机构缴准、对冲财政因素扰动等。结合8月的流动性缺口来看,此时进行14天逆回购操作更倾向是放长钱维护资金面平稳。 天风证券研报也提及,考虑到8月有大量政府债券(主要是地方债)发行,当前进行14天逆回购投放很可能与此有关。这从历史经验中也可观察到,2016 年、2017年和2018年4、5、7月央行进行14天及以上期限逆回购投放时,都有大规模政府债券净融资。 明明亦称,8月政府债券集中发行、财政支出节奏放缓导致了巨大的流动性缺口,DR007自8月中旬起便持续高于政策利率2.2%,资金面紧张程度超过疫情后所有时期。“央行加大流动性投放,包括7天和14天逆回购操作,目前看仍然是以补充流动性为主,而非变相‘加息’。” 另对于市场对货币政策转变的担忧,多位业内人士表示货币政策还未到收紧的时点,这从央行近期表态中也可窥得一二。下一阶段货币政策要支持经济向潜在增速回归,发挥结构性货币政策的精准导向作用,推动降低综合融资成本。这意味着,后续企业贷款利率大概率还会进一步下行,而要实现贷款利率下行,仍需维持相对宽松的资金面环境。 未来,随着央行持续的大额流动性投放,将逐步缓解市场资金压力。在此背景下,明明表示,月末资金利率从高点回落后可能再次扭转市场当前对于货币转向的预期和担忧,短期内可以关注债市超跌反弹的机会,维持10年国债到期收益率将在2.8%~3.0%区间震荡的判断。
人民银行25日公告称,为维护银行体系流动性合理充裕,今日以利率招标方式开展了3000亿元逆回购操作。其中,2500亿元7天逆回购,500亿元14天逆回购。鉴于今日有1000亿元逆回购到期,人民银行实现净投放2000亿元。 在近期资金利率攀升的情况下,本周以来,人民银行连续两个交易日大额“补水”,周一净投放1100亿元,今日又再度开展逆回购,实现净投放2000亿元。这是自月中缴税期大手笔投放后,人民银行再度大额“补水”。 受到债券、股票发行等因素扰动,短端资金利率攀升至高位,昨日,上海银行间同业拆放利率(Shibor)隔夜大幅上行10.15个基点,报2.3595%,远超7天逆回购操作利率,同时14天Shibor也大幅上行12.6个基点。
人民银行24日公告称,为维护银行体系流动性合理充裕,今日以利率招标方式开展了1600亿元逆回购操作。其中1000亿元为7天逆回购,600亿元为14天逆回购。鉴于今日有500亿元逆回购到期,人民银行实现净投放1100亿元。 上周以来,资金利率持续小幅攀升,短端资金利率已处于较高水平。从上海银行间同业拆放利率(Shibor)来看,隔夜Shibor上行8.6个基点,升至2.258%的高位,7天Shibor上行3.1%,报2.28%。另外,跨月的14天资金利率近期也持续攀升。
时至今日,不少人仍习惯性地将黄金价格的上涨等同于货币币值的贬值。这种说法很有震撼力,但却并不准确,因为黄金价格的变动并不等同于货币币值的变化! 在人类历史上,以黄金制作的金币曾经是全世界流通范围最广、影响力最大的货币,即使是纸币出现和广泛流通后,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纸币也主要是金本位制下的代币。 1944年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时,仍是以美元与黄金固定挂钩(一盎司黄金兑35美元,即美元仍属于金本位制货币,所以,美元也被称为“美金”),其他国家货币与美元相对固定挂钩,黄金价值仍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货币的币值。 1971年美国宣布停止美元与黄金挂钩,全世界的货币由此脱离金本位制,转化为纯粹的信用货币。黄金则退出货币舞台,回归其社会财富的本源,其价值需要用货币加以标示,并随着供求关系的变化而变化。 但时至今日,不少人仍习惯性地将黄金价格的上涨等同于货币币值的萎缩(贬值)。比如,一盎司黄金价格从1970年的35美元,上涨到2020年8月份一度突破2063美元,高峰时上涨了近60倍,有人以此说美元严重超发,大幅贬值近60倍。同样,在中国,一克黄金也从1970年的8.4元上涨到2020年8月份一度突破450元,高峰时上涨了近54倍,有人以此说人民币贬值近54倍。 这种说法很有震撼力,但却并不准确,因为黄金价格的变动并不等同于货币币值的变化! 一、黄金为什么必然退出货币舞台 货币自诞生以来,随着相关技术的发展,其表现形态和运行方式等也一直在不断演变,旨在不断提高运行效率、降低运行成本、更好地发挥功能作用,促进经济社会加快发展。其中,最大的变化就是从自然实物货币(包括规制化的金属货币)彻底转化为国家信用货币,并相应推动货币表现形态和运行方式、调控体系等发生重大变化。 但由于种种原因,人们对货币为什么必然从实物货币转化为信用货币、信用货币的“信用”到底是谁的信用、信用货币是如何投放出来的、如何监控货币币值变化并有效调节货币总量等相关问题并没有足够的认识和准确把握,很多看法和理论仍停留在金本位制纸币的阶段,难免产生诸多误解。 实际上,货币之所以必然从自然实物货币发展成为国家信用货币,是有其内在逻辑和规律的。 所谓“货币”,就是“货物”之“币”,“币”则是价值的单位和表现方式,这就决定了货币最核心的功能就是价值尺度,是为货物(后来也发展到劳务等)的交换服务的,相应发挥着交换媒介的功能。 要充分发挥货币的价值尺度功能,就需要保持货币币值的基本稳定。要保持货币币值的基本稳定,就需要保证一国的货币总量能够与该国主权范围内、法律可以保护的可交易社会财富的规模相对应,能够随同可交易社会财富的增减变化而变化,具有可调性、灵活性。 这样,传统的自然实物货币,由于其实际供应量更大程度上取决于这种实物的自然存储量、开发与加工能力等因素,很难与财富规模的变化相适应,很容易造成严重的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甚至在不同货币国家之间的贸易中,由于贸易的严重失衡很容易导致货币的严重失衡进而引发相互战争。因此,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可交易财富的增长,实物货币必然要退出货币舞台,回归其社会财富的本源,其价值同样需要以新的货币加以标示。当然,黄金退出货币舞台,不代表黄金就没有价值了,黄金依然存在使用价值和储值价值。 货币则必然脱离自然实物,转化为纯粹的价值单位或表征物,其本身可以不再具有实用价值,可以成为纯粹的数字或符号。但它之所以能够被社会所接受,是因为一国货币是建立在整个国家可交易财富的支撑和社会信用基础之上,受到国家主权和法律保护的,所以,这种货币被叫做“信用货币”,也被称为“主权货币”或“法定货币”。 信用货币的“信用”,是国家整体的信用,而不是政府(财政)自身的信用或债务,并不是以政府税收为担保的(税收只能为政府债务提供担保);也不再是发行货币的中央银行的信用或负债(央行不再承诺货币持有人可以用货币向央行兑回黄金或其他任何东西),实际上是社会财富价值的法律权证(财富证券化)。 由此可以肯定:要想退回去再以黄金或任何其他自然实物作为货币,都是不可能的;即使运用新的技术,比照黄金的原理(如总量限定、阶段性产出量也被系统设定,严格排挤人为调控)设计的“数字加密货币”,也只能是一种数字资产或网络社区币,难以成为真正的流通货币;在国家主权依然存在,世界尚未实现一体化治理的情况下,要打造和运行超主权世界货币是不大可能的,即使是与一蓝子法定货币结构性挂钩也同样如此,哈耶克“货币的非国家化”设想很难实现。 二、信用货币的投放渠道与方式 实物货币的投放,取决于货币材质的取得和作为货币的使用。那么,脱离实物货币后,信用货币又是如何投放出来的呢? 这主要存在两大渠道和方式: 1.货币投放机构购买货币储备物投放基础货币 为确定货币币值,货币投放机构首先需要通过购买社会上最为认可的财富,特别是传统上曾经充当货币的黄金、白银,以及国际上最主要的流通货币(国际硬通货)等,作为货币的价值对标物(锚定物)和储备物。由此投放的货币,是最严格意义上的“基础货币”。 这种基础货币非常重要,但又不是越多越好,而是应该严格控制在必要的范围。否则,央行购买和冻结的社会财富越多,投放出来的货币总量就越会偏离可交易社会财富的规模,难以保持货币币值的基本稳定,甚至会使货币体系倒退回实物货币体系。 2.货币投放机构以发放贷款或购买债券等方式派生货币 在控制央行基础货币投放的情况下,社会上大量财富对应的货币需求如何得到满足? 这就需要货币投放机构通过发放贷款或购买债券等方式,按照约定条件将货币先期借给社会主体。由此投放的货币,相对于基础货币,属于派生货币。其背后的原理在于:由存在货币需求的社会主体以其已经拥有或约定期限内将会拥有的可货币化财富为依托,以增加负债的方式获取货币,并保证按照约定及时还本付息,由此引入社会主体共同对可交易财富的规模进行评估,相应投放货币,从而保持货币总量与财富规模的相互对应。 这样,信用货币的投放就越来越多地依赖社会主体对货币投放机构负债的扩张,没有社会债务的扩张,货币就很难投放出来。同时,货币的质量也就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社会负债的质量:如果社会负债大量存在坏账损失,但又没有得到及时处理,就必然造成货币的超发(没有真实财富作为对应),货币就必然会相应贬值。 为保障货币质量,就必须强化借钱必还的规则落实以及坏账损失的处理,必须强化债权债务双方的财务约束,资不抵债的必须进行破产或重组,不能一味地维稳而掩盖问题、过度保护僵死的企业与金融机构。 其中,为强化货币投放机构的财务约束,就需要将其划分为中央银行和商业银行,赋予其不同职责并实施不同的监管: 中央银行负责货币现金的管理,以及货币币值的监控、货币政策的制定与实施。由此,央行很难因资不抵债而破产,所以必须严格控制其直接面向企业、个人等办理贷款或购买债券等融资业务,以及直接为政府提供透支或直接购买政府债券。央行原则上只能面对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发生货币收付和再贷款,为维护金融体系稳定行使“最后贷款人”职责。 商业银行可以面对企业、个人等社会主体办理存贷款、购买债券等业务,即投放派生货币的职能主要交给商业银行承担。商业银行要接受严格的金融监管,资不抵债的同样要被重组或清盘。 这样,货币总量就包括央行购买储备物投放的基础货币与商业银行扩大债权投放的派生货币;货币总量主要包括社会主体持有的现金与银行存款(存款机构相互之间的存款除外);货币政策的传导就形成了“中央银行-商业银行-社会主体”的“二元体系”。 三、信用货币的币值监控与总量调控 由于社会财富种类繁多、形态各异、分布极广,而且很多还存在上下游关系,经常转换形态与持有者,要准确掌握其实际的规模变化并相应控制货币的投放与总量非常不易,因此,只能选择部分与人们生活生存密切相关的最终消费品作为样本,形成社会消费物价指数CPI,通过CPI的变化(通货膨胀率)近似地反应货币币值的变化,据以调节货币的投放与总量。这就形成了货币政策体系,包括通胀目标确定与货币总量调节的具体实施。 其中,根据弗里德曼的货币数量理论,世界各国普遍认可2%-5%的通胀率属于有利于经济社会发展稳定的“温和通胀率”,货币政策目标普遍都设定在2%以上,而没有设定为零的。 需要注意的是,CPI的变化及其对货币币值的代表性受到多重因素的影响。其中,即使货币总量与财富规模总体对应,但由于各种财富具体的供求变化,也会造成货币流向发生变化,进而造成CPI发生变化。特别重要的是,随着各类金融交易市场的发展,货币总量中分流并沉淀到金融市场部分(各类交易保证金存款)越来越大,货币总量与CPI变化的相关性因而受到很大影响。所以,说“通货膨胀只是货币现象”并不准确,货币总量的增长率并不是必然等于社会物价的增长率。 同时,信用货币的投放主要取决于社会的货币需求,社会货币需求又受到人们对可交易财富价格变化的预期。总体上,受到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同一种商品的价格也会呈现提高态势,除非供应过剩甚至出现替代商品;社会财富价格上涨,又会带动货币需求与货币总量的扩张;货币总量的扩张,又会推动社会财富价格的上涨和社会货币需求的扩张。由此形成信用货币总量与社会财富价格相互促进、螺旋上升的基本格局。 由此也造成:在社会处于供不应求、经济加快发展、货币需求旺盛阶段,通货膨胀就成为信用货币的常态。但这种状况发展到一定程度,在社会遇到供过于求、经济发展下行、货币需求低迷状态时,就可能出现因社会主体主动收缩货币需求与负债规模而产生的货币总量泛滥下的通货紧缩局面。货币政策在应对通货膨胀、需要控制货币投放时,是相对主动和有效的;而在应对通货紧缩、需要扩大货币投放时,则是相对被动和低效的,容易出现“零利率陷阱”。 面对市场流动性枯竭和经济严重衰退,严重威胁到金融市场和经济社会稳定甚至可能引发重大危机时,各国政府都会进行逆向调节,扩大负债与开支,并要求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配合,打破常规,实施零利率甚至负利率、大规模量化宽松甚至财政赤字货币化。通过扩大货币投放、压低货币币值,使社会财富的分配更多地向扩大负债并相应扩大投放和消费,能够为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做出贡献的群体倾斜,无形之中剥夺和转移持有货币性资产群体的财富,在很大程度上发挥着更广泛、更深刻的社会财富重新分配的作用,货币政策财政化倾向越来越明显。 上述种种因素的存在,就使得信用货币体系下,社会负债与货币总量的增长必然超过社会可交易财富的增长。长期看,货币币值总体上必然呈现不断的贬值态势。 如果说货币从实物货币转化为信用货币,最重要的突破就是解决了货币供应僵化与不足的问题,那么,现有信用货币体系存在的最大问题就是货币很容易不断超发、总量难以有效控制。这种状况持续发展可能严重威胁货币体系的基础与信誉,需要高度警惕与尽快解决! 四、黄金价格变动与货币币值变化的关系 明确了信用货币的本质与运行逻辑后,就不难把握黄金价格与货币币值的关系。 货币总量是对应于全社会可交易财富总价值的,货币币值的变化应该是全部社会财富价格变化的综合表现。但即使二者完全对应,不同商品的具体价格也会因供求关系变化而发生涨跌明显的分化:当大量货币涌向一些小宗热点商品时,其价格就可能出现大幅上升;当货币大量撤离这些商品时,其价格也可能随之大幅下跌。所以,不能将某些特殊物品价格的变动等同于货币币值的变化。 黄金退出货币舞台后,仍属于国际上最为认可的应对货币贬值的储值物。但由于全球黄金保有量有限,可用于交易的黄金规模及其增长速度(目前全球黄金ETF持仓量只有2300亿美元左右)与全世界的货币总量相比更是相差甚远,一旦出现突发事件造成美元等国际主要货币出现贬值预期,黄金就可能成为人们更加追崇的储值物品,大量货币涌向黄金,其价格就会因供不应求而大幅攀升。 比如,2019年底一盎司黄金约为1516美元,进入2020年,随着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全球蔓延,特别是进入3月份之后,美欧日英等国采取大规模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大量货币投放伴随经济大幅下行,导致黄金价格大幅攀升,到8月份一度突破2063美元,随后,回落到2000美元以内。 这种状况在比照黄金原理,采用加密技术等设计的网络内生数字资产“比特币”(有人称之为“数字黄金”)上同样存在。比特币价格从2020年3月初的一枚6000美元左右,一路攀升至8月份一度突破12442美元,随后又回落至11800美元以内。而在2017年,曾经从年初的1200多美元上涨到11月份接近20000美元的高峰,随后又下跌到2018年最低时4000多美元,出现更大幅度的波动。 由此可见,作为社会财富中的一小部分,黄金价格变动,除受到货币总体贬值等基本面影响外,更多地受制于供求关系的变化。随着全球货币总量的大规模扩张,黄金价格更加容易大起大落。所以,尽管黄金价格变动与货币币值变化存在较大相关性,但却绝对不能将二者划等号!
央行8月21日公告称,央行在开展中央国库现金管理商业银行定期存款操作500亿元的基础上,以利率招标方式开展了2000亿元逆回购操作。其中,开展7天期逆回购1500亿元,中标利率为2.20%,与上次持平;开展14天期逆回购500亿元,中标利率2.35%,与上次持平。 鉴于今日有1500亿元逆回购到期,实现净投放500亿元。Wind数据显示,从全口径看,本周实现净投放4600亿元。 昨日,上海银行间同业拆放利率(Shibor)全线上行。其中,隔夜Shibor上行2.4个基点,报2.172%;7天Shibor上行4.5个基点,报2.249%;14天Shibor上行9.3个基点,报2.341%。其余期限Shibor均小幅上行。 江海证券称,从相对价值看,此前债券市场大幅调整,已经对流动性边际收紧做出相应反映;流动性收紧对股市也会产生冲击,但是目前股市还处于高位。因此债市对流动性收紧反映更充分,安全边际更高。(常佩琦)
央行“补水”动作接二连三,公开市场操作风格或悄然变化。央行12日公告称,为维护银行体系流动性合理充裕,以利率招标方式开展了1400亿元逆回购操作,期限为7天,中标利率为2.2%,实现净投放1400亿元。 这是自7月17日以来,央行开展的最大规模的一笔逆回购操作,同时创下了8月份以来单日最大净投放量。自本周一开始,连续3个交易日共净投放2000亿元。市场人士认为,央行此举主要为填补专项债密集发行的资金缺口,同时也有稳定市场预期的意图。 “专项债密集发行,市场比较担心流动性偏紧。由于专项债募集资金后,很快会再投放出去,因此央行也特别关注对短期流动性的维护。”方正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颜色表示,开展逆回购操作就是着眼于维护短期流动性的表现。 Wind数据显示,8月以来,地方政府债券发行总额已超7000亿元,而6月、7月全月发行总额均仅接近3000亿元,债券的密集发行可能使得资金面边际承压。受到专项债集中发行等因素影响,短端资金利率近期大幅跃升。 不少市场人士认为,短端资金利率可能快要超出合理区间范围了。对于此次逆回购操作意图,颜色说,维护市场流动性,将短期利率控制在合理范围内,围绕利率中枢进行波动,也是未来货币政策操作的主要思路。 事实上,自7月下旬以来,除8月初有资金回笼外,央行基本保持公开市场操作净投放态势。市场人士认为,连续开展短期资金净投放,或预示着政策操作风格悄然生变。 “下半年政府债券发行压力较大,8月至12月需要完成4.08万亿元的政府债券净融资规模。既要维持资金面平稳,又要配合政府部门大幅发债,货币政策难以作壁上观。”中信证券研究所副所长明明表示。 从央行公开市场操作的投放、回笼情况,也可看出货币政策对财政政策的配合作用。Wind数据显示,今年4月份以来,公开市场基本保持净回笼态势,但在5月份地方政府债密集发行情况下,5月份公开市场实现净投放5700亿元。 稳定市场预期,或为央行开展大额投放的另一主要意图。颜色认为,央行开展大额“补水”动作,存在稳定市场情绪的意图。“总体而言,央行非常重视市场情绪维护,1400亿元的大额操作规模,也是为了维护市场流动性,应对市场波动,释放积极的操作信号。”颜色说。 “昨日发布的金融数据略低于市场预期,同时市场对经济增长的预期出现反复,因此央行适当进行逆回购的放量操作,以稳定市场预期。”开源证券固收首席分析师杨为敩表示。
人民银行12日公告称,为维护银行体系流动性合理充裕,今日人民银行以利率招标方式开展了1400亿元逆回购操作,期限为7天,中标利率为2.2%。鉴于今日无逆回购到期,人民银行实现净投放1400亿元。 这是自7月17日以来,人民银行开展的最大规模的一笔逆回购操作,同时创下了8月以来单日最大净投放量。事实上,自7月下旬以来,除8月初有资金回笼外,人民银行基本保持公开市场操作净投放的态势,8月10日和11日两日共净投放600亿元。 受到专项债集中发行等因素影响,资金面近期边际趋紧,上海银行间同业拆放利率(Shibor)隔夜昨日上行7.2个基点,已经超过2.2%。Wind数据显示,8月以来,地方政府债券发行总额已超7000亿元,而6、7月全月发行总额分别仅接近3000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