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岁末将至。基民在盘点一年以来的喜悦时,不禁要发出灵魂拷问:2021年,公募基金的“牛市”还能延续吗? 2019年末,这一幕曾经上演。在结构性行情中长袖善舞的“牛基”们,潇洒地站在了聚光灯前,接受了众多基民的膜拜。在2020年,“牛基”们以更加剽悍的风格,粉碎了外界的众多质疑,新基金销售爆款频出,两年间愈千只基金收益率“翻倍”,公募基金行业似乎再度登上了巅峰。 那么,在历史的新高点,持有人和“牛基”们会选择暂停键还是快进键? 争议与分歧暗流涌动。当手里的基金收益率都快翻倍的时候,滋生落袋为安的心态不足为奇,因为历史的惯性常常让人心怀恐惧。尤其是在近两年来,公募基金抱团的各类“核心资产”屡创新高,估值颇有高处不胜寒之意,不愿意承受剧烈回撤的基民会自然而然地认为,回避短期调整的风险是必须的,即便前景光明,但潜在的短期调整幅度,谁也没有底。 但仍有更多的资金,在“炒股不如买基”的一次次鼓励下,疯狂涌入公募基金中。即便临近年末,新基爆款仍是不断。这些资金为过往两年公募基金惊人的回报率所吸引,憧憬着未来能得到更高的收益率,表面看,其逻辑貌似无懈可击:居民财富的结构性转移大幕方启,A股市场又在不断迈向成熟,专业投资能力已经成为一种稀缺资源,值得给更高的溢价。不过,有一个事实是不容忽视的:因为过去两年资金的大量涌入,“牛基”规模急速膨胀,但受制于研究能力和A股优质股票的稀缺,其持股数量并未因此同比例增长。通俗地说,就是大量涌入的新资金,被“牛基”们配置在已有的重仓股上,从而形成了源源不断的资金支持下的估值飙升。换句话说,这背后其实隐含着结构性的“资金牛”,因此,眺望2021年,结构性的“资金牛”能否持续,是左右“牛基”们能否继续保证高收益的关键因素之一。 这又不禁让笔者想到一个业内老生常谈的话题:尽管拉长时间看,公募基金的投资回报普遍耀眼,但如果具体到基民个体,真正从基金投资中赚钱的比例却很低。这,到底怪谁呢?
□ 20多年来,以公募基金为代表的中国基金行业坚守本职、砥砺奋进,不仅为发展普惠金融、建设现代金融体系作出了重要贡献,还积极践行社会责任、服务国家脱贫攻坚战略,在教育、医疗、生态扶贫等方面取得了卓著成效。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数据显示,公募基金行业2010年以来为扶贫公益事业捐助超过5亿元,惠及数百万人。 重点关注教育扶贫 一直以来,教育扶贫是基金公司履行社会责任中重点关注的领域。疫情稍一平稳,兴证全球基金便联合宁泉资产及各界爱心人士共赴云南省澜沧县,开启了公益回访之旅。2020年10月15日,兴证全球基金杨卫东、董承非,宁泉资产杨东,兴证全球基金前督察长冯晓莲等人从上海出发,开启对澜沧县惠民镇中心小学和景迈小学援建验收回访工作。自2016年起,兴证全球基金已连续三年通过杉树基金会资助澜沧民族中学的贫困高中生,以帮助他们减轻压力完成高中学业。 6月5日,第8座银华花儿书屋在福建省龙岩市长汀县南山镇塘背小学建立,银华基金员工及“银华日利”部分客户代表来到小学,向孩子们捐赠图书、衣物和文具等学习用品。除了银华基金外,汇添富基金也一直关注着儿童教育领域。 在2020年9月,泓德基金则再度深入西藏,为日喀则白朗县全县393名返贫致贫风险人员送上教育及生活资助,同时设立了“泓德&融汇梦想奖学金”,将为白朗县所有即将步入大学校园的建档立卡贫困大学生提供入学奖学金。这也是“泓德基金爱心之路”公益捐赠的第四年。四年里,泓德“爱心”之路从亚阔村起步,到白嘎乡再到白朗县,公益捐赠已经触达了114个村庄、252户家庭、698名个人。 已成“习惯性动作” 公募基金在社会公益上用心专注,很多基金公司已将社会公益内化为公司的“习惯性动作”。 国泰基金于2007年发起“红蜡烛公益扶贫计划”。2020年,红蜡烛公益扶贫计划已经迈入了第十三个年头。截至目前,在全国范围内完成助教36次、足迹遍及山东临沂、河南大别山、陕西延安和咸阳、甘肃迭部和天水、湖北红安和恩施、云南大理、青海和内蒙古自治区等多个地区。 北京市华夏人慈善基金会是由华夏基金员工发起,并于2009年10月经北京市民政局批复正式成立的非公募基金会,原始基金数额为300万元人民币,全部来源于华夏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员工个人捐赠。截至2020年6月30日,基金会累计对外捐赠达3099.48万元。 中国证券报记者曾参与过基金公司的社会公益项目,感受到一群在资产管理行业纵横捭阖、桀骜不羁的专业人士,在社会公益领域成为了谦虚谨慎的“学生”,成为善于倾听他人、为他人所想的志愿者。正如国泰基金在“红蜡烛公益”的使命中写到:“我们相信,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公募基金公司相信,再小的付出,也能成为造就燎原之势中的一簇至关重要的火苗。
公募基金整体规模大幅增长有内外双重原因。从外部看,随着A股机构化、国际化、市场化提速,市场形势发生明显变化,定价优势明显向专业机构投资者转移,个人投资者更愿意借助资管产品入市分享股市红利。从内部看,在市场各参与方支持下,公募基金行业的整体专业形象充分传递给大众,并得到投资者的广泛认可。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10月底,全市场公募基金产品共有7682只,对应资产净值合计为18.31万亿元,较2019年末的14.77万亿元增长了3万多亿元,这是公募基金资管规模首次突破18万亿元,也是我国资本市场创立30年来公募基金数量首次突破7000只大关。新发基金大幅增加2020年,公募基金市场实现了管理数量和规模双增长。基金数量由去年年底的6000余只增长至7000余只,涨幅近17%。管理规模涨幅达21%,其中新发基金贡献了增长规模的绝大部分比例。截至11月30日,今年新成立基金共1320只,新基金数量突破1300只,已超过新基金单年度发行数量的历史纪录1153只(2016年全年),新成立基金规模超过2万亿元。单看第三季度,公募基金发行规模就达到了1.27万亿元,超过前两季度发行规模之和,创出历史新高。联泰基金金融产品部总监陈东认为,第三季度公募基金大规模发行主要得益于7月上旬股市放量上涨,7月份沪深300指数涨幅达12.75%。市场快速上涨,以及下半年国内经济逐渐复苏带动投资信心增加,公募基金公司趁势加速发行新基金。受此影响,7月份公募基金累计发行金额高达5336.6亿元,创下了公募基金史上的单月发行纪录。盈米基金研究院院长杨媛春表示,今年是公募基金新基金发行大年,“炒股不如买基金”的观念深入人心。存量基金亦有贡献除了新发基金增多,监管政策等因素共同作用也推动公募基金存量规模持续攀升。2019年底,中国证监会明确提出要大力发展权益类基金。2020年证监会系统工作会议再次提出,持续推动提升权益类基金占比,多方拓展中长期资金来源,促进投资端和融资端平衡发展。自2019年10月份起,中国证监会正式实施公募基金常规产品分类注册机制,对纳入快速注册程序的公募产品申报,取消书面反馈环节,以提高其注册效率。权益类、混合类、债券类基金注册期限不超过10天、20天、30天,比原注册周期缩短三分之二以上,远低于基金法规定的6个月注册期限。同时,监管部门通过窗口指导等方式,要求基金公司限制固收类产品上报数量,鼓励权益基金发展。证监会副主席阎庆民日前表示,目前已有更多长线资金配置A股,与2019年初相比,权益类基金规模增长69%,专业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持续提升,市场结构和生态发生了积极向好的变化。今年以来,A股市场结构性行情提升了基金赚钱效应,成为基金规模增加的又一推手。联泰基金统计显示,在结构性行情下,今年前11个月权益类基金的规模增长主要是主动管理类权益基金。截至10月底,主动权益类基金规模较上季度末增长了32.9%,被动权益类基金规模较上季度末增长12.4%,主动型和被动型权益类基金规模增速持续分化。平安证券基金研究团队执行总经理贾志认为,在结构性行情下,权益基金赚钱效应明显,得到了投资者广泛认同,为公募基金资管规模提升夯实了基础。在固定收益类基金方面,尽管4月份以来债市走熊,但固收类基金的规模仍有所增长。截至三季度末,债券基金规模较上季度末增长了4.4%。其中,纯债型基金规模较上季度末增长1.9%。此外,7月份后债券市场进入震荡行情,二级债基、偏债混合型基金等“固收+”基金重获投资者青睐。三季度末,二级债基和偏债混合型基金总规模达7872亿元,较上季度末增长23.1%。从前三季度数据看,这两类产品规模增长共计超过4000亿元,与2020年初相比,规模实现了翻倍。从行业自身因素看,公募基金投顾业务迅速铺开将在很大程度上缓解投资者选择基金的痛点,为公募基金带来新的发展机遇。同时,伴随着人口老龄化及养老资金理财需求的增加,公募基金在养老投资中发挥的作用稳步提升,居民养老资金配置公募基金的需求越来越大,为公募基金规模增长提供了广阔空间。打破“刚兑”后权益资产受宠自2018年4月份开始,《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简称“资管新规”)及一系列配套规则陆续发布,监管部门通过去除通道业务、打破刚性兑付、限制期限错配、降低杠杆率等措施,引导包括公募基金在内的资管行业良性发展。随着资管新规不断推进,过去受宠的保本理财、带有刚性兑付特征的货币基金、分级基金等产品加速转型,而权益类资产管理产品重新受宠。中国人民银行近期发布的《中国金融稳定报告(2020)》显示,在金融管理部门和金融机构的共同努力下,资管业务有序转型,净值型产品占比稳步提升,资金空转现象得到有效遏制,持续助力实体经济发展。“资管新规及配套规则陆续发布后,部分资金需要高收益资产替代,股票市场和权益基金成为较好的承接品种。”在上海证券创新发展总部总经理刘亦千看来,公募基金整体规模增长有内外双重原因。从外部看,随着A股机构化、国际化、市场化提速,市场形势发生明显变化,普通投资者的投资难度增加,定价优势明显向专业机构投资者转移,个人投资者更愿意借助资管产品入市分享股市红利,而公募基金整体专业价值充分体现,为投资者提供较多普惠型的权益类投资工具。从内部看,在市场各参与方支持下,公募基金行业的整体专业形象充分传递给大众,并得到投资者广泛认可。尤其是近两年,基金的赚钱效应对投资者产生了巨大投资吸引力。但是,在规模快速增长之余,各方面的挑战也开始增加。刘亦千认为,目前公募基金行业发展的挑战有几个方面:一是人才的挑战,即行业快速增长导致对人才需求急剧增加;二是资管同业的挑战,即公募资管参与方迅速壮大,在行业加快发展的同时,竞争对手也在加速出现;三是抗风险能力的挑战。毕竟,公募基金是资产型产品,需要承担市场系统性风险。若市场系统性风险来临,投资者能否经受住考验,仍需市场检验。长量基金高级分析师王骅认为,今年权益类基金规模明显增长,尤其是7月份随着市场转暖单月规模增长幅度很大,其中新基金贡献也很高。目前,部分权益基金持仓比较集中,大部分扎堆在消费、科技、医药板块上,这种趋同的投资风格会不会导致产品同质化以及当市场出现波动时的“踩踏”风险,仍需要投资者谨慎观察和把握。(记者 周 琳)
摘要 【李迅雷:公募基金超高业绩能否持续 兼谈明年市场特征】据统计,年初至今,所有偏股型公募基金的收益率中位数达到36.8%,这也是公募基金2010年以来的最高回报率了。反观2019年,偏股型基金的中位数也达到了35%,连续两年的超高增长,究竟是大盘的贡献还是基金经理们投资水平提升的贡献,或者其他原因?本文试作分析,并探讨一下2021年的资本市场变化特征。(李迅雷金融与投资) 据统计,年初至今,所有偏股型公募基金的收益率中位数达到36.8%,这也是公募基金2010年以来的最高回报率了。反观2019年,偏股型基金的中位数也达到了35%,连续两年的超高增长,究竟是大盘的贡献还是基金经理们投资水平提升的贡献,或者其他原因?本文试作分析,并探讨一下2021年的资本市场变化特征。 市场估值结构的变化带给机构投资者红利 2018年及以前,公募基金的业绩并没有特别好,有的时候跑赢沪深300指数,有的时候跑输沪深300指数。我们曾经通过组建一个绩差股组合,发现2016年之前的漫长时间里,绩差股走势远胜于大盘。A股市场是从2017年之后,估值结构发生改变,过去被炒高的绩差股组合的估值水平在不断回落。这是否意味着,崇尚价值投资的机构投资者的持股结构开始慢慢具有“优势”了? 2017年以来估值结构变化有利于机构投资者: 下面这张图可以进一步证明这一猜测成立。即按自由流通市值口径(不含当年新股),前20%的公司(每季末动态调整)的合计市值占比,自2017年以来趋势性抬升,目前达到近75%。合计交易额也呈现类似态势,从17年初的40%,抬升至目前的超过60%。 流通市值排名前20%股票的市值占比呈现“二八”趋势: 与此对应的是,流通市值排名后50%的公司,合计市值占比从2017年初的接近20%回落到目前的不到10%,交易额占比则从30%多回落到不到15%(注:大市值股票的换手率总是低于小市值股票)。 可见,A股市场的估值体系正在趋向合理,2017年我们就发现,长期以来,A股给了“不确定性”更高的估值溢价,而给予“确定性”较低的估值溢价。这与成熟市场的估值体系的结构恰好相反。2017年以后,未来业绩相对具有“确定性”的大市值公司的估值水平明显有了提升,而存在诸多“不确定”性的公司估值水平有所下移。 确定性溢价提升了机构投资者整体资产的估值水平,这或许是公募业绩创近10年新高的主要原因,因此时代的天平正在向机构倾斜。公募基金最近两年业绩特别好,年初以来,所有偏股型基金(普通股票型+偏股混合型+灵活配置型)收益率中位数是36.8%,这是2010年至今的最高收益率水平,从超额收益(相对沪深300)来看,今年至今公募基金收益中位数跑赢沪深300指数15.2%,排名历史第四,而其余几次分别是2008年、2013年和2015年,均是股票市场表现不好的阶段。 历史上看,公募基金连续两年收益率超过30%比较罕见,上一次还是2006-07年间,公募基金收益中位数连续两年超过100%,但依然跑输指数。但这一次大盘的走势并不强,很显然,时代的天平正在向机构投资者倾斜。 最近两年偏股基金收益率大幅上升: 如果不看最近两年,过去10年基金公司的投资收益其实并不理想,利息收入占据了基金公司总收入的大头,而19年之后则彻底扭转颓势,投资收益占总收入的比例也逐渐提升。 从基金公司收入来看,141家公募在过去5年(2016-2020H1)的总收入是2.6万亿元,其中货币市场型基金与指数型基金贡献近一半,剔除掉货基和指数基金,主动型基金收入1.3万亿元,其中证券价差收入、股息收入与公允价值变动收益合计贡献8300多亿元,投资收益相当可观。 从基民的角度来说,过去5年,每付出一块钱管理费,可以获得6.9倍的总收入,近两年的公募基金,尤其是偏股型基金的投资收益率上升更为明显,总收入与管理费的比例超过20倍。 机构投资者之间的分化也在加大 这些年来,基金公司之间的投资业绩分化也在加大,由于不少基金成立较晚或者取得公募牌照时间较短,从可比的角度,我们只选取过去5年管理费在行业平均水平以上的公司进行观察。同样地,站在基民角度,我们用投资收益/管理费来做简单衡量,可以发现不少优秀的基金管理公司在近些年崛起,对于偏股型基金,东证资管、交银施罗德、景顺长城和中欧基金等基金公司表现优异,过去5年的投资收益/管理费均在5倍以上,远高于市场整体的2.9倍。 对于偏债型基金,东证资管、兴业全球、鹏扬基金、易方达、农银汇理等基金公司表现靠前,投资收益/管理费均在1.5倍以上,而市场平均水平只有0.4倍。 目前公募基金总规模超过18万亿元,较2016年增加109%,其中,非货币基金规模为11万亿元,较2016年增加147%,而货币基金占比在2018年见顶后连续回落,目前占比不足45%。而非货币基金里面,债券型基金和指数型基金近几年增长较快(分别增长167%和233%)。 非货币基金总规模超过11万亿元: 今年偏股型公募基金的骄人业绩,加上银行保本型理财产品收益率的回落,使得居民理财需求发生变化,也给机构投资者提供了新契机。今年权益基金无疑是公募基金规模增长最重要的推动力,相比去年年末,混合型基金在10个月的时间内,整体规模增加了近两万亿元,股票型基金规模也实现了超5000亿元的增长,权益类基金合计增长达2.43万亿元。 截至2020年10月底,我国境内共有基金管理公司131家,其中,中外合资公司44家,内资公司87家;取得公募基金管理资格的证券公司或证券公司资产管理子公司共12家、保险资产管理公司2家。但规模的差距在今年进一步拉大,市场资金继续向头部基金公司及明星基金经理集中,数据显示,截止三季度末,主动权益基金管理规模超过300亿的共有32人。 因此,131家公募基金在今年基金大扩容过程中,规模差距进一步扩大,基本也呈现强者恒强的局面。头部基金如易方达、汇添富、广发等剔除货币基金之后的规模比2019年增长75%至100%以上。 而非货币基金里面,债券型基金和指数型基金近几年增长较快,当前合计占比超过60%,这背后体现了居民理财需求扩散的新趋势,在无风险收益率逐年下滑的背景下,基金产品的发展丰富了居民的资产频谱。 2021年:分化仍将持续,均值回归可期 增量经济下的主要特征是做大蛋糕,大小企业都有发展空间和盈利能力。因此,A股市场在过去很长时间内,中小企业的优势都是十分明显,“小的就是美的”,受到投资者追捧。2017年以后,随着中国经济增速的进一步下行,存量经济主导的格局越来越明显了,而存量经济的主要特征就是分化,就是切分蛋糕的过程。 因此,机构业绩优异表现的背后,实际上也是宏观经济进入存量时代的必然结果,机构投资者在把脉经济结构变化和辨析谁能分享更多蛋糕方面更具有优势。2016年供给侧改革以来,A股市场与实体经济一样,呈现的最大特征是分化。 分化体现在多个层面,一是行业内部头部公司的盈利优势不断扩大,简单取营收规模排名前30%的A股非金融企业来代表头部公司,以TOP30%的ROE中位数与全部非金融企业的ROE中位数差额来衡量全市场的盈利分化程度,可以发现2015年以来,全市场的盈利分化趋势持续扩大。 二是行业间的分化,不同行业内部的盈利分化程度也存在较大差异,过去五年来看,建材、农林牧渔、食品饮料、家电和房地产等行业竞争格局不断优化,龙头公司的超额盈利明显,而钢铁、公用事业、商业贸易、计算机等行业的竞争格局并没有明显变化。 符合机构配置要求的不少头部公司在近些年高速成长,有好的业绩就有好的股价表现,2016年至今A股市场一共诞生了96只10倍涨幅的股票,目前公募基金重仓持有这些10倍股的市值近3000亿元,占公募基金重仓股总市值的比例超过18%。 为何机构投资者能够抓住那么多好公司呢?一是机构投资理念与中国经济结构变化的趋势契合,比如这些10倍股大多数集中在医药、食品饮料、半导体、新能源等行业,以食品饮料和房地产行业的相对估值走势为例,宏观经济从投资驱动转向消费驱动的转换非常明显,而机构投资者对政策导向的把握更具优势。 食品饮料业大市值股票估值水平不断抬升,房地产下降: 二是集中度提升的背景下,一些细分行业开始出现龙头公司,而机构投资者更专业,有广泛的社会资源,卖方提供各类咨询服务,使得他们擅于发现行业头部企业;比如安井食品,过去几年迅速成长为速冻食品行业龙头,我们发现嘉实基金自2018年之后便持续重仓持有,持股比例一度占流通股本10%以上。 如今,结构性行情仍在继续,还将持续多久呢?我们常用全市场估值中位数与沪深300成分的估值中位数比值来衡量市场风格,比值上升表示市场风格小盘占优,反之代表大盘股占优。 沪深300的PE中位数相对大盘上升: 2017年至今,A股的风格与此前完全相反,从2013-16年的小盘股持续占优转向大盘股持续占优的阶段,这也是近年来结构性行情的真实写照,如果以上证指数来衡量市场,A股显然没有出现全面牛市,如果以上证50或沪深300来看A股,显然早已处在牛市中。 市场经常用利率变化来解释风格变化,比如利率下行期对中小盘的估值弹性有放大作用,而利率上行期风格往往会切向大盘股,这的确能解释2014-18年这段时间的大小盘轮动。但是为什么其他阶段是失效的? 2018年以来利率持续下行,风格转换指标为什么仍然在区间震荡?我们认为,这背后核心的因素还是盈利能力,2015-17年全A盈利增速持续回升,叠加利率下行提供了估值驱动力,所以才有了成长占优,而此前和此后几个阶段,都是盈利增速下行期。因此,从短周期来看,利率有一定的解释力,但更多是同步关系。 利率波动对于估值水平变化缺乏解释力: 整体而言,宏观环境的变化才是导致利率以及股票市场大小盘风格出现大趋势轮动的核心力量,决定未来市场风格走向的关键取决于经济复苏力度和货币政策走向。2021年结构分化的格局应该还会持续,因为这是存量经济主导下的大趋势。 但是,今年这种分化加剧的原因,主要是受到疫情影响,疫情使得新旧动能转换速度加快。我们看到美国股市的高科技、大消费和互联网类公司的市值大幅提升,如苹果的市值达到2万亿美元。明年的疫情会否得到好转?近期大宗商品价格已经出现了上涨,反映了人们对明年疫苗接种带来的经济复苏乐观预期。 从A股市场的分行业估值(PE和PB)水平看,周期性行业大部分处在估值水平的历史低位,而好赛道行业的估值水平则大部分处在历史高位,如电子、医药生物、食品饮料、家用电器、休闲服务、汽车等行业;而银行、房地产、公用事业、建筑装饰、商贸、采掘、非银金融等的估值水平则处在历史低位。因此,明年确实存在均值回归的可能。 各行业大盘股估值中位数: 当然,均值回归能否持续存在不确定性,首先,疫苗的效果究竟怎样存在疑问,毕竟新冠病毒肆虐时间不足一年,人类对它的认知水平有限;其次,全球经济在没有疫情的时候,已经出现诸多衰退迹象:高债务、贫富分化、贸易争端等诸多长期累积的问题使得经济增长动能减弱。 就国内而言,2021年在房住不炒的既定政策下,货币政策不会大放水,利率不上调就算不错了;财政政策估计要收紧,即特别国债不会再发、专项债规模会缩减、土地出让金收入也可能下降——这些举措都不利于周期性行业的复苏。 因此,明年均值回归现象大概率会出现,毕竟明年我国GDP的增速同比应该在8%以上,疫情缓解之后,传统产业的盈利水平有望提高,但长期趋势并没有因此而改变,所以,我们对周期复苏并不抱过高期望。 今年另一个现象是A+H的溢价率不降反升,从年初的127%上升到上周五的142%。溢价率上升表明南下资金规模小于北上资金规模,这或许与人民币升值有一定相关性。但是,随着长线机构资金的增加,这些资金应该更愿意配置低估值的长线品种。因此,我们判断2021年港股市场的机会相对会多。 今年以来A+H的溢价率不降反升: 事实上从10月份以来,A+H的溢价率已经从最高时的149%回落到如今的142%,这实际上已经在呈现均值回归现象,估计明年这一趋势会更明朗。 总之,股市的分化反映了经济的分化,存量经济主导下,股市还会继续呈现强者恒强、此消彼长和优胜劣汰的特征,2017年我们就提出“抓大放小”的投资策略,如今依然成立。当然,市场在经历了两年偏离度上升之后,确实存在均值回归的理由和动力。 2021年的资本市场仍然会比较繁荣,并在繁荣中走向开放。但期望公募基金继续获得30%以上的超高收益,似乎并不现实。投资回归理性是新兴市场走向成熟的长期趋势,相信随着机构投资者比重的上升,A股的估值体系会更加合理。
摘要 【李迅雷:期望公募基金明年继续获得30%以上收益似乎并不现实】中泰证券分析师李迅雷等11月29日发文指出,年初至今,所有偏股型公募基金的收益率中位数达到36.8%,2019年偏股型基金的中位数也达到了35%。李迅雷认为,2021年的资本市场仍然会比较繁荣,并在繁荣中走向开放,但期望公募基金继续获得30%以上的超高收益,似乎并不现实。2021年,结构分化的格局应该还会持续,因为这是存量经济主导下的大趋势,明年均值回归现象大概率会出现。(e公司) 中泰证券分析师李迅雷等11月29日发文指出,年初至今,所有偏股型公募基金的收益率中位数达到36.8%,2019年偏股型基金的中位数也达到了35%。李迅雷认为,2021年的资本市场仍然会比较繁荣,并在繁荣中走向开放,但期望公募基金继续获得30%以上的超高收益,似乎并不现实。2021年,结构分化的格局应该还会持续,因为这是存量经济主导下的大趋势,明年均值回归现象大概率会出现。
券商数据显示,从2019年7月开始,主动权益基金开始稳健地跑赢北向资金收益指数。英大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李大霄表示,国内公募基金发行量大,对上市公司理解更深刻。
近期包括国泰君安证券资产管理有限公司(下称“国君资管”)、德邦证券资产管理有限公司(下称“德邦资管”)均发布了校园招聘计划,人才“补血”成为券商资管开展公募业务的当务之急。 记者注意到,为实现转型发展的诉求,券商资管明显加大了对金融科技岗位人才的招聘力度。国君资管此次招聘的岗位中除了常规的IT类如系统开发工程师、数据开发工程师,还新增了金融科技产品经理岗位,欲在产品设计和产品服务上有所突破。在岗位职责上,金融科技产品经理须负责金融科技平台的需求分析、方案设计、系统开发和项目管理。从专业背景来看,计算机、人工智能、数据分析方面的人才最为“吃香”。 国君资管相关人士表示,此次大规模招聘主要是为其日后开展公募业务做准备,公司希望能够找到合适的人才并建设业务系统,未来将对标头部公募基金公司。值得一提的是,这是国君资管近年来的首次大规模校招。 “今年正巧赶上公司成立十周年和申请公募业务资格,大家对未来踌躇满志。”公司相关人士回忆称,上一次大规模校招是在国君资管独立成为子公司时。 资管新规发布后,券商资管转型主动管理的需求更为迫切。某头部券商资管业务负责人表示,券商资管在主动管理能力上相对于基金公司仍有一定的距离,想要快速提升投研实力关键在于吸纳优秀的人才。 近日,国君资管拟任副总裁李少君对记者表示,公司要强化大类资产配置的能力,搭建 “自上而下”研究框架。公司的新战略在校招计划中也有所体现,在校招计划中宏观/策略/资产配置研究助理一职居于校招岗首位。据悉,该岗位须开展宏观经济周期、经济金融政策、大类资产配置、市场风格轮动、行业比较等研究,构建相关量化模型。 今年3月获准设立券商资管子公司的德邦资管,也在进行公募基金资格的申请。公司人力资源负责人表示,其对于细分领域的人才需求则更为迫切。此次校招预计招聘30人左右,人员将平均分布在投研、资产业务、另类投资业务、产品和运营管理等核心条线,相关人才须具备较强的产品创新及运营管理能力。 值得一提的是,德邦资管目前正全力冲刺首批公募REITs试点。公司今年组建了专业的团队,从资产端、风险合规、产品及运营等多个维度储备人才,对公募REITs业务进行前期专业研究。此次校招,公司也将从应届毕业生中挑选人才培养,充实公募REITs团队。 德邦资管相关业务负责人认为,公司仅仅在传统的标准化主动管理能力上提升是不够的,必须在整个资产类别上打造自己的特殊长项。因此,公司非常重视前、中、后台人才梯队的培养,这些人才要真正懂产业、行业、运营、投资管理,而不仅仅是金融产品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