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一线城市房价明显上涨的四大元凶:打新、放水、学区、落户。 文/巴九灵(微信公众号:吴晓波频道) 短短几天时间,上海、深圳两地都发布了楼市调控新政。 照理说,各地楼市调控政策频出,并不令人意外。但意外的是,新年伊始,春节将至,本是楼市淡季,也不是常规出政策的时间点,但本次一线城市沪深接连下重手,令人好奇究竟发生了什么。 我们先来看看各地的政策内容,1月21日晚上海发布的新政共有10条: 读完后,小巴的第一反应是——上海这分明是在抄作业。比如,第三条夫妻离婚三年内限购,去年深圳已经发布;第六条新房摇号优先满足“无房家庭”,去年杭州的政策就有这一条。 再看深圳,其实不算是发布新政,可以形容为“2020年7·15政策的plus版”。 1月19日,深圳发布通知明确了去年7·15政策的一些问题,其中有一条引人关注——居民家庭购买的商品住房,只能登记在具有购房资格的家庭成员名下。 这是啥意思呢?按照之前政策,有房票的A跟无房票的B结婚,用A的房票买房,然后登记在两人名下。但现在不行了,用A的房票买房,只能登记在A名下,既不能登记在夫妻名下,更不能单独登记在B的名下。 说白了,就是堵住假结婚炒房的漏洞。 1月23日晚,深圳再出狠招,比如启用“购房意向登记系统”,购买新建商品住房的购房人需登记,要求房企和房产经纪机构会同商业银行验明“购房人的收入证明、征信报告、购房款来源以及近一年及以上的银行流水单等。 政策还规定,违规者将被关“小黑屋”——3年禁购。 总体来说,从楼市淡季紧急发调控政策,到规定“违者三年禁购”,种种迹象可以看出沪深两地对当前楼市可谓又急又严,原因当然是两地楼市过热。 但实际上,不止沪深两地,四个一线城市的楼市热度都较高。 据统计局数据,2020年12月,一线城市新房价格环比上涨0.3%,高于二线城市和三线城市的0.1%;二手房价格环比上涨0.6%,明显高于二三线城市的0.1%和0.2%。其中,广州12月新房和二手房价格涨幅均为0.7%,位居70大中城市次席。 回顾2020年全国楼市走势,疫情之后,房地产率先企稳,以深圳及热点二线城市如杭州、南京、宁波等为首的城市出现较热行情,最受关注的是深圳买到一套新房转手赚500万的新闻。随后,这些城市均在去年7月后收紧了调控政策。 到了2020年年底,二线城市热度还未完全平息,一线城市出现反转,楼市火爆,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的?这次沪深两地紧急发布楼市政策,影响几何?其他城市是否会跟进?下面来看看大头的分析。 1月23日深圳政策主要是严格审查购房人身份和资金来源,实际上是2020年7·15政策的补丁,主要打击虚假身份和虚假收入证明等,会堵住一些漏洞和缝隙。 只是,但凡“堵”的政策,就像堵洪水一样,就像房子防止渗漏一样:第一,有时你根本想不到也找不到这个水的源头从哪里来的;第二,“堵”永远不可能穷尽。 1月21日,上海的新政实际上相当于深圳2020年的7·15政策,当然远不如深圳的严厉。这也符合逻辑,因为上海真正热起来,实际上就是近两个月的事。 但上海政策也有亮点,其中提到“完善土地市场管理,优化土地供应结构”,具体来说是增加商品住房用地供应,特别是在郊区轨道交通站点周边、五大新城加大供应力度。 这一点对每一个特大城市都有启迪:多核心城市、多个副中心、轨道交通网络,是解决特大城市住房问题的方向。 从沪深两地发布政策的背景看,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确定了2021年货币政策“不急转弯”,与名义经济增长率匹配。 为了防止较为宽松的货币大量流入房地产市场,同时,实行了几年的限价政策,市场一二手房之间的套利空间显形化、彩票化,市场投资套利的热情极高,甚至有的城市已经形成了产业链。 因此,作为标志性的中国一线城市沪深,不得不在此时紧急出台政策或加强原政策。全国其他热点大城市,跟进出台政策或在原政策基础上“打补丁”的可能性较大。 近期,一线城市房价明显上涨的关键要素是4大原因:打新+放水+学区+落户。 ▶▷ 放水:疫情下全国性放水,导致流入房地产行业的各项资金或多或少增加。 ▶▷ 打新:逐利是人的本性。 深圳并非唯一一个打新城市,同类型城市还有好几个,如杭州、南京、成都、西安等,只是因为深圳的房价最高,打新收益最高而被市场广泛关注。 为何这么多人都关注限价?失真的房价统计系统,限价是为了对上负责,要求调控结果。但限价也分成真限价与假限价,部分城市的双合同的存在事实上代表了限价并不真实。(装修款单独计算) ▶▷ 学区房:最近各地房价的龙头是学区房。 疫情下,大量出国读书人群回流,需求增加,一线城市学区房的需求明显上升,这一轮年底翘尾行情学区房表现最明显。 ▶▷ 落户政策的宽松:当下除上海北京外,全国一二线城市都加入到抢人行列。 广州、福州、苏州等城市降低落户门槛,包括苏州等城市发布政策租房即可落户,相比往年的政策,要求明显降低。 总体而言,房价涨不涨看政策,看调控。最近一线城市房价上涨背后是2020年放水导致的结果,学区房是龙头,打新制造了恐慌,让有限的新盘供应被投资客抢跑了。 判断未来房价涨幅,就看那些城市是否监管打新潮。如果不监管,2021年一线城市普涨一波难以避免了。 因为打新潮出现的原因是限价,当下的政策不限制投资红利、不限制套利,只约束参与的人,希望更少的人参与暴利游戏,用处有限。 1月15日,南京也出台通知,提高了人才购房的社保年限,目的是打击有人借着人才名义投机,进一步解决刚需人才购房困难问题。 其实沪深和南京的这些政策目的都一样,即防止投机。而投机的原因是限价政策下,一二手房价格倒挂严重。 而之所以采取限价政策,看起来是为了抑制房价过快上涨,实质是为了符合调控要求,使房价不超过全年增长5%的上限。 限价政策带来的后续问题是,需要不断补漏洞,最近沪深和南京发布的政策就是如此。而且,当调控政策越来越紧,可能会导致房地产市场从慢慢降温到越来越冷,这是行政手段带来的一个副作用。 因此,调控政策只能解决短期的问题,还可能引发负面问题。楼市要健康发展,还需在顶层设计上下功夫,否则很难真正实现“房住不炒”调控目标。 不过,中央已经意识到问题,并且在加紧解决。 2020年12月3日,国务院副总理在住房城乡建设部召开座谈会时强调,要加强“十四五”时期住房发展顶层设计,研究好住房市场和住房保障两个体系,更好发挥规划的导向作用。完善相关法规和政策,加强日常监管,促进住房租赁市场健康发展。 这释放了积极信号,中央协调各部门统一发力,调动资源从全局去治理房地产问题。 概括说,真正的房地产长效机制至少有两点:第一点,市场为主,行政手段为辅;第二,增加有效供给,尤其是解决夹心阶层的共有产权住房问题。 虽然一线城市的房价出现不同程度的上涨,但内在逻辑存在一些差异性。 2020年深圳房价上涨是延续了2019年的行情,尤其是先行示范区带来的诸多利好,加之人口的大量流入,导致市场热度明显上扬,以及存在一定炒作成分。 上海完全是改善和刚需支撑起的市场,拉动的导火索是诸多城区内限价新房入市,导致改善性需求集中爆发,并引发二手房市场挂牌量激增。同时,大量首套自住者则承接了改善需求的二手房源,房产“需求车轮”滚动加速,市场热度提升,而学区是加速这一车轮滚动的催化剂。 广州的市场热情提升和部分板块IP属性增强有直接关系,首当其冲的就是广州的南沙板块。同时在一线城市中广州的房价总体偏低,部分区域的落户大尺度放松,也拉动大湾区其他城市置业者对广州的关注。 总体而言,2021年一线城市房价上涨的压力较为明显,大概率收紧调控政策的可能性会进一步增强。但一线城市调控已经很严,后续收紧空间有限。
一线城市一手及二手房价格涨幅扩大,广州及上海房价涨幅偏大,这是年底市场翘尾行情的体现,但今年的翘尾明显高于去年。 临近农历新年,房地产市场出现轻微反弹。 1月15日上午,国家统计局发布2020年12月份70城房价数据。在9至11月连续三个月下降后,一手房价格环比上涨的城市数量开始回升,由11月的36城增加为42城,扬州、广州、西宁、合肥、福州、厦门等涨幅靠前。 一线城市显示出更强劲的增长动力。12月,一线城市一手房价格环比上涨0.3%,涨幅比上月扩大0.1个百分点。二线、三线城市一手房价格环比均上涨0.1%,涨幅与上月持平。一线城市中,广州以0.7%的涨幅再次领涨,深圳则出现2020年内的首次下跌,价格下降0.1%。 一线城市二手住宅涨幅也高于二、三线城市。12月,一线城市二手房价格环比上涨0.6%,涨幅比上月扩大0.1个百分点;二、三线城市环比分别上涨0.1%、0.2%,涨幅均与上月持平。广州环比上涨0.7%,居一线城市首位。 贝壳研究院首席市场分析师许小乐认为,一线城市价格上涨拉动了12月的整体涨幅。“一线城市一手及二手房价格涨幅扩大,广州及上海房价涨幅偏大,这是年底市场翘尾行情的体现,但今年的翘尾明显高于去年。” 贝壳研究院数据显示,四个一线城市12月二手住宅成交量环比增加20.5%,其中广州及上海全市月度成交量创下2019年以来新高。 不仅一线城市,经济圈、城市群楼市涨幅也冒头。江苏扬州一手及二手房价格的涨幅均领跑全国,环比涨幅分别为0.8%和0.9%。福建福州一手、二手房价格涨幅分别为0.7%和0.8%,仅次于扬州。 许小乐认为,2021年市场向核心城市聚焦,部分城市房价面临较大上涨压力。下半年以来在货币政策回归中性、购房信贷环境宽松触底以及“一城一策”持续深化背景下,全国城市房价涨幅逐步收窄,但局部仍面临上涨的压力。 贝壳研究院数据显示,2021年首周市场景气指数高的城市主要分布在长江中下游区域,上海、合肥等城景气指数在40附近及以上,这些城市后期价格上涨压力较大。年底上海二手房市场翘尾明显,12月上海全市二手住宅成交量环比增加20.3%,同比增加95%,月度成交绝对水平是2017年以来最大值。年底上海二手房市场的升温与学区需求升温以及落户政策边际放松有关。后期房价仍面临较大上涨压力。 不过,诸葛找房数据研究中心分析师陈霄称,整体来看,城市价格涨幅均在1%以内,房地产市场在中央反复强调房住不炒以及地方频繁加码调控的背景下,房价上涨空间收窄,价格涨幅趋于稳定。 (文章来源:时代周报) (责任编辑:DF537)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北京1月6日讯 由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北京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共同主办的《中央商务区蓝皮书:中央商务区产业发展报告(2020)》(以下简称蓝皮书)新书发布会今天在北京举办。 据介绍,蓝皮书研究人员通过构建、测算蓝皮书营商环境指数,对13个中央商务区所在城区的营商环境进行评价。指数包含了经济与产业结构环境、人口与生活环境、商业运作环境三个分指数。结果显示,上海浦东新区、北京朝阳区、广州天河区、深圳福田区、重庆渝中区、天津滨海新区、杭州下城区、武汉江汉区、长沙芙蓉区和南京建邺区营商环境指数位居前十。中央商务区营商环境进步明显,一线城市CBD呈现优势。 总体来看,北上广深一线城市中,各CBD营商环境总体表现良好,分值较高。2018年,上海浦东新区营商环境表现最优。新一线城市中,9个城市CBD营商环境存在一定差距。重庆渝中区总体指标较高,天津滨海新区、杭州下城区紧随其后。 就各分指标来看,上海浦东新区商业运作环境排名第一,北京朝阳区人口与生活环境指标表现突出。深圳福田区在经济与产业结构环境指标表现优秀,得益于优良的产业结构和科技创新环境。广州天河区营商环境分指标得分较为平均。天津滨海新区经济与产业结构环境指标三年位列新一线城市中第一,GDP总量与人均GDP领先。重庆渝中区商业运作环境较优,尤其城市货物运输量体现了较好的交通与运输条件。杭州下城区产业结构与科技创新环境较好。 营商环境另外两个重要的方面就是对该地区法治化建设和政府办公的便利化的考察。从一线城市的数据来分析,北京市、上海市在受理案件数量、审结案件数量、结案率、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等方面均表现突出。 蓝皮书提出,优化城市中央商务区营商环境,应立足商务区定位与职能,认清中央商务区营商环境短板,因地制宜提出可行方案。 一线城市CBD应加快借鉴国际经验,对标国际标准;新一线城市CBD应深化营商环境改革,破难点补短板。进一步深化“放管服”改革,加强法制化建设,结合疫情防控常态化工作,提升营商环境品质。(岚焉)
昨日,北京市劳动模范、先进工作者和人民满意的公务员表彰大会举行。北京日报记者 戴冰 摄昨日,北京市劳动模范、先进工作者和人民满意的公务员表彰大会举行。本次共表彰北京市劳动模范、先进工作者1148名,北京市模范集体186个,其中,与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相关的人选达到460名,模范集体达到83个。一线职工占76.31%在新当选的1148名北京市劳动模范、先进工作者中,有劳动模范664人,先进工作者484人;一线职工876人(含部分科技人员),占76.31%;科技人员340人,占29.61%;妇女383人,占33.36%;少数民族71人,占6.18%;民主党派37人,占3.22%;无党派人士9人,占0.78%;农民123人(含农民工91人),占10.71%。他们是首都各行各业的精英,是首都职工群众的杰出代表,体现了首都改革发展的内在要求,展现了首都劳动者的时代风貌。此次评选工作有三个方面特点据了解,2020年北京市劳动模范、先进工作者和模范集体评选工作主要有三个方面特点:一是突出体现首都“高精尖”产业特点。当选人员包括院士、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人员、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获得者、国家首批“万人计划”科技领军人才等科技领域优秀人才,所属行业涵盖了核工业、航空航天业、现代制造业、新能源产业、电子信息产业等科技创新关键方向,他们为推进北京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作出了突出贡献。其中,科技人员达到340名,模范集体达到27个。此外,还表彰了在优化营商环境方面作出突出贡献的人选33名、模范集体20个,反映我市营商环境改革的显著成效。二是聚焦重大事件、重大活动和重点工程、重大项目。当选人员既有参与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一线医务人员、公安干警和联防联控人员,又有参与服务保障国庆70周年庆祝活动等重要活动的社区干部、志愿者和机关事业单位人员,还包括了参与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北京大兴国际机场建设,2022年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场馆建设的工程师、设计师、一线职工和农民工。其中,与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相关的人选达到460名,模范集体达到83个。三是坚持面向基层、面向一线。当选人员中,一线职工比例比2015年提高6.81个百分点,包括了社区工作者等社会治理领域的基层典型代表,包括了快递小哥、保安员、环卫工人、农民、医生、教师、记者等各条战线上的普通劳动者。他们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甘于奉献、艰苦奋斗,取得了不平凡的成绩。严格评选标准 严肃评选纪律据介绍,北京市劳动模范、先进工作者和模范集体评选工作坚持面向基层、面向一线、面向普通劳动者的原则,围绕首都“四个中心”功能建设和提高“四个服务”水平,采取自下而上、逐级推荐、好中选优的方式进行。推荐人选经所在单位职工(代表)大会或居民(村民)代表大会讨论通过等民主程序,并逐级经同级党组织审议通过。同时严格执行“一报告两审核三公示”程序,即推荐对象作事迹报告;区或产业初审,市级复审;在所在单位、区级(产业)和市级进行三级公示。在推荐审核所有工作环节中,严格评选标准,严肃评选纪律,认真处理举报事项,确保人选能够树得起、立得住,经得起检验。新京报记者 张璐
面对石家庄地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河北省证券期货业协会副会长兼公益服务专业委员会主任、河北源达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源达”)董事长郝旭迅速响应省委省政府和河北证监局相关工作部署,切实履行企业责任,充分认识当前疫情防控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建立了严格的疫情防控工作机制。 源达根据提前制定的应急预案,严格落实各项疫情防控措施,认真做好员工身体健康的监测工作,启动居家办公模式,在做好疫情防控工作的同时,确保企业的安全、有序运营,为河北辖区金融市场稳定贡献力量。 1月初,石家庄进入疫情防控攻坚时期,广大医护人员、人民干警、社区工作者、志愿者等战斗在疫情防控一线。时间紧、任务重,在零下十几度的寒风中,部分一线防疫人员存在防护物资、保暖物资、生活物资紧缺的情况。在了解到实际情况后,1月10日,源达董事长郝旭捐款10000元,用于为抗击疫情一线工作人员购买保暖物资和食品。 为了支援一线干警的抗疫工作,1月14日,源达向石家庄市公安局长安分局捐赠了紧急采购的1000套防护服,为战斗在一线的抗疫工作人员送上“战袍”。1月15日,向在火车站返乡人员接送点的哈喽优行应急保障车队捐赠了300套防护服,为本次石家庄疫情防控歼灭战贡献一份力量。
01 近日,一线楼市出现了明显的“翘尾行情”。 2020年12月,北上广深新房或二手住房交易量,创下上一轮楼市调控以来新高。据网签统计,2020年12月,北京新房和二手住房分别成交9749套和20944套,创2017年“3.17新政”以来月度新高。2020年12月,上海二手住房成交3.9万套,环比和同比分别增长20.3%和96.2%。 2020年12月,广州新房成交16434套,创单月历史最高纪录。二手住房方面,广州在2020年8月创造近三年交易最高纪录15272套,12月份,二手房市场“翘尾”明显,再次探到1.5万套以上,达到15127套。2020年上半年,独领楼市风骚的深圳,尽管7月出台严厉调控,主要打击二手房,但年底也“翘尾”,12月新房成交5320套,年内第二高,二手房成交6863套,连续2个月回升。 疑惑的是,楼市基本面并未改变,反而有收紧趋势。 政策面:2020年底,国家不断强调“房住不炒”,紧绷房地产调控之弦; 资金面:8月针对房企融资的“三道红线”,到12月针对银行放贷的“五档分类”,资金面趋势性收紧。而且,近几个月居民中长期贷款新增额度在下降。 近日,央行在解读2020年数据时指出,房地产贷款余额增速已连续29个月回落。去年房地产贷款增速8年来首次低于各项贷款增速,新增房地产贷款占各项贷款比重从2016年的44.8%下降到去年的28%。 下一步,要实施好“房地产金融审慎管理”,也就是房贷占比和规模“双管控”。 02 那么,一线楼市为何单月成交创新高? 有人认为,2020年疫情黑天鹅,业绩压力大,开发商年底要“抢收”,新房供应力度会加大。去年12月份,一线城市新房供应都在加大,北京新房供应增长85%、上海供应增长180%、广州供应增长30%,都创了年内新高。新房二手房价格普遍“倒挂”,一定程度解释了翘尾行情。 另外,还有人认为,2021年房贷“五类分档”落地,届时房贷可能会收紧,利率也会上升。2021年,房贷利率大概率是要上浮的,再考虑到额度收紧,所以要赶快在2020年底完成交易。根据融360数据,去年10月全国首套房贷利率“九连降”结束,开始反弹,这也有一定道理。 笔者认为,年底新房供应增加,广州、深圳、上海出现了一二手房价格“倒挂”,形成供需两旺的局面。 但更重要的是,新一年银行信贷额度释放,也促成了年底翘尾。这可能是一个重要原因。信贷投放和商品房销售存在很强的相关性,特别是一线城市。2020年7月底房地产座谈会是一个转折点,标志着疫情期间宽松的楼市政策开始退出,房地产金融调控开始强化。 8月份以后,央行祭出针对房企融资的“三道红线”,按揭投放额度也被控制,一线楼市交易回落。一线城市加杠杆买房、改善型购房比较旺盛,但限购、限贷严格。所以,一线楼市与银行放贷紧密关联,当贷款相对宽松、额度充裕、周期较短时,就会出现交易增长的情况。2020年12月份就是这样的情况。 03 12月“翘尾”,只是一线楼市2020年反弹的一个缩影。2020年,一线楼市创造了上一轮调控以来的交易新高。强力反弹回升,一个重要驱动力,就是上一轮调控以来连续3-4年的“横盘”。北上广深上一轮调控始于2016或2017年,那时起到2019年,基本呈现“高位横盘、缓慢回落”态势。 而且,2018-2019年进入淡市,北京、上海、广州二手住房价格下跌,5%-10%的跌幅是肉眼可见的。2020年,货币政策开始宽松,全国房贷利率整体下降了15个基点左右,中小企业“房抵经营贷”利率首次低于房贷,银行角逐一线楼市,一线城市房贷比二三线城市低20-30个基点。 同时,新房限价政策开始松绑,政府又以优质地块出让,给市场传递稳定的信号。信贷和库存,是短周期框架下楼市的决定变量。除了信贷的利好外,经过2014-2018年强力“去库存”,2016-2019年新房批售规模比较小。所以2020年,一线楼市在售新房消化库存普遍比较低。 近期,对于一线楼市回升,业内讲“核心资产”的故事,包括一些网红新盘被追逐,中签率比较低;包括部分片区二手住房业主“抱团涨价”;包括一线城市“挑人”,京沪对一流人才放开落户,广州外围七个区降低落户门槛,但中心四区依旧姿态傲娇,深圳尽管落户容易,但买房难等等。 这些都是过去没有的。于是,有人开始鼓吹所谓的“核心资产”,信心开始爆棚。一个或几个网红新盘被热捧,带动整个片区新房交易,并与二手房市场形成联动。比如深圳的后海、光明;比如广州的珠江新城、萝岗、南沙等。 12月底,一线城市新房热卖,二手房业主也开始惜售。 截至2020年12月,上海、深圳二手房在售房源量降至近两年最低,上海二手房快速成交,叠加新增挂牌房源量减少,导致在售房源量环比降幅约13%,降幅最大,绝对规模降至2019年1月以来最低水平;深圳在售房源量环比下降约7%,绝对量亦降至2019年以来最低。 其实,本质上的原因在于,经过20年快速发展,房子的供应量足够大了。把新房、二手房和公寓算在内,哪里都不缺房子。资金是聪明的、趋利的,也是避险的。本轮货币环境友好,发生在疫情当下。疫情对穷人不利,但对富人有利,比如互联网,比如睡着增值的资产富豪们。 当又一轮楼市需求反弹时,富人买房,就会表现为改善型需求占主导。根据中原地产统计,2020年上海套均面积在90-150平方米的成交占比59%,改善型需求超过一半;从成交面积看,2020年上海改善型需求增速最快,同比增长27.1%。下图贝壳的数据,也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04 既然房子多了,疫情后货币宽松对富人有利,自然楼市就开始分化了,贵的房子越来越贵,资金愿意追逐,就像茅台一样。便宜的房子一大把,交易不活跃。比如,2016年融信创造的上海地王“中兴路一号”,楼面价超过10万/平米,2020年五一开盘,均价13万/平米,物业费14.98元/平米。 这个产品的品质一般,也没有学区托底,完全是因为土拍价格过高而不得不卖出相对高价。但到了2020年底,这个项目卖光了。可见,就像李迅雷老师讲的,如果看高收入人群的购买力,看资金对楼市追逐的方向,看富人投资的逻辑,加杠杆的能力,茅台一点儿也不贵,还会更贵。 再以广州为例,2020年广州珠江新城、琶洲的房价屡创新高,达到“10万+”,涨价幅度都在15%-20%,业主抱团涨价的风气,从珠江新城蔓延至越秀学位房(东风东)、海珠成熟板块(滨江东)、金融城等。但是,广州刚需二手房非常稳定,甚至还在下跌(下图是豪宅盘和刚需盘情况)。 所以,所谓核心资产,本质上是“货币超发、富人得利、资金避免、媒体炒作”,导致核心区域部分优质盘被追捧,价格上涨、交易量放大,创造出明星效应。一个城市,财力是有限的,不管如何做规划、如果追求均衡,配套好、品质高、大社区的所谓核心房子,就那么多。 这几年,房地产突飞猛进,富人在房产上已是“超配”,除了一部分改善性需求,富人的增量需求,追逐的就是所谓的“核心资产”。而疫情后的货币超发、利率降低、抵押融资等,对富人来说是又一次资产增值的大好机会。但大部分存量的房子,都是一般资产、“非核心资产”。 这类房子多如牛毛,而刚需人群支付能力本来就有限、资产抵押融资能力不足、没有加杠杆基础。所以,即便又一轮货币宽松,但也创造不出涨价效应,甚至会跌价。前几年一线城市比较火爆的公寓市场,之所以能火,是因为那时缺房子,所以浑水摸鱼的公寓,也能骗取一部分需求。 但是,现在房子太多了,没有配套、居住氛围差、交易税费高的公寓,自然就被需求抛弃了。即便在住房依旧短缺的深圳,近期公寓也卖的很差,有的公寓卖了2年也未卖完。 2020年,深圳公寓批售24910套,同比增长23.6%,成交11735套,同比仅增长2.6%,成交均价63349元,同比下跌0.6%。如果说,市场正在厘出核心资产的话,公寓应该是最先被抛弃的。 总结看,2021年一季度,银行贷款额度较充足,基于“早放贷、早收益”考虑,银行会增加贷款投放。同时,各大银行、金融机构角逐一线楼市,一线城市房贷利率较低,加上消费贷、经营贷活跃、利率低,也有利于一线楼市活跃。所以,一线城市楼市翘尾会延续到2021年一季度。 但是,前面已经讲了,一线楼市对货币信贷环境非常敏感。2021年,不管是开发商融资的“三道红线”,还是银行放贷、居民加杠杆的房贷“五类分档”,都会在2021年全面落地。 所以,2021年不管是房贷额度、增量、占比,都会人为降低,这是一线楼市最大的影响因素。届时,明星楼盘、核心资产等聚焦的温度都会降低,甚至短期内不谈了。就像2017到2018年大谈特谈“消费升级”,然后2019年开始,风向就变了。一切资产涨价,都是货币现象。
最近一段时间关于新一线城市房价的新闻可谓是层出不穷,特别是不少新一线城市的房价都跨过了万元大关,面对着这样的情况,我们到底该怎么看?这样的上涨会带来房地产的涨价时代吗? 一、15个新一线城市房价过万? 根据第一财经的报道,第一财经记者梳理了中国房价行情平台上15个新一线城市的平均单价数据发现,有6个城市超过了2万元/平方米,其中杭州位居第一,南京第二。中部的强省会长沙房价在15个城市中垫底,房价收入比最低。 根据第一财经·新一线城市研究所2020年6月发布的《2020城市商业魅力排行榜》,2020年15个新一线城市分别是成都、重庆、杭州、武汉、西安、天津、苏州、南京、郑州、长沙、东莞、沈阳、青岛、合肥、佛山。 数据显示,15个城市中,有6个城市单价超过2万元/平方米,有2个城市超过了3万元/平方米,分别是杭州和南京,均为经济大省的省会。其中,2020年10月均价还低于南京的杭州,2个月后均价超越了南京,以33862元/平方米位居新一线城市榜首。单价超过2万元/平方米的新一线城市,全部来自东部沿海发达地区。 相比之下,中西部的城市均低于2万元/平方米。其中武汉、合肥和成都位居中西部前三位,这几个城市当前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都十分不错。高新产业(行情300832,诊股)、新兴产业发展好的城市,往往集聚更多的年轻人才,收入也比较高,购房动力较强。 二、房地产价格上涨到底该怎么看? 看到各大新一线城市的房价全面过万这件事我们不能一看到就说这是大规模的上涨或者说这是市场的问题,我们不能带着情绪来看待,这件事需要更加理性的对待: 首先,对于大多数城市来说,这些新一线城市基本上都有一些明确的特征,大部分都是各地的相对区域中心,在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在这样的情况下,这些地区的人口将会呈现出快速集聚的特征,伴随着人口的增长,特别是劳动力水平的提升,必然会有房地产市场需求的提升,我们中国的城市化水平这些年来都是非常高水平的城市化,所以在高水平城市化的发展过程中,必然会有房地产市场的相对应发展,所以从这个角度出发,这些新一线城市的房地产价格过万也就显得非常正常。 其次,从产业经济的角度出发,各个新一线城市都有属于自己的产业优势,这些产业优势帮助新一线城市形成了自身的竞争力,比如说杭州在互联网领域特别是电子商务领域拥有绝对的市场优势,成都是西部工业、互联网产业的中心,苏州是整个苏南地区的制造业核心基地,合肥是中部科技竞争力最强的市场,在这样的经济集聚的过程中,大量的企业发展必然带动了当地居民生活水平的提升,所以当地房地产价格的上涨也就显得非常正常,是和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 第三,城市吸引力的角度出发,其实并不是一个地方的房地产价格越便宜就越好,像鹤岗、乳山这样的城市实际上并不能真正吸引人才,一直有一个观点,这就是城市的房地产其实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相当于这个城市的股票,一个城市发展的越好,来到这个城市的人才就越有可能从房地产之中享受城市发展的红利,所以城市的房地产价格如果想要吸引人才的话,需要保持一个度,这就是既不过度便宜,也不过高,一方面,让新引进人才能够买得起房子,另一方面,让更多的人可以看到城市发展的红利。 三、对于我们普通人该怎么看? 首先,在国家房住不炒理念的贯彻实施之下,各地的房地产其实将会处于比较平稳的状态,既不会突然暴涨也不会大跌,在这样的情况下,这些房价过万的城市如果要买房的话,建议还是量力而行,找到适合自己使用的房子,这才是最关键的所在。 其次,对于我们大多数人来说,大家买房对于房价未来没必要过度担忧,这些新一线城市正如我们前面所说的那样,是区域的中心,相对而言城市的优势还是很大的,所以不会出现房价大跌的现象,房价的支撑力还是相对较强的。 大家根据自身需要买适合自己的房子就行了,不要炒作,理性买房这是最关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