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栏目 自选股 数据中心 行情中心 资金流向 模拟交易 客户端 当前正处中报“披露季”,中大型上市房企频传“捷报”。 8月21日,绿地香港对外披露2019年半年报,从多个指标看,可谓飘红。具体来看,绿地香港上半年实现净利润8.8亿元,同比增长90%;归属母公司股东净利7.06亿元,同比增长113%。其中,于2016年已发行的1.2亿永续债将分派公司净利近2300万元。 就毛利率而言,上半年绿地香港该指标上升到36%,比去年同期高出12个百分点,而公司的净负债率则从2018年底的88%下降到50%。虽如此,短期还债压力仍不小。密探君深入查询发现,绿地香港当前现金与现金等价物(受限银行存款30.7亿元)合计105.47亿元,但实际上,银行结余与现金只有70.78亿元,一年内到期债券44.6亿元,应付土地款逾7亿元,应付关联方及第三方账期6个月内的应付款77.6亿元,其中账期3个月的应付款达73.1亿元,短债压力非常大。 密探君统计,1-7月份,绿地香港累计新增拿地耗资41.85亿元,涉及广西南宁、江苏镇江、浙江嘉兴、昆明滇池、安徽宣城一共6幅地块。从上半年财报看,考虑到土地款支付节奏,挂账的土地应付款只是一少部分仅7亿元多,接下来土地支付会集中到来。 在中期业绩会上,绿地香港董事局主席兼行政总裁陈军公开说,为应对行业形势改变,绿地香港正在积极调整债务结构,保证现金流安全。具体而言,绿地香港曾有70%是美元债,现在压缩到40%以内,特别是6月和7月份,公司主动偿还了3.5亿美元债。 绿地香港半年报还透露,上半年公司已偿还债券13.76亿元,今年7月份,该房企发行3亿美元、2021年到期的美元债、年息率6%,用途就是偿还境外债再融资。 从销售情况看,绿地香港上半年实现合约销售256亿元,同比增长67%,完成全年500亿目标的51.2%。其中,借助母公司绿地控股的品牌优势和资源,上海、江苏、广西区域为其分别贡献45%、16%和13%的销售额。 密探君获悉,绿地香港上半年之所以销售额有较高的涨幅,主要是去年上半年销售额下滑,比前年同比跌幅5.75%。再看今年前7个月,绿地香港实现销售额279亿元,比去年同期的185.11亿元增幅45%,增幅明显回落,说明受全国调控影响,房企销售放缓已成趋势。 按绿地香港2019年计划,今年要冲刺500亿元,对其而言,虽然上半年已完成全年目标过半,但随着房企整体销售减速,加上较大的短债、短期应付款偿还压力,加大销售及回款也是必需的。
热点栏目 自选股 数据中心 行情中心 资金流向 模拟交易 客户端 协鑫新能源在负债率居高不下的背景下,从2018年开始大幅瘦身,去年10月至今出售了拥有19家光伏电站的附属公司部分股权、光伏电站项目部分股权及贷款等,令协鑫新能源负债缩减92.3亿元。 新京报讯(记者 林子 朱玥怡)在大手笔出售资产后,协鑫新能源的负债显著降低。 8月22日,新京报记者从协鑫新能源2019年中期报告获悉,今年上半年,协鑫新能源实现营业收入31.73亿元,同比增长17%,股东应占溢利4.1亿元,同比增长19%。 近年来,协鑫新能源在负债率居高不下的背景下,从2018年开始大幅瘦身,去年10月至今出售了拥有19家光伏电站的附属公司部分股权、光伏电站项目部分股权及贷款等,令协鑫新能源负债缩减92.3亿元。 负债下降的同时,协鑫新能源的融资成本仍保持上行态势,由10.62亿元上升至14.18亿元,增长33.52%。 协鑫新能源称,这主要是公司的银行借款、关联公司贷款、租赁负债等增加所致。 负债率居高不下 众所周知,光伏能源业务属资本密集型产业,该业务需要投入大量资本投资用以开发及建设光伏电站,而兴建光伏电站的资金主要依赖外部融资,收回资本投资需时较长。 在协鑫新能源规模扩大的同时,现金需求和负债率都随之增加。 截至今年上半年,协鑫新能源流动负债超出流动资产约112.96亿。不仅如此,协鑫新能源已经签订的建造光伏电站协议涉及资本约5.68亿元,这将进一步增加公司现金流出。 截至2015年末-2018年末,协鑫新能源的资产负债率分别为89.61%、84.52%、84.13%、84.14%。 今年上半年,协鑫新能源的总负债为515.02亿元,负债率83.5%。协鑫新能源的已抵押银行及其他存款、银行结余及现金分别约为人民币20.19亿元、9.59亿元。 “公司可获得的财务资源可能不足以满足资本开支的需求,公司正在寻求更多的融资方案,包括但不限于股权、债务融资、银行借款”,协鑫新能源称,为减低资本负债风险,本公司不断寻求其他工资工具,同时推行轻资产模式来优化财务结构,将资产负债比率降低。同时,公司已经采取若干措施来为自身产生现金流入,解决流动负债净额的状况。 不过协鑫新能源提醒,公司及保利协鑫能否持续遵守借款契约仍然存在重大不确定性。公司未来一年内运营资金充足,取决于公司是否能成功续约银行贷款、转换轻资产模式、产生足够现金流等。 2019年上半年,协鑫新能源降低负债、获得现金流的办法之一是大量出售资产。 去年10月,协鑫新能源向中广核太阳能开发有限公司出售约160兆瓦光伏电站项目的80%股权及对应股东贷款,以此降低负债规模11.3亿元。同年12月,公司向中国三峡新能源有限公司出售约140兆瓦光伏电站项目的所有股权,降低负债规模7.03亿元。 到了今年3月,协鑫新能源向中国电力国际发展有限公司旗下五凌电力有限公司出售约280兆瓦的光伏电站项目的55%股权,交易完成后,协鑫新能源负债规模缩减约16亿。 今年5月,协鑫新能源公布,公司向上海榕耀新能源有限公司出售了若干附属公司70%股权及相关股东贷款,这些公司拥有19座光伏电站,总装机容量约977兆瓦。这一交易预计可使协鑫新能源负债合计减少约78.6亿元,已于7月19日获得股东批准,预计于年内完成。 上述四个交易使协鑫新能源预计收回29.5亿元现金,公司将用于偿还债务,加上项目相关负债将终止、入账,协鑫新能源的债务规模缩减约92.3亿元。 谈及出售的光伏电站时称,协鑫新能源称,公司的战略合作方将利用其财务优势,替换光伏电站项目的相关债务,以减少融资成本。 融资成本大幅提升3成 协鑫新能源称,融资所得现金是公司的主要资金来源。 截至今年上半年,协鑫新能源新增银行及其他借款人民币42.27亿元、关联方提供贷款所得款项人民币6.04亿元、偿还银行及其他借款人民币26.61亿元、利息付款人民币13.51亿元。 值得注意的是,协鑫新能源的融资成本出现了大幅提升。 2019年上半年,协鑫新能源的融资成本由10.62亿元上升至14.18亿元,增长33.52%。 在各项成本之中,协鑫新能源的银行及其他借款所产生的成本在2018年上半年为9.96亿元,到2019年同期则增加至11.53亿元;关联公司贷款的成本在2018年上半年为6387万元,到2019年同期增加至1.25亿元;租赁负债的成本2018年上半年为零,2019年同期为3.51亿元。 “2019年上半年融资环境持续充斥着挑战”,协鑫新能源表示,平均利率上升导致公司融资成本增加,公司已经创新融资模式和开拓融资渠道,持续优化融资结构,增加长融置换,有效利用利息较低的长贷替代利息较高的短贷,采取一切有效措拖,最大限度减低各变化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协鑫新能源称,公司通过运用5-10年长期融资租赁取代短期建设基金,为项目争取到更低的利息、更长的资金使用时间。未来,协鑫新能源会继续与多家金融租赁机构签订租赁协议,取得长期融资,并提高长贷比例,大力降低短贷长投的资金流动性风险。 最大民营光伏发电企业抱团央企 协鑫新能源为光伏巨头协鑫集团旗下上市公司,协鑫新能源在股权上由保利协鑫控制。 2014年,协鑫系旗下保利协鑫入主港股上市公司协鑫新能源,后者短短三年间发展为中国最大的民营光伏发电企业,至2017年6月底总装机容量达到5.1GW,装机容量为中国第二大及民营企业最大。 截至今年上半年,协鑫新能源在国内26个省份持有、运营212个光伏电站,总装机容量约7182兆瓦,已并网容量约7038兆瓦,光伏电力销售量约4577百万千瓦时,较去年同期上升约22%。 报告期内,协鑫新能源经营活动所产生现金流净额为10.09亿元,较去年同期大幅增长214%。公司表示,这主要是由于电力销售及光伏电站电价补贴收取现金,“政府的大规模补贴拨付将逐步缓解存量项目补贴拖欠对光伏发电企业造成的现金流压力。” 此外,协鑫新能源还获得了母公司的援助。 据保利协鑫2018年4月公告,保利协鑫(作为贷方)与协鑫新能源发展(协鑫新能源间接持有的全资附属公司,作为借方)订立之贷款协议,根据协议该公司同意授出本金额1.1亿美元的贷款(相当于约8.6328亿港元)予协鑫新能源发展。 随后,母公司保利协鑫延长了协鑫新能源的部分金额还款日期。 今年2月19日,保利协鑫发布公告称,公司与协鑫新能源发展签订补充协议,各方协定将贷款协议项下部分本金额(7000万美元,相当于约5.4936亿港元)之还款日期由2019年2月19日延长至2019年11月18日。利率将为每年8%,按实际贷出日数且一年共计360日计算。 在2019年上半年,协鑫新能源已经与不少央企进行了战略合作,“借助战略合作方于融资等方面具备的资源优势互补,加快引进资本、优化股权结构,力争提升项目收益”。 2019年6月4日,母公司保利协鑫公布,其全资附属公司杰泰环球有限公司与国企中国华能集团有限公司之附属公司中国华能集团香港有限公司订立合作意向协议,拟出售协鑫新能源全部已发行股本的约51.0%。 “公司现在也正在积极考虑发行债券”,协鑫新能源称,公司于2018年获批准向国内债券市场的机构投资者发行本金总额不超过人民币30亿元,有效期为三年的中期票据,以及向合格投资者发行本金总额不超过人民币30亿元,有效期为三年的小公募债券,为未来的经营发展储备了一定的资金。
热点栏目 自选股 数据中心 行情中心 资金流向 模拟交易 客户端 吴志/制表 近日,在美上市的游戏直播平台虎牙和斗鱼相继发布2019年第二季度财报,两家公司收入均出现大幅增长,并实现连续季度盈利。 与此同时,首家在港股上市的直播平台映客(03700.HK)不仅股价持续下跌,业绩也出现下滑。今年7月,映客在业绩预告中表示,预计今年上半年将出现不超过6000万元的亏损。映客曾经是国内直播平台中较早实现盈利的企业,如今却成了国内头部直播平台中,唯一负增长的一家。 股价剧挫 2018年7月12日,映客在港交所主板挂牌,成为港股市场“娱乐直播第一股”,映客也成为继虎牙之后又一家登陆资本市场的国内头部直播企业。 映客的发行价为3.85港元/股,2018年7月12日,映客盘中最高上涨至5.48港元/股,这成了映客上市以后的股价最高点。在上市至今的一年多时间里,映客股价出现了明显下跌。 Wind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8月20日,映客今年以来股价跌幅达43%;如果从2018年7月12日算起,映客股价跌幅约70%。 尤其是2019年以来,映客股价接连创出新低。今年8月15日,映客盘中一度跌至1.1港元/股,创下上市以来新低,8月20日,映客收盘价也仅有1.14港元。 今年7月斗鱼在美上市,再加上上市较早的陌陌和YY,国内直播领域的头部企业已全部上市。从市值来看,映客是其中最小的一个。 2018年7月12日,映客上市首日盘中一度大涨42%,市值突破110亿港元,到收盘时市值约87亿港元;而以8月19日的收盘价计算,映客市值仅23亿港元。 相比之下,比映客早两个月在美股上市的虎牙,最新市值约53亿美元,约合415亿港元,是映客的18倍;而近期在美股上市的斗鱼最新市值约28亿美元,约合220亿港元,约为映客的10倍。 为了挽救股价,2019年以来,映客已经实施了多轮回购。先是今年3月底,映客公告拟用不超过1亿港元回购公司股份,回购原因是映客董事会认为,公司的股份交易价格水平显著低估了公司的业务表现及潜在价值。 在今年6月19日举行的股东大会上,映客再度公告,拟通过公开市场回购不超过2.06亿股,约占当时总股本的10%,回购动用资金不超过5亿港元。回购原因是董事会认为映客的股价显著低估了公司的表现及有关资产。 在回购公告发布后不久,映客就先后实施了多轮回购,不过回购对映客的股价并没有明显的提振作用。在回购期间,映客的股价依然不断创出新低。 值得一提的是,映客上市时,映客创始人奉佑生曾表示,腾讯当年上市时市值和收入还不如映客,因此映客是一个(成立)3年的腾讯。而在今年6月,奉佑生接受媒体采访时,回复了多个外界关心的问题。对于公司上市后股价持续下跌,奉佑生表示,“这些都只是暂时的”。 映客掉队 对于映客来说,比股价低迷更大的问题是收入和业绩下滑。今年7月15日,映客发出盈利预警,预计公司2019年上半年将录得不超过6000万元的亏损。 据称,亏损的原因主要是研发费用增加以及对新产品的投入加大。一方面面对5G、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的发展,公司加大了对技术及产品的研发投入,提前布局下一代互动娱乐场景;另一方面,为了迎合不同地域、不同年龄用户的互动娱乐需求,公司加大投入打造创新产品矩阵,推出了数款创新产品。 2015年,映客成立当年便实现盈利;2016年,虎牙与斗鱼都还处于亏损状态时,映客经调整净利润高达5.68亿元。上市后的首份年报显示,映客2018年经调整的净利润为5.96亿元,此时虎牙净利润约4.6亿元,斗鱼尚处于亏损中。 不过,自2017年第四季度开始,虎牙已经连续多个季度盈利,斗鱼今年也连续两个季度实现盈利,而映客却在此时公告公司可能陷入亏损。公告显示,映客预计于8月27日披露2019年半年报。 从2018年的5.96亿元净利润变成预亏,映客只用了半年。有观点认为,这只是映客为了保持后续增长实施的战略性亏损。但是,如果从营业收入来看,映客与其他直播平台相比,差距也十分明显。 数据显示,2016年映客的总营业收入就达到43亿元,当时虎牙、斗鱼的营业收入分别仅有约8亿元、7.87亿元。然而,自2016至今,映客营业收入持续下滑,2017年、2018年营业收入分别为39.4亿元、38.6亿元。 同期,虎牙直播与斗鱼增长明显,2018年虎牙实现营业收入46.6亿元,同比大幅增长并首度超过映客;斗鱼2018年营业收入也达36.5亿元,已经与映客相当。近期发布的财报显示,2019年第二季度斗鱼营收高达18.7亿元,同比增长133%,斗鱼全年营业收入将大概率超过映客。 数据显示,以2017年每月平均活跃主播数量计算,映客是国内最大的移动端直播平台,以当年营业收入计算,映客是国内第二大移动端直播平台。如今,无论从营业收入还是净利润来看,映客与其他头部直播企业的差距都在逐渐拉大。 上市“后遗症”? 映客的下滑,早在2017年就埋下了伏笔。 数据显示,映客2017年营业收入39.4亿元,比2016年的43.3亿元下降约9%,不过映客2017年经调整的净利润却从2016年的5.68亿元增至7.91亿元,增长39%。 在营业收入下滑的情况下,映客净利润为何能大幅增长?从映客的招股书中或许可以找到答案。 2016年,映客销售及推广开支为7.21亿元,占营业收入的16.6%;2017年映客销售及推广开支仅3.44亿元,不到2016年的一半。除销售及推广开支外,映客行政开支也从2016年的2.27亿元下降至9596万元。 分析人士指出,2017年的移动直播市场竞争激烈,作为头部平台的映客此时大幅削减销售和推广费用,或存在为了筹备上市压缩成本、提高利润的嫌疑,而压缩开支对映客造成的影响也十分明显。 2017年,映客平均月活跃用户数量、平均月付费用户数量、平均月活跃主播数量等核心数据较2016年均出现大幅下滑。 其中,映客平均月活跃用户数、平均月付费用户数从2016年第四季度的3000万人、248.6万人,分别降至2017年第四季度的2518万人、65.2万人。平均月活跃主播数量的降幅更为明显,2016年第四季度,映客平均月活跃主播数量高达645.6万人,到2018年一季度,这一数字仅有92.5万人。 2018年映客上市后,销售及推广开支有所增长,但仍然大幅低于2016年的水平。 从活跃用户来看,2018年映客月平均活跃用户为2550万人,较2017年增长12.3%;不过,2018年第一季度,映客的平均月活跃用户数就达到2525万人,这意味着映客在2018年后期的活跃用户数几乎没有增长。 2019年映客的用户增长情况如何尚不得而知,不过艾瑞专业版数据显示,2018年7月,映客月独立设备数(即该月使用过该APP的设备总数)为1390万台,到今年7月,映客月独立设备数已经跌至1130万台。在主要直播平台中,映客7月月独立设备数环比下滑最为明显。 泛娱乐直播显颓势 相比虎牙、斗鱼所从事的游戏直播业务,映客所从事的泛娱乐直播门槛更低。映客在招股书中指出,游戏直播平台一般相当依赖小部分优秀游戏主播,需要支付大额签约费并分享高比例收益,而泛娱乐的主播进入门槛一般较低,且能提供较为丰富的直播内容。 门槛低在行业发展初期算得上平台的优势,但经过行业初期的激烈竞争后,如今映客要面对的不仅是用户的审美疲劳,还有快手等大量短视频平台的竞争。在这种情况下,泛娱乐直播的用户转移,活跃度下降,给企业运营带来挑战。 目前,映客的主要业务包括直播、网络广告和其他业务三大板块。招股书显示,2015年至2017年,映客直播业务所得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分别为94.6%、99.8%、99.4%,处于绝对依赖地位。 2018年,映客总收入中直播所得收入占比虽然下降至97%,但比例仍然很高。 为了摆脱对泛娱乐直播业务的依赖,映客也在尝试。工商信息显示,2018年以来,湖南映客互娱网络信息有限公司频繁变更营业范围,其中最近一次变更就发生在今年8月5日。 湖南映客互娱是映客的运营主体北京蜜莱坞网络科技有限公司的全资子公司,其主要提供移动端直播平台支持服务,并运营映客APP的网站。 通过多次变更经营范围,湖南映客互娱在原有经营范围基础上,获得了通过互联网开展服装、鞋帽、化妆品及卫生用品、日用百货等经营活动的资格。 湖南映客互娱此次增加的营业范围主要是通过互联网开展商品销售服务,而目前直播带货正被许多直播平台看重,被认为是目前直播平台除打赏和广告外,最有价值的变现方式。 科技自媒体人,原速途研究院院长丁道师对证券时报记者表示,近两年,快手等短视频的出现,的确挤压和抢占了直播领域的部分用户和关注度,甚至影响到广告主的投放预算。但直播行业依然是个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市场,消费者的需求不同,直播平台依然可以以不同的服务形态存在。 得益于较早实现盈利,映客的现金流一直保持稳定状态。2018年年报显示,映客持有数十亿元现金,且公司无任何短期或长期银行借款,无尚未偿还的银行融资。 社交能否突围 对于映客的新业务,创始人奉佑生曾表示,映客的营收和利润在中国的互联网公司中排名非常靠前,映客的风格是希望把一个东西做得差不多了,才向公众公布,让团队有充足的时间来磨炼产品。奉佑生称,目前映客月收入上千万的产品已经有好几款,但外界大多数人并不知道。 在2018年年报中,映客提到,公司继续致力于创新丰富产品组合,并根据用户需求,孵化新产品。 记者通过映客发布的公告以及各大应用市场发现,除了目前主要的直播平台映客APP外,映客已经推出了多款直播、社交、短视频新产品。 比如面向三四线城市用户的“种子视频”以及线上音频互动产品“音泡”,声音社交产品“不就”。除此之外,映客还孵化了主打海外华人和留学生的直播交友平台“蜜Live”,主打熟人匿名互怼的社交应用“怼怼”以及直播购物平台“映铺”等。 这些产品或多或少都与社交有关,且瞄准的主要是下沉市场,比如针对三四线城市用户的“种子视频”,在推广时就采取了与趣头条类似的“看视频赚钱”模式。 对于映客的业务布局,丁道师认为,单就映客APP而言,虽然增长可能乏力,但映客孵化投资了一大批新产品和服务,涉及短视频、社交等领域,反而构建了一个闭环的社交娱乐生态。 不过,从市场反应来看,映客的新产品普遍处于发展初期。如奉佑生所言,外界对于映客旗下这些新产品的知晓度的确不高。 映客在社交领域真正引发关注的动作发生今年7月。7月22日,映客宣布以8500万美元(约合5.85亿元人民币)的价格,全资收购社交平台“积目”。收购完成后,“积目”将保持独立运营。 积目主打“兴趣”、“交友”、“约会”等,定位为“年轻人的社交平台”。映客表示,“积目”与公司现有产品的用户重合度较低,具有较强的互补效应,“积目”将增强公司互动娱乐生态的社交属性,为公司打造年轻用户线上社交+娱乐的生态闭环建立基础。 8500万美元的交易价格,显示出映客大力布局社交的决心。映客称,预计“积目”可在近期实现商业变现,获得来自用户会费、销售虚拟货币及广告费等收入,收购“积目”将为公司带来重大财务价值及协同效应。 在社交软件领域的多番布局,究竟能否让映客重回增长轨道,还需拭目以待。
金科文化82亿跨界豪购三年市值缩水180亿 实控人董事长联袂套现64亿商誉悬顶 从化工到化工+游戏、再到游戏,金科文化(300459.SZ)耗资82亿元看似实现了华丽转身,实则隐患不小。 金科文化原本是一家传统的化工企业,委身于浙江上虞。2015年5月,公司登陆资本市场,就迫不及待地开启了狂购模式。 上市刚满两个月,金科文化出资1.44亿元收购吉昌化学60%股权,初次试水加码主业。但在当年底,公司推出高达29亿元的收购案,即溢价20倍收购杭州哲信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简称杭州哲信)100%股权,一脚踏进游戏领域。 这只是开端。2016年12月,公司出资3亿元收购杭州每日给力科技有限公司(简称每日给力)加码游戏。2017年,合计作价49亿元收购风靡一时的IP“会说话的汤姆猫家族”海外公司Outfit7InvestmentsLimited(简称Outfit7)100%股权。这些收购,合计作价82亿元。 借助收购,近四年来,金科文化净利润(指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实现超高速增长,从数千万元飙升至8.42亿元。 截至目前,杭州哲信、Outfit7均精准兑现了业绩承诺。然而,相较于去年同期超高速增长,今年一季度,金科文化营业收入净利双降,公司预计上半年净利润变动幅度为-19.45%-10.33%。 金科文化因收购形成的商誉高达63.77亿元,占去年底公司净资产的94.56%,一旦标的业绩未达预期或在期满大幅下降,公司将面临巨额商誉减值。 值得一提的是,金科文化先后两任董事长及财务总监相继辞职,现任董事长、总经理王健及实控人朱志刚则披露减持套现计划。 82亿跨界狂购资产 金科文化的上市似乎奔着资本运作而来。 金科文化的前身是浙江金科,成立于2007年6月成立,主营漂白助剂SPC,系氧系漂白助剂SPC领域的龙头。2015年5月15日,浙江金科在创业板挂牌。 上市的喜悦刚过,浙江金科就实施资产收购。2015年7月20日,公司作价1.44亿元收购吉昌化学60%股权。这只是牛刀小试,收购似乎是在加码主业。 然而,5个月后,画风突变。2015年12月28日,公司宣布采取发行股份及支付现金方式收购手游公司杭州哲信100%股权,同时配套募资21亿元。 一度备受质疑的是,标的杭州哲信的估值飙升。 公开资料显示,杭州哲信成立于2010年,由浙江工业大学毕业的王健出资百万元设立,其第一款大型手游《诸神Q传》2013年3月正式投入市场,但业绩不佳。2013年、2014年,杭州哲信分别亏损42万元、2009万元。在2015年初,王健曾公开坦言,依靠《诸神Q传》勉强养活。 然而,到了2015年11月,神奇的事情发生。杭州哲信净利润突然达到3235万元,且从2014年开始各路资本争相加持。至2015年8月,其估值已达到12.14亿元。 浙江科金收购,估值高达29亿元,较其2014年10月约1.45亿元估值增长了接近20倍。 2016年5月,收购交易完成,浙江金科也更名为金科娱乐,公司主营业务变更为游戏+化工双主业。 当年底,金科娱乐又支付3亿元现金收购了每日给力,后者是一家专注移动社交游戏的新锐公司。 更大手笔收购发生在2017年,标的是Outfit7,一家成立于2013年的英国手游开发商,拥有《我的汤姆猫》、《汤姆猫跑酷》等数十款游戏。 为了收购Outfit7,金科娱乐先出资1.01亿美元收购了持有Outfit744%股权的联合好运100%股权。然后,金科娱乐实控人朱志刚、原杭州哲信创始人王健邀约一众资本组成财团斥资42亿元收购了Outfit7剩下的56%股权。然后,金科娱乐通过股份方式完成了收购。 据长江商报记者粗略统计,上述收购,金科娱乐付出的成本业务82亿元(含现金及股权)。 收购完成后,金科娱乐再次更名为金科文化。去年8月,金科文化又将化工业务相关资产、负债等归集至全资子公司金科日化。今年6月,公司出售了金科日化股权。 至此,不到4年时间,金科文化完成了从化工到游戏的蜕变。 商誉占净资产95% 金科文化成功蜕变,华丽外衣加身之后,商誉减值风险暗存。 由于高溢价收购,杭州哲信及Outfit7均设立了业绩对赌。 根据公告,杭州哲信在2016年至2018年实现的扣非净利润分别不低于1.7亿元、2.3亿元,3亿元,实际实现数为1.92亿元、2.38亿元、3.36亿元,完成率为109.41%,顺利兑现了业绩承诺。 Outfi7也有业绩承诺,即在2017年至2019年,其实现的扣非净利润分别不低于0.78亿欧元(约合人民币6.17亿)、0.93亿欧元(约人民币7.34亿元)、1.1亿欧元(约人民币8.68亿元)。三年下来,承诺数合计约为22.19亿元。2017年、2018年,其实际数为0.78亿欧元、0.93亿欧元,两年累计完成率Wie100.59%,可谓是精准达标。 当然,也有爽约的。每日给力2017年净利润实际数为2289.85万元,低于首年承诺数2500万元。 依靠上述并购标的业绩贡献,金科文化实现了净利润惊人增长。2015年至2018年,公司净利润分别为0.48亿元、2.05亿元、3.94亿元、8.42亿元,同比分别增长33.99%、322.87%、92.16%、113.76%。去年的净利润较上市之前2014年净利润0.36亿元则增长了22.39倍。 然而,今年以来,金科文化经营业绩开始变脸。 今年一季度,金科文化实现营业收入6.50亿元、净利润2.51亿元,同比分别下降5.70%、13.73%。去年同期,其实现的营业收入和净利润分别为6.89亿元、2.90亿元,同比增幅为96.08%、174.23%。对比发现,今年一季度业绩可谓是大幅变脸。 去年上半年,金科文化实现净利润5.54亿元,同比增长171.28%。根据预告,今年上半年,公司净利润为4.46亿元至6.11亿元,变动幅度为—19.45%—10.33%,即便是按上限算,增幅也大幅放缓。 金科文化系列收购形成商誉63.77亿元。目前,杭州哲信承诺期已满,Outfi7进入业绩承诺的最后一年。如果Outfi7业绩爽约,如果杭州哲信业绩大幅下滑,商誉减值不可避免。 截至去年底,公司净资产为67.44亿元,商誉占净资产的比重高达94.56%。 市值三年缩水180亿元 通过大肆收购,金科文化完成转型。而金科文化现任董事长、总经理、法人代表王健无疑是赢家。 1988年出生的王健,百万创业,以29亿元价格将杭州哲信出手,王健成为金科文化第二大股东,并身兼董事长、总经理多职,目前还暂代财务总监之职。值得注意的是,今年7月以来,王健密集实施减持,合计已套现0.81亿元。加上目前持股市值约6亿元,王健将赚得约6亿元。 在金科文化收购杭州哲信之前,一众资本低价加持,并推动杭州哲信估值暴增,这些资本获利丰厚。 在金科文化收购Outfi7资本财团中,也将是获利不菲,由于目前资本尚未退出,暂时不好计算。但是,金科文化收购联合好运100%股权的交易对方则可估算出。 2016年12月28日,在金科文化交易Outfi7之前,联合好运以10亿美元买下Outfi7。而联合好运成立于2016年11月,似乎是为收购专门门设立的海外并购基金,注册资本为5万美元,股东欧亚平持股95%、CNCB持股5%。欧亚平是众安保险法定代表人、董事长,百仕达控股(1168.HK)创始人及主要股东。 联合好运收购Outfi7,金科文化就筹划收购。欧亚平一方面以1.75万美元转让所持联合好运35%股权,另一方面又以9390.84万美元转让所持联合好运60%股权,最终,欧亚平共拿到9392.59万美元的收益。 金科文化实控人朱志刚收获也将不菲。不可否认,传统化工业务盈利能力较弱。金科文化上市之前的2014年,其净利润大降29.32%,仅为0.36亿元。2016年,金科双氧水、金科化工均为亏损。 截至目前,朱志刚直接持有公司11.93%股权,市值约为6亿元。朱志刚已经有减持5%的套现计划,目前尚未实施。 王健、朱志刚均高比例质押股权。目前,二人的股权质押率为99.94%、90%。 值得一提的是,随着疯狂收购,金科文化从6.58亿元暴增至2018年的128.40亿元,总股本扩张了32.43倍,目前达到35.44亿股。然而,二级市场上,经过初期大幅飙升,股价持续走低,截至昨日收盘,股价只有2.54元/股。公司市值也从三年前的270亿元缩水至目前的90亿元,缩水了180亿元。
沈阳机床已进入重整程序 我国机床行业最顶尖代表之一的沈阳机床,如今却因破产重整而陷入退市危机。时隔一年半再次被实施ST,*ST沈机昨日复牌一字跌停,报收5.04元,总市值38.58亿元,已较最高点蒸发近300亿元,跌幅近90%。 距上次摘帽时隔一年半 8月18日晚间,沈阳机床公告称,因被法院裁定受理破产重整,公司股票于8月20日被实施退市风险警示处理,股票简称修改为“*ST沈机”,股票价格的日涨跌幅限制为5%。 沈阳机床还称,若重整失败,公司将存在被宣告破产的风险,若公司被宣告破产,其股票将面临被终止上市的风险。 此次“披星戴帽”距离沈阳机床摘帽仅一年半,2017年5月至2018年2月期间,沈阳机床曾因2015年、2016年净利润连续为负值而被实施过ST。 此次复牌跌停,大小股东再度蒙上一层阴影。 400多万欠款牵出债务危机 此次沈阳机床被裁定破产重整,源于一笔400多万的欠款及其暴露的债务问题。 7月13日,沈阳机床接连披露多则公告,将公司控股股东沈阳集团以及公司因缺乏债务清偿能力被债权人申请重整的尴尬暴露出来。其中,沈阳美庭线缆销售有限公司以沈阳机床不能清偿到期债务、明显缺乏清偿能力,符合重整条件为由,向法院申请公司进行重整。据美庭线缆催收函,截至5月20日,沈阳机床尚欠美庭线缆合同款项441.44万元。 这仅是沈阳机床债务危机的冰山一角。 7月25日晚间,沈阳机床曾透露其四笔银行借款出现了部分逾期状况,这四笔银行借款的出借方分别为中国银行和盛京银行,合同金额约为8.57亿元。上述银行借款中,有三笔借款出现了利息逾期,合计金额约为6046万元。四笔逾期债务合计近1亿元。 另外2018年报显示,公司短期借款余额高达108.26亿元,长期借款余额7.29亿元,而公司2018年期末的货币资金余额仅为35.09亿元,其中还有34.64亿元系银行承兑汇票保证金而受限。 净资产已经为负数,截至2019年一季末为-5.10亿元。而据2019年中报预告显示,沈阳机床2019年半年度净资产同样为负。 上市累计净利润亏损22.32亿元 近日沈阳机床发布今年半年度业绩预告,预计净利润亏损11亿元至14.5亿元,上年同期盈利2524.8万元,公司预计今年半年度净资产为负,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权益为-150591.38万元至-115591.38万元。 2018年年报显示净利润为-7.88亿元,上年同期则为1.18亿元,由盈转亏。截至2018年末,沈阳机床总资产203.92亿元,负债合计202.42亿元,资产负债率达99.26%。 如果2019年年报经审计净资产为负,公司同样将被实施退市风险警示。 WIND金融终端统计数据显示,2014年以前,沈阳机床的归母净利润还都是正值,但在2015年以后却经常出现大额亏损,并吞食掉了以前的总体盈利。公司上市以来,累计实现净利润为亏损22.32亿元。 扣非净利润和经营活动现金流量指标,显示沈阳机床的经营恶化开始的可能更早。WIND金融终端数据显示,从2007年报起,到2018年的年报披露,12年间,除了2011年是正值外,公司的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均为负值。 扣非净利润方面,自2012年起,沈阳机床已经连亏七年。经过计算,2013年-2019年上半年,上市公司扣非后累计亏损金额已经超过50亿元。
政策利好与业绩改善加持,券商板块全线飘红,行业或迎加配良机 8月19日早盘,券商板块强势冲高,全线飘红。截至发稿,长城证券涨8.17%,第一创业涨逾6%,国信证券、锦龙股份、招商证券、中信证券等纷纷跟涨。 完善LPR形成机制,利于证券业经营规模的扩张 8月17日,央行发布新的LPR(贷款市场报价利率)形成机制,LPR报价方式由过去的参考基准利率,改为以中期借贷便利(MLF)为基础加点形成,从而实现贷款利率的并轨。 中信建投最新研报指出,通过完善LPR形成机制,银行难以再协同设定贷款利率的隐性下限,央行可通过下调MLF利率来直接指导终端贷款利率的形成,实质上等同于一次非对称降息操作,最终将有助于资本市场流动性的改善,利于证券业经营规模的扩张。 中信建投认为,随着国内直接融资市场的扩容、对外开放进程的推进,证券业供给侧改革将持续深化,综合实力突出、风控制度完善的龙头券商将受益于行业集中度的提升,建议长线投资者首要关注中信证券和华泰证券的长期投资机会。与此同时,短线投资者可关注弹性标的的波段机会,首要关注东方财富。 行业上半年业绩大幅改善,券商或迎来加配良机 此外,根据券商中国报道,中证协公布2019年上半年券商经营业绩排名。营收前三分别是中信证券、国泰君安、海通证券,分别实现营收108.01亿元、96.90亿元、75.72亿元;净利润前三分别是中信证券、国泰君安、海通证券,分别实现净利润46.20亿元、44.32亿元、38.11亿元。 天风证券分析称,券商行业2019H1的业绩大幅改善,头部券商业绩稳定性更强;监管层实施一系列逆周期调整措施包括券商风控指标调整、两融交易机制完善、转融资费率下调等,这对于券商估值的提升有着较长时间的积极影响。重点推荐海通证券、华泰证券、国泰君安、中信证券。
这家“大国重器”曾是世界第一,如今被441万难倒,面临破产重整 央视纪录片《大国重器》在介绍装备制造业时说,在我们国家,哪个企业会领先世界?哪个企业会成为中国装备制造业的标杆?哪个企业会成为中国的骄傲? 数控机床龙头沈阳机床就是其中之一。 沈阳机床有多牛呢?2011年时,沈阳机床的销售额已经高达180亿元,位列全球机床行业第一。 图片来源:央视《大国重器》截图 如今,因拖欠一笔不足500万元的货款,沈阳机床面临重整,还面临着退市风险。 7月底已现四笔债务逾期 沈阳机床8月18日晚公告称,公司于8月16日收到沈阳市中级人民法院(以下简称沈阳中院)送达的《民事裁定书》,裁定受理债权人美庭线缆对公司的重整申请。 裁定书认为,美庭线缆为沈阳机床供货,截至2019年5月,沈阳机床拖欠美庭线缆货款441万元,经美庭线缆催收,仍未支付。沈阳机床表示,美庭线缆对其享有的到期债权属实,企业资金短缺,无力清偿到期债务,对美庭线缆的重整申请及提交的证据材料无异议,对进入重整程序表示同意。 沈阳中院认为,经查明事实,沈阳机床不能清偿到期债务,明显缺乏清偿能力,具备重整原因,且具有重整必要性和可行性。故美庭线缆申请沈阳机床重整,符合法律规定。 沈阳机床债务问题早有端倪。 根据今年5月底深交所向公司发出的2018年年报问询函,报告期末,公司货币资金余额为35.09亿元,其中有34.77亿元资金受限(包括被冻结的银行存款504.62万元)。同时,上市公司报告期利息支出6.24亿元;有息负债期末余额为123.46亿元,期末资产负债率达99.26%;2018年末净资产为0.67亿元,2019年第一季度净资产为-5.10亿元。据此,深交所要求上市公司说明截至目前的负债水平、有关债务偿还安排等。 沈阳机床今年6月曾回复称,近年来,公司到期债务均按期偿还,无违约记录。上市公司与银行已充分沟通,能够保障现有贷款额度稳定,未来不存在抽贷及压缩授信风险,能够有效保障到期债务的按时偿付。 不过,仅过了一个多月即7月底,公司便出现债务逾期问题。据沈阳机床发布的债务逾期公告,公司及下属子公司共出现四笔逾期债务,合计金额上亿元。 而在沈阳机床重整获受理之前,公司控股股东沈机集团也被债权人向法院提起重整申请。7月19日,公司公告称,沈机集团重整申请已被法院裁定受理。 曾是行业第一,却连亏7年 因为被沈阳中院裁定受理破产重整,沈阳机床股票将于2019年8月19日开市起停牌一天,2019年8月20日开市起复牌交易,复牌交易当日被实施退市风险警示处理,股票简称将修改为“*ST沈机”,股价日涨跌幅限制为5%。 沈阳机床还公告称,如果公司顺利实施重整并执行完毕重整计划,将有利于改善公司资产负债结构。若重整失败,公司将存在被宣告破产的风险。如果公司被宣告破产,公司股票将面临被终止上市的风险。 沈阳机床于1996年在深交所上市,目前公司主要产品有传统机床设备及相关零部件、i5智能机床设备、配套产品、行业工艺解决方案、工业服务等。 为何此次沈阳机床步入如此困境? 当年,中国机床行业“十八罗汉”中有三家在沈阳,分别是沈阳第一机床厂、中捷友谊厂和沈阳第三机床厂。据中国证券报报道,新中国第一枚金属国徽从这里诞生,新中国第一台皮带车床、第一台普通车床、第一台钻床、第一台镗床、第一台自动机床、第一台数控车床在这里问世,因此,沈阳的“中国机床之乡”称号并非浪得虚名。 沈阳机床是由沈阳第一机床厂、中捷友谊厂、沈阳第三机床厂和辽宁精密仪厂四家联合发起,于1993年5月成立。在此后的发展中,受机床行业难得的发展机遇及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等政策的影响,沈阳机床走过了一段“发展黄金期”,风光一时无两。 2002年,沈阳机床销售收入达13亿人民币,在世界机床行业排名36位;到2011年,达到了180亿的规模,达到世界第一。 近年来,受制于体制机制及市场等因素的综合影响,沈阳机床经营遭遇了严重困境。 记者注意到,从扣非净利润来看,自2012年起,沈阳机床已连亏7年。 不仅如此,因2015年、2016年两个会计年度经审计的净利润连续为负值,公司股票于2017年5月3日起曾被施行退市风险警示。直至公司于2018年1月31日披露《2017年年度报告》,因公司2017年度经审计的净利润、期末净资产均为正值,得以自2018年3月1日起,股票交易撤销退市风险警示。而此次8月20日起沈阳机床被*ST,距离公司上次摘帽仅一年多。 目前看来,沈阳机床的亏损还在延续。公司7月12日晚发布的2019年上半年业绩预告称,预计公司今年上半年亏损11亿元~14.5亿元。对于亏损,公司表示,随着贸易摩擦持续及汽车、消费电子等诸多重点下游行业景气度显著下降,机床市场开始新一轮下滑走势。机床行业企业竞争异常激烈,经营资金紧张,部分企业持续经营受到重大挑战。 沈阳机床当时还分析称,除受外部市场环境不利影响外,公司持续面临资金紧张、生产投入严重不足的局面,大量机床订单延期交付。与此同时,因交货延迟,代理商及潜在直接客户的新合同签订意愿严重不足,报告期内营业收入规模受到严重影响,下滑幅度较大。 最新收盘收据显示,沈阳机床当前股价只有5.30元,总市值40.57亿元,已较最高点蒸发近300亿元,跌幅近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