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9日晚间,中联重科公告调整非公开发行方案,将原有锁价定增募资66亿元的方案,调整为A股询价定增募资56亿元+H股增发约10亿元的“A+H”方案。中联重科表示,这是鉴于目前资本市场政策环境变化,并综合考虑公司实际情况、发展规划等因素,在不改变总体框架的情况下进行的部分调整。 A股询价定增+H股增发 今年7月,中联重科披露锁价定增预案,拟以5.28元/股的价格定增募资不超过66亿元,怀瑾基石、太平人寿、海南诚一盛和宁波实拓分别认购31亿元、19亿元、10亿元和6亿元。 上述认购方大有来头。怀瑾基石是基石资产间接控制的投资主体,基石资产是一家专业股权投资机构,2001年至今累计资产管理规模超500亿元;太平人寿隶属于中国太平,是我国中大型寿险企业之一;宁波实拓隶属于中国五矿;海南诚一盛则是中联重科部分核心经营管理人员为参与本次发行共同设立的有限合伙企业。 从最新修订看,本次方案调整主要包括发行方式调整、定价调整和发股数量变化3个部分。其中,中联重科非公开发行A股的对象调整为不超过35名特定投资者,募资不超过56亿元,发行价格不低于发行期首日前20个交易日公司A股股票交易均价的80%,投资者认购的股份锁定期为6个月。 H股的配售则由中联重科管理团队平台公司参与,在中联重科2019年年度股东大会审议通过的一般性授权下进行。按照相关规定,H股采取锁价发行方式,发行价为5.863港元/股,不低于认购协议签署日收盘价及前5日收盘均价孰高者的8折。 中联重科表示,从市场规则和案例看,投资者认购的H股股份无锁定期要求,而本次发行的锁定期拟定为6个月,与A股发行的锁定期保持一致,但管理团队将考虑较长期限持有。 公告显示,按当前价格测算,新方案发行股份数量应明显少于此前方案的12.5亿股。 募资继续投向智能制造 若交易最终落地,将是中联重科管理团队首次“大手笔”持有H股。 中联重科相关人士表示,管理团队平台公司参与港股配售,是希望能增强后续定增投资者的参与热情,为后续A股询价发行铺路;同时,公司历届管理团队长期坚定看好公司未来发展,也希望通过管理团队首次较大比例持有H股,坚定投资者信心。 公告显示,新调整的方案中,中联重科募集资金投向大体并未改变,主要投向挖掘机械智能制造项目、搅拌车类产品智能制造升级项目、零部件智能制造项目及补充公司流动资金等。 其中,24亿元投入中联智慧产业城挖掘机械智能制造项目。据悉,正在建设的挖掘机械智能制造园区占地约1500亩,投产后将生产全系列挖掘机,预计实现年产能3.3万台。建成后的挖掘机智能工厂2条产线平均6分钟生产下线1台挖掘机;拟投资13亿元的关键零部件智能制造项目主要承担高强钢等的制造,高强钢是工程机械产品实现轻量化的利器,是产品大型化、超大型化的必要支撑。 有工程机械企业人士表示,工程机械巨头迎来“打扫战场并加速做大做强的契机”。当前,随着复工复产进度不断加快,以及5G基站、特高压输电、城际高铁、轨交等以新技术、新科技为主要方向的新型基础设施和以先进制造为主的工业领域投资的带动,工程机械行业正开启新一轮的腾飞。工程机械巨头正抓紧进一步引入活水,实现智能制造与创新发展升级,抓住进一步做强做大的机遇。
8月21日,中联重科发布2020年中期业绩报告。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业收入288.27亿元,同比增长29.49%;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40.18亿元,同比增长55.97%。 中联重科表示,受宏观经济调控影响,新基建、民生基础设施建设和智能制造相关的产品生产出现回暖,工程机械行业呈现一定幅度的持续增长,行业发展环境总体向好。 2020年上半年,中联重科秉承高质量经营战略,坚持稳健经营, 核心产品订单和销量持续高增长,销量同比大幅提升,毛利水平维持高位。 其中,中联重科汽车起重机市场份额2020年上半年持续稳步提升,市场地位进一步夯实;履带起重机上半年收入增长翻倍,国内市场份额位居行业第一。 中联重科混凝土机械市场地位保持“数一数二”,市场份额显著提升。其中长臂架泵车、车载泵市场份额仍稳居行业第一;搅拌车轻量化产品优势凸显,市场份额提升至行业前三。 据介绍,中联重科建筑起重机械销售规模保持全球第一。2020年上半年,公司建筑起重机械销售额创历史新高,销售规模保持全球第一。 在潜力市场方面,中联重科土方机械全方位发力,6月当月销量位居国产品牌第五名。高空作业机械上半年销售额同比增长超过100%,市场份额稳居行业第一梯队。 智能工厂建设方面,中联重科智慧产业城建设正酣,项目首开园区挖掘机械智能制造园区将于今年底下线首台挖掘机械产品。同时,中联智慧产业城将建成世界级的灯塔工厂。此外,中联重科塔机智能工厂二期项目建设稳步推进,并新增建筑起重机械华东智能制造基地等项目。 中联重科表示,通过推行互联网和大数据平台支持的“端对端”管理模式,简化企业和客户中间的环节,销售费用率同比显著下降。通过提高企业资金使用效率,降低负债水平,财务费用同比大幅降低。公司致力于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加大研发投入,不断打造技术领先高端产品。 同时,面对全球新冠疫情形势,中联重科积极应对,继续聚焦重点国家和地区,深入推进“本地化”战略,海外市场地位稳步提升,工程机械产品出口实现逆势增长。
“此次定增资金将加大投入零部件智能制造项目和关键液压元器件(液压阀)智能制造项目,持续增强企业创新能力,用原创性、根本性的基础研究成果支撑应用技术创新,为公司各主机提供重要保障和配套,确保产业链、供应链安全,实现装备制造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8月12日,中联重科董事会秘书杨笃志在公司临时股东大会会后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值得一提的是,在当天召开的中联重科2020年第二次临时股东大会中,《关于公司非公开发行A股股票方案的议案》、《关于公司引进战略投资者并签署附条件生效的战略合作协议的议案》等12项议案均以高票获得通过。 引战投凸显协同效应 根据议案,中联重科本次定向增发的发行价为5.28元/股,拟向4个特定对象怀瑾基石、太平人寿、海南诚一盛、宁波实拓,合计发行约12.49亿股。其中,怀瑾基石拟以31亿元购入约5.87亿股,太平人寿拟以19亿元购入约3.6亿股,海南诚一盛拟以10亿元购入约1.89亿股,宁波实拓拟以6亿元购入约1.1亿股。 资料显示,怀瑾基石是基石资产管理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基石资产”)间接控制的投资主体。据介绍,基石资产在机械制造产业上下游具有丰富资源积淀,将协助中联重科引入高端制造领域所需的核心技术资源,推动公司产品竞争力的提升。 太平人寿则在不动产领域项目布局较广,可与中联重科在不动产项目方面探索新业务增长点,促进中联重科产品销售。 海南诚一盛是中联重科部分核心经营管理人员为参与本次发行共同设立的有限合伙企业。杨笃志表示,核心经营管理层参与本次定增,主要基于公司管理团队持续坚定看好公司未来发展的信心。 宁波实拓系中国五矿旗下投资平台。中国五矿在冶金工程建设、不动产建设领域布局广泛,可为中联重科引入产业下游资源。 中联重科副总裁孙昌军对记者表示,公司正深入推进高质量发展和“2+2+2”发展战略,并取得积极成果。此次拟引进的战略投资对象对中联重科战略发展深度认同。“他们将为公司带来战略协同效应,通过长期大额持股、战略赋能、资金赋能等,为公司治理、业务发展等提供多方面支撑,进而促进公司长期稳健高质量发展。” 华安证券分析师李疆在研报中分析称,中联重科此次引入战投,不仅仅是引入资金,更是引入资源和机制。一方面,引入外部战略投资者能进一步优化公司股东结构,提升公司治理水平,使经营决策更加合理、科学;另一方面,公司核心经营管理层作为战略投资者参与,将继续长期持有公司股份,增强一级、二级市场投资者信心,为公司在资本市场引入更多的资金资源。 募资投向智能制造增核强心竞争力 议案显示,中联重科本次非公开发行募集资金投向全部围绕公司现有主营业务,分别投向挖掘机械智能制造项目、搅拌车类产品智能制造升级项目、零部件智能制造项目和关键液压元器件(液压阀)智能制造项目,以进一步提升公司的核心竞争力,保证公司未来的可持续、高质量发展。 以定增募投的重点领域挖掘机械智能制造项目——中联智慧产业城挖掘机械园区为例,中联重科将采用“世界一流智能工厂”的建设要求打造。园区占地约1500亩,投产后可生产全系列挖掘机,预计年产能达3.3万台。该园区采用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先进技术,对工厂、产品、市场等业务领域进行智能化升级。 据介绍,建成后的中联智慧产业城挖掘机智能工厂两条产线可实现平均6分钟生产下线一台挖掘机,将推动中联重科挖掘机械的制造竞争力迈入世界先进水平,为未来业绩持续增长打开新的发展空间。 值得关注的是,在基建上行力量的加持下,工程机械行业高景气延续,行业集中度进一步提升,龙头企业盈利能力增长。中联重科半年度业绩预告显示,公司上半年预计实现净利润38亿元至42亿元,同比增幅47.50%至63.03%。 中泰证券分析师冯胜在研报中指出,中联重科上半年业绩超市场预期,经营质量进步显著,业绩可持续成长能力略胜一筹,但其估值水平较同行显著低估,公司未来有望迎来业绩与估值的双升。
近期,上海证券报记者多方调研采访发现,从挖掘机到起重机再到混凝土泵车,整个工程机械业呈现订单饱满、销售火爆的景气现象。同时,中联重科、徐工机械控股股东等行业巨头纷纷趁机启动引入战略投资者(下称战投)的计划,以期在风口强劲之时,借助实力战投,实现跨越式发展。“我们希望通过锁价定增引入真正的战投,重仓买入、长期持有,促进上市公司长线发展,平抑周期性,提升公司市场价值。”中联重科相关负责人表示。 排队订购工程机械 CME工程机械网的草根调查显示,2020年7月挖掘机(含出口)销量达17500台,同比增速约42%。 行业巨头表现更为强劲。徐工机械相关负责人表示,徐工挖掘机上半年产量同比增加50%以上,产能利用率达85%以上,其中50吨以上的挖掘机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客户拿着钱排着队等订单。”徐工机械相关负责人表示。 起重机、混凝土泵车同样热销。中联重科相关负责人表示,二季度销售旺季到来,需求向好,订单饱满,部分起重机产品的交货期已排到明年一季度。 起重机可分为汽车起重机、建筑起重机(又称塔机)等。以汽车起重机为例,二季度以来,中联重科小吨位汽车起重机产销节节攀升,特别是近2年推出的12吨、20吨、25吨产品更是供不应求。 1至7月,中联重科建筑起重机械公司塔机和升降台产销台量同比大幅增长,双双刷新历史同期最高水平。尽管中联重科不断提升产能和运力,客户依然需要排队等待。 早在一季度,中联重科混凝土机械即实现逆势上扬,产品销量增长明显,二季度“脱销”“卖断货”在泵车、搅拌车和搅拌站产品线上成为普遍现象。 这轮景气周期不一般 本轮工程机械的景气度攀升,是否为常规的行业周期所导致? 天风证券认为,相较上一轮工程机械行业崛起,本轮工程机械行业复苏有很大不同。本轮复苏更多是靠工程机械行业内生动力,包括更新需求、施工需求增加、国产替代、机器替人加速等。 “风电等新能源建设的火热,让我们的履带吊风电版工程机械装备供不应求。各地新老基建的火热引爆了工程机械业。”中联重科相关人士表示。 装配式建筑的普及,则对建筑起重机提出了更高要求,让建筑起重机行业迎来前所未有的机遇。 产销的火爆带来超预期的业绩。中联重科半年报预计盈利38亿元至42亿元,同比增长47.5%至63%。中联重科表示,2020年上半年,国内基建、新能源等下游行业需求保持高景气度,“两新一重”相关项目拓展工程机械行业空间,核心产品板块市场反馈良好,订单和销量保持高增长。 行业龙头忙着引战投 有工程机械企业人士表示,工程机械行业正开启新一轮的腾飞。不过,该行业是资金密集型行业,要实现新的腾飞,还需要大资金助推。基于此,一些工程机械巨头纷纷启动引入实力战投的计划。 7月6日,中联重科披露定增预案,拟锁价定增募资不超过66亿元,主要投向挖掘机械智能制造项目、关键零部件智能制造项目、搅拌车类产品智能制造升级项目等。 在中联重科本次定增预案中,66亿元募资总额将由怀瑾基石、太平人寿、海南诚一盛和宁波实拓包揽,认购金额分别为31亿元、19亿元、10亿元和6亿元。 “工程机械行业作为国民经济基础行业,也是落实‘六稳’‘六保’的力量之一。通过再融资,能扩大实体经济投资,更能促进企业智能制造升级与长远发展。”中联重科相关负责人表示。 6月29日,徐工机械公告称,控股股东徐工集团工程机械有限公司(下称徐工有限)混改涉及的增资项目已于6月24日在江苏省产权交易所公开挂牌。徐工有限此次拟募资总额为156.56亿元。本次增资完成后,徐州工程机械集团有限公司和省属某国有独资公司合计持有本次增资后徐工有限股权的比例不低于51%,战投和员工持股平台合计持有本次增资后徐工有限股权的比例不超过49%(其中员工持股平台持股约2%)。 徐工机械控股股东——徐工有限的混改吸引了中信集团等的注意。 中信特钢7月23日公告称,公司全资子公司江阴兴澄特种钢铁有限公司拟出资5亿元与金石投资有限公司、中信证券投资有限公司、三峡金石(武汉)股权投资基金合伙企业(有限合伙)等共同投资嘉兴金石彭衡股权投资合伙企业(有限合伙)(下称彭衡投资),基金规模14.85亿元。 中信特钢、金石投资有限公司、中信证券投资有限公司均隶属中信集团。公告显示,彭衡投资拟通过认购新增注册资本的方式取得徐工有限股权。 工程机械业引入战投,有其特殊行业特征。有工程机械上市公司相关人士认为,与其他行业相比,工程机械主机厂体量巨大,产业链上下游相对分散,业务合作方直接作为战投的情况较少。 “工程机械业需要战投,要选择更高规格的战投,谋求双方协调互补的长期共同战略利益。”一家工程机械巨头相关负责人表示。
近期,上海证券报记者多方调研采访发现,从挖掘机到起重机再到混凝土泵车,整个工程机械业呈现订单饱满、销售火爆的景气现象。同时,中联重科、徐工机械控股股东等行业巨头纷纷趁机启动引入战略投资者(下称战投)的计划,以期在风口强劲之时,借助实力战投,实现跨越式发展。“我们希望通过锁价定增引入真正的战投,重仓买入、长期持有,促进上市公司长线发展,平抑周期性,提升公司市场价值。”中联重科相关负责人表示。 排队订购工程机械 CME工程机械网的草根调查显示,2020年7月挖掘机(含出口)销量达17500台,同比增速约42%。 行业巨头表现更为强劲。徐工机械相关负责人表示,徐工挖掘机上半年产量同比增加50%以上,产能利用率达85%以上,其中50吨以上的挖掘机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客户拿着钱排着队等订单。”徐工机械相关负责人表示。 起重机、混凝土泵车同样热销。中联重科相关负责人表示,二季度销售旺季到来,需求向好,订单饱满,部分起重机产品的交货期已排到明年一季度。 起重机可分为汽车起重机、建筑起重机(又称塔机)等。以汽车起重机为例,二季度以来,中联重科小吨位汽车起重机产销节节攀升,特别是近2年推出的12吨、20吨、25吨产品更是供不应求。 1至7月,中联重科建筑起重机械公司塔机和升降台产销台量同比大幅增长,双双刷新历史同期最高水平。尽管中联重科不断提升产能和运力,客户依然需要排队等待。 早在一季度,中联重科混凝土机械即实现逆势上扬,产品销量增长明显,二季度“脱销”“卖断货”在泵车、搅拌车和搅拌站产品线上成为普遍现象。 这轮景气周期不一般 本轮工程机械的景气度攀升,是否为常规的行业周期所导致? 天风证券认为,相较上一轮工程机械行业崛起,本轮工程机械行业复苏有很大不同。本轮复苏更多是靠工程机械行业内生动力,包括更新需求、施工需求增加、国产替代、机器替人加速等。 “风电等新能源建设的火热,让我们的履带吊风电版工程机械装备供不应求。各地新老基建的火热引爆了工程机械业。”中联重科相关人士表示。 装配式建筑的普及,则对建筑起重机提出了更高要求,让建筑起重机行业迎来前所未有的机遇。 产销的火爆带来超预期的业绩。中联重科半年报预计盈利38亿元至42亿元,同比增长47.5%至63%。中联重科表示,2020年上半年,国内基建、新能源等下游行业需求保持高景气度,“两新一重”相关项目拓展工程机械行业空间,核心产品板块市场反馈良好,订单和销量保持高增长。 行业龙头忙着引战投 有工程机械企业人士表示,工程机械行业正开启新一轮的腾飞。不过,该行业是资金密集型行业,要实现新的腾飞,还需要大资金助推。基于此,一些工程机械巨头纷纷启动引入实力战投的计划。 7月6日,中联重科披露定增预案,拟锁价定增募资不超过66亿元,主要投向挖掘机械智能制造项目、关键零部件智能制造项目、搅拌车类产品智能制造升级项目等。 在中联重科本次定增预案中,66亿元募资总额将由怀瑾基石、太平人寿、海南诚一盛和宁波实拓包揽,认购金额分别为31亿元、19亿元、10亿元和6亿元。 “工程机械行业作为国民经济基础行业,也是落实‘六稳’‘六保’的力量之一。通过再融资,能扩大实体经济投资,更能促进企业智能制造升级与长远发展。”中联重科相关负责人表示。 6月29日,徐工机械公告称,控股股东徐工集团工程机械有限公司(下称徐工有限)混改涉及的增资项目已于6月24日在江苏省产权交易所公开挂牌。徐工有限此次拟募资总额为156.56亿元。本次增资完成后,徐州工程机械集团有限公司和省属某国有独资公司合计持有本次增资后徐工有限股权的比例不低于51%,战投和员工持股平台合计持有本次增资后徐工有限股权的比例不超过49%(其中员工持股平台持股约2%)。 徐工机械控股股东——徐工有限的混改吸引了中信集团等的注意。 中信特钢7月23日公告称,公司全资子公司江阴兴澄特种钢铁有限公司拟出资5亿元与金石投资有限公司、中信证券投资有限公司、三峡金石(武汉)股权投资基金合伙企业(有限合伙)等共同投资嘉兴金石彭衡股权投资合伙企业(有限合伙)(下称彭衡投资),基金规模14.85 亿元。 中信特钢、金石投资有限公司、中信证券投资有限公司均隶属中信集团。公告显示,彭衡投资拟通过认购新增注册资本的方式取得徐工有限股权。 工程机械业引入战投,有其特殊行业特征。有工程机械上市公司相关人士认为,与其他行业相比,工程机械主机厂体量巨大,产业链上下游相对分散,业务合作方直接作为战投的情况较少。 “工程机械业需要战投,要选择更高规格的战投,谋求双方协调互补的长期共同战略利益。”一家工程机械巨头相关负责人表示。
7月14日,中联重科发布2020年半年度业绩预告。公告显示,1月至6月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预计为38亿元至42亿元,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47.50%至63.03%。 中联重科相关负责人表示,2020年上半年,国内基建、新能源等下游行业需求保持高景气,“两新一重”(即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新型城镇化建设,交通、水利等重大工程建设)相关项目拓展工程机械行业空间;混凝土泵车、塔式起重机、工程起重机等系列4.0产品市场竞争力进一步加强,核心产品板块市场反馈良好。 报告期内,公司稳健经营、严控业务风险,高质量发展成果显著。市场竞争力进一步提升,各板块业务不仅迎来了国内市场的攀升,也不断创造着海外市场的佳绩。上述负责人表示,在订单和销量持续高增长的同时,公司强化供应链管理和保障,不断提升智能制造水平,严控各项费用支出,随销售规模增长,平均生产成本和费用率同比显著下降,进一步优化了公司效益。 据了解,2020年上半年,中联重科智慧产业城的建设施工正在按计划有序推进,同时公司携手国际知名管理咨询机构启动了“面向未来·引领30年”项目,将以构建中联智慧产业城为契机,打造世界级的“灯塔工厂”和高端装备智能制造样本。此外,中联重科塔机智能工厂二期项目建设如火如荼,并新增了建筑起重机械华东智能制造基地等项目,智能制造全面发力将进一步夯实企业向高质量发展。 业内人士认为,行业已从传统的房地产工程项目拉动扩展为新基建、传统基建、新能源等各类建设项目带动,随着“两新一重”建设的持续推进,将为企业带来广阔发展空间。同时,龙头集聚效应的凸显,也将助推中联重科这样具有战略、品牌、技术、规模、服务优势的领先企业更好地实现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