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老店Thomas Cook宣布破产,战略股东复星旅文(01992)是否安好? 英国老牌旅游集团Thomas Cook宣告破产,引发市场热议。 智通财经APP了解到,9月23日,Thomas Cook宣布,由于债务谈判失败,该公司已向英国高等法院提出了强制清盘的申请。次日,复星旅文(01992)发布有关市场传闻的声明,证实了Thomas Cook已向高等法院申请强制清算的信息,称亦无根据该等洽谈进行任何出资。 Thomas Cook陷债务困境 Thomas Cook是一家178年历史的老牌旅游公司,拥有186家自有品牌酒店及度假村(近4万间客房),分布于47个旅游目的地,覆盖8个酒店品牌,94架飞机以及业务覆盖16个国家及地区,资源及口碑方面在行业上可以说独一无二了,但高负债运转导致其发生了债务危机。 2018财年,该公司资产负债率达95.6%(2017财年为96.1%),净营运资本-21.09亿英镑(2017财年为-21.08亿英镑),2019上半财年总有息负债19.33亿英镑,净负债-12.47亿英镑,该公司连续几年处于“高负荷”的债务压力。 而在去年,欧洲目的地市场夏季炎热天气过长、空中交通管制员工罢工、油价上涨等都是外部不利因素,Thomas Cook无疑受到的影响最大,该公司于2018财年经营出现亏损,2019上半财年亏损扩大,导致现金流出现了一些问题,经营困境重重。 然而,该公司接下来的日子也不乐观,主要是因为,一方面由于外部环境影响,自身的经营现金流出现了问题,而债务急需解决,导致经营方面没有更多的资金资源投入,另一方面竞争对手的压力,并不断获得所处行业的市场份额。 但托马斯库克管理层的一些决策却令人难解,在经营亏损及高负荷负债的情况下,仍大量通过杠杆收购大量线下实体店,当时其初衷是减少线下竞争对手,并获取这些实体店的流量。但在线预订态势越加明显,效果并不明显,反而给托马斯库克的资金带来更大压力,在接下来资金流动、腾挪等带来掣肘等。 其根源主要还是股东较为分散,控制力过弱。智通财经APP了解到,目前Thomas Cook最大股东持股14.17%的份额,前六大股东持股份额合计为49.56%,股权较为分散,且单一股东控制力弱,这样治理架构容易使董事会完全为管理层掌控,监督机制缺位。 不断加码的重组成本 Thomas Cook长短期债务压力过大,加上面临经营困境,没有经营现金流的补给,只好寻求外部帮助。刚好复星旅文的业务和该公司吻合度非常很高,不管是获取资源还是业务协同上,对复星旅文都有很大好处,且2015年就有接触投资,于是谈判就开始了。 我们看到的结果,谈判最终失败,Thomas Cook宣告破产,而谈判失败的背后有是重组成本不断增加。 以时间维度来看,从7月12日,Thomas Cook的资本重组的价码(引入复星旅文及核心贷款银行资金)7.5亿英镑,到8月12日,提出和债券方在商谈额外增加1.5亿英镑的资本投入,最后到9月20日,以核心借款银行为代表的主要债权人加价2亿英镑。不断增加的重组成本,导致谈判最终不欢而散。 实际上,在8月份,谈判进展还是非常顺利的,本来预计10月份落地,但最后关头,Thomas Cook大债主苏格兰皇家银行及多家银行曾提出要求,让Thomas Cook从市场上再找2亿英镑资金,用以支付夏季服务的相关费用。——成为了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其实,最好的结局是重组可以顺利进行,如此Thomas Cook可以缓解当前的债务问题,同时复星旅文也获得欧洲老牌旅游集团的资源,这是互利双赢的结果,但重组成本的不断加码,导致谈判无法继续。复星旅文方面表示,对于Thomas Cook未能就拟议的资本重组找到可行解决方案,感到失望。 财务影响已大部分反映 9月22日,Thomas Cook公告进入强制破产程序,同时确定Alix Partner和KPMG作为资产管理人(分不同公司)。 实际上,Thomas Cook进入破产程序后,资产变卖价格更低,复星旅文想要获取该公司的资源,通过拍卖市场成本方面更有利,在业内看来,在欧美市场上,破产保护往往能让收购方更“有效率”地拿下被收购企业。 不过投资者可能想要知道Thomas Cook的破产对复星旅文有多大影响。就业务而言,复星旅文的主要业务是Club Med 和国内的旅游目的地,因为目标用户是中高端的个体旅游消费者,业务交集很少,和Thomas Cook有一家合资的公司,但业务量小,基本不够成影响,因此对可持续经营利润也基本没有影响。 值得注意的是,上半年,复星旅文持有Thomas Cook的11.4%的股权,会计处理上,在资产负债表列入指定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其他综合收益的权益投资科目,其价值变动通过股东所有者权益变动表反映出来。 2018年,在权益变动表中,权益投资的公允价值净值为-7.3亿元,从附注推算其中归属于Thomas Cook变动的金额约为为-6亿元,2019年权益投资的公允价值净值为-3亿元,合计变动约-9亿元。2019年中报显示以公允价值计量计入其他综合收益的权益投资约2亿元左右。 由此可见,复星旅文投资的Thomas Cook合计已经减值了约八成左右,未来的报表影响有限,并且不会影响归属于母公司的净利润和每股盈利。因此Thomas Cook此次的破产信息,并未对复星旅文的股价产生显著性波动影响。 综上看来,Thomas Cook宣告破产,是市场可以预知到的事件,所谓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对复星旅文而言,或可以通过更低的成本获得Thomas Cook旗下的资产,从而更有“效率”的收购,而且破产对复星旅文的业务经营基本没有影响。
原标题:该退就退 优胜劣汰(锐财经) 破解市场主体退出难题、推动低效无效市场主体退出,终于有了制度安排。国家发展改革委、最高人民法院等13部门日前联合印发《加快完善市场主体退出制度改革方案》。改革方案提出,按照市场化、法治化原则,研究建立个人破产制度,明确将建立健全金融机构市场化退出机制,推动国有“僵尸企业”破产退出。 国家发改委有关负责人表示,改革方案将进一步畅通市场主体退出渠道,降低市场主体退出成本,激发市场主体竞争活力,完善优胜劣汰的市场机制,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三大硬招建立破产制度 国家发改委财金司有关负责人表示,当前,中国市场主体退出实践面临市场主体退出比例低、与市场主体规模和经济运行周期不相适应等突出问题。同时,随着居民债快速增长,与自然人相关债务问题愈发严重,一些社会问题亟待解决。 该负责人指出,此次改革方案是完善市场主体退出制度供给顶层设计的文件。改革方案通过三大关键举措推动破产制度建立。 一是完善破产法律制度。改革方案提出四方面举措:完善企业破产制度,分步推进建立自然人破产制度,加强司法与行政协调配合,加强司法能力及中介机构建设。 二是建立庭外重组和预重整制度。从有效利用有限司法资源、维护企业营运价值、降低重组成本和提高重组灵活性等方面考虑,有必要建立庭外重组和预重整制度,并在一定条件下实现与法庭内程序有效衔接。 三是做好破产配套的制度建设。改革方案提出,要完善司法与行政协调机制,明确政府部门破产行政管理职能,以便理顺市场主体退出过程中的司法与行政关系。同时,加强破产审判专业人员和破产管理人队伍能力建设,将为化解破产案件受理难、审判难提供重要保障。 中国企业金融研究院院长巩宇航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此次出台的改革方案突破了企业破产法的局限,将破产对象扩大到包括企业法人、非法人企业、社团机构、个体工商户、自然人等各类市场主体,将有利于应对经济下行压力。同时,也将为下一步破产法的修订进行社会摸底、积累经验。” 解救诚实但不幸的债务人 首次提出分步推进建立自然人破产制度,引发广泛关注。 国家发改委财金司有关负责人解释说,一直以来由于自然人破产制度的缺失,企业股东或实际控制人不堪企业破产导致的债务重负,致使部分企业应退不退。同时,合理免责机制的缺乏,也导致了一些暴力催收、当事人犯罪跑路自杀等恶性事件的发生。 此次改革方案提出,研究建立个人破产制度,重点解决企业破产产生的自然人连带责任担保债务问题;明确自然人因担保等原因而承担与生产经营活动相关的负债可依法合理免责;逐步推进建立自然人符合条件的消费负债可依法合理免责,最终建立全面的个人破产制度。 国家发改委财金司有关负责人表示,个人破产制度是为陷入严重财务困境但诚实守信的个人提供债务重组机会,促进债务人继续创业创新,同时起到防范居民部门债务风险、维护社会稳定的作用,前提是任何人不得恶意逃废债。 巩宇航认为:“基于破产法原理,个人破产制度必然具有惩罚逃废债和破产保护双向修复功能,打击与挽救、约束与激励并用,将诚实但不幸的债务人从债务泥淖中解救出来。” 值得注意的是,建立个人破产制度是一项涉及面广、复杂程度高的系统性工作。国家发改委财金司有关负责人强调,这一制度需立法先行而后逐步推开,当前重点任务是在充分建立社会共识基础上推动个人破产立法。 “僵尸企业”加快退出 哪些企业将加快退出? 改革方案明确,完善以金融机构和国有企业为代表的特殊主体和特定领域的退出制度。 国企方面,改革方案提出推动国有“僵尸企业”破产退出。对符合破产等退出条件的国有企业,各相关方不得以任何方式阻碍其退出,防止形成“僵尸企业”。不得通过违规提供政府补贴、贷款等方式维系“僵尸企业”生存,有效解决国有“僵尸企业”不愿退出的问题。国有企业退出时,金融机构等债权人不得要求政府承担超出出资额之外的债务清偿责任。 中国政法大学破产法与企业重组研究中心主任李曙光指出,完善国有企业的市场退出机制,对于处置“僵尸企业”和加快“三去一降一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金融机构市场化退出方面,改革方案提出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明确对问题金融机构退出过程中接管、重组、撤销、破产处置程序和机制,探索建立金融机构主体依法自主退出机制和多层次退出路径。此外,还将及时有效发挥存款保险制度和相关行业保障基金的作用,并建立金融机构风险预警及处置机制,明确风险处置的触发条件,制定退出风险处置预案。 李曙光认为,金融机构破产机制的建立并不会损害市场信心,相反会有助于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增强金融机构和投资者的风险意识、调整金融业结构、分散与规避金融业界风险,有利于形成良好的社会信用机制。
原标题:7个月271家房企破产: 地产行业拉开新一轮洗牌大幕 人民法院公告网显示,截至7月23日,今年全国共有271家房地产企业宣告破产清算。随着持续高压的房地产调控持续,市场的残酷正逐渐显现。 房地产行业普遍繁荣的好时光正在远去。7月13日,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黄奇帆在上海表示,今后十几年,中国房地产开发企业数量会减少三分之二以上。 “过去30年的房地产发展模式很难再继续下去了。未来房地产市场显然只属于前30强。”近期,一次小型业内聚会上,某知名房地产行业大佬如此感慨。 面对2019年以来持续的楼市深冬,一些房企开始扛不住了。人民法院公告网显示,截至7月23日,今年全国共有271家房地产企业宣告破产清算。除了大量不知名的中小型房企之外,位列全国500强第215位的上市房企银亿集团也赫然在列。 今年6月,ST银亿(000981.SZ)发布公告宣布,银亿集团、银亿控股已向浙江省宁波市中级人民法院申请破产重整。银亿集团称,2019年以来,银亿集团、银亿控股持续面临流动性危机,虽竭力制定相关方案、通过多种途径化解债务风险,但仍不能彻底摆脱其流动性危机。 事实上,银亿集团只是今年房地产行业的一个缩影。统计局数据显示,1—6月份,房地产开发企业到位资金84966亿元,同比增长7.2%,增速比1—5月份回落0.4个百分点。 房企资金供给不足,跟房企融资方面的调控政策有关。张大伟提到,2019年来,已经有超过15次针对房地产资金链收紧的政策,不论是购房者还是媒体都担忧房地产资金链。上海易居房地产研究院副院长杨红旭在此前的采访中曾向记者表示,“目前,开发贷、房地产信托、内债外债和私募等融资渠道一致收紧,这在历史上非常罕见。” 回顾过去,几十年来,房地产市场变幻莫测,但房企的存亡与政策、市场环境密切相关这一点从未改变。 消失在风中 “数据本身没有意义。对比全国10万家级别的房地产企业数量,几百家企业的破产,算是所有行业里面比例最低。另外,从环比同比看,这个数据也没有明显增加。但这一现象被关注,代表了市场对房地产企业资金链的担忧。”张大伟说。 不可否认,随着持续高压的房地产调控持续,市场的残酷正逐渐显现。CRIC数据显示,2019年上半年,TOP100各梯队房企之间规模分化持续,行业竞争加剧。其中,TOP3房企权益金额集中度达10.5%,同比提升0.8个百分点,龙头房企继续保持稳健高质量发展。TOP4-10、TOP11-20、TOP21-30各梯队房企权益金额集中度较去年也均有一定幅度的提升,市场份额稳中有升,规模房企竞争优势进一步深化。而随着多数城市成交回落,销售难度加大,50强之后的房企竞争优势已不再明显,权益金额集中度出现一定回落。 1993年,随着政府下令停止银行贷款,第一轮紧缩性宏观调控开始。此后,房地产调控步入轮回周期。每隔几年,房地产政策就会密集出台,尤其是针对资金面的调控逐渐收紧。几轮调控下来,一些过度使用杠杆的房企难以应对突然而至的政策收紧,资金链开始断裂,不得不退出房地产市场。根据同策咨询顾问总监张宏伟观察,2006年、2008年、2012年、2014-2015年和最近几年,由于国家对房企资金面政策收紧,房地产行业迎来不同程度的倒闭潮。 2014年3-5月,在浙江宁波、江苏南京、无锡、安徽合肥、湖北襄阳、陕西神木等全国多地,十余家中小房企被曝光因资金链断裂而陷入了破产危机。仅2014年3月份,被媒体曝光的房企资金链断裂案例就有10余起。这一年,曾经的百强房企光耀地产传出多个楼盘无法交楼、资金链紧张,公司面临倒闭风险。随着银行信贷的收紧,资金流入减少,最终,光耀地产于2018年初申请破产重组。也是在这一年,绿城中国将旗下30%股份出售给融创中国。 除了调控波动,一些房企也倒在转型的路上。易居研究院智库中心研究总监严跃进认为,就此轮房地产破产潮而言,实际上类似事件不是孤立事件,目前来看,地产企业中带有“置业”、“地产”等名称的企业往往在业务投资上会更加专注地产投资,凭借这两年的发展,往往有较好的表现。而部分带有“股份”字样或企业本身名称看不出是做地产的,普遍都是在做多元化的模式。类似企业实际上都是投资型的企业,即地产投资只是其多元化投资的一部分,这个时候往往会有各类压力。类似企业的债务问题,恰是说明了在这两年“瞎折腾”,导致错过了投资的机会,进而使得企业资金方面的压力增加。 新一轮洗牌 新一轮洗牌的大幕无疑已经开启。 7月22日晚间,处于前董事长“丑闻”旋涡中的新城控股公告称,公司正与合作伙伴就公司近期公开市场新获取项目的合作方式进行洽谈、协商,筹划出售部分项目公司股权。截至目前,公司已在洽谈、协商出售的项目约为40个(含联营项目)。除了新城控股,今年以来,处于资金链危机中的泰禾集团已经先后转让约19个项目股权。 洗牌在榜单中也表现得十分明显。据中国指数研究院发布的《2019中国房地产百强企业研究报告》显示,2018年百强房企销售总额、销售面积分别达87239.1亿元、66244.5万平方米,同比增长33.2%和32.0%。值得注意的是,对比2016年前的百强房企名单,仅有18家房企仍在今年的百强名单里,包括万科、恒大、碧桂园等,而北京天鸿集团、上海中星集团等房企已消失在榜单中。 “房地产企业破产在近两年已不鲜见,但银亿的破产申请依然让行业从业者们嘘唏不已。是的,属于房企的‘大跃进’时代真正落幕了。房地产行业从20年前商品房每年仅成交1亿平方米上升到2018年的17亿平方米,转至2019年上半年成交面积已然同比下降1.8%,似乎已经在证明行业整体规模见顶,属于行业‘大浪淘沙’时代已经来临,被淘汰有大量中小房企,亦有上市房企、头部房企。”58安居客房产研究院首席分析师张波说。 张波认为,银亿事件可以有很多种解释,有一个重要原因是多元化不成功,但在房地产去产能化的大背景下,大量中小型房企专注房地产或许是“等死”,但多元化或许是“找死”,但无论如何必须要有出路,未来顽强生存下来的大型房企,必是找到合适自己的发展的节奏,再加上点“好运气”,或者是有着独特资源优势“小而美”的企业。 未来,张宏伟认为,中小房企被淘汰是必然趋势,大型房企将会占领房地产市场的天下。目前,房地产行业集中度仍在不断提升,无论是竞争力、产品专业能力、融资能力还是品牌影响力,中小型房企都难以和大型房企匹敌。部分中小型房企转型进入细分领域,如养老、主题乐园等,还可能有存活空间,但发展空间依旧不大。 “中小型房企无法避免被时代淘汰,这是一个市场趋势。以传统住宅开发为主要经营领域的中小型房企中,80%-90%都将被淘汰。”张宏伟说。 “其实不用对房企的下个十年过度悲观,‘大跃进’的好处是行业实现快速发展,但是‘大浪淘沙’洗礼之后的行业会更精彩,未来房地产开发行业将不再以规模为第一要素,不再去比拼谁的销售面积最大,而是看谁的产品更好,谁能更紧跟用户的需求趋势变化,从‘规模化’向‘品质化’过渡或是房地产开发行业下个十年最大趋势。”张波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