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以2012为共享出行的开端,则2021年,是第9年。而即将走向下一个阶段的共享出行,似乎进入了存量争夺的内卷阶段: 行业竞争激烈而创新式微,产品细化而用户分散,商业模式趋于固化而鲜有新生物出现。 具体表现在:一方面,网约车与单车的月订单都稳定在数亿量级,但规模效应的实现并未从量变升级为质变。不论是两轮车还是四轮车,其商业模式都是在原始基础上进行调整完善,形态固定。 另一方面:市场基本定型,一超多强的局势形成。滴滴以月订单上亿成为网约车的超级主力,美团打车、高德打车以聚合平台为主,通过自有用户形成流量池;更细分场景的平台通过主打高端专车、接送机等服务场景,用B2B模式把控服务质量,也得到了稳定的用户。 用户、市场、平台三方面都趋于稳定。或代表着,共享出行进入了更精细化的运营时代,但也意味着,行业缺乏新的增长动能。 2020年12月,全国取得网约车平台经营许可的新增平台只有4家,发放出的网约车驾驶员证17.2万本。相比当月全国网约车监管信息交互平台收到的8.1亿订单量,这个增量可谓杯水车薪。 而随着滴滴、哈啰、嘀嗒等头部平台的上市计划相继曝光,2021年将成为共享出行至关重要的一年:要么继续在内卷中厮杀,要么冲破3%的市占率,找到更大市场。 共享内卷 按照一般定义,共享出行分为两轮与四轮,两轮以共享单车为代表,四轮以网约车为主,顺风车为辅。 至2019年,两轮市场基本被哈啰、滴滴、美团瓜分完毕。2020年,各个平台顺着共享单车打开的市场入口,又将变现能力更高的电单车推到下沉市场。而电单车,除了巨头加入时溅起一些水花,2020年年末再无声响。 电单车作为共享单车的延伸和补充,能补全用户出行需求的闭环。借助低线城市以及乡镇的单车运营经验,各平台的电单车快速营收转正,市场份额也基本在单车的市占率上延续。 而数据表明,两轮车的增长已经见顶。 交通运输部披露,2019年,“最后一公里”的主力共享单车日均使用约4570万人次。到了2020年,这一数字变为共享单车日均订单超4570万。也就是说,共享单车一年内仅仅突破了4570万单。 四轮车的情况亦是如此。 四轮车以网约车与顺风车为主,前者高频低单价,形成了巨大的流量池;后者低频高单价,但有着无法忽视的高毛利,是平台变现的重要力量。 作为平台的引擎业务,网约车的增长速度并不乐观。至2019年底,全国网约车覆盖400多个城市,日均使用量达到2000万人次。而根据交通运输部近期晒出的“成绩单”,2020年,我国网约车日均订单2100万。 也就是说,2019年到2020年,我国网约车的日均单量多了仅100万单,即增长5个百分点。 增长见顶,原本一家独大的市场也逐渐被一超多强的平台分布所替代。2020年下半年,连续数月单量突破100万的八家网约车平台,除滴滴与花小猪,T3出行、曹操出行、万顺出行、美团打车、首汽约车、享道出行这六家成为名单中的固定代表。 “内卷本质上要靠技术的进步来破解,因为技术进步会推动产品创新、提高监管效率。网约车想进入下一阶段,一是需要供给端大规模扩张,理想情况是每个中国的车主都能成为运力;二是需要时间,现在监管没有明确的合乘鼓励措施,技术也没有让这个事情更便捷。”哈啰出行副总裁江涛称,现阶段平台仍未发挥互联网的价值。“真正发挥的是拼车,但拼车对供需匹配的要求极高:供需密度越大,成本就越低,成本越低,用户就越多,这样才能形成正向循环。” 共享出行的核心业务增长几近停滞,想要持续发展,钱是不得不面对的问题。头部平台的上市计划也相继开启。 2020年10月8日,嘀嗒出行向香港交易所公开递交招股书;2020年7月,哈啰对外承认考虑科创板上市;2021年1月4日,晚点报道称滴滴计划于2021年上市,目标估值约为600亿~800亿美元。 在疫情反复的经济形势下,上市势在必行,但又难以确定。嘀嗒招股书中未披露发行股份以及估值相关数据,招股书公布至今已有三个月,未有下一步动作。哈啰虽然早在2019年就谋划上市,但松口上市的前提是“如果有机会”。 因此,滴滴的上市估值以及二级市场表现就意义重大,将为后来者进入资本市场提供明确参照。 网约车下沉 从2012年到2020年,网约车生长了八年,在中国出行领域的渗透率仅为3%。柳青此前称,对比电商发展到第十年渗透率才达到8%,目前在零售消费中渗透率达到26%,网约车依旧充满想象空间。 按照十年破局的想法,共享出行的未来将被押注在接下来的2021年。 在2020年,共享出行一边接受着最大的挑战,一边又迎来新生的机遇。柳青此前称,2020年疫情来临,滴滴订单归零,到国庆前才再次达到新的峰值。 2020年10月,网约车监管信息交互平台共收到订单信息6.3亿单,11月,这一数字变为6.6亿单,单月增长不到5%。 网约车单量恢复,但增速趋于停滞,仅有的增长也与新平台出现有关。 根据交通运输部公布的11月份网约车行业数据,订单超过100万的八家平台中,月新增注册合规车辆、合规驾驶员、合规接单率,以及较上月订单都呈正向增长,且都超过十个百分点的只有花小猪。(虎嗅此前介绍过花小猪,可点击查看) 看上更下沉或者说性价比更高的网约车市场的不只滴滴。 2020年11月,哈啰开始在广东中山市试运营哈啰打车,12月下旬,又增加了三个试点城市河源、汕尾和惠州。选择广东中山这样的低线城市,江涛称一是因为哈啰顺风在广东的用户基础较好,其次广东本身是个出行需求与供给都很充足的地方。 江涛透露,哈啰自营网约车的模式不是纯粹意义上的自营网约车,也不属于聚合平台,与滴滴的模式比较接近。“哈啰打车会打全品类战略,根据人群与定价为业务分类。目前在中山的佣金是15%。” 在外界看来,网约车不论用户端还是供给端都已经接近饱和。江涛则认为,通过网约车的短暂试运营,可以看到中国有非常庞大的“五环外”群体,“巨量的下沉人群对更高性价比的出行消费,需求非常强烈。” 2020年,网约车行业一个显著变化就是逐渐分化,针对不同群体提供不同调性服务的平台越来越多。如消费能力良好的用户会很挑剔,对供给端的要求自然会高。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主流用户以高收入群体为主,网约车也以专职司机的服务为主。 “哈啰大概率不会发力大城市,因为一线城市不是我们的服务场景。”江涛称。 哈啰看重的是全国范围内的小城市,这些地方一方面准入门槛较低,另一方面,工作与生活节奏慢,用户对时间敏感度较低,司机对单位时间赚的钱要求也不高,供需端的成本都较低。 现阶段主流打车群体月活跃在1亿左右,而中国注册过网约车证的司机仅有4000万人,供需差距明显。随着网约车技术的演变,供需关系更匹配,集中在一二线城市的网约车平台将会更高效。 因此对头部平台来说,渗透下沉市场是必然选择。 顺风车突围 值得注意的是,哈啰做自营网约车,很大原因是能为顺风车用户提供新的消费场景。 顺风车业务低频率、高单价,平台运营成本低,通常是网约车平台的现金牛业务。在疫情的影响下,更多私家车主加入了这种灵活的分享出行中。 2020年6月,哈啰顺风车业务开始恢复,到12月底,业务规模相比2019年已经大幅增长。2020年一整年,哈啰的顺风车规模相比2019年实现翻倍增长。不仅如此,虎嗅获悉,哈啰顺风车的用户相比2019年增长了200%,车主则更是增长了超过80%。 但顺风车面对的挑战仍然严峻。 从顺风车领域目前的头部平台嘀嗒招股书来看,平台注册的顺风车车主不到2000万,认证通过的不足1000万。按照中国私家车的数量来看,顺风车仍未走出初期阶段,车主和用户两端的的渗透率非常低。 这意味着,顺风车行业会经历漫长的发展期。 而现阶段私家车供给分散,成为平台车主需要一定的时间周期,“我们曾经试图用更快的速度让车主到平台上来,但通过这一年的运营发现,其实很难做到。” 江涛称。 并且,顺风车业务的复杂度也越来越高。很多问题如司乘预期不一致:车主认为平台的定价太低,乘客认为车主收费过高,过路费、过桥费都应由车主承担,因为车主是顺路。这种长期存在的预期不一致,会让用户服务体验下降,平台也不得不为过多的投诉加大投入。 除了行业本身的问题,顺风车的低频特性,使其很快在现有市场规模下触达订单天花板。 以嘀嗒为例,其顺风车业务在2017年、2018年、2019年的订单数量分别为2360万、4820万与1.79亿,2018年、2019年同比增长分别为104.2%和270.5%。 但这并非是用户规模效应下的自然增长。 笔者曾分析过,2017、2018、2019,嘀嗒的营业收入分别为0.49亿元、1.18亿元和5.81亿元。同一时间,嘀嗒的销售与营销开支也发生了同样的变化趋势:2017年0.99亿元,2018年10.94亿元,2019年2.19亿元,分别占同期总收益的203.0%、930.7%及37.7%。 也就是说,嘀嗒2019年顺风车增长的1.3亿订单,是比前一年多了近10倍的营销投入而来。这个投入产出的性价比显而易见的低。 顺风车本身的变现率可观,但高额补贴与营销对订单增长的推动作用有限,如何突破用户限制,让顺风车贡献更多、更持续的营收成为当务之急。 能够触达更多消费场景的网约车无疑是最好的选择。 顺风车针对中长途出行需求,消费频次也属于中低频,用频次更高的网约车消费场景带动,会给顺风车输送更多用户和场景。而顺风车里3、5公里的短途订单,也有很大可能转向即时的网约车。 对平台来说,网约车、顺风车的频率和客单价互补,端内营销和交叉销售会更好转化,二者的业务结合会更加紧密。 但需要注意的是,监管对行业的理解与实际落地的细则,最终会成为行业走向的关键。共享出行能否在2021年冲出内卷,行业自身的创新与监管的利好都是必要因素。
旌鑫 出行市场久违的热闹了起来。滴滴孵化青菜拼车、花小猪、快的出租车等品牌,首汽约车时隔3年后再度被曝完成数亿美元融资,但最惹人注目的,要属嘀嗒出行赴港IPO。 中国四轮出行市场,包含三大板块——出租车、网约车和顺风车,成立于2014年的嘀嗒出行,目前主营三者之中的二者——顺风车和出租车,此外还有广告及增值业务。 招股书显示,2019年,嘀嗒整体交易总额(GTV)达110亿,从2017年到2019年,嘀嗒的营业收入分别为0.49亿元、1.18亿元和5.81亿元,三年累计增长近12倍。 同时,2019年和截至2020年前六个月,嘀嗒经调整净利润分别为1.72亿元和1.51亿元,利润率为29.7%及48.6%。至2020年9月,在这个普遍烧钱、难以盈利的移动出行行业,专注于出租车与顺风车业务的嘀嗒率先实现连续15个月盈利并赴港IPO。 为何仅有出租车、顺风车两大业务的嘀嗒可以率先实现连续盈利?出行下半场是否仍将聚焦网约车?合规与规模对企业而言哪个更重要?深度解析嘀嗒出行招股书,或许可得到答案。 选择顺风车+出租车的“本”和“道”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想了解嘀嗒仅选择顺风车和出租车业务组合这个“道”,不妨先来看嘀嗒的“本”。 根据F&S报告,交通拥堵在中国正在变得越来越普遍,它降低了生活质量,造成了能源浪费和空气污染。2019年,中国一线城市的司机平均一天约有39分钟陷入交通拥堵,一个主要原因就是路上的车太多了,为抑制汽车数量,政府采取若干监管措施,比如进行车牌配额和限号出行,以此试图缓解交通拥堵问题,与此同时,扩张的人口对出行需求也正在变的越来越迫切,矛盾就这样产生了。 还有行驶中的汽车座位利用率不足的问题。据F&S报告,在中国,私家车平均上座率不超过1.5人,大量闲置运力尚未得到利用。此外,2019年,中国出租车的日空置率普遍在30%至40%之间,平均每天等待时间约为3小时。 至此,致力与“让出行生态系统更加高效和环保,让每次出行变得温暖和愉悦”的“嘀嗒之本”和“嘀嗒之道”,跃然而出。 嘀嗒之“本”,就是既要创造更多的交通运力,同时还要减少对环境的影响。嘀嗒之“道”,就是通过前沿技术的应用,或提升出行效率,或释放道路上未被开发的运力,从而改善每个人的出行体验,并最终增强中国移动出行生态系统。 由此,顺风车加出租车双管齐下的策略,就是实现嘀嗒之“本”,践行嘀嗒之“道”的最佳业务组合,通过顺风车市场释放私人乘用车的闲置座位,通过出租车智慧出行提高出租车的利用率,而不是让更多的汽车上路。 那么,这两个赛道的成绩如何前景又会怎样? 招股书显示,截至2020年6月30日,嘀嗒顺风车覆盖全国366个城市,有约980万名认证顺风车车主及约1,920万名注册顺风车车主,累计搭乘乘客数3,670万,于2019年度完成顺风车搭乘订单1.79亿份,GTV达85亿元。出租车方面,嘀嗒于2019年度完成出租车网约搭乘订单1.10亿份,认证出租车司机73.5万,在全国86个城市提供出租车网约服务,与17个城市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事实上,在网约车进入中国四轮出行市场8年之后,出租车依然是中国四轮出行市场中占比最大的业务板块。根据F&S报告,2019年在出租车、网约车、顺风车构成的GTV总额7,119亿的中国四轮出行市场中,出租车仍占据68.6%的份额,预期到2025年在53.9%左右,继续保持第一。 而根据F&S报告预测,中国顺风车市场规模将在2025年破千亿,达到人民币1,139亿元,复合年增长率为41.8%。 一个赛道是高复合年增长率,一个赛道是整体占比第一,用户基础雄厚,嘀嗒的赛道组合与众不同,并已构筑护城河。 合规顺风车的逆袭 谈到顺风车,就不得不谈合规经营与安全问题。 这是出行市场最与众不同的地方,作为民生市场,出行市场是强监管下的市场。这个市场首先要求平台要履行主体责任,在控制好系统性安全风险的基础上开展运营。 2016年7月26日国务院办公厅下发国办发〔2016〕58号文,其中,对顺风车进行了明确定义。2018年5月15日,交通运输部运输服务司副司长蔡团结接受央视采访时表示,合法的私人小客车合乘应当具备两个核心要件:一是以满足车主自身出行需求为前提;二是分摊部分出行成本或免费互助。 而早在2014年底顺风车创业初期,嘀嗒CEO宋中杰和团队针对顺风车的发展原则就进行过不止一次的讨论,最终团队选择按照“真顺风车”的原则进行工作开展,即:顺风车车主必须是顺路而为,在此基础上,还不能够获得商业盈利。如果能获得商业盈利,那么平台就会沦为以营利为目的的黑车司机的渔利场所。” 这个原则某种程度解释了,为什么嘀嗒顺风车上线初期,用户规模增长较缓慢,并导致在行业中一度处于劣势。比如从2014年一开始嘀嗒就要求车主提供“三证”,包括驾驶证、行驶证、带有牌照的车辆照片。其中,第三点在当时并不是其他多数出行平台的常规要求,严格的准入制度将很多不符合要求的车主拒之门外。 另外,为将黑车司机排除在外,嘀嗒顺风车在定价上也花了更多心思。嘀嗒顺风车所采用的定价是仅跟公里数有关的一口价,没有运营相关的附加费用,比如长途费,夜间费,拥堵费等,整体水平仅相当于当地专业运营车辆定价的50%。 这个定价,既可以让真顺风车主有动力分享自己的空座,也能将以营利为目的的黑车司机隔离在外。真顺风才能带来纯粹的共享出行体验。顺风车的车主和乘客基于节约出行成本的目的,均有参与顺风合乘的自发需求,而平台顺风车车主和乘客的增加,能够带来匹配效率的持续提升,进而吸引更多的乘客和车主使用,这就形成了嘀嗒的增长飞轮效应。根据F&S报告,在嘀嗒平台所有受访私家车主和顺风车乘客中,有超过半数表示,是通过朋友和家人的口碑推荐而使用的嘀嗒顺风车。 可见,合规顺风车的逆袭发展,不仅为共享出行正本清源,也为嘀嗒出行未来的发展构筑了极高的护城河,让嘀嗒在出行下半场具备了强大的竞争优势。 以正合以奇胜 扬招网约双向增长“激活”传统出租车 在顺风车之外,出租车也是一个被忽视的存量市场。 2017年底,嘀嗒进入出租车市场,并开始提供出租车网约服务,为出租车司机提供额外的订单补充。 数字化之前的出租车,就像旅游景区里的餐馆,是典型的“过客模式”和“卖方市场”,双方来去不留痕。而数字化之后,每位司机的服务水平被乘客线上评价体现的一目了然,数据显示服务的好,就会得到更多优质订单,进而得到更高收入,于是,出租车开始回到“用户模式”和“买方市场“,随着用户满意,用的人多了,出租车市场自然迸发新活力。 2019年下半年,嘀嗒出行开始另辟蹊径,面向扬招业态发力,通过推出“出租车打车助手”和“智慧码”,打通乘客、司机、计价器、顶灯、车辆、出租车公司、管理部门之间的数据连接,为出租车行业提供了一套完整的效率提升和数字化管理解决方案。 与此同时,嘀嗒还面向出租车公司推出凤凰出租车云平台,一个能够帮助改善出租车公司管理、优化运营效率的云端管理软件,截至2020年6月30日,该平台已为55个城市中的698家出租车公司提供服务。 更重要的是,对出租车行业的数字化赋能,并不等于简单的出租车网约化。嘀嗒出行CEO宋中杰曾表示,“单一的网约化不仅不能帮助出租车行业转型升级,反而长远来看,会加速其灭亡。” 从目前效果来看,嘀嗒对出租车行业的数字化赋能已经取得了阶段性进展。截至目前,嘀嗒已与西安、沈阳、徐州、南京4个城市开展全面智慧出租车合作。2020年6月,在示范城市西安,嘀嗒已为约940万次出租车出行提供数字化服务,占市内出租车出行总趟次64.0%,其中59.1%会产生用户反馈,出租车智慧码日均扫码31.2万次。 自推出以来至2020年6月30日,智慧码已累计获得乘客评价约1,620万次,平均每位出租车司机获评价超过550次。基于这些,就可以构建起出租车司机的服务评价体系,并且以星级的形式,被展示在出租车的顶灯上,从而实现扬招服务水平的路边可视化。 根据F&S报告,2019年出租车扬招依然占据出租车总交易额的96.3%,未来5年,扬招也将继续与网招平行发展,更重要的是,占据如此比重的扬招业态,对数字化的需求是嗷嗷待哺,因此,尽管嘀嗒出租车业务还处在发展初期,但已经体现出了数字化赋能所释放出的强大的力量。在宋中杰设想的终局中,网约、扬招、嘀嗒提供的数字云扬招,以及其他有可能的出行方式都将并存。基于这一逻辑,嘀嗒的长期战略方向是打造出租车网招和扬招双业态共同增量发展新格局,并最终做到线上线下一体化、巡游网约一体化。 自我造血是王道 连续15月盈利的秘诀 招股书提到,嘀嗒作为纯信息服务提供商,并不拥有或租赁车队的车辆,也不承担任何拥车费用。顺风车车主以自我出行需求为前提,以出行成本费用分摊为导向,不以营利为目的,非经济动机在车主参与顺风出行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因此平台无须向顺风车车主提供大量的额外补贴。 同样,嘀嗒出租车网约订单对于出租车司机是一个订单补充渠道,通过获取网络订单,出租车司机增加了收益,提高了汽车利用率,因此,平台也无须向出租车司机提供大量的额外补贴。2019年,嘀嗒向顺风车车主和出租车司机提供的补贴和激励仅占总收入的4.6%,2020年上半年,这个比例则下降为0.03%。 能够抓准时机,及时停掉补贴,保持平台的良性发展,这得益于嘀嗒创始团队以往的创业经验。嘀嗒出行联合创始人李金龙曾说,“通过上一次的创业经历嘀嗒意识到,在补贴大战中,以创业公司的资源和基本面与巨头打补贴战无异于以卵击石,补贴不可能一直持续,总有一天会停止,不如先防守,如果能够挨过去,就还有再起的机会”。孙子兵法说,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不可胜者守也。 嘀嗒的上市,不仅是对整个出行行业的正面赋能,也给四轮出行板块中的顺风车和出租车板块带来光环。未来,中国四轮出行市场的格局究竟如何演变,一起拭目以待。
10月8日,嘀嗒出行(以下简称“嘀嗒”)正式向港交所公开递交招股书,拟在港交所挂牌上市,海通国际资本有限公司及野村国际(香港)有限公司为联席保荐人。 招股书显示,嘀嗒是中国领先的技术驱动型移动出行平台,旨在创造更多的交通运输能力,同时减少对环境的影响,采用双管齐下的策略,专注顺风车和出租车发展。 根据Frost&Sullivan弗若斯特沙利文咨询公司(以下简称“F&S”)报告,2019年,嘀嗒在顺风车市场排名第一,市占率为66.5%,在出租车网约市场排名第二,此外,嘀嗒也是中国数字化扬招业务的开拓者及领先出行平台。 招股书显示,2019年,嘀嗒平台交易总额(GTV)为110亿元人民币。2017、2018和2019年,嘀嗒的营业收入分别为0.49亿元、1.18亿元和5.81亿元,三年累计增长近12倍。同时,2019年和截至2020年6月30日止六个月,经调整净利润分别为1.72亿元和1.51亿元。 招股书显示,嘀嗒未来将继续发力主营业务,巩固顺风车行业的市场领导地位以及推动出租车行业的数字化转型,同时提升变现能力与丰富变现渠道,提升在大数据,算法,人工智能等创新技术方面的能力以及在资本方面做出更多战略联盟、投资与收购的探索。 用赋能、和谐、共赢的发展理念重塑大众出行生态 根据F&S报告,中国四轮出行市场(出租车扬招、出租车网约、网约车、顺风车)的GTV预计将由2019年的7,119亿元增至2025年的11,005亿元,复合年增长率将为7.5%。顺风车市场将成为增长最快的细分市场,其GTV将由2019年的140亿元增至2025年的1,139亿元,复合年增长率为41.8%。出租车在未来仍将是中国四轮出行市场中最大的细分市场,2019年,出租车在中国四轮出行市场中占据68.6%的份额,预期到2025年在53.9%左右,继续保持第一。2019年,出租车扬招部分GTV占据出租车总GTV的96.3%,未来将继续与网招模式平行发展。 据招股书,嘀嗒是中国领先的技术驱动型出行平台,在过去六年中,嘀嗒通过云计算、定位导航、高级算法及移动技术等前沿科技,将以往熟人之间的零星拼车行为,转变为陌生人分享相近出行路线的大规模常规出行行为,并有效解决了顺风出行的信任和效率问题。 截至2020年6月30日,嘀嗒已经在全国366个城市提供顺风车服务,大约有1,920万位注册顺风车车主和980万位认证通过的顺风车车主。2017年、2018年和2019年,嘀嗒顺风车GTV分别约为7亿元、19亿元和85亿元,2018和2019同比增长分别为171.4%和347.4%。 同时,在出租车领域,截至2020年6月30日,嘀嗒已在86个城市提供出租车网约服务,并与17个城市的市级或区级出租车协会建立了战略合作伙伴关系。2019年下半年,嘀嗒开拓“智慧出租车”新业务,在提供出租车网约业务的同时另辟蹊径,推出“出租车打车助手”和“智慧码”,打通乘客、司机、计价器、顶灯、车辆、出租车公司和管理部门之间的数据连接,为出租车扬招业态提升效率服务和体验提供数字化解决方案,并成为中国数字化扬招业务的开拓者及领先出行平台。截至目前,嘀嗒已与西安、沈阳、徐州、南京4个城市开展全面智慧出租车合作。2020年6月,在智慧出租车示范城市西安,嘀嗒已为约940万次出租车出行提供数字化服务,占市内出租车出行总趟次64.0%,其中59.1%会产生用户反馈,出租车智慧码日均扫码31.2万次。 率先跨越规模门槛实现飞轮效应 招股书中提到,嘀嗒的商业模式“有着巨大的网络效应,推动了不断壮大及参与度与日俱增的用户群”,车主和乘客的增加,带来匹配效率持续提升,进而吸引更多乘客和车主使用,这就形成了嘀嗒的增长飞轮效应。从数据看,截至2020年6月30日止六个月,嘀嗒平台的平均月活用户为1,470万名。2017、2018、2019近三年的营业收入分别为0.49亿元、1.18亿元和5.81亿元,三年增长近12倍。 嘀嗒通过“信息服务费”等方式形成收入,嘀嗒本身不拥有车辆,另外,也无须向顺风车车主和出租车司机持续支付大规模激励和补贴,使得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都很小。这一轻资产商业模式,让嘀嗒以最小的投入迅速扩大业务规模,有力推动营收和净利润的增长。2019年,嘀嗒向顺风车车主和出租车司机提供的补贴和激励仅占总收入的4.6%,2020年上半年,这个比例则下降为0.03%。 得益于轻资产、低变动成本的商业模式,按经调整净利计算,嘀嗒自2019年起已实现盈利。2019年及截至2020年6月30日的六个月,经调整净利润分别为1.72亿元和1.51亿元,对应经调整净利润率分别为29.7%及48.6%。在经营现金流上,嘀嗒2019全年创造经营性现金流近4亿元,2020上半年,仍创造1.3亿经营性现金流。这意味着在遭遇“疫情”冲击的极端情况下,嘀嗒也依然展现出了良好的自我造血能力,为各项业务健康可持续增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招股书显示,管理团队持股比例为34.43%,占总投票权的50%,上市后可控制投票权约73.57%,以宋中杰为首的高管团队保持管理团队的独立决策权,将使公司长期受益。根据招股书,机构股东包括蔚来资本、IDG、崇德投资、易车、高瓴资本、京东、携程等,在嘀嗒出行上市前持股比例分别为21.60%、10.23%、7.15%、4.95%、4.14%、4.14%、2.86%。 有业内人士认为,未来,随着顺风车大众化及出租车数字化需求不断增长,专注顺风车及出租车的嘀嗒,将继续沿着为社会整体创造长期价值的发展之路,通过提高现有运力的效能及效率,不加剧社会和商业矛盾,改善每个人的出行体验,为中国出行生态系统赋能,最终让商业、城市、社会和环境实现和谐、共赢、可持续发展。
10月8日,嘀嗒出行(以下简称“嘀嗒”)正式向香港交易所公开递交招股书,拟在港交所挂牌上市,海通国际资本有限公司及野村国际(香港)有限公司为联席保荐人。 招股书显示,嘀嗒是中国领先的技术驱动型移动出行平台,旨在创造更多的交通运输能力,同时减少对环境的影响,以“让出行生态系统更高效和环保,让每次出行变得温暖和愉悦”为使命,采用双管齐下的策略,专注顺风车和出租车发展。 根据Frost&Sullivan弗若斯特沙利文咨询公司(以下简称“F&S”)报告,2019年,嘀嗒在顺风车市场排名第一,市占率为66.5%,在出租车网约市场排名第二,此外,嘀嗒也是中国数字化扬招业务的开拓者及领先出行平台。 招股书显示,2019年,嘀嗒平台交易总额(GTV)为110亿元人民币。2017、2018和2019年,嘀嗒的营业收入分别为0.49亿元、1.18亿元和5.81亿元,三年累计增长近12倍。同时,2019年和截至2020年6月30日止六个月,嘀嗒经调整净利润分别为1.72亿元和1.51亿元。 招股书显示,嘀嗒未来将继续发力主营业务,巩固顺风车行业的市场领导地位以及推动出租车行业的数字化转型,同时提升变现能力与丰富变现渠道,提升在大数据,算法,人工智能等创新技术方面的能力以及在资本方面做出更多战略联盟、投资与收购的探索。 领先的技术驱动出行平台 顺风车市场第一 据招股书,嘀嗒是中国领先的技术驱动型出行平台,在过去六年中,嘀嗒通过云计算、定位导航、高级算法及移动技术等前沿科技,将以往熟人之间的零星拼车行为,转变为陌生人分享相近出行路线的大规模常规出行行为,并有效解决了顺风出行的信任和效率问题。 截至2020年6月30日,嘀嗒已经在全国366个城市提供顺风车服务,大约有1,920万位注册顺风车车主和980万位认证通过的顺风车车主。2017年、2018年和2019年,嘀嗒顺风车GTV分别约为7亿元、19亿元和85亿元,2018和2019同比增长分别为171.4%和347.4%。 同时,在出租车领域,截至2020年6月30日,嘀嗒已在86个城市提供出租车网约服务,并与17个城市的市级或区级出租车协会建立了战略合作伙伴关系。2019年下半年,嘀嗒开拓“智慧出租车”新业务,在提供出租车网约业务的同时另辟蹊径,推出“出租车打车助手”和“智慧码”,打通乘客、司机、计价器、顶灯、车辆、出租车公司和管理部门之间的数据连接,为出租车扬招业态提升效率服务和体验提供数字化解决方案,并成为中国数字化扬招业务的开拓者及领先出行平台。截至目前,嘀嗒已与西安、沈阳、徐州、南京4个城市开展全面智慧出租车合作。2020年6月,在智慧出租车示范城市西安,嘀嗒已为约940万次出租车出行提供数字化服务,占市内出租车出行总趟次64.0%,其中59.1%会产生用户反馈,出租车智慧码日均扫码31.2万次。 率先跨越规模门槛实现飞轮效应 轻资产模式盈利能力强、抗风险能力强 招股书中提到,嘀嗒的商业模式“有着巨大的网络效应,推动了不断壮大及参与度与日俱增的用户群”,车主和乘客的增加,带来匹配效率持续提升,进而吸引更多乘客和车主使用,这就形成了嘀嗒的增长飞轮效应。从数据看,截至2020年6月30日止六个月,嘀嗒平台的平均月活用户为1,470万名。2017、2018、2019近三年的营业收入分别为0.49亿元、1.18亿元和5.81亿元,三年增长近12倍。 嘀嗒通过“信息服务费”等方式形成收入,嘀嗒本身不拥有车辆,另外,也无须向顺风车车主和出租车司机持续支付大规模激励和补贴,使得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都很小。这一轻资产商业模式,让嘀嗒以最小的投入迅速扩大业务规模,有力推动营收和净利润的增长。2019年,嘀嗒向顺风车车主和出租车司机提供的补贴和激励仅占总收入的4.6%,2020年上半年,这个比例则下降为0.03%。 得益于轻资产、低变动成本的商业模式,按经调整净利计算,嘀嗒自2019年起已实现盈利。2019年及截至2020年6月30日的六个月,经调整净利润分别为1.72亿元和1.51亿元,对应经调整净利润率分别为29.7%及48.6%。在经营现金流上,嘀嗒2019全年创造经营性现金流近4亿元,2020上半年,仍创造1.3亿经营性现金流。这意味着在遭遇“疫情”冲击的极端情况下,嘀嗒也依然展现出了良好的自我造血能力,为各项业务健康可持续增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用赋能、和谐、共赢的发展理念 重塑大众出行生态 招股书中提到,嘀嗒“以配合监管举措为长远目标”,嘀嗒坚持与监管相向而行,通过顺风车和智慧出租车服务,让现有存量汽车发挥更大效能,在实现社会资源最优利用的同时,实现环境影响最小化。 在顺风车领域,作为合规顺风车的开创者和领军者,嘀嗒积极参与顺风车行业新业态治理,参与并推动顺风车行业标准和与之相适应的法律法规形成和完善。在出租车领域,嘀嗒通过开拓智慧出租车新业务,以技术、数据和模式创新为传统出租车行业赋能,助力其加速供给侧改革和数字化转型,为出租车行业赢得更大增量空间。 过去六年,嘀嗒始终秉持和谐与共赢的发展理念——即资本和技术的投入,应该以带动利益相关方以及整个行业的共同发展进步为目标,坚持“用户第一,行业第二,平台第三”,在帮助司机提升收入,让用户实现集约化出行,提升道路通行效率,助力节能减排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万亿级市场前景远超想象 多家一线投资机构加持 根据F&S报告,中国四轮出行市场(出租车扬招、出租车网约、网约车、顺风车)的GTV预计将由2019年的7,119亿元增至2025年的11,005亿元,复合年增长率将为7.5%。顺风车市场将成为增长最快的细分市场,其GTV将由2019年的140亿元增至2025年的1,139亿元,复合年增长率为41.8%。出租车在未来仍将是中国四轮出行市场中最大的细分市场,2019年,出租车在中国四轮出行市场中占据68.6%的份额,预期到2025年在53.9%左右,继续保持第一。2019年,出租车扬招部分GTV占据出租车总GTV的96.3%,未来将继续与网招模式平行发展。 以嘀嗒创始人宋中杰为首的管理团队,精诚合作创业多年。招股书显示,管理团队持股比例为34.43%,占总投票权的50%,上市后可控制投票权约73.57%,以宋中杰为首的高管团队保持管理团队的独立决策权,将使公司长期受益。根据招股书,机构股东包括蔚来资本、IDG、崇德投资、易车、高瓴资本、京东、携程等,在嘀嗒出行上市前持股比例分别为21.60%、10.23%、7.15%、4.95%、4.14%、4.14%、2.86%。 未来,随着顺风车大众化及出租车数字化需求不断增长,专注顺风车及出租车的嘀嗒,将继续沿着为社会整体创造长期价值的发展之路,通过提高现有运力的效能及效率,不加剧社会和商业矛盾,改善每个人的出行体验,为中国出行生态系统赋能,最终让商业、城市、社会和环境实现和谐、共赢、可持续发展。
在很多人的认知中,顺风车可能还是一种低效,无保障,充满不确定性的出行方式,因而也很难列入出行的主要选择。但,一切正在发生变化。 张女士家住北京通州,在望京上班,由于公交和地铁不便,她日常通勤几乎都是靠嘀嗒顺风车,时间长了渐渐习惯了这种轻松又高效的出行方式,也可以在车上处理很多工作事宜,或者闭目养神,和车主聊天。张女士一般每天晚上在嘀嗒顺风车平台约车,基本第二天一早都能遇上时间和线路都合适的车主接单,另外,她还经常和家住同一小区,同时工作单位也邻近的同伴一起约顺风车,这样下来,一个人的出行成本只有网约车的1/4到1/5。 说到顺风车,崔女士的印象很深刻,她有几次在晚上六七点时要打车,但当时正是大家用车高峰期,网约车很难约到,或者要网上排很长队,但约嘀嗒顺风车,往往很快就有车主接单了,而且基本可以做到很快就出发。刘先生也有类似体验,临近下班时间,提前半小时到一小时约嘀嗒顺风车,还遇到几次车主几秒内接单的情况。 同样习惯顺风车通勤的吴女士,则分享了约顺风车的小窍门:一般工作日早上,出发前半小时到一小时约车,约成概率也挺高。因为很多车主在出发前,都会上平台看看有无合适乘客同行,或者已经接了一单再看可否再拼一单。 无论是张女士,吴女士,刘先生还是崔女士,都非常喜欢顺风车的体验,一路交流对社会热点的看法,分享消费心得,聊聊生活趣事等。而守时,是她们和车主最基本的原则。一般都会在App内通过IM消息沟通好上车时间和地点,半年下来,她们还没遇到过迟到和爽约的车主,到了时间没上车几乎只有一种情况:就是等车地点沟通有一些误差,“花了几分钟找车”。 这是今天,大中型城市较有代表性的顺风车体验。日常通勤是市内顺风车非常重要的场景,车主和乘客都是有固定职业的上班族,双方共同来创造和维护良好合乘体验。而嘀嗒平台上的信用分,行为分,以及评价标签等管理机制,也渐渐外化为用户的行为习惯,毕竟,分值太低,乘客不愿坐你的车,车主在接单时也会犹豫。 而在一些城乡或城际出行中,顺风车还常常带来“意外的惊喜”。方女士是上海的一名律师,因为工作关系,她经常需要去一些偏远的乡镇普法,交通非常不便,一次偶然机会她开始尝试嘀嗒顺风车,让她惊喜的是,在嘀嗒平台上经常能遇到车主去这些地方。这也让方女士对嘀嗒顺风车有种天然的亲近感和好感,过去六年多一直不间断使用,如今,她在嘀嗒平台上的合乘记录已超过900次。 另一位从事研究工作的林先生,因工作需要经常去长三角一带调研。当时需要去很多地级市下面的乡镇,以往一般需要辗转换乘很多次才能到达,非常不便…….后来经朋友推荐开始用顺风车,顿时轻松了不少。在林先生看来,江苏省内有很多百强县,城乡之间的出行往来很频繁,顺风车这一点对点出行方式非常有价值。 无疑,今天的顺风车,已经从过去那个低效、散乱、无保障的出行方式,逐渐演进成为一种高效、规模化、保障健全的出行方式。可以说,在平台以及用户的共同努力下,公众接受顺风车的种种障碍已经有效化解,对顺风车的认可度在持续提升,从而推动顺风出行进入一个多、快、好、省的全新时代。 “多”与“快” 相互加持 “快”成为顺风车新标签 以嘀嗒出行在六周年时公布的数据为例,过去六年,嘀嗒平台累计共享座位超24亿次,车主在30秒内累计接单超过1亿次,3分钟内接单超2亿次。同时,在过去一年,嘀嗒出行注册用户数量净增5000万,至1.8亿;注册车主数量净增400万至1900万。 嘀嗒出行一位相关负责人表示,从统计来看,近两年来顺风车30秒内接单的占比的确是越来越高,主打预约出行的顺风车,即时性在不断加强,在很多时间段和地段,已经和网约车没有太大差别了。 数据显示,目前嘀嗒顺风车的在整个顺风车市场的份额近7成,同时用户规模不断增长和产品体验持续升级,带来顺风车体验的核心指标“应答率“的持续提升,目前峰值应答率已超过70%,行业领先优势进一步强化。 “快“,已成为顺风出行的新标签。 而应答率提升又进一步吸引了更多用户加入,并提升使用频率,从而进入 “应答率提升――用户增长――应答率进一步提升”的正循环。这也使得嘀嗒出行过去一年内注册用户净增5000万,注册车主净增400万。 更省的同时,如何“更快”和“更好”? 对于四轮出行而言,用户的核心需求无非两点,即“快”和“便宜”,在此基础上再追求服务和体验。但快和便宜是一对天然矛盾体,很难兼得。网约车快车的核心优势是快,但很难做到便宜,顺风车核心优势是便宜,但很难做到随叫随走。 而让顺风车能在更省的同时,也实现“更快”和“更好”,正是嘀嗒顺风车平台的重要目标。 首先,顺风车主的潜在群体是中国2亿多私家车主,未来增长潜力巨大。此外,顺风车用户和车主都有参与合乘的天然需求,用户增长能带来车上空座的更高效利用,这也使得嘀嗒顺风车的人均出行成本能不断降低。 事实上,定价体系是保证顺风车快速发展,同时又保证真顺风不偏离的重要条件。经过六年实践,嘀嗒顺风车定价仅为当地快车价的50%左右,而且路程越长,平均每公里车费越低,且不受堵车、及其他营运性质的因素影响,既能有效排除非法营运,又能够让司乘双方体验都实现的更好。 同时,嘀嗒出行平台通过运用前沿技术,包括云计算、基于位置的导航、高级算法和移动技术,顺风车在体验,效率和安全上的不断升级;同时,通过完善用户行为规则,互相评价机制增加司乘之间的信任,这使得以往基于熟人关系,在局部地区的零星顺路拼车行为,升级外化成为陌生人之间,在更大地理范围内,基于相同或相近路线的大规模合乘出行行为。 一位业内人士表示,顺风车主和乘客,都是需求的表达方,顺风车平台其实是在做两端用户的撮合,在行程匹配度和时间匹配度计算方面其实比快车更为复杂,匹配系统的决策过程会更智能。 “顺风车的匹配算法模型,其实考虑的是如何让司乘双方需求都得到有效满足,体现顺风车平等互助的本质。比如乘客在某个时间点需要从A到B,车主在某个时间点需要从C到D,系统需要在所有车主行程中筛选出合适者给到乘客选择,也需要在所有乘客行程中筛选出合适者给到车主选择,这也即嘀嗒顺风车的双向确认机制。” 此外,在用户行为规范及行为管理方面,嘀嗒顺风车经过多年摸索已形成一套综合立体体系,通过行为分来规制用户的违规行为,包括从扣分,暂时封禁到永久封禁的全方位管理措施;通过行为大数据筛查来对取消率高,完单率低,以及存在违规行为的车主进行筛查和排查。同时,平台通过信用分来规范用户的履约行为,信用分高的用户,可获行程优先匹配和专属客服等权益。 嘀嗒出行一位负责人表示,未来,平台将会有更多车主和乘客权益,会和信用分绑定,进一步强化用户的履约守信意识。 而顺风车合乘文化的打造,也是让顺风车体验越来越好的重要因素。通过顺风车合乘公约,以及诚信,友善,平等,文明,和谐的顺风车出行文化的深入倡导,越来越多用户更加深入理解了顺风车平等互助本质,并在出行过程中共同来维护良好合乘体验。 顺风车尚不完美 但越来越多场景下已可以作为最优选择 不可否认,顺风出行体验依然有不完美的地方,但从整体趋势来看,随着顺风车产品体验的不断优化,平台规则的不断完善,顺风出行文化的不断深入人心,这些问题正在越来越少,概率越来越低,用户整体出行满意度也在不断提高。 正如对待其他新生业态一样,对于顺风车更需要看主流,看其能够给用户,城市和整个社会带来的积极价值,同时还要有发展的眼光。事实上,顺风车在帮助更多人节约出行成本,实现道路和车辆等社会资源更优化利用,缓解潮汐出行压力及节假日公共交通压力方面的价值已经越来越凸显,而其绿色,共享,和谐的文化内核也日渐成为新出行文明的风向标。 此外,顺风车给合乘双方带来轻松、愉悦、有趣的体验,司乘关系平等带来的友善互助,更是网约车无法比拟的。在让用户以更低成本来实现个性化出行,如日常通勤、节假日出游、春运返乡及满足其他个性化出行需求满足方面,顺风车还具备巨大差异化优势。 以嘀嗒顺风车大数据显示,过去5年春运中,嘀嗒出行已累计服务超3亿次的顺路回家过年合乘需求,而过去六年,有超过3.3亿都市人在早晚高峰享受到便捷环保的顺风出行。此外还有超过1000万的城市居民,在公交尚少的清晨5点-6点通过顺风车奔赴新的一天。 无论是从第三方数据,嘀嗒出行平台的实践,还是城市交通发展客观趋势来看,顺风车在未来都将会逐步进入主流市场。中国私家车的7亿空座中将有越来越多被分享,同时顺风合乘的效率,体验都会越来越好,顺风车在越来越多情况下,将成为人们出行的重要选择和最优选择。
最近一段时间,著名互联网网约车出行公司嘀嗒拼车传出了准备香港上市的消息,一时间让这个顺风车霸主再次走到了大众的眼前,这个曾经白捡顺风车霸主的嘀嗒出行又成为了大众关注的焦点,那么还是那个问题,如今可能要准备上市的嘀嗒出行到底还能走多远呢? 01 一、被传上市的嘀嗒出行? 近日,根据证券日报的报道,有消息传出,中国第二大移动出行平台嘀嗒出行考虑在香港进行5亿美元IPO。嘀嗒出行就此对媒体回应称,针对这则信息不予评论,没有相关信息可以披露。嘀嗒出行为何在此时被传出拟上市的消息?有两种声音,一种认为其对资金非常渴求,还有声音则认为是投资人想退出。对此,《证券日报》记者采访了嘀嗒出行联合创始人李金龙,其表示“我们不做评论”。 嘀嗒出行成立于2014年,以顺风车业务起家,在2017年10月进入出租车市场后,形成了顺风车、出租车两大业务板块。说起嘀嗒出行相信很多人都会和网约车市场的第一霸主滴滴有点傻傻分不清的感觉,不过相比于滴滴专车、快车、顺风车、出租车、共享单车一个不拉的市场布局,嘀嗒出行的市场就明显小的多了,嘀嗒出行的业务非常简单,可以说就是两个顺风车和出租车,结果就是这么一个不起眼的业务简单的嘀嗒,目前已经做到了顺风车市场和出租车扬招数字化市场的第一名。 根据嘀嗒出行六周年成绩汇报信披露,截至今年8月31日,嘀嗒出行的整体注册用户数已突破1.8亿,注册车主数突破1900万,认证通过车主超过1000万;累计注册出租车司机数量超过190万,累计认证通过出租车司机数量超80万。 然而就是这两个不起眼的业务,去年9月嘀嗒出行就突然宣布实现了总体盈利,这让一直以来都不怎么赚钱的网约车市场看的一脸懵圈,不过说实在的,嘀嗒出行这个顺风车霸主却是捡来的,顺风车是嘀嗒的起家业务,嘀嗒上线时的APP名称就是嘀嗒拼车,不过一直以来中国的顺风车市场都是滴滴的天下,然而2018年滴滴因为两起恶性事件被迫全面下线顺风车, 借助这个市场机会,嘀嗒出行可谓是立马迎风而上,迅速接手了滴滴留下的空白市场,一举成为了中国顺风车的老大。 艾媒咨询机构预计,2020年,中国顺风车用户规模将达2.49亿人,顺风车需求会长期存在且日渐增多。据公安部统计数据,截至去年底,中国私家车保有量约为2.07亿辆,每天至少有60%的车辆会上路,平均每辆车有3.5个座位是空的,以往返两个行程算,就意味着每天有7亿个空座在路上跑。 也正是如此,嘀嗒出行虽然面对着巨头的竞争却拿下了两个相对细分的市场,也成为了其拿下市场第二把交椅的最终依仗。 02 二、嘀嗒出行到底能够走多远? 说实在,嘀嗒出行上市倒是一件不让人意外的事情,我们仔细研究嘀嗒出行的融资就会发现,嘀嗒出行2017年3月1日完成了D轮融资,投资方为蔚来资本,但具体金额未披露,从2014年成立至今,嘀嗒出行累计融资额超过了1.3亿美元,投资方还包括崇德投资、挚信资本、IDG资本、易车等。 也就是说整整3年的时间,嘀嗒出行都没有再进行公开的融资,在这个海量烧钱的市场上,嘀嗒出行可谓是一个奇葩,不过这也就注定了嘀嗒出行对于融资的需要,无论是发展业务的需要,还是之前投资人要退出的需要,都让嘀嗒出行的上市成为了一个最好的选项,所以对于嘀嗒的上市传言我们并不意外,但是想要讨论的问题是,嘀嗒出行到底能够走多远? 首先,嘀嗒出行的商业模式属于难赚钱的辛苦模式。一直以来,市场对于网约车的商业模式其实都存在或多或少的争论,这是因为在这个商业模式之中,无论是美国的巨头Uber、lyft,还是国内的滴滴、嘀嗒,实际上其本身业务模式都是共享经济模式,共享经济模式属于一种标准的市场正外部性模式,这就是对于大多数人和市场本身来说,正外部性模式都是有利于社会发展的模式,能够有效地降低社会交易成本,成功地复用社会闲置资源,从而实现社会利益的最大化。 但是,正如同其他共享经济模式的问题一样,正外部性模式,往往却是内部的难盈利模式,因为信息服务平台不可能零成本,那么高的社会资源调配成本,这让任何一个共享经济平台都陷入了一个长期的市场盈利不确定的状态,所以共享经济平台难赚钱可能的确是共性问题。而嘀嗒出行的模式却是比难赚钱更难一步的模式,这就是两大垂直市场顺风车和出租车,顺风车市场本身管理难度大、游走在法律的边缘,再加上市场的参与方良莠不齐,所以业务发展难度极大,此前根据公开市场的信息显示,嘀嗒出行的出租车业务并不赚钱,顺风车定价比滴滴顺风车低20%,每单只收一两元钱的信息服务费。平台上1200万司机,平均一天只接1.3单。所以,这样的业务模式注定了嘀嗒出行即使盈利赚的也是辛苦钱,属于那种很难做的很大的商业模式。 其次,嘀嗒出行面临着激烈的市场竞争。对于嘀嗒出行来说,这个市场霸主的地位其实来的有些运气成分,谁也没想到友商会连续两次出现黑天鹅事件,从而白送了嘀嗒一个市场第一的宝座,在2018年友商顺风车安全事故后,嘀嗒月活一度翻番,在三个季度里月活增长135%,《中国经营报》甚至直言,在友商“顺风车下架的一年中,嘀嗒的顺风车单量直接翻了10倍”。 众所周知,在互联网市场上得位不正往往就意味着其本身的市场地位也处于不易稳固的状态,虽然说顺风车出行这种出行方式有一定的用户粘性和使用习惯成分,但是由于进入门槛极低,所以市场上几乎各家网约车平台甚至于共享单车平台只要有点规模了都要进军顺风车。如今的市场可谓是群雄逐鹿,不仅老牌霸主滴滴又重新回到了市场,高德、哈啰也是纷纷进军,还有大大小小的其他市场参与方,市场的纷争其实依然存在,在如此激烈的市场竞争下,嘀嗒出行能够守住多少市场份额,最终能否推动市场集中度向自己靠拢还是有非常多的未知数。 第三,嘀嗒的出租车模式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嘀嗒出行除了顺风车之外,还有出租车市场,只是出租车市场大家其实都非常熟悉,各地出租车各种服务体验差、拒载等已经是见惯不惯的话题了,各大平台对于出租车其实都采取了一个拉拢的策略,我们看到嘀嗒在这方面一开头是不收费,从去年宣布盈利之后,我们观察到嘀嗒的市场立刻就出现了反复,因为有传言说嘀嗒要向出租车司机收取信息服务费,一下子引发了出租车司机的强烈反弹,也成为了一个不大不小的热点事件,所以未来如果嘀嗒还想在出租车上盈利的话,不确定性的问题还是相当多的。 整体上来说,嘀嗒上市其实并不会有什么问题,不盈利的Uber、lyft都上市了,盈利的嘀嗒想要上市不难,难的是当前小而美的嘀嗒出行模式在经历了资本市场的洗礼之后还能走多远,能不能再坚守住自己的初心了,这才是嘀嗒最大的问题。
9月3日讯(记者里豫 邓玉蕊)成立于2014年的嘀嗒出行,日前迎来成立六周年的日子。仅六年时间里,这家专注于出租车和顺风车细分领域的移动出行公司,整体注册用户数突破已1.8亿,注册车主数突破1900万,认证通过车主超过1000万。同时,连续15个月实现盈利。 成绩背后,嘀嗒出行一直专注细分领域,坚持“轻平台”商业模式,并由此建立起坚固的“护城河”。那么在“轻”模式下,其所谓“壁垒”是什么?平台有何商业价值?其所在的细分领域又是否真的能产生“大鱼”? “轻平台”运营 公开资料显示,嘀嗒出行成立于2014年,是一家专注出租车和顺风车服务的移动出行企业。过去六年,嘀嗒出行主打以信息撮合为基础的轻运营模式。 在互联网思维已经根深蒂固的出行领域,出租车和顺风车市场空间能有多大?艾媒咨询机构数据显示,2020年中国顺风车用户规模将达2.49亿人,据公安部统计数据,截至2019年底中国私家车保有量约为2.07亿辆。每天至少有60%的车辆会上路,平均每辆车有3.5个座位是空的,往返两个行程就有将近7亿个空座。 另一组来自出租车领域的数据同样惊人。2012年,全国出租车每天订单数量近7000万,在网约车兴起的今天,出租车日均订单依然在5500万左右,服务人次超过1亿,而整个网约车市场的日均订单量不过2000万-3000万。 上述数据表明,中国顺风车需求长期存在,且呈现日渐增多的趋势。同时,出租车仍然是目前最主要的出行力量。 嘀嗒出行作为提供信息撮合的轻运营平台,在顺风车领域最大的竞争优势就是形成规模,将车主的空置资源与乘客需求最大化匹配。借助六年来的积累,嘀嗒出行的整体注册用户数已突破1.8亿,注册车主数突破1900万,认证通过车主超过1000万,其中超过60%顺风车用户是朋友转介绍来的。过去六年,嘀嗒顺风车累计共享座位超24亿,嘀嗒顺风车车主在30秒内接单超1亿次,3分钟内接单超2亿次,车乘互给好评超2500万次,嘀嗒顺风车应答率从40%上升到70%。 但大规模覆盖车主只代表嘀嗒出行具备基础运力,在网约快车便捷性的围剿下,乘客对顺风车的粘性也是“壁垒”之一。根据嘀嗒出行公布的数据,在嘀嗒出行App上有不少超过五年的“铁粉”用户,接单或合乘记录在200次以上,此前在QQ群、贴吧拼车的用户也被吸引到这个平台上来。在这些人看来,顺风车低价高效,同时又解决了日常通勤、城际出行等刚需问题,因而用户对平台的粘性也较高。 另一方面,在需求巨大的出租车业务上,嘀嗒出行仍是以收取信息服务费为主,未来考虑针对出租车企业收取一定SaaS平台费用的“轻”模式运营。因此要形成有效“护城河”的方法就是提升巡游出租车的线下服务体验并推动其向数字化发展。 2019年7月,嘀嗒出行提出“出租车新出行”战略,对业务线进行全新升级,即做“城市出租车智慧运营服务商”,为城市出租车管理部门、运营公司和从业人员提供一整套数字化服务和管理体系。针对传统扬招用户,推出了“扬招打车助手”、“出租车智慧码”等服务。用户打车之前可看到附近的空车,上车扫码后能了解所乘坐的出租车车辆和司机信息,同时可以评价订单、在线支付、获取电子发票、分享行程等。通过对三大服务场景的重建,倒逼出租车行业提高服务质量。 经过一系列精细化运营,嘀嗒出租车已帮助全国近700家出租车公司实现数字化管理,出租车企业版服务企业客户超5000家。累计注册出租车司机数量超过190万,累计认证通过出租车司机数量超80万,夜间出租车订单累计需求超2.5亿 。“出租车智慧码”在试点城市西安自2月份上线至今,使用量已超过5000万次,占当地出租车营运总趟次的72%,服务评价率高达40%,单日用量最高突破40万次。 凭借“轻”平台的运营思路,嘀嗒出行已经连续15个月实现盈利。而移动出行领域的行业龙头滴滴出行,此前5月份刚刚宣布,仅有核心业务网约车服务实现短暂盈利。 商业价值为几何? 此前,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深化改革推进出租汽车行业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指出,私人小客车合乘(即拼车、顺风车)是出行线路相同的人选择乘坐合乘服务提供者的小客车、分摊部分出行成本或免费互助的共享出行方式,有利于缓解交通拥堵和减少空气污染。 依据《指导意见》可以知道,顺风车的基本特质包括真顺路和低定价两个方面。其本质是充分发挥闲置资源的价值,是真正的共享出行。顺风车以满足车主自身出行需求为前提,同时与乘客需求双向匹配。并且车主的主要目的是降低成本而非营利,车主与乘客之间是平等互助关系,而不是服务与被服务关系。基于两大特质,顺风车所要实现的商业价值就是降低公路运力以及经济高效。从现阶段的成果来看,顺风车的成果喜人。 嘀嗒出行参与联合编制的《2014-2020中国顺风车行业发展蓝皮书》显示,截至2019年底,全国各地有17家信息平台公司在400多个城市开展顺风车业务,累计注册车辆3000万台,在不增加车辆出行频次的前提下可以提供共享座位1.2亿个;注册乘客3亿人次,全年合乘出行36.4亿人次,已经成为城市公共交通的重要有益补充。 与此同时,巡游出租车行业数字化升级也正在稳步前进,诸多城市中的出租车服务体验与效率也有了焕新升级。在扬招依旧是巡游出租车主要招揽乘客的基础下,嘀嗒出行一直在思考如何实现网约与扬招服务的全面增长。 嘀嗒出行出租车业务上线初,将出租车网约化是主要运营策略,然而经过近三年的发展,出租车业务并没有出现预期的快速增长。由于因为快车、专车车内环境天然的优势,同样是网约产品,用户会更倾向于选择体验更佳的它们而不是出租车。因此单一利用互联网思维,将出租车加入网约车范畴并不适合其发展,长此以往只会导致出租车失去市场。 但与快车、专车等网约车不同的是,出租车扬招是其招揽乘客的独特方式。并且从目前巡游出租车日均5000万的订单来看,扬招订单整体依然占据了80%-95%,而网约化的比例只有5%-10%,即便在北京、上海这些超一线城市,出租车网约化的比例也只有20%左右。这意味着绝大部分的巡游出租车用户,依然未享受到移动互联网时代带来的便利。 掐中“命脉”的嘀嗒出行于2019年在西安市区近1.4万辆出租车上铺开“智慧码”服务,而后“出租车智慧出行”小程序升级,新增“打车助手”功能,让扬招用户能够在微信中即可精准获取1公里内出租车实时位置和预计到达时间,并为用户规划最佳上车地点,让用户通过实际情况,高效规划扬招出行或是网约出行。目前,“打车助手”已升级新增“一键呼叫”周边空车的功能,不仅提高乘客叫车效率,也为司机增加了订单来源。 嘀嗒出行CEO宋中杰认为,扬招打车的终极场景应该是无论用户在办公室还在马路边,平台都可以告诉用户,是网约出租车快,还是到一个指定的地方扬招打车更快,这样,乘客上车前的确定性就能大大提高。即扬招和网招的融合统一。 在他看来,网约车增加了供给,而嘀嗒出行“出租车新出行”战略要做的则是供给侧改革。利用互联网思维结合扬招的市场特质,做好出租车的线下服务,倒逼出租车行业去提高服务质量。随着体验的提升,用户会增加使用频次,也会有更多的新用户涌入,最终实现扬招市场的增量发展。 “大池塘里的大鱼” 虽然相比于全面开花的移动出行平台,嘀嗒出行现下只专注顺风车和出租车两大物业务板块,因而被不少人认为是“小平台”。 “这是很多人的误解,很多人认为专注意味着小,并认为我们在顺风车、出租车这两个领域哪怕做成了老大,依然会“小”,那是因为他们没有看到这两个市场的前景。我们的定位是大众出行平台,绝对不是一个小池塘里的大鱼,而是大池塘里面的大鱼。 ”宋中杰表示。 嘀嗒出行产品副总裁朱敏亦表示,这两个产品组合有着以下三个优势: 一是这两个场景加起来能覆盖95%的用户对四轮移动出行的需求,关键是不存在丢失线下需求场景的情况; 二是两者之间几乎没有冲突,比如出租车40%是短距离、只需起步价的,同时出租车98%是实时用车,正好可以与顺风车互补――顺风车主要是远距离的(15公里以上)、预约上下班通勤,很好地解决了早晚高峰期运力不足的难题; 三是两者都是通过盘活现有供给提高效率,并没有额外增加社会上的车辆。仅就这一点来说,顺风车与出租车的组合,更加符合未来的城市交通战略和城市的出行规划,与国家在道路交通方面的顶层设计相向而行。 事实上,此前顺风车曾是滴滴最赚钱的业务。根据贝恩咨询发布的《2019年亚太区出行市场研究报告》,滴滴顺风车无限期下线前,曾一度实现单均盈利。在当前全国市场私家车保有量的数量下,只需要有1%的座位分享出来,就能产生700万的顺风车订单,这一数据在出行市场依然具有吸引力。 可以预见的是,顺风车作为移动出行的重要分支以及平台的现金牛业务,将得到众多平台的青睐。但嘀嗒出行经历了六年发展,已经在获客能力,运力规模和体验这三要素方面,形成越来越高的壁垒。同时,作为功能性为主的平台,顺风车平台的市场份额提升和发展,也是其口碑和用户习惯不断累积的过程。如今,新进玩家获取用户(车主和乘客)的成本将越来越高,要胜出越来越难。 除此之外,出租车巨大的市场规模和需求也是“兵家必争之地”。此前,滴滴曾宣布旗下出租车业务即日起升级为“快的新出租”,快的新出租将投入1亿元专项补贴,为乘客发放出租车打车券,帮助司机师傅们提升单量和收入。此举意味着,滴滴重启快的加速进入瓜分出租车市场。 六年时间,嘀嗒出行走得“专而慢”,但也因此建立起高而难打的“壁垒”,成为细分领域的佼佼者。尽管未来移动出行的竞争格局越来越明晰,但已下沉市场多年的嘀嗒出行地位或难以撼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