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渠道正在发生变革,线上渠道提供的服务越来越多。京东健康以招股价上限70.58港元完成募资,昨日富途证券暗盘显示,京东健康上涨26.88%。如此受追捧,近期只有农夫山泉可以媲美。 京东健康发行后市值约为2207亿港元。在京东健康发行这段时间,阿里健康又涨了不少,昨日收盘市值达到3094亿港元。从营收和净利润数据看,京东健康表现更为出色。自从阿里2013年拿下港股一家壳公司,并将医药领域资产注入并更名为阿里健康,股价已涨了数十倍,投资者也同样有理由对京东健康抱有信心。 相对市值,目前两家公司无论营收还是净利润规模,都还比较小,其中阿里健康还处在长期亏损中,投资者看中的是长远回报。 网上销售药品有存在的现实必要。今年疫情期间,网上诊断和售药连通病人和医院,让病人得到及时治疗并减少了人体接触。有医药配送能力的京东健康业务爆发式增长,上半年营收增长76%。 很大一部分疾病是常见病和慢性病,病人知晓病因病情,在病情变化时再咨询医生,通常只需拿药即可,并不需要到医院占用医疗资源。未来随着5G推广和线上诊疗水平提高,一些只能在线下诊疗的项目也有可能移步线上。 好大夫、春雨等平台通过医生切入线上市场,提供医疗信息,而阿里健康和京东健康则是通过渠道切入市场,利用电商渠道、物流优势,再和医院、医生合作,提供多元服务,投资者看好这些平台切入医疗服务带来的机会。 目前国内医药领域已经诞生若干家市值千亿级别公司,这些药企主要从事医药研发和制造,市场会给新药研发企业高估值,国际上已有不少千亿美元级别的医药公司。人们追求更美好更健康更长寿的生活,医药因此是个长期赛道。不过医药渠道的明星企业并不多,主要是因为医药销售专业性颇强,医药企业一般都有庞大的销售团队,通过各种营销方式争夺市场。现在政府对医疗器械和药品实施大规模集中采购,为了不被挤出市场,行业玩家被迫降价,销售有望向网上渠道转移。 网售处方药禁令放开后,网上渠道将容纳更多药品,为药企增加销售渠道提供了一个机会。另一方面,网络定价的透明化,最大程度挤压灰色地带,也有望为消费者节省资金,降低医疗成本。 从消费端来看,由于药品的特殊性,人们对品质要求较其他商品更高,所以更愿意相信大平台,对大平台的依赖会导致规模效应更强。这也是投资者追捧京东健康的主要原因。
“94.50港元!” 12月8日,京东健康(6618.HK)开盘价一公布,在喜气洋洋的京东健康上市庆祝仪式现场立时一阵欢呼,这个价格比70.58港元的每股发行价涨了33.89%!当日,该股股价一度突破120港元/股,最高上冲123.90港元/股,最终以110港元/股报收,收涨55.85%。 12月9日,京东健康股价再接再厉,报收112.20港元/股。以总股本31.27亿股计算,市值超过3500亿港元,成为港交所同领域上市企业中市值最高者。 京东健康CEO辛利军在上市庆祝仪式的致辞中称,“感谢刘强东先生,正是他的战略格局和超前眼光,我们才能走得更远、更好、更踏实。” 卖药更要“卖健康” 自2019年5月份的A轮融资之后,京东健康的名字开始真正进入行业视野。但实际上,早在2014年2月,医药健康就作为京东的独立业务类目开始运营,经过6年多的经营后,京东健康已在营收上领先同行最先踏入百亿元大关。 京东健康发布的招股书显示,2017年至2019年,公司分别实现营业收入56亿元、82亿元、108亿元;2020年前三季度,京东健康的收入已达132亿元。 零售药房业务占据京东健康总收入的大部分。京东健康公布的数据显示,2017年、2018年、2019年以及2020年上半年,零售药房业务的医药和健康产品销售收入分别占其总营收的88.4%、88.8%、87.0%、87.6%。京东自建物流体系与供应链体系运输药品的优势,以及拥有中药饮片供应链、药品冷链,以及药品或非药品批发等独有业务,都为这项业务占据主要营收提供了支撑。 京东健康同时也是上市互联网医疗上市企业中最快盈利并稳定增长的公司。招股书显示,虽然目前京东健康的在线医疗健康服务占总收入比重并不大,但收入额随着扩大线上平台、全渠道布局、在线医疗健康解决方案而不断增长。 “互联网医疗企业普遍存在靠卖药支撑营收的问题。”京东健康看懂App医疗健康行业分析师陈乔姗向记者介绍称,“即便是线下医院,卖药获得的收入也占很大比重。” 米内网数据显示,2019年我国三大终端六大市场药品销售额实现17955亿元,同比增长4.8%。从三大药品销售终端的销售额来看,公立医院的终端市场份额最大,占比66.6%。 但京东健康的招股书显示,公司的收入并不主要依赖“卖药”,反而是非药产品的销售更受青睐。截至2017年-2019年,公司药品销售产生的商品收入分别占商品总收入的21%、25%、27%,2020年上半年,该占比为29%。同期,公司的非药产品销售产生的商品收入分别占京东健康商品总收入的79%、75%、73%和71%。据了解,公司的非药产品包括保健产品以及医疗用品及器械。其中,医疗用品及器械主要包括隐形眼镜、成人用品、计划生育产品,以及用于家庭医疗保健、康复和健康监测的医疗设备。 据介绍,京东健康并非简单地将药房搬到线上、将药品当做外卖来销售,而是将其打造成一个新的增量入口。京东大药房披露的数据显示,截至今年5月,京东大药房平台45%的药品品规未曾在线下药房销售或不以线下药房为主要销售渠道,而这些药品贡献了京东大药房超50%的专科用药销售额。这些药品中,有过半订单被发往三线以下城市,在提升药品可及性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 处方外流市场潜力巨大 虽然卖药已成为很多互联网医疗企业默认的“致富之路”,但这并不代表套用过往模式就可一劳永逸。每个想把线上零售之路走得“更远、更好、更踏实”的医药企业,都绕不开处方药市场。 弗若斯特沙利文报告预计,中国门诊药品销售额中,高达87.6%的可以在医院外流通,该销售额中高达32.5%的药品可以在线分销,表明中国处方外流的市场潜力巨大。不过,处方外流市场也存在一定挑战性,由于各地医保政策不同,各类互联网医疗健康企业目前仍无法直接连通线下所有医保。 从现有政策来看,关于处方外流市场方面的政策正在逐渐明朗。《“十三五”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规划》中提到,全面深化公立医院改革,严禁公立医院提高药品价格。受该政策影响,公立医院无法通过药品销售获利,从而降低了公立医院药品销售的积极性,导致公立医院药品销售收入贡献日益减少。此外,《全国零售药店分类分级管理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及《关于进一步改革完善药品生产流通使用政策的若干意见》的发布,亦对处方药院外流通改革作出了指引。 京东健康的产业链布局以“医+药”为双轮驱动。一位不愿具名的的业内人士向记者透露,带量采购、药价零加成会把医院医生的这部分收入砍下去。一部分升迁无望或没有学术追求的医生,可能会选择去其他平台发展。” HHC投资管理公司董事长刘兆瑞向记者表示,“京东健康长期的挑战在于‘医+药’双轮驱动能否形成良性驱动。”
12月8日登陆港交所的京东健康(06618.HK)最终以上涨55.85%、总市值3440亿港元的战绩结束了在资本市场的首日亮相。3440亿港元的市值将上市两年多的平安好医生(01833.HK)1050亿港元的市值远远甩在身后。 在市值巨大差距的背后,京东健康和平安好医生两家业务模式和业绩表现也有不少差异。综合分析师观点,从业绩表现上来说,京东健康在流量和营收规模上远超平安好医生,并早在3年前就实现了盈利,而更早上市的平安好医生至今仍未摆脱亏损。从业务模式上来看,前者由于物流能力的加持,在线零售药房方面优势明显,后者则在在线医疗服务业务上走得更远,自有医疗团队规模更为强大。 京东健康首日市值超3个平安好医生 2019年5月,京东健康宣布独立于京东集团运营。仅仅19个月后,京东健康于12月8日成功登陆港交所,成为京东数科、京东健康、京东物流这三大京东分拆业务中成功上市的第一家。 上市首日京东健康即迎来开门红。根据Wind资讯,京东健康此次发行价为每股70.58港元,开盘后一路高歌猛进,最高价达到123.9港元,至收盘时报110港元,涨幅达55.85%,总市值为3440亿港元。 这家被称为“全球最年轻的独角兽”的企业在短短一年多时间,估值涨了数倍。2019年11月,京东集团2019年三季报显示,京东健康在当年11月成功完成了A轮优先股融资,投后估值约70亿美元。今年京东集团的二季报则显示,8月17日,京东健康与高瓴资本就京东健康B轮不可赎回优先股融资签订了最终协议,高瓴资本预期投资总额超过8.3亿美元。彼时的市场消息称,京东健康投后估值达到300亿美元。如今上市首日其市值冲高至3440亿港元,按照12月8日的港元对美元汇率计算是一年前A轮融资70亿美元估值的6倍。 相比京东健康,当初顶着“全球AI医疗科技第一股”及平安集团首个成功上市的“独角兽”光环,在2018年5月登陆港交所的平安好医生在上市首日则并没有这样的“风光”。其上市首日艰难守住54.8港元的发行价,但在IPO第二日就发生了破发。 经过两年多的起起伏伏,12月8日收盘时,平安好医生报收于91.5港元,较前一交易日下跌1.35%,总市值为1050亿港元。京东健康上市首日的3440亿港元总市值相当于3个平安好医生的市值规模。 有业内分析人士表示,京东健康首日收获大涨,一方面由于在今年疫情和政策红利下互联网医疗行业被普遍看好,今年互联网医疗上市公司基本都迎来了一波不错的涨幅;另一方面,由于互联网医疗行业投入重,盈利周期较长,所以众多相关企业仍处于亏损之中。因此,京东健康在营收规模较大的情况下已进入盈利周期,其剔除一些非经常性项目之后已连续几年实现盈利,这也是吸引投资者的重要方面,而平安好医生还未进入盈利周期。 京东健康向左,平安好医生向右 安信证券认为,从商业模式来看,不管是京东健康还是平安好医生,均为“B2B+B2C+O2O”模式,主要业务包括挂号预约、线上问诊、药品零售、消费医疗和互联网医院共建等。 而背靠流量平台京东的京东健康和背靠综合金融集团平安的平安好医生在业务结构和切入链条上则略有不同。 安信证券分析称,京东健康主要以医药零售为主,再拓展至其他环节,发展路径主要是在母公司的流量及供应链优势下,从医药电商出发,再逐步完善互联网医疗的产业布局。而平安好医生不像前者具备天然的电商基因优势,以提供医疗服务为主,再拓展至其他环节。 京东健康在其招股说明书中表示,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报告,于2019年按收入计,京东健康是中国最大的在线零售药房,市场份额为29.8%。财务数据显示,从2017年至2020年6月30日,京东健康的零售药房业务产生的收入占其总收入的大部分,其中医药及健康产品销售收入占其总收入的比重均高于87%。但其医疗服务业务并不深入,相反,平安好医生在这方面则相对走得更远。 如果从平安好医生的业务结构来看,健康商城业务的收入占比也是其最重要的收入来源,在2020年上半年占比约为55%,但其在线医疗和包含线下体检、医美等的消费型医疗收入占比也超过四成。截至2020年6月30日,平安好医生的自有医疗团队达1836人,也大大超过同期京东健康的138人。 上述业内分析人士表示,由于疫情的催化,互联网医疗行业发展潜力巨大。京东健康相对而言从在线药房切入也是因为其有巨大的物流及供应链优势,但想进一步切入更为复杂的在线医疗服务领域则需要面对医生队伍、线下医疗资源等的进一步打通。而平安好医生相对于已多年实现盈利的京东健康而言,其盈利问题始终是横亘在前的挑战,同时目前来自于平安体系的收入比重仍占四成左右。在今年高层团队“大换血”之后是否有更好的表现还需观察。 安信证券表示,从整个互联网医疗行业来说,未来竞争的关键包括企业的数据利用能力和商业模式的开发能力,通过扩大用户群体、加强供应链能力、扩大在线医疗服务、强化创新型技术赋能解决方案,形成线上线下融合并集药品销售、在线询诊、健康管理等服务于一体的大健康平台。在未来发展上,互联网医疗公司应做好以人为主的业务(如医疗服务、在线问诊、慢性病管理等)和以实体为主的业务(如药物配送和线下服务等)的横向和纵向整合。通过开发和经营平台,赋能医疗健康价值链上的参与方,推动整个医疗健康产业的发展。
今日日本网援引知情人士的消息称,日本政府计划在东京奥运会举行之前先接受小规模团体访日游客,并于3月份建立监测海外游客健康状况的支援中心。 据悉,赴日游客需在该中心的数据库中登记护照号,并每天更新自己的健康状况。游客还需在入境前持核酸检测阴性证明,同时购买医疗保险。不过,允许小规模海外旅游团入境的计划尚未最终敲定。 报道称,如果出现游客疑似感染新冠病毒的状况,该中心将为其提供多语言咨询。与此同时,中心收集到的信息将提供给公共卫生中心以及各地方政府。 在奥运会期间,中心也将向各比赛场馆开放信息权限,监测观众和游客的健康状况。奥运会结束后该中心将继续运作,其预算将列入本财年第三次追加预算。 此外,该中心还会为各地政府、酒店和旅行社制定指导方针,说明如何应对游客感染新冠肺炎的状况。
11月16日,莲花健康非公开发行股票获得中国证监会发行审核委员会审核通过。 莲花健康3月初司法重整完成,4月初公司股票撤销退市风险警示,是A股重整后最快实现摘帽、首单重整当年再融资案例。 公司自成立以来,一直致力于食品与调味品的研发、生产与销售,已形成以味精、鸡精为主导,以其他调味品系列、小麦面粉系列的绿色产品结构。公司的销售网络遍布全国各地,在各省市均设有销售分公司,在地级以上城市均设有销售代表,在县一级大部分地区都有销售网点,“莲花”品牌发展成为国内零售市场全国性知名品牌,早已为国内外消费者所熟悉。 莲花健康重整完成后,摆脱了冗员问题和财务费用压力等历史负担,迅速恢复了生产经营能力,公司2020年1-9月实现营业收入12.10亿元,净利润5467.48万元,扣非归母净利润4799.16万元,是公司近10年来首次实现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为正。 莲花健康表示,破产重整解决了活下来的问题,随着本次非公开发行募投项目的实施,公司经营能力将进一步提升。未来公司将紧紧围绕百姓餐桌,做强做大调味品,对相关业务进行整合,在味精、鸡精以及复合调味料基础上,进一步丰富产品品类,充分发挥渠道和品牌效益,同时注重相关新产品与技术的研发,在提升终端市场占有率的同时,进一步做大做强,维持并巩固在相关市场的领先地位。
近日,平安好医生子品牌平安医家旗下“私家医生”产品全线升级,针对个人和家庭,推出多层会员体系的健康管家服务,让“私家医生”升级为“私家医生”服务和“家庭医生”服务的结合,为每个用户及每个家庭提供有温度的健康管理。 去年下半年,平安好医生便在全国推出了首个划时代的家庭医生产品——私家医生,通过全新的互联网医疗模式有效解决家庭医生服务落地难题,打造全方位、高品质的一站式医疗健康服务。“私家医生”上线一年以来,问诊好评率达99%,建立了极佳的服务口碑。 此次全新升级的“私家医生”产品,服务内涵从对个人的健康管护拓展到对家庭的健康管理。升级版私家医生包括“个人版”和“家庭版”,最多可实现8位家庭成员共享权益。服务内容从医疗需求延升至健康管理,涵盖7X24小时在线问诊、医院门诊预约、挂号、转诊、陪诊、住院安排等贯穿就医全流程的各项服务,更引入全国顶尖名医在线问诊,为患者提供精准的、可信任的专家诊疗方案,做家庭健康的守门人。 家庭作为社会最小的单元,家庭健康正是全民健康的坚实基础。家人的健康状况,也是牵挂在每一个人心上的头等大事。与升级前相比,平安医家“私家医生”依据用户需求的不同层级,将产品体系进行了更多元的层次划分。升级后的“私家医生”产品可涵盖从个人到家庭不同范围的服务需求,最多可实现8位家庭成员共享权益,根据不同人群、不同家庭组成的实际健康需求,提供不同层次的会员服务选择,真正让医疗健康服务个性化、定制化。 除了服务范围的扩大,升级后的“私家医生”更进一步丰富了服务内涵。通过“1+N”——全科医生结合专家医生、全国名医的问诊模式,“私家医生”聚合强大的医师团,针对用户常见病、多发病、重症大病等不同层级的医疗健康需求,提供专业的医疗服务。对于老百姓“看好医、看名医”的就医需求,“私家医生”联合众多专病领域学者和国家重点学科带头人、名医大咖,打造名医工作室,由全国顶级名医在线问诊,为患者提供精准的、可信任的专家诊疗方案,让优质稀缺的医疗资源充分服务患者。 此外,升级后的“私家医生”服务贯穿用户问诊就医的全流程,满足线上、线下各类医疗需求:除7X24小时在线问诊、咨询、日常健康管理外,更提供挂号、医院门诊预约、转诊、陪诊、住院安排等服务,直击线下求医痛点难点,用贴心让就医省心。 更值得一提的是,“私家医生”还新增了语音、视频在线问诊服务,患者足不出户即可与医生专家面对面,实现医患沟通零距离。 随着国民健康生活意识增强,“治未病”、“预防大于治疗”的健康观越发深入人心。升级后的“私家医生”提供了更全面的主动健康服务,涵盖诸如高端体检、中医膏方,疫苗接种,胶囊胃镜、PET-CT等高端检验检测项目以及健康管理服务,覆盖个人和家庭不断升级的健康医疗服务需求。同时针对有特定健康需求的用户,提供全年1对1健康管家服务,及不限次数的线下陪诊陪检,真正成为用户贴身贴心的健康管家。
11月2日,字节跳动完成了对医疗健康业务的首次品牌确认,推出了“小荷医疗”的独立品牌,并发布了“小荷”App和“小荷医生”App。 据了解,“小荷”App是原“绿松果”品牌全面升级而成,面向患者的医疗服务与内容平台。“小荷医生”App则是专门为全国医生提供互联网执业的工作平台,提供在线问诊、患者管理等各项服务。 这并非字节跳动首次公开对医疗健康业务的尝试。早在今年5月,字节跳动全资子公司北京互动极致科技有限公司完成了对百科名医网运营主体北京百科康讯科技有限公司100%股权收购。而百科名医则成立于2010年,曾号称做“中国版WebMD”(美国权威医学健康信息平台)。 截至目前,医疗健康领域赛道已经站满了国内互联网巨头。谈及“小荷”的变现途径,有经济学家认为主要还是通过最终上市,或通过在上市场前被别人兼并收购实现。其余互联网企业使用的方法都是在各个领域将流量变成客户,实质并没有什么差距,背后的区别仅在于其自身客群的区别,其实从真正做好企业来说医疗质量才是最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