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一场关于支持跨境资金往来业务创新的沙龙在天津自由贸易试验区天津机场片区举行。在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背景下,如何进一步加快改革创新,推动产业升级,在天津自由贸易试验区引发了热烈讨论。 近年来,作为我国北方首个自贸试验区,天津自贸试验区坚持以制度创新为核心,深化“放管服”改革,在行政审批、投资贸易、金融开放等领域先行先试,建成高水平的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建成全国首个跨境电商保税区内分拨中心、打造“一带一路”黄金支点、构建京津冀国际贸易大通道,各项工作取得显著进展。 天津自贸试验区管委会主任连茂君说,要积极融入、主动服务京津冀协同发展重大国家战略,全面落实“一基地三区”功能定位,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展现新担当、体现新作为。 天津市副市长金湘军说,天津自贸试验区要突出产业引领,深入挖掘特色亮点,优化升级存量,不断扩大增量,推动高端产业集聚发展;要继续围绕先进制造业,瞄准重点企业,聚焦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继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着力引育新动能。 随着政策创新不断落地,保税维修、再制造成为天津自贸试验区发力的重点产业之一。 位于天津机场片区的天津海特飞机工程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天津海特”)是全球仅有的几家具有“客改货”资质的维修企业之一。目前,已有11架境外飞机通过航空保税维修政策抵达天津海特进行维修改装等业务。 日前,记者在天津海特的维修车间看到,20名工人正围着一架来自境外的客机忙碌着。这架客机将在完成“客改货”工程后,开启全新的货机“生涯”。 “在商务、海关等部门支持下,天津海特成功通过海关AEO企业资质认证,并获批在天津自贸试验区开展境内外航空保税维修和再制造业务。2021年公司‘客改货’订单已经排满,正在紧张有序推进。”天津海特飞机工程有限公司总经理陈健聪说。 天津自贸试验区天津机场片区自贸工作局局长何江说:“在解决企业痛点的过程中,我们总结出境外飞机航程内保税维修绿色通道、飞机保税状态购入部件及耗材等9种保税维修再制造的创新模式,涵盖飞机维修、‘客改货’、适航性检测、信用评定和保税仓储等方面的创新需求。” 在天津自贸试验区东疆片区,租赁资产总额已突破1.8万亿元,飞机租赁的数量超过1600架。作为国家租赁创新示范区,东疆片区在飞机、国际航运船舶、海工平台租赁业务方面领跑全国,租赁跨境资产占全国的80%以上,是全球第二大飞机租赁聚集区。目前,东疆片区的租赁标的物已延伸至轨道交通、医疗康养、汽车农机、新能源等更多领域。未来天津自贸试验区还将推进境外飞机保税拆解和医学影像设备保税维修再制造等业务。 在产业支撑方面,天津自贸试验区落地FT账户(自由贸易账户)体系,正在连接境内外两个市场,帮助企业降低成本,同时在境内、境外开展融资活动。上线一年来,天津FT主账户开立数量超过800个,业务规模超千亿元。2020年12月,天津自贸试验区首批全功能资金池投入运营。目前,已经有600余家企业在中国银行天津分行开通FT账户业务,依托FT分账核算体系共为企业办理交易600余笔,通过FT全功能资金池已归集资金6500万元人民币。 同时,天津自贸试验区正成为方便快捷的国际贸易大通道。近年来,天津海关共推出106项创新举措,其中12项在全国复制推广借鉴。 天津海关副关长潘楚雄表示,未来天津海关将在建设自贸试验区内综合保税区的基础上,加大支持力度,充分发挥自贸试验区制度创新和综合保税区优惠政策的叠加优势,更加有效衔接国内国际两个市场,进而带动周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经济日报记者 武自然 商 瑞)
中国(福建)自由贸易试验区福州片区综合服务大厅与福州片区管委会大楼外景。 (资料图片) 2020年12月26日9时43分,随着第一趟高铁动车G5322次列车从平潭站开出,被誉为“海上最美高铁”的福(州)平(潭)铁路正式开通运营,结束了平潭岛不通铁路的历史,也为福建自贸试验区平潭片区创新发展开辟了一条新通道。 “福建自贸试验区包括福州、厦门、平潭3个片区。挂牌运行以来,我们大胆试、大胆闯,累计推出实施480项创新举措,其中全国首创196项,40项改革试点经验和实践案例被复制推广到全国,自贸试验区建设走在全国前列。”福建省商务厅党组书记、厅长吴南翔表示。 当前,福建自贸试验区“十四五”发展规划编制工作进入关键阶段。如何让自贸试验区更好地服务于新发展格局,使对外开放与对内开放相结合,是福建自贸试验区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实现更高水平、更高质量发展所面临的重大课题。 吴南翔说,福建自贸试验区将通过4个方面的改革创新助力构建新发展格局。在扩大开放合作方面,积极争取电信、医疗、金融等服务业领域率先扩大对外开放,放宽外资企业注册资本、投资方式等限制,推动商品要素流动型开放向规则等制度型开放转变;着力发挥沿海近台优势,深化两岸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价值链合作,努力建设两岸共同市场;充分利用华侨资源,在投资贸易、数字经济、人文交流等领域,织密联通合作网络。 在加大改革探索方面,福建自贸试验区将对标国际经贸规则,积极争取福建自贸试验区扩区,在投资、贸易、金融、运输、人员往来等领域,实施自由化便利化改革;加快先行先试,统筹发展在岸业务、离岸业务,打造连接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重要节点,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 在增强发展动能方面,持续发挥“保税+”“金融+”“互联网+”等政策优势,推进实施重点平台提升计划,加快培育功能性平台,积极发展新业态新模式;充分利用自贸试验区外商投资负面清单,前瞻性地布局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重量级未来产业,同时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在提升政府治理方面,将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健全风险防控配套措施,探索建立更加灵活高效的法律法规管理体系,完善工作机制,构建科学高效、统筹有力、运转协调的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 构建新发展格局,是根据我国发展阶段、环境、条件变化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事关全局的系统性深层次变革。福建自贸试验区以不到全省千分之一的面积,引进全省近四成新增外资,贡献六分之一外贸进出口额,具备连通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的优势。 位于福州片区的福建星云电子股份有限公司业务领域涉及3C数码电子、电动工具、电动自行车、新能源汽车等行业。该公司总裁助理刘震说,作为重要的锂电池设备提供商、储能变流器及充电桩提供商,星云股份(行情300648,诊股)在抢抓市场的同时,积极进行技术创新、产品迭代,针对重点基础技术、关键技术加大研发力度,进一步增强公司在全球产业链中的核心竞争力,还借助自贸试验区优势,积极开拓海外市场。 网龙网络控股有限公司同样致力于开拓国际市场。公司首席执行官熊立说:“构建新发展格局,将为企业发展创造更多新机遇。公司将加快‘走出去’步伐,不断输出数字教育产品解决方案。” 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对外开放的大门将进一步敞开,自由贸易试验区也将被赋予更大的改革自主权。“这对自贸试验区片区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福建自贸试验区福州片区管理委员会副主任梁勇说,福州片区将继续以制度创新为核心,以改革开放为动能,加大风险压力测试,通过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加强贸易投资便利化改革、优化营商环境、扶持主导产业做大做强等方式,积极推动片区外向型经济高质量发展,持续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展现新作为。(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 薛志伟)
近日,记者从重庆商务委获悉,2020年1月至11月,重庆自贸试验区新增注册企业12837户,同比增长4.48%。 自设立以来,重庆自贸试验区经过探索与实践,已经从夯基垒台、立柱架梁发展到全面推进、积厚成势,发挥了西部大开发战略支点和“一带一路”与长江经济带联结点重要作用,在推进“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联动发展、推动长江经济带和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协同发展等方面开展个性化探索,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特色经验。 重庆自贸试验区制度创新取得了良好成果,获批全国第四个首次进口药品和生物制品口岸以及资本项目收入结汇支付便利化、平行汽车进口、铁路运邮等试点政策,这都是重庆自贸试验区与企业携手,充分发挥自贸试验区平台作用和口岸功能的体现。 重庆自贸试验区集聚了全市约五分之一进出口企业,贡献全市约70%的进出口贸易总额,吸引了超全市40%的外商直接投资总额。 2020年以来,重庆自贸试验区充分发挥改革开放新高地作用,坚持培育壮大开放型经济主体,减少限制性措施,有效激发市场主体活力,率先推动区内企业复工复产复销,进出口保持平稳,外资项目陆续顺利落地。 据重庆市商务委相关负责人介绍,未来3年,重庆将以川渝自贸试验区协同开放示范区建设为统领,按照“2+4+1”思路建设。“2”即打造开放的产业体系和开放的政策体系。其中,产业体系围绕服务业扩大开放、制造业和服务业融合发展两大方向,大力发展金融服务、互联网和信息服务、物流运输服务等,打造电子信息、汽车摩托车、装备制造等先进制造业集群。“4”即围绕集聚人流、物流、资金流、数据流,探索人才对外开放、国际运输开放、金融创新开放、数字经济开放等4个开放,实施更为优惠的财税政策。“1”即与四川省联动,共同争取国家支持设立示范区实体建设区域,积极拓展发展新空间。 同时,围绕重庆特有的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西部陆海新通道、中新互联互通项目等战略和该市“一基地一枢纽四中心”建设进行制度设计,持续开展具有重庆特色的首创性、差异化改革探索。加快新旧动能转换,顺应数字经济时代产业转型重构趋势,着力推动服务业扩大开放、制造业和服务业融合发展、数字服务跨境贸易,助推重庆经济发展率先实现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和动力变革。 重庆自贸试验区新三年建设目标提出,计划到2023年,川渝自贸试验区协同开放示范区建设初见成效,建立以贸易自由便利和投资自由便利为重点的高水平开放政策制度体系和管理体制机制;重庆自贸试验区外贸进出口总额占全市比重达到75%;实际利用外资总额占全市比重超过30%;新增外商投资企业(独立法人)占全市新增外商投资企业比重达到20%以上;年均新增市场主体超过1万户。(经济日报 记者 冉瑞成 吴陆牧)
2020年12月23日,“祝贺首列土耳其?伊斯坦布尔―中国?西安中欧班列开行仪式”在陕西自贸试验区国际港务功能区举行。这趟货运班列于2020年12月4日从土耳其伊斯坦布尔出发,沿着里海运输走廊,行程近8700公里,于北京时间12月19日抵达西安。班列满载42个集装箱的冰箱,货值千万余元,将从西安向全国分销。 围绕中欧班列长安号的高质量开行,陕西自贸试验区西安区域近年来推出了一系列系统性、集成性创新举措,有效扩大了班列运输的货物品类,提升了班列运输的广度与深度,为中欧班列长安号高效开行提供了强劲动能。 截至2020年11月底,中欧班列长安号2020年共开行3441列,运送货物总重约264万吨,均是上年同期的1.8倍,开行量、重箱率、货运量等综合指标稳居全国前列。中欧班列长安号向西已开通西安至中亚、欧洲15条线路,覆盖45个国家和地区。 陕西发挥自贸试验区先行示范作用,坚持以制度创新为核心,以可复制可推广为基本要求,努力形成一系列系统集成性强、含金量高的创新成果,引领带动开放发展。例如,陕西自贸试验区西安区域围绕中欧班列长安号运营组织模式推出的系列创新举措,聚焦全国首家商业保理公司获批开展美元融资业务推出的“国际保理美元融资服务模式”等,均是在差异化改革方面的探索。 截至目前,陕西自贸试验区西安区域共形成300项创新案例,10项创新案例得到国务院和相关部委通报表扬,20项创新案例在全省复制推广,9项创新案例入选陕西自贸试验区“最佳实践案例”。 据介绍,陕西自贸试验区西安区域将重点聚焦四个方面,当好开放的“领头雁”,助力构建新发展格局。 一是发掘特色优势,形成更多系统集成创新成果。利用“通丝路”平台扩大出口贸易使用人民币结算,为跨境电子商务人民币结算业务的规范发展提供实践案例;依托国家文化出口基地开展创新,打造文化产业聚集区;创新会展领域进出口监管模式,探索扩大进口商品展示功能,不断提高自贸试验区贸易便利化水平;更好发挥“一带一路”国际商事法律服务示范区作用,推进自贸试验区积极开展“一带一路”国际商事争端解决业务。 二是强化内需导向,积极培育新业态新模式。鼓励外商投资企业参与自贸试验区创新,更好发挥外资在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科技创新等方面的积极作用;着力做强做优产业链供应链,加快发展新一代先进制造业,积极培育新兴业态,围绕产业强链补链固链,不断增强核心竞争力;加快推进口岸、综保区、跨境电商综试区建设,吸引带动更多高端产业聚集;积极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加快聚集全球优质资源要素,不断提高人民生活品质。 三是打通开放通道,不断提高扩大开放水平。促进投资、贸易、资金、运输和数据安全有序流动;支持中欧班列长安号优化运营组织模式、提高通关效率、带动产业聚集、建设中欧班列(西安)集结中心,构筑内陆地区效率高、成本低、服务优的国际贸易通道,推进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贸易、技术和文化等方面的互联互通;加快陆港、空港联动发展,探索国际国内空陆多式联运服务,构筑立体开放大通道。 四是发挥带动作用,推进区域协同发展。主动参与和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围绕一系列重大战略,在投资贸易领域依法依规开展先行先试,探索建设适应高水平开放的行政管理体制;发挥自贸试验区的载体和平台作用,推广相关经验,辐射带动西部地区产业转型升级,促进在研发设计、生产销售和物流配送等环节协同创新发展,助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经济日报 记者 张毅)
在辽宁,“一枚印章管审批”,这项由辽宁自贸试验区发端的制度改革已全省推广。辽宁自贸试验区“领跑”的113项改革创新经验已在辽宁大地生根、开花、结果,带动辽宁省各地形成比效率比创新的“赛跑”局面。2020年,辽宁自贸试验区沈阳、营口、大连三大片区亮点频仍、硕果满枝。 在沈阳片区,2020年4月,辽宁首笔线上保函业务完成;7月,两条创新举措启动全国推广……2020年续建项目77个,总投资625亿元,项目数和投资额是2017年的3倍;累计注册外资企业407户,是成立前的26倍。在营口片区,创新监管方式制定《免罚清单》,实施包容免罚清单监管模式,营造良好政企互信关系。2020年10月,营口片区至鲅鱼圈疏港铁路开工,构建海铁联运枢纽体系;2020年固定资产投资预计增长10.3%,综合保税区进出口贸易额增速全国排名第二。在大连片区,以出口加工区、大窑湾保税港区升级综保区为契机,加快推动大连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物流中心、贸易中心建设。 “辽宁自贸试验区123项试点任务全部落地,12项‘辽宁经验’在全国复制推广。预计2020年末,新增注册资本超过8000亿元,新签约落地重大项目229项,全年财政收入实现120亿元,固定资产投资190亿元,均为成立前的4倍。”辽宁省商务厅厅长宋彦麟介绍,辽宁自贸试验区大胆试、大胆闯、自主改,已成为辽宁提升要素市场内外联通效率、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的重要平台。自贸试验区的“领跑”,带动了全省的“赛跑”。政务服务“一网通办”已成辽宁全省“标配”。在辽宁,一般性企业开办时间已压缩至2天以内。 2021年精彩将继续。沈阳片区管委会副主任王知非说:“2021年,沈阳片区将聚焦老工业基地结构调整,将创新探索深度嵌入产业链中。”硬件建设方面,将加强综保区配套设施建设,建设占地8.5万平方米保税加工中心,为航空制造、维修再制造等“保税+”业态提供发展空间;加快东北冷鲜港建设,建成18万平方米多层冷库并投入运营;开通沈阳至韩国全货机业务,拓展沈阳开放通道。 营口片区管委会主任张东说,“高水平开放才能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营口片区新一年将继续以企业需求为导向,加强协同发展,推进组合港建设,增强区港联动;建设中欧班列回程货源集散中心、东北跨境商品集散加工中心等”。 持续推进投资、贸易便利化和制度创新成为辽宁自贸试验区“领跑”的内核。在强弱项、补短板方面,自贸试验区率先“打样”,为辽宁?出新路。比如,金融创新一直是老工业基地的“短板”。沈阳片区2020年促成了东北首家QFLP基金管理企业落户,创新利用外资新途径,填补了东北空白。2021年将出台QFLP试点企业管理暂行办法,建立以私募股权投资基金为通道,以境外资金自由进出为目标的基本制度体系。支持试点企业发起成立辽宁省“一带一路”产业投资母基金,围绕高端制造、智能制造等产业转型升级和企业“走出去”等重点,精准对接优质企业和项目。(经济日报 报记者 孙潜彤)
日前召开的四川省委经济工作会议提出,2021年,四川要高水平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在实现这一目标的众多举措中,持续推进四川自贸试验区制度创新、赋能放权、协同开放被放在头等重要位置。 扩大开放,正是四川自贸试验区肩负的重任之一。设立以来,四川自贸试验区在法治环境规范、投资贸易便利、创新要素集聚、监管高效便捷、协同开放效果等方面的改革探索从未停止。 “2020年,成都片区顺利推进各项改革试验迈上了新台阶。”成都自贸试验区管委会主任张金泉介绍说,《中国(四川)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赋予成都区域的155项改革试验任务,除3项涉及中央事权外,已实施152项,实施率98.1%,结合成都实际完成复制推广全国自贸试验区改革创新经验147条;推动中欧班列运邮成功落地,支持中欧班列(成都)开展跨境直邮出口业务,跨境电商业务同比增长290%。 同时,成都片区开放引领作用持续增强。2020年1月至11月,成都片区新增注册企业37709家、新增注册资本3779.97亿元,其中新增外资企业250家、新增注册资本225.43亿元,实现外贸进出口总额达733.08亿元。 位于长江之滨的泸州川南临港片区则聚焦海关、海事、金融、税务、政务服务等重点领域,大力开展差异化、首创性、集成式探索。 川南片区以平台建设为突破,积极搭建开放载体。2020年12月25日,泸州综合保税区顺利通过由海关总署等相关部门组成的国家联合验收组验收,标志着泸州综合保税区正式具备封关运行条件;以保税物流中心、进境粮食指定口岸等为核心的大宗商品交易规模持续做大做强。2020年1月至11月,泸州口岸完成进口粮食35.44万吨,同比增长3.7倍,保税物流中心(B型)进出口总额21.91亿元,同比增长51.6%。 川南片区坚持以水港资源为依托,积极培育发展动能。围绕泸州特色优势产业和实体经济发展需要,持之以恒实施“产业大突破”。 “对标国际先进和国内先发地区,四川自贸试验区成都片区在发挥先行先试作用、推动区域协同发展、响应市场主体诉求等方面还有提升空间。”张金泉告诉记者,下一步,成都片区将对标国际水平高标准制定自贸试验区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改革试点行动;大力招引一批500强企业地区性、功能性总部和世界知名品牌、首店落户自贸试验区,用好市场采购贸易方式试点、全面深化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等政策,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和内陆开放经济高地;聚焦金融服务、国际会展、文化创意、医疗卫生、国际物流等高水平开放试点,积极推动中日(成都)城市建设和现代服务业开放合作示范项目。 “加快打造长江上游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和加工贸易梯度转移重要承载地,是四川对川南临港片区的要求。”川南临港片区管理委员会相关负责人介绍说,2021年,川南临港片区将紧紧围绕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等重大战略机遇,继续突出海关、海事、税务、金融、政务服务领域,加快形成以内陆水运口岸为特色的制度创新体系,打造全国领先、西部一流的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营商环境,以区域开放发展需求为抓手,深入推进实施改革创新,推动形成制度创新成果50项以上;突出加工贸易发展,力争到2021年底进出口总值突破6亿美元;大力发展装备制造、电子信息、高端纺织、新材料等加工贸易、涉水涉港产业,打造“千亿级”产业园区。(经济日报 记者 钟华林)
记者12月31日从北京银保监局获悉,该局积极响应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国家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示范区和中国(北京)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战略,认真落实北京市委、市政府“两区”建设的相关工作部署,引导在京银行保险机构着力推进“两区”政策落地,坚持首善标准、争取先行先试,助力打造首都金融业开放新高地。 一是主动对接金融机构建设发展需求,高效推进自贸试验区区内银行机构加快布局。北京银保监局全面加强市场准入前辅导和重点事项支持工作,于12月28日核准设立北京地区首家自贸试验区二级分行——中国农业银行北京自贸试验区分行,于12月29日核准设立中国工商银行北京自贸试验区支行、自贸试验区国际商务服务片区支行,以及中国银行北京自贸试验区国际商务服务片区支行,于12月31日核准设立中国银行北京自贸试验区高端产业片区支行。 据悉,上述5家银行分支机构位置覆盖自贸试验区科技创新片区、国际商务服务片区、高端产业片区等三个自贸片区。北京银保监局将继续指导各行汇聚内部信贷投放、内部授权、资金保障、专属考核等资源优势,大力支持北京“两区”建设。 二是不断丰富在京金融机构类型,持续推进首都服务业扩大开放。自2020年9月国家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示范区和中国(北京)自由贸易试验区工作方案发布至今,北京银保监局已先后推动6家银行保险机构筹建开业,同时完成了6家非银机构的初审工作,包括批准全国首家外商独资货币经纪公司——上田八木货币经纪(中国)有限公司筹建、2家财务公司开业,以及近三年来北京地区首家新设外资银行——巴基斯坦哈比银行北京分行开业等,积极促进首都金融业对外开放,推动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 下一步,北京银保监局将在银保监会支持指导下,全面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及北京“两区”建设任务要求,继续推动银行业保险业完善符合首都功能定位、适应“两区”建设需要的机构布局,鼓励更多优质、新型中外资金融机构落户自贸试验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