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日晚间,有消息称,北京地区部分股份制银行上调了经营贷款利率。“当前,经营贷整体利率确实比去年四季度有所提升。去年小额度的经营贷款,有些利率在4%以下,现在都提高到4%以上了。”一家股份制银行北京分行个贷部负责人对记者称。 另外一家股份制银行总行人士则对记者表示,贷款利率正在调整中,预计将有小幅上调。 一家股份制银行北京分行行长则对记者表示,经营贷利率没有发生变动。“一般而言,一年期以上房抵经营贷的利率定价在4.6%~5.3%,具体利率根据客户的评分确定。” 也有在京股份行人士表示,目前还没有接收到相关消息。 在浙江,一位农商行行长对记者表示,该地区经营贷款与去年相比没有变动,利率在5%左右,个人房贷利率有所上升。不过,他预计,未来一段时间,该地区经营贷利率会有所上浮。 1月30日,北京银保监局发布公告称,已会同人民银行营业管理部、北京市住建委等部门组建联合工作组,将于近日赴银行机构开展专项核查。对于银行因经营不审慎、内控管理不到位导致消费贷、经营贷资金违规流入房地产领域等问题,一经查实将依法从严从重处理。北京银保监局还将结合银行自查及监管核查情况,指导北京市银行业协会积极行动,对个人和中介的不当和违规行为启动联合惩戒机制。 “各地银行经营贷利率变动不大。唯独北京部分股份制银行经营贷款利率出现上调,一方面与当地的严监管有关系。另外一方面,部分股份制银行对经营贷款的审批较为宽松,存在经营贷资金作为购房款的现象。”有分析人士称。 “随着利率改革深化,各银行调整利率自主性增强,银行综合自身经营状况、负债成本等因素调整信贷利率,属于正常市场行为;近期,经营贷利率有所上升,一定程度受到货币政策收紧预期和市场利率上行影响,银行负债成本上升。”光大银行金融市场部分析师周茂华对记者表示,经营贷利率上升有助于收窄与房地产市场利率差,有助于减少两个市场的套利空间,对于防范经营贷违规流入房地产市场有一定帮助。 周茂华称,预计经营贷利率上调空间有限,一方面,今年货币政策仍然稳字当头,不会“急刹车”“急转弯”;另一方面,如果利率上升过快、幅度过大不利于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也会削弱银行自身市场竞争力。
银保监会副主任周亮日前表示,2020年6月末,12家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总资产55.6万亿元,占全部银行业金融机构的18.7%。在监管机构和市场主体共同努力下,我国12家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公司治理建设取得长足进步,但依旧存在五大问题。 一是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亟待加强。股份制银行不同程度存在党的领导弱化、党的建设缺失、全面从严治党不力等问题。少数银行党委重经营轻党建,“两个责任”落实不到位。有的银行党委未能有机内嵌到公司治理结构中,作用没有得到有效发挥。有的银行落实中央决策部署不够到位。有的银行的负责人甚至理想信念丧失,走上违法犯罪道路。 二是股权关系和股东行为仍需规范。有的股份制银行股权关系不规范,甚至存在股东代持、隐性股东等问题。有的银行降低股权管理要求,放松股东标准。有的银行股东履行职责意愿不强,形成事实上的股权虚化。有的银行股东违规干预银行经营决策。个别银行股东甚至直接插手信贷审批,违规干预银行经营和人事任免,违规开展不当关联交易,搞利益输送,把银行视为自己的“钱袋子”,滋生较大风险隐患。 三是权力制衡和内控机制虚化弱化。有的股份制银行“三会一层”权力边界模糊、职责不清晰、运行不畅。个别银行存在“一言堂”“家长制”,人权、事权和审批权过于集中,权力制衡流于形式。有的银行监事会、内外部审计形同虚设,监督功能失位,问责“宽松软”。个别银行股东监督失效,一些高管将银行资源作为个人资源来使用,形成“内部人控制”。有的银行重要制度缺失,有章不循、有规不依,金融案件和违法违规行为时有发生。 四是战略规划和风险管理偏离定位。有的股份制银行片面追求规模和速度,忽视质量和效益。有的银行信贷资源向产能过剩行业、地方融资平台、房地产行业过度倾斜,导致资源错配,影响宏观经济结构调整。有的银行偏离服务实体经济定位,开展金融“伪创新”,利用理财、同业或结构性工具将风险外化,造成较大交叉风险敞口。个别银行在境内外盲目设立分支机构和子公司,进行跨业经营和监管套利,成为金融乱象的重要源头。 五是激励约束和绩效考核不够科学。有的股份制银行董事会薪酬制度不合理,绩效考核过于注重短期利益,追求利润至上,对公共利益、市场秩序和消费者保护考虑不足。有的银行热衷于赚快钱,忽视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突破合规底线和监管红线。有的银行选人用人“唯业绩论英雄”,一些违法违规、隐瞒风险的分支机构负责人成了“行内明星”“业务标杆”,给银行造成经济损失和声誉风险。 为此,周亮提出,银保监会将紧紧抓住完善公司治理这个“牛鼻子”,坚持不懈完善股份制银行公司治理。一是全面加强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二是强化董事会建设;三是做实监事会功能;四是加强高管层履职行为规范;五是完善激励约束机制;六是强化外部监督和市场约束;七是加强监管能力建设;八是吸收借鉴良好国际经验。
图片源于网络 在通过港交所聆讯后,渤海银行将于7月16日完成在港上市。招股说明书显示,其此次拟发行28.8亿股,每股发售价4.75-4.98港元,其中95%为国际发售,5%为公开发售,另有不超过15%超额配股权。 作为国内最年轻的全国股份制商业银行,渤海银行也成为2020年首家成功上市的国内银行。近年渤海银行业绩实现了快速增长,2019年净利润同比增速达15.7%,在全部全国性股份制上市商业银行中排第一。 而作为一家成立至今仅15年的商业银行,渤海银行在规模上与同行差距明显。据搜狐财经统计,与目前已上市的其他九家全国性股份制银行相比,渤海银行的各项规模性数据均垫底。 规模指标同类银行中垫底 如果将全年有8家银行A股上市、2家银行登陆港股的2019年称作银行业的IPO“丰收”年,那么2020年,国内银行IPO遭遇大幅“减产”,直到7月16日才终于迎来“破冰”。 公开资料显示,渤海银行于2020年2月26日向港交所递交了IPO招股书,6月23日正式通过港交所审核。至此,渤海银行是全国12所股份制银行中成功上市的第10家银行,也是在港交所上市的第6家,另外两家尚未上市股份制银行分别为广发银行和恒丰银行。 按照计划,渤海银行已于7月9日正式定价。此前,有香港财经媒体发消息称,据知情人士透露,渤海银行香港IPO募集了17.8亿美元(约138.84亿港元)资金,价格定在每股4.8元,接近指导区间底部。但截至目前,还没有关于其正式发售价的公开消息。 渤海银行在其招股书中表明,渤海银行具有显著的后发优势,且近些年实现了快速增长,如2019年净利润同比增速达15.7%,在全部全国性股份制上市商业银行中排第一; 三年来人民币公司贷款年复合增长率16.4%,在全国性股份制上市商业银行中位居第一; 三年来个人贷款年复合增长率为40.2%,在全国性股份制上市商业银行中位居第二等。 数据来源:Choice金融终端、渤海银行财报 然而据搜狐财经统计,与目前已上市的其他九家全国性股份制银行相比,渤海银行的各项规模性数据均垫底,且与综合排名倒数第二的、于2016年上市港股、去年年底上市A股的浙商银行相比,仍存在一定差距,更遑论与平均值相较了。 从以上数据中可以看出,渤海银行在利润、收入、资产、贷款额等多个角度均落后于其他银行,总规模约为同类平均的1/5。例如渤海银行2019年度净利润仅为浙商银行的63%、同业平均的19%、平安银行的8.9%;总资产规模11131亿元,略低于招商银行2007年的总资产值。 此外,仅看利息净收入一项,2019年度财报显示,渤海银行利息净收入增速为50.45%,浙商银行为28.38%。且以这样的增速发展下去,渤海银行还要再增长三年才能超越同期浙商银行的利息净收入。 个人消费贷占比走高 公开资料显示,渤海银行曾表达过争取在2017年下半年启动上市的意愿。从下表数据中可以看出,2017年至今渤海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和拨备覆盖率均保持逐年提高趋势。然而其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却较2018年度下降了0.6个百分点,已然接近7.5%的规定最低标准。 数据来源:渤海银行历年年报 从其当前13.07%的资本充足率来看,仍低于其他九家股份制上市公司的平均值0.61个百分点。且正如上文所述,渤海银行在规模和体量的扩张上还存在着相当大的发展空间,而要实现大规模扩张,必然需要融资、需要资金的支持。而若上述港媒传闻属实,则渤海银行将通过此次IPO募集17.8亿美元(约138.84亿港元)的资金,是其2019年度净利润的约150%。据悉,此次渤海银行赴港上市拟将发售所得款项净额用于强化资本基础。 在不良贷款率方面,渤海银行历年年报数据显示,自2014年起,其不良率显著升高,并逐年增长,直至2019年度才有所降低。但1.78%的不良率仅低于华夏银行和浦发银行,仍高于同类平均。 此外,渤海银行贷款迁徙率情况尤为值得关注。近三年,渤海银行的关注类、次级类和可疑类贷款迁徙率逐年大幅下降,尤其是关注类迁徙率显著低于同类银行的33.35%,可疑类显著低于同类的46.87%。这表明,在未来一段时期内,渤海银行的不良贷款率将保持走低趋势,综合风险控制能力或将进一步增强。 搜狐财经研究发现,这一现象或与渤海银行近年来向零售方向转型有关。其财报数据显示,2015年度至今,渤海银行的个人贷款占总贷款比持续走高,从2015年的16.22%上升至2019年的32.84%。财报表明,相较于2018年度,渤海银行2019年度个人贷款更多地流向了个人消费贷款,而在个人住房和商业用房贷款上有所减少。 数据来自2019渤海银行年报 如上表所示,随着个人贷款比例的增加,渤海银行个人贷款不良率也有所攀升,尤其是消费类贷款,不良率0.63%是2018年度的1.5倍。然而在相同的大环境下,个人贷款的不良率仍然显著小于公司贷款,仅为公司贷款不良率的1/5。
标普:疫情或使全球银行业贷款损失2.1万亿美元 记者 蒋梦莹 国际评级机构标普全球在最近的一份报告中预测,到明年年底新冠病毒疫情将使全球银行业贷款损失总计达到2.1万亿美元。 标普全球预计,2020年全球银行业的贷款损失将达到1.3万亿美元,是2019年水平的两倍多,且约60%的损失将发生在亚太地区,不过北美和西欧的贷款损失相对增幅最高,平均较2019年增加一倍以上。 同时,2020年全球银行信贷成本率也预计将上升160个基点左右,是2019年78个基点水准的两倍多,远超次贷危机的水平。在2008-2009年全球金融危机之后,这一比率约为100至20个基点。这表明银行将需要拿出更多的损失准备金。 报告称:“排名前200名的银行约占全球银行贷款的三分之二。2020年这些银行的信贷损失将占其拨备前收益的约75%,2021年将降低到40%左右。如果新冠疫情大流行比标普预测的更糟或持续时间更长,那么信贷损失增加和收益降低将不可避免地打击世界各地的银行。” 报告强调,与大流行相关的经济损失是非线性的。如果遏制疫情的时间是预期的两倍,那么经济损失将是经济衰退时间的两倍以上,恢复时间更长或更弱。此外,即使疫情的传播立即结束,其影响也会持续;特别是如果社交距离成为一种新的常态,或者当疫苗到来时企业和消费者的支出也不出现反弹。 中国股份制商业银行在盈利压力下仍能维持信贷增长 标普信评在6月15日发布研究报告中表示,中国股份制银行将在2020年面临资本压力,但由于股份制银行强劲的业务地位以及政府的支持,预计股份制银行在2020年将维持稳定的信用质量。 根据标普信评的压力情景分析,在盈利急剧下降且贷款规模快速增长的情景下,中国大多数股份制银行仍具有充足的韧性来维持其资本满足监管最低要求。在2020年风险加权资产增速为10%、盈利为零的极端情景下,大多数股份制银行(占股份制银行总资产规模的85%)仍能够满足最低监管资本要求。在此极端情景下监管一级资本充足率可能低于8.5%最低要求的银行,也只会发生轻微的资本缺口,可以通过发行永续债、增资扩股或者减缓业务增速来避免资本缺口。 新冠疫情将对商业银行整体的资产质量造成冲击,但具体的影响程度仍存在不确定性。截至2020年一季度末,股份制银行平均不良贷款率为1.60%,与2019年末持平。标普信评认为,股份制银行稳定的资产质量表现主要是因为五级分类的滞后性,银行对部分借款人采取了展期等措施,以及一季度贷款规模的快速增长。 标普信评进一指出, 尽管大部分中国股份制银行对于批发融资的依赖度较高,但市场对它们具有较强的信心,这些银行的融资与流动性状况将维持稳定。在疫情下的货币政策环境下,2020年上半年银行间市场融资成本明显下降,预计全年系统流动性也将保持充裕。充裕的市场流动性对于批发资金使用较多的股份制银行是有利的。 美国放松沃尔克规则应对危机 美联储公布的银行压力测试结果显示,新冠疫情对大型银行产生不同程度的冲击,少数银行可能面临资本不足的潜在风险。为了应对危机,美国监管机构还修改了沃尔克规则。 6月25日,美联储以4-1投票通过对沃尔克规则的修改,反对者为美联储理事布雷纳德。美联储在声明中宣布沃尔克规则的修订完成,将于10月1日生效。沃尔克规则的修改将允许银行增加对创业投资基金等的投资。同时,美国监管部门还取消了银行在与下属机构交易互换等衍生品时必须持有保证金的要求。美国监管机构进一步放宽金融危机后的限制措施,将为华尔街银行创造更多盈利空间。但批评者认为,美国监管机构放松沃尔克规则,将为华尔街的风险行为提供便利。 当日,美联储还要求大型银行三季度暂停股票回购并限制派发股息,以确保这些银行资本充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