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重庆双江航运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王金龙一直在潼南区双江镇工地,为双江航电枢纽主体工程项目忙碌。 潼南地处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中部,双江航电枢纽位于潼南区双江镇仙鹅村,是川渝首批16个重大合作项目之一。据了解,该项目属于涪江干流重庆境内五级梯级开发的最后一级,枢纽上接四川遂宁市三星航电枢纽,下连重庆潼南航电枢纽,工程开发任务以航运为主,兼顾发电、河道生态修复等综合利用效益。 “涪江是嘉陵江右岸最大支流,流经绵阳、遂宁、潼南、铜梁、合川等多个地区。其中,涪江重庆段航道里程136公里。”王金龙说,双江航电枢纽建成后,可实现涪江沿线各城市水运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届时,千吨级船舶可顺着涪江、嘉陵江直下进入长江航道,航运至长江下游城市”。 以重大项目为抓手,潼南区全面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取得实质性进展。在距离双江航电枢纽项目工地不远处,全长1940.96米的合安高速公路(重庆合川至四川安岳)涪江特大桥已经全幅贯通。潼南区交通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合安高速是成渝两地之间一条重要出口通道,高速全程通车后,从重庆合川到四川安岳只需1小时,从重庆两江新区到成都天府新区只需2.5小时。 潼南区委书记曾菁华表示,借助立体化交通格局,潼南致力于打造成渝两地间新的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当前,潼南正持续深化与四川遂宁、资阳、广安等毗邻地区的协同发展、融合发展,同时积极对接中欧班列(渝新欧)、长江黄金水道、陆海新通道等西部开放大通道,大力发展智慧物流、绿色物流和多式联运物流,更好发挥潼南的枢纽作用。(经济日报记者 吴陆牧)
我国资本市场注册制改革再次重磅“落子”。8月24日上午,创业板注册制首批18家企业成功上市交易。国务院副总理刘鹤在深交所创业板改革并试点注册制首批企业上市仪式上强调,资本市场对于优化资源配置,推动科技、资本和实体经济高水平循环具有枢纽作用。 “发挥资本市场枢纽作用”再次被强调,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资本市场的更高期望。当前,我国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战略性成果,经济发展呈现稳定好转态势,但仍然面临诸多困难和不确定性。这就要求资本市场既要积极应对严峻复杂的内外部风险挑战,努力实现自身的平稳健康发展,同时更要积极主动作为,贯彻“六稳”“六保”方针政策,更好发挥枢纽功能作用,为实体经济克服疫情影响、实现稳健发展积极贡献力量。 资本市场在积极发挥要素资源配置枢纽、政策传导枢纽、风险防范化解枢纽和预期引导枢纽等方面当有所为,也大有可为。 注册制助力资源配置效率提升 资本市场是直接融资的主战场,是市场化要素配置最为有效的方式之一,对于促进资本形成、价格发现、管理风险等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当前全球疫情蔓延、产业链面临重构的背景下,更需要资本市场发挥高效动员、集聚和配置要素资源的重要作用,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大动能。资本市场在落实“六稳”“六保”工作要求方面,能够强化逆周期调节,甚至是预先布局提前应对。 今年4月9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在推进资本要素市场化配置方面,《意见》明确提出,完善股票市场基础制度,加快发展债券市场,增加有效金融服务供给,健全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这些政策要求指明了资本市场改革重点方向。 此次创业板注册制下首批18家企业成功上市交易,意味着注册制改革向存量市场推进取得了阶段性成果,而随着注册制改革深入,资本市场的资源配置能力将进一步提升。兴业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王涵在接受《金融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科创板是增量改革,而创业板是“存量+增量”改革。创业板注册制改革有助于优质企业借助资本市场发展壮大,从而引导全社会金融资源向更多创新创业企业与行业流动,提升社会资源配置效率,助力经济加速转型。 畅通直接融资激发企业活力 资本市场的枢纽功能,不只有投融资功能和要素资源配置功能,还包括政策传导、风险防范化解、预期引导等功能。这些对于落实创新发展理念、服务实体经济、推动经济结构调整等,均具有重要意义。 资本市场是政策传导的重要渠道之一,在产业投资等方面具有先导和撬动作用。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中小企业发展,相关部门出台了多项举措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今年以来,为缓解当前小微企业的融资难题,保住千万个市场主体,金融管理部门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有针对性的金融支持措施。 在支持中小微企业直接融资方面,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通过市场化配置和风险定价机制,为处于不同阶段、属于不同类型的企业,提供了股权、债券等多样化、多渠道的直接融资,引导大量社会资金流向企业。资本市场在政策传导方面的枢纽作用得到发挥,有利于推动社会融资规模合理增长和融资成本有效降低,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带动经济良性循环。 此次创业板改革进一步提升了资本市场支持创新创业企业的能力。“与科创板相比,创业板的行业领域更加宽泛,因此在创业板推进注册制,有助于将资本市场助力经济转型的推动作用,从科创行业拓展至经济的各个领域。”王涵表示。 强化资本市场风险防范化解和预期引导作用 当前,我国资本市场改革发展势头良好,一系列重大改革举措稳步推进,但与此同时,我国外部环境仍面临不确定性。这就需要资本市场进一步发挥好风险防范化解与预期引导的枢纽作用。 业内人士向《金融时报》记者表示,资本市场作为直接融资的主渠道,一方面,对稳定宏观杠杆率,避免金融风险的积累具有直接促进作用;另一方面,也有利于产业结构调整和国民经济的转型升级,增强经济长期稳定健康发展的动能。发挥资本市场风险管理功能,保持资本市场稳定健康运行,是防范化解重大金融风险的重要环节。 事实上,资本市场还是一个内涵丰富、机理复杂的生态系统,是经济运行的“晴雨表”:对资本市场的预期和信心直接体现并可能放大为对经济、社会等各方面的预期和信心。因此,有必要进一步引导和塑造好市场预期,积极发挥资本市场对于稳经济、稳金融、稳预期的重要作用。 武汉科技大学金融证券研究所所长董登新向《金融时报》记者表示,创业板改革落地是注册制改革的又一次重大进步,改革后的创业板更具有包容性,同时也有助于进一步激发资本市场资源配置、政策传导、风险防范及预期引导等枢纽功能。
我国资本市场注册制改革再次重磅“落子”。8月24日上午,创业板注册制首批18家企业成功上市交易。国务院副总理刘鹤在深交所创业板改革并试点注册制首批企业上市仪式上发表书面致辞指出,资本市场对于优化资源配置,推动科技、资本和实体经济高水平循环具有枢纽作用。 “发挥资本市场枢纽作用”再次被强调,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资本市场的更高期望。当前,我国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战略性成果,经济发展稳定恢复,但仍然面临诸多困难和不确定性。这就要求资本市场既要积极应对严峻复杂的内外部风险挑战,努力实现自身的平稳健康发展,同时更要积极主动作为,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更好发挥枢纽作用,为实体经济克服疫情影响、实现稳健发展积极贡献力量。 资本市场在积极发挥要素资源配置枢纽、政策传导枢纽、风险防范化解枢纽和预期引导枢纽等方面当有所为,也大有可为。 注册制助力资源配置效率提升 资本市场是直接融资的主渠道,是市场化要素配置最为有效的方式之一,对于促进资本形成、价格发现、管理风险等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当前全球疫情蔓延、产业链面临重构的背景下,更需要资本市场发挥高效动员、集聚和配置要素资源的重要作用,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大动能。资本市场在落实“六稳”“六保”工作要求方面,能够强化逆周期调节,甚至是预先布局提前应对。 今年4月9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在推进资本要素市场化配置方面,《意见》明确提出,完善股票市场基础制度,加快发展债券市场,增加有效金融服务供给,健全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这些政策要求指明了资本市场改革重点方向。 此次创业板注册制下首批18家企业成功上市交易,意味着注册制改革向存量市场推进取得了阶段性成果,而随着注册制改革深入,资本市场的资源配置能力将进一步提升。兴业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王涵在接受《金融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科创板是增量改革,而创业板是“存量+增量”改革。创业板注册制改革有助于优质企业借助资本市场发展壮大,从而引导资金更多向创新创业企业与行业流动,提升社会资源配置效率,助力经济加速转型。 政策传导枢纽作用有效发挥 资本市场的枢纽功能,不只有投融资功能和要素资源配置功能,还包括政策传导、风险防范化解、预期引导等功能。这些对于落实创新发展理念、服务实体经济、推动经济结构调整等,均具有重要意义。 资本市场是政策传导的重要渠道之一,在产业投资等方面具有先导和撬动作用。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中小企业发展,相关部门出台了多项举措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今年以来,为缓解当前小微企业的融资难题,保住千万个市场主体,金融管理部门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有针对性的金融支持措施。 在支持中小微企业直接融资方面,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通过市场化配置和风险定价机制,为处于不同阶段、属于不同类型的企业,提供了股权、债券等多样化、多渠道的直接融资,引导大量社会资金流向企业。资本市场在政策传导方面的枢纽作用得到发挥,有利于推动社会融资规模合理增长和融资成本有效降低,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带动经济良性循环。 此次创业板改革进一步提升了资本市场支持创新创业企业的能力。“与科创板相比,创业板的行业领域更加宽泛。因此,在创业板推进注册制,有助于将资本市场助力经济转型的推动作用,从科创行业拓展至经济的各个领域。”王涵表示。 强化风险防范化解和预期引导作用 当前,我国资本市场改革发展势头良好,一系列重大改革举措稳步推进,但与此同时,我国外部环境仍面临不确定性。这就需要资本市场进一步发挥好风险防范化解与预期引导的枢纽作用。 业内人士向《金融时报》记者表示,资本市场作为直接融资的主渠道,一方面,对稳定宏观杠杆率、避免金融风险的积累具有直接促进作用;另一方面,也有利于产业结构调整和国民经济的转型升级,增强经济长期稳定健康发展的动能。发挥资本市场风险管理功能,保持资本市场稳定健康运行,是防范化解重大金融风险的重要环节。 此外,资本市场是一个内涵丰富、机理复杂的生态系统,是经济运行的“晴雨表”,因此,有必要进一步引导和塑造好市场预期,积极发挥资本市场对于稳预期的重要作用。
近日,长沙市印发《关于深入贯彻交通强国战略为现代化长沙建设当好先行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计划完善综合立体交通体系,打造国际化航空枢纽、全国性铁路枢纽、全国内河主枢纽港口和全国公路运输枢纽“四大交通枢纽”,构建国家交通物流中心。 根据《意见》,长沙将加快实施机场改扩建工程,预留四跑道四航站楼的扩展条件,规划建设长沙南—黄花国际机场高铁联络线,打造航空、高铁、轨道交通、磁浮无缝衔接的综合交通枢纽。谋划第二机场建设,预留扩展空间。加快通用航空布局,推进开慧、坪塘、宁乡、浏阳等通用航空机场建设。 铁路枢纽方面,加快常益长铁路建设,建设长赣铁路和长沙西至湘潭北、株洲西联络线;推动呼南高铁引入高铁长沙西站,预留京广高铁复线、长九合高铁通道。 在内河主枢纽港口方面,推动长沙至岳阳段湘江航道升级为一级航道,适时启动湘江长沙综合枢纽三线船闸建设。强化与长江经济带的联系,加强与城陵矶港的联动,提升长沙港枢纽和辐射功能,打造区域水运物流金融信息集散中心。优化长沙港各港区布局,将铜官港区、霞凝港区打造成专业化运输核心港区,谋划布局乔口港区。推进长株潭水运一体化,开展长株潭组合港研究。 此外,公路运输枢纽方面,按照“都市区1小时通勤、城市群2小时通达”目标优化路网布局,完成长益高速扩容建设,推动宁乡至韶山、江背至干杉高速公路建成通车。优化高速公路网,力争 “日字型”长株潭高速大环线、长沙至宁乡(横市)至安化高速公路、大浏高速张坊互通至昌栗高速慈化互通高速公路、江背至干杉高速东延,以及京港澳高速长沙段扩容(东移)、长沙绕城高速扩容、长韶娄高速长沙段扩容、长永高速扩容等项目纳入国家或省高速公路网规划。
据发展改革委8月4日消息,国家发展改革委近日批复关于粤港澳大湾区城际铁路建设规划。 按照规划,近期规划建设13个城际铁路和5个枢纽工程项目,总里程约775公里,形成主轴强化、区域覆盖、枢纽衔接的城际铁路网络。其中,2022年前启动深圳机场至大亚湾城际深圳机场至坪山段、广清城际北延线等6个城际铁路项目和广州东站改造工程等3个枢纽工程建设,规划建设里程337公里;待相关建设条件落实后,有序推进塘厦至龙岗、常平至龙华等7个城际铁路项目和广州站改造工程等2个枢纽工程实施,规划建设里程438公里。 全文 关于粤港澳大湾区城际铁路建设规划的批复(发改基础〔2020〕1238号) 广东省发展改革委: 你委《关于报送(送审稿)的请示》(粤发改交通〔2019〕185号)等文件均悉。经研究,现批复如下: 一、为提升粤港澳大湾区城际交通供给质量,服务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同意在粤港澳大湾区有序实施一批城际铁路项目。 二、规划方案 (一)规划目标。 按照科学布局、统筹衔接、创新发展、支撑引领的原则,在继续实施并优化原珠江三角洲地区城际轨道交通网规划基础上,进一步加大城际铁路建设力度,做好与大湾区内高铁、普速铁路、市域(郊)铁路等轨道网络的融合衔接,形成“轴带支撑、极轴放射”的多层次铁路网络,构建大湾区主要城市间1小时通达、主要城市至广东省内地级城市2小时通达、主要城市至相邻省会城市3小时通达的交通圈,打造“轨道上的大湾区”,完善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近期到2025年,大湾区铁路网络运营及在建里程达到4700公里,全面覆盖大湾区中心城市、节点城市和广州、深圳等重点都市圈;远期到2035年,大湾区铁路网络运营及在建里程达到5700公里,覆盖100%县级以上城市。 (二)近期建设安排。 规划建设13个城际铁路和5个枢纽工程项目,总里程约775公里(见附件1),形成主轴强化、区域覆盖、枢纽衔接的城际铁路网络。其中,2022年前启动深圳机场至大亚湾城际深圳机场至坪山段、广清城际北延线等6个城际铁路项目和广州东站改造工程等3个枢纽工程建设,规划建设里程337公里;待相关建设条件落实后,有序推进塘厦至龙岗、常平至龙华等7个城际铁路项目和广州站改造工程等2个枢纽工程实施,规划建设里程438公里。 (三)重点枢纽布局和衔接方案。 粤港澳大湾区城际铁路与高铁、干线铁路通过枢纽换乘实现互联互通,与都市圈市域(郊)铁路、城市轨道交通在枢纽场站换乘衔接。广州枢纽主要场站间通过城际铁路环线和城市轨道交通连通,其余枢纽内各场站间通过城市轨道交通等方式实现连通。 1. 客运枢纽总体布局。构建粤港澳大湾区内层次分明、分工合理、衔接高效的铁路客运枢纽体系,促进对外交通、城际交通和城市交通便捷衔接换乘。广州枢纽布局以广州、广州东、广州南、佛山西、广州白云(棠溪)站为主,广州北、南沙、新塘站为辅的“五主三辅”枢纽。深圳枢纽布局以深圳北、西丽、深圳站为主,深圳东、福田、深圳机场、深圳坪山站为辅的“三主四辅”枢纽。珠西地区布局以江门、珠海鹤洲、中山北站为主,珠海、中山、蓬江、横琴站为辅的“三主四辅”枢纽。此外,规划布局鱼珠、东莞西、惠州、肇庆东、珠三角新机场站等枢纽场站。 2. 重点枢纽衔接方案。按照城际铁路引入中心城区、干线铁路便捷衔接的思路,结合重点枢纽相关主辅枢纽场站的功能定位和能力,确定重点枢纽场站线路衔接方案(见附件2)。其中,珠海鹤洲站、肇庆东站衔接近期实施的珠海至肇庆高铁,珠三角机场站衔接近期实施的南宁至玉林铁路至广湛铁路连接线。 3. 与港澳口岸衔接方案。深圳市与香港特别行政区近期通过既有京九铁路、广深港高铁实现互联互通。珠海市与澳门特别行政区在珠海站、横琴站实现高铁、城际铁路与澳门轻轨衔接,做好各口岸与城际铁路站点之间的连接规划,支持粤澳新通道(青茂口岸)连接通道与广珠城际铁路在珠海站内连接,促进澳门融入国家铁路网络。 三、项目投资估算和融资方案 近期建设项目总投资约4741亿元,资本金比例50%、计2371亿元,由广东省和项目沿线地方使用财政资金等出资,并按照市场化原则,积极吸引社会资本参与。资本金以外资金通过银行贷款等方式解决。 四、下一步工作要求 由广东省会同有关方面负责组织规划实施,做好以下工作: (一)科学把握项目建设时序。坚持量力而行、尽力而为、效益优先,严格按照规划批复要求落实项目资金,综合考虑区域发展需要和客流需求,稳妥把握项目建设节奏,具备条件后方可开工建设。积极推进投融资改革,涉及财政出资的应分年度纳入地方财政预算支出计划,规范开展社会资本合作,加强企业出资能力审核,科学规划、积极推进站场综合开发,盘活资产资源,将获得的收益优先用于铁路建设运营。 (二)做深做细项目建设方案。建立健全项目前期工作协调协商工作机制。高标准高质量做好项目可行性研究论证,根据城际铁路功能定位,加强客流预测,科学确定线路方案、主要建设标准。加大装备技术、控制系统等自主研发力度和应用。涉及环境敏感地区的建设项目,要优化线路走向,并按照相关规定和程序报主管部门批准。涉及与干线铁路衔接的枢纽工程项目,要加强与铁路企业沟通衔接,尽早稳定建设方案,形成一致后推进实施。 (三)从严控制工程造价。集约利用土地、空间资源,统筹考虑工程建设需要、城市规划发展、生态环境保护等要求,优化线路敷设方式,从严控制工程造价,有效降低建设运营成本,切实提高项目投资效益。 (四)加强交通一体化衔接。依据国土空间规划,统筹做好与综合交通规划以及干线铁路、重点都市圈市域(郊)铁路、城市轨道交通等规划对接,加强各种交通方式有效衔接,积极培育客流,促进各种轨道交通融合发展,同步建设城市配套设施,实现无缝衔接、零距离换乘。结合枢纽建设,形成“站城一体”的城市综合体。 (五)强化质量安全稳定各项措施。落实工程质量和施工安全各项要求,严把项目设计、施工、验收等各环节,加强对项目建设全过程的质量安全监督管理。切实做好社会稳定风险防范化解措施,落实好属地政府主体责任,依法依规、主动作为,加强沟通、扎实做好群众工作。 (六)积极探索创新体制机制。坚持服务至上、方便乘客的理念,以公交化运营、一体化管理、一站式服务为目标,努力探索多元化、有序竞争的运营模式。按照资源共享、互利共赢原则,支持铁路企业通过委托运营、购买服务等方式参与城际铁路运营。积极支持城市轨道交通企业开展城际铁路运营试点,及时总结经验成效,适时推广实施。 (七)对列入本规划的近期建设项目,由广东省会同有关方面按照现行权限审批(核准),批复文件及时抄送我委。加强对项目的跟踪监测,适时向我委报告规划实施进展情况。 附件: 1.近期建设项目表 2.重点枢纽场站线路衔接方案 3.粤港澳大湾区城际铁路建设规划示意图 国家发展改革委 2020年7月30日
中欧班列集结中心建设再上台阶 今年6月,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召开会议提出,开展中欧班列集结中心示范工程建设,支持在运输组织、货源组织、金融和信息服务等方面先行先试,打造一批具有较强国际影响力的现代物流枢纽。 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下达中央预算内投资2亿元,支持郑州、重庆、成都、西安、乌鲁木齐5个中欧班列枢纽节点城市开展中欧班列集结中心示范工程建设,促进中欧班列开行由“点对点”向“枢纽对枢纽”转变,加快形成“干支结合、枢纽集散”的高效集疏运体系。 这5座城市何以成为中欧班列集结中心“示范生”?未来将如何打造中欧班列集结中心?集结中心建设对于中欧班列发展有何意义?本版今日推出相关报道。 郑州:切实提升枢纽能级 本报记者 杨子佩 连日来,河南郑州国际陆港开发建设有限公司200多名信息工程人员正在全力升级完善数字班列系统。“数字班列系统3.0版本将在本月底上线。”郑州国际陆港开发建设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康岩说,“此前系统只能对集装箱实现运中管理和查询,升级后可以精确到每个集装箱的每个包裹,提高货物运输效率的同时提升客户体验,加速郑州跨境电商发展。” 今年4月份,国家发展改革委下发通知,拟支持部分中欧班列枢纽节点城市开展中欧班列集结中心示范工程建设,促进班列开行由“点对点”向“枢纽对枢纽”转变。其中,拟申建城市需符合以下条件。一是区位条件优越,是《中欧班列建设发展规划》明确的枢纽节点和《国家物流枢纽布局和建设规划》明确的国家物流枢纽承载城市。二是设施基础良好,拥有铁路集装箱中心站或铁路编组站,具备多式联运海关监管和一类铁路口岸功能。三是经济承载力较强,所在城市GDP大于6000亿元,所在省进出口额大于3000亿元。四是运营规范质量好,已实现常态化开行,境外运作相对成熟,已开展班列集结、集拼集运、运贸一体化等业务。 最终,郑州以5座城市综合评分第一,成功入选中欧班列集结中心示范工程,也是中东部地区唯一入选城市。中欧班列(郑州)作为郑州高水平开放的重要平台和载体,经过近7年扩量提质开行,已形成了多口岸、多线路、多目的站点的国际多式联运物流体系,影响力不断扩大。截至今年6月底,中欧班列(郑州)已累计开行3199班,实现每周去程14班、回程10班高频开行。在全国63座中欧班列开行城市中,往返均衡率、计划兑现率、运输安全、业务覆盖范围、市场化信息化程度等重要质量安全综合指标评价稳居全国“领跑梯队”。 开展中欧班列集结中心示范工程建设,将使更多货物在郑州高效集疏,进一步带动郑州枢纽能级跃升、枢纽经济发展。据了解,郑州将通过在运输组织、货源组织、金融和信息服务等方面先行先试,做优做强中欧班列(郑州)枢纽节点,强化“一带一路”国际合作,建设具有较强国际影响力的现代物流枢纽,以高水平开放促进郑州国家中心城市加快建设。 “我们将从完善顶层设计、强化产业支撑、夯实基础保障、做强市场主体等方面,采取系列措施,切实提升中欧班列(郑州)枢纽能级,促进班列开行由“点对点”向“枢纽对枢纽”转变。”河南省发展改革委区域开放处处长穆穆介绍。 同时,河南省发展改革委将按照《沿边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等开放合作平台建设中央预算内投资专项管理办法》《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下达沿边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等开放合作平台建设中央预算内投资专项2020年第二批投资计划的通知》要求,会同有关部门和企业,大力推进示范工程建设,尽快将投资计划分解落实到具体项目,确保示范工程建设相关项目顺利实施,进一步巩固提升河南开放通道优势,为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加快打造内陆开放高地再立新功。 重庆:构建互联互通新格局 本报记者 冉瑞成 重庆处于“一带一路”与长江经济带联结点,在国家区域发展和对外开放格局中具有独特且重要的作用,是西部地区唯一“铁、水、公、空”俱全的多式联运枢纽。重庆集成了全国18个现代化铁路集装箱中心站之一的团结村中心站和西南地区规模最大、现代化水平最高的编组站,并配套开放口岸承载环境及软硬件条件。 近年来,重庆不断拓展开放通道,统筹东南西北4个方向,全方位推进出海、出境通道建设,形成互联互通新格局,为重庆这座国家中心城市加强全球供应链、服务链建设,全面提升对外贸易水平奠定了通道基础。 2011年1月28日,渝新欧班列从重庆开出,开创了我国中欧班列的先例,成为我国开行最早、开行数量最多、运行最稳定的中欧班列,创造了一系列可推广、可复制的经验。 在国家战略和规划指引下,发挥重庆四大优势,推进以“存量设施整合提升为主、增量设施补短板为辅”的“1+N”项目体系建设,优化空间布局、完善基础设施、提高运营效益,提升示范工程对促进班列开行由“点对点”向“枢纽对枢纽”功能转变,提升“干支结合、枢纽集散”高效集疏运体系能力,推动中欧班列安全稳定高质量发展,为推动重庆、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乃至西部地区产业转型升级、经济开放发展、共建“一带一路”提供有力支撑。 按照规划,重庆将在以下几方面加快建设步伐。 一是提升基础设施保障能力,建设重庆铁路口岸综合性指定监管查验功能区、铁路口岸海关服务中心提升工程、公铁联运服务中心等重大工程,畅通主辅枢纽之间“微循环”。二是健全协同高效运输组织体系,完善“1+N”“干支配”业务,不断助推线路开枝散叶。三是打造中欧班列西部物流集散中心,建设多式联运海关监管中心,提升对供应链、产业链的控制力。四是推进口岸便利化大通关,完善国际国内关检合作,加强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建设和推广应用力度。五是打造特色鲜明的枢纽经济,大力推进集结中心、开放口岸与枢纽产业、枢纽城市融合化发展,构建路、港、产、城、人、企联动发展的枢纽经济创新发展示范区。积极拓展科学城、高新区城市空间,重点发展外向度较高的智能制造、高端装备、整车及零部件、消费品工业等产业。六是探索市场化经营管理模式,打造优势互补的利益共同体,促进物流规模化、专业化发展,提升物流一体化组织效率。 成都:打造泛欧泛亚对外开放高地 本报记者 刘 畅 乔金亮 “中欧班列是共建‘一带一路’旗舰项目,成都建设中欧班列集结中心示范工程有其优势。”成都国际铁路港管委会外联部部长曾怡说,成都位于“一带一路”建设和长江经济带交汇点和联动点。中欧班列(成都)开行,让成都乃至四川成为泛欧泛亚对外开放高地。作为成都建设中欧班列枢纽节点城市主体,成都国际铁路港是中欧班列(成都)起点,也是成都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载体。目前,成都国际铁路港已联接境外30座城市、境内15座城市,打造了7条国际铁路通道和5条国际铁海联运通道,开行量连续4年领跑全国。 在该示范工程中,成都将主要承担优化提升国际陆港枢纽能级、加快构建高效运输组织体系、探索创新市场化运营机制、加快发展特色枢纽经济和打造国际开放合作平台等5项重点任务。比如,在特色枢纽经济方面,将重点发展“蓉欧+”物流业、加快发展“保税+”国际贸易和协同发展“临港+”制造业。在国际开放合作平台方面,力争在3年内实现西部“蓉欧+”货物集散基地达20个,西部地区占中欧班列、国际班列货源比例达到75%。 “近年来,成都通过发挥经济外溢、创新策源、门户枢纽等功能作用,对周边区域发展形成了强大的辐射带动效应。”曾怡说,在建设中欧班列集结中心示范工程中,成都将充分利用欧洲铁路网络和多式联运资源,实现货物经欧洲境内分拨点的多点直达、集结方式,建立覆盖欧洲主要枢纽及贸易城市的线路网络,形成国内枢纽集散和欧洲境内分拨双驱动。 前不久,成都国际铁路港推出了具有成都开行特色的“欧洲通”运输模式。该模式根据客户需求,可针对按整列组织困难却又有运输需求的站点实行按箱报价,接受整列、多箱、单箱订舱,以满足不同客户群体的多种运输需求,从而提高了班列运输受众面。 目前,中欧班列(成都)的“欧洲通”可通过以波兰马拉、波兹南为枢纽节点通达欧洲全境。一是通过马拉为枢纽节点,组织华沙、杜伊斯堡、汉堡、米兰、巴塞罗那等站点单个集装箱货物经马拉分拨、集结。二是推进以波兹南为枢纽节点的班列开行,利用当地铁路运输网络衔接卢森堡、鹿特丹等地区。 西安:构筑联运集结中心 本报记者 张毅 7月1日,中铁集装箱运输有限责任公司联手中欧班列“长安号”,在中铁西安局集团公司支持下,常态化开行往返欧洲的中欧班列公共班列,标志着中欧班列(西安)集结中心建设迈出坚实步伐。 据了解,从7月1日起,中欧班列公共班列(西安)常态化开行两条线路,即西安至杜伊斯堡、西安至马拉舍维奇,每天共开行4班,2去2回,全程运行时间稳定,将进一步发挥西安港的门户、枢纽作用,形成规模效应,降低物流成本,提升服务效率。 “与西安携手推出中欧班列‘长安号’往返欧洲的公共班列,率先在全国实现高频次稳定开行,为进一步扩大陕西对外开放、完善内陆国际贸易通道、推进互联互通提供了有力支撑。”中铁集装箱运输有限责任公司西安分公司总经理辛小明表示,“中铁集将全力以赴做好西安公共班列的运行组织和服务工作,与西安共同打造中欧班列(西安)集结中心,服务全国向西开放。” 西安地处我国版图中心位置,是全国重要铁路交通枢纽。西安到全国各大城市的平均距离最短、平均成本最低,有着集散八方、辐射全国的独特区位优势。依托独特的地理区位优势和中国最大的内陆港口——西安港,西安初步形成了承东启西、联通南北、贯通欧亚的重要商贸物流大通道和全网物流体系,正着力建设中欧班列(西安)集结中心示范工程。 目前,西安港与青岛、宁波、连云港等沿海港口合作开行了陆海联运班列。中欧班列“长安号”常态化开行15条线路,服务丝路沿线45个国家和地区,已基本形成欧洲地区全覆盖的国际联运网络,吸引了来自29个省份的货源在西安港集散分拨,省外货源超过70%;进口货物70%以上由西安分拨至全国,西安港已成为辐射全国、连通欧亚的国际中转枢纽港。 “西安港将全球布局海外服务基地,今年年内建成3个海外服务基地,连点成线、织线成网,为‘长安号’境内外往返对开和货物在境外高效集散提供支撑。”西安国际港务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孙艺民表示,西安国际港务区将充分发挥“西安港”门户枢纽地位,联手中远海运集团、招商局物流集团、中铁集装箱公司等大型央企,充分发挥优势资源,高质量开行中欧班列“长安号”公共班列,持续加强中欧班列(西安)集结中心建设,陆续开行“晋西欧”“闽西欧”“湘西欧”等新线路,以通道促贸易、聚产业,依托陆港型国家物流枢纽建设,打造服务“一带一路”相关国家的物流中心、贸易、生产加工与金融中心以及人文交流基地,构筑内陆地区效率高、成本低、服务优的国际贸易通道,为打造内陆改革开放高地贡献陆港力量。 乌鲁木齐:从节点到支点 本报记者 乔文汇 向东,挽起广袤内地;向西,联结中亚欧洲。站在乌鲁木齐国际陆港区观景平台,俯瞰建设中的国际快件中心等项目工地和整装待发的中欧班列,不能不为新疆首府独特的区位优势而感叹。乌鲁木齐陆港区相关负责人表示,陆港区将持续加大建设力度,完善国际贸易平台功能,打造中欧班列集结中心“升级版”。 乌鲁木齐国际陆港区位于乌鲁木齐经济技术开发区(头屯河区),中欧班列乌鲁木齐集结中心是其重要组成部分。上半年,集结中心开行中欧(中亚)班列410列,其中6月份达到106列,环比增长8.2%,增长态势明显。最近,交通运输部批复同意新疆开展交通强国建设试点工作,以及国家发展改革委下达中央预算内投资,支持乌鲁木齐等城市建设中欧班列集结中心示范工程,乌鲁木齐国际陆港区又迎来了发展新机遇。 乌鲁木齐经济技术开发区(头屯河区)常务副区长李贺祖告诉记者,按照“集货、建园、聚产业”这一思路,目前主要从推进班列集货提质、推动园区建设提速、加快产业集聚提效、推进平台功能提升等四个方面推进陆港区建设。上半年,铁路口岸商务商贸区等34个重点建设项目开工建设,完成投资12.86亿元。 根据《中欧班列(乌鲁木齐)集结中心建设方案(2020—2024年)》,新疆计划力争通过5年时间,努力建成现代化的中欧班列(乌鲁木齐)集结中心,打造技术领先、理念先进、管理高效、运转协调的中欧班列国际货运综合服务平台,提升集货能力,推动产业集聚,支撑“丝绸之路经济带”商贸物流中心和交通枢纽中心建设。 “中欧班列为企业出口建立了便捷通道,我们的出口效率更高了,运输成本也大幅降低。”新疆八一钢铁有限公司董事长肖国栋说,借助中欧班列的高效优势,公司的产品打开了俄罗斯市场,拉动了企业发展。去年,有203列中欧班列装载了公司生产的产品,今年上半年已装载了80多列。 从交通节点到发展支点,从物流枢纽到经贸平台,中欧班列乌鲁木齐集结中心及乌鲁木齐国际陆港区功能不断完善,其“聚产业”的作用愈发明显。“陆港区不仅发挥了重要的通道作用,而且将成为产业‘沉淀器’,未来将吸引更多现代物流、国际商贸、高端服务、先进制造企业落户。”乌鲁木齐国际陆港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周凯满怀信心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