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今日发布公告称,为维护年末流动性平稳,2020年12月29日人民银行以利率招标方式开展了200亿元逆回购操作。
央行今日发布公告称,为维护年末流动性平稳,2020年12月28日人民银行以利率招标方式开展了200亿元逆回购操作。
央行今日发布公告称,为维护年末流动性平稳,2020年12月25日人民银行以利率招标方式开展了400亿元逆回购操作。
央行今日发布公告称,为维护年末流动性平稳,2020年12月23日人民银行以利率招标方式开展了1100亿元逆回购操作。
央行今日发布公告称,为维护年末流动性平稳,2020年12月24日人民银行以利率招标方式开展了400亿元逆回购操作。
时隔三个月又恰逢年末,市场对资金的需求量提升。 央行再次开启14天逆回购操作,与7天逆回购一起护航跨年流动性平稳过渡。值得关注的是,7天逆回购操作利率从3月30日起,就一直保持在2.2%不变;14天逆回购操作利率从6月18日起,一直保持在2.35%不变,同时LPR从今年4月起到12月的报价一直维持不变。 纵观今年年内情况,央行及时通过公开市场操作在季末或年末投放流动性,因此季末资金价格上升的现象并不是非常明显,市场资金面、资金价格以及流动性过渡都较为平稳。 从目前的市场流动性情况以及上周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来看,多位专家分析认为,为了维持市场流动性的总体充裕,预计央行还是会通过公开市场操作工具来给市场投放流动性。操作数量将根据货币市场利率的变化增加或降低,利率大概率保持不变。同时,降准、降息的可能性下降。不过,不排除央行为了定向支持制造业或者中小微企业,通过定向降准的政策工具来给市场投放流动性。 12月22日,央行为维护年末流动性平稳,以利率招标方式开展了1300亿元逆回购操作。值得一提的是,此次公开市场操作和前一日均采用了“7+14”的逆回购组合。这也是时隔三个月后,央行再次重启14天逆回购操作。 值得关注的是,7天逆回购操作利率从3月30日起,就一直保持在2.2%不变;14天逆回购操作利率从6月18日起,一直保持在2.35%不变,同时LPR从今年4月起到12月的报价一直维持不变。 多位银行人士向记者表示,时隔三个月恰恰是到了季末也是年末,年底一般是缴税期,资金需求量上升,重启14天逆回购操作一方面是为了稳定季末和年末的市场流动性,另一方面也有助于稳定市场的长期预期。 “央行重启14天逆回购操作主要是考虑到跨年资金流动性的安排。”中国民生银行首席研究员温彬向记者解释道,近期央行的货币政策操作主要是通过逆回购和MLF的组合,来保持市场流动性的合理充裕以及利率水平和基本面相适应。今年特别是进入到12月份,央行MLF超量续作目的就是为金融体系提供长期资金。因为涉及到跨年,短期资金需求比较旺盛,所以更多的是用逆回购操作,“7+14”逆回购组合正好满足元旦假期的资金需要。 在温彬看来,无论是7天逆回购还是14天逆回购,目的都是为了保持短期利率水平的稳定。叠加MLF超量续作、12月财政支出增加的三个因素,银行体系流动性也是有所改善。同时,进入12月整个市场的资金价格较之前有所下降。 长期资金来看,中国货币网数据显示,12月22日10年期国债收益率为3.2953%,相比于之前11月3.3%以上的收益率水平有所回落。从短期资金来看,12月隔夜Shibor利率最高报1.72%,最低报0.74%;12月DR001加权利率最高报1.71%,最低报0.74%。由此,无论是隔夜Shibor还是DR001加权利率均是低于央行7天逆回购2.2%的政策利率。这说明央行在年末通过货币政策工具操作来满足市场资金流动性的合理充裕需求,以及维持市场利率水平的总体稳定。 交通银行金融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员唐建伟分析,一般在季末和年末的时间节点,市场的流动性需求比较多,资金价格会有一定程度的上升。但央行一般会在此时通过公开市场操作来投放流动性,平抑资金价格。而且从今年年内情况来看,季末资金价格上升的现象并不是非常明显,这主要是央行的调控不错。所以,整个市场包括资金面、资金价格以及流动性方面都会平稳度过。 温彬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解释,“疫情初期,央行投放了大量的流动性,稳定市场预期,效果显著。4月中下旬,市场短期利率一度低于1%,远低于央行短期政策利率水平,反映市场资金过于充裕。二季度随着中国经济企稳回升,主要宏观经济指标持续向好,央行开始收缩流动性,货币政策回归常态,市场利率开始向政策利率靠拢,并围绕政策利率波动。” 上周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保持对经济恢复的必要支持力度,政策操作上要更加精准有效,不急转弯,把握好政策时度效。” 值得一提的是,我国经济率先从疫情的影响中恢复,金融领域风险也有所抬头,防风险的重要性不断提升。中国银行研究院博士后李义举指出,当前我国金融风险主要体现为宏观杠杆率不断攀升、地方政府债务压力不断增大、企业债券违约现象突出、人民币汇率过快升值、银行不良贷款率持续上升等方面。截至2020年三季度末,宏观杠杆率为270.1%,较2019年末提高10.07个百分点。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为1.96%,创下近十年新高。货币政策也开始边际收紧,货币市场利率也回升至政策利率附近。 对此,李义举判断,未来货币政策将保持稳健,不会继续宽松,更加侧重于结构性政策。因此,逆回购利率大概率不会改变。他预计,未来公开市场操作将保持稳定,在春节前或将加大资金投放量以应对资金需求。长期来看,如不发生极端事件,明年降准的可能性下降,逆回购将继续承担调节流动性的功能,操作数量将根据货币市场利率的变化增加或降低,利率大概率保持不变。 温彬认为,“总体来看,明年经济的增长预期还是比较乐观的,但同时也存在不确定性和复杂性。” 他表示,在这种情况下,货币政策还是要保持灵活精准、合理适度。央行将主要通过“逆回购+MLF”政策工具组合,满足市场短期以及中长期的资金需要,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以及市场利率平稳。目前,LPR已经连续8个月保持不变,明年一季度我国通胀将保持温和水平,央行政策利率大概率保持不变,LPR利率也将保持稳定。银行将继续加大对实体经济支持力度,让利企业,实际贷款利率或仍有下降。 “从未来看的话,明年的货币政策可能是一个紧信用加稳货币的组合。”唐建伟进一步分析,疫情期间非常规的宽松政策是要逐步退出,回归到常态。从货币政策的角度来讲,降准和降息这样的政策工具可能都不会再有。为了维持市场流动性的总体充裕,预计央行还是会通过公开市场操作工具来给市场投放流动性。 在唐建伟看来,总体而言,明年市场流动性还是会维持合理充裕,资金价格应该也是总体稳定的运行态势。此外,央行可能为了定向支持制造业或者中小微企业,不排除会通过定向降准的政策工具来给市场投放流动性。
为维护年末流动性平稳,央行分别于12月21日、22日开展了1100亿元、1300亿元逆回购操作,分别实现净投放900亿元、1200亿元,两日累计净投放2100亿元。 除了投放金额增加之外,央行在时隔3个月后重启14天期逆回购。同时,在7天期与14天期逆回购期限结构配比上,也以后者为主。具体来看,12月21日,央行开展100亿元7天期逆回购及1000亿元14天期逆回购;12月22日,央行开展100亿元7天期逆回购及1200亿元14天期逆回购。 央行重启14天逆回购 “央行重启14天逆回购,释放了确保跨年资金面稳定的政策意图。”光大证券首席银行业分析师王一峰表示,按照过往经验,央行一般选择在春节前夕开展14天逆回购,甚至会推出一系列针对春节的新型货币政策工具,如TLF。本次选择年底开展14天期逆回购,与当前流动性环境密切相关。 王一峰进一步解释道,今年下半年以来,随着结构性存款“压量控价”,核心存款承接力度不足,银行明显加大同业存单的发行力度,造成整个银行负债体系稳定性下降,表现为“不缺短钱,缺长钱”。另外,11月份信用违约事件发生后,市场风险偏好下降,大行对广义基金资金融出的态度偏审慎。在上述因素的综合影响下,资金面脆弱性有所增强。 近日,14天跨年资金价格上行速度较快,DR014一度攀升至3.23%高位,较月初升幅近100个基点。王一峰表示,在流动性结构性短缺框架下,14天逆回购利率仅为2.35%,在当前时点投放流动性,可明显起到维稳跨年资金面和避免资金价格过度上行作用。 年底降准降息概率较低 年底流动性是否面临挑战?中信证券研究所副所长明明认为,挑战主要有两点:同业存单迎来大额到期,以及银行年底MPA考核时点跨年资金需求旺盛。 王一峰则认为,机构资金平稳跨年已无大碍,年底流动性供求或受到以下两方面因素扰动。 一是年末效应下的大行资金融出意愿,这是决定年底流动性的关键变量。但他同时强调,距离跨年不到10天时间,央行一系列收短钱、放长钱的“扭转操作”,已经表明会充分满足金融机构的跨年资金需求,预计跨年资金面有望保持稳定。 二是政府债券供给因素。12月以来,国债、地方政府一般及专项债净融资约5800亿元。结合年内额度看,今年债券发行工作已接近尾声,后续净融资规模较低,但新一批地方再融资债券额度的下达,或对资金面形成一定扰动。 年底是否会迎来降准降息?明明预计,后续货币政策将维持中性,年底降息概率较小。同时,为了稳定春节前后流动性环境,不排除有定向降准的可能。 昆仑健康保险资管中心首席宏观研究员张玮表示,尽管每逢年末都面临机构资金回流、银行MPA考核等压力,但央行从上周开始通过MLF和逆回购对不同期限的流动性进行了净投放。当前,货币市场处于一个相对充裕的水平,信贷市场也会“由降转稳”,因此短期内不太可能出现降准降息这类幅度过大的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