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上市公司维护价值的回购,有被个别公司带偏的迹象。近日,多个“应急式”回购方案出炉,相关上市公司或因卷入“造假疑云”股价阴跌不止,或短期股价出现闪崩,或公司被曝出某些利空,解决方案都是快速推出回购方案进行“对冲”。 出发点决定结果。这些匆忙推出的回购方案,相关公司在实施过程中也非常急迫。有公司在短短十几天内就打光了“子弹”,还有公司方案出台后便立即进场甚至忙中出错。从结果来看,在不够审慎的匆忙决策下,相关回购方案的出台乃至投入的“真金白银”,并未能有效提振股价。 有接受采访的市场人士认为,上市公司筹划实施回购无可厚非,但相关决策应代表、体现全体股东的利益,尤其不能单纯考虑大股东、高管或机构股东相关利益(如避免质押危机等情形)而匆忙实施,毕竟经营好主业才是根本,过于匆忙的回购反而会进一步加深市场的疑虑。 “应急式”回购频频 “以高额回购回击对我们所谓造假的质疑,让投资者安心、放心。”南极电商董事长张玉祥今年1月5日在机构交流会上的讲话言犹在耳,虽然效果不佳,但在不到1个月时间内,公司该次回购已快速完成。 据南极电商1月27日所发公告,截至1月25日,公司以集中竞价交易方式累计回购公司股份数量7249.24万股(占公司总股本的2.95%),支付总金额为69985.21万元(不含交易费用),本次股份回购方案实施完毕。 回查公告,1月6日,公司披露回购预案,拟回购不低于5亿元不超过7亿元的公司股票;1月7日,公司首次实施回购;至1月25日,7亿元“子弹”已全部打光。历时仅13个交易日,足见其动作之快。 或是由于该次回购并未能有效阻止股价下跌,南极电商1月27日晚又宣布新一轮方案,拟使用3亿元至5亿元资金回购股票。 同样出手迅速的还有北京某公司。在股价莫名遭遇闪崩后,该公司很快就推出回购方案,当天便大举进场操作。该公司此前明确的回购总金额不低于1.5亿元且不超过3亿元,而公司在回购首日便买了1.57亿元,达到了回购资金的下限,足见护盘之急迫。 由于急于通过回购方式“撬开”跌停板,该公司还“忙中出错”,首次回购股份数量超过了首次回购股份事实发生之日前5个交易日公司股票成交量之和的25%,为此公司还不得不公开致歉。 或是看到了其他公司的回购成效,同样遭遇股价闪崩的美好置业于1月23日抛出了回购利好,是否实施尚未可知,但已止住了股价连续跌停的局面。 类似案例还有宋都股份,公司选择了利用回购利好来对冲“利空”。1月23日,公司披露实际控制人、董事长俞建午因涉嫌内幕交易被证监会立案调查。同日,公司宣布拟动用不低于1.3亿元资金实施股份回购。 “速效药”难以救急 仓促地筹划或实施,不难发现,相关公司已将回购当成快速稳住股价的“速效药”。但正所谓“心急吃不了热豆腐”,匆忙“上阵”的结果往往是出手即被套。 如南极电商,在“造假疑云”的笼罩下,公司前一轮回购砸出了7亿元“真金白银”,也未改变股价跌势。 据披露,南极电商前一轮回购的最高成交价为10.62元/股,最低成交价为8.93元/股,整体回购均价约为9.654元/股。而在完成前一轮回购后,公司1月26日股价已跌至8.66元。回购完成后,南极电商股价于1月27日涨停,但股价(9.53元)仍低于公司前一轮回购平均成本。 蹊跷的是,在公司股价涨停后,南极电商于1月27日晚发布了拟进行新一轮回购的消息,这是否意味着有先知先觉的资金提前知晓买入,进而引发股价涨停?在1月5日宣布前一轮回购时,公司董事长张玉祥便在公告尚未披露的前提下,提前向参加电话会议的机构透露了公司的回购举措。 由于前一轮回购并未能止住下跌趋势,记者在南极电商股吧里看到,在公司宣布新一轮回购后,一些投资者并未盲目乐观,反而担忧后续股价会否重回跌势。 “尽管造假传闻不知真假,但前期7亿元资金砸进去还未能止住跌势,说明一定有不看好后市的持股大户在卖。”有私募人士对此称。 记者注意到,南极电商1月27日股价涨停背后,机构席位逢高减持的意愿依然强烈,卖出前五名共出现了三个机构专用席位,合计卖出金额达到6219万元。 “尽管南极电商一再表示要通过回购回击市场不实传言,但客观现实是,公司高管此前曾大举减持,如今机构也在逢高减持,如果真要表达诚意,为什么公司实控人、董事长不能掏出真金白银来大笔增持,反而用全体股东的钱(指回购)去堵枪口呢?”前述私募人士称。
站在面值退市的边缘,多家上市公司各显神通,纷纷拉开自救大幕。 1月17日晚间,ST德豪(002005)公告,拟以4000万元~8000万元回购公司股份,回购价格为不超过1.5元/股;同日,*ST新光(002147)董事长虞江威发出增持计划,拟在股价低于1.08元/股时,增持1000万股~2000万股公司股份。截至1月15日收盘,ST德豪刚好踩线1元/股;*ST新光股价为0.87元/股,已连续7个交易日低于1元。 上述公告一经发出,交易所火速下发关注函,要求公司及股东明确是否存在拉抬股价以规避退市的主观动机。 Wind数据显示,目前两市共有7家公司股价在1元以下,3家公司卡点1元,且均被实施风险警示。如何与时间拔河,与股价较劲,似乎已经成为摆在他们面前的“必修课”。而在退市新规下,或许只有修炼内功才是远离退市的“王道”。 ST德豪放“回购大招” 根据ST德豪的回购计划,预计回购金额为4000万元~8000万元,资金来源为自有资金或自筹资金。在回购价格方面,设置了1.5元/股的上限,据此测算,本次拟回购的股份数约为2666.67万股~5333.33万股,占总股本的1.51%~3.02%。 为表诚意,公司亮出了家底,表示有能力完成本次回购。截至2020年三季度末,ST德豪净资产为24.66亿元,货币资金余额为8亿元。此外,立信会计师事务所还对公司部分银行账户进行了背书,证明公司在中国农业银行珠海康城支行开立的账户至少有1.2亿元资金不受限,可随时动用。需要关注的是,上述账户内多为子公司的账户资金。 在股价表现方面,ST德豪自今年1月份以来一路下挫,于1月12日首次跌破1元/股,后于1月15日再度站上1元关口。股价下挫的背后,是公司业绩的持续低迷。数据显示,ST德豪已连续8年扣非后净利润处于亏损状态,2020年前三季度,公司净利润继续亏损1.65亿元,扣非后净利润亏损1.93亿元。 值得一提的是,ST德豪回购计划一出,交易所的关注函便接踵而至,要求公司说明股价低于1元时推出回购方案是否存在引导市场预期、拉抬股价的情形;并明确动用子公司资金用于回购是否对持续经营能力产生重大负面影响。 *ST新光董事长 借钱增持 与ST德豪的回购不同,*ST新光的自救计划需要高管“自掏腰包”。根据公告,公司董事长虞江威将增持1000万股~2000万股公司股份,条件是股价低于1.08元/股。截至目前,*ST新光股价为0.87元/股,已经连续7个交易日位于1元下方。同日,公司收到来自上海宝镁咨询管理有限公司5372万元的债务豁免,预计将增加本期税前利润0.54亿元。 资料显示,虞江威是实际控制人周晓光、虞云新的家族成员,本次增持的资金来源主要为两个方面,其中900万元为自有资金,剩余的1100万元将向亲戚朋友或金融机构筹集,融资情况尚存在不确定性。需要关注的是,作为实控人的一致行动人,虞江威在业绩预告或快报公告前十日内不得实施增持计划。根据相关规则,*ST新光须在1月31日前发布业绩预告,这意味着近期留给虞江威的增持时间并不多。 自控股股东新光集团2018年发生债务危机以来,*ST新光便深陷非经营性资金占用与违规担保的漩涡,生产经营及流动性风险凸显。截至2020年12月,控股股东占用公司资金总额为14.54亿元,违规担保总额为27.03亿元。 业绩表现方面,*ST新光同样不如人意。2019年,公司因计提大额担保及资产减值损失,巨亏50.85亿元;2020年前三季度,公司净利润继续亏损10亿元,扣非后净利润为亏损3.4亿元。 值得一提的是,*ST新光的增持计划同样遭到了交易所火速关注。根据函件内容,公司需要明确董事长增持是否存在拉抬股价以规避退市的主观动机,并全面阐述生产经营风险、流动性风险、公司治理重大缺陷等相关风险。 多家上市公司 “命悬一线” 与财务类及规范类退市不同,面值退市作为交易类退市的典型代表,一旦在触及连续20个交易日股价低于1元,将直接被终止上市。 截至目前,两市10家公司正命悬一线,均已被实施风险警示。其中,*ST长城、*ST环球、*ST新光、*ST赫美、ST瑞德、*ST成城、*ST宜生等7家公司股价在1元以下,*ST宏图、*ST同洲、ST德豪3家公司卡点1元。 证券时报·e公司记者关注到,与*ST新光类似,*ST环球实控人关联方也曾于1月13~14日发布增持计划,具体为乐源资产公司、起跑线公司、商赢控股公司拟增持5%~10%公司股份。 光大银行金融市场分析师周茂华表示,公司回购及增持股票无疑是向市场传递利好信号,但能否挽回投资者信心,还需要视公司经营前景是否出现实质性改善,信息是否披露充分,公司是否出台相应发展举措等多方面进行综合评估,预计后续低价股公司将出现分化。 从目前监管的导向来看,退市新规出台后,管理层对缺乏持续经营能力、基本面差和重大违法违规行为的企业已明确“应退尽退”,引导投资者避免“炒小、炒差、炒壳”,促进市场新陈代谢。
央行12月21日公告称,为维护年末流动性平稳,今日央行以利率招标方式开展了1100亿元逆回购操作,其中7天期逆回购中标量100亿元,14天期逆回购中标量1000亿元,中标利率分别为2.2%和2.35%,均与上次持平。 Wind数据显示,今日有200亿元逆回购到期,央行公开市场实现净投放900亿元。 上周五,上海银行间同业拆放利率(Shibor)隔夜上行36.7个基点,报1.723%;7天Shibor上行18.7个基点,报2.148%;14天Shibor上行33个基点,报2.267%。(常佩琦)
央行12月22日公告称,为维护年末流动性平稳,今日央行以利率招标方式开展了1300亿元逆回购操作,其中7天期逆回购中标量100亿元,14天期逆回购中标量1200亿元,中标利率分别为2.2%和2.35%,均与上次持平。 Wind数据显示,今日有100亿元逆回购到期,央行公开市场实现净投放1200亿元。 昨日,上海银行间同业拆放利率(Shibor)隔夜下行23.4个基点,报1.489%;7天Shibor下行9.8个基点,报2.05%;14天Shibor上行59.5个基点,报2.862%。(常佩琦)
1月8日晚间,地素时尚发布回购公司股份进展公告,截至1月7日,公司以集中竞价交易方式累计回购股份486.21万股,已回购股份占公司总股本的比例为1.0104%,与上次披露数相比增加约0.0118%,最高成交价格为23.35元/股,最低成交价格为16.40元/股,已支付的资金总额为1.02亿元。 根据回购报告书,地素时尚拟回购资金总额不低于1亿元(含),不超过2亿元(含)。公司回购股份的价格上限31.62元/股(含)。2020年5月25日公司2019年年度权益分派方案实施完毕,公司回购股份的价格上限调整为25.52元/股(含)。回购期限为自2020年4月29日起12个月内。 地素时尚方面表示,基于对公司未来发展前景的信心和对公司内在投资价值的认可,为进一步完善公司管理团队和核心员工持股的长效激励与约束机制,确保公司长期经营目标的实现,增强公司股票长期投资价值,同时增强投资者对公司的投资信心,并树立公司良好的资本市场形象,拟使用自有资金以集中竞价方式回购公司部分股份。
中国经济网北京12月16日讯济民制药(603222.SH)今日跌停,截至收盘报37.61元,跌幅10.00%。 济民制药三季报显示,公司2020年1-9月营收达到6.05亿元,同比增长4.65%;归母净利润3483.77万元,同比下降15.60%;扣非净利润4236.98万元,同比增长28.21%;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6359.84万元,同比下降33.11%。 公司11月11日发布的《关于控股子公司收到民事裁定书及累计诉讼进展情况的更正公告》显示,关于姜松发与龙游西联超市有限公司等民间借贷纠纷一案,龙游西联超市有限公司向姜松发借款400万元,鄂州二医院(民办非企业单位)作为关联方同意债务加入,与龙游西联超市有限公司作为共同债务人承担清偿责任。公司认为,二医院有限与鄂州二医院并非同一民事主体,鄂州二医院的债务不应由二医院有限承担。另外,鄂州二医院属于民办非企业,是以公益为目的的非营利性医疗机构,其对外进行债务加入无效,鄂州二医院不应承担还款责任。此案由浙江省高级人民法院裁定再审,公司已收到浙江省高级人民法院于2020年9月2日发出的《民事裁定书》(2020)浙民申2166号,裁定由浙江省高级人民法院再审。 此外,公司于12月10日两次发布《关于转让控股子公司全部股权相关事项暨关联交易的公告》,此前,公司于2018年3月以人民币1.26亿元收购白水济民医院60%的股权。由于白水济民医院未能完成2018年承诺业绩,2019年5月赵选民全额回购公司所持目标公司60%股权,回购对价为人民币1.39亿元,应于2020年12月31日之前付清。截止本公告日,公司已收到赵选民先生支付的回购款人民币6261.65万元及利息人民币833.33万元,未支付的剩余回购价款本金为7600万元。公司将与公司控股子公司白水济民医院原股东赵选民先生签署《股权回购协议之补充协议》,同意将剩余回购款本金7600万元的期限延期至2021年12月31日之前。 公司于2018年4月公司以人民币1.15亿元的对价收购新友谊医院51%的股权,由于新友谊医院2018年、2019年两年承诺业绩未达预期,已向公司以0元价格补偿新友谊医院33.49%股权,现公司持有新友谊医院84.49%的股权。鉴于新友谊医院业绩未达预期,公司将与邵品签署《股权回购协议》,邵品回购公司持有新友谊医院84.49%股权。本次股权回购价款由三部分组成,即甲方持有标的股权的投资本金+以甲方持有标的股权的投资本金为基数按照同期银行贷款基准利率的2倍计算的资金占用利息-甲方从目标公司收到的分红,回购价款合计人民币1.32亿元整。本次交易完成后,公司不再持有新友谊医院股权。 截至2020年9月30日,深圳前海正帆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正帆敏行4号私募证券投资基金为济民制药第七大流通股股东,持股347.79万股,持股比例1.087%。
一场紧急而神秘的电话会议,拟斥资数亿元重金回购的利好,仍然没能“稳”住南极电商的股价。1月6日,南极电商股价再度下挫,收盘大跌6.49%,单日成交量也显著放大,全天成交27.1亿元。 值得监管层关注的是,在上市公司发布公告前,董事长张玉祥在电话会议里竟然提前向机构透露回购的消息,这是否已涉嫌信息披露违规? 镁光灯再度聚焦到南极电商的业务上。在服装服饰行业,南极电商的“AB面”尤为扎眼。A面,高毛利率、低费用率、低库存、轻资产、现金流充沛等指标,都在述说一家优质公司的传奇;B面,品牌授权的模式、高频的品类扩张,却遭受到品质管控、侵权纠纷、甚至财务真实性等质疑。二级市场的剧烈波动,无疑让投资者更加聚焦于B面。靠经营品牌高速成长的南极电商,能度过这次信任危机吗? 情急护盘涉嫌信息披露违规 “召开交流会安抚机构、出回购方案表明态度,这样都没能托住股价,而且成交量显著放大,显示投资者对公司的疑虑并没有消减。”一位私募人士对记者表示。 面对卷土重来的“造假传言”,南极电商1月5日晚公告,宣布拟以不超过15元/股的价格实施回购,回购总金额不低于5亿元且不超过7亿元。公司称此举是维护广大股东利益、增强投资者信心。 事实上,在上述公告发布前,已有部分投资机构提前知道了这一“重磅”利好。 在1月5日下午召开的机构交流会上,张玉祥中途突然中止原有话题,向参会机构披露了上述回购信息。尽管参会机构在交流会上未提及有关“造假传言”,但张玉祥讲到,“以高额回购回击对我们所谓造假的质疑,让投资者安心、放心。” 与此同时,某券商也快速推出了研究报告,称“本次回购或体现管理层对公司前景的坚定信心”,并维持“买入”评级。 在上市公司发布公告前,董事长提前向机构透露回购的消息,是否已涉嫌信息披露违规? 而从1月6日股价表现来看,高额的回购计划以及券商报告的力挺,并未起到让投资者安心、放心的“疗效”,南极电商股价依旧未能改变往日颓势。 作为南极电商的掌舵者,张玉祥在本次交流会上向投资机构描绘了公司未来发展的美好前景,并称:“公司在传统纺织服装行业走出了‘300亿魔咒’,今年很有信心挑战500亿。” 市场显然还没能理解张玉祥的“展望”,经过连日下跌,南极电商最新市值已跌至250亿元左右,较前期股价高点腰斩过半。 更现实的问题是,此前扎堆持有公司股票的机构投资者若未减持,则面临着浮盈大幅缩水或浮亏的窘境。 南极电商2020年三季报显示,汇添富成长焦点混合型证券投资基金、汇添富蓝筹稳健灵活配置混合型证券投资基金报告期末分别持有公司股票3718.15万股、3200万股,汇添富基金管理股份有限公司-社保基金四二三组合也持有3600万股。此外,全国社保基金四一六组合、全国社保基金四一八组合也跻身前十大流通股东序列。 据公司最新披露,至1月4日,汇添富成长焦点混合型证券投资基金已退出前十大流通股东,汇添富蓝筹稳健灵活配置混合型证券投资基金持股数量下降至2895.55万股,社保基金四二三组合也有减仓。 诉讼缠身品控警报频响 近年来,南极电商以打造的轻资产运营模式而知名。南极电商“轻”到什么程度?截至2020年上半年,公司固定资产仅604.46万元,同期的账面货币资金高达21.27亿元;公司总资产55.8亿元,净资产50亿元。 然而,这家矢志成为“世界级消费品巨头”的独特公司,能将靠“卖吊牌”走向全世界吗?答案尚未可知,但旅途肯定不易。可见的醒目“路障”,就是缠身的诉讼。 天眼查显示,2019年以来,林心如、关晓彤、张若昀等明星以及多家影视文化公司,纷纷将南极电商告上法庭,案由皆为网络侵权责任纠纷。 南极电商核心子公司南极电商(上海)有限公司卷入的诉讼更多,案由涉及不正当竞争纠纷,著作权权属、侵权纠纷,侵害商标权纠纷等。据天眼查显示,截至1月6日,该公司被起诉的开庭公告就有34条,起诉他人或公司的开庭公告有28条。 比如,2020年7月,上市公司罗莱生活将南极电商(上海)和南通锦芙秀纺织品有限公司一起告上法庭,案由为侵害商标权。 光鲜的另一面则是,南极电商不断细化品类再授权,“卖吊牌”的生意越滚越大。截至2019年底,合作经销商总数为4513家,授权店铺5800家。从品类看,南极电商的日用产品几乎无所不包,纺织服装类之外,已经延伸到剃须刀、热水壶、按摩器等产品,“万物皆可南极人”的戏称由此而来。 然而,品类“跨界”,很难规避质量管控的风险。据公开信息,2018年以来,南极电商旗下品牌屡次登上国家质监部门及地方消费者协会的不合格产品黑名单,从蚕丝被、内衣、棉服、童装、冲锋衣到电推剪、卷发器、按摩棒,均有产品被列入质检黑榜。2020年9月,因产品存在缺陷,南极电商(上海)还召回了南极人牌五面取暖器。 有券商研究员认为,南极电商的轻资产模式优势很明显,但缺点也十分突出。其中,授权店铺和经销商的数量直接影响着GMV(成交金额)的大小,这就要求公司要不断维持授权店铺和经销商的数量高增长的“神话”。与此同时,轻资产模式下的生产外包,也使得产品质量难以把控,进而使得品牌形象受损。如果品牌持续受损,失去消费者信任,无疑将走入“品牌受损-授权厂商数量下降”的反向恶性循环,进而影响到企业长期发展。 发展失衡风险早已暴露 最迟在去年四季度,南极电商已经注意到了公司存在的风险。 据公开信息,2020年12月15日,在公司股价连续多日下跌之后,张玉祥等公司高管在接受机构调研时坦言:“公司现在面对的问题是发展速度过快,很多匹配的东西还未跟上。解决方法是需要与客户长期的沟通,与商家共同进退,从精神上和组织上帮助商家解决痛点。” 南极电商相关负责人当时表示,今后不再采取单一传统的授权模式,会从传统的授权、合资、投资三个角度来定义与合作伙伴的关系。 公司还提及,对于居家百货、生活电器、食品宠物等增长品类,公司还在不断挖掘新品类、新爆款的潜在增长机会。在阐述发展思路后,公司对外鼓劲称“南极电商的增长才刚刚开始,公司有信心突破中等收入陷阱的魔咒。” 不过,从之后的二级市场表现来看,公司高管的这番表态,不仅未能挽回投资者的信心,甚至还可能起到了反作用。2020年12月15日至今,公司股价累计下跌超过30%。 回到资本市场,投资者关注的核心问题是,轻资产、多现金、高利润的南极电商,真的有“护城河”吗?此外,一家高成长、高盈利且账上有充沛现金的公司,给投资者足够的获得感了吗? 从分红数据来看,2015年至2019年度,南极电商借壳上市后共计派现仅两次,总计约4亿元。 “其实外界对公司的质疑不无道理。从财报来看,公司盈利状况良好,经营性现金流良好,为什么不给予投资者同等的分红回报,钱都到哪里去了?”有市场人士对此称。 回到经营层面,2020年南极电商营业收入同比增幅的剧降,是高速成长期后的全面“失速”,还是调整期后“提挡换速”?资本市场已经给出了自己的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