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以来,《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成效初显,长三角地区营商环境加速改善,一大批外资项目集中落户,为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注入了一股活水。 在沪苏浙皖积极推进下,长三角一体化的前景更加清晰而壮美,外资企业在这一区域驻扎意愿也不断增强,纷纷酝酿加码在长三角地区的投资。 外资项目加速落户长三角 今年上半年,尽管遇到了新冠肺炎疫情的冲击,但长三角地区吸引外资力度不减。 作为长三角地区经济龙头,上海交出了一份亮眼的稳外资半年度成绩单。今年上半年,上海实到外资创同期历史新高,首次在半年突破百亿美元,达到102.8亿美元,同比增长5.4%。 除上海外,江苏今年上半年也喜迎多个外资项目落户。今年3月,星巴克中国“咖啡创新产业园”项目落户昆山,首期投资1.3亿美元的咖啡烘焙工厂年内开工建设,计划于2022年建成投产,这将成为星巴克在美国以外产能最大的烘焙工厂。星巴克公司总裁兼首席执行官凯文·约翰逊称,中国是星巴克最重要的市场之一,此举也彰显了星巴克在中国市场长期发展的决心。 数据显示,今年1月至5月,江苏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实际使用外资80.8亿美元,同比增长7.7%,占江苏实际使用外资的65.5%,占比较上年同期提高6.1个百分点。 今年1月至4月,安徽省新设外资企业103家,同比增长14.4%;实际利用外资60亿美元,同比增长2.6%。 浙江省引进外资工作也如火如荼。6月上旬,总部位于美国的空气产品公司在嘉兴海盐投资的氢能源基地项目正式开工,投资总额达数亿美元。空气产品公司中国区副总裁冯燕表示,公司将项目落户海盐,不仅是投资浙江,更是投资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未来。 长三角地区纷纷出台稳外资政策 吸引并留住外资企业,靠的不是口号,而是实实在在的便利举措。长三角地区也在政策端频频为稳外资助力,上海、江苏、安徽、浙江今年纷纷出台了稳外资政策。 8月10日,上海发布《上海市外商投资条例(草案)》征求意见稿,在征求社会意见的基础上作进一步研究修改,以适应上海对外开放和促进外资工作实际,进一步增强外国投资者的信心。 从2017年以来,上海市先后制定实施优化营商环境1.0、2.0、3.0版改革方案,重点推出“两张网”建设,即一网通办和一网统管。 今年5月,江苏省政府出台实施《关于促进利用外资稳中提质做好招商安商稳商工作的若干意见》,从落实国家对外开放政策、提高外商投资便利化程度、保护外商投资合法权益、提高利用外资质量效益等方面推出23条政策措施。 浙江省也推出“10+N”便利化行动、完善市场准入退出机制、降低企业成本、提升执法监管能力、提升政务服务能力、优化营商环境评价工作等举措。 安徽省重点打造新型全省政务服务“皖事通办”平台、推进各类政务服务事项“一网通办”“全程网办”。 依托长三角外企加码投资中国市场 支持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国家支持政策不断。看好中国市场前景,不少外资企业纷纷选择以长三角为基地,加码对中国市场的投资。 为支持和服务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在前期推出16项税收支持措施的基础上,国家税务总局近期再推10项税收征管服务措施,具体包括提升税收大数据服务能力、深化增值税电子发票应用、推行“五税合一”综合申报、推进服务贸易对外付汇便利化等。 浙江工商大学金融学院教授郭宏宝对媒体表示,此次10项措施的推行,将加速长三角一体化进程,并对国内大循环体系的形成产生积极影响。 这吸引了不少外资企业加码投资。丹麦工业集团丹佛斯计划2020年继续加大在中国投资力度,今年6月初已经增资至2.19亿元人民币(相当于3000万美元),为进一步拓展中国业务奠定基础。 同样看好中国市场的还有全球领先的德国制药企业勃林格殷格翰。2020年是该公司正式进入中国25周年,记者获悉,该公司将持续加码投资中国市场,目前确认的未来5年增资计划达4.51亿欧元。 勃林格殷格翰大中华区总裁兼CEO高齐飞对上海开放包容和不断改善的营商环境十分满意,并表示公司正为参加第三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积极筹备。
为了更好地发挥税收服务国家重大发展战略的作用,税务总局近日印发《关于进一步支持和服务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若干措施的通知》(下称《通知》),推出进一步支持和服务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的10项税收征管服务措施。 《通知》明确,推动长三角区域税收数据共享共用,积极打造税收“服务共同体”“征管共同体”和“信息共同体”。利用税收大数据,加大长三角区域税收经济联合分析力度。根据区域产业布局,拓展产业链、供应链分析,为长三角区域企业实现产供销上下游精准对接提供支持。 《通知》提出,对除纳税信用级别为C级、D级以外的纳税人,在软件产品、动漫企业、安置残疾人就业、新型墙体材料、资源综合利用产品及劳务、风力发电、管道运输服务、飞机维修劳务、铂金交易、黄金交易、有形动产融资租赁服务等11项增值税即征即退事项办理中,简并报送资料,减少环节,提高效率。 此外,进一步优化服务贸易对外支付流程,在服务贸易等项目对外支付税务备案电子化的基础上,推进税务备案信息与银行间同步共享,更好满足纳税人异地付汇业务需要。 位于嘉兴市嘉善县的浙江核芯泵业有限公司财务负责人俞恬对记者表示,这次推出的10项措施中的“推行五税合一综合申报”,将城镇土地使用税、房产税、印花税、土地增值税等四个税种和企业所得税一起实现“一张报表,一次申报,一次缴款,一张凭证”,将大幅减少企业申报成本,可以让财务人员真正减轻负担。 为支持和服务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2019年底,税务总局就推出了16项税收便利服务举措,推进征管一体化、办税便利化。长三角地区上海、江苏、浙江、安徽等地的税务机关以数据共享为基,积极探索市场主体准入一体化,为实现跨区域通办提供了坚实基础。 浙江工商大学教授郭宏宝对记者表示,长三角区域一体化战略意义巨大,一体化的关键在于营商环境的先行,税务部门此次出台的10项举措,从税收数据赋能到具体税收优惠事项的办理,落地操作性很强,是正当其时又正当其势的政策举措,相信此次10项举措的推行一定会加速长三角区域一体化进程,并对国内经济发展产生积极影响。
>>长三角发力数字新基建 一批功能型平台启动建设 打造数字长三角,长三角三省一市纷纷按下“快进键”。在昨日召开的上海市工业互联网工作推进会议上,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工业互联网公共服务平台等一批功能型平台和一批来自建筑、医药等领域的行业性工业互联网平台宣布启动建设。 >>钴价开启上行通道 下半年需求有望逐步复苏 近期,除了黄金,被称作“新能源金属”的钴同样备受市场关注,价格也是“拾级而上”。长江有色金属网数据显示,金属钴7月28日现货报价为27.8万元/吨,较前一日上调1.7万元/吨。截至7月28日下午收盘,黄金价格的7月涨幅约8%,而金属钴的报价已较月初上涨逾14.4%。 >>纽约金价28日再创历史新高 纽约商品交易所黄金期货市场交投最活跃的8月黄金期价28日比前一交易日上涨13.6美元,收于每盎司1944.6美元,涨幅为0.7%。 >>全国糖酒会飘香“云上”,背后是这些行业趋势——白酒竞争更激烈 龙头企业忙扩产 7月28日,为期3天的第102届全国糖酒商品交易会(下称全国糖酒会)开幕。全国糖酒会首次以线上云展形式呈现,也是继广交会之后第二个以云展会形式举办的全国性综合商品交易会。 >>业绩有望持续修复 水泥行业全年可期 “水泥行业上半年利润总额预计超过700亿元,其中二季度回暖明显。”近日,中国水泥网水泥大数据研究院资深分析师郑建辉表示,“看好下半年水泥需求,行业利润预期超800亿元,全年利润总额约为1500亿元,虽低于去年同期,但仍是历史第二高。”
截至7月23日,科创板累计受理来自长三角G60科创走廊九城市的企业78家,其中30家成功上市;九城市完成“双创债”发行6单,融资31.7亿元;13家合作银行为九城市企业复工复产、抗击疫情授信208亿元;总规模达500亿元的产业基金正加紧酝酿,助力区域协同创新…… 由长三角G60科创走廊联席办主办的长三角G60科创走廊金融工作座谈会7月23日在苏州举行,会上传递出G60科创走廊发展的最新信息。作为服务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的重要平台,以及长三角产业合作、区域协同的样本,G60科创走廊今年还有一个新变化,就是资本和金融力量正在这里集聚。 G60两指数走势良好:优质企业加速成长 昨日座谈会上,德邦基金基金经理王本昌亮出了一款基金产品——G60公募证券投资基金。其最大的特点是,该产品根据长三角G60科创走廊上证指数而设计。 作为长三角G60科创走廊与上交所战略合作的重要内容,上证G60创新综合指数(950048)和上证G60战略新兴产业成分指数(950049),自2019年11月29日发布以来走势良好,截至7月17日,上证G60创新综合指数上涨26.29%,上证G60战略新兴产业成分指数上涨38.21%,涨幅均高于同期中证500等指数,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九城市上市公司的整体实力。 王本昌说, G60科创走廊作为长三角高质量发展的引擎,是“中国制造”转向“中国创造”的一个主阵地。而上证G60创新综合指数是反映长三角经济发展的一个晴雨表,非常适合开发指数化产品。“G60指数化产品有望成为爆款。” “双创债”试点稳步推进:助企业融资逾31亿元 为提升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活力,支持企业创新创业,长三角G60科创走廊九城市金融主管部门还积极推动“双创债”发行。 所谓“双创债”,全称为“创新创业公司债券”。今年2月,人民银行等四部门和上海市政府联合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快推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和金融支持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意见》,其中提出,在G60科创走廊先行先试发行“双创债”。 长三角G60科创走廊联席办副主任、联席办金融商务组组长贾占锋说,上述文件发布后,G60联席办立即组织学习,并制订工作方案,明确年度发行30家目标。 目前,九城市完成“双创债”发行6单,融资31.7亿元;正在准备材料的12单,意向发行培育企业16家。其中,东吴证券承销的苏州金枪新材料有限公司创新创业公司债成为国内首单知识产权质押“双创债”。东吴证券固定收益总部总经理助理兼创新业务部总经理胡俊华认为,“双创债”堪称科创企业走向资本市场的彩虹桥。 G60科创走廊产业基金:助力打造一体化产业链 昨日会上,长三角G60科创走廊九城市还与私募股权基金管理机构一起,就设立长三角G60科创走廊产业基金进行了深入探讨。 据介绍,该基金将作为支持区域协同创新、融合发展的重要载体和抓手,将重点支持人工智能、集成电路、高端装备、新材料、新能源汽车、新能源、生物医药等七大先进制造业的重大项目,聚焦产业链、创新链、价值链的一体化布局,推动G60科创走廊九城市优势产业发展。根据方案设计,该基金总规模有望达500亿元,首期规模预计达50亿元。 贾占锋说,聚焦产业链一体化布局,长三角G60科创走廊将打造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未来随着产业基金的设立及科创板上市联动机制的完善,创新企业融资渠道将进一步丰富。
从要素合作走向制度构建 目前,全球货物吞吐量位列前十位的港口中,长三角地区占据三席,宁波舟山港、上海港和苏州港分别位于第一、二和第七位。长三角港口群在集疏运体系建设、江海河海联运方面一直在进行一体化探索,当前航运一体化建设逐渐从要素合作走向制度合作。 上海市交通委员会巡视员蔡军介绍,上海正在大力推进三方面工作提升区域航运互联互通水平,包括上海与浙江省共同推进小洋山北侧集装箱江海联运码头开发;大力发展海铁联运,加快沪通铁路建设,推动铁路进上海外高桥港区;积极推进江海、河海联运,构建“互联互通、畅达高效”的长三角高等级内河航道网,大力推进杭平申、苏申内港线等航道项目规划建设,促进区域水运系统升级。 随着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地方政府也在积极发力构建长三角港口协作的制度安排。为推进长三角航运一体化发展,长三角航运创新发展联盟正式成立,该联盟将建立长三角区域政府间、政府与企业间协调机制,打造长三角区域航运产业信息、政策、机制交流平台,共享最新航运产业招商引资项目及政策资讯。 制度合作将体现在服务管理的一体化上,长三角口岸正在探索单一窗口建设,不断完善跨区申报功能,进一步扩大试点范围,推进长三角单一窗口与交通、铁路、港口、航运等部门的长三角信息平台对接。 资本合作带动模式创新 通过资本合作构建长三角港口的新型竞合关系是一大探索,为实现长三角港口间良性竞争,进而形成港口群优势,降低物流成本等发挥了积极作用。 2019年,浙江海港集团和上海港务集团签署《小洋山港区综合开发合作协议》,双方通过股权合作共同推进小洋山港区综合开发,实现互利共赢,有助于实现小洋山全域一体化开发,形成更高层次对外开放的新平台。对上海而言,可以进一步强化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地位,发挥区域经济的龙头带动作用。对浙江而言,有助于丰富舟山江海联运服务中心的功能,加快集装箱江海联运中转服务基地建设,更有利于舟山从海上接轨融入上海都市圈和长三角城市群,为沪浙两地共同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找到更多发力点。 长三角多地港口通过资本合作推动物流模式创新。比如,2018年底安徽省港航集团与上海组合港管委会办公室,并与上海国际港务集团、中国远洋海运集团、浙江省海港投资运营集团三家大型港航企业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上海港集团推进与江苏沿江沿海港口的资本合作和业务合作,提升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北翼影响力和服务能级;宁波舟山港集团以投资建设、收购并购等多种方式,参与江苏省内长江沿线港口的建设运营;宁波舟山港集团与安徽省港航集团签订战略合作协议,约定将致力于优化安徽江海联运港区与浙江沿海港口间的物流方式,不断满足内陆腹地客户物流服务全面性、时效性、可靠性和经济性要求等。 以资本为纽带盘活港航资源,进而创新物流模式,拓展多式联运空间,降低运输成本。上海飞远物流有限公司就是长三角地区多式联运的受益者。公司负责人陈三启告诉记者:“上海港水水中转比例已在50%左右,通过内河中转更加节能环保也更经济,是物流运输的转型方向。”陆上打通“断头路”,水上破解“中梗阻”,打通一个个关键节点,让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建设扎实推进。 上海组合港管委会办公室主任徐国毅介绍,以资本合作带动资源共享和模式创新仍然大有可为,包括信息数据共享、要素集聚、教育培训等,不仅港口之间合作,港口与航运企业也需要协同发展,进一步提升国际地位,真正形成相得益彰、相互促进的世界级港口集群。 环保联动为一体化升级探路 长三角港口群船舶靠港量大,如不对船舶排放进行严格控制,将直接造成空气污染,难以满足国际海事组织的要求,对港航运输造成干扰。长三角港口在船舶污染治理方面进行联防联治探索取得实效,成为全国港口环保区域治理的样板。 自2016年长三角港口率先实行船舶污染联防联治以来,长三角主要港口二氧化硫排放量下降20%以上。自2018年起,长三角推动岸电试点工作,进一步降低港口排放。 根据上海组合港管委会下发的《长三角船舶排放控制区“岸电应用试点港区”工作方案》,将上海吴淞国际邮轮港(码头)、江苏南通港通海港区、宁波舟山港穿山港区作为岸电应用试点港区,通过尝试推进“岸电使用成本分摊机制”,鼓励和推动码头岸电技术部门主动对接船东,构建生态补偿与保护长效机制,探索适时推出强制使用岸电的途径和方法,多管齐下探索解决中高压岸电在使用过程中面临的瓶颈问题。 徐国毅说:“排放治理仅在一时一地推行意义不大,一定要扩大到一定规模并严格执行才有实效。依托上海组合港管委会,长三角港口群在联防联治方面真正实现‘一个标准’‘一盘棋’,有效降低整体排放。” 从长三角港口的实践看,要扩大岸电使用范围,还需要在理顺体制机制方面进行探索。包括如何提高码头、航运企业、电力系统的积极性,三方如何分担成本,如何给予使用清洁能源的企业进行补贴等。“环保标准越来越成为港航业的硬杠杠,地区联动的环保治理模式可进一步推广。”徐国毅说。 高质量发展有待机制创新 发展现代航运服务业,必然要有港口吞吐量作为支撑,集疏运体系科学完备的长三角世界级港口群是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的重要基础,同时,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辐射、服务必将促进世界级港口群的发展壮大。 上海国际航运研究中心秘书长真虹介绍,长三角港口一体化是应对国际激烈竞争的必然选择。新加坡不断提高集装箱吞吐量形成资源集聚效应,这是对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发出的强有力挑战,在此背景下,长三角港口一体化更需加快进程,抢抓市场先机。 既实现长三角港口之间的沟通协调,避免重复建设、资源浪费,寻求差异化发展,又能保持港口市场经营主体的自主性和灵活性,长三角港口群发展仍需要创新机制、释放潜力。 徐国毅认为,实现长三角港口一体化需通过一体化的定位分工,以市场为导向、资本为纽带、资源为依据实现资源要素合理分配、降本增效。针对长三角港口建设可设立长三角港口资本集中投资管理平台,形成各方均能接受的统一规划。实行专业化运作,形成集装箱装卸公司、能源装卸公司、散货装卸公司等长三角范围内的专业化港口运营公司,从而实现资源最优化配置、最专业化运营,最终以资源为依据按照股权比例合理分配。 真虹等专家认为,现代航运服务业仍是我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的短板,未形成合力。建设国际航运中心要有自己的话语权,需要把巴掌握成拳头,整合国内航运资源,形成品牌效应。 长三角港口群是我国外贸货物进出口的重要“门户”。地域相邻、经济相依、体量相似形成长三角港口群之间的竞合关系,为整体提升长三角港口群的国际地位,服务于“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建设,长三角地区探索港航一体化建设,从要素合作走向制度构建,通过资本合作推动模式创新,并通过联防联治有效降低港口污染排放。当前,面
“要想富先修路”,区域一体化发展中交通也常常先行一步。长三角地区交通基础设施较为完善,已经有很好的交通一体化基础。今年4月国家发展改革委、交通运输部印发了《长江三角洲地区交通运输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规划》,明确到2025年,加快构建长三角地区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铁路密度、高速公路密度再创新高,世界级机场群和港口群竞争力增强,“轨道上的长三角”将基本建成。 2025年基本建成“轨道上的长三角” 目前,长三角已经形成了以高速铁路、高速公路和长江黄金水道为主的多向联通对外运输大通道和城际综合交通网络。上海、南京、杭州等城市间基本实现城际客运高频次1小时至1.5小时快速通达。高速铁路、高速公路和民用机场覆盖率显著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长江三角洲地区交通运输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规划》提出目标:到2025年,一体化交通基础设施网络总体形成,基本建成“轨道上的长三角”,铁路密度达到507公里/万平方公里,高速公路密度达到500公里/万平方公里。上海大都市圈以及南京、杭州、合肥、苏锡常、宁波都市圈内享受1小时公交化通勤客运服务。 数字目标清清楚楚,老百姓的感受也实实在在。现在已经有不少人可以实现家住在苏州、上班在上海的生活,他们可以乘坐高铁或者上海轨道交通11号线完成跨城通勤。联系江苏昆山和上海的轨道交通11号线花桥段2019年工作日平均进出站客流突破6万乘次,早上9点前进站客流占全天的50%以上,通勤特征明显。 长三角毗邻地区地缘相近、人员往来频繁,交通需求很大。2019年11月4日,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内的区域公交正式开行,一次性开通5条区域公交线路在上海青浦、江苏吴江、浙江嘉善之间运行,大大方便该地区居民出行。而在上海,已累计开通了24条毗邻地区公交客运衔接线路,满足毗邻地区居民通勤、探亲、旅游观光和购物就医等多种出行需求。 还有更多连接长三角各地乃至向其他区域延伸的项目正在建设或规划当中,包括:徐州—上海(杭州)运输通道、上海—安庆(六安)运输通道等综合运输通道,沪通铁路、商合杭铁路、沿江高铁等对外综合运输通道,南京至宣城铁路、宁波至舟山铁路等城际交通网重点工程,上海经苏州无锡至常州铁路等都市圈通勤交通网重点工程。 打造世界级机场群 长三角地区不仅内部联系紧密,而且也是我国对外开放水平最高的地区之一。为了主动适应新一轮国际经贸格局调整和全球产业链分工,在长三角地区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级机场群成为必然选择。 根据规划,上海将在2020年基本建成国际航运中心,近年来上海国际航空港能级和服务水平不断提升。2019年,上海机场通航全球51个国家,通航点总数达314个,航线网络进一步完善。上海浦东机场和虹桥机场2019年的旅客吞吐量首超1.2亿人次,完成货邮吞吐量405.7万吨。 颇受舆论关注的是,辅助上海国际航空枢纽发展的新机场到底会花落南通还是苏州?《长江三角洲地区交通运输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规划》给出答案:规划建设南通新机场,作为上海国际航空枢纽的重要组成部分。 长三角地区还有一批新机场建设“箭在弦上”,将新建嘉兴、丽水、芜湖宣城、亳州、蚌埠、宿州、滁州等机场,研究论证金寨机场等建设。从国际枢纽机场到周边干线、直线机场,长三角打造世界级机场群将呈现协调联动之势,并推动航空产业的发展,培育长三角地区航空经济产业群。 联动发展的长三角机制样板 交通基础设施的一体化发展,也离不开长三角地区构建的一体化协同体制机制。沪苏浙皖三省一市已经形成了交通主要领导座谈会机制,在设施建设、执法管理、信息共享等方面深化管理协同,并取得阶段成果。 联动发展已经在现实中发挥效用。今年2月,受到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多地公路交通受阻。上海在2月15日起推出了“长三角货证通”服务,符合条件的道路货运企业和从业人员可在线上申请,自动生成电子版长三角货车通行证。持证货运车辆在长三角区域内可便捷通行;持证货运从业人员返回上海后,无须再次隔离14天。 货运司机姚文才说:“我拉货经常跑上海到江苏南通,申请的长三角货车通行证,使用效果非常好,上下高速时更高效,把货物拉进厂家时当地安保人员也都认可。” 上海市交通委主任谢峰表示,长三角交通一体化发展需要政府、行业、社会、地区的共同努力,着眼于完善区域综合交通协调发展机制、建立区域交通枢纽分工合作机制、突破各种资源要素的制约,让交通一体化发展为长三角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保障。
大飞机和长三角一体化两大国家战略联手,实质性举措跟进 6月18日上午,“中国商飞·长三角G60科创走廊产业链合作大会”在上海松江召开。证券时报记者了解到,此次合作,围绕服务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以长三角G60科创走廊为载体,共建大飞机产业链,打造央地融合与先进制造业产业链协作的典范。此前6月6日,2020年度长三角地区主要领导座谈会期间,“中国商飞与长三角G60科创走廊战略合作”作为重大项目进行签约。 记者获悉,在战略合作指引下,双方的实质性举措“紧锣密鼓”跟进。中国商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贺东风,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副主任吕鸣,国家推进G60科创走廊建设专责小组副组长、上海市松江区区委书记程向民,长三角G60科创走廊九城市领导,中国人民银行上海总部、G60科创走廊合作银行相关负责同志等出席会议,共同见证中国商飞与长三角G60科创走廊战略合作签约。 本次会议发布了中国商飞面向长三角G60科创走廊产业合作指引、中国商飞供应商开发需求等技术标准。启动了长三角G60科创走廊大飞机供应商储备库,成立了中国商飞·长三角G60科创走廊增材制造协同创新联盟。截至目前,G60科创走廊九城市中已有14家企业列入商飞合格供应商、3家企业列入商飞潜在供应商、近千家企业纳入G60科创走廊大飞机供应商储备库,其中124家企业作为首批重点培养对象。5月20日,中国商飞面向G60科创走廊首场原材料供应商培育技术培训会通过线上直播形式举行,九城市7.3万余家企业在线参加培训。 中国商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是我国实施国家大型飞机重大专项的主体,也是统筹干线飞机和支线飞机发展、实现我国民用飞机产业化的主要载体,承担ARJ21-700新支线飞机、C919大型客机和CR929宽体客机的研制和产业化使命,是我国民用飞机产业的核心企业和骨干央企。 长三角G60科创走廊是以上海市松江区为枢纽,以G60高速公路和沪苏湖高速铁路为轴线,覆盖松江、嘉兴、杭州、金华、苏州、湖州、宣城、芜湖、合肥九城市的长三角一体化国家战略平台。长三角G60科创走廊致力于打造中国制造迈向中国创造的示范走廊,已经形成了比较完备的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成立了人工智能、新材料、高端装备、集成电路等11个产业联盟和11个产业合作示范园区,浙江省九地市,安徽省芜湖市、宣城市等产业协同创新中心纷纷落户G60科创走廊策源地――上海松江,形成了全产业链一体化布局的良好态势。 中国商飞与G60科创走廊的战略合作是落实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和大飞机国家战略的重大举措,双方将加强在智能制造等高端装备领域的合作,加速长三角大飞机产业链配套能力建设,共同打造大飞机产业集群。同时,双方将依托长三角G60科创走廊高校、科研机构和重点企业云集的优势,深入推进联合科技攻关,深入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