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全国工商联正式发布了2020年中国民营企业500强榜单。榜单显示,江苏共有90家企业入围“2020中国民营企业500强”,其中,苏宁控股集团以6652.59亿元营收位列中国民营企业500强第二位,中国民营企业服务业100强第一位,蝉联互联网零售行业第一。 从营收情况看,江苏入围企业营业收入总额达到5.49万亿元,共有11家企业营业收入突破千亿元,在排名前10的民营企业中,江苏占2席,分别为苏宁控股集团和恒力集团。记者了解到,这是苏宁控股集团连续第十一年入围该榜单,今年8月其旗下子集团苏宁易购连续第四年入围世界500强。 从整体实力、产业结构以及创新能力等方面综合考量,民营企业取得了不俗的成绩。随着长三角一体化战略的稳步推进,苏企又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记者了解到,近日为大力实施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创新驱动等国家战略,引导产业链集群协同发展,长三角地区企业家召开圆桌会议。 作为长三角区域最大的民营企业,苏宁提议创建长三角软件和信息服务产业链联盟,通过协同软件信息相关的基础设施、底层硬件、系统平台、软件应用、行业应用、产业实践等全链路的企业和组织,推动长三角地区软件和信息服务产业链的循环畅通。 苏宁控股集团董事长张近东表示,长三角发展要实现“优中创优”,最终体现在环境建设、民生发展、效益提升等关键指标上,而其中的核心在于产业链的互联互通。张近东建议,企业间要打通供应链,行业间要构筑产业链,通过模式共享、资源互通、能力互联,优化区域资源配置,打造开放共赢的产业链生态体系。
常州武进国家高新区与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近日举行签约仪式,共建长三角化合物半导体创新基地。 根据协议,双方将共建宽禁带半导体国家工程中心常州分中心,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将为常州分中心提供技术支持,并协助本地高校一起,联合培养微电子技术专业人才,为常州分中心建设发展提供人才支持。 集成电路是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的核心,其中化合物半导体已成为集成电路产业新的驱动与方向。常州紧跟长三角区域集成电路产业布局,以战略性眼光谋划布局集成电路、第三代半导体产业,集全市之力支持创新基地建设,打造工业智造的强劲“心脏”。
9月6日,“长三角一体化(合六)科技创新城”动工启幕,绿地控股携手六安市政府,全力打造长三角一体化沪皖合作示范项目。项目总体合作范围约2.7平方公里(约4100亩),预计总投资约200亿元,将建成国际生态智慧城。 长三角一体化(合六)科技创新城位于六安市东部新城核心区域,将布局新兴产业,建成集枢纽交通、会议中心、总部办公、科技创新健康产业园、星级酒店、商业集群、运动中心、生态环境、国际名校、品质住宅为一体的高标准产城融合示范区。该项目将引入华师大、上海交大设计研究总院、安徽医科大创新创业学院、北京易华录、深兰科技、科大讯飞等合作伙伴,打造成为长三角一体化沪皖合作重大示范项目,进一步加快合六一体化的建设步伐,推助六安成为世界级城市群中的关键一子。
湖州市副市长 项乐民 长三角是我国经济发展最活跃、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的区域之一。 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实施1年多以来,区域内各城市通力合作,发挥各自比较优势,在一体化发展和高质量发展方面创造出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如今,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战略实施成果已经显现:规划政策体系“四梁八柱”初步构建,多层次工作机制发挥实效,互联互通基础设施作用凸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新局面正在形成。 从今天起,本报将陆续推出《城市之问——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高端访谈》系列报道,通过对长三角各城市政府官员的高端访谈,近距离观察和感受各城市践行国家战略的生动实践,全方位展现各地在新形势下进一步推动一体化发展和高质量发展的新思路、新探索、新成就。 “行遍江南清丽地,人生只合住湖州。”这是元代诗人戴表元对浙江湖州人居环境的赞誉,也是今日湖州生态的真实写照。 作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诞生地,今天的湖州在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下,正全市域、全方位探索实践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的路径,打造长三角区域绿色发展引领区。 在湖州看见美丽中国,这是湖州的新口号。不久前,湖州市副市长项乐民接受记者专访,对湖州践行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的相关举措进行了全面解读。 :今年恰逢“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在湖州诞生15年。目前,湖州正奋力建设美丽中国的市域样板。请问在这个过程中,湖州有哪些突破和可分享的经验? 项乐民: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湖州的经验是:生态经济化,经济生态化。 生态经济化意味着不但要保护好绿水青山,还要让绿水青山变成发展和致富的资源。经济生态化则意味着制造业必须是绿色的,这是绿色发展的要求,也是彰显湖州绿色底色的最基本要求。 15年来,湖州持续拓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转化通道,实现从“卖石头”“卖风景”到“生态美、产业绿、百姓富”的华丽转身。过去15年,湖州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财政总收入、地方财政收入年均增长10%、16.7%、17.7%。 在很多领域,我们已经把叶子变成“票子”,这就是生态经济化的一个生动写照。比如,在莫干山的裸心谷,一张床位年税收达14万元,高过国内很多五星级宾馆。 我建议生态资源集聚的地方,一定要研究如何打通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之间的通道问题。在这方面,湖州始终牢固树立“绝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去换取经济一时增长”的理念,在推动绿色发展上创造了许多可复制、可推广的新鲜经验。 比如,我们坚持立法、标准、制度“三位一体”,先后出台美丽乡村建设条例等地方性法规7部;发布生态文明建设地方标准87项,其中10项上升为国家标准,成为全国唯一的生态文明标准化示范区。 为了实现经济生态化,我们在产业规划阶段就设置了明确的绿色门槛,对存量进行绿色改造,对增量设置门槛。截至目前,湖州市二星级以上绿色工厂达2800余家,规上工业企业覆盖率超过80%。 当前,湖州正着力谋划布局大智造、大旅游、大科创、大金融、大健康等产业。 作为国家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湖州很好地借助了金融力量来推动绿色发展。 比如,湖州市政府在2017年就出台了“绿色金融25条”政策,每年投入财政资金10亿元,专项支持绿色金融创新发展。同时,建立差别化的绿色贷款贴息机制,按照“深绿”“中绿”“浅绿”等级,分别给予基准利率12%、9%、6%的贷款贴息,“非绿”企业不予贴息,目前累计贴息1870.93万元。 去年11月,湖州首笔绿色银团贷款成功发放,广发银行湖州分行携手建设银行湖州分行,为美欣达集团的绿色项目提供4.5亿元贷款,打通了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最后一公里”。 :我们注意到,随着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的深入推进,“浙北再崛起”的呼声日益高涨。在这方面,湖州的优势是什么?实现路径又是怎样规划的? 项乐民:湖州地处长三角地理中心,是上海、杭州、南京三大都市圈的共同腹地。当前湖州就是要充分利用好这3个大城市的共同辐射,实现从长三角地理中心向发展高地的华丽蝶变,推动浙北加速崛起。 从湖州的发展基础与优势来看,生态是湖州最大的特色,“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是湖州最靓的名片。近年来,湖州努力护好绿水青山,做大金山银山,在绿色发展方面具备先发优势。 同时,湖州文化底蕴深厚,城乡发展均衡,营商综合成本较低,建设空间潜力大,具备良好的后发优势。随着商合杭、沪苏湖高铁相继建成通车,湖州又将叠加交通枢纽的区位优势。 在长三角27个中心城市中,湖州虽然经济总量不大,但却是个很有爆发力的城市。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是我们加速赶超的重大机遇。浙北要崛起,需要我们充分发挥叠加优势,抢抓重大机遇,在迎接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寻找新的变量,寻找新的城市机遇。 我们把湖州这块5820平方公里的土地,分工分布为“一湾极化、两廊牵引、多区联动、全域美丽”。 “一湾极化”,就是依托拥有65公里太湖黄金岸线的湾区,打造长三角区域发展重要的增长极、浙北高端产业的集聚地。接下来,现代化的CBD将在长东片区拔地而起,这里将勾勒出一条太湖比较美的天际线。太湖龙之梦这个拥有2.8万间客房的超级文旅项目,有望成为长三角娱乐中心。南太湖新区作为浙江五大新区之一,瞄准的是绿色智能制造,打造一个高能级开放的智造平台。 “两廊牵引”,就是以沪苏湖高铁为横轴,通过商合杭高铁往安徽延伸,这一带要打造沪苏湖绿色智造创新廊道。以宁杭高铁为纵轴,就是南京和杭州之间,我们要打造宁湖杭生态科技创新廊道。我们将以创新谷、科学城、枢纽站、智造园等新空间为载体,推动中高端要素到湖州高密度、高浓度集聚。 “多区联动”,就是发挥万亩千亿大平台的作用,把新能源汽车及关键零部件、数字经济、高端装备、生命健康等产业做起来。 “全域美丽”,就是充分彰显湖州“滨湖、山林、水乡”交相辉映的韵味,全市域打造美丽繁华新江南,建设长三角中心花园。 :做好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大文章,主要聚焦重点领域、重点区域、重大项目、重大平台。就湖州而言,现在是如何推进的?怎样做到更好地聚焦? 项乐民:围绕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湖州取得了一系列成绩,如推进格局初步形成,区域合作多向发力,产业合作加快推进,要素互融成效明显,空间互联加快突破,民生互惠释放红利。 截至目前,湖州先后与长三角各市(区)及有关单位签订20余项区域一体化合作战略协议,初步构建了以接轨上海为龙头、以融入杭宁为支撑、以联通苏南为补充、以辐射皖赣为拓展,多向发力、纵横推进的区域一体化发展布局。 产业合作方面,湖州紧紧抓住浙江全省大湾区建设契机,高起点建设南太湖新区,今年浙江省大湾区建设现场推进会上,新区22个项目集中开工,总投资746.7亿元。 同时,湖州依托11个万亩千亿大平台,高水平打造沪湖绿色智造廊道。出台《湖州市重大项目攻坚及招商引才新政》(“湖九条”),充分发挥湖州驻上海全球招商中心作用,去年以来引进亿元以上项目876个。 空间互联方面,湖州发挥地处长三角中心腹地优势,开展“五年百项千亿”交通大会战,着力打造长三角城市群的综合枢纽。目前,沪苏湖铁路开工,商合杭铁路已通车,湖杭铁路、杭德城际、湖杭高速、苏台高速等项目前期加快推进,杭州绕城西复线、宁杭高速改扩建工程加快建设,长三角水乡古镇旅游线等6条铁路纳入长三角交通一体化规划。 接下来,在聚焦重点领域上,湖州围绕产业协同配套、生态联保共治、设施互联互通、城乡融合互促、创新协同联动、开放互利共赢、服务合作共享、市场统一开放等八大领域,推动一批合作事项实施。 聚焦重点区域方面,湖州东向全面接轨上海,加快集聚上海科技、人才、信息、金融等高端资源;南向深度融入杭州,深化数字经济、科技创新、产业协作等合作;北向紧密协作苏南,加快推进环太湖融合发展;西向深化联动皖南,建设成为上海辐射带动中部地区的战略节点城市。 聚焦重大项目上,湖州加快推进今年长三角主要领导座谈会上明确实施的涉及湖州市的50个一体化发展重大项目,谋划好“十四五”重大项目储备,推进湖州市长三角一体化标志性工程加快行动和进度。 聚焦重大平台方面,湖州重点推进长三角产业合作区、长三角绿色智造联动发展南浔—青浦合作园、湖嘉一体化先行区和沪杭一体化先行区跨区域合作平台建设,打造一批区域合作载体,探索跨区域一体化发展的合作机制,深化全方位合作。 :对于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湖州将城市之间的关系形象地形容为从“邻里关系”升级为“队友关系”、“异地关系”升级为“同城关系”。请问:湖州是怎样阐释这些关系的? 项乐民:这是一个变革与创新的时代,特别是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加速推进,城市发展迎来了全新格局。 一是从区域关系看,在传统的区域格局下,各城市是地缘相邻相近的邻里关系。长三角区域一体化上升为国家战略以后,各个城市就要组队、抱团共同发展,这是一种队友关系。 二是从时空关系看,“异地关系”逐渐升级为“同城关系”。如今,沪苏湖高铁已开工建设。这条铁路建成以后,湖州到上海只要30分钟,而此前建成的宁杭高铁已经使湖州到杭州只要20分钟、到南京只要40分钟。商合杭高铁已通车,湖州到合肥只要1个小时多一点。湖州将同时享有几个同城化都市圈的红利。 长三角一市三省41座城市中,只有少数城市是处于十字高铁的枢纽位置,湖州即将成为其中之一。“轨道上的长三角”“轨道上的湖州”正在加速呈现。 人在长三角的话,“才饮巢湖水,又食东海鱼”成为现实。对企业家来说,这就是长三角区域一体化的现实图景。 :构建长三角统一市场是实现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完善现代市场体系的重要途径。请问湖州在探索市场要素流动等方面会如何推进?尤其在“标准地”改革方面,湖州已走在全国前列,能否分享一些可复制推广的经验? 项乐民:破除制约一体化发展的行政壁垒和体制机制障碍,形成要素自由流动的统一开放市场是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的题中之义。 湖州市着力以“最多跑一次”改革撬动服务环境大提升,推动区域要素市场、市场体系对接,形成要素自由流动的统一开放大市场。 具体举措包括:深化“最多跑一次”改革、创新区域一体化发展体制机制、推进要素市场一体化、推进市场体系一体化等。 其中,为推进要素市场一体化,湖州统筹打好土地资源改革组合拳,探索开展耕地占补平衡指标异地交易试点。拓展“绿贷通”银企对接服务平台功能,增强绿色金融支撑产业转型升级能力。 在“标准地”改革方面,湖州市率先探索形成了一批可复制推广的做法。同时,我们还推动“标准地”向非工业领域拓展延伸,在浙江省内率先探索推行农业“标准地”模式,率先启动商业服务业“标准地”改革试点,成为浙江省唯一实现“标准地”三次产业全覆盖的地市。主要举措包括: 一是以投入产出标准定准入。突出高质量发展导向,湖州在浙江省新增工业项目“标准地”指导性指标基础上,自我加压,提出亩均税收30万元以上、亩均固定资产投资强度400万元以上和亩均产值500万元以上的“345”项目准入指导标准。全方位提高项目准入门槛,有效倒逼企业和产业主动提档升级。 二是以绿色能耗标准定准绳。为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倡导绿色发展,湖州市再次加码,确立了新建项目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不高于0.45吨标准煤的能耗标准,以及万元GDP化学需氧量小于2千克、万元GDP二氧化硫小于2.5千克的环保标准。多维度设立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绿色准则,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突出绿色的理念和内涵。 三是以“亩均论英雄”优产出。有效衔接“标准地”项目达产复核与“亩均效益综合评价”制度,在南浔试点将实施“标准地”项目的企业同步纳入亩均评价,对亩均效益不同的企业在用能、水价、土地使用、排污、融资支持、财政支持等方面均实施差别化政策供给,倒逼用地质量提升。 :今年来,湖州在资本市场也非常活跃,新增了不少上市公司。未来湖州如何借力金融市场和资本市场,为湖州经济高质量发展赋能?为深入推进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赋能? 项乐民:资本市场注册制试点改革实行以来,湖州市精准谋划,主动出击,积极抢抓政策机遇,着力推进科创企业快速申报,取得明显成效。 上半年,湖州市新增上市公司3家(其中科创板2家,创业板1家),在浙江省排名第三,其中新增科创板上市公司数量在浙江省排名第一。 未来,湖州将紧紧抓住资本市场改革新机遇,积极支持和推进企业到多层次资本市场挂牌上市融资,做大做强企业,助推湖州经济高质量发展。 一是抢抓改革机遇,积极主动对接资本市场。要紧紧抓住国家设立科创板和创业板试点注册制改革机遇,认真落实浙江省委、省政府“凤凰行动”计划的总体部署,大力实施上市公司倍增计划,建立完善支持企业上市政策体系,建立健全企业上市绿色通道制度,全方位、多渠道推进企业上市工作,促进湖州市更多优质企业通过资本市场发展壮大。目前我们支持企业上市在政策力度上非常大,市区两级对于上市企业给予奖励金额最高达1700万元。 二是鼓励上市公司利用资本市场并购重组和再融资,促进全市产业转型升级。引导和鼓励湖州市上市公司围绕产业链积极开展并购重组,通过资本市场做大做强做优,推动全市产业整合优化发展。 三是大力发展股权投资基金,积极为湖州企业创新发展提供有力资本支撑。充分发挥股权投资在聚集社会资本、完善中小微企业治理结构、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等方面的积极作用。一方面要利用太湖绿色金融小镇等平台,招引优质、知名私募基金落地,另一方面要打造一站式股权融资平台——“绿融通”,通过“相亲模式”,推动企业足不出户与浙江省内外投资机构开展股权融资对接。 为深入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湖州市加强了与上交所的合作,去年我们举办了“科技创新未来”中国资本年会暨湖州资本峰会,湖州市政府与上交所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去年下半年,湖州市委书记马晓晖带队专门赴上交所学习考察,并与上交所签订了共建资本促进中心框架协议。9月1日,上交所资本市场服务湖州基地揭牌。 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中,湖州全域被纳入上海1+10同城化都市圈、1+7大都市圈和长三角G60科创走廊城市。这些为湖州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创造了有利条件,接下来,我们将紧紧抓住科创板发展的重要机遇,推动更多的企业到科创板上市。 :对于深入推进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您有什么建议? 项乐民: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后,我认为首先要推动以交通为核心的基础设施一体化。各个地方都要有更高的站位,推动互联互通向一个更高层级、更高水平方向发展。 其次,希望更高层面能加快推动基础性公共政策的一体化。比如医保、社保异地结算能否扩容,上海的医疗资源能否考虑与其他城市共享。对于普通民众来说,这就是一体化的最大一个红利,有利于推动长三角人员流动,助力我们引进人才。 产业一体化方面,我希望各方能在现有产业地图基础上,更加科学、合理地布局。长三角城市之间应加强产业链之间的合作。 围绕科创资源的共享,我认为共享力度还要加大。我们这里科创要素缺乏,科研人才、科研机构都比较稀缺,科研经费也不多,但我们的产业转型升级,以及一些新兴产业的培育,都离不开科创资源。
市场体系“一张网”,护航长三角一体化 打破行政壁垒,提高政策协同,让要素在更大范围内畅通流动,离不开市场监管体系的协同作战。26日,长三角市场监管联席会议在浙江嘉善举行,三省一市市场监管部门在前期合作的基础上,签订了市场监管科技一体化发展、加强反垄断执法协作、统一应用电子营业执照、共推绿色产品认证合作、检验检测机构能力验证、法制计量领域合作互认、消费投诉云平台合作等7个合作协议。与此同时,上海市青浦区、江苏省苏州市、浙江省嘉兴市市场监管局签署了《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双随机、一公开”部门联合监管合作备忘录》。 作为长三角一体化的重要内容,市场监管体系的一体化是长三角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三省一市市场监管部门正在通过市场准入“一扇门”、市场信息“一张网”、市场监管“一把尺”、标准“一体化”、质量服务“一体化”,跑出市场体系一体化建设的“加速度”,护航长三角一体化。 “娘家人”全力以赴,共保市场主体 长三角,市场主体众多,经济往来密集。保市场主体就是保社会生产力。今年以来,受疫情影响,很大一部分市场主体遭遇不同困境,尤其是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在此次联席会上,与会各方均认为,除了要将助企纾困措施落到实处外,更需要发挥市场主体“娘家人”的作用,共同开展市场主体的动态分析与研判,协同出台更加有效的助企纾困举措,帮助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提升信心,渡过难关,健康发展。 江苏省市场监管局局长朱勤虎认为,三省一市市场监管部门在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帮助企业纾困解难等方面互通有无、加强合作,加快一体化制度创新和经验复制,共同保护和激发长三角市场主体活力。“我们可以共同研究长三角市场主体发展走势、活跃度、投资迁移等情况,为各地高质量发展提供决策参考。”他说。 大数据时代,信息共享成为市场监管一体化的前提。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长三角市场监管也不断探索创新。目前,三省一市市场主体基础数据库已经全部联通,基于国家电子政务外网,归集了基本登记信息、隶属企业、出资、人员、分支机构、许可、联络人员、财务负责人、相关补充信息、电子营业执照等17类市场主体信息,共计1.5亿条,相互推送数据3亿条次。 提振消费,是保市场主体的重要举措。过去的一年多,“满意消费长三角”品牌已经全面打响,放心消费单位超过4.2万家,无理由退货承诺企业超过2万家,“长三角实体店异地退换货联盟”得到了银泰、ZARA等首批67家企业响应……在前期基础上,会议各方一致认为,消费是“六稳”“六保”的助推器,要着眼优化消费环境,深入推进“满意消费长三角”建设行动,充分用好“无理由退货”和“放心工厂”建设两大抓手,持续打响“满意消费长三角”品牌,共同营造长三角最优消费环境,让老百姓敢于消费、愿意消费、乐于消费,进一步释放消费潜力、创造消费空间,服务群众高品质生活,助推经济高质量发展。 “在抗击疫情面前,四地市场监管部门充分发挥了一体化优势,推动长三角加速成为同舟共济的区域共同体、发展共同体、命运共同体。”上海市市场监管局局长陈学军说,在当前保市场主体的要求下,我们要进一步增强“共同体”意识,共同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保住市场经济的“毛细血管”。他提出,要持续强化“店小二”精神,提升企业开办便利度,大力推广无纸全程电子化登记,统一企业登记规范,为市场主体投资兴业清除障碍。 打造区域国际标准化高地,推动资源要素顺畅流动 “一体化”是长三角发展的关键词之一。 标准一体化是实现区域一体化的重要基础和重要前提。只有标准统一了,区域内的资源要素才能顺畅流动、高效利用,为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也就是说,没有统一的标准,就不可能有真正的区域一体化发展。当前,“310”号段已经成为三省一市共同采用的标准一体化编号。 在企业登记标准化方面,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内开展了“一照多址”改革试点,即示范区内的企业可以在法律法规允许的范围内自由选择注册名称,对落户的企业,在企业经营许可、各类资质认定等方面建立统一标准,实施统一便利化服务。 今年疫情期间,依托于标准一体化协作机制,浙江、江苏两省市场监管部门分别发布12项和5项疫情防控地方标准,共同建成了“新冠肺炎防护防疫标准公共服务平台”,发布了全国首个疫情防控期间食品抽检防护工作规范,为长三角地区在疫情防控期间保障食品抽检工作的有序开展提供了制度规范和技术支撑。 据悉,目前三省一市已共同发布实施了房车旅游服务区基本要求、旅游志愿服务规范、养老机构设施和服务要求等3个区域协同标准,并共同制定了一批城市管理、旅游、家政等领域的区域统一标准,推动构建了交通运输、环境共治等标准体系,强化在社会治理领域的标准供给。 如果说交通基础设施是硬件联通,那么标准则是一种软件联通,“一套标准走天下”。安徽省市场监管局局长韩永生说,我们要协力构建“同一个标准办同一件事”的市场准入服务体系,进一步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我们要协同开展标准化合作,推动计量检测资源共享,打造资源共享的技术检测平台,推动知识产权创造、保护、运用和服务融合。”韩永生说,目前安徽已经建立了长三角地区检验检测机构和技术专家库,已入库机构116家,技术专家428名,其中高级工程师占比达87%以上,涵盖了电子电器、食品化工、纤维纺织等多个领域,且将根据需求进行动态补充调整。 会议一致认为,在促进要素资源顺畅流动、高效利用的要求下,长三角要重点围绕着产业体系协同创新、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生态环境共保联治、公共服务便民共享等领域,加大标准立项、制定、实施、评价、监督等各环节协同力度,合力打造统一规范的标准体系,推动区域内先进标准转化为区域标准,进一步提升区域标准供给能力,加快实现标准一体化。同时,发挥区域国际标准化工作的资源集聚和优势互补效应,共同打造长三角区域标准化国际化高地。 “通统同”合作机制,为高质量发展破障碍 过去的一年多来,三省一市市场监管部门在打造“满意消费长三角”品牌、构建市场准入一体化、标准一体化、执法协作、食品安全监管协作、知识产权一体化、认证认可检验检测一体化、网络监管一体化、质量工作一体化、协作提升舆情处置与应急管理能力等10个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当前,长三角市场体系一体化建设进入密集施工的新阶段,在去年20项合作事项的基础上,今年联席会议上又推出了22项重点合作任务,并明确了时间任务表。 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词,三省一市市场监管部门需从市场准入、公平竞争等多方发力。 以打造“统一开放”的长三角为目标,三省一市市场监管部门从职责出发,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在市场准入方面,除线上“一网通办”外,《关于简化登记材料开展外国投资者主体资格证明文件互认的试点办法》《关于允许境内自然人投资设立外商投资企业管理办法》《关于持永久居留身份证外籍人士创办科技型企业试行办法》已于今年1月1日在三省一市同步施行,目前共新设境内自然人出资外资企业206户,注册资本8.85亿元。 对于打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上海市市场监管部门提出,为进一步提升执法协作效能,从长远来看,还需设定一个平台、一支队伍、一个口径的“三个一”目标,即需要建立互联互通的信息化平台,形成制度化的联合培训和挂职交流机制,实现同类型案件的执法口径趋同。 朱勤虎认为,以一体化的思路和举措打破行政壁垒、提高政策协同,需要市场监管部门围绕着“通、统、同”的要求不断深化合作。他说,我们要进一步完善“通”的机制,特别是加快数据连通步伐;加大“统”的力度,从一盘棋的角度进行更深层次的统筹合作,比如整合各类公共服务资源,发挥跨区域联合执法的威慑效应;加快“同”的步伐,在共建制度、统一规则、互认结果上下更大功夫。“这一合作机制,要从省级层面向市级、县级层面进一步延伸,逐步形成多层次的合作机制。”他说。 作为此次联席会议的轮值方,浙江省市场监管局局长章根明表示,今年合作要点中的2项重点事项,是共同立下的“军令状”,要进一步完善合作机制,落实责任处室,细化合作内容,把“原则的”变成“具体的”,把“意向的”变成“行动的”,把“纸面的”变成“落地的”,力争形成更多具有市场监管辨识度、长三角一体化特质的标志性成果。
8月26日,第一届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开发者大会在上海国家会展中心召开。 作为长三角开发者联盟的创始成员之一,上海城投集团作为功能保障类国有企业,始终把服务国家战略、服务全市发展大局作为首要任务,立足自身优势和特长,为长三角区域一体化添砖加瓦、助威助力,在示范区执委会的指导下,积极联合市属和苏浙皖等兄弟企业,共同投身示范区发展建设。 构建一体化交通网 加大出行便利度 上海城投集团立足于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2413平方公里的地域面积,根据“两核、四带、五片”的结构规划要求,在建设、运营两个领域齐发力,助力构建长三角综合立体交通走廊。 据了解,上海城投集团现管辖上海市内11条高速公路、东海大桥及三个隧道,所辖收费高速公路占全市七成以上,其中S32申嘉湖、S26沪常、G40崇启三条跨省界高速公路与浙江、江苏连接,优化了接壤区域的公路网络,提升了长三角区域的通行效率。随着上海临港(600848)新片区建设的启动,2019年10月28日S3公路的正式开工建设,标志着上海市对外公路交通将得到进一步完善,对加快长三角一体化联动发展起到重要推动作用。 根据《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为保障长三角内河运输,充实综合立体交通体系,上海城投集团重点整治长湖申线(上海段)、杭申线(上海段)、平申线等航道,提升航道等级、改建跨航道桥梁。 按照《长江经济带综合立体交通走廊规划(2014―2020年)》中提出的“建成安全便捷、绿色低碳的综合立体交通走廊”的要求,上海城投集团落实“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创新提出“全预制拼装”“BIM全寿命周期协同管理”、旧废料再生利用等核心技术为代表的一系列符合“绿色”“和谐”新发展理念的新技术,不断探寻实现长三角综合立体交通体系绿色化的新路径。 此外,上海城投集团积极响应国家、市政府要求,全力推进取消高速公路省界收费站应急工程,工程于2019年12月31日顺利收官,并于2020年1月1日0点完成全网切换,有效缓解了长三角高速公路省界的交通拥堵问题,提升了省际高速公路的通达水平。 喝上看得见放心水 提升老百姓获得感 优质高效供水是重大民生工程,也是民心工程。上海城投集团以“全产业一体化样板”为目标,积极推广临港新片区模式,高标准谋划、高质量推进,为长三角着力打造“从源头到龙头”高品质饮用水供应系统,完善污水、排水全覆盖、全收集、全处理体系,提供技术方案。 水环境治理方面,以金泽水库为核心,上海城投集团建立“一河三湖”水环境生态保障,从“末端治理”转向“全流域治理”,正在开展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水安全、水文化和水管理“六水共治”的专业研究,为长三角一体化提供系统集成。在此基础上,上海城投集团进一步融合海绵城市、生态补水、景观营造等综合措施,锚固长三角水生态基底。 垃圾处置集约高效 城市更加生态宜居 上海城投集团充分发挥上海市“垃圾分类”和“两网融合”主力军的作用,积极践行“无废”新理念,整合固废转运和处置资源,一网“速”造无废新区,致力于把示范区打造成低碳循环新标杆。 今年4月27日,上海城投集团成立上善公司,以青浦区“一厂三站”(再生建材厂,香花桥、徐泾、青西中转站)为基础,积极参与示范区环境治理和环境运营,主动服务长三角一体化环境建设,充分发挥上海城投在固废收运处置领域积累的技术优势和信息化管理作用。 早在世博会期间,上海城投就已在垃圾分类上进行了多元化的探索,累积了宝贵经验,当时,在积极引导下,市民游客的分类投放意识已逐步建立,垃圾清运处置体系也初具雏形。后世博时代,上海城投积极投身于进博会的服务保障中,依托标准化、规范化、精细化、信息化的“四化”管理赋能,完善标准体系,保障了进博会区域内生活垃圾日产日清,实现了黄浦江、苏州河干流水域垃圾“零漂浮、零积存”的目标。 伴随上海自贸区临港新片区挂牌成立,上海城投又将焦点转向垃圾分类的可追溯与智能化,先后协助政府上线了“上海市临港新片区生活垃圾信息化展示平台”一阶段,并搭建了“环保管家”综合服务基地,在提供危废处理一站式服务的同时,上海首个有害垃圾无人值守中转站和临港新片区首台垃圾分类智能交投机也在新片区投入使用。 立足上海,放眼全国,上海城投积极将多年累积的经验成果向外省市辐射。未来,上海城投集团将继续坚持“环境与发展相协调”的最高目标,实现能源梯度利用、物质高效循环,建设环境友好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打造一批具有显示度、代表性的环境设施,构建绿色、和谐的融入式环境一体化收运处置体系,探索搭建长三角再生资源交易信息平台,打通长三角可回收物绿色循环回路,实现生活垃圾、建筑垃圾、工业固废、危废、农村固废“多废共治”“一网通收”。 面向未来,上海城投将与上海市属、苏浙皖兄弟企业紧密联动、深度合作,共同加快补齐区域基础设施短板,建立全流程业务合作框架,做好长三角示范区的环境“管家”,助力示范区打造绿色城市发展的新高地、新标杆。
在上海青浦,一家主要从事废玻璃回收与销售的再生资源公司正将“城市矿产”变为“城市宝藏”;在浙江杭州,一家光伏发电行业民营龙头企业正为更多地方带去能源升级;在江苏常州,一家污水处理公司正将工业污水进行处理并改造为再生水…… 绿色是长三角地区高质量发展的亮色,更是底色。近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长三角地区是长江经济带的龙头,不仅要在经济发展上走在前列,也要在生态保护和建设上带好头。作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长三角地区正在全国范围内形成绿色发展和绿色治理的重要典范。 绿色发展的美丽画卷背后,离不开金融的支持。一直以来,“长三角自己的银行”——浦发银行积极助力长三角城市群高质量、可持续发展,向区域内的绿色项目加大资源投放,打造了一个又一个绿色金融服务样本。截至2020年7月末,浦发银行在长三角区域内的6家分行绿色信贷余额超过950亿元;绿色金融规模超过1700亿元。 “量体裁衣”协同服务区域内重点企业 上海燕龙基再生资源利用有限公司(下称“燕龙基公司”)是上海首个也是唯一一个国家级“城市矿产”示范基地。所谓“城市矿产”,是指工业化和城镇化过程中产生和蕴藏于废旧机电设备、电线电缆、汽车、家电等之中,可循环利用的钢铁、有色金属、贵金属、塑料、橡胶等资源。开展“城市矿产”示范基地建设是缓解资源瓶颈约束,减轻环境污染的有效途径,也是发展循环经济、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内容。 据悉,燕龙基公司主要从事废玻璃的回收分拣销售业务,兼营废钢、废塑料等其他废旧物资回收业务。碎玻璃资源综合利用是节能减排的重要手段之一。如果碎玻璃的使用量达40%以上,则生产建筑玻璃及瓶罐成品的燃烧温度将从1620度降低到1500多度,燃料的使用量和二氧化碳排放量将降低20%,从而可起到节能减排、降污减耗的效果。 在业务发展过程中,燕龙基公司遇到了自有资金不足的困难。浦发银行第一时间与企业联系,并根据企业实际需求,基于其引入的最新流水线和基地项目技改给予2亿元的中期流动资金贷款,一举缓解了企业3年的流动资金压力。 浦发银行相关负责人介绍,浦发银行与燕龙基公司合作多年,一路相伴,从基础的结算、授信服务不断拓展。根据国家“城市矿产”项目的规划,燕龙基公司近年与中国建材集团合作,先后在江苏省徐州市、安徽省滁州市新建项目,并以“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青浦示范基地为蓝本,逐步向全国发展。浦发银行发挥一体化协同服务,多地分行联动,确保对客户的金融服务不间断。 浦发银行这种总分行协同、分工合作的模式推动了信贷资源在长三角地区的高效流动。为了提高长三角区域资金供给之间的平衡,浦发银行“同城化”服务机制,为银行客户提供营销和授信的一体化方案,灵活适配全行资源,让金融服务变得更高效、便捷、全面。 除了燕龙基公司外,浦发银行还先后支持了东海大桥海上风力发电项目、临港海上风力发电项目、老港再生能源利用中心项目等绿色项目,进一步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区域环境整治、绿色交通、新能源等绿色产业的成长壮大。 创新方案为新能源企业缓解融资难题 新能源企业是经济转型的重要支撑,尽管新能源市场潜力巨大,但企业建设与扩大再生产都需要大量资金投入,融资成为摆在新能源企业面前的难题。对此,浦发银行“对症下药”,不断完善产品服务,创新解决方案,帮到企业“心坎”上。 浙江某新能源开发有限公司是一家集清洁能源开发、建设、运营于一体的系统能源解决方案供应商,已累计在全球投资建设光伏电站超过4.5GW。 光伏开发运营行业是一个资金密集型行业,长期有着较为旺盛的融资需求。近年来,分布式屋顶光伏电站不断得到开发,相较于地面集中式电站,分布式电站单体投资小、建设期较短、地域分散、空间跨度大,如按照传统项目贷款逐一开展融资合作,无法形成规模效应,可操作性不佳。因此分布式光伏电站一直以来存在融资难的问题。 2016年,浦发银行创新提出“以母公司作为主借款人,以项目公司作为共同借款人,将零散项目打包组合,统一测算,捆绑融资”的模式,实现分布式光伏电站批量融资突破。截至2020年6月,已分三批完成该公司185个分布式光伏电站共11亿元的打包融资,合计装机容量约350MW。 据了解,该融资方案以“统借统还”模式作为出发点,采用营运期贷款解决了分布式电站建设期短的问题;贷款期限为10年期,较为贴合分布式电站实际运营回报期限。 发挥头雁作用带动区域绿色金融合作 长三角一体化重在金融一体化,而金融一体化的形成需要区域金融机构的协同推进。在此过程中,浦发银行发挥“领头羊”作用,联动区域分行及同业机构为用户提供服务。 常州武南污水处理有限公司是一家位于江苏省武进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专门从事污水处理和配套管网工程建设的公司,为提高工业污水处理率并进行再生水处理设施升级改造,公司尚有一定的资金缺口。浦发银行了解到企业需求后,作为牵头行主动以实际行动支持绿色环保项目的落地,履行银行业金融责任。 据了解,这一项目的银团贷款金额达6亿元,由浦发银行独家牵头,并作为银团代理行履行代理行职责。银团由长三角区域内的股份制银行、城商行和农商行共同组成,其中浦发银行承贷3亿元。对于银行而言,采用银团贷款的方式能够较好缓解各家行承受的风险,浦发银行作为牵头行,积极与各家机构实时沟通,为推进项目尽快落地起了重要作用。 该项目的顺利实施,提高了新区内工业污水处理效率,推进了再生水处理设施的升级改造。因积极支持中小型节能环保企业成效突出,浦发银行南京分行武南污水处理项目也获评2018年度江苏省银行业“最佳银团贷款项目”。 此外,浦发银行还积极探索区域内的特许经营权、项目收益权和排污权等环境权益抵质押融资、基础设施公募REITs等产品创新,以及并购贷款、债券承销、代理承销等业务。 例如,浦发银行踊跃推进长三角一体化领域的绿色贴标债券发行,包括协助浙江省丽水市发改委、联合上海环境交易所共同推进丽水地区国有企业绿色贴标债券的发行工作;承销浙江省首单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绿色中期票据,用于湖州市城乡供水一体化乡镇配水管网改造工程和湖州市新建太湖水厂工程,以及用于湖州市危险固体废物综合利用项目的建设等。 在浦发银行看来,发展绿色金融业务不仅是响应国家战略,也是抓住转型机遇、优化业务结构、提高发展可持续性的重要途径。如今,浦发银行已形成《绿色金融综合服务方案2.0版》,涵盖能效提升、环境保护、清洁能源、绿色装备、环境权益等五大领域,以及国际合作绿色贷款、合同能源管理融资、碳抵质押融资、排污权抵押贷款、绿色债券、绿色股权融资等十余项特色产品,建立了业内较为领先的覆盖低碳产业链上下游的绿色金融产品体系,为长三角区域经济发展注入“绿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