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30条”落地一年来取得重大成效,助力上海完成了“国际金融中心基本建成”目标。 2月3日,据了解,这一年间,上海市地方金融监管局(下称“上海金融局”)和人民银行上海总部会同上海银保监局、上海证监局、上海自贸区管委会、临港新片区管委会、长三角区域合作办公室建立了上海层面推进工作机制,并将各项举措逐条细化分解为104项预期目标。截至2021年1月末,共实现87项目标,并创造性地推出28项“自选动作”,为基本建成上海国际金融中心提供了有力支持。 2020年2月14日,经国务院同意,人民银行、银保监会、证监会、外汇局和上海市政府联合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快推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和金融支持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意见》(下称“金融30条”)。 接近上海金融局的相关负责人对表示,一年来具体的亮点包括:在临港新片区金融先行先试方面,推出优质企业跨境人民币结算便利化等;在金融创新、金融开放方面,推出国内首批挂钩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的利率期权产品,首家外资控股合资理财公司(汇华理财)、首家外资独资公募基金(贝莱德基金)等均落户上海,外资持续加速进入中国债券市场;在长三角一体化大背景下,推进长三角金融服务“同城化”,加快绿色金融发展,打造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助力中国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承诺。 上述负责人透露,1月30日上海已发布《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下称《纲要》),下一步上海金融局也将按上海市政府统一部署发布金融领域的“十四五”规划,更好地谋划“十四五”时期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 浦东继续高水平改革开放 2020年11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出席浦东开发开放30周年庆祝大会时要求上海成为国内大循环的中心节点和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战略链接。上述负责人表示,下一阶段将继续推动浦东高水平开发开放,关键点包括增强全球资源配置能力,完善金融市场体系、产品体系、机构体系、基础设施体系,支持发展人民币离岸交易、跨境贸易结算和境外融资服务,建设国际金融资产交易平台,提升重要大宗商品的价格影响力等。 在这方面,过去一年来上海已经取得诸多进展,配置全球金融资源能力持续增强。例如,就金融开放创新成效而言,低硫燃料油期货、国际铜期货正式挂牌交易,成为继原油、20号胶之后在上期所上市的国际化期货品种;推出国内首批挂钩LPR的利率期权产品;债券作为期货保证金业务在境内期货市场全面实施;中国人寿、中国太保接入自由贸易账户体系,首次实现银、证、保全覆盖。 新一轮金融业扩大开放正加速落地,上海已在实质上成为新的全球资管中心。例如,一批全国“首家”“首批”项目落地。首家外资独资寿险公司友邦人寿、首家外资控股合资理财公司汇华理财、首家外资独资公募基金贝莱德基金均落户上海。富达国际、路博迈、范达投资、联博投资等陆续提交独资公募基金管理公司设立申请。全国8家外资控股证券公司中有4家落户上海。全国31家外商独资私募证券投资基金管理人有28家落户上海。 金融市场国际化程度也稳步提升。例如,外资持续加快进入中国债券市场,截至2020年12月末,共有905家境外机构主体进入银行间债券市场,持债量3.3万亿元,占银行间债券市场总托管量的3.2%。进一步便利境外投资者投资债券市场,推出特殊结算周期服务(T+N)。 值得一提的是,要打造国际金融中心,与国际接轨的金融营商环境是必备的“软实力”。去年,上海方面就推动境外机构自主选择签署NAFMII或ISDA衍生品主协议取得突破,已有6家境外机构和1只非法人产品签署ISDA主协议进入人民币利率互换市场。 一直以来,国际投资者都惯用ISDA衍生品主协议,但早前由于中国对手方惯用NAFMII,导致外资无法有效在境内运用衍生品进行风险对冲。多家中资行交易人士对记者表示,新的突破将加速国际资本进入中国市场的步伐。 临港新片区金融先行先试 临港新片区对于浦东乃至上海下一步的高水平改革开放至关重要。“金融30条”发布以来,临港新片区也在探索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的创新制度体系。 例如,推出优质企业跨境人民币结算便利化,300余家新片区企业纳入优质企业白名单;推出境内贸易融资资产跨境转让试点,业务规模达7亿元。这两项试点举措随后推广到全市产业链供应链和外贸企业。 推动跨境人民币贸易融资资产转让服务平台(一期)在2020年进博会前上线,首批64家参与机构(其中境外机构40家)覆盖全球四大洲15个国家和地区。取消外商直接投资人民币资本金专用账户试点,进一步便利临港新片区企业直接投资。开展自贸区高新技术企业外债便利化额度试点,已办理7家企业3100万美元;允许符合条件的新片区企业开展一次性外债登记,已办理18家企业147亿元额度登记;允许注册在自贸试验区的融资租赁母子公司共享外债额度,实现融资租赁母子公司共享外债额度12亿元。 此外,金融支持新片区也旨在建设开放型产业体系,例如,过去一年来,上海制定并实施了《新片区重点企业贷款贴息办法》,为39家企业提供贴息4250万元,90%以上投向高端制造、集成电路等重点产业。创新股权投资方式取得突破,五大行的金融资产投资公司获批通过其附属机构在沪开展股权投资业务。截至目前,13家银行设立新片区分(支)行。 探索更加灵活的金融政策体系、监管模式和管理体制亦是关键。例如,中证资本市场法律服务中心落户新片区,更好地服务资本市场建设。上海金融法院发布《服务保障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金融开放与创新发展的若干举措》,深度对接新片区金融制度创新。 同时,新片区也将打造上海的金融科技高地。截至目前,金融科技创新监管试点8个试点项目已完成登记,第二批试点项目已进入公示阶段;交银金科、汇丰金科两家金融科技子公司等陆续落地新片区;先后成立金融科技产业联盟、智能投研技术联盟。 聚焦长三角金融服务“同城化” 过去一年,金融持续在支持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上多点发力,上述负责人对记者表示,继续探索开展长三角金融服务“同城化”至关重要。 在“金融30条”发布之初,上海交大高级金融学院执行理事、上海新金融研究院理事长屠光绍就对表示,如果将来更多的金融业务在长三角跨区域经营,就需要金融监管的配合,即监管信息的互联互通。所以要建立长三角金融协调的相关机制,保证风险防范,并且在区域内监管标准的制定上要防止监管套利。 过去一年来,交通银行、浦发银行、上海农商银行等相继设立长三角管理总部和一体化示范区分(支)行,探索跨区域联合授信机制。落地全国首单长三角科创企业集合票据。长三角地区法人银行跨行账户信息验证服务正式落地。初步完成长三角绿色金融信息管理系统建设和互联互通。建立长三角绿色项目库,组建绿色保险跨域共保体。推动长三角(上海、南京、杭州、合肥、嘉兴)申报国家级科创金融改革试验区。 2020年以来,推动“绿色复苏”已经成为全球主题。根据此前发布的《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总体方案》,上海的示范区位于青浦,上述负责人对称,“未来可以围绕绿色金融,利用绿色基金、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等来更好地支持一体化示范区建设,去年7月14日在上海成立的国家绿色发展基金也可发挥作用,支持基础设施建设、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等。” 值得关注的是,上述负责人对记者表示,未来一个阶段,普惠金融仍将是长三角地区的重点。此前,人民银行上海总部、南京分行、杭州中心支行等首次联合构建长三角普惠金融指标体系,长三角地区普惠金融总体水平较高,多数指标数据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疫情发生以来,上海出台了“沪28条”“金融支持中小微26条”“上海稳保金融18条”等一系列举措,成立了金融支持稳企业保就业协调机制,聚焦疫情防控、复工复产复市以及稳企业保就业等重点工作。各大银行都加大数字化普惠的能力,例如,交行推出“线上税融通”“线上抵押贷” “抗疫担保贷”,让小微企业通过各类线上场景便捷获取金融支持。上述负责人表示,应该将数字普惠等疫情下的新业态常态化。
近日,长三角资本市场服务基地合肥分中心揭牌仪式在中安创谷科技园全球路演中心举行。 长三角资本市场服务基地由上海市浦东新区人民政府和上海证券交易所共同发起设立,旨在打通科创资源和资本市场两大要素,构建覆盖长三角科创企业全生命周期的十大金融服务功能,基地于2018年11月揭牌,2019年4月正式启用。此次设立合肥分中心,标志着合肥市主动拥抱上海金融市场、助推产业转型升级又迈出了新的坚实步伐,有利于合肥企业与上海金融机构间交流合作,畅通科创企业融资及上市渠道。 长三角资本市场服务基地合肥分中心由合肥高新区和中安创谷公司共同承建,分中心将依托中安创谷“双创”服务体系,为拟上市、已上市科创企业提供综合服务,着力打造全省上市加速器示范基地。揭牌仪式上,长三角资本市场服务基地上市储备库正式发布,合肥市共有100家企业入选。
长三角G60科创走廊和江苏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今日联合举办全面战略合作协议签约暨“G60科创贷”产品发布会。江苏银行党委书记、董事长夏平在会上表示,江苏银行作为江苏省最大的法人银行,人总行直管的24家全国性银行之一,积极发挥主场优势,主动服务长三角G60科创走廊加速快跑。接下来,江苏银行将以此次全面战略合作协议签约为新起点,以更好、更优的金融服务支持、服务好长三角G60科创走廊科技创新先进制造业的高质量发展。下一步工作将重点做好三个聚焦: 一是聚焦重点领域,共架合作之桥。共同推进协同创新的建设,支持企业新技术研发,搭建新型研发平台,助力培育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共同推进产业联盟的建设,“1+7+N”产业体系开展常态化的产能对接,为新技术与传统企业融合赋能,助力打造量级的自主产业,共同推进长三角G60综合服务平台、科创走廊金融服务联盟建设,强化金融配套支持,助力提高产业链、创新链的整体效能。 二是聚焦科创企业,共建服务体系。未来三年,江苏银行将为长三角G60科创走廊区域的优质企业提供总额不少于500亿元的融资支持额度,以“G60科创贷”为核心提供包括投贷联动、产业基金、供应链金融、知识产权质押、双创债、融资租赁一揽子的金融服务产品。江苏银行将整合各领域的技术专家资源、金融科技资源、金融同业资源等,通过“综合金融服务+科技金融支持”的模式,打造独特的长三角G60科创企业金融服务体系。 三是聚焦核心区域,共绘发展蓝图。江苏银行将以松江为主战场,加大资源倾斜,支持上海分行精准服务松江发展,以松江为重要承载区成立专业化的科技服务机构。逐步推广复制长三角区域,服务于长三角一体化的建设。 据介绍,一直以来,江苏银行战略布局和区域布局主要在长三角,正好覆盖G60区域。早在2017年,江苏银行就与上海市松江区政府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2019年又与长三角G60联席办、人民银行(上海总部)签署了金融支持长三角G60科创走廊先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综合服务方案合作协议,满足了近百家科创企业的融资需求。
12月14日晚间,依米康发布公告称,依米康全资子公司依米康智能工程有限公司中标长三角(合肥)数字科技中心项目一期机电工程,中标金额约1.23亿元,占公司2019年度经审计营业收入10.42%。 据悉,该项目位于安徽省合肥市东部新城中心区域,占地面积约265亩,本次项目的招标方长三角(合肥)数字科技有限公司由飞马智科100%控股。值得一提的是,今年8月,依米康曾对外公告,中标飞马智科正在重点打造的“马鞍山市智能装备及大数据产业园项目”一期数据中心区域机电工程,中标约1.37亿元,目前尚在施工中。 据公司介绍,此次长三角(合肥)数字科技中心项目是飞马智科积极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布局的重点项目,依米康将与飞马智科一起助力“新基建”背景下安徽省IDC业务的发展。据了解,依米康主营业务主要涉及信息数据、环保治理两大领域,其中,核心业务为数据中心整体解决方案和精密空调,大气治理、垃圾资源化处理、生物质资源化处理整体解决方案。 依米康表示,长三角(合肥)数字科技中心项目一期机电工程的顺利实施及运营,将成为公司在云计算及数据中心全生命周期绿色整体解决方案及服务的又一示范工程,有助于提升公司的品牌美誉度及行业影响力,推动公司发展战略的快速实现。
疫情之下,中国经济正在复苏,而长三角作为全国经济“龙头”之一的一举一动都牵动着各界的神经。《华夏时报》记者了解到,6月6日上午,第二届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高层论坛、长三角一体化(网上)创新成果展在浙江湖州举行,继首届一体化高层论坛在安徽芜湖举行之后,今年论坛“移师”浙江湖州。江苏、浙江、安徽、上海以及国家发改委等高层官员再次齐聚一堂,共商长三角一体化进程。值得关注的是,在今年论坛举行前夕,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长三角三省一市GDP合计达到4.98万亿元,占当期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的24%。虽然三省一市GDP增速受疫情影响同比有不同程度的下降,但下降幅度均低于全国水平。尤为亮眼的是,第一季度长三角地区重要城市南京经济出现逆势正增长,成为国内万亿GDP城市中疫情下唯一一个第一季度实现正增长的城市,苏州和上海则逆势吸引外资总共高达88亿美元。“长三角一体化规划纲要实施一年来,激发了长三角经济社会发展新动能,展现出中国经济的强劲韧性和巨大潜力。如何在危机中孕育新机,于变局中开创新局,长三角做出了有益的探索。”对此,安徽合肥市市长凌云也在今年论坛举行前夕分析指出。据本报记者了解,伴随着疫情后经济复苏的展开,长三角一体化的诸多重大新基建项目开始纷纷“上马”,也在6月6日,由腾讯投资的总投资高达450亿元的长三角最大人工智能超算中心正式开工。公开信息显示,今年长三角四地共规划的在建以及新开工新基建项目高达7.81万亿。585项成果发布落地如果说首届长三角一体化高层发展论坛确定了三省一市未来的发展规划的话,那么今年的论坛则已经聚焦成果落地和转化应用。《华夏时报》记者了解到,6月6日与一体化高层发展论坛同时举行的长三角一体化(网上)创新成果展开幕式上,展集中展示了长三角地区近年来取得的重大科技成果585项,其中数字经济、生命健康、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领域成果占比超过90%,参展项目获国家和省部级以上奖励占比近一半。同时通过融合技术,将创新成果展网站与一市三省的技术市场网上平台进行互联互通,并利用新媒体进行专题发布,打造开放性、不落幕的展示平台,推动先进技术应用推广。与此同时还发布了长三角一体化区域协同创新指数,举行了长三角科技成果联合竞价拍卖活动,有60项科技成果参加了竞价拍卖。此外,今年的论坛也共计签约重大合作事项19项,分5批签约,涉及产业合作、科技创新、生态环保、交通互联等多个领域。而从签约的项目来看,都非常注重生态环境以及科技发展。比如由浙江和安徽共同打造共建的杭黄世界级自然生态和文化旅游廊道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未来黄山将全面融入杭州都市圈,加强杭黄全域旅游合作,探索“飞地经济”合作模式,推动杭黄跨区域公共服务一体化发展。作为今年论坛的主办地浙江,浙江省委书记车俊也在论坛上致辞指出,自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以来,上海以“龙头”带动、江苏浙江安徽协同发力,社会各界积极参与,已经牢固树立“一体化”意识和“一盘棋”思想,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推动形成了长三角地区强劲活跃发展的良好势头。面对新形势下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新要求新使命、新机遇新挑战,浙江将以“三个地”的政治自觉和“重要窗口”的使命担当,努力为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作出新贡献;充分发挥长三角科教资源丰富、区域创新能力强、科创产业紧密融合的优势,坚定不移探索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勇立潮头。而在上海,重大新基建工程项目已经“上马”。《华夏时报》记者了解到,6月6日下午,总投资450亿元的长三角最大人工智能超算中心在上海松江区正式开工,该项目也被列入上海市首批重大新基建项目清单。据了解,该超算中心将成为长三角最大、全国前三的人工智能超算枢纽,成为助推上海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的重大战略性基础设施。“该中心占地236亩,拥有办公楼约5万方,将承担各种大规模AI算法计算、机器学习、图像处理、科学计算和工程计算任务,并以强大的数据处理和存储能力为全社会提供云计算服务。”腾讯方面相关人士向本报记者表示。据该人士介绍,这一超算中心预计于2021年底陆续投产,项目建成后,将全面提升上海市和长三角在人工智能产业领域的综合实力。同时项目还将把旗下具备世界一流水平的科恩安全实验室以及其他高科技行业战略伙伴引入上海,依托长三角G60科创走廊,参与人工智能、大数据及云计算等产业发展,并服务于长三角。城市群酝酿二次腾飞事实上,腾讯投资的项目只是长三角重大新基建项目之一。本报记者查阅公开资料发现,2020年沪苏浙皖共计划实施一体化重大新基建项目达1390项,涉及基础设施、产业协同、生态治理等多方面,总投资高达7.81万亿元。其中在建项目955项,总投资5.61万亿元,新开工项目435项,总投资2.2万亿元。6月5日,长三角一体化另外一个重大项目扬州-马鞍山城际铁路马鞍山枢纽工程也宣布开工,这一铁路也是扬州-镇江-南京-马鞍山铁路(镇江至马鞍山段)是国家发改委批复的《江苏省沿江城市群城际铁路建设规划( 2019-2025年)》中明确近期建设的8个重点项目之一,是南京都市圈城际轨道交通网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联系合肥、南京都市圈的重要纽带。项目建设对于推动长三角区域合作一体化,构建合肥至上海重要辅助铁路通道,形成合肥-马鞍山-扬州方向和合肥-马鞍山-上海方向的大贯通等也具有重要意义。而对于上海的“北翼”——长江以北的开发开放,也在紧锣密鼓的进行中。“近期上海交通委、江苏交通厅、上海港集团、江苏港集团、南通地方部门等签署了通州湾新出海口开发建设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未来,将进一步深化上海与江苏在长江口的港航合作,依托上海全球航运中心的建设,把南通通州湾打造成长江集装箱运输新出海口,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级港口群。所以未来几年,上海与南通之间的联系将更加密切,长江水运将再次苏醒。”6月9日,江苏南通交通系统一位相关人士向《华夏时报》记者透露表示。该人士表示,江苏南通近期还与上海机场还签订了南通新机场的合作共建协议,上海与南通拟按照“功能互补、资源整合”原则,规划建设南通新机场,成为上海国际航空枢纽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浦东机场、虹桥机场共同构成上海多机场体系主枢纽。“长三角一体化将公路、铁路、机场、港口、内河通道全部打通,形成世界级的城市群、机场群、港口群,无疑将提升长三角在世界城市群中地位,而软件方面涉及到的各类高新产业的落地,可以预见,长三角下的城市群将会迎来二次腾飞。”对此,长三角一体化研究专家陈雯向本报记者分析指出。
“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词”是习近平总书记日前对更好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作出的重要部署。其中,改善营商环境是关键目标之一。7月底,国家税务总局推出进一步支持和服务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10项税收征管服务措施,与去年11月推出的16项税收服务举措构成“16+10”税收支持体系。通过持续提升税收治理效能,长三角税收一体化步伐不断迈进,税收营商环境也不断优化。 融:打造税收营商环境最佳体验区 长三角税收服务创新,重在一个“融”字。一方面,推行“五税合一”综合申报。10项新措施中提到,将城镇土地使用税、房产税、印花税(按次申报除外)、土地增值税与企业所得税统一按季度申报。“一张报表、一次申报、一次缴款、一张凭证”,涉税业务整合、办税流程简化,这为纳税人带来办税便利。 “企业日常经营涉及许多税种,每个税种的申报期限不一致,对财务人员而言容易遗漏或者出错,综合申报方式帮我们解决了大难题。”雅马哈乐器音响(中国)投资有限公司财务经理衡海燕说。 在率先探索推行“五税合一”的上海,这项举措已让近50万纳税人享受到服务便利。上海市税务局纳税服务处副处长李纯向记者表示,10项新措施进一步丰富了“服务共同体”内容。纳税申报预填、简化增值税即征即退事项办理流程、土地增值税免税事项办理环节简并,以及对外支付税务备案电子化等更多更便捷的申报服务类举措都将在长三角区域先行试水。 另一方面,实现3项跨省业务无缝衔接。16项服务举措提出,“便利企业跨省迁移业务办理”“便利跨省涉税事项报验业务办理”“便利跨省房产土地税源管理业务办理”。从“多轨”前行,到“并轨”同行,极大减轻了纳税人跨省办税负担。 “仅用10分钟就完成了电子税务局开户、跨省报验登记、预缴申报等跨省涉税事项办理。过去必须到经营地税务机关现场办理相关报验及预缴申报,现在全程‘网上办’。”浙江银腾建设有限公司办税人员戴女士对这一变化感慨很深。 从“现场办”到“网上办”,从“往返多次跑”到“最多跑一次”,涉税事项轻松办,企业负担减轻了,获得感自然提升了。 自今年7月1日起,跨省涉税事项报验业务办理功能已在三省两市电子税务局上线,支持长三角区域外出经营纳税人通过经营地电子税务局实现开户、报验管理、预缴申报、税款扣缴、信息反馈全流程线上办理,且办理时限从5至10个工作日缩短为1个工作日。据测算,长三角区域每年约有20余万户次跨省报验业务,预计可减少纳税人往返税务机关40余万次。 “我们千方百计改进税收服务,让纳税人切切实实感受到办税便利。”安徽省税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良好的营商环境是激发市场活力的重要举措,一系列一体化服务举措将进一步激活微观主体活力,促进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和市场化配置,助力长三角地区成为税收营商环境最佳体验区。 统:税收征管同握“一把尺” 长三角税收一体化征管,重在一个“统”字。10项新措施提出,推进税收政策执行标准规范统一,构建统一的税收执法清单体系。从“握手”到“牵手”,长三角地区税务部门同画“一条线”,税收征管同握“一把尺”。 度同尺、权同衡。此前,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安徽省、宁波市税务部门先后联合发布公告,推出“制定长三角区域‘首违不罚’清单”“统一税务行政处罚裁量权行使标准”两项事项清单,这也成为全国首个跨省市税务机关联合发布的税务规范性文件。 可以说,18项“首违不罚”清单,体现了包容审慎监管理念。记者获悉,清单中列出了纳税人和扣缴义务人未按规定办理税务登记事项、未按规定设置保管账簿、未按规定安装使用税控装置、未按规定办理纳税申报、未按规定开具发票和税收票证等事项。对上述税务日常管理中发生率高、危害不大、容易纠正的税务轻微违法行为,当事人在一年内首次违反且情节轻微,能够及时纠正,未造成危害后果的,依法不予行政处罚。 “‘首违不罚’清单不仅能够大大减轻企业运行压力,同时也给其他产业扶持政策的制定提供了有益启示。”浙江嘉善经济开发园区相关负责人表示。 同时,19项税务执法裁量基准统一,实现区域内“执法一把尺子、处罚一个标准、行为一个准绳”。上海市税务局政策法规处处长余文华介绍,该裁量基准注重行政效率和实际操作性,主要根据违法手段、危害后果等合理划分裁量阶次,对税收征管法、发票管理办法规定的关于申报、发票类违法行为的19项税务行政处罚事项设定了裁量标准,确保对纳税人的申报、发票类违法行为的税务行政处罚做到“同事同罚、公平公正”。 “统一税务执法裁量基准,对于我们跨区域经营的企业而言,更有利于集团内部涉税事务的标准化管理。”上海市普陀区月星集团财务负责人顾婵娟说。该集团是一家大型企业,旗下的“月星家居广场”和“环球港”遍布长三角区域。 效:推动税收数据共享共用 长三角税收信息共享,重在一个“效”字。由“链”到“网”,长三角区域税务部门盘活大数据资源、挖掘信息价值,推动长三角区域税收数据共享共用,用高质效按下税收一体化“快进键”。 10项新措施中的第一条,就强调提升税收大数据服务能力,利用税收大数据,加大长三角区域税收经济联合分析力度。根据区域产业布局,拓展产业链、供应链分析,为长三角区域企业实现产供销上下游精准对接提供支持。 宁波市税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区域内数据信息共享共用,有利于深化区域比较分析,共享税收发展经验,助力长三角跑出高质量发展的加速度。 共享发展经验,携手以税资政。在16项举措中,提出“联合开展税收经济分析”。目前,三省两市税务部门已组建跨区域分析团队,建立联合分析长效机制,结合区域税收经济发展特点,拓宽数据维度,完成了多篇各有侧重、各具特色、优势互补的联合分析报告和案例,供各级地方政府和税务总局领导决策参考。 税收大数据是座“金山银库”。今年4月,上海青浦、江苏吴江、浙江嘉善三地税务部门联合启动了“云链通”行动,通过深挖税收大数据,为纳税人以需寻供、以销寻路。自“云链通”行动开展以来,三地税务部门已为48户企业匹配了108户上下游企业。 “没想到税收大数据功能这么强!能帮我们精准匹配到上海的原材料供应商,顺利解决了复工复产的实际困难。”嘉善誉丰汽车零件有限公司企业采购员徐陶利对“云链通”提供的服务赞不绝口。 在深挖税收大数据“金山银库”的同时,长三角地区税务部门不断加强信息支撑,搭建“信息网”,推进电子税务局一体化建设。目前,长三角电子税务局建设已正式启动。 打开江苏省电子税务局官网,点击右上方“长三角”专栏,根据相关提示操作,企业就能自主办理“企业跨省迁移业务”“跨省涉税事项报验业务”以及“长三角一网通办”等多个办税事项,流程简便、效率极高。目前,在长三角电子税务局办税专栏,已集中推出16项征管服务和5项“一网通办”措施。 除了建设长三角电子税务局平台外,长三角地区税务部门还积极探索拓展多元信息平台。 不久前,三省两市税务部门启动13个首批试点智慧办税服务厅建设。改造后的智慧办税中心将集合智能纳税咨询、集中在线审批、线上体验培训、远程数据共享为一体,实现实时咨询热线回复、技术问题在线辅导、疑难问题专家会诊,为纳税人缴费人提供全链优质服务。 8月6日,吴江艾维新计算机技术有限公司法定代表人周来末发现一个惊喜之处,他在“苏州税务”公众号“查询服务”功能中,发现新增了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纳税信用A级企业查询模块。 “以往需要登录不同地区的税务部门网站,分别进行合作伙伴的纳税信用等级查询。”周来末说,如今,只需要在手机上点点,便能轻松查到青浦、嘉善和吴江三地企业的纳税信用A级企业,特别方便。 此外,针对大数据应用,10项新措施中还明确提出要统筹开展税收风险管理,依托数据资源实现长三角区域涉税风险信息和风险模型共享。税收信息链正在长三角地区加速形成。 上海交通大学财税法研究中心副主任王桦宇表示,长三角地区是我国经济发展最活跃、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的区域之一。推进长三角税收一体化,是税务部门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决策部署的重要体现。国家税务总局推出的一系列措施,适应了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客观需要,在系统提升税收治理效能方面发挥了先行指引和示范作用。
近日,江苏苏州吴江区交出前三季度区域经济运行“成绩单”,一串数字颇为亮眼:1月份至9月份吴江区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83.7亿元,同比增长6.5%,工业投资166亿元,同比增长17.2%,实际使用外资7.58亿美元,同比增长127.4%。 “我们在江苏省率先举行春季重大项目集中开工活动,及时出台‘吴惠18条’等惠企政策,累计兑现112.1亿元各类优惠政策,减免社保10.7亿元,确保经济运行质效提升。”吴江区相关部门负责人介绍,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冲击,从年初至今,吴江区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建设为重点,全力以赴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项目建设成效明显,示范区形象加速展现。 产业项目是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抓手。今年以来,吴江区梳理排定示范区建设年度重点工作143项,其中136项取得实质性进展。京东方创新中心、恒力国际新材料产业园、中车绿地长三角绿色智能制造协同创新示范区等项目签约,总投资1346.8亿元的102个项目集中开工。 在推进深层次改革创新上,加快推动城市和产业双优融合更新,探索存量转型路径;携手青浦、嘉善打造“C位长安”政法协同品牌;积极承接上海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溢出效应。吴江区正在推进14项重点改革任务,积极把示范区“一体化制度创新试验田”政策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 强化生态共保方面,吴江区制定实施了太浦河“沪湖蓝带”计划、“联合河长制”,加快推进美丽湖泊群、大运河文化带、太湖百里风光带等生态工程,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标比例同比提高11.4个百分点。 与此同时,吴江区还加快交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6月份正式开工建设沪苏湖铁路,年内开工通苏嘉甬铁路,加快打造“轨道上的长三角”。 深化教育、医疗、政务、文旅等方面合作,成立长三角基础教育一体化江苏研究中心,合作共建上海—吴江医疗卫生数据共享信息化平台、“云链通”产业供需平台、失信联合惩戒机制,实现长三角“一网通办”政务服务专窗各区镇全覆盖,建立运行疫情联防联控工作体系。 “示范区建设是实施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的先手棋和突破口。”吴江区委书记李铭表示,吴江将作好率先形成新发展格局、推动科技和产业创新、深化改革开放中的“先遣队”和开放再出发的“排头兵”,全力当好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江苏窗口、苏州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