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日上午,正在安徽考察调研的习近平总书记走进中国宝武马钢集团优质合金棒材车间,冒着高温察看生产运行情况,并同劳动模范、工人代表亲切交流。习近平指出,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过程中,马钢较早复工复产,实现了产量、营销收入同比双升,展现了国有经济的强大韧性。他勉励马钢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中把握机遇、顺势而上,特别是要把自身改革发展同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有机结合衔接,力争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中不断发展壮大自己,也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文字记者:张晓松 摄影记者:鞠鹏 王晔 燕雁)
一年以来,《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成效初显,长三角地区营商环境加速改善,一大批外资项目集中落户,为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注入了一股活水。 在沪苏浙皖积极推进下,长三角一体化的前景更加清晰而壮美,外资企业在这一区域驻扎意愿也不断增强,纷纷酝酿加码在长三角地区的投资。 外资项目加速落户长三角 今年上半年,尽管遇到了新冠肺炎疫情的冲击,但长三角地区吸引外资力度不减。 作为长三角地区经济龙头,上海交出了一份亮眼的稳外资半年度成绩单。今年上半年,上海实到外资创同期历史新高,首次在半年突破百亿美元,达到102.8亿美元,同比增长5.4%。 除上海外,江苏今年上半年也喜迎多个外资项目落户。今年3月,星巴克中国“咖啡创新产业园”项目落户昆山,首期投资1.3亿美元的咖啡烘焙工厂年内开工建设,计划于2022年建成投产,这将成为星巴克在美国以外产能最大的烘焙工厂。星巴克公司总裁兼首席执行官凯文·约翰逊称,中国是星巴克最重要的市场之一,此举也彰显了星巴克在中国市场长期发展的决心。 数据显示,今年1月至5月,江苏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实际使用外资80.8亿美元,同比增长7.7%,占江苏实际使用外资的65.5%,占比较上年同期提高6.1个百分点。 今年1月至4月,安徽省新设外资企业103家,同比增长14.4%;实际利用外资60亿美元,同比增长2.6%。 浙江省引进外资工作也如火如荼。6月上旬,总部位于美国的空气产品公司在嘉兴海盐投资的氢能源基地项目正式开工,投资总额达数亿美元。空气产品公司中国区副总裁冯燕表示,公司将项目落户海盐,不仅是投资浙江,更是投资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未来。 长三角地区纷纷出台稳外资政策 吸引并留住外资企业,靠的不是口号,而是实实在在的便利举措。长三角地区也在政策端频频为稳外资助力,上海、江苏、安徽、浙江今年纷纷出台了稳外资政策。 8月10日,上海发布《上海市外商投资条例(草案)》征求意见稿,在征求社会意见的基础上作进一步研究修改,以适应上海对外开放和促进外资工作实际,进一步增强外国投资者的信心。 从2017年以来,上海市先后制定实施优化营商环境1.0、2.0、3.0版改革方案,重点推出“两张网”建设,即一网通办和一网统管。 今年5月,江苏省政府出台实施《关于促进利用外资稳中提质做好招商安商稳商工作的若干意见》,从落实国家对外开放政策、提高外商投资便利化程度、保护外商投资合法权益、提高利用外资质量效益等方面推出23条政策措施。 浙江省也推出“10+N”便利化行动、完善市场准入退出机制、降低企业成本、提升执法监管能力、提升政务服务能力、优化营商环境评价工作等举措。 安徽省重点打造新型全省政务服务“皖事通办”平台、推进各类政务服务事项“一网通办”“全程网办”。 依托长三角外企加码投资中国市场 支持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国家支持政策不断。看好中国市场前景,不少外资企业纷纷选择以长三角为基地,加码对中国市场的投资。 为支持和服务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在前期推出16项税收支持措施的基础上,国家税务总局近期再推10项税收征管服务措施,具体包括提升税收大数据服务能力、深化增值税电子发票应用、推行“五税合一”综合申报、推进服务贸易对外付汇便利化等。 浙江工商大学金融学院教授郭宏宝对媒体表示,此次10项措施的推行,将加速长三角一体化进程,并对国内大循环体系的形成产生积极影响。 这吸引了不少外资企业加码投资。丹麦工业集团丹佛斯计划2020年继续加大在中国投资力度,今年6月初已经增资至2.19亿元人民币(相当于3000万美元),为进一步拓展中国业务奠定基础。 同样看好中国市场的还有全球领先的德国制药企业勃林格殷格翰。2020年是该公司正式进入中国25周年,记者获悉,该公司将持续加码投资中国市场,目前确认的未来5年增资计划达4.51亿欧元。 勃林格殷格翰大中华区总裁兼CEO高齐飞对上海开放包容和不断改善的营商环境十分满意,并表示公司正为参加第三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积极筹备。
为了更好地发挥税收服务国家重大发展战略的作用,税务总局近日印发《关于进一步支持和服务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若干措施的通知》(下称《通知》),推出进一步支持和服务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的10项税收征管服务措施。 《通知》明确,推动长三角区域税收数据共享共用,积极打造税收“服务共同体”“征管共同体”和“信息共同体”。利用税收大数据,加大长三角区域税收经济联合分析力度。根据区域产业布局,拓展产业链、供应链分析,为长三角区域企业实现产供销上下游精准对接提供支持。 《通知》提出,对除纳税信用级别为C级、D级以外的纳税人,在软件产品、动漫企业、安置残疾人就业、新型墙体材料、资源综合利用产品及劳务、风力发电、管道运输服务、飞机维修劳务、铂金交易、黄金交易、有形动产融资租赁服务等11项增值税即征即退事项办理中,简并报送资料,减少环节,提高效率。 此外,进一步优化服务贸易对外支付流程,在服务贸易等项目对外支付税务备案电子化的基础上,推进税务备案信息与银行间同步共享,更好满足纳税人异地付汇业务需要。 位于嘉兴市嘉善县的浙江核芯泵业有限公司财务负责人俞恬对记者表示,这次推出的10项措施中的“推行五税合一综合申报”,将城镇土地使用税、房产税、印花税、土地增值税等四个税种和企业所得税一起实现“一张报表,一次申报,一次缴款,一张凭证”,将大幅减少企业申报成本,可以让财务人员真正减轻负担。 为支持和服务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2019年底,税务总局就推出了16项税收便利服务举措,推进征管一体化、办税便利化。长三角地区上海、江苏、浙江、安徽等地的税务机关以数据共享为基,积极探索市场主体准入一体化,为实现跨区域通办提供了坚实基础。 浙江工商大学教授郭宏宝对记者表示,长三角区域一体化战略意义巨大,一体化的关键在于营商环境的先行,税务部门此次出台的10项举措,从税收数据赋能到具体税收优惠事项的办理,落地操作性很强,是正当其时又正当其势的政策举措,相信此次10项举措的推行一定会加速长三角区域一体化进程,并对国内经济发展产生积极影响。
上海、江苏、浙江7月3日联合举行新闻发布会,共同发布《关于支持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下称《支持政策》),这是两省一市贯彻落实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合力推动一体化示范区建设的重要政策支撑和改革举措。 建设一体化示范区,是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重要抓手和突破口。一体化示范区执委会主任、上海市发展改革委主任马春雷在发布会上说,《支持政策》是一个不同的省级行政主体对不同行政隶属关系的毗邻地区实施的共同政策,也是实现共同发展的政策,这在全国尚属首次。 一体化示范区将拥有更大改革自主权 一体化示范区的初心是生态绿色和一体化发展,使命是“两个率先”,即率先将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社会发展优势,率先探索从区域项目协同走向区域一体化制度创新。围绕践行这一初心和使命,《支持政策》对贯彻实施《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总体方案》(以下简称《总体方案》)作了细化和补充规定。 围绕改革赋权、财政金融支持、用地保障、新基建建设、公共服务共建共享、要素流动、管理和服务创新、组织保障8个方面,在两省一市政府事权范围内,《支持政策》明确了22条具体支持政策。 其中,政策有8大看点:一是赋予一体化示范区更大的改革自主权和必要的管理权限;二是加大财政、金融支持力度;三是强化用地保障;四是加快推进信息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五是加快推进公共服务共建共享;六是促进资源要素跨区域有序自由流动;七是进一步推进管理和服务创新;八是强化组织保障,确保政策落实。 支持政策的亮点之一,就是赋予一体化示范区更大的改革自主权和必要的管理权限。这意味着,两省一市实施的改革创新试点示范成果,均可在示范区推广分享。同时,政策还进一步明确执委会负责先行启动区内除国家另有规定以外的跨区域投资项目的审批、核准和备案管理权限,以及联合两区一县政府行使先行启动区控详规的审批权,有利于提高跨域项目审批效率,加强先行启动区规划的统筹,有利于探索和示范跨域项目的管理新模式。 加大财政、金融支持力度:专项资金3年不少于100亿元 加大财政支持力度方面,《支持政策》提出,两省一市共同出资设立示范区先行启动区财政专项资金,3年累计不少于100亿元。积极争取中央专项转移支付和地方政府债券的财政支持,以及中央财政和两省一市财政共同出资设立示范区投资基金。 记者获悉,两省一市将按比例共同出资设立示范区先行启动区财政专项资金,用于示范区先行启动区的建设发展以及相关运行保障。在此基础上,两省一市还将加大对示范区财政支持力度(具体办法由两省一市自行制定)。 《支持政策》提出,加大金融创新力度,扩大金融领域开放,积极发展与一体化示范区相匹配的特色金融。大力发展绿色金融,通过金融组织、融资模式、服务方式和管理制度等创新,积极探索绿色金融发展的有效途径和方式。 记者获悉,一体化示范区将通过加大金融领域开放,支持长三角地区城(农)商行、外资银行在示范区设立异地机构,并有序提升层级,创新发展小微金融服务。在绿色金融方面,目前,一体化示范区正在积极对接国家绿色发展基金、世界银行全球绿色基金等,支持示范区绿色发展。 注重一体化制度安排:加快推进公共服务共建共享 一体化示范区建设承载着特有的使命,要求在不破行政隶属、打破行政边界前提下,探索出一条区域协同发展的“中国方案”。为此,22条政策中特别注重一体化发展中的政策制度安排,共有13条内容涉及互联互通、共建共享、要素流动、管理和服务创新的内容和任务。 其中,为加快推进信息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支持政策》提出,加快实施5G、千兆光纤等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跨区域共建共享,深入推进IPv6规模部署。推进数字制造、量子通讯、智慧交通、未来社区等应用,加快“城市大脑”建设。 为加快推进公共服务共建共享,《支持政策》提出,争取高水平大学在示范区设立分校区、联合大学和研究机构,探索跨省职业教育“中高贯通”“中本贯通”改革试点。推进医疗资源互补、医保信息互通、医保标准互认、业务经办互认、监管检查联合,全面实现异地就医门诊、住院医疗费用直接结算。
记者 钱一彬 2020年度长三角地区主要领导座谈会将于近期在浙江省湖州市吴兴区举行。作为已经延续10多年的重要机制,长三角地区主要领导座谈会在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去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实施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是引领全国高质量发展、完善我国改革开放空间布局、打造我国发展强劲活跃增长极的重大战略举措。 今年以来,相关地区努力克服疫情影响,扎实推进长三角一体化进程,区域内各项务实合作成果频出,以浙江湖州为代表的一批城市在区域一体化中积极为发展蓄能,加速推进长三角一体化进程。 产业融合 靶向招商 去年初,湖州在上海虹桥商务中心设立“湖州全球招商引才中心”,专门派驻318名招商人员。截至目前,该中心已签约引资项目526个,其中亿元以上项目431个、5亿元以上项目162个,签约科研机构29家。 产业融合是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强劲动力之一。湖州市把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破题之笔落在重大项目攻坚和招商引才上,当地聚焦特色招商“靶向标”,通过在上海、江苏等地驻点招商,深度接轨长三角,主动承接科技、人文、金融等优质资源,全力招引高端装备、智能制造、数字经济、地理信息、健康医药等产业和项目。 大到一座京东货仓,小到一瓶“老干妈”,位于湖州南太湖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的浙江精星物流设备有限公司都有办法把它们“托”起来。这是一家从事立体库制造的沪资企业,在园区投产仅两个多月,就与国内众多知名品牌和企业合作,每月组件产量已达1500吨。依托湖州当地产业优势,来自上海的精星物流设备集聚起发展动能。 目前,高新区物流装备产业园已落户的沪资项目达10多个,计划总投资超百亿元。“在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中,我们通过产业承接,吸引上海优质的物流装备项目,在园区形成一条全产业链。”高新区管委会负责人说。 这几天,由浙江金华投资商投资1.5亿元的臻研化妆品项目在吴兴区埭溪镇“中国美妆小镇”启动建设,而这距离该项目“云”签约落户还不到2个月时间。该项目计划与法国原料商合作,在长三角地区打造亚太研发中心,生产天然甲油胶及手部护理产品。借助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优势,“美妆小镇”正加速推进建设。目前,该小镇共有化妆品及配套项目103个,计划总投资达250亿元。 生态筑基 绿色发展 农村生活污水运维成果连续四年被评为浙江全省优秀,获批全国首个绿色建筑与绿色金融协同发展试点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工作成效显著……近年来,湖州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积极探索创新行之有效的绿色发展模式,进一步拓宽“两山”转化通道。 今年初,长颈鹿互动庄园在吴兴区妙西镇的西塞山旅游度假区开业,目前日均接待游客达2000人次。近几年,妙西通过夯实生态家底、守护生态底线,昔日“人走、石走、树走”的乡村面貌发生了显著变化。2015年,省级旅游度假区在此成功创建。借助生态优势和发展生态旅游的布局,妙西镇短短几年就在长三角做大“朋友圈”。截至目前,西塞山旅游度假区有重大文旅项目17个,总投资达266.8亿元。 村里新修道路要为古道让路,这就发生在吴兴区八里店镇。为保护生态环境、实现绿色发展,当地在景区规划建设时寸土必“珍”,计划投资近千万元,结合生态人文环境打造乔木山古道景区。对“两山”理念的生动践行,令八里店迎来了融入长三角一体化的新机遇。今年,第四届世界乡村旅游大会将在此召开,世界乡村旅游大会永久会址也落户于此。应运而生的世界乡村旅游小镇将在3年内完成30亿元的投资建设,为长三角地区推进乡村振兴提供新样本。 以生态优势布局长三角,湖州不仅打造风景,还重塑生产线。在中国童装之都——吴兴区织里镇,这里销售的童装占据了全国市场近半壁江山。近年来,织里镇谋求绿色发展,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通过生产外发形式,加快长三角地区合作,同时集中精力主攻研发和设计,童装年销售额超550亿元。 优化环境 扶持创新 今年以来,湖州重磅推出招商引才“湖九条”“人才新政4.0版”“湖八条”等一系列人才政策,攻坚重大产业项目和高端人才引进,构建起长三角地区新的人才高地。 4月2日,湖州发布《重大项目攻坚及招商引才新政》,决定投入超千亿元资金,全力打造低成本创业之城。“湖九条”一经发布,磁场效应显现。短短40天,湖州市签约亿元以上项目87个,总投资超1088.5亿元。 为配套“湖九条”加快落地,吴兴区发布总量达400亿元的“吴九条”政策,从建立绿色产业基金、安排绿色专项贴息资金、奖励招商引才等多个方面,全力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加快重大项目落地达产,集聚高质量发展新动能。随之而来的是一批优质项目加速落地,4月以来已有3个百亿级项目落户吴兴。 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湖州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2月初,吴兴区在全市首推“白名单”制度,在坚决落实量化细化闭环管控举措前提下,为符合条件的企业有序复工复产做好准备。10多天后,一架载有165名云南籍工人的专机飞抵上海虹桥机场,随后工人们分乘7辆大巴回到了所属企业。这是吴兴区在启动复工复产后为辖区企业组织的一架“复工专机”,全部费用由政府买单,而从决策包机到接回工人只用了48小时。 《 人民日报 》( 2020年06月04日 13 版)
题:从“蓝图规划”到美丽“现实画卷”——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一年间 新华社记者 西南的汾湖,东面的元荡、淀山湖,水城交融,烟岚相映。站在江苏吴江288米高的康力电梯试验塔上,江南水乡美景尽收眼底。一条连接沪苏的“断头路”正在抓紧施工,横跨沪苏浙的“江南水乡客厅”呼之欲出。 从基础设施到公共服务,从疫情防控到创新协同,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迈上新台阶。去年5月中央政治局审议《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以来的一年间,江苏、浙江、安徽和上海三省一市已分别出台行动方案,推动“蓝图规划”变为“现实画卷”,大力推动实施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 抓落实:长三角一体化进入“密集施工期” 这些天,把企业办在浙江湖州的上海人江维心情格外舒畅。打开手机,他向记者比画道,从上海到湖州,坐高铁要绕道杭州,耗时约2个小时。自己开车需要一个半小时。沪苏湖铁路一旦建成,整个行程将压缩到半个小时内。 对于长三角一体化来说,今年的关键词就是“施工”。横穿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的沪苏湖铁路,计划在6月初的2020年长三角地区主要领导座谈会期间宣布正式开工。 沪苏湖铁路的开工,将进一步拉近湖州与上海、苏州的物理距离、心理距离。依托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的势头,今年一季度湖州市各项经济指标逆势上扬,湖州91个省级重点项目投资完成率居浙江第一位。 “在环太湖城市中,湖州的个头不大,但发展后劲很大。”湖州市市长王纲表示。4月份,湖州出台《湖州市重大项目攻坚及招商引才新政》,决定投入超1000亿元资金,全面掀起重大项目攻坚和招商引才热潮,推动湖州高质量赶超发展。 三省一市在多个领域谋篇布局,一体化步伐更加有力,轮廓愈发清晰。 “轨道上的长三角”呼啸而来。商合杭高铁、通沪铁路、沪苏湖铁路……2020年,长三角有10多个铁路项目计划开通、开工,整个区域全年铁路投资计划在800亿元以上。 “数字长三角”领跑全国。疫情期间,杭州率先推出“健康码”助力防疫复工。随后,长三角又推进“健康码”互通互认,支持产业链恢复运转。呼应中央扩大有效投资的精神,三省一市先后发布地方版的“新基建”方案,5G网络、云计算和数据中心建设纷纷驶入“快车道”。 “美丽长三角”渐行渐近。中国首个跨省流域生态补偿机制试点“新安江模式”正在推广,沪苏浙毗邻区域的“联合河长制”步入常态化运行,长三角区域大气和水污染防治协作机制愈发成熟。 “一年多来,我对长三角一体化的感受很明显。区域要素流动速度加快了,流动效率变高了,资源配置更加科学了。”安徽省芜湖市委书记潘朝晖告诉记者。依托长三角G60科创走廊,芜湖的机器人产业发展风生水起。“近期,我们还准备在上海松江建一个离岸创新中心,更好地推动两地资源的融合共享。” 清路障:激发科技原创力、打开制度想象力 合肥西郊,外形酷似量子公式“E=hv”的中科院量子信息与量子科技创新研究院正在抓紧建设中。合肥市重点工程建设管理局量子项目办主任屠盛说,作为安徽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一号工程”,这里将承载我国首个“天地一体化”的量子实验室。 西有安徽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东有上海张江国家科学中心。上海市科创办执行副主任彭崧介绍,着眼世界科技前沿,张江建成和在建的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已达14个。这个大科学设施集群向长三角、全国和全球的研究人员开放,源源不断地释放科技“原创力”。 ——科技创新既要“钱变纸”,也要“纸变钱”。根据规划纲要,三省一市正在加快建设区域创新共同体,通过清除科技成果转化的路障,让科技“原创力”更好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院长刘庆表示,作为江苏省科技体制改革的“试验田”,他们如今有了新使命——推动长三角科技创新一体化。南京牧镭激光科技有限公司转化的科技成果“多普勒测风激光雷达技术”在青海投入使用后,当地的风机发电量提高了3%。 江苏产研院国内合作部副主任庄韦告诉记者,这项技术最初由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研发。“我们把上海光机所吸引到南京,成立新机构——南京先进激光技术研究院。母体主要做基础研究,新机构致力于把研究成果变成一个样机,充分释放协同创新的网络效应。” ——制度创新要敢于先行先试,瞄准“不破行政隶属、打破行政边界”,展现出超越局部利益和传统思维的“想象力”。 “不用两地跑就把营业执照办了,仅用了半小时,这在以前不敢想象。”在浙江嘉善行政审批服务中心的长三角“一网通办”专窗,歌斐颂巧克力小镇集团总经理莫雪峰办下了嘉善首张冠名“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的营业执照和食品经营许可证。 作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的先手棋和突破口,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横跨沪苏浙三地。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执委会副主任张忠伟说,推进一体化发展,既要处理好“自己的事”,也要处理好“共同的事”和“邻居的事”。要把“一盘棋”思想坚持到底,打破“一亩三分地”的思维定式。 张忠伟说,沪苏浙共同编制的示范区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已进入最后完善阶段。这份规划是我国第一份跨省域的法定空间规划,将首次实现跨省级行政区“一张蓝图管全域”的制度创新目标。 开新局:向世界递出中国高质量发展“名片” 在疫情冲击下,要实现长远发展、高质量发展,必须努力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作为占中国经济总量近四分之一的“引擎”,长三角责无旁贷。 舟车穿梭,塔吊林立。上海自贸区临港新片区的洋山深水港,如今已挂牌成立洋山特殊综合保税区,成为我国151个海关特殊监管区域中唯一的特殊综保区。 洋山特殊综保区的腹地,是整个长三角和长江流域。五颜六色的集装箱从四面八方汇聚到这里。“以前,只能将集装箱拼在一起发货,不能开箱。”上海自贸区临港新片区专职副主任武伟说,现在则可以打开集装箱,甚至打开包装,将货物进行重新组合,发往不同目的地国家,这使得临港新片区作为长三角开放门户的地位愈发凸显。 随着一体化的深入推进,一幅更高质量的发展图景正在向世人徐徐铺开: 更大的市场活力。根据央行上海总部的最新统计,4月末长三角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40.70万亿元,同比增长14.3%,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更强的民生获得感。近日,来自嘉善西塘的杨女士在县中医医院,通过“白玉兰远程会诊平台”,与上海瑞金医院的郝平医生进行了20分钟的会诊交流。在这个平台上,当天预约,一般次日即可实现线上面对面会诊。 支付宝的数据显示,在区块链等技术的支持下,“长三角人”的生活越来越便捷:看完病开医疗票据,最短60秒。跨城市买地铁票,最快1秒。规划一张图、交通一张网、办事一个章、民生一卡通、居民一家亲……共同构筑长三角居民的“幸福圈”。 更高的全球竞合站位。当今世界,全球的竞争合作越来越表现为城市群的竞争合作。纵观长三角,上海综合优势突出,江苏制造业发达,浙江数字经济领先,安徽创新活跃、生态资源良好。 根据规划纲要,只要上海发挥龙头带动作用,苏浙皖各扬所长,就一定能发挥1+1+1+1>4的聚变效应,形成一个动力更强、结构更优、质量更高的中国经济增长极。(记者:何玲玲、季明、何欣荣、刘诗平、屈凌燕、潘晔、姜刚、徐海涛)
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 长三角打造高质量发展样板区 重点区域加码新基建打造“新”优势 5月30日,通沪铁路赵甸至黄渡段正式试运营,太仓、常熟、张家港等地区正式接入长三角铁路网。随着《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的正式印发,长三角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通过一系列重大项目,持续推动《纲要》的各项工作加快落地。 除了长三角一体化战略外,近年来,京津冀、粤港澳大湾区、长江经济带等经济发展活跃、开放程度高的区域,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重要动力源,增长极效应愈发明显。根据各地最新的政策安排,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将成为区域发展战略的一大重点。 长三角将出台首份 跨省域法定空间规划 打破地理约束、打破行政壁垒、发挥各自优势、优化布局是一体化的关键所在。据《经济参考报》记者了解,我国第一份跨省域法定空间规划——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已进入最后完善阶段,这份规划是由上海、江苏、浙江两省一市共同编制的,将首次实现跨省级不同行政区“一张蓝图管全域”的制度创新目标。 另一个关键,则是如何在推动“一体化”的同时,实现高质量的发展。正如《纲要》所明确,长三角将通过一体化发展成为全国经济发展强劲活跃的增长极,成为全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样板区。 记者了解到,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作为试验田,正以更高的水平支撑着该区域的一体化高质量发展。 根据国家发展改革委公布的方案,一体化示范区范围包括上海市青浦区、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浙江省嘉兴市嘉善县(以下简称“两区一县”),面积约2300平方公里。 截至目前,一体化示范区已经发布了先行启动区产业项目准入标准,这也是首次实现跨省级行政区域执行统一的产业项目准入标准。具体来看,先行启动区将适当兼顾区域发展阶段性差异,由示范区执委会针对不同产业区域制定“经济密度”过渡性调节幅度,更好贴合区域发展需求;建立统筹招商引资政策、统一项目管理机制、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建立动态调整机制等四项工作机制。 权威人士表示,2020年是长三角示范区建设的“密集施工期”。目前,示范区执委会会同“两区一县”梳理了近100个项目,目前重点推进33个亮点项目,包括生态环保、互联互通、创新发展和公共服务等。 重点区域加码新基建 数据是一体化示范区建设的重要资源。据悉,目前长三角示范区正在启动推进示范区智慧大脑建设,构建“一体化中枢”,实现示范区内相关数据跨省域互联互通。 5G、人工智能、大数据中心、工业互联网、智能充电桩……实际上,除了长三角区域,其他重点区域也纷纷加大了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力度。 记者在粤港澳大湾区了解到,日前包括华为、百度、京东、香港新华等众多企业进行了云签约,布局粤港澳大湾区“新基建”发展。据广州市政府副秘书长高裕跃介绍,首批73个重大数字新基建项目,总投资规模约1800亿元。 在京津冀地区,日前河北省印发了《河北省数字经济发展规划(2020-2025年)》,提出建设雄安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打造京津冀数字经济新高地。河北省发改委副主任赵文锋介绍,建设试验区就是要充分发挥国家试验区的示范带动作用,在智能城市建设、数字要素流通、体制机制构建等方面先行先试,打造全国数字经济创新发展的领军城市。 此外,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日前成立了首支发展基金。据介绍,该基金首期规模计划100亿元,将按市场化机制运营,重点投资于川渝两地集成电路、智能制造、新型显示、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制造业和航旅、大健康等战略性新兴服务业,以及智慧城市、新基建领域,从而助推成渝双城经济协同发展。 区域发展推进力度将加大 “2020年,我国区域发展推进力度将进一步加大。”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展战略和区域经济研究部研究室主任刘云中接受《经济参考报》记者采访表示,从东至西,从南至北,我国区域发展全方位布局,通过比较优势,提高区域经济发展的总体效率,激发区域活力,区域发展优势将更为突出。 日前国新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国家发展改革委秘书长丛亮表示,疫情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了巨大冲击,将进一步加快落实区域发展战略,着力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加快培育壮大动力源,有效对冲疫情影响。 “2019年,京津冀、长三角和粤港澳大湾区的地区生产总值分别达到8.5万亿元、23.7万亿元和11.4万亿元,占全国的比重达到44%,这三大动力源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发动机’。”丛亮表示,要实现区域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就必须充分发挥这三大动力源的引领作用。 丛亮还透露,下一步还将努力缩小区域发展的差距,包括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积极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建设,打造陕西等内陆改革开放高地等。(记者 梁倩 林远 何欣荣 徐弘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