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州市副市长 项乐民 长三角是我国经济发展最活跃、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的区域之一。 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实施1年多以来,区域内各城市通力合作,发挥各自比较优势,在一体化发展和高质量发展方面创造出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如今,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战略实施成果已经显现:规划政策体系“四梁八柱”初步构建,多层次工作机制发挥实效,互联互通基础设施作用凸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新局面正在形成。 从今天起,本报将陆续推出《城市之问——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高端访谈》系列报道,通过对长三角各城市政府官员的高端访谈,近距离观察和感受各城市践行国家战略的生动实践,全方位展现各地在新形势下进一步推动一体化发展和高质量发展的新思路、新探索、新成就。 “行遍江南清丽地,人生只合住湖州。”这是元代诗人戴表元对浙江湖州人居环境的赞誉,也是今日湖州生态的真实写照。 作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诞生地,今天的湖州在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下,正全市域、全方位探索实践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的路径,打造长三角区域绿色发展引领区。 在湖州看见美丽中国,这是湖州的新口号。不久前,湖州市副市长项乐民接受记者专访,对湖州践行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的相关举措进行了全面解读。 :今年恰逢“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在湖州诞生15年。目前,湖州正奋力建设美丽中国的市域样板。请问在这个过程中,湖州有哪些突破和可分享的经验? 项乐民: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湖州的经验是:生态经济化,经济生态化。 生态经济化意味着不但要保护好绿水青山,还要让绿水青山变成发展和致富的资源。经济生态化则意味着制造业必须是绿色的,这是绿色发展的要求,也是彰显湖州绿色底色的最基本要求。 15年来,湖州持续拓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转化通道,实现从“卖石头”“卖风景”到“生态美、产业绿、百姓富”的华丽转身。过去15年,湖州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财政总收入、地方财政收入年均增长10%、16.7%、17.7%。 在很多领域,我们已经把叶子变成“票子”,这就是生态经济化的一个生动写照。比如,在莫干山的裸心谷,一张床位年税收达14万元,高过国内很多五星级宾馆。 我建议生态资源集聚的地方,一定要研究如何打通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之间的通道问题。在这方面,湖州始终牢固树立“绝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去换取经济一时增长”的理念,在推动绿色发展上创造了许多可复制、可推广的新鲜经验。 比如,我们坚持立法、标准、制度“三位一体”,先后出台美丽乡村建设条例等地方性法规7部;发布生态文明建设地方标准87项,其中10项上升为国家标准,成为全国唯一的生态文明标准化示范区。 为了实现经济生态化,我们在产业规划阶段就设置了明确的绿色门槛,对存量进行绿色改造,对增量设置门槛。截至目前,湖州市二星级以上绿色工厂达2800余家,规上工业企业覆盖率超过80%。 当前,湖州正着力谋划布局大智造、大旅游、大科创、大金融、大健康等产业。 作为国家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湖州很好地借助了金融力量来推动绿色发展。 比如,湖州市政府在2017年就出台了“绿色金融25条”政策,每年投入财政资金10亿元,专项支持绿色金融创新发展。同时,建立差别化的绿色贷款贴息机制,按照“深绿”“中绿”“浅绿”等级,分别给予基准利率12%、9%、6%的贷款贴息,“非绿”企业不予贴息,目前累计贴息1870.93万元。 去年11月,湖州首笔绿色银团贷款成功发放,广发银行湖州分行携手建设银行湖州分行,为美欣达集团的绿色项目提供4.5亿元贷款,打通了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最后一公里”。 :我们注意到,随着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的深入推进,“浙北再崛起”的呼声日益高涨。在这方面,湖州的优势是什么?实现路径又是怎样规划的? 项乐民:湖州地处长三角地理中心,是上海、杭州、南京三大都市圈的共同腹地。当前湖州就是要充分利用好这3个大城市的共同辐射,实现从长三角地理中心向发展高地的华丽蝶变,推动浙北加速崛起。 从湖州的发展基础与优势来看,生态是湖州最大的特色,“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是湖州最靓的名片。近年来,湖州努力护好绿水青山,做大金山银山,在绿色发展方面具备先发优势。 同时,湖州文化底蕴深厚,城乡发展均衡,营商综合成本较低,建设空间潜力大,具备良好的后发优势。随着商合杭、沪苏湖高铁相继建成通车,湖州又将叠加交通枢纽的区位优势。 在长三角27个中心城市中,湖州虽然经济总量不大,但却是个很有爆发力的城市。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是我们加速赶超的重大机遇。浙北要崛起,需要我们充分发挥叠加优势,抢抓重大机遇,在迎接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寻找新的变量,寻找新的城市机遇。 我们把湖州这块5820平方公里的土地,分工分布为“一湾极化、两廊牵引、多区联动、全域美丽”。 “一湾极化”,就是依托拥有65公里太湖黄金岸线的湾区,打造长三角区域发展重要的增长极、浙北高端产业的集聚地。接下来,现代化的CBD将在长东片区拔地而起,这里将勾勒出一条太湖比较美的天际线。太湖龙之梦这个拥有2.8万间客房的超级文旅项目,有望成为长三角娱乐中心。南太湖新区作为浙江五大新区之一,瞄准的是绿色智能制造,打造一个高能级开放的智造平台。 “两廊牵引”,就是以沪苏湖高铁为横轴,通过商合杭高铁往安徽延伸,这一带要打造沪苏湖绿色智造创新廊道。以宁杭高铁为纵轴,就是南京和杭州之间,我们要打造宁湖杭生态科技创新廊道。我们将以创新谷、科学城、枢纽站、智造园等新空间为载体,推动中高端要素到湖州高密度、高浓度集聚。 “多区联动”,就是发挥万亩千亿大平台的作用,把新能源汽车及关键零部件、数字经济、高端装备、生命健康等产业做起来。 “全域美丽”,就是充分彰显湖州“滨湖、山林、水乡”交相辉映的韵味,全市域打造美丽繁华新江南,建设长三角中心花园。 :做好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大文章,主要聚焦重点领域、重点区域、重大项目、重大平台。就湖州而言,现在是如何推进的?怎样做到更好地聚焦? 项乐民:围绕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湖州取得了一系列成绩,如推进格局初步形成,区域合作多向发力,产业合作加快推进,要素互融成效明显,空间互联加快突破,民生互惠释放红利。 截至目前,湖州先后与长三角各市(区)及有关单位签订20余项区域一体化合作战略协议,初步构建了以接轨上海为龙头、以融入杭宁为支撑、以联通苏南为补充、以辐射皖赣为拓展,多向发力、纵横推进的区域一体化发展布局。 产业合作方面,湖州紧紧抓住浙江全省大湾区建设契机,高起点建设南太湖新区,今年浙江省大湾区建设现场推进会上,新区22个项目集中开工,总投资746.7亿元。 同时,湖州依托11个万亩千亿大平台,高水平打造沪湖绿色智造廊道。出台《湖州市重大项目攻坚及招商引才新政》(“湖九条”),充分发挥湖州驻上海全球招商中心作用,去年以来引进亿元以上项目876个。 空间互联方面,湖州发挥地处长三角中心腹地优势,开展“五年百项千亿”交通大会战,着力打造长三角城市群的综合枢纽。目前,沪苏湖铁路开工,商合杭铁路已通车,湖杭铁路、杭德城际、湖杭高速、苏台高速等项目前期加快推进,杭州绕城西复线、宁杭高速改扩建工程加快建设,长三角水乡古镇旅游线等6条铁路纳入长三角交通一体化规划。 接下来,在聚焦重点领域上,湖州围绕产业协同配套、生态联保共治、设施互联互通、城乡融合互促、创新协同联动、开放互利共赢、服务合作共享、市场统一开放等八大领域,推动一批合作事项实施。 聚焦重点区域方面,湖州东向全面接轨上海,加快集聚上海科技、人才、信息、金融等高端资源;南向深度融入杭州,深化数字经济、科技创新、产业协作等合作;北向紧密协作苏南,加快推进环太湖融合发展;西向深化联动皖南,建设成为上海辐射带动中部地区的战略节点城市。 聚焦重大项目上,湖州加快推进今年长三角主要领导座谈会上明确实施的涉及湖州市的50个一体化发展重大项目,谋划好“十四五”重大项目储备,推进湖州市长三角一体化标志性工程加快行动和进度。 聚焦重大平台方面,湖州重点推进长三角产业合作区、长三角绿色智造联动发展南浔—青浦合作园、湖嘉一体化先行区和沪杭一体化先行区跨区域合作平台建设,打造一批区域合作载体,探索跨区域一体化发展的合作机制,深化全方位合作。 :对于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湖州将城市之间的关系形象地形容为从“邻里关系”升级为“队友关系”、“异地关系”升级为“同城关系”。请问:湖州是怎样阐释这些关系的? 项乐民:这是一个变革与创新的时代,特别是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加速推进,城市发展迎来了全新格局。 一是从区域关系看,在传统的区域格局下,各城市是地缘相邻相近的邻里关系。长三角区域一体化上升为国家战略以后,各个城市就要组队、抱团共同发展,这是一种队友关系。 二是从时空关系看,“异地关系”逐渐升级为“同城关系”。如今,沪苏湖高铁已开工建设。这条铁路建成以后,湖州到上海只要30分钟,而此前建成的宁杭高铁已经使湖州到杭州只要20分钟、到南京只要40分钟。商合杭高铁已通车,湖州到合肥只要1个小时多一点。湖州将同时享有几个同城化都市圈的红利。 长三角一市三省41座城市中,只有少数城市是处于十字高铁的枢纽位置,湖州即将成为其中之一。“轨道上的长三角”“轨道上的湖州”正在加速呈现。 人在长三角的话,“才饮巢湖水,又食东海鱼”成为现实。对企业家来说,这就是长三角区域一体化的现实图景。 :构建长三角统一市场是实现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完善现代市场体系的重要途径。请问湖州在探索市场要素流动等方面会如何推进?尤其在“标准地”改革方面,湖州已走在全国前列,能否分享一些可复制推广的经验? 项乐民:破除制约一体化发展的行政壁垒和体制机制障碍,形成要素自由流动的统一开放市场是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的题中之义。 湖州市着力以“最多跑一次”改革撬动服务环境大提升,推动区域要素市场、市场体系对接,形成要素自由流动的统一开放大市场。 具体举措包括:深化“最多跑一次”改革、创新区域一体化发展体制机制、推进要素市场一体化、推进市场体系一体化等。 其中,为推进要素市场一体化,湖州统筹打好土地资源改革组合拳,探索开展耕地占补平衡指标异地交易试点。拓展“绿贷通”银企对接服务平台功能,增强绿色金融支撑产业转型升级能力。 在“标准地”改革方面,湖州市率先探索形成了一批可复制推广的做法。同时,我们还推动“标准地”向非工业领域拓展延伸,在浙江省内率先探索推行农业“标准地”模式,率先启动商业服务业“标准地”改革试点,成为浙江省唯一实现“标准地”三次产业全覆盖的地市。主要举措包括: 一是以投入产出标准定准入。突出高质量发展导向,湖州在浙江省新增工业项目“标准地”指导性指标基础上,自我加压,提出亩均税收30万元以上、亩均固定资产投资强度400万元以上和亩均产值500万元以上的“345”项目准入指导标准。全方位提高项目准入门槛,有效倒逼企业和产业主动提档升级。 二是以绿色能耗标准定准绳。为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倡导绿色发展,湖州市再次加码,确立了新建项目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不高于0.45吨标准煤的能耗标准,以及万元GDP化学需氧量小于2千克、万元GDP二氧化硫小于2.5千克的环保标准。多维度设立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绿色准则,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突出绿色的理念和内涵。 三是以“亩均论英雄”优产出。有效衔接“标准地”项目达产复核与“亩均效益综合评价”制度,在南浔试点将实施“标准地”项目的企业同步纳入亩均评价,对亩均效益不同的企业在用能、水价、土地使用、排污、融资支持、财政支持等方面均实施差别化政策供给,倒逼用地质量提升。 :今年来,湖州在资本市场也非常活跃,新增了不少上市公司。未来湖州如何借力金融市场和资本市场,为湖州经济高质量发展赋能?为深入推进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赋能? 项乐民:资本市场注册制试点改革实行以来,湖州市精准谋划,主动出击,积极抢抓政策机遇,着力推进科创企业快速申报,取得明显成效。 上半年,湖州市新增上市公司3家(其中科创板2家,创业板1家),在浙江省排名第三,其中新增科创板上市公司数量在浙江省排名第一。 未来,湖州将紧紧抓住资本市场改革新机遇,积极支持和推进企业到多层次资本市场挂牌上市融资,做大做强企业,助推湖州经济高质量发展。 一是抢抓改革机遇,积极主动对接资本市场。要紧紧抓住国家设立科创板和创业板试点注册制改革机遇,认真落实浙江省委、省政府“凤凰行动”计划的总体部署,大力实施上市公司倍增计划,建立完善支持企业上市政策体系,建立健全企业上市绿色通道制度,全方位、多渠道推进企业上市工作,促进湖州市更多优质企业通过资本市场发展壮大。目前我们支持企业上市在政策力度上非常大,市区两级对于上市企业给予奖励金额最高达1700万元。 二是鼓励上市公司利用资本市场并购重组和再融资,促进全市产业转型升级。引导和鼓励湖州市上市公司围绕产业链积极开展并购重组,通过资本市场做大做强做优,推动全市产业整合优化发展。 三是大力发展股权投资基金,积极为湖州企业创新发展提供有力资本支撑。充分发挥股权投资在聚集社会资本、完善中小微企业治理结构、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等方面的积极作用。一方面要利用太湖绿色金融小镇等平台,招引优质、知名私募基金落地,另一方面要打造一站式股权融资平台——“绿融通”,通过“相亲模式”,推动企业足不出户与浙江省内外投资机构开展股权融资对接。 为深入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湖州市加强了与上交所的合作,去年我们举办了“科技创新未来”中国资本年会暨湖州资本峰会,湖州市政府与上交所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去年下半年,湖州市委书记马晓晖带队专门赴上交所学习考察,并与上交所签订了共建资本促进中心框架协议。9月1日,上交所资本市场服务湖州基地揭牌。 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中,湖州全域被纳入上海1+10同城化都市圈、1+7大都市圈和长三角G60科创走廊城市。这些为湖州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创造了有利条件,接下来,我们将紧紧抓住科创板发展的重要机遇,推动更多的企业到科创板上市。 :对于深入推进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您有什么建议? 项乐民: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后,我认为首先要推动以交通为核心的基础设施一体化。各个地方都要有更高的站位,推动互联互通向一个更高层级、更高水平方向发展。 其次,希望更高层面能加快推动基础性公共政策的一体化。比如医保、社保异地结算能否扩容,上海的医疗资源能否考虑与其他城市共享。对于普通民众来说,这就是一体化的最大一个红利,有利于推动长三角人员流动,助力我们引进人才。 产业一体化方面,我希望各方能在现有产业地图基础上,更加科学、合理地布局。长三角城市之间应加强产业链之间的合作。 围绕科创资源的共享,我认为共享力度还要加大。我们这里科创要素缺乏,科研人才、科研机构都比较稀缺,科研经费也不多,但我们的产业转型升级,以及一些新兴产业的培育,都离不开科创资源。
市场体系“一张网”,护航长三角一体化 打破行政壁垒,提高政策协同,让要素在更大范围内畅通流动,离不开市场监管体系的协同作战。26日,长三角市场监管联席会议在浙江嘉善举行,三省一市市场监管部门在前期合作的基础上,签订了市场监管科技一体化发展、加强反垄断执法协作、统一应用电子营业执照、共推绿色产品认证合作、检验检测机构能力验证、法制计量领域合作互认、消费投诉云平台合作等7个合作协议。与此同时,上海市青浦区、江苏省苏州市、浙江省嘉兴市市场监管局签署了《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双随机、一公开”部门联合监管合作备忘录》。 作为长三角一体化的重要内容,市场监管体系的一体化是长三角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三省一市市场监管部门正在通过市场准入“一扇门”、市场信息“一张网”、市场监管“一把尺”、标准“一体化”、质量服务“一体化”,跑出市场体系一体化建设的“加速度”,护航长三角一体化。 “娘家人”全力以赴,共保市场主体 长三角,市场主体众多,经济往来密集。保市场主体就是保社会生产力。今年以来,受疫情影响,很大一部分市场主体遭遇不同困境,尤其是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在此次联席会上,与会各方均认为,除了要将助企纾困措施落到实处外,更需要发挥市场主体“娘家人”的作用,共同开展市场主体的动态分析与研判,协同出台更加有效的助企纾困举措,帮助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提升信心,渡过难关,健康发展。 江苏省市场监管局局长朱勤虎认为,三省一市市场监管部门在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帮助企业纾困解难等方面互通有无、加强合作,加快一体化制度创新和经验复制,共同保护和激发长三角市场主体活力。“我们可以共同研究长三角市场主体发展走势、活跃度、投资迁移等情况,为各地高质量发展提供决策参考。”他说。 大数据时代,信息共享成为市场监管一体化的前提。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长三角市场监管也不断探索创新。目前,三省一市市场主体基础数据库已经全部联通,基于国家电子政务外网,归集了基本登记信息、隶属企业、出资、人员、分支机构、许可、联络人员、财务负责人、相关补充信息、电子营业执照等17类市场主体信息,共计1.5亿条,相互推送数据3亿条次。 提振消费,是保市场主体的重要举措。过去的一年多,“满意消费长三角”品牌已经全面打响,放心消费单位超过4.2万家,无理由退货承诺企业超过2万家,“长三角实体店异地退换货联盟”得到了银泰、ZARA等首批67家企业响应……在前期基础上,会议各方一致认为,消费是“六稳”“六保”的助推器,要着眼优化消费环境,深入推进“满意消费长三角”建设行动,充分用好“无理由退货”和“放心工厂”建设两大抓手,持续打响“满意消费长三角”品牌,共同营造长三角最优消费环境,让老百姓敢于消费、愿意消费、乐于消费,进一步释放消费潜力、创造消费空间,服务群众高品质生活,助推经济高质量发展。 “在抗击疫情面前,四地市场监管部门充分发挥了一体化优势,推动长三角加速成为同舟共济的区域共同体、发展共同体、命运共同体。”上海市市场监管局局长陈学军说,在当前保市场主体的要求下,我们要进一步增强“共同体”意识,共同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保住市场经济的“毛细血管”。他提出,要持续强化“店小二”精神,提升企业开办便利度,大力推广无纸全程电子化登记,统一企业登记规范,为市场主体投资兴业清除障碍。 打造区域国际标准化高地,推动资源要素顺畅流动 “一体化”是长三角发展的关键词之一。 标准一体化是实现区域一体化的重要基础和重要前提。只有标准统一了,区域内的资源要素才能顺畅流动、高效利用,为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也就是说,没有统一的标准,就不可能有真正的区域一体化发展。当前,“310”号段已经成为三省一市共同采用的标准一体化编号。 在企业登记标准化方面,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内开展了“一照多址”改革试点,即示范区内的企业可以在法律法规允许的范围内自由选择注册名称,对落户的企业,在企业经营许可、各类资质认定等方面建立统一标准,实施统一便利化服务。 今年疫情期间,依托于标准一体化协作机制,浙江、江苏两省市场监管部门分别发布12项和5项疫情防控地方标准,共同建成了“新冠肺炎防护防疫标准公共服务平台”,发布了全国首个疫情防控期间食品抽检防护工作规范,为长三角地区在疫情防控期间保障食品抽检工作的有序开展提供了制度规范和技术支撑。 据悉,目前三省一市已共同发布实施了房车旅游服务区基本要求、旅游志愿服务规范、养老机构设施和服务要求等3个区域协同标准,并共同制定了一批城市管理、旅游、家政等领域的区域统一标准,推动构建了交通运输、环境共治等标准体系,强化在社会治理领域的标准供给。 如果说交通基础设施是硬件联通,那么标准则是一种软件联通,“一套标准走天下”。安徽省市场监管局局长韩永生说,我们要协力构建“同一个标准办同一件事”的市场准入服务体系,进一步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我们要协同开展标准化合作,推动计量检测资源共享,打造资源共享的技术检测平台,推动知识产权创造、保护、运用和服务融合。”韩永生说,目前安徽已经建立了长三角地区检验检测机构和技术专家库,已入库机构116家,技术专家428名,其中高级工程师占比达87%以上,涵盖了电子电器、食品化工、纤维纺织等多个领域,且将根据需求进行动态补充调整。 会议一致认为,在促进要素资源顺畅流动、高效利用的要求下,长三角要重点围绕着产业体系协同创新、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生态环境共保联治、公共服务便民共享等领域,加大标准立项、制定、实施、评价、监督等各环节协同力度,合力打造统一规范的标准体系,推动区域内先进标准转化为区域标准,进一步提升区域标准供给能力,加快实现标准一体化。同时,发挥区域国际标准化工作的资源集聚和优势互补效应,共同打造长三角区域标准化国际化高地。 “通统同”合作机制,为高质量发展破障碍 过去的一年多来,三省一市市场监管部门在打造“满意消费长三角”品牌、构建市场准入一体化、标准一体化、执法协作、食品安全监管协作、知识产权一体化、认证认可检验检测一体化、网络监管一体化、质量工作一体化、协作提升舆情处置与应急管理能力等10个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当前,长三角市场体系一体化建设进入密集施工的新阶段,在去年20项合作事项的基础上,今年联席会议上又推出了22项重点合作任务,并明确了时间任务表。 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词,三省一市市场监管部门需从市场准入、公平竞争等多方发力。 以打造“统一开放”的长三角为目标,三省一市市场监管部门从职责出发,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在市场准入方面,除线上“一网通办”外,《关于简化登记材料开展外国投资者主体资格证明文件互认的试点办法》《关于允许境内自然人投资设立外商投资企业管理办法》《关于持永久居留身份证外籍人士创办科技型企业试行办法》已于今年1月1日在三省一市同步施行,目前共新设境内自然人出资外资企业206户,注册资本8.85亿元。 对于打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上海市市场监管部门提出,为进一步提升执法协作效能,从长远来看,还需设定一个平台、一支队伍、一个口径的“三个一”目标,即需要建立互联互通的信息化平台,形成制度化的联合培训和挂职交流机制,实现同类型案件的执法口径趋同。 朱勤虎认为,以一体化的思路和举措打破行政壁垒、提高政策协同,需要市场监管部门围绕着“通、统、同”的要求不断深化合作。他说,我们要进一步完善“通”的机制,特别是加快数据连通步伐;加大“统”的力度,从一盘棋的角度进行更深层次的统筹合作,比如整合各类公共服务资源,发挥跨区域联合执法的威慑效应;加快“同”的步伐,在共建制度、统一规则、互认结果上下更大功夫。“这一合作机制,要从省级层面向市级、县级层面进一步延伸,逐步形成多层次的合作机制。”他说。 作为此次联席会议的轮值方,浙江省市场监管局局长章根明表示,今年合作要点中的2项重点事项,是共同立下的“军令状”,要进一步完善合作机制,落实责任处室,细化合作内容,把“原则的”变成“具体的”,把“意向的”变成“行动的”,把“纸面的”变成“落地的”,力争形成更多具有市场监管辨识度、长三角一体化特质的标志性成果。
8月26日,第一届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开发者大会在上海国家会展中心召开。 作为长三角开发者联盟的创始成员之一,上海城投集团作为功能保障类国有企业,始终把服务国家战略、服务全市发展大局作为首要任务,立足自身优势和特长,为长三角区域一体化添砖加瓦、助威助力,在示范区执委会的指导下,积极联合市属和苏浙皖等兄弟企业,共同投身示范区发展建设。 构建一体化交通网 加大出行便利度 上海城投集团立足于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2413平方公里的地域面积,根据“两核、四带、五片”的结构规划要求,在建设、运营两个领域齐发力,助力构建长三角综合立体交通走廊。 据了解,上海城投集团现管辖上海市内11条高速公路、东海大桥及三个隧道,所辖收费高速公路占全市七成以上,其中S32申嘉湖、S26沪常、G40崇启三条跨省界高速公路与浙江、江苏连接,优化了接壤区域的公路网络,提升了长三角区域的通行效率。随着上海临港(600848)新片区建设的启动,2019年10月28日S3公路的正式开工建设,标志着上海市对外公路交通将得到进一步完善,对加快长三角一体化联动发展起到重要推动作用。 根据《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为保障长三角内河运输,充实综合立体交通体系,上海城投集团重点整治长湖申线(上海段)、杭申线(上海段)、平申线等航道,提升航道等级、改建跨航道桥梁。 按照《长江经济带综合立体交通走廊规划(2014―2020年)》中提出的“建成安全便捷、绿色低碳的综合立体交通走廊”的要求,上海城投集团落实“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创新提出“全预制拼装”“BIM全寿命周期协同管理”、旧废料再生利用等核心技术为代表的一系列符合“绿色”“和谐”新发展理念的新技术,不断探寻实现长三角综合立体交通体系绿色化的新路径。 此外,上海城投集团积极响应国家、市政府要求,全力推进取消高速公路省界收费站应急工程,工程于2019年12月31日顺利收官,并于2020年1月1日0点完成全网切换,有效缓解了长三角高速公路省界的交通拥堵问题,提升了省际高速公路的通达水平。 喝上看得见放心水 提升老百姓获得感 优质高效供水是重大民生工程,也是民心工程。上海城投集团以“全产业一体化样板”为目标,积极推广临港新片区模式,高标准谋划、高质量推进,为长三角着力打造“从源头到龙头”高品质饮用水供应系统,完善污水、排水全覆盖、全收集、全处理体系,提供技术方案。 水环境治理方面,以金泽水库为核心,上海城投集团建立“一河三湖”水环境生态保障,从“末端治理”转向“全流域治理”,正在开展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水安全、水文化和水管理“六水共治”的专业研究,为长三角一体化提供系统集成。在此基础上,上海城投集团进一步融合海绵城市、生态补水、景观营造等综合措施,锚固长三角水生态基底。 垃圾处置集约高效 城市更加生态宜居 上海城投集团充分发挥上海市“垃圾分类”和“两网融合”主力军的作用,积极践行“无废”新理念,整合固废转运和处置资源,一网“速”造无废新区,致力于把示范区打造成低碳循环新标杆。 今年4月27日,上海城投集团成立上善公司,以青浦区“一厂三站”(再生建材厂,香花桥、徐泾、青西中转站)为基础,积极参与示范区环境治理和环境运营,主动服务长三角一体化环境建设,充分发挥上海城投在固废收运处置领域积累的技术优势和信息化管理作用。 早在世博会期间,上海城投就已在垃圾分类上进行了多元化的探索,累积了宝贵经验,当时,在积极引导下,市民游客的分类投放意识已逐步建立,垃圾清运处置体系也初具雏形。后世博时代,上海城投积极投身于进博会的服务保障中,依托标准化、规范化、精细化、信息化的“四化”管理赋能,完善标准体系,保障了进博会区域内生活垃圾日产日清,实现了黄浦江、苏州河干流水域垃圾“零漂浮、零积存”的目标。 伴随上海自贸区临港新片区挂牌成立,上海城投又将焦点转向垃圾分类的可追溯与智能化,先后协助政府上线了“上海市临港新片区生活垃圾信息化展示平台”一阶段,并搭建了“环保管家”综合服务基地,在提供危废处理一站式服务的同时,上海首个有害垃圾无人值守中转站和临港新片区首台垃圾分类智能交投机也在新片区投入使用。 立足上海,放眼全国,上海城投积极将多年累积的经验成果向外省市辐射。未来,上海城投集团将继续坚持“环境与发展相协调”的最高目标,实现能源梯度利用、物质高效循环,建设环境友好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打造一批具有显示度、代表性的环境设施,构建绿色、和谐的融入式环境一体化收运处置体系,探索搭建长三角再生资源交易信息平台,打通长三角可回收物绿色循环回路,实现生活垃圾、建筑垃圾、工业固废、危废、农村固废“多废共治”“一网通收”。 面向未来,上海城投将与上海市属、苏浙皖兄弟企业紧密联动、深度合作,共同加快补齐区域基础设施短板,建立全流程业务合作框架,做好长三角示范区的环境“管家”,助力示范区打造绿色城市发展的新高地、新标杆。
>>多地加紧谋划新一批重大水利项目 作为“两新一重”建设的重要内容,地方重大水利工程建设开足马力。多地日前披露今年以来水利投资“成绩单”,投资规模大、建设进度快等特征突显。《经济参考报》记者了解到,多个省份瞄准补短板、惠民生,加紧谋划新一批重大水利项目。 >>储能新政策征求意见稿发布 可再生能源发展再迎利好 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8月27日联合发布《关于开展“风光水火储一体化”“源网荷储一体化”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提出要积极探索“风光水火储一体化”“源网荷储一体化”实施路径,将“两个一体化”作为电力工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积极构建新型电力系统,促进电力工业转型升级。 >>煤炭长协执行被列为下半年煤炭行业重点工作 国家发展改革委相关负责人在8月27日开幕的2020年夏季全国煤炭交易会上表示,煤炭长协合同签订及执行,以及东北地区的保供工作均被列为下半年的行业工作重点,以保障煤炭供应平稳。 >>跑出“加速度” 交通投资连续四个月正增长 “两位数”“非常罕见”“加速度”……27日的交通运输部8月份例行新闻发布会上,新闻发言人孙文剑如是描述1至7月全国交通投资情况。 >>中国石油上半年亏损近300亿元 二季度亏损环比收窄 中国石油昨晚披露2020年半年度报告显示,按照国际财务报告准则,2020年上半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9290.45亿元(人民币,下同),同比下降22.3%;归属于母公司股东净亏损299.83亿元。
跨域一体,绿色共生。昨日,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开发者大会在上海举行,示范区开发者联盟也正式启动。同时,6个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重大合作项目集中签约,项目聚焦高质量发展、医保一体化等领域。 示范区率先开展一体化制度创新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实施一年多来,一体化发展新局面正在形成。作为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的先手棋和突破口,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被赋予了更多的责任和使命。 上海市委书记李强昨日在开幕式上致辞时说,一体化示范区要积极探索从区域项目协同走向区域一体化制度创新,强化改革系统集成,畅通区域经济循环,努力在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中实现更大作为,为全国区域协调发展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的制度模式。 从去年挂牌初始,探索一体化制度创新就是一体化示范区的核心使命。围绕规划管理、生态保护、土地管理、项目管理、要素流动、财税分享、公共服务和公共信用等8个方面,一体化示范区率先开展了一体化制度创新,示范引领全国区域协调发展。 今年来,相关制度创新呈加速态势。7月初,苏浙沪共推一体化示范区22条支持政策。8月19日起,青浦、吴江、嘉善的15个高频率涉税事项可跨区域通办。凡在示范区内注册经营的纳税人,都可以在青浦、吴江、嘉善就近选择实体办税服务场所申请办理清单所列涉税事项。 示范区开发者联盟正式启动 为更好地推动示范区建设发展,昨日开幕式上,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开发者联盟正式启动。 “在示范区执委会统筹指导下,联盟由有意愿参与示范区建设的12家创始成员单位本着平等、自愿、互利和共赢的原则,共同发起并成立。”一体化示范区执委会副主任张忠伟介绍,联盟将探索从项目协同向全面一体化合作模式,建立一个开放式的发展生态圈,实现共商、共建、共治、共享、共赢的目标。 12家创始联盟成员分别为:中国长江三峡集团有限公司、阿里巴巴集团、华为技术有限公司、中国国际金融股份有限公司、中美绿色基金管理有限公司、中新苏州工业园区开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上海城投(集团)有限公司、普华永道、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新华社长三角新闻采编中心。 其中,中国长江三峡集团有限公司当选为示范区开发者联盟首任轮值执行长。据悉,接下来,示范区开发者联盟将搭建好市场与政府之间搭建对话新平台,为示范区建设持续赋能,与示范区共生共建共成长。 一体化重大合作项目集中签约 深化、升级一体化,需要一个个项目的支撑。昨日,6个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重大合作项目集中签约,项目聚焦高质量发展、医保一体化、绿色发展、绿色保险、一体化发展指数体系、中医联合体等领域。 其中,一体化示范区医保一体化建设合作协议由上海市医疗保障局、江苏省医疗保障局、浙江省医疗保障局三方签订,将积极探索示范区内区域就医免备案、经办服务一站式、结算项目广覆盖、网上医院互联通、异地审核协同化等医保一体化试点,全力打造示范区“医保一卡通2.0版”,力争率先实现医疗保障领域同城化。 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执委会、青浦区人民政府等单位还共同达成了合力助推示范区绿色发展框架合作协议,拟联动共建一体化绿色项目库,助力打造绿色创新发展新高地。 同时,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执委会、复旦发展研究院、阿里巴巴(上海)有限公司等还联合达成了共同开展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一体化发展指数体系研究框架合作协议,拟共同研究构建示范区一体化发展指数体系。
8月26日,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开发者大会在国家会展中心举行。长三角生态绿色发展示范区执委会、两省一市、两区一县政府在现场签署六个重点合作项目。中国太保董事长孔庆伟应邀参加签约仪式,并与青浦区、吴江区、嘉善县人民政府共同签署了《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绿色保险战略合作协议》。 2019年以来,中国太保积极响应长三角一体化国家战略,围绕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总体方案和金融十六条意见,主动规划、大胆创新,努力发挥商业保险机制在一体化示范区绿色生态环境保护和社会综合治理方面的功能。 作为当天签署的一体化示范合作项目中唯一一个保险项目,此次中国太保与两区一县政府签署的绿色保险战略合作协议将着眼于四大领域合作:一是运用绿色保险共保服务机制推动生态环境区内通赔跨域治理;二是设立生态环保绿色基金加快绿色生态产融共建;三是开发金融保险创新联动机制助推示范区绿色产业转型;四是专设区域机构和创新实验室打造制度创新试验田。 据介绍,项目旨在通过示范区在生态绿色发展方面的协同示范优势,共同打造绿色金融示范区、生态产融共建区、综合金服创新区,进一步助力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 以本次战略签约为契机,中国太保将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词,与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紧密携手,努力下好一体化发展先手棋、当好改革排头兵,并与区内金融机构、高科技企业、高校研究院所共同发挥优势资源,贡献各界智慧,建立联合创新机制,展现开放生态,在服务长三角一体化国家战略中彰显太保能级。 近年来,立足“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人民群众美好生活、生态环境共保联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创新保险产品供给”五大领域,中国太保在助力长三角一体化战略中始终注重履行社会责任,坚持把绿色金融、绿色保险、可持续发展原则放在首位。 在绿色保险发展方面,仅2020年上半年中国太保在长三角地区包括环境污染责任险在内的保险保障金额已达57亿元。 在绿色金融创新方面,2019年中国太保参与投资“长三角协同优势产业基金”,聚焦生物技术、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兴产业,打造优势产业集群;投资注册太平洋-上海城投环保金服股权投资计划,致力于满足长三角区域环境污染治理需求。 在加快绿色可持续发展方面,中国太保通过成本保险、产量保险、收入保险等产品帮助农民抵御自然灾害和市场等风险,提升农民收入,推动农业产业升级,扩大农村大病保险覆盖面。目前已在长三角地区开展基本医疗经办、大病保险、长护保险、医保补充等医保业务共计73个项目,覆盖5429万参保人,年基金管理规模108亿元,累计赔付金额33.9亿元,赔付人数88.6万人;农产品保障覆盖种植业、养殖业、林业、指数保险等多个领域,提供总保额逾300亿元的风险保障。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20日在合肥主持召开扎实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要深刻认识长三角区域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结合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新要求,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相统一,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词抓好重点工作,真抓实干、埋头苦干,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不断取得成效。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领导小组组长韩正出席座谈会并讲话。 习近平在安徽调研期间专门召开这次座谈会。座谈会上,上海市委书记李强、江苏省委书记娄勤俭、浙江省委书记车俊、安徽省委书记李锦斌、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领导小组副组长何立峰先后发言,结合各自实际、从不同角度介绍了工作情况,谈了意见和建议。 8月20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合肥主持召开扎实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尽早取得突破。要支持一批中小微科技型企业创新发展。 第三,提升长三角城市发展质量。长三角区域城市开发建设早、旧城区多,改造任务很重,这件事涉及群众切身利益和城市长远发展,再难也要想办法解决。同时,不能一律大拆大建,要注意保护好历史文化和城市风貌,避免“千城一面、万楼一貌”。要坚决防止借机炒作房地产,毫不动摇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落实长效机制,确保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第四,增强欠发达区域高质量发展动能。一体化的一个重要目的是要解决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发展落差往往是发展空间。有关部门要针对欠发达地区出台实施更精准的举措,推动这些地区跟上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步伐。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不同地区的经济条件、自然条件不均衡是客观存在的,如城市和乡村、平原和山区、产业发展区和生态保护区之间的差异,不能简单、机械地理解均衡性。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要符合经济规律、自然规律,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承认客观差异,不能搞一刀切。 第五,推动浦东高水平改革开放。今年是上海浦东开发开放30周年,支持浦东在改革系统集成协同高效、高水平制度型开放、增强配置全球资源能力、提升城市现代化治理水平等方面先行先试、积极探索、创造经验,对上海以及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乃至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战略意义。要继续做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建设工作,充分发挥试验田作用。要抓好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支持长三角和全国经济高质量发展。 第六,夯实长三角地区绿色发展基础。长三角地区是长江经济带的龙头,不仅要在经济发展上走在前列,也要在生态保护和建设上带好头。要把保护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突出位置,狠抓生态环境突出问题整改,推进城镇污水垃圾处理,加强化工污染、农业面源污染、船舶污染和尾矿库治理。要推进环太湖地区城乡有机废弃物处理利用,形成系列配套保障措施,为长三角地区生态环境共保联治提供借鉴,为全国有机废弃物处理利用作出示范。长江禁渔是为全局计、为子孙谋的重要决策。沿江各省市和有关部门要加强统筹协调,细化政策措施,压实主体责任,保障退捕渔民就业和生活。要强化执法监管,严厉打击非法捕捞行为,务求禁渔工作取得扎实成效。 第七,促进基本公共服务便利共享。要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在一体化发展中补齐民生短板。三省一市要结合这次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经验,利用长三角地区合作机制,建立公共卫生等重大突发事件应急体系,强化医疗卫生物资储备。要推进实施统一的基本医疗保险政策,有计划逐步实现药品目录、诊疗项目、医疗服务设施目录的统一。要探索以社会保障卡为载体建立居民服务“一卡通”,在交通出行、旅游观光、文化体验等方面率先实现“同城待遇”。同时,要在补齐城乡基层治理短板、提高防御自然灾害能力上下功夫、见实效。 8月20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合肥主持召开扎实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新华社记者 鞠鹏 摄 习近平强调,要提高党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改革的能力和定力,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提供坚强政治保障。要在一体化发展战略实施的过程中发现人才、培育人才、使用人才。要坚持把政治标准作为第一标准,确保干部队伍政治上信得过、靠得住、能放心。要深化干部制度改革,推动形成能者上、优者奖、庸者下、劣者汰的正确导向。要探索建立同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相适应的干部交流机制。要加强企业党组织规范化建设,发挥党组织在服务企业决策、开拓市场、革新技术、提高效益等方面的作用,把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化为企业发展优势。要注重在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中发展党员,做好党员教育管理工作,引导他们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习近平指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不是一日之功,我们既要有历史耐心,又要有只争朝夕的紧迫感,既谋划长远,又干在当下。领导小组要把好大方向、大原则的关,确保党中央决策部署落实到位。三省一市和有关部门要按照党中央决策部署,勇于担当,主动作为,大胆突破。要从实际出发,制定“十四五”时期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规划实施方案,不断取得更加丰硕的成果。 韩正在讲话中表示,要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战略思想,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词,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取得更大成效。要着力打造全国高质量发展样板区,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保持经济稳定运行,加快产业优化升级。要着力推进高质量创新,集中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协同推进原始创新、技术创新和产业创新,形成科技创新和制造业研发高地。要着力推动高水平开放,促进自由贸易试验区高质量发展,打造高水平开放平台,完善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要着力强化高效协同,完善一体化体制机制,加强生态环境共保联治,促进基本公共服务便利共享。 丁薛祥、刘鹤、陈希、王勇以及中央和国家机关有关部门负责同志、有关省市负责同志参加座谈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