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晴隆县地处云贵高原中段,当地旅游资源较为丰富,既有安南古城、“欲飞”石刻、盘江铁桥及盘江摩崖群、古驿道、安谷砖牌坊等历史文化遗迹,又有被誉为抗战生命线的“二十四道拐”国家抗战遗址。 近年来,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晴隆县大力发展全域旅游,举全县之力整合旅游资源,成立了晴隆二十四道拐文化旅游(集团)有限公司,不断扩张各项业务板块,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发展旅游为晴隆县带来了勃勃生机,助力脱贫攻坚扎实推进。 2020年以来,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防止返贫,晴隆县开始了新的探索。二十四道拐文化旅游(集团)有限公司于4月份在晴隆普晴林场启动万亩林下经济项目,探索农旅一体化发展。目前,该项目种植红托竹荪2000亩、鸡枞菌1000亩、赤松茸1000亩、香菇1000亩,共计5000余亩,预计年产值约1亿元,可直接带动近千人就业、800多个家庭增收。 2020年7月份,该项目首批香菇、鸡枞菌产品上市,以川、渝、粤为核心的林下菌类销售网络趋向成熟完善,形成了产、供、销一体化现代化农旅产业链,助力决胜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 晴隆二十四道拐文化旅游(集团)有限公司还积极吸纳本地大学生,累计安排31名本科生、94名大专生就业。并对阿妹戚托小镇景区内96名移民搬迁人员开展为期两周的业务技能培训。公司发展旅游业共直接创造就业机会1505个,间接创造就业机会近2000个,累计带动近400个家庭就业。
12月25日,记者获悉,在日前召开的山西省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领导小组(扩大)会议暨全省医改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晋城市被确定为全省首个县域医疗卫生一体化改革示范市。作为山西省深化县域医疗卫生一体化改革的先行者,晋城将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经验、发挥积极作用。 近年来,晋城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县域医疗卫生一体化改革工作,按照“分类指导、示范引领、重点突破、整体推进”改革思路,坚持先行先试,担当作为,全市域围绕分级诊疗制度建设,在县级医疗集团文化建设、院长年薪制、信息化建设和医保按人头打包付费等改革难题上创新突破,一体化改革走在全省前列,并不断取得新成效。经过三年的改革探索,全市县域内就诊量、基层服务量和群众健康素养稳步提高,基层看病就医更加方便,医药费用负担逐步减轻,群众改革获得感不断增强。 “积极发挥示范带动作用,进一步扩大集中连片效应,为全面深化县域医疗卫生一体化改革探索和提供可推广可复制的经验。”晋城市卫健委相关领导表示,下一步,该市将持续强化“一步领先、步步领先”改革理念,继续先行先试,推深做实改革措施,为全省一体化改革提质增效、保持全国领先水平作出积极贡献。
一体化示范区朋友圈又“扩圈” 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示范区的朋友圈又在扩圈。 12月25日,党建引领省属企业与苏州吴江区合作共建一体化示范区现场会召开。会上,37家江苏省属国有企业与25个吴江基层党组织携手共建,共建双方34个合作项目正式签约,涉及产业转型升级、人才项目招引、金融资本合作、基础设施建设、智慧城市打造、文旅项目开发等各个方面,预期可以实现项目金额数十亿元。 这次合作有个孕育的过程。2019年7月至今,先后有两批共24个江苏省级机关的41个党组织与吴江45家重点民营企业党组织开展结对共建。今年11月11日,江苏省属企业与一体化示范区吴江基层党组织结对共建洽谈会在南京召开,江苏省国信集团等40余家省属企业与吴江区各区镇板块、区属国企、重点民营企业的党组织就合作意向交换了意见。会后,意向双方纷纷“单线联系”“走亲访友”,各省属企业先后派人到吴江实地走访调研,并就结对项目进行精准对接。 记者了解到,这一合作模式借鉴了一体化示范区开发者大会和开发者联盟的经验和做法。“江苏省属企业是有意愿、有能力参与示范区建设的市场机构,它们既是行业领导者,也正成为示范区建设的利益相关者。”吴江相关人士解释说,参照开发者联盟的模式,吴江区创新以党建为媒,把自己作为“被开发者”,连接省属优质国资国企作为“开发者”。 从成立之初,示范区的建设就强调凝聚各方力量,充分调动发挥市场作用,实现业界共治,其中一个重要举措是成立开发者联盟。今年8月25日,在执委会的牵头组织下,中国三峡集团、中金公司、中美绿色基金、华为、阿里巴巴、中新集团等12家机构作为创始成员共同发起成立了示范区开发者联盟,包括5家企业、2家基金/投行、2家专业机构、2所高校、1家央媒,其中沪苏浙的龙头企业各有1家,另有2家来自长三角以外的地区,还有7家创始成员是面向全国乃至全球的。10月30日,13家单位作为新成员加入开发者联盟。 在今年8月的开发者大会上,来自市场的力量备受关注。大会由中国三峡集团、阿里巴巴、华为、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上海城投、普华永道、中美绿色基金、中新集团等8家机构共同承办。参会者有政府部门相关领导,还有高科技企业、规划设计公司、金融机构、高端智库、高校和研究院所负责人等。这些合作让示范区吸引了各类市场主体、专业机构,通过业界共治形式,为示范区建设赋能助力。 以平台化模式加强市场参与度,开启区域一体化发展各主体参与模式的先河,成为示范区打造新型治理模式的有益探索。记者了解到,吴江在吸引“开发者”上有着先天优势。吴江区位列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区第8位,形成了丝绸纺织、电子信息、装备制造、光电通信四大主导产业。此前吴江已启动“创二代”薪火工程,致力于锻造“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优秀“创二代”民营企业家。
1月18日,盛虹1600万吨/年炼化一体化项目龙头装置——常减压蒸馏装置减压塔一次吊装成功,标志着装置核心设备已全部就位,为项目顺利开车奠定了坚实基础。 盛虹炼化一体化项目是国家《石化产业规划布局方案》重点推进项目,也是连云港世界级石化产业基地的龙头项目。项目建设规模为1600万吨/年炼油、280万吨/年芳烃、110万吨/年乙烯及其他下游产品,并配套30万吨原油码头、300万立方米仓储等项目,总投资约677亿元,是江苏省历史上投资金额最大的民营制造业项目。盛虹炼化项目建成投产后,将极大弥补我国乙烯、芳烃等大宗基础化工原料供应短板,助推企业形成完整的“原油-芳烃/乙二醇-聚酯-化纤”新型高端纺织产业链,同时为后续“延链”发展新能源、新材料、电子化学品、生物技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提供原料保障,对促进我国石化产业转型升级、实现产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次吊装的减压塔高58米,直径14米,总重1717吨,是全厂直径最大的塔器,也是目前国内单套处理能力最大的炼化减压塔。减压塔主要用于在减压状态下分馏产出轻蜡油、重蜡油、减压渣油等组分,为下游装置提供二次加工原料,减压塔的吊装成功,意味着项目建设又取得关键性进展。 盛虹炼化总经理于会泳表示,目前盛虹炼化一体化项目进展顺利,施工现场一万余名建设者正在全面推进土建施工、设备安装、码头建设等各项工作。截至目前,桩基施工基本完成,一级管网施工逾70%,土建开工率达90%以上,设备安装完成200余台并进入安装高峰,行政办公楼、职工食堂、冷冻水站正式投用,钢结构安装、工艺管道预制全面启动。现场各项施工高度交叉、高效协作,项目建设现场日异月更。 于会泳表示,公司严格履行环保主体责任,在盛虹炼化项目设计、建设和运行中,按照“环保优先、绿色发展”的目标定位和循环经济、清洁生产的理念,优化工艺路线和设计方案,选用优质装备和原材料,优化调整能源结构,提高化工产品和燃料油品质量,强化各装置节能降耗减排措施。整个项目环保投资达到43亿元,占总投资额近6%,环保投资额度、占比都处于行业领先水平,保证了项目在环保工艺技术和设备方面的先进性,为绿色、环保运行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项目建设过程中严格执行配套的环境保护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的“三同时”制度,还聘请专业的环境监理机构对项目设计、施工、试生产、竣工验收全流程进行监理,确保环保“三同时”各项措施落实到位。 重大项目建设需要充足的资金保障。据于会泳介绍,盛虹炼化项目所需资本金190.8亿元于2020年全部到位。2020年8月份,盛虹炼化一体化项目银团贷款在南京正式签约,总融资金额达415亿元,目前提款总额已达到175亿元,满足项目建设资金需求。后续银团贷款剩余240亿元额度也将根据项目用款计划逐步提用,充足的建设资金将有力保障和支持炼化一体化项目早竣工、早达产、早见效。
从全球经济发展看,在一个经济体的发展进程中,湾区往往是全球科技创新高地和新兴产业重要策源地。2019年2月公布的《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明确要求大湾区“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前不久闭幕的十九届五中全会,进一步明确提出“支持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形成国际科技创新中心”。 在我国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背景下,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居于核心地位。粤港澳大湾区是我国开放程度最高、经济活力最强、创新能力最优的区域之一,具备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重要基础,在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中具有特殊地位和重要作用。从现实出发,加快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与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关键在于能否尽快实现粤港澳服务贸易一体化。 一、服务贸易一体化是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关键所在 当前,服务贸易已经成为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战略连接点。加快推进粤港澳服务贸易一体化,不仅是加快粤港澳大湾区一体化进程重中之重,而且是促进三地优势互补、提升三地整体竞争力的突破口,更是加快形成三地创新发展大环境、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关键之举。 1.服务贸易既是我国参与国际大循环的重点,也是我国以内需为导向实行高水平开放的重点。从全球贸易进程看,服务贸易已经成为全球自由贸易的重点、焦点,并且在全球经贸规则重构中的地位和作用全面提升。2010年至2019年,全球服务贸易年均名义增长4.8%,是同期货物贸易增速的2倍;服务贸易额占贸易总额的比重由20.3%提高至23.8%,预计2040年将提升到50%。从我国经济发展的需求看,服务贸易成为高水平开放的重点。2014年至2019年,我国服务贸易额年均增长7.8%,是货物贸易增速的2.2倍,是外贸整体增速的1.9倍。在我国转向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产业结构、消费结构、城乡结构升级对生产、生活性服务业领域贸易的需求日益提升。估计到2025年,我国服务贸易占外贸总额比重由2019年的14.6%提高至20%以上,并在制造服务、研发设计、数字经济等方面形成国际竞争的新优势。 2.服务贸易一体化既是粤港澳大湾区融入新发展格局的重大举措,也是促进粤港澳市场一体化的关键之举。一方面,以扩大内需为导向推进高水平开放是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重大机遇。例如,2019年,我国城乡居民服务型消费占比为45.9%,估计到2025年将达到52%左右,开始进入服务型消费社会,由此带来巨大的服务进口需求。预计未来5年,我国服务进口累计将达到2.5万亿美元,占全球比重将超过10%。 粤港澳大湾区服务业发展水平较高,并且拥有港澳作为自由贸易港的重要优势。粤港澳服务贸易一体化,能够使国际社会分享我国14亿人服务型大市场,更能使大湾区更好地融入国际市场。目前的突出矛盾在于,受制于规则、标准等方面的差异,服务贸易一体化滞后成为大湾区市场一体化的突出短板。例如,2020年6月1日施行的《〈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服务贸易协议》(修订版)中,对港澳服务提供者实行国民待遇的行业为69个,占所有规定行业的45%,且主要集中在住宿餐饮、批发零售等低技术领域;2018年,香港与内地服务贸易额占贸易总额的比重仅为11.4%,粤港澳三地服务贸易合作的潜力远未释放。 3.服务贸易一体化不仅将释放大湾区巨大经济增长潜力,也将释放巨大的创新活力。一方面,体制机制壁垒使得粤港澳服务贸易项下各类要素难以高效便捷流动。由此,制约了大湾区创新潜力的释放。例如,2019年,粤港澳大湾区人均GDP为2.3万美元,大致相当于旧金山湾区的22%、纽约湾区的27%、东京湾区的52%。一方面,三地创新市场未能高度融合、科技要素流动的壁垒较高等制约大湾区创新活力的释放。例如,2019年粤港澳大湾区的发明专利数量已居四大湾区之首,但从发明专利施引数与发明专利数的比值这一衡量专利质量指标看,四大湾区中,旧金山湾区为2.93,纽约湾区为1.60,东京湾区为0.90,粤港澳大湾区仅为0.75。由此看来,以服务贸易一体化推动研发等要素在大湾区内的高效配置和自由流动,才能充分释放大湾区的科技创新活力。初步估算,到2030年如果大湾区服务贸易项下的人员、资金、技术、信息等要素实现自由流动,基本实现服务贸易一体化,粤港澳大湾区人均GDP有条件超过东京湾区当前的水平。 二、制度型开放是推进粤港澳服务贸易一体化的重大任务 总的来看,粤港澳涉及两种制度、三个关税区。实现三地服务贸易一体化的实质性突破,既需要服务业市场全面开放的重要进展,更直接依赖于三地在服务领域推进以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对接为重点的制度型开放。 1.加快推动广东服务业对港澳的全面开放。近年来,南沙、前海、横琴三大片区在推动服务业对港澳开放方面取得初步成果。但从大湾区整体来看,广东服务业市场开放相对滞后仍然是大湾区服务业产业体系深度合作的突出障碍。建议:一是将广东自贸试验区内的开放政策扩大到整个大湾区,实现广东对港澳服务业开放的重要突破;二是赋予广东更大开放改革自主权,率先将港澳资本视为内资,取消或放宽对港澳投资者股比限制、经营范围限制;三是在广东实行对港澳更加精简透明的跨境服务贸易负面清单,破除跨境交付、境外消费、自然人移动等的各种壁垒,给予境外服务提供者国民待遇;四是充分发挥金融开放对服务贸易自由化便利化方面的促进作用,率先实施与跨境服务贸易配套的人民币自由兑换与自由流动制度,推进人民币信贷市场对接,并强化大湾区金融监管合作。 2.尽快推动粤港澳服务领域的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的全面对接。在金融、法律、会计等规则难以对接,服务业领域各类人才未能互认的情况下,粤港澳服务贸易一体化难以实现重要突破。建议:一是逐步建立与港澳对接的服务业市场管理体系与资格互认体系,允许符合港澳标准的服务业企业、具备相关职业资格的人员,在广东备案审核后直接开展相关业务活动;二是加快推进产权保护与知识产权保护规则与港澳全面对接,形成各类产权保护的合力;三是借鉴CPTPP等国际最新投资贸易协定相关条款,在数字贸易领域先行先试,并在数据采集、存储、处理、流动、使用等方面开展规则探索与制度创新;四是建立仲裁、调节、协商等非诉讼对接平台,支持大湾区创建两大法律体系仲裁模式裁决跨境民商事案件,推动三地仲裁、调节结果互认。 3.推进粤港澳服务贸易项下人才、货物等自由便利流动与高效配置。以推进人才、货物等自由便利流动为重点推动服务贸易一体化进程,是促进港澳更深程度融入我国双循环发展体系与创新体系。建议:一是积极推进三地政府间商谈合作,共同制定人才双向认可清单,推进粤港澳职业资格与资历全面互认;二是全面推行“一签多行”政策,形成三地人才流动综合管理服务平台,让港澳人才能够更方便到广东就业创业;三是鼓励并支持三地青年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沟通、对话、交流,尤其是鼓励和支持大湾区青年在科技创新上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四是建立统一的海关查验监管和卫生防疫检验平台,最大限度消除非关税壁垒,在广东探索制定针对港澳的豁免查验商品目录或企业目录。 三、以制度型开放深化制度性变革是广东参与大湾区建设的重大课题 开放是最大的改革。制度性变革高度依赖于制度型开放。以粤港澳服务贸易一体化推进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需要在制度型开放进程中推动广东深层次市场化改革,率先建立高标准市场体系。 1.深化以要素市场化改革为重点的深层次市场化改革。“十四五”广东需要在市场化改革的关键性、基础性领域尽快实现重大突破,并规范政府行为。建议:一是率先加快打破科技领域人才、资金等要素流动的体制障碍;二是全面实行以身份证代码为唯一标识的居住证制度,做好与港澳间居住制度的衔接,逐步降低港澳人员在广东申领居住证门槛;三是加快土地、数据等要素市场化改革;四是优化调整广东国资国企战略布局,加强国有经济在国家安全、国民经济命脉、战略性前瞻性等领域的竞争力、创新力,在此基础上尽快退出充分竞争领域等。 2.率先确立竞争中性原则。当前,世界经济进入更高层次的合作和竞争新阶段,无论是推进高水平开放,还是积极吸引全球优质创新要素,都更加依赖于规则制度等软环境建设。建议:一是以竞争政策为基础加快推进产业政策转型,全面清理妨碍公平竞争的产业政策,推动实现产业政策向普惠化、功能性转变;二是制定适用产业扶持政策的负面清单,将产业扶持政策严格限定在具有重大外溢效应或关键核心技术的领域;三是制定更加清晰透明的政府权责清单,明确政府参与宏观经济治理的边界与权限;四是进一步修订《CEPA关于内地在广东与香港基本实现服务贸易自由化的协议》,将竞争中性引入协议内容,保障粤港澳市场主体在要素获取、准入许可、经营运行、政府采购和招投标等方面在大湾区公平竞争。 3.完善大湾区开放合作协同机制。数据显示,旧金山湾区“跨城市专利合作比率”为10.33%,东京湾区为3.28%,纽约湾区为1.57%,粤港澳大湾区仅为0.95%。推进粤港澳服务贸易一体化涉及“一国两制、三个关税区”等,仅靠三地自身力量难以实现突破。建议在国家层面的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领导小组框架下,建立工作层面上的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协调机构以及核心城市与主管部门间直接对话的合作机制,就服务贸易一体化进程中的具体问题进行协商对话。 港澳最大创新应用市场在国内。未来5-15年,粤港澳大湾区以服务贸易一体化为重点,要牢牢立足我国14亿人内需大市场,突出自身创新优势,通过制度性变革,推动港澳更深程度融入国家创新体系,大湾区就有望在科技创新领域异军突起,并在我国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新兴产业发展等方面发挥牵引、示范作用。由此,不仅推动粤港澳大湾区的高质量发展,也为全国的科技创新发展做出独特贡献。(来源: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发展论坛;编辑:解轶鹏)
(上接A01版) 药厂进军上游 “公司的产品布洛芬制剂没有参与第三批集采,这与公司及产品的定位有关。”陈明表示,该产品主流渠道是药店,临床医院的渠道销量仅占四分之一。 在陈明看来,即便公司暂时未受到集采影响,但由于临床医院是主流市场,占总体市场份额60%,公司未来将积极布局临床医院市场,参与集采。“这需要具备自产原料的能力。现在很多制剂厂在向上游原料延伸,要么通过合作,要么自己建厂,实现原料制剂一体化,是将来存活下去的必备条件。我们公司也想往这方面突破。” 众多药企正在布局这一领域。11月,博瑞医药发布公告,拟在江苏省泰兴经济开发区投资建设原料药项目、高端制剂项目,总投资约13亿元;广生堂此前发布公告,计划非公开发行A股股票募集资金不超过5.5亿元,用于“原料药制剂一体化生产基地建设项目”“江苏中兴制剂车间建设项目”等。 一位医药行业分析师对中国证券报记者表示:“原料制剂一体化是大趋势,仿制药最后就是比谁成本低。” 华金证券研报预计,集采品种和地区将进一步扩大,自费药物和生物药将来也有可能纳入集采范畴。 北京鼎臣管理咨询有限公司总经理史立臣告诉中国证券报记者,我国药企未来的两大发展方向:一是成为研发型企业,类似恒瑞医药、石药集团,具备持续研发能力,不断有研发新产品出现;二是成为规模化生产企业,布局原料制剂一体化,如此参与集采就具备报价优势。
疫情之下,中国经济正在复苏,而长三角作为全国经济“龙头”之一的一举一动都牵动着各界的神经。《华夏时报》记者了解到,6月6日上午,第二届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高层论坛、长三角一体化(网上)创新成果展在浙江湖州举行,继首届一体化高层论坛在安徽芜湖举行之后,今年论坛“移师”浙江湖州。江苏、浙江、安徽、上海以及国家发改委等高层官员再次齐聚一堂,共商长三角一体化进程。值得关注的是,在今年论坛举行前夕,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长三角三省一市GDP合计达到4.98万亿元,占当期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的24%。虽然三省一市GDP增速受疫情影响同比有不同程度的下降,但下降幅度均低于全国水平。尤为亮眼的是,第一季度长三角地区重要城市南京经济出现逆势正增长,成为国内万亿GDP城市中疫情下唯一一个第一季度实现正增长的城市,苏州和上海则逆势吸引外资总共高达88亿美元。“长三角一体化规划纲要实施一年来,激发了长三角经济社会发展新动能,展现出中国经济的强劲韧性和巨大潜力。如何在危机中孕育新机,于变局中开创新局,长三角做出了有益的探索。”对此,安徽合肥市市长凌云也在今年论坛举行前夕分析指出。据本报记者了解,伴随着疫情后经济复苏的展开,长三角一体化的诸多重大新基建项目开始纷纷“上马”,也在6月6日,由腾讯投资的总投资高达450亿元的长三角最大人工智能超算中心正式开工。公开信息显示,今年长三角四地共规划的在建以及新开工新基建项目高达7.81万亿。585项成果发布落地如果说首届长三角一体化高层发展论坛确定了三省一市未来的发展规划的话,那么今年的论坛则已经聚焦成果落地和转化应用。《华夏时报》记者了解到,6月6日与一体化高层发展论坛同时举行的长三角一体化(网上)创新成果展开幕式上,展集中展示了长三角地区近年来取得的重大科技成果585项,其中数字经济、生命健康、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领域成果占比超过90%,参展项目获国家和省部级以上奖励占比近一半。同时通过融合技术,将创新成果展网站与一市三省的技术市场网上平台进行互联互通,并利用新媒体进行专题发布,打造开放性、不落幕的展示平台,推动先进技术应用推广。与此同时还发布了长三角一体化区域协同创新指数,举行了长三角科技成果联合竞价拍卖活动,有60项科技成果参加了竞价拍卖。此外,今年的论坛也共计签约重大合作事项19项,分5批签约,涉及产业合作、科技创新、生态环保、交通互联等多个领域。而从签约的项目来看,都非常注重生态环境以及科技发展。比如由浙江和安徽共同打造共建的杭黄世界级自然生态和文化旅游廊道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未来黄山将全面融入杭州都市圈,加强杭黄全域旅游合作,探索“飞地经济”合作模式,推动杭黄跨区域公共服务一体化发展。作为今年论坛的主办地浙江,浙江省委书记车俊也在论坛上致辞指出,自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以来,上海以“龙头”带动、江苏浙江安徽协同发力,社会各界积极参与,已经牢固树立“一体化”意识和“一盘棋”思想,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推动形成了长三角地区强劲活跃发展的良好势头。面对新形势下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新要求新使命、新机遇新挑战,浙江将以“三个地”的政治自觉和“重要窗口”的使命担当,努力为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作出新贡献;充分发挥长三角科教资源丰富、区域创新能力强、科创产业紧密融合的优势,坚定不移探索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勇立潮头。而在上海,重大新基建工程项目已经“上马”。《华夏时报》记者了解到,6月6日下午,总投资450亿元的长三角最大人工智能超算中心在上海松江区正式开工,该项目也被列入上海市首批重大新基建项目清单。据了解,该超算中心将成为长三角最大、全国前三的人工智能超算枢纽,成为助推上海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的重大战略性基础设施。“该中心占地236亩,拥有办公楼约5万方,将承担各种大规模AI算法计算、机器学习、图像处理、科学计算和工程计算任务,并以强大的数据处理和存储能力为全社会提供云计算服务。”腾讯方面相关人士向本报记者表示。据该人士介绍,这一超算中心预计于2021年底陆续投产,项目建成后,将全面提升上海市和长三角在人工智能产业领域的综合实力。同时项目还将把旗下具备世界一流水平的科恩安全实验室以及其他高科技行业战略伙伴引入上海,依托长三角G60科创走廊,参与人工智能、大数据及云计算等产业发展,并服务于长三角。城市群酝酿二次腾飞事实上,腾讯投资的项目只是长三角重大新基建项目之一。本报记者查阅公开资料发现,2020年沪苏浙皖共计划实施一体化重大新基建项目达1390项,涉及基础设施、产业协同、生态治理等多方面,总投资高达7.81万亿元。其中在建项目955项,总投资5.61万亿元,新开工项目435项,总投资2.2万亿元。6月5日,长三角一体化另外一个重大项目扬州-马鞍山城际铁路马鞍山枢纽工程也宣布开工,这一铁路也是扬州-镇江-南京-马鞍山铁路(镇江至马鞍山段)是国家发改委批复的《江苏省沿江城市群城际铁路建设规划( 2019-2025年)》中明确近期建设的8个重点项目之一,是南京都市圈城际轨道交通网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联系合肥、南京都市圈的重要纽带。项目建设对于推动长三角区域合作一体化,构建合肥至上海重要辅助铁路通道,形成合肥-马鞍山-扬州方向和合肥-马鞍山-上海方向的大贯通等也具有重要意义。而对于上海的“北翼”——长江以北的开发开放,也在紧锣密鼓的进行中。“近期上海交通委、江苏交通厅、上海港集团、江苏港集团、南通地方部门等签署了通州湾新出海口开发建设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未来,将进一步深化上海与江苏在长江口的港航合作,依托上海全球航运中心的建设,把南通通州湾打造成长江集装箱运输新出海口,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级港口群。所以未来几年,上海与南通之间的联系将更加密切,长江水运将再次苏醒。”6月9日,江苏南通交通系统一位相关人士向《华夏时报》记者透露表示。该人士表示,江苏南通近期还与上海机场还签订了南通新机场的合作共建协议,上海与南通拟按照“功能互补、资源整合”原则,规划建设南通新机场,成为上海国际航空枢纽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浦东机场、虹桥机场共同构成上海多机场体系主枢纽。“长三角一体化将公路、铁路、机场、港口、内河通道全部打通,形成世界级的城市群、机场群、港口群,无疑将提升长三角在世界城市群中地位,而软件方面涉及到的各类高新产业的落地,可以预见,长三角下的城市群将会迎来二次腾飞。”对此,长三角一体化研究专家陈雯向本报记者分析指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