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伊泰煤基新材料研究院有限公司是一家煤化工研发企业,2017年7月在鄂尔多斯(行情600295,诊股)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注册成立。成立不到两年时间,研究院共申请专利71件,其中受理43件、授权17件,申请量和增长率位居高新区前列。“研究院成立以来得到了高新区从政策到资金上的许多帮扶服务,加快了项目研发速度。”企业相关负责人说。 据介绍,鄂尔多斯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根据研究院需求,执行“一企一策”政策,为企业免费提供研发、办公和中试厂房等场所,还累计帮助争取扶持资金3737万元,并对研究院各项事务开辟“绿色通道”。 围绕鄂尔多斯现代能源产业优势,开发区大力培育与引进这方面的高新技术企业。为了最大化激发产业优势效能,让更多企业享受高新技术企业优惠待遇,让更多有潜质的创新企业落户鄂尔多斯,开发区先后出台《高新区鼓励和促进科技创新的若干扶持政策》及实施细则、《高新区扶持在孵企业发展的若干政策》等,结合入园企业发展实际给予税收、资金奖励扶持等优惠政策。 今年上半年,为帮助科技型中小企业最大限度降低新冠肺炎疫情影响,鄂尔多斯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及时落实科技创新奖励政策,共涉及15名高层次人才,18家企业。并全力组织开展项目储备工作,共34个项目完成鄂尔多斯市科技计划储备,其中科技重大专项6项、应用研发项目15项、成果转化项目12项、科技合作项目1项。 开发区注重企业研发能力提升,规划布局了“一器三园一中心”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平台,即一个国家级企业孵化器,三个创业园(留学人员创业园、科技创业园、大学生创业园)及一个科技创新与育成中心。围绕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和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拓宽产学研合作层面,重点支持企业建立产业研发机构,以此引进高层次创新人才。现已合作共建院士专家工作站6个、各类创新研发平台19个、自治区级重点实验室1家、自治区企业研发中心2家,先后引进和培养各类高端创新创业人才400余人。在平台建设方面,鼓励企业自建、合作和进行技术转移等,经高新区认定给予不同等级的经费补贴和奖励支持,最高可达一次性奖励90万元。 今年6月初,高新区入园企业内蒙古物联科技有限公司与鄂尔多斯农商银行联合打造的华吉辰智慧物联供应链平台正式上线运行。该平台是鄂尔多斯市首个全部自建、拥有完全自主产权的网络货运平台,意味着鄂尔多斯市货运物流业向线上转型迈出了一大步。“目前鄂尔多斯市仅煤炭运输一项,保守预计年公路货运市场就在600亿元左右,总市场规模约在1000亿元以上。”内蒙古物联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王世恒表示:“我们有信心在未来抢占更多市场和机遇,推动鄂尔多斯市货运物流行业升级。”企业研发能力提升的背后,是高新区始终坚持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体系构建理念,以及高新区在资源嫁接、政策引导、平台搭建方面的一贯付出。 在开发区鼓励和促进科技创新的政策与实施细则中,对创新主体培育、孵化器建设和运营,均明确了资金奖励支持。如对在高新区实现科技成果产业化的项目企业,产值和税收达到要求的,经评审给予最高300万元的资助;对于新获得国家、自治区重大专项资金的企业及研发机构给予20%的配套资金支持;凡在高新区设立的天使投资基金,高新区管委会创业投资引导资金参股比例不超过20%,基金投资不低于50%…… “下一步,我们将以呼包鄂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为契机,进一步创新管理模式,加大人才、技术、资本等创新要素供给,加大创新创业平台建设力度,加强龙头企业和重大项目在高新区的布局,进一步厚植优势、补足短板,把鄂尔多斯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真正建设成为我市创新驱动发展示范区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党工委书记白霞说。(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余健、通讯员 付宜灵)
近日,“华龙一号”全球首堆并网成功,标志着我国打破了国外核电技术垄断,正式进入核电技术先进国家行列,这对我国实现由核电大国向核电强国的跨越具有重要意义。作为我国核电走向世界的“国家名片”,“华龙一号”是当前核电市场上接受度最高的三代核电机型之一,是我国核电创新发展的重大标志性成果。 创新离不开企业。据介绍,为建设“华龙一号”,中核集团联合联动198家企业,带动上下游产业链5000多家企业,共同突破了411台核心装备的国产化,形成700余件专利、120余项软件著作权、1项国际核电标准,涵盖核电厂前期、设计、设备、建设、调试等全生命周期。 企业创新离不开灵感,更离不开企业文化这块土壤。企业拥有“绝活”的背后,是深厚的企业文化。 企业创新文化(行情300336,诊股)是指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企业在创新及创新管理活动中所创造和形成的具有本企业特色的创新精神财富以及创新物质形态的综合,包括创新价值观、创新准则、创新制度和规范、创新物质文化环境等。创新文化是一种培育创新的文化,不但能有效增强企业活力、核心竞争力,提高经营业绩,而且能推动整个社会的进步和经济发展。 园区企业云集,具有天然创新优势。一是一些创新型企业拥有“绝活”,有利于形成你追我赶的创新氛围。二是企业多,有利于形成企业协作创新。三是园区具有政策和平台优势,集合了多种资源和力量,创新条件好、成本低,有利于企业创新成功。 当前,科学技术应用转化的速度不断加快,创新活动已成为引领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导力量。科技竞争的焦点在不断前移,原始创新、关键技术创新和系统集成的作用日益突出,原始创新能力已经成为国家间科技竞争的核心。因此,园区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重视创新文化建设,大幅度增加科技投入,培养高水平创新人才,形成有利于自主创新的体制机制,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做出更大贡献。(拓兆兵)
曾以科技创新打破行业壁垒的“颠覆者”,为何被祭以“反垄断”的利剑?那是因为曾经的创新者,凭借其已经取得的创新成果成了新的“垄断者”,并因此阻碍了后来者的创新。 继12月14日,市场监管总局对阿里、阅文、丰巢的三起未依法申报违法实施经营者集中案作出处罚决定之后,近日又对阿里巴巴实施“二选一”等涉嫌垄断行为立案调查。互联网行业迎来了反垄断的强监管时代。 毋庸置疑,改革开放以来,体制机制的创新,以及科技创新都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原有的市场桎梏。比如对民营企业登记、民间资本投资等实行“非禁即入”的政策,使得民营企业得以进入石油、电力、军工等原为国企“垄断”的行业。而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以及科技进步和商业模式的创新,以BAT为代表的互联网企业,更是成为了跨界发展的“颠覆者”。正因此,才有了顺丰、圆通等快递企业与邮政的竞争与合作;也才有了微信之于移动、联通的“搅动”;也才有了支付宝、蚂蚁金服等对于传统金融企业改革提升的倒逼。 是的,蚂蚁集团等金融科技企业在发展金融科技、提高金融服务效率和普惠性方面发挥了积极的创新作用。同时,互联网经济有不少新模式、新业态,为社会发展助添了新动能。尤其是疫情发生以来,平台经济更是催生了巨大的经济动能。对此,国家是认可并支持的。也正是国家的支持,平台经济产业才获得了蓬勃的发展,各地政府纷纷提出打造数字经济为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引擎,并积极扶持平台企业做大做强。 不可否认的是:“众星拱月”之下,一些巨头企业的边界越来越模糊。这一是依仗资本手段,使其投资所覆盖的版图越来越大,市场集中度越来越高;另一方面,“巨头”们则通过其科技创新的成果,比如云平台、大数据等,为自己树起了超高的竞争壁垒。 如果说,通过科技创新树起竞争壁垒是值得鼓励的;那利用技术优势破坏创新和竞争,甚至规避监管、损害消费者权益的则是犯了大忌。 互联网平台经济领域因突破经营地域限制、时间限制、消费环境限制,很容易产生垄断的冲动,孕育“一家独大,赢家通吃”的商业模式,比如常见的“二选一”、大数据“杀熟”等问题。而当互联网滥用垄断地位,势必会扼杀小公司的创新,危及整体的公平竞争环境,最终损害整个行业,也会最终损害消费者利益。事实上,在移动互联技术和资本加速器的推动下,互联网形成垄断的速度会越来越快,从而出现“大树底下无小草”的现象,小企业的生存空间日益变窄。 正是基于这样的背景,近期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均明确要求强化反垄断和防止资本无序扩张,得到了社会热烈反响和广泛支持。毋庸置疑,反垄断、反不正当竞争,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正是在市场竞争的激励下,互联网平台企业才能不断推进技术、商业模式等方面的创新。 必须强调的是,自线上经济诞生以来,我国始终支持和鼓励互联网平台企业创新发展、增强国际竞争力。2019年8月,《关于促进平台经济规范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印发,提出了加大政策引导、支持和保障力度等措施。应当说,我国平台经济、线上经济走在全球前列,离不开改革开放的大时代,离不开中国这个全球最大市场的市场红利,离不开政府部门对创新发展的政策举措。换句话说,互联网平台企业之所以成其大、促其强,归根到底,在于打破了阻碍竞争的壁垒,在于营造了公平竞争的环境,在于企业积极有为的创新。 有时候,“创新者”与“垄断者”的角色是会互换的。比如曾经挑战“恶龙”的谷歌、苹果、脸书、亚马逊等公司,如今也成了反垄断诉讼中的“座上宾”。而曾经挑战传统行业、传统企业的阿里等平台企业,也因“二选一”、大数据“杀熟”等问题成“反垄断”的对象。究其因,还在于企业做大之后,往往沉醉于市场集中所带来的利益,甚而懈于创新。一句话,正所谓创新无止境,平台企业也唯有加强自我监管,警惕企业扩大后的惰性,回归创新的初心,才能谋求可持续的发展。 必须厘清的是:反垄断并非保护落后。放眼国际,美国四大互联网公司,谷歌(Google)、苹果(APPle)、脸书(Facebook)、和亚马逊(Amazon)都曾遭遇全球各地区的反垄断调查。但反垄断调查反而倒逼这些公司的竞相创新;与此同时,世界各地的创新并未因为反垄断而滞后;相反,它催生的是“百花齐放”的创新氛围。 值得一提的是,对于反垄断的监管,蚂蚁集团等企业给予了“坚守服务实体经济和人民群众的本源”的积极回应;并承诺在整改过程中坚持“两不加、两不降”原则:不增加消费者成本、不增加金融机构等合作伙伴成本;不降低消费者服务体验、不降低风险防范标准和要求。更有业内人士指出,日前阿里最重要的中台组织之一,整个阿里的AI中枢——新零售智能引擎事业群被拆分。这暗合了阿里主动迎合互联网反垄断的大趋势。无论如何,国家加强反垄断监管的目的,旨在消除影响平台经济健康发展的障碍,为平台经济迎来更好的发展环境。 无独有偶,12月24日,浙江省通过了《浙江省数字经济促进条例》,这是全国第一部以促进数字经济发展为主题的地方性法规。与此同时,《浙江省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建设工作方案》也于近日正式印发实施。该方案提出:到2022年,浙江数字经济增加值要达到4万亿元以上,占全省国民经济生产总值比重超过55%…… 人们有理由相信:数字经济的发展与企业创新的热潮,非但不会因为反垄断之风而熄灭;反而会因为公平竞争市场环境的营造与确立而成澎湃汹涌之势。
14日,记者从海关总署获悉,1-11月全国市场采购贸易方式出口值6398.92亿元,同比增长33.7%,成为外贸新亮点。 海关总署相关负责人表示,今年以来,海关高效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贸易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以制度创新、监管创新、服务创新不断释放改革红利,助推市场采购贸易方式稳步增长。 该负责人介绍,海关新的监管办法将可实行简化申报的单票报关单商品品种数量从10种减至5种,在申报时免去采购人身份信息、装箱清单、商品交易原始单据、采购人身份证件复印件等资料,并允许实施“采购地申报口岸验放”通关一体化模式,进一步扩大了简化申报覆盖面、精简了申报内容、降低了通关时间和物流成本。(王文博)
一年一度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通常是为下一年的的宏观政策定调的,但今年有所不同。12月会议提出的八项重点任务时效性都不止一年,而是至少在“十四五”期间(2021-2025)都要关注的长期问题。这一时效性的变化突显出中国正在进入一个新阶段,这一阶段的重点是高质量的发展,而不是增长。 会议传达的最重要的信息是中国自主创新的决心,这对改善供应链也至关重要。中美科技脱钩持续升级,给中国自主研发带来极大挑战。尽管拜登政府可能缓解紧张的贸易局势,但美国针对中国高科技公司的制裁会继续。中国已诉诸“双循环”模式,想通过挖掘国内市场潜力来应对美国的威胁,并相信本土市场的海量规模和复杂性本身就能激发创新。近些年科技巨头阿里巴巴和腾讯的成功也证实了这种信心。 推动自主创新,企业部门是主力军。在中国改革的初期,国有企业推动了大多数技术突破,主要用于军工和航空航天。但是,国企的低效和非营利性质并不适合面向消费者的创新。本次会议承诺深化国企改革,尤其是“混合所有制”改革,即把私人资本引入国企管理以改善激励机制。之后,国企再凭借其先天的资源整合能力,在市场创新中重获一席之地。 监管部门强调通过金融改革支持创新,增加直接融资。中国的金融体系因为不支持实体经济而饱受批评。出现这种状况的一个根本原因在于中国经济增长驱动力的转变:过去是劳动力和资本,而现在是科技。由于银行业天然保守,中国由银行主导的金融体系无法为科创企业提供所需的风险资金。风险资本和私募股权更适合此类业务,因为它们在评估新技术潜力方面更专业,且对风险有高容忍度。但这种转变也将是长期的,特别是疫情后企业坏账已经增大了系统性金融风险,金融改革恐怕必须小步慢跑,避免市场大幅波动。 中国政府在追求创新的进程中,将继续扮演重要角色。尽管本次会议提到“市场”的次数比“科技”或“政府”还要多,但这并不意味着国家会退后一步。深圳是这种方法的典型案例。在深圳成为国家创新中心的过程中,深圳政府发挥了积极作用,比如设立100亿元的母基金以吸引天使投资人和高科技公司设立办事处。尽管如此,政府仍需警惕,更明智的应对市场失灵,同时避免浪费投资。当局还表示将加强监管以避免金融风险---这既是对近期债务市场违约的间接回应,也是支持创新和长期发展所必须做的。
数字经济已经渗透到经济活动的方方面面。数字经济的技术创新属性,使其成为经济长期增长的重要动力。这既包括对5G、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本身的创新,也包括与传统行业深度融合时新技术在应用场景的创新。因此,数字经济的发展对加快推进产业数字化转型升级提出了要求。 加快产业数字化转型的关键在于夯实数字化底座,硬件+操作系统是数字化底座的基础。硬件提供算力,操作系统上连应用、下接硬件,释放算力价值。5G、AI、云原生、智能边缘等新技术发展使得数据量以指数级增长。据国际数据公司《数据时代2025》白皮书预测,2025年全球存储数据量将达到180ZB,数据量激增带来算力需求的飞速增长,同时,应用场景的多样化使得单一算力很难满足产业升级带来的所有需求。为支持多样性算力,拥抱数字化转型的需求,操作系统迎来新的挑战和机遇。 开源社区“共建、共享、共治”,打造协作创新平台 在以数字科技创新为引擎的经济发展新阶段,打造协同共生的计算产业生态尤为重要。为了加快多样性算力生态建设,华为确定“硬件开放、软件开源、赋能合作伙伴”的生态战略。开源社区是社会高效协作打造软件生态的重要模式,华为把多年实践积累的软件能力开源开放出来,例如,将操作系统(EulerOS)、数据库(GaussDB)、AI框架等系列基础软件开源开放,主导建立openEuler、openGauss、MindSpore开源社区,以加速多样性计算产业生态繁荣。 以openEuler社区为例,正式开源不到1年,已经有超过2000名贡献者,在全球120个城市近3万次下载,惠及3万社区用户注册;吸引了包括中国移动、中国联通、银联、飞腾等60多家企业、机构和高校的加入;社区SIG特别兴趣组已增加到70多个,覆盖了内核、虚拟化、云原生、桌面等方向;openEuler社区已正式成立理事会、技术委员会等组织,通过开放治理模式,共同推动社区的繁荣和发展、技术创新与迭代。未来3―5年,社区将发展千家企业、万级开发者、百万级用户,使openEuler成为充满活力的操作系统开源社区。同时,社区也会继续保持与全球开源体系融合,与各开源社区、开源项目广泛协作,积极推动全球开源软件技术生态更好地支持多样性算力。 赋能合作伙伴商业发行,全产业链共享多样性算力创新价值 openEuler社区致力于打造全产业链共享的开源社区,在硬件厂商、基础软件厂商、应用软件厂商、系统开发商、开发者到用户的全产业链之间,形成产业正循环,打造商业可闭环的良性生态系统,从而持续、高效地创新。这就需要全产业链达成共识,保护知识产权,加快正版化进程,真正还原基础软件价值,为软件产业的长期、可持续创新提供市场保障。 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华为自己不做操作系统的商业发行,全面赋能合作伙伴发展自有品牌的商业版本,助其快速实现商业成功。目前国内领先的操作系统供应商:麒麟软件、统信软件、中国科学院软件研究所、普华软件、麒麟信安、拓林思等,都已加入openEuler社区并发布了商业发行版,同时积极参与社区贡献。其中,麒麟软件已经成为社区第二大贡献者,并在金融、电力等行业实现规模商用。 助力培养基础软件开发人才,激发开发者创新活力 创新循环的实质是人才驱动。创新驱动产业发展,产业发展聚集人才,人才又激发创新,从而引领产业持续发展。操作系统的开发是一项复杂而庞大的工程,操作系统的内核创新、端边云多场景、安全可信等方向,需要培养大量专业人才。 华为与教育部将通过建立“智能基座”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基地, 与72所高校在联合课程开发和教学合作、课外实践活动和认证考试等方面开展合作,深化信息技术领域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协同创新,培养适应和引领新一轮科技创新和产业变革的卓越创新人才。 同时,openEuler社区与中国科学院软件研究所共同推动“开源软件供应链点亮计划”,针对重要开源软件的开发与维护提供Mini项目,向全国高校学生开放报名,学生可自主选择感兴趣的项目进行申请,并获得该项目资深维护者(社区导师)亲自指导的机会,优秀成果将进入相关开源软件的主线版本。培育创新人才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智能基座”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基地和“开源软件供应链点亮计划”是华为助力培育创新人才迈出的坚实步伐。未来,华为将坚持开放、与各界合作,共建人才生态圈。 数字经济是当前全球经济发展的焦点,计算产业是数字经济的底座和引擎,可持续循环的创新生态是计算产业成功的关键。华为将持续投入基础软件的创新,openEuler社区将秉承“共建、共享、共治”的理念,携手全产业链共建可持续发展的操作系统产业生态。 欢迎更多企业、组织、开发者加入openEuler社区,共同打造最具活力的操作系统开源社区,共享多样性算力创新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