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源自网络 7月16日,国家电影局发文,低风险地区电影院可于7月20日有序恢复开放营业,日排片减至正常时期的一半,控制观影时间,每场不超过两个小时,每场上座率不得超过30%。 终于等到影院复工的消息,有影院从业者欢欣鼓舞,称“守得云开见月明”;也有人并不乐观,表示只有等到“秘钥片子到手”才能安心。 自一月末疫情席卷以来,影院停业已经超过170天。没有收入的日子里,影院却仍需承担房租、人力、水电等成本,有影院靠贷款苦苦支撑,有影院折价卖食品、饮料回流现金,还有“熬不住”的影院从裁员入手减轻负担。 更有甚者直接“关门”。数据显示,上半年共有321家影院类企业吊销或注销,其中三分之一系于6月吊销或注销。 即使是处于行业头部的上市公司,日子也难说好过。9家上市影视公司预计上半年亏损或利润预降;今年一季度, 24家影视行业上市公司中,20家公司出现营收同比下滑,19家出现净利润同比下滑或亏幅扩大。17家影视公司净利润为负,而上年同期这一数字为6家。 有分析指出,疫情对影视行业上下游影响不同。随着疫情缓解,制作端逐步恢复,虽难以立刻恢复正常,但业绩仍会有所弥补;而在放映端,院线行业生存压力加大,部分中小影院可能加速退出。与此同时,行业正处于产能出清、市场集中度提升的过程,行业龙头公司或将迎来投资机会。 影视行业上下游“冰火两重天” 横店又热闹了起来。“横店吧”里,每天都人发帖询问来横店拍戏、住宿等相关事宜,其中有放暑假追求新鲜的学生,也有为了圆梦辞职的白领。“剧组缺人”、“天天有通告”等词汇刺激着新的逐梦者涌入这座“东方好莱坞”。 “大部分剧组前几个月就开机了,因为疫情停拍的剧组都现在积压到一块了,剧组比以往更多了,人都不够用。” 有横店群演称。 图片源自网络 这与年初萧瑟的横店形成对比。时间拨回年初,1月27日,横店影视城宣布暂停剧组拍摄活动,在此期间,超30个剧组滞留横店,制片方承担着器材场地、演员档期等成本“忍痛”待工,有制片人称一天即亏损50万元。 局面在春节过后迎来扭转,横店影视城自2月中旬开启有序复工,更有长年混迹横店的群演表示,此前已“有部分剧组一直偷偷在拍,景区关门了,他们就在外景拍。” 广发证券的研报显示,截至6月底,横店影视城拍摄基地共有111个剧组正在拍摄及筹备,剧组人员达到1.1万人,同比增长18%,用数据印证了“扎堆开机”的说法。 与影视行业上游的回暖形成映照,下游影院依旧落寞。根据疫情防控要求,自今年1月24日起,院线电影陆续撤档及调档,如今影院关门已近半年,是停业周期最长的行业之一,还错失了创收的黄金时段春节档、五一档。 “1月24日停业以后,我们就没有再去过公司了,但工资和社保还是正常的。今年4月24日,我们去公司开会,店长说疫情可能不快那么快过去,建议我们自行离职,先找一个工作。第二天包括我们17个人就全部办理了离职手续,其中包括经理。”影院工作人员李宏对搜狐财经表示。 李宏从影院去年2月完工起就在某影院工作,平时影院的票房收入为每月40至50万元左右。年初疫情刚开始的时候,张宏预感要到9月、10月才能正常上班,这样的话“公司可能会破产”。据张宏了解,目前影院已经亏损了几十万,每个月光房租就20万元,靠银行贷款苦苦支撑。 图片源自网络 据媒体报道,目前国内共有影院类企业1.7万家,上半年注销、吊销的影院类企业共321家,1-6月的注销、吊销企业数量分别为31家、20家、41家、50家、75家和104家,6月“倒闭”的影院数量显著增加。 一面是撑不住的影院,一面是不知何时才能打破的“冰封”局面。缺少片源、没有秘钥是阻碍影院开业的“硬”条件,更为深层的原因从业者均心知肚明:“我们已经养成不见文件不准备的觉悟,一旦动身的话,成本会非常高”,某影城值班经理石文称。 这段体悟来自于石文切身经历的一场“空欢喜”。今年3月底,石文听到可以恢复营业的“风声”,甚至看到有些影院已经开业,石文所在的影院也开始准备开业,进行安保、消杀、物资采买等方面的布置,并以高于平常三倍的价格囤了近万元的洗手液。三天之后,影院一切布置妥当,却又被叫停,“我们又都回家了”。 如今,石文基本待在家里,按当地最低保障的70%领取薪酬,背靠直营影院的他还不必面临裁员的境地;张宏离职后准备做辅警,即使店长许诺开业后仍可按照原薪酬归岗,还是决定离开这个行业,“人各有志”;也有影院经理在网络视频中怅然表示,影院停业后靠跑滴滴维持生计…… 在更醒目的位置上,有人做出了极端选择。今年6月,博纳影业分管影投业务的副总裁黄巍坠楼身亡,媒体报道其曾因身体原因长期失眠、心情压抑。 从业者唏嘘感叹,导演贾樟柯在微博悼念:“行业之悲”。导演陆川亦表示,“心痛,为黄兄,亦为行业”。 17家上市影视公司一季度现亏损 上市公司经营数据更直白地展示出影视行业的艰难处境。 同花顺数据显示,截至发稿,已有9家影视行业公司发布了上半年业绩预告,其中8家为预期亏损,1家利润预降。预亏、增亏企业占24家影视上市公司的三分之一,这一数据随着半年报陆续披露还将扩大。 Choice金融终端显示,今年一季度,24家影视行业上市公司中,20家公司出现营收同比下滑,其中14家下滑幅度在50%以上;19家出现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同比下滑或亏幅扩大,其中13家净利下滑比例超100%。 此外,17家影视行业上市公司今年一季度净利润为负,而上年同期这一数字为6家。 从影院端看,疫情最直观的影响是票房收入锐减。今年第一季度,全国电影市场总票房为22.46亿元,同比减少87.94%,观影人次为6005.75万,同比减少87.51%。国家电影局4月召开的会议估算全年票房损失将超过300亿元。 这对从事影院经营的上市公司造成直接冲击。以横店影视为例,今年一季度的归属净利润为-1.38亿元,同比降低186.6%;营业收入为0.92亿元,同比下滑89.52%,一季报称系影院停业导致收入减少。 图片源自横店影视一季报 截至今年3月末,横店影视旗下共有376家直营影院,一季度累计票房为6343.76万元,平均单家直营影院的票房为16.87万元,而去年一季度直营影院的累计票房和单家平均票房收入分别为6.71亿元和202.22万元,相比之下今年一季度票房收入缩水九成以上。 收入大缩减的同时,影院还要支付房租租金、设备维护以及员工薪酬等刚性成本,现金流承压。横店影视今年一季度的现金流量净额为-9156.59万元,较上年同期的1.93亿元下滑147.45%;一季度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净增加额为-2.1亿元,上年同期为1.94亿元。 从账面的现金余额看,横店影视或难以再支撑单季度的近亿元经营现金流出。截至一季度末,横店影视的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余额为7967.71万元,而上年同期为4.19亿元。 从上游影视制作端看,备战春节档的公司收入均受到影响,与此同时,受年初剧组停工的影响,影视公司还需承担演职人员成本、现金回流延迟等压力。但机构认为,相比成本负担较大的院线行业,内容型的影视公司受疫情影响较小。 公开数据显示,预计今年电视剧产量将比2019年减少30%。播出机构各项收入大幅下滑,仅广告收入平均跌幅就超过了30%以上。 去年凭借《哪吒之魔童降世》、《疯狂的外星人》等“爆款”作品受到业界瞩目的光线传媒今年一季度实现2.26亿元营业收入,同比下降75.29%;归属净利润和归属扣非净利润分别为2948.06万元和1188.16万元,同比下降67.82%和80.43%。 原定于春节档、情人节档上映的《姜子牙》和《荞麦疯长》等热门影片的撤档对光线传媒一季度的电影收入造成影响,但这并未影响机构对光线传媒前景的看好。 光大证券研报称,春节档影片撤档对光线传媒票房的冲击预计主要在第二季度体现,但有望于第三季度逐步消退;民生证券研报称,《姜子牙》预计票房收入高且动画电影成本可控,后期择档改映仍可贡献出色业绩。 同时涉足影视行业上下游的行业龙头万达电影也难逃波及。今年一季度,万达电影亏损6亿元,较上年同期的4.01亿元净利润同比下滑249.75%,营业收入也缩水七成至12.55亿元。今年上半年,万达电影预亏15亿元至16亿元,上年同期为盈利5.24亿元。 在电影院线放映端,万达电影旗下600余家国内影院暂停营业,票房收入大幅下滑;在影视投资制作方面,其主投主控的春节档电影《唐人街探案3》未能如期上映,其他影视剧拍摄计划也暂停并延后拍摄,不仅对收入造成不利影响,更可能导致子公司万达影视2020年再次无法完成业绩承诺。 香颂资本执行董事沈萌表示,疫情对上下游影响不同。随着疫情缓解,制作端逐步恢复,影院虽然仍没有开放,但也会通过网络或电视等平台转移,所以业绩会有所弥补,不过仍难以恢复正常。在放映端,影院短期内不会开放,也难以快速开展可转型的业务,与其做其他业务承担成本,不如进一步压缩运营,减少支出。 不论处于上游还是下游,疫情对影视行业整体的现金流状况均造成压力。招商证券研报称,此次疫情导致很多影院关闭,很多影视项目组无法复工,很多电影公司的影片无法上映,从而使得一些影视公司的现金流面临着巨大的压力,“甚至不得不倒闭”。 Choice金融终端显示,今年一季度,24家影视行业公司中,21家公司的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净增加额为负,15家公司的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为负,上年同期这一指标为负的公司为12家。 除横店影视之外,华谊兄弟、唐德影视两家公司也出现了一季度现金净流出额大于季度末余额的情况。今年一季度,华谊兄弟、唐德影视的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净增加额分别为-2.86亿元和-1.56亿元,截至季度末的余额分别为2.68亿元和0.26亿元。 行业“自救”:明星带货、影院“赔本”卖零食、实控人卖豪宅 在突如其来的疫情面前,没有人愿意束手就擒。 无戏可拍的日子里,越来越多的明星开始“带货”。在618购物节期间,共百余位明星亮相直播间或者各大平台的电商晚会,汪涵、刘涛、陈赫等明星还开设了自己的直播间,独挑大梁。 图片源自网络 明星投身直播的背后是实实在在的利益诱惑。据媒体报道,腰部艺人接一场品牌直播收入可达6位数,还能获得相应的宣传资源,可谓一举两得。 停业之中的影院则卖起了零食和饮料,然而这看起来更像不得已之选。石文对搜狐财经表示,卖食品饮料其实在赔本,进价2.3元的可乐会以1.5元、2元的价格卖掉,因为想要在食品赏味期内回流现金就只能选择折价。 “流血”中的上市公司及实控人也纷纷采取手段自救。 今年6月,有市场消息称,华谊兄弟董事长王忠军将其持有的香港豪宅以2.2亿港元(约合人民币2亿元)出售。在此之前,王忠军曾自曝卖画回笼资金。 与此同时,华谊兄弟还拟通过引入战投“补血”。今年4月,华谊兄弟发公告称,拟引入9位战投,募集22.9亿元资金用于补充流动资金并偿还借款,此后计划生变,其中一家战投阳光人寿宣布退出。 王忠军/图片源自网络 万达电影在今年1月放弃发行38.15亿元可转债之后,又在4月推出了非公开发行股票预案,拟募资43.5亿元用于新建影院项目及补充流动资金。另一个显著的变化是,作为直营影院“老大”的万达电影在今年6月宣布放开特许经营权加盟,输出影院品牌和管理,尝试探索新收入渠道。 从业者“自救”之外,政策方面的补助陆续出台,为“寒冬”中增加一丝暖意。 5月13日,《关于电影等行业税费支持政策的公告》和《关于暂免征收国家电影事业发展专项资金政策的公告》出台,对电影行业给予税费方面的优惠。7月8日,上海市电影局宣布发放1800万元停业补贴,对345家影院予以支持。 对此,沈萌表示,政府补贴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压力,但实际上仍难以收支平衡,必须等到疫情防控彻底解禁。 “疫情之前行业已呈现某种败相” “都说线下难,理发店、按摩店、KTV纷纷开门营业,唯独影院像是被遗忘在时光里的一艘船,被封冻在某一处,船上的人无人问津,船外的人不愿靠近”。有电影博主如是表达影院行业如今的处境。 面对不见尽头的等待,石文当下最期待的是一次行业层面的沟通会。“第一要明确我们为何而等;第二想知道等多久,哪怕只有个大概的时间;第三,充分的沟通可以让大家不再有那么大的怨言,其实我们最大的怨言是不断发声却等不来回音”。 图片源自网络 从更久远的时间线看,影院“寒冬”似乎并非伴随疫情骤然而至,行业自身已面临着挑战。 中海软银研究院首席分析师张家瑞表示,此次疫情对于影视行业而言,短期造成的影响是现金流的断崖式下降,在行业己持续一年去杠杆的背景下,是雪上加霜。 在上游制作端,沈萌认为,疫情之前受政策限制明显,已经对影视行业在内容制作上形成了压力。在下游影院端,电影行业的票房增速已3年持续下降,2017、2018年分别为15.33%和8.01%,2019年仅增为4.04%。因电影票房增速不及银幕扩张速度,影院的单银幕产出连降5年,2019年单银幕产出为85.42万元。 除了内部竞争,影院更大的对手来自于线上播映。春节档影片《囧妈》在撤档后转为线上放映,在“讨伐”声之外,更多从业者开始冷静下来,思考影院行业的未来发展方向。 “影院目前的处境不完全是疫情造成的,疫情之前行业已经呈现某种败相。疫情让我们反省自身究竟有多少抗风险的能力。” 广东省电影行业协会荣誉会长赵军表示。 赵军表示,影院行业要拥抱变化。一方面,疫情冲击为影院提供开放经营的新思路,比如与地产房合作的过程中,扩大影院的经营范围,增加影院的其他收入来源。另一方面,面对来自线上放映的挑战,影院从业者可以尝试与互联网企业合作,摆脱数据流失、被动捱打、丧失主动权的局面。 石文持则持相反观点,认为“影院出现目前的局面仅是特殊时期的一个情况,不能复工是没办法的事情,我不认为疫情为行业敲响了什么警钟。” 但石文也确实体会到近两年来影院行业的利润空间遭压缩。“比如从网上买一张30元左右的电影票,去掉专资、人员补贴、设备折旧耗损,影院能拿到的钱微乎其微,可以按一两块计”。石文认为影院应着手提高服务品质,增加单客利润,同时提升设备硬件,拉大线上与线下的距离。 上游影视制作行业和播放平台也在自谋变革。 今年5月,腾讯视频、爱奇艺、优酷三家视频网站联合正午阳光、华策影视、柠萌影业、慈文传媒、耀客传媒、新丽传媒六家影视制作公司,共同发布《关于开展团结一心,共克时艰,行业自救行动的倡议书》。 《倡议书》提出行业自救的共识和手段,包括反对内容“注水”,鼓励精品短剧集,抵制奢靡之风,抵制只能涨不能降、只要利益不担风险的不合理报酬要求,倡导廉洁从业等。 对于上述《倡议书》对行业可能造成的影响,沈萌表示,三家播放平台基本上垄断了网络播出的份额,对行业具有决定性话语权,能够起到行业规范的作用,但是也要防止他们联手滥用垄断地位影响制作方权益。 即使在疫情影响叠加行业趋冷的背景下,行业龙头仍受机构青睐。 华泰证券研报认为,院线及影视行业目前已迎来估值及盈利能力底部,行业正处于产能出清、市场集中度提升的过程,行业龙头公司或将迎来投资机会。 招商证券研报持类似观点,认为影视行业在经历了前几年政策监管、税收查处、以及疫情影响之后,正在经历着彻底的供给侧改革。但“剩者为王,坚持下来的影视龙头有望在后期迎来业务反转”。
7月16日,国家电影局官网发布《关于在疫情防控常态化条件下有序推进电影院恢复开放的通知》,其表示低风险地区在电影院各项防控措施有效落实到位的前提下,可于7月20日有序恢复开放营业。中高风险地区暂不开放营业。 影院终于复工,沉寂了半年的传媒板块能否迎来复苏?业内人士分析称,当前电影板块的估值水平正处于底部区域,在政策扶持及疫情逐步缓解背景下,电影板块将迎来复苏。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张露 记者留意到,在该《通知》出炉的同时,中国电影发行放映协会还发布《电影放映场所恢复开放疫情防控指南》,对员工健康监测和管理、场所防控管理、观众进出管理、设施设备管理等多项工作进一步作出明确要求。 其中,《指南》要求,要求电影放映场所应配备测量体温设施设备,并安排专人值守。登记观众信息,检查体温,未戴口罩和体温37.3℃以上者不得进入。全部采取网络实名预约、无接触方式售票;实行交叉隔座售票,保证陌生观众间距1米以上;每场上座率不得超过30%。 同时要求,电影放映场所减少放映场次,日排片减至正常时期的一半,控制观影时间,每场不超过两个小时,延长场间休息时间,对影厅充分清洁与消毒;不同影厅错时排场,避免进出场观众聚集。 受消息影响,影视传媒概念股午后瞬间拉涨,万达电影涨5.99%,横店影视、金逸影视、中国电影、上海电影等跟涨。 但是,受疫情影响,不少影视公司今年以来业绩堪忧。从已公布的业绩预告来看,金逸影视、万达电影、奥飞娱乐等多家公司上半年净利润均为亏损状态。 国家层面也在陆续出台多项政策支持电影行业的发展。5月,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发布了关于电影等行业税费支持政策的公告。根据公告,自2020年1月1日至2020年12月31日,对符合一定条件的纳税人提供电影放映服务取得的收入免征增值税;对相关电影行业企业2020年度发生的亏损,最长结转年限由5年延长至8年。此外,自2020年1月1日至2020年12月31日,免征文化事业建设费等。 电影板块估值处于底部 华泰证券研报认为,近年来银幕增速持续高于票房增速,院线行业竞争压力增大。2019年全国新增银幕9708块,增速13.88%,高于票房增速8.48个百分点;2019年单银幕产出约92万元/块,首次跌破100万元大关。疫情冲击下院线行业生存压力加大,部分中小影院可能加速退出,行业集中度有望提升,行业龙头有望受益。 华安证券认为,后续随着电影院的开业,上半年积压的优质电影将密集上映,有望催生出多部爆款电影,从而带动板块的关注度迅速提升,电影产业上下游公司也有望迎来一波估值修复的行情。 链接 影院类公司上半年业绩预亏 7月14日晚间,万达电影发布业绩预告称,上半年预计亏损15亿元至16亿元,上年同期盈利5.24亿元。 对于业绩下滑的原因,万达电影表示,主要因公司下属600余家国内影城自1月23日起全部停业,境外影城也自3月底暂停营业。同时公司主投主控的《唐人街探案3》等影片未能如期上映,部分影视剧拍摄进度也有所延迟。而公司仍需要支付员工薪酬、影院租金、财务费用等较为刚性的成本费用。 同日,金逸影视发布业绩预告,公司预计2020年1-6月归属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3.90亿元至-3.10亿元,同比变动-806.64%至-661.69%。 预告称,根据各地疫情防控及行业监管要求,自2020年1月24日起,公司旗下近200家直营影院及广州金逸珠江电影院线有限公司旗下200多家加盟影院全部暂停营业,截至报告期末仍未恢复营业,直接影响了公司的经营收入,但公司仍需承担相应的固定成本,导致公司报告期内利润亏损。
终于!终于!!电影院要重新开放了!!! 国家电影今日中午发文,新冠肺炎疫情低风险区的电影院可于7月20日恢复开放营业。但规定每场电影上座率不得高于30%,排片减至正常时期的一半,原则上不售卖零食及饮料。 条件设限虽多,可影院终究还是开放了。 早前市场其实已有关于电影院重开的消息放出,今日政策靴子落地后影视动漫板不过是在上午收盘前拉升了一波回应了一下,下午开盘板块指数随即下行,至收盘反跌2.88%。仅北京文化、浙江广厦等少数个股收红。 (图源:同花顺) 下午时分,第23届上海国际电影节宣布将于7月25日(下周六)正式开幕。 暌违观众近180日的电影业是终于回到荧屏了。 帷幕拉开,180天的等待之后,影视传媒业的现在及未来是怎么样的呢? 现状:活下来便是好 影视产业链分为内容生产制作、发行及播映三个环节。生产环节即影视内容拍摄、剪辑及后期等。二月份到四月份,影视剧制作基本中止,剧组仍继续产生刚性成本,会造成一定资金压力。 播映环节电视剧在疫情期间需求反而是增加,手头成片多的公司业绩并不差。但电影播映则是歇业近整个上半年。对应的是电影院/影城。该部分业务属于重资产经营(场地、设备租赁等),行业停业产生不了现金流,对电影院播映环节企业影响最大。 今年春节在《囧妈》之后,还衍生出一种互联网播放电影的辅助电影播放形式,但目前院线电影互联网播放的做法还未成为行业主流。 从去年开始到今年,影视剧行业面临资本撤出后高杠杆压力,监管趋严令存货无法如愿售出,及今年行业制作及电影播放环节中止导致无法正常回款,大量风险抵御能力较弱的中小企业影视企业出清。 2010年至2019年,全国新注册影视企业呈现稳定上升趋势。但今年上半年,行业新注册影视公司数量只为56024家,全年新注册企业数量大概率会在十年增长后出现回落。 具体而言,今年前两月新注册数量为年内新低,只有7433家,二月份复工延期及群聚禁止期间新注册数量更是只有2497家。三月份开始行业新注册企业数量出现反弹,但数量上仍未及去年一半。 同时,行业影视企业吊销量亦从2月份开始持续增加,到6月份共吊销影视企业6千家。 在行业“冰封”时期,影视制作公司转做短视频广告、影院兼职影楼、爆米花外送等行业“求活”方法层出不穷,究竟是为应对现金流紧张的压力。 行业大的上市公司亦通过各种手段自救。 5月底,浙江广电受让唐德影视控股股东股权,成为公司实控人。在此之前,2月份北京市文科投资顾问有限公司成为北京文化第一大股东;4月底山东经达科技产业发展有限公司入股华谊兄弟。 万达影视4月末亦发布公告称计划定增43亿元,用于新建影院项目及补充公司流动资金及偿还借款。 即使是对于行业头部的龙头公司而言,在这场寒冬中活下来便是最大的回馈。 一季度,除电视剧储备较为丰富的华策影视净利润逆势增长2倍外,其余头部影视股净利润均大幅录跌。但年内部分影视股,如万达、光线及上海电影等股价累计仍录涨,反映市场对该等个股在行业恢复正常运作后的业绩反弹预期。 (图源:同花顺iFinD) 但电影院重新开放后,行业是否能重回繁荣呢? 未来:好项目缺乏持续性 复映初期,因为各种客观条件限制,大体量影片及好莱坞进口片大概率选择回避。中影、华夏等公司当前也只安排了一批经典复映片,试水味道甚浓。 7月13日,维语电影《第一次的离别》宣布将在影院复工第一日上映,成为电影院复工后为数不多的新电影之一(PS:国内很少维语电影上映,读者有兴趣可以看看)。除此外,《东北往事》亦在第一批上映影片之列。 总结《第一次的离别》和《东北往事》两部电影,其均属于中小体量影片,若在正常的暑期档上映,大概率会成为暑期商业大片的“炮灰”。两者选在新片较少的暑期复映档上映,算得上是错峰。 另外,《第一次的离别》在柏林、东京、香港国际电影节上均获得所在竞赛单元的“最佳影片”大奖,能吸引部分深度影迷入场观看。该部分受众基数较少,但对电影内容要求较高,放在复映初期播映说不定效果更好。 但无论是《第一次的离别》,还是《东北往事》,中小体量电影票房一般较低,不足以在市场上掀起太大浪花。 若要看影视市场能否在复映后重归繁荣,还需要要看春节延期的《唐探3》等商业大片的票房表现。目前,该部分商业片尚未定档,观众对复映的院线电影态度仍不明朗,还很难预估今年全年行业的表现。 但总体而言,影视行业在18年明星税收事件之后仍处于内容制作调整阶段。去年观影人数虽然再创新高,但增速亦创2013年来新低。 就传媒指数而言,10年至15年呈单边向上趋势,但从15年至19年则呈现单边向下。 (图源:前瞻产业研究院) 去年行业除去春节档及现象级的《复仇者联盟:终局之战》等拉票房的电影外,国产优质电影数量整体上仍乏善可陈。 头部影视公司亦缺乏持续出爆款的能力。如北京文化曾出品《战狼II》、《我不是药神》等打爆电影,去年年初还有《流浪地球》。但之后至今再未有可以支撑公司营收的大爆电影上画。 (图源:公司官网) 公司对应业绩也是“三天不开张,开张吃三年”的情况。类似还有华谊兄弟,其去年的“大制作”电影近乎一路被否,整个2019年一路走黑,业绩自然也难言理想。 (北京文化业绩概况,图源:同花顺iFinD) 在生产爆款三分靠打拼,四分看观众眼缘,剩下三分靠运气的情况下,不具备持续生产优质影视内容的影视股就硬生生被市场炒作成为周期股,每年春节前后就是影视股一年一度的荣耀时刻。 (图源:同花顺) 近期的影视动漫板块指数回升则是出于电影院复映预期,但实际上复映后行业能否恢复15年前的繁荣,个人认为行业应该还需较长的时间才能适应现在行业现状。另外,本次疫情对影视公司资金面造成的影响亦并非短期内可以恢复。 总结 按照券商观点,影视行业在渠道端并未形成绝对头部集中,上游内容生产的项目质量亦有波动性,因此只适合专业、具备对电影票房有预判能力的投资者进行投资。另外,该行业公司依赖个别电影票房表现,对应业绩及个股波动性亦较大,并不具备白酒消费行业等较为明朗的竞争格局。 参考影视巨头迪士尼,保证营收稳定的手段有多种多样,如电影IP开发等附加产业、系列电影培养核心粉丝等。但行业在经历18年整改,19年回血再遭今年疫情冲击之后,影视(电影)要真正繁荣仍需要更多投入。 个人认为,短期内即便影院已复映,但业绩不稳定的影视股还是不适宜长期持有。
距离影院关门已170余天,影院是最后极少数还未复工复产的行业,也是受疫情冲击最为严重的行业之一。 e公司记者走访了深圳、北京多家电影院,“大门紧闭”仍是电影院线目前所处的状态。 近日,影视业消息不断,二级市场上影视股亦表现活跃,7月份以来市值飙涨600多亿元。 针对影院相关情况和进展,e公司记者采访了相关上市公司与业内专家,部分已回应公司明确表示目前还没有收到影院复工的消息,具体恢复运营时间将根据疫情情况以及政府部门要求进一步确定。 而影院复工仍是业界的共同期盼,从上市公司到影院到资本方均在为影院复工复产积极准备。 7月影视板块市值增长600多亿 7月13日,电影《第一次的离别》宣布将于影院复工首日全国公映,这是今年春节后第一部正式宣布明确档期的影片,虽然并未确定上映时间,但这也给院线复工带来了期盼。 受此影响,二级市场上,影视股逆势上涨,横店影视(603103)、鹿港文化(601599)涨停,华谊兄弟(300027)、金逸影视(002905)涨幅超9%。e公司记者注意到,不少影视股从7月初就开始上涨行情。据统计,影视板块中共有30只股票,市值较6月底相比增长637亿元。 此前,影视板块整体处于下跌走势,影视概念指数年初至6月底累计下跌近15%,7月份以来大涨25%。 资金面上,素有聪明资金之称的北上资金也有所加仓。以持股市值来看,影视板块中,六成影视股近期获北上资金加仓,持仓市值较6月底相比增加超7亿元。 针对近期二级市场上部分影视股大涨,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数字经济研究院执行院长盘和林认为有部分原因是对于复工的预期。“对投资者来说,对影视板块投资应持谨慎的态度,今年上半年疫情对影视板块的冲击还是比较大的,不能脱离基本面。” 受疫情影响,不少影视公司上半年业绩堪忧。从已公布的业绩预告来看,奥飞娱乐(002292)、华凯创意(300592)、金逸影视以及万达电影(002739)等多家公司上半年净利润均为亏损状态。 7月14日晚间,万达电影发布业绩预告称,上半年预计亏损15亿至16亿元,上年同期盈利5.24亿元。对于业绩下滑的原因,万达电影表示主要因公司下属600余家国内影城自1月23日起全部停业,境外影城也自3月底暂停营业,同时公司主投主控的《唐人街探案3》等影片未能如期上映。 光大银行金融市场部分析师周茂华向e公司记者表示,在电影行业逐渐复苏及政策支持的大背景下,电影行业至暗时刻正在过去,市场反映往往超前,投资者憧憬未来企业业绩改善。但考虑到全球疫情形势仍严峻,目前仍缺乏疫情特效药,民众对疫情传染担忧仍在,就电影行业上下游产业链畅通也需要一个过程,意味着本轮电影行业“元气”恢复需要较长一段时间,相关企业盈利复苏也是不平衡且缓慢的。因此,投资者需要避免概念炒作风险。 都在等待影院复工 根据疫情防控要求,自2020年1月24日起院线电影陆续撤档及调档,如今距离影院关门已有170余天。可以说,电影院是最后极少数还未复工的行业,也是受疫情冲击最为严重的行业之一。 在影院关闭170余天后,曾在柏林、东京、香港国际电影节三获重要奖项的影片《第一次的离别》7月13日官宣,将于影院复业首日全国公映,成为春节后第一部正式宣布明确档期的影片。 虽然并未确定上映时间,但这也给全国院线的复工带来些许期盼。 周茂华认为,电影行业是遭受本轮疫情冲击最为严重行业之一,由于全球疫情防疫形势仍严峻,疫情对院线拖累尚未完全消失,但国内由于疫情基本得到有效防控,北京地区防疫形势趋势向好,此次《第一次的离别》官宣复映,在一定程度上预示国内电影行业有望加速解封复产,电影行业重启值得期待。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梁君健在接受证券时报e公司记者采访时表示,院线行业的复工与其他行业的复工复产以及社会生活的逐渐恢复密切相关。“院线行业复工复产后的首映会是经典老片,这可以逐渐培养疫情防控常态化下的观影习惯,等观影市场恢复到一定程度后,新片才会上映,这是我目前想到的可能。”他认为。 另外,近日,有媒体报道称上海国际电影节官网突然更新了部分排片表。彼时,可查询到的排片日期为7月25日-8月2日,克劳德·夏布洛尔《漂亮的塞尔吉》、吴贻弓的《城南旧事》修复版、绫野刚主演的日本影片《乐园》均可查询到。不过,这些排片信息很快又从官网下降,变成了“敬请期待”,目前官方尚未这一消息公开说明。 “上影节的影片短暂出现后撤回,可能是后台系统问题,但反映出上影节的内容确实在准备中,但具体日程以及相关峰会,应该是各方协调中,同时也需要看外部的疫情变化。”国海证券传媒分析师朱珠向e公司记者表示。 针对有媒体报道称,上海国际电影节在端午节前已获得国家电影局的批复,将于7月底到8月初举办。 7月14日,e公司记者拨打上海国际电影节官方电话,工作人员表示目前还没有确认,具体以微博、微信和官网等官方公布的为主。 “由于院线复工,需要各个地方高层决定,一线城市的进展也是会带动二三四线城市的进展,所以上影节是相对重要的一个时间节点;另外,七八月是传统意义上的暑假档,往年爆款也是出自此,所以对于院线在七八月的复工,是大家的希望。”朱珠告诉记者。 对于电影行业而言,上海国际电影节即将举办的消息虽未获官方证实,但这无疑透露出业内期盼加速复工复产的信号。 横店影视证券部相关工作人员告诉记者,目前横店影视城已复工,但还没有收到电影院复工的消息。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影响,公司旗下所有影院自1月24日起全部暂停营业,恢复运营时间将根据疫情情况以及政府部门要求进一步确定。 影视行业或迎来拐点 上半年,受疫情影响,院线业务陷入停滞,而线上文娱消费的市场规模却呈现爆发式增长。上半年,在线分账票房破千万的网络电影达30部,较2019年同期15部增加一倍;30部网络电影的累计票房5.28亿,较去年同期2.05亿增长157.56%。 对此,慈文传媒(002343)董秘严明向记者表示,目前,随着疫情的逐步缓解,以及行业内扶持及监管措施的逐步落实,影视行业自身已经进行了一系列深度调整,整个行业处在蓄势待发的态势。随着长短视频平台的交叉融合,以及5G技术的新应用,更多形态的内容产品及其IP的衍生产业发展,整个市场空间可观。 “行业经过这一轮的快速出清和集中调整之后,制作资源集中度进一步提升,有利于行业资源的整合和产业效率的提升;此外,随着观众审美水平的不断提高,对内容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促进行业向高质量方向发展。可以预见,未来能在市场上生存发展的影视企业,一定是那些内容题材类型储备丰富、精品内容打造能力突出、资金实力强大且能适应新模式、新技术的影视公司,只有那些能够持续量产精品内容的公司才有机会赢得市场。”严明认为。 另一端,华谊兄弟、万达电影、华策影视(300133)等均发布再融资计划,各方资本的加码也显示出其对行业尤其是龙头未来基本面改善趋势的认可。 e公司记者注意到,2020年以来,不少互联网公司(平台)不断进军影视行业。1月,字节跳动宣布以6.3亿元买下电影《囧妈》线上播放权,供用户在抖音、西瓜视频等字节系平台上免费观看;3月,抖音文化(厦门)有限公司成立,公司经营范围包括电影和影视节目制作、发行,演出经纪业务,文化、艺术活动策划,文艺创作与表演等。此外,360、快手、小米等多家公司亦陆续宣布进军影视行业。 这或许意味着影视行业的未来被普遍看好。华泰证券发布的研报显示,随着北京疫情平缓,电影行业在近期复工的可能性增大,板块短线将迎来修复性反弹,长线看也是较好的配置时点。“影视及院线行业经历较长时间的调整后,从基本面上看,出现触底反弹迹象。行业发展趋势上,内容为王逻辑进一步凸显,后疫情时代,行业集中度有望进一步提升,龙头公司更有可能从中受益。” 华安证券(600909)认为,随着北京疫情得到控制,以及消息称上海电影(601595)节有望7月底举办,我们预计电影院开业在即。而后续随着电影院的开业,上半年积压的优质电影将密集上映,有望催生出多部爆款电影,从而带动板块的关注度迅速提升,电影产业上下游公司也有望进来一波估值修复的行情。 此外,国家陆续出台多项政策支持电影行业的发展。5月,财政部等部门发布了关于电影等行业税费支持政策的公告。根据公告内容,自2020年1月1日至2020年12月31日,对符合一定条件的纳税人提供电影放映服务取得的收入免征增值税;对相关电影行业企业2020年度发生的亏损,最长结转年限由5年延长至8年;此外,自2020年1月1日至2020年12月31日,免征文化事业建设费等。 如何复工? “目前影院关闭已过去大半年,影院复工的条件基本成熟,尤其是在一些低风险地区,做好有效防护措施,风险因素相对可控。”盘和林向e公司记者表示。 他还认为,很多影视企业都倒闭,影院复工复产还应该尽早。“在安全有效的情况下,影视行业还应有序有选择性的大胆复工复产,这也符合中央复工复产和科学防疫两手抓的政策。” 而院线方面也在为复工复产做着积极的准备。某电影院负责人对证券时报e公司记者表示,在停业期间,院线也在做着一些复工复产的准备工作,比如防疫物资的准备,不定期保养放映设备以及影院内部定期清洁消毒等。但影院具体开放时间未确定,要等上级主管部门的统一通知。 与此同时,影视上市公司也在积极探索新模式。严明告诉e公司记者,慈文传媒一直积极探索C端市场,之前也曾经推出网络电影《大地震》进行了尝试,取得了非常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随着C端分账模式及内容产品的成熟,“线上院线”与“线下院线”并存的格局预计在不久的将来逐步形成,且市场体量相当。 对于院线行业复工复产后的建议,周茂华说,应该尽快对院线防疫基础设施改造,例如:体温检测、院线内消毒措施、通风系统、座位间隔等;另一方面,借鉴我国旅游景点做法,考虑采取预约形式,控制客流;另外,建立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等。 实际上,在今年2月22日,中国电影(600977)发行放映协会曾发布《中国电影发行放映协会技术分会关于电影院复工准备工作的建议》,其中明确提出电影院复工复产应准备工作。 该建议指出,建议影院复业前需对空调新风系统进行整体清洁消毒;影院引导观众自备或购买3D眼镜观影,必须配置专业3D眼镜清洁消毒设备。此外,对放映设备,放映温度、湿度等提出具体要求,并建议仔细排查放映间设施是否存在安全隐患、严格按照操作流程进行放映。
影视作品二次创作究竟算不算侵权? “x分钟看完一部电影、x分钟看完一部电视剧”,近年来短视频平台上影视解说类、剪辑类的账号越来越多,这类账号游走于各大自媒体平台之间,通过剪辑影视作品进行二次创作不断吸引流量,最终实现流量变现。 然而此类账号在搬运影视素材进行二次创作时是否侵权?视频平台作为信息传播方又是否构成帮助侵权呢? 用户上传《我不是药神》纯音频 B站被判帮助侵权:赔偿6.5万元 近日,因用户在B网站上传《我不是药神》电影的纯音频,上海宽娱数码科技有限公司被优酷公司以侵害信息网络传播权为由诉至法院。 对此,北京互联网法院一审认定,宽娱公司应当知晓网络用户利用其网络服务侵害优酷公司信息网络传播权的行为,构成帮助侵权。法院一审判决,宽娱公司赔偿优酷公司经济损失60000元和合理开支5000元。 此案判决一出引发了网友对版权问题热议,从这一角度来看本案的具有争议的焦点有二。其一,涉案音频是否属于提供涉案电影的行为。其二,作为平台方的B站是否构成帮助侵权。 针对问题一,在判决中法院表示,无论是伴音还是画面都是电影作品的有机组成部分,都是可以承载电影作品独创性表达的重要部分。 本案中的完整音频迎合了当下网络用户获取涉案电影的多元化需求,构成对电影作品作品伴音加画面的传统传播形式的实质性替代,未经许可使用必然会对涉案电影的利益造成实质性损害,因此构成侵权。 针对问题二,法院认为B站方面应承担相应的注意义务,尤其针对“影视剪辑”这种存在极大侵权风险的分类设置,更应施以足够的注意义务。B站应知晓网络用户利用其网络服务侵害原告信息网络传播权的行为,因此构成帮助侵权。 依附短视频平台 “影视搬运工”野蛮生长 近年来,人们碎片化的观剧时间以及快节奏的生活方式加速了短视频平台的崛起,在此基础上,越来越多的影视解说类、剪辑类账号逐渐兴起,此类账号遍布B站、快手等平台。 据不完全统计,各大短视频平台上剪辑类影视自媒体数量多达上千个。以某短视频平台为例,单单在平台内搜索“剪辑”一词所出现的自媒体账号便有100多个。其中,影视类自媒体大号的粉丝均在百万以上,获赞数上千万均是常态,在“剪辑”一词的搜索下,粉丝最低的也在10w以上。 此类账号所发布的内容多以搬运、剪辑影视作品,对影视作品进行二次创作为主。由此可见,在平台流量红利的加持下,“影视搬运工”们颇受用户欢迎。 记者查询发现,在平台中影视剪辑类自媒体已然形成一套自己的传播法则,创作者以剪辑、解说、重新配乐等多重方式对影视作品进行搬运。 涉及的作品类型更是层出不穷,热门、冷门、猎奇、狗血、八卦、低俗……但凡影视片段内具有“爆点”内容的作品均是搬运的对象。 更有创作者为吸引流量,将重新创作的影视作品分成三段以续集的形式发布,用户在看完一段未完结的作品后不得不关注该账号等待下集播出,以此形成了强大的用户粘性。 足不出户,日入过万? “搬运工”们如何流量变现 那么在获得巨大的流量后,剪辑类影视自媒体是如何实现流量变现的? 目前短视频平台上自媒体多以广告、带货、直播等方式实现流量变现,但剪辑类影视自媒体有自己独有的变现之路。 以某剪辑类影视大号“追个剧(影视剪辑)”为例,该账号粉丝数为149万,点赞数超过2000万,播放量超过1.1亿,主页剪辑有十余部影视作品的合集。 记者联系到该账号的创作者发现,该自媒体人仅仅4个月便达到了149万的粉丝。其通过剪辑影视作品,已然形成一套自己的流量变现法则。 深入调查发现,该自媒体人有自己的影视剪辑教学课程,用户可报名进行学习。当被问到报名的学费时,对方表示需要599元,据其朋友圈显示,从7月开始,收徒的费用便涨价到699元,此前价格为599元,更早之前价格为399元。 该自媒体人向记者提供了一张《高清影视剪辑速成班》的流程图,入门之后学员可享受到pr 的剪辑技巧、抖音的运营技巧、后期变现操作等一条龙的教学服务。在最后的变现教学中对方称,可实现足不出户,日入过万。 除了收徒的收益外,凭借账号百万粉丝的流量,在星图平台内投稿便可实现一个星期21000元的收入。 最后,当被问到做影视剪辑是否有侵权风险时,对方就回答了一个字——“没”。 影视作品二次创作究竟算不算侵权? 现如今,抖音、快手等平台提供的巨大的流量和收益让越来越多的剪辑类影视自媒体趋之若鹜,简单、易上手、低门槛,对影视作品进行二次创作成为这类账号引流、变现的利器。然而如此搬运影视作品的行为是否涉及侵权呢? 早在2018年3月,广电总局就曾下发过《进一步规范网络视听节目传播秩序》,文件明确要求:不得擅自对经典文艺作品、广播影视节目、网络原创视听节目作重新剪辑、重新配音、重配字幕,不得截取若干节目片段拼接成新节目播出。严格管理包括网民上传的类似重编节目,不给存在导向问题、版权问题、内容节目的剪拼改编视听节目提供传播渠道。 然而,关于“二次创作”算不算侵权的争议仍旧存在着。 熟悉剪辑类、解说类影视自媒体的网友对“谷阿莫”这个名字都不陌生,“X分钟看XX电影系列”,在影视解说行业,谷阿莫可谓是鼻祖般的存在。 早在2018年6月,迪士尼等5家公司就以涉嫌侵犯著作权集体起诉谷阿莫,涉案的包括《釜山行》、《疯狂动物城》等共十三部影视作品。 虽然谷阿莫辩称,自己是在行使著作权合理使用原则,认为自己符合评论、研究、解说、教学或新闻报道的情况,只是在做二次创作,同时强调,“引用只占到原片的一小部分”。但在片方看来,谷阿莫的讲解视频不仅侵权,更是对公司造成了巨额的损失。 此前法庭上,谷阿莫提出调解意向,历时两年多,此案至今仍在调节过程中。虽然身陷侵权纠纷,但目前谷阿莫的“解说”视频仍在B站持续更新。 除了谷阿莫的案件外,近日来“图解电影”侵权《三生三世十里桃花》一案可谓更具代表性。 在该案件中,“图解电影”app未经电视剧《三生三世十里桃花》许可,将电视机内容拆分成连续图集进行解说,且基本涵盖了剧集的主要画面和全部情节,优酷将“图解电影”平台的运营方深圳市蜀黍科技有限公司诉至北京互联网法院,索赔50万元。 最终,互联网法院认为,本案中,涉案图片集几乎全部为原有剧集已有表达,虽被告抗辩称,按照一般类作品每秒24帧计算,涉案图片集仅“引用”了原作品0.5%的画面内容,但合理引用的判断标准并非取决于引用比例,而应取决于介绍、评论或者说明的合理需要。 本案中,涉案图片集目的并非介绍或评论,而是迎合用户在短时间内获悉剧情、主要画面内容的需求,故不属于合理引用。最终裁定图解电影母公司向优酷赔偿经济损失3万元。 对于剪辑类自媒体是否属于侵权的问题,记者咨询相关律师,对方表示,在原作的基础上进行二次创作,应该得到原作著作权人的许可,如果未经许可就使用了原作内容,就很可能构成侵权。 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即便引用了也非绝对侵权。 据《著作权法实施条例》第21条规定:依照著作权法有关规定,使用可以不经著作权人许可的已经发表的作品的,不得影响该作品的正常使用,也不得不合理地损害著作权人的合法利益。 但如果起到了实质性替代作用,影响了作品的正常使用,对作品的发行传播构成威胁,对著作权人的利益构成实质损害,一般会被认定为侵权。 上述图解电影侵权案对剪辑类影视自媒体便是一次很好的警示,自媒体应当加强版权意识、法律意识,使用影视作品前应尽可能取得版权方的相应授权,如果没有取得版权授权的,也应注意合理使用。 细心的读者可以发现,文章开头的B站帮助侵权案和图解电影侵权案中的原告均是优酷,可以看到,近年来版权方对版权的保护力度正在逐渐加强。如果说上述B站的音频侵权案例不具有典型意义,那么图解电影一案的判决可谓分量十足。 作为此类案件全国判决首例,明确表示了影视市场商业化开发和影视合理使用的边界,同样也为短视频解说、剪辑、搬运等二次创作的行为敲响了警钟。
图片源自网络 6月18日,就网传“张若昀涉1.4亿违约纠纷”事件,演员张若昀发布微博称,“没签过约,未曾收钱”。 图片源自张若昀微博 华策影视年报显示,华策影视子公司华策影业与浙江南北湖梦都影业有限公司(梦都影业)存在一起金额为1.44亿元的未决诉讼,还涉及梦都影业的核心艺人。 天眼查显示,张若昀、张建曾是梦都影业的历史股东,有报道称张健系张若昀之父。张若昀还曾担任梦都影业的高级管理人员。(2018)浙0424财保29号裁定书显示,华策影业曾向杭州仲裁委员会申请财产保全,被申请人为梦都影业、张若昀及张健。 华策影视6月15日的公告显示,华策影业、梦都影业及其核心艺人曾签约,约定在2017年4月1日至2019年9月30日期间由梦都影业核心艺人出演华策影业投资拍摄的四部影视剧项目,每一项目酬金均为5000 万元,总额为2亿元。 2016年12月,华策影业向梦都影业支付了协议项下1.5亿元款项。“其后,公司向梦都影业及其核心艺人提供了多个影视剧项目,均被拒绝。” 2017年8月,各方签署了补充协议,约定梦都影业及其核心艺人将其收取的其他影视剧 6500万元酬金支付给华策影业,以此抵扣《合作协议》中约定的一部影视剧项目。梦都影业分别于2017年11月及2018年8月返还600万元及1500万元。 年报显示,截至2016年年末,华策影视账上有1.48亿元梦都影业预付款,占预付款项余额的28.94%。2017、2018年年末,华策影视账上梦都影业预付款金额分别为1.36亿元和1.21亿元,2018年年报称该款项系预付项目合作款,项目尚未开拍。 “由于梦都影业及有关责任人拒不返还其余款项,在多次沟通无果后,2019年6月,华策影业向杭州仲裁委员会提出仲裁申请,要求解除与梦都影业等签署的《合作协议》”。华策影视公告称,要求梦都影业等返还 1.44 亿元酬金以及违约金,同时要求相关责任人员就上述全部债务承担连带责任。 (2018)浙0424财保29号裁定书显示,2018年11月,法院判决查封、冻结、扣押被申请人梦都影业、张若昀、张健价值6009.5万元的财产。 图片源自天眼查 华策影视6月15日的公告显示,2019年9月,浙江省海盐县人民法院裁定查封、冻结被申请人梦都影业及连带责任人的银行存款1.55亿元或同等价值财产。目前,法院已查封相关责任人名下房产作为保全措施。 图片源自华策影视公告 华策影视公告称,受疫情影响,本案的开庭时间推迟,目前案件进程正在有序推进中。“该诉讼公司胜诉的可能性较大,极小可能导致公司的经济利益流出。”
成也明星,败也明星。依靠范冰冰、赵薇站台的唐德影视,因明星股东们相继离去,已经面临保壳的风险。 图片来源:唐德影视官网 明星股变退市股 在2018年和2019年两年,唐德影视共计亏损达到10.8亿,整体股价下滑超过75%,另外根据2020年一季度财报来看,营收1.19亿,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净利润亏损2693万元,资产负债率高达94.9%。在A股的股票因连年的亏损已经濒临退市。 和大多数濒临退市的公司一样,唐德影视也在质押股权迫切寻找新的资金来源。虽然在2016年,唐德影视还没有为资金发愁过。 据天眼查显示,唐德影视成立于2006年,创始人为吴宏亮,在2015年凭借《武媚娘传奇》,唐德影视收获巨额收益,后于2016年于深交所敲钟上市。根据当时媒体报道,当天有共计10家公司敲钟,但仅有唐德影视一家公司有股东代表发言的环节,而这个特殊的待遇就是因为其股东名单中有范冰冰和赵薇等一线明星。 图片来源:唐德影视官网 在《武媚娘传奇》上尝到甜头的唐德影视,马上转头由原班人马打造《赢天下》,彼时投资高达5.8亿,但这正是唐德传奇噩梦的开始。 根据当时的报道,因为政策影响,《赢天下》更名为《巴清传》并延期上映,后又因为主演高云翔的性侵案以及范冰冰的税务风波。致使唐德影视坏账准备达到4.96亿元。如今,唐德影视在股价近乎崩盘的情况下,又被范冰冰套现4000万,前途一片黑暗。 二度"卖身" 根据唐德影视5月6日公布的公告来看,其决定"卖身",拟将股权转让给东阳国资。若交易顺利完成,后者对公司持股将达到25%。 根据协议,东阳国资下属子公司东阳市金融控股有限公司、东阳聚文影视文化投资有限公司,分别出资5.1亿元、1.5亿元,与吴宏亮出资1.4亿元,成立一家有限责任公司。东阳金融将持有这家公司63.75%的股权,东阳影视持有18.75%的股权。 交易结束后,东阳国资将入主唐德影视,代替吴宏亮成为控股股东。但由于唐德影视近年经营惨淡、连年亏损,这桩生意对东阳国资来说并不划算。按照出资额8亿获取25%股权推算,此次交易中唐德影视估值达到32亿元,相较于当时的市值21亿,东阳国资等于溢价近50%完成这笔收购。 但根据5月26日唐德影视公布的公告来看,这次的双方协议显然没有成功。此前有传闻称唐德影视的控制权将发生变更,但实际控制人并非此前协议中的东阳国资,而是浙江广电下属全资子公司浙江易通数字电视投资有限公司。 当日公司公告也坐实了此前的传闻。实际控制人吴宏亮拟分别将所持公司总股本5%转让给浙江易通数字电视投资有限公司,后者也是浙江广播电视集团下属的全资子公司。同时,吴宏亮所持公司 23.55%股份的表决权委托浙江易通行使,转让完成后,浙江易通成为唐德影视的控股股东,持有28.55%股份的表决权,浙江广电成为实际控制人。 这也是继中南文化、长城影视、当代东方、鹿港文化、华策影视、慈文传媒等影视公司之后, 又一家引入国资的影视公司。 明星公司的泡沫 早年间曾经在资本市场流传过这样一句话:不想开公司的明星不是好明星,没有明星股东的影视公司不是好公司。明星纷纷开公司当老板早已不是什么稀罕事,通过入股影视公司一夜暴富的明星也不在少数。 以现在眼光来看2018年的影视圈,无疑是泡沫爆发的一年。范冰冰的"阴阳合同"直接导致唐德影视、华谊等影视公司如履薄冰。而在事件爆发之前,曾经在范冰冰名下的无锡爱美神影视文化有限公司注册资本仅500万,却被唐德影视估值7个亿。 一些掺杂了明星成分的上市公司让股民们叫苦不迭,因为明星的成分被众多机构追捧,但是最后却让"股民承担泡沫的风险"。 吴晓波就曾经说过明星影视公司本身就是一个泡沫。据其分析称,明星所生产出来的产品,无论是电影也好,电视剧也好,歌曲也好,具有强大的不稳定性,所谓的票房保证部分跟明星的估值并不形成一个绝对的对应关系。而在资本市场上,我们看任何一个资产标的,它的价值是在于对它的预期的评估。 如果未来有稳定成长性的市场标的,在资本市场上是有价值的;如果这个资产标的本身资本价值在递减,并且资产的兑现结果是不确定的,其实在资本市场上并不是一个很值得投资的标的。 财来财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