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5日,人民银行就规范人民币现金收付行为有关事项发布公告(〔2020〕第18号)(以下简称“公告”)。公告强调,人民币是我国的法定货币,人民币现金是我国境内最基础的支付手段,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拒收。消费及支付方式创新要坚持有利于畅通支付流通环境、有利于保障民生、有利于提升公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不得采取歧视性或非便利性措施排斥现金支付,造成“数字鸿沟”。 人民银行有关部门负责人在吹风会上表示,中国大国经济的特点非常明显,综合考虑城乡差异、区域差异、人口结构等因素,现金将长期存在。人民银行此次发布公告,旨在进一步普及现金收付规范要求,促成社会各界达成维护人民币法定地位的共识,保障公众使用现金的权益,共建多元化支付条件下的现金和谐流通环境。 持续整治拒收现金问题 智能化服务的广泛应用,正在深刻、持续地改变公众的生活消费方式。近年来,随着非现金支付特别是移动支付的快速发展、使用范围越来越广,拒收人民币现金问题时有发生。 “特别是今年新冠肺炎疫情的出现,对现金收付环境又产生了新的影响,拒收现金问题有所反弹。”上述负责人介绍,一是部分医疗、出行、水电煤气等基本公共服务,以及普通生活消费等领域由原本的“面对面”线下场景逐步变为线上办理,有的甚至取消了现场服务;二是“非接触式”等新消费模式很多没有考虑现金收付需求,造成部分群体特别是老年人消费及支付障碍;三是一些商户服务人员热衷于引导顾客安装APP、关注小程序,容易产生歧视、排斥现金情况。 近期,国务院办公厅下发了《关于切实解决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困难的实施方案》,明确要求保留传统金融服务方式、不得拒收现金、强化支付市场监管。 此次人民银行第18号公告从现金收付的整体生态环境出发,将现金流通、使用和管理的主体划分为现金收付主体、现金收付服务主体及现金生态主体三大类。公告聚焦公众日常生活消费的高频场景,明确了行政事业性收费、基本公共服务、交通运输、大中型商业机构、小微经济主体以及线下无人销售、线上网络经营等不同现金收付主体、不同场景、不同支付方式下的现金收付要求,进一步厘清了拒收现金行为边界。此外,公告对各类金融机构、非银行支付机构以及自助服务机具厂商等现金服务主体提出指导性意见,并对相关行业主管部门、基层社区和社会公众提出倡议,号召大家共同维护现金流通生态环境。 在整治拒收现金方面,人民银行有关部门负责人表示,将坚持问题导向、金融为民、持续整治、治疏并举、协同治理。该负责人同时提醒,公众或消费者发现拒收或者采取歧视性措施排斥现金的,应妥善保留相应的证据或线索,通过城市政务热线、消费者权益保护、金融消费权益保护等各种渠道进行投诉、举报,人民银行将会同相关部门及时处理。 老年人群体更多使用现金支付 拒收人民币现金问题,是“数字鸿沟”问题的一个表现形式。 “目前,现金在部分城乡接合部、农村地区、边远地区使用频率仍然很高,使用面也仍然比较广。”上述负责人提出,中国已经慢慢进入老龄化社会,目前,65岁以上人口达到1.76亿人。从年龄结构、生理状况、习惯偏好等方面看,一部分老年人还是难以较快适应电子支付。目前,中国智能手机用户约为9.5亿人,还有一部分没有智能手机的群体,只能使用现金。人民银行的抽样调查显示,中国约有13%的居民主要是通过现金进行支付。 从现金使用频次较高的场景看,主要集中在公交出租、客运加油站、医疗水费缴纳、个体商户、流动商贩、家庭作坊、身份证户籍管理证件工本费、机动车号牌工本费缴费等。 从现金投放数据来看,2015年以来,我国年度现金净投放量平均为3300多亿元。2015年至2019年,流通中现金M0的年均增幅是5.1%。2020年11月末,流通中现金达到8.16万亿元,同比增长10.3%。 为什么人们感觉到平时使用现金的次数在减少,但流通中现金总量每年还在上升?上述负责人表示,随着非现金支付的发展,现金流通的规律也发生了变化。虽然流通中现金总量在上升,但实际上是流通中现金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重在下降,同时,现金现在的流通速度或周转速度也在减慢。 “支付工具的数字化是货币演进的一个总体的趋势。”上述负责人表示,人民银行鼓励各类非现金支付工具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积极创新满足不同市场主体、不同场景的支付需求,在多元化的支付条件下,打造和谐的现金流通环境。人民银行将引导社会各界用好智能技术,让智能科技成果更好地惠及包括老年人在内的广大人民群众,力争在数字普惠金融道路上“一个都不落下”。
11月30日,人民银行网站发布消息称,为便利市场主体,积极回应市场诉求,进一步优化债券交易流通机制安排,提高银行间市场债券交易流通效率,人民银行起草了《修订银行间债券市场债券交易流通有关公告(征求意见稿)》,现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 人民银行方面在起草背景中谈到,为落实国务院“简政放权”精神,2015年,人民银行推动取消了银行间债券市场债券交易流通审批行政许可。为加强事中事后管理,同年人民银行发布公告,明确行政许可取消后的各项安排和各方权责。为提高信息披露准确性、及时性和完整性,更好防范债券交易风险,公告要求一是中央结算公司、上海清算所在债券登记当日,以电子化方式向同业拆借中心传输债券交易流通要素信息;二是发行人或主承销商应在债券登记当日,向同业拆借中心提供债券初始持有人名单和持有量。近年来,为更加便利市场主体,增强债券市场服务实体经济能力,人民银行组织多轮机构调研,了解公告落实情况与政策效果。市场机构反馈,交易流通审批行政许可取消以来,债券上市效率明显提高。但实践中,仍存在以手工方式替代电子化传输的问题,且由发行人或主承销商提交初始持有人名单和持有量信息,降低了债券交易流通的时效性。 基于上述内容,此次修订一是将公告第四条第一款修改为“中央国债登记结算有限责任公司和银行间市场清算所股份有限公司应与同业拆借中心建立系统直连,在债券登记当日以电子化方式交互传输债券交易流通要素信息”,进一步提高债券交易流通要素信息传输效率。二是删除公告第五条,不再要求发行人或主承销商提供初始持有人名单及持有量,切实便利市场主体。
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之后的第五种生产要素是什么?数据。数据的安全有序有效流动问题,学术界和业界“解法”众多,要让技术理论真正进入到应用落地的进程绝非易事。为此,雷锋网《AI金融评论》率先推出了《金融联邦学习公开课》系列,并与HKSAIR(香港人工智能与机器人学会)联手打造了《AI金融-隐私计算与联邦学习》系列公开课,十余位国内联邦学习与隐私计算顶尖专家做客线上讲堂,就相关研究热点与商业应用展开最前沿的分享和讨论。近期,《AI金融评论》邀请到了华控清交CEO张旭东做客雷锋网公开课,谈谈他眼中的数据隐私保护技术,以及华控清交一系列工程化研究的探索和实践。以下为张旭东公开课全文,AI金融评论做了不改变原意的编辑:数据的现实生态数据是数字经济的关键生产要素。从农业社会到工业社会再到信息时代,直到我们现在开始进入数字经济时代,每个社会发展阶段都有一种生产要素是最重要的和最难替代的。目前党和国家对数据要素化的认识程度在不断加深,从2014年开始,习主席谈到信息日益成为重要的生产要素,到去年四中全会,包括在今年的6月1号,国务院关于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的总体方案中,都提到了数据要素化,数据要流通、挖掘价值。数字经济时代,数据是在人类生活和生产过程中,对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在分配和使用上进行优化的决策依据。首先,我们来看看作为生产要素的数据,为什么要交易流通?第一,生产要素的价格,是它参与社会化大分工的分配依据。国家讲得很清楚,要健全数据等生产要素,由市场评价贡献、按贡献决定报酬的机制,其中就提到了市场化的定价。价格是报酬的决定因素,数据作为生产化要素的报酬,那么如何形成定价呢?这就需要流通,需要由市场来进行,需要由供需来决定。我们用一个模型算出来这个数据值多少钱,是不是它的价格?不是,因为没有通过市场供需关系的检验,所以,数据的价格由市场决定,由市场供需决定,使数据成为生产要素的关键需要由市场供需决定,就需要流通。那么,既然数据作为生产要素需要交易流通并进行定价,为什么现在为止还没有大规模的数据流通,没有大规模的数据要素市场?难在哪里?缺什么?数据成为生产要素的难点和解题之道从数据特性来看,数据是一个很特殊的生产要素,其特征是复制成本极低,复制速度奇快,传播速度也极快。数据一旦被看见,包括被人看见或者被机器看见,都可以被复制,而且是可以被无限制地复制。在简单的经典经济学理论上,供需要有两根曲线相交,才能形成价格。明文数据的特点,使得它的供应和需求都是无限的,供应和需求两根线无法形成一个焦点,很难通过市场供需进行定价,并形成大规模的市场交易流通。再者,数据还存在一些群体性和公众性的泄露或滥用的问题,这些可能会影响整个群体甚至国家的利益。如果出了事,谁负责?获得利益后,该怎么处理?权利应该怎么主张?原始数据、二手数据、再生数据等,不同方又有什么样不同的权益和责任?这么多问题,目前要把它整盘解决,还需要很长的时间、需要实践和探索。我认为没有一个完美的答案——会有很多取舍,关键是取什么?舍什么?从数据价值来看,我们可以把它分为信息价值和计算价值。以波粒二象性打个比喻——数据有可以被展示或者被看见的具体信息,而另外一方面,数据虽然看不见,但是可以被用于计算得出结果,这就类似量子力学中的粒子和波。粒子是有形的,波是无形的,但是他们同样传播能量。在目前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时代,我们也把数据比作新的能量——数据能,而数据的主要价值越来越多的体现在它的计算价值。那么,数据交易流通的前提和形态是什么?因为明文数据的特征和特性,无法进行大规模的交易和流通。所以必须把数据的具体信息和计算价值分开,把数据作为变成可用不可见,避免被看见后造成无限供应和无限使用。计算价值怎么办?能不能对数据的计算价值进行限制,只有规定数据的价值,才能对数据的使用权进行定性、定量,形成有限的供应和需求,才能让这两根线竖起来形成焦点,同时避免、防止数据被滥用,厘清数据的责、权、利。如何能够做到以上两点,通过市场供需进行定价和大规模流通的是什么?既不是数据本身,也不是明文数据,而是数据的特定使用权。目前,大家谈到数据时,就会谈到数据确权和交易流通。这儿先抛出一个观点,就是:过早、过严、过窄地定义和规定数据的所有权,在法律上可能会制约数据产业和数据生态的发展。目前,要通过实践积累、摸索经验,反复的试验,才能够把这件事做好。数据确权的难处,只能点到为止。交易和流通需要生态,其中更重要的是,需要数据和资本的结合,才能使数据的交易流通、要素化大规模发展。现在,数据还不是法律和金融意义上的资产。“可用不可见”加上规定用途和规定用量,可以实现数据的归属权、使用权、收益权和处置权的分立,为数据真正成为资产,成为生产要素奠定技术基础。最后使它变成法律和金融意义上的资产的,不是技术,而是法律法规对其进行保障。在目前数据确权相关法律法规还不健全的情况下,是不是可以进行尝试,使数据交易流通?可能性是有的。也只有这么做才能反过来为数据的确权真正提供有益的实践和探索。怎么做?利用数据的可用不可见和规定用途、用量的技术手段,把它的使用权和受益权抽取出来。只针对使用权和受益权,在目前这个阶段,已经足够让数据进行先期的交易和流通,为后期的进一步的数据确权积累经验。 怎么才能做到可用不可见,又如何规定数据的用途用量?隐私计算如何打破数据壁垒,构建社会化数据闭环数据可用不可见的基础理论叫多方安全计算理论(MPC——multi party competition),由姚期智先生提出。安全是前提,没有安全就没有多方。他通过两篇论文,提出了百万富翁问题:两个百万富翁碰到后,相互都不愿意告诉对方有多少钱,也没有一个可信第三方,怎么把这个比较做出来?姚期智先生在86年从数学上证明,凡是可以在明文上进行的技术,都可以在密文上进行计算,而且得出同样的结果。现在多方安全计算成了密码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多方安全计算理论属于密码学范畴,是经过严密的数学论证的,它的安全假设是不信任硬件,不信任人。在明文计算体制当中,数据存储的加密技术、安全技术已经很发达,就像洋葱,里边有个宝贝,一层一层包起来,装进保险箱,再装进地下室,然后把钥匙全拿走。在这种情况下,唯独在它进入芯片进行计算之前,必须解码、解密成明文,才能编译成指令集,输入计算机进行计算,得出的是明文的结果,然后赶紧再包藏起来,进行传输。而在它解密成明文进行编译、计算的时候,从理论上和实践上都是不安全的——它要么要相信硬件,要么相信软件,要么相信人。多方安全计算理论,可以使数据在密文上直接进行计算,所以它可以不相信硬件,可以不相信软件。举个不一定恰当的例子,就好像去澡堂洗澡,在明文范畴内,你穿着衣服,从头到脚全副武装进去洗澡,很安全,不知道你是谁,但是到了澡堂之前,你必须裸露后才能洗澡,洗完后赶紧用毛巾擦干,恢复原状。但是,在澡堂子里洗的过程安全吗?澡堂子是谁造的?谁管的?你能相信硬件,相信软件没有后门,相信管理这些硬件软件的人吗?所以,多方安全计算做的就是穿着衣服洗澡,当然耗费大一点,水要用的很多,但洗完了以后出来还是完全盖住的。在这个理论刚提出的八十年代,算力耗费之多,使得它只是在理论上成立,如今分布式计算、通讯科技的发展,则使它具备初步的实用性。华控清交实现了基于多方安全计算,把多种基于明文的隐私计算技术(比如数据脱敏、差分隐私,联邦学习、可信计算等等)融合在一起形成的隐私计算解决方案,解决的是计算的准确性、保密性和计算效率之间的优化等关键问题。那么,怎么从理论到实践,做到让数据可用不可见?华控清交的数据要素化探索和实践我们把加法、乘法和比较通过密码学原理,从根本上用密文的形式替代了明文,重新把通用函数和机器学习深度学习的工具密文化,可以像在明文上编程一样,做到可用不可见的底层逻辑。同时,我们还综合应用了基于明文的隐私计算技术,实现了明文和密文的混合计算,在不同的场景下可以完成隐私查询、联合建模等实际应用。如何实现的呢?拿电话来举例——人看不见,声音听得见,比喻可用不可见。我们的隐私计算服务就如同“交换机”,负责按照数据提供房和数据使用方之间的数据计算合约,调配算力执行隐私计算,并把计算结果给到合约指定的结果计算方。它是数据共享与流通的计算控制站和算力调配中心,是隐私保护计算和高效算力的结合体。数据接入节点就如同“电话机”,部署在数据端,把明文数据转换成计算因子或将密文计算结果解算成明文。而计算因子本身不承载任何可以“看见”的具体信息,是数据计算价值的载体。这些理论是通过密码学和数学严密论证的。那么,数据程控交换机可以连接多台电话机,叠加起来、组合起来的就是数据电网,就如同国家对数据要素进行监测管理和宏观调控的神经系统和基础设置,助力数据要素化。这种基于合约的隐私计算技术,能够有效打通社会化数据闭环,使数据真正成为生产要素。
编者按:9月9日,中央财经委员会会议研究畅通国民经济循环和现代流通体系建设问题,并指出“建设现代流通体系对构建新发展格局具有重要意义”。 如何理解国内循环和国际循环都离不开高效的现代流通体系?怎样改变我国流通体系现代化程度仍然不高的现状,打通存在的堵点? 对此,专家学者表示,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必须把建设现代流通体系作为一项重要战略任务来抓。同时,要从完善现代综合运输体系、现代商贸流通体系、社会信用体系、应急物流体系等方面统筹推进硬件和软件建设,为新发展格局提供有力支撑。 现代流通体系—— 国内大循环的基础骨架 国内国际双循环的市场接口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经济研究所所长王微指出,现代流通体系是国内统一大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资源配置的有效载体,也是从生产到消费各环节有效衔接的纽带与通道。 现代流通体系在高标准市场体系、高水平大循环中均发挥着重要作用。其涵盖的产业非常丰富,对消费、投资等需求变化有着极强的适应性,为加快形成国内大循环提供动力与保障;其创新性也极强,与信息、交通、通信等新技术联系密切,有着丰富的应用场景,可以有效促进产业链供应链升级,提高国民经济总体运行效率。 “现代流通体系是开放的,不是封闭的,与国际市场高度联通。可以说,现代流通体系既是国内大循环的基础骨架,也是国内国际双循环必须借助的市场接口。”王微说。 近年来,流通领域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全国统一大市场加快建设,但流通体系现代化程度仍然不高,还存在不少堵点亟待打通。 一方面,行业企业小而散。“我国流通体系90%是中小企业,组织化网络化的大型企业较少,大量企业没有实现信息化智能化。”王微说,另一方面,基础设施有短板。目前,我国对接国际、服务高附加值的航空运力不足,专业化的物流机场极少,国际高标准的大型物流企业不多,包括5G在内的新基建也亟待加快。此外,市场体系不健全,建设现代流通体系还有一些制度性短板亟待弥补,一些区域性壁垒需要消除。 “强化竞争政策作用,公平竞争是最核心的。通过优化营商环境,使不同所有制企业公平获得资源,公平获得市场准入,公平获得产权保护,公平获得政策支持。”王微说。 现代综合运输体系—— 形成内外联通、安全高效物流网络 高速公路、高速铁路里程双双位居全球之首,铁路、公路、水运、民航客货周转量等指标跻身世界前列……近年来,我国交通基础设施加速成网,国家骨干流通网络逐步健全,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成效显著,短板犹存。“目前,综合运输发展不充分不均衡的问题仍比较突出。比如空间布局与结构功能仍不完善,支撑能力有待加强。又如各种运输方式融合不足、衔接不畅,物流效率仍有较大提升空间。”交通运输部科学研究院现代物流中心副主任李彦林分析。 会议明确,要建设现代综合运输体系,形成统一开放的交通运输市场,优化完善综合运输通道布局,加强高铁货运和国际航空货运能力建设,加快形成内外联通、安全高效的物流网络。 “交通运输连接生产和消费两端,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性、先导性产业。”李彦林认为,建设现代综合运输体系对构建新发展格局意义十分重要,“有利于进一步打破时空阻隔、强化区域协同、实现产供销运高效衔接、确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 在他看来,下一阶段的重点任务主要包括: 加强建设——围绕国土空间开发和产业布局,加快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建设,推动形成以高速铁路、航空网络为快速通道,以高速公路、干线铁路为骨架,以港口和国际陆港、门户机场枢纽为开放窗口,陆海统筹、内畅外联、立体覆盖、全球连通的大通道格局。 补足短板——一方面,深化铁路货运市场化改革,挖掘高铁线路网络资源和市场潜力,加快高铁专用货车、枢纽站场、快速转运通道等建设;另一方面,大力发展航空货运,加快以货运功能为主的枢纽机场建设,鼓励支持扩大专用货机机队规模,优化空域航线和时刻布局,推动形成现代航空物流体系。 促进融合——充分发挥各种运输方式的比较优势和组合效率,大力发展陆空、海铁、公铁、水水中转等多式联运,提高衔接水平,降低货运物流成本,形成“宜水则水、宜陆则陆、宜空则空”的综合运输新格局。 现代商贸流通体系—— 对标国际一流水平 推动融合发展 会议指出,要完善现代商贸流通体系,培育一批具有全球竞争力的现代流通企业,推进数字化、智能化改造和跨界融合,加强标准化建设和绿色发展,支持关系居民日常生活的商贸流通设施改造升级、健康发展。 “完善现代商贸流通体系要有全球化视角,要对标国际一流水平。”中国社会科学评价研究院院长荆林波认为,我国产业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商贸流通业也在加快与国际接轨。尤其是随着电商快速发展,商贸流通业的国际化水平和全球竞争力明显增强。但相比其他产业,还有再进一步的空间。 中国贸促会研究院副院长赵萍认为,完善现代商贸流通体系,就要用好技术手段、发挥创新力量,推进数字化、智能化改造和跨界融合。要进一步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和普及,提升流通企业对外服务和对内管理的数据化和智能化水平。同时,要鼓励流通企业创新发展,积极推动线上线下融合发展,鼓励支持电商企业为实体经济赋能,带动整个商贸流通行业的现代化。 标准化建设和绿色发展,对于商贸流通体系来说也很重要。赵萍说,要加强商贸流通行业标准建设,完善流通领域标准体系,推进企业之间、监管部门与企业间的数据共享,为标准化发展和绿色发展提供更强有力的新型基础设施保障。 荆林波说,现代商贸流通体系有利于更好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要围绕当前消费市场的个性化、多样化需求,构建以人为本的现代商贸流通体系。 商贸流通基础设施具有一定的公共产品属性,对于关系居民日常生活的商贸流通设施的改造升级,可以从政策层面给予支持,为其健康发展提供更好的保障。 社会信用体系—— 有效降低交易成本 稳预期增信心 会议指出,要完善社会信用体系,加快建设重要产品追溯体系,建立健全以信用为基础的新型监管机制。 “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能够有效降低流通环节中的交易成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法学院院长张世君认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与现代流通体系建设看似是两个议题,事实上紧密相连。张世君表示,生产要素自由流通的过程包括生产、仓储、运输、批发零售等各个环节,这些环节事实上都是通过一个个具体交易构成的。如果交易双方都能迅速获知对方的社会信用,产品流通全过程都可追溯,那么谈判履约都会更加顺畅,最终增加交易机会、提高交易效率。 “完善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在全社会形成信任机制,更重要的是能够稳预期、强信心,让市场主体敢投资敢交易敢流通,有力地促进经济循环。”张世君表示。 当前,我国统一社会信用代码已基本实现全覆盖,守信联合激励和失信联合惩戒的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不断增强。持续完善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张世君认为,需要加强顶层设计,统筹各部门推进建设;地方要积极探索本地信息归集和处理方法,经过实践检验、可推广复制的经验、政策可以上升为专门立法。“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涉及财政、税务、公安、人社、工商、司法等部门,需要上下协同,群策群力。”张世君说。 建立健全以信用为基础的新型监管机制,除加强守信激励、失信惩戒机制之外,还要考虑信用修复机制的建设,“给予失信主体改过弥补的机会,有利于调动其积极性,今后做到诚信交易。” 应急物流体系—— 医药、冷链等运输短板亟待补齐 会议指出,要认真研究应对新冠肺炎疫情的经验,加快建立储备充足、反应迅速、抗冲击能力强的应急物流体系。 “应急物流是在突发事件情况下,以超常规手段、第一时间进行物资保障的特殊物流活动。在大部分地区,我们物流能力一流,但往往重常态物流、轻应急物流。”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经济研究部研究室主任魏际刚认为,此次新冠肺炎疫情一定程度上暴露出我国应急物资储备不足、医药和冷链物流薄弱、航空物流能力不足等短板。 “举例来看,航空货运时效性最强,在应急处突、抢险救灾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但当前我国航空货运公司规模普遍偏小,顺丰航空也仅有60架货运飞机。”魏际刚认为,从短期看,可以加强信息收集整合、提高应急物资供需匹配度;提升应急物资分发专业化水平;加强运输绿色通道建设,提高干线支线末端衔接效率。从中长期看,要完善应急物资保障体制与法律法规,在体制机制、指挥流程、协同机制、职责分工上有法可依;加强应急物资保障大数据平台建设和储备体系建设,合理安排储备规模及结构。 “同时,需要进一步完善应急物流网络,做好人力资源储备,补齐航空物流、医药物流、冷链物流等短板。”魏际刚建议,合理布局应急物流中心,充分发挥铁路、公路、航空、水路、仓储配送等的比较优势,构建立体、综合、现代的应急物流网络;支持航空公司扩大货运机队规模,布局好航空物流枢纽与货运机场体系;此外,要形成网络健全、配送及时的医药物流服务体系。 (本报记者陆娅楠、刘志强、王珂、赵展慧、丁怡婷) 《 人民日报 》( 2020年09月11日 02 版)
“联通”千行百业的物流业,迎来了发展新机遇。据煤一样的基础设施,高效率、低成本的属性,令其不仅支撑起国内、国际的电商消费,还凭借优质服务多方位拉动消费。”在他看来,国家将建设现代流通体系作为战略任务来抓,可吸引更多社会力量进入物流领域,从而加速现代流通体系的建设,共同打造数字化的物流基础设施。 “物流业是支撑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性、战略性、先导性产业,此次会议明确了流通体系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为物流行业的长远发展指明方向。”面对物流在新发展格局中的定位,王振辉表示,物流快递企业既能加速供应链变革,又能推动物流普惠的实现。 王振辉解释说,物流供应链涉及生产、分配、流通、消费等一系列环节,物流快递企业可链接产销两端,能有效助力改造传统产业,进一步释放市场潜能。与此同时,新发展格局之下,不仅要求物流要素高效集聚,通过优化配置提升流通效率,还需减少流通障碍,实现物流数据标准化,发挥全行业的规模化效应,而物流快递企业可有效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推动不同发展地区、国内外要素高效连通。 中通快递集团相关负责人认为,面对新形势,物流快递企业在帮助整个社会降低流通成本,实现“工厂到用户、田头到餐桌”全链路管理的同时,还能通过加速全球网络布局,链接全球更多生产者、消费者,共同促进全球服务贸易发展繁荣。 显成效:“新物种”拓宽行业发展视野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流通体系建设取得明显进展,国家骨干流通网络逐步健全,流通领域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过程中,流通业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战“疫”中独树一帜的顺丰控股即为典型代表。除了凭借“天网+地网+信息网”三网合一的智能物流体系全力配送抗疫物资外,今年上半年顺丰控股率先引入无人机在武汉市、十堰市等多个地区提供小批量、多批次、点到点的医疗、民生物资物流解决方案及运输,累计飞行730 余小时,飞行里程超2.2 万公里,运输物资超20 吨。 定位于智能物流服务平台的上市公司传化智联,已初步形成一张“全国骨干流通网”。传化智联高级副总裁兼董秘朱江英介绍,公司已开展业务公路港64个,覆盖27个省区市;今年上半年入驻物流企业11177家,累计车流量1527万车次。 基于数字化能力创新模式,菜鸟物流则开创性地实现了C2M供应链和产业带的联通。“我们通过大数据结合平台流量权益、市场淡旺季等因素,为工厂提供生产、销售及入仓备货的预测,从而降低供应链履约成本、提升库存周转、改善有货率。”菜鸟物流相关负责人透露,预计未来3年,菜鸟物流要服务10个产值过百亿元的产业集群、1000个产值过亿元的工厂。 总部位于新疆的广汇物流则尝到了提前布局冷链物流的“甜头”。广汇物流称,其已建成的北站冷链物流基地(一期)于2019年底投入运营,在今年年初,该项目运营公司——汇领鲜被指定为乌鲁木齐市防疫物资保障重点单位,而在7月,汇领鲜公司对接蔬菜、水果、畜产品生产基地,有力保障乌鲁木齐市居民居家生活需求。 物流上市公司百世集团则把区块链技术运用于物流场景中。 疏“梗阻”:加速智能信息化转型 不过我国流通体系现代化程度仍然不高,还存在不少堵点亟待打通。 发力智能信息化、数字化转型升级也被“写入”多家物流快递企业的未来发展规划中。顺丰控股透露,今年下半年的发展计划为,一手抓网络拓展,一手抓科技提升。 从事第三方物流的上市公司天顺股份则透露:公司将紧跟“一带一路”建设的步伐,积极融入新疆“交通枢纽中心”和“商贸物流中心”建设,布局全球化的供应链服务网络,在现有业务的基础上,大力拓展航空、国际公铁联运业务,并不断筑牢业务根基,加强各业务领域融合衔接。 就行业如何有效畅通产业链问题,朱江英认为,一方面围绕供应端的“自主可控补短板”,发挥物流企业的平台化、网络化优势,有力促进生产服务业与制造流通业的融合联动,助推产业结构升级;另一方面围绕供应端的“数字经济锻长板”,物流企业应持续发展数字化、智能化技术,实现要素流动“可视、可追、可控”,加速供应链降本增效,有效提升制造企业竞争力。 据王振辉观察,国内物流业一方面需要提升物流技术的标准化,否则行业规模效应难以有效发挥;另一方面,物流基础设施发展仍然不均衡,城乡差距较大。这方面还需下大功夫。
“联通”千行百业的物流业,迎来了发展新机遇。据新华社报道,9月9日召开的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八次会议强调,统筹推进现代流通体系硬件和软件建设,培育壮大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物流企业,加强高铁货运和国际航空货运能力建设。要完善现代商贸流通体系,培育一批具有全球竞争力的现代流通企业。 物流快递龙头们如何看待新的机遇与挑战?“此次会议明确了流通体系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为物流行业的长远发展指明方向。”京东物流集团CEO王振辉如此对上海证券报表示。与此同时,一些优势快递巨头已经加速智能信息化转型,这正是构建现代流通体系必经之路。 新定位:高效链接国内外生产要素 菜鸟网络总裁助理熊伟倍感振奋:“快递物流在国内已成为类似于水电煤一样的基础设施,高效率、低成本的属性,令其不仅支撑起国内、国际的电商消费,还凭借优质服务多方位拉动消费。”在他看来,国家将建设现代流通体系作为战略任务来抓,可吸引更多社会力量进入物流领域,从而加速现代流通体系的建设,共同打造数字化的物流基础设施。 “物流业是支撑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性、战略性、先导性产业,此次会议明确了流通体系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为物流行业的长远发展指明方向。”面对物流在新发展格局中的定位,王振辉表示,物流快递企业既能加速供应链变革,又能推动物流普惠的实现。 王振辉解释说,物流供应链涉及生产、分配、流通、消费等一系列环节,物流快递企业可链接产销两端,能有效助力改造传统产业,进一步释放市场潜能。与此同时,新发展格局之下,不仅要求物流要素高效集聚,通过优化配置提升流通效率,还需减少流通障碍,实现物流数据标准化,发挥全行业的规模化效应,而物流快递企业可有效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推动不同发展地区、国内外要素高效连通。 中通快递集团相关负责人认为,面对新形势,物流快递企业在帮助整个社会降低流通成本,实现“工厂到用户、田头到餐桌”全链路管理的同时,还能通过加速全球网络布局,链接全球更多生产者、消费者,共同促进全球服务贸易发展繁荣。 显成效:“新物种”拓宽行业发展视野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流通体系建设取得明显进展,国家骨干流通网络逐步健全,流通领域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过程中,流通业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战“疫”中独树一帜的顺丰控股即为典型代表。除了凭借“天网+地网+信息网”三网合一的智能物流体系全力配送抗疫物资外,今年上半年顺丰控股率先引入无人机在武汉市、十堰市等多个地区提供小批量、多批次、点到点的医疗、民生物资物流解决方案及运输,累计飞行730 余小时,飞行里程超2.2 万公里,运输物资超20 吨。 定位于智能物流服务平台的上市公司传化智联,已初步形成一张“全国骨干流通网”。传化智联高级副总裁兼董秘朱江英介绍,公司已开展业务公路港64个,覆盖27个省区市;今年上半年入驻物流企业11177家,累计车流量1527万车次。 基于数字化能力创新模式,菜鸟物流则开创性地实现了C2M供应链和产业带的联通。“我们通过大数据结合平台流量权益、市场淡旺季等因素,为工厂提供生产、销售及入仓备货的预测,从而降低供应链履约成本、提升库存周转、改善有货率。”菜鸟物流相关负责人透露,预计未来3年,菜鸟物流要服务10个产值过百亿元的产业集群、1000个产值过亿元的工厂。 总部位于新疆的广汇物流则尝到了提前布局冷链物流的“甜头”。广汇物流称,其已建成的北站冷链物流基地(一期)于2019年底投入运营,在今年年初,该项目运营公司——汇领鲜被指定为乌鲁木齐市防疫物资保障重点单位,而在7月,汇领鲜公司对接蔬菜、水果、畜产品生产基地,有力保障乌鲁木齐市居民居家生活需求。 物流上市公司百世集团则把区块链技术运用于物流场景中。 疏“梗阻”:加速智能信息化转型 不过我国流通体系现代化程度仍然不高,还存在不少堵点亟待打通。 发力智能信息化、数字化转型升级也被“写入”多家物流快递企业的未来发展规划中。顺丰控股透露,今年下半年的发展计划为,一手抓网络拓展,一手抓科技提升。 从事第三方物流的上市公司天顺股份则透露:公司将紧跟“一带一路”建设的步伐,积极融入新疆“交通枢纽中心”和“商贸物流中心”建设,布局全球化的供应链服务网络,在现有业务的基础上,大力拓展航空、国际公铁联运业务,并不断筑牢业务根基,加强各业务领域融合衔接。 就行业如何有效畅通产业链问题,朱江英认为,一方面围绕供应端的“自主可控补短板”,发挥物流企业的平台化、网络化优势,有力促进生产服务业与制造流通业的融合联动,助推产业结构升级;另一方面围绕供应端的“数字经济锻长板”,物流企业应持续发展数字化、智能化技术,实现要素流动“可视、可追、可控”,加速供应链降本增效,有效提升制造企业竞争力。 据王振辉观察,国内物流业一方面需要提升物流技术的标准化,否则行业规模效应难以有效发挥;另一方面,物流基础设施发展仍然不均衡,城乡差距较大。这方面还需下大功夫。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中央财经委员会主任习近平9月9日下午主持召开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八次会议,研究畅通国民经济循环和现代流通体系建设问题,研究党的十九大以来中央财经委员会会议决策部署落实情况。习近平在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流通体系在国民经济中发挥着基础性作用,构建新发展格局,必须把建设现代流通体系作为一项重要战略任务来抓。要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统筹推进现代流通体系硬件和软件建设,发展流通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完善流通领域制度规范和标准,培育壮大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物流企业,为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提供有力支撑。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中央财经委员会副主任李克强,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财经委员会委员王沪宁,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中央财经委员会委员韩正出席会议。 会议听取了国家发展改革委、交通运输部、商务部、中国人民银行关于畅通国民经济循环和现代流通体系建设的汇报,听取了国家发展改革委、科技部、工业和信息化部、生态环境部、应急管理部、中国人民银行等部门关于党的十九大以来中央财经委员会会议决策部署落实情况的汇报。 会议指出,建设现代流通体系对构建新发展格局具有重要意义。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流通效率和生产效率同等重要,是提高国民经济总体运行效率的重要方面。高效流通体系能够在更大范围把生产和消费联系起来,扩大交易范围,推动分工深化,提高生产效率,促进财富创造。国内循环和国际循环都离不开高效的现代流通体系。 会议强调,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流通体系建设取得明显进展,国家骨干流通网络逐步健全,流通领域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全国统一大市场加快建设,商品和要素流通制度环境显著改善。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过程中,流通业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我国流通体系现代化程度仍然不高,还存在不少堵点亟待打通。 会议指出,要加快完善国内统一大市场,形成供需互促、产销并进的良性循环,塑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强化竞争政策作用。要建设现代综合运输体系,形成统一开放的交通运输市场,优化完善综合运输通道布局,加强高铁货运和国际航空货运能力建设,加快形成内外联通、安全高效的物流网络。要完善现代商贸流通体系,培育一批具有全球竞争力的现代流通企业,推进数字化、智能化改造和跨界融合,加强标准化建设和绿色发展,支持关系居民日常生活的商贸流通设施改造升级、健康发展。要完善社会信用体系,加快建设重要产品追溯体系,建立健全以信用为基础的新型监管机制。要强化支付结算等金融基础设施建设,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更多直达各流通环节经营主体的金融产品。要认真研究应对新冠肺炎疫情的经验,加快建立储备充足、反应迅速、抗冲击能力强的应急物流体系。 会议强调,党的十九大以来,中央财经委员会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出台许多政策举措,成效是显著的。当前,我国发展的国内外环境复杂严峻,很多问题必须从长远角度、战略高度来谋划和推动解决。中央财经委员会会议研究决策的很多事项都是关系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长期性、战略性大事。要加强党中央对经济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增强抓落实的主动性和自觉性,更好落实党中央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 会议指出,做到“两个维护”关键要体现在行动上,要增强宗旨意识,树立正确政绩观,从讲政治的高度抓落实。抓落实重在实效,关键看有没有实现制定政策时的目标。要把党中央作出的重大决策及时转化为具体政策和法规,加强部门间协调配合,增强战略一致性。要设立工作台账,及时对账,完善评估机制,抓好重大决策落实情况的督促检查。 中央财经委员会委员出席会议,中央和国家机关有关部门负责同志列席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