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是蚂蚁大股东,如果你不缺资本和资金,上市也不能带来品牌提升和市场增加,为什么要大费周章把股票卖给普通股民呢?唯一能解释蚂蚁上市的,就是高点卖出的时机到了。 蚂蚁要上市了,它能打破“上市即巅峰”的魔咒吗? 上周最引人瞩目的新闻,无疑是蚂蚁集团。7月20日,蚂蚁集团官宣,准备在A股的科创板和港股同时上市。这个消息无疑是振奋人心的。 从2018年开始,时常有蚂蚁金服的上市传言,作为全球最有价值的未上市独角兽,蚂蚁金服就已经估值1500亿美元。据报道,这次上市估值为2000亿美元,约合1万4千亿人民币。如果以这个估值上市,那将成为2020年全球最大规模的IPO。 新兴巨无霸金融科技公司第一次选择在中国而非海外上市, 这让中国股民彻底沸腾了。股民们欢呼雀跃着,期待届时能买到一些股票,共享其发展果实。 一、巨头上市的魔咒 然而,后浪财经蔡老师要给股民泼一盆冷水:蚂蚁金服上市,并不一定会让普通股民获利,反而有可能被高位套牢成为接盘侠。 历史上,不论中外,高估值独角兽企业(指上市前估值在10亿美金以上的企业),经常逃不出“上市即巅峰”的魔咒。也就是说,知名巨头公司上市后股价就达到高点,随后很长一段时间内,股价无法突破新高。 2014年9月19日,阿里巴巴在纽交所上市,首日股价94美元。随后整整一年股价徘徊在60至80美元之间,直到2016年,股价才爬回上市首日价格。 2018年7月13日,小米在港股挂牌交易,首日股价21港元。至今已逾两年,股价从未超越首日收盘价。 2019年5月10日,Uber(全球共享经济的领头羊)在纽交所上市,首日股价42美元。短暂上涨后,至今无法突破上市首日高点。 甚至是全球社交软件霸主Facebook,在2012年5月18日上市当天以38美元收盘后,也经历了一年多的时间,股价才重回上市首日价格。 这样的案例举不胜举。金融学术界(Khurshed et al., 1993, Rudd, 1993, Ritter, 2007, Hartog 2016) 对此现象进行了深入系统的实证分析研究,发现大部分上市公司,普遍存在上市首日价格偏高、随后股价长期低迷的规律。 研究报告指出越是“巨型独角兽”、“高科技和创新类”、”在中国上市的公司”,其上市即巅峰的现象越为明显。不幸的是,蚂蚁金服同时符合了这三个特征:拟在中国上市的高科技创新类巨型独角兽。 虽说规律具有普适性和指导意义,但不排除出现特殊案例。因此不能生搬硬套,认定蚂蚁金服将来上市即巅峰。我们需要结合蚂蚁金服的具体情况,深入剖析。 上市即巅峰的最主要原因是大众对公司的期望值过高。 阿里巴巴、小米、Uber和Facebook这类巨型高科技独角兽,上市之前就已经名扬全球,大众的期望值很高、情绪过于乐观。因此上市当天,狂热且天真的散户们蜂拥而至,直接推高当日股价。 随着市场逐渐回归理性,加上信息不断披露,抬高的股价逐步回落到合理区间。公司也需要一段很长的时间,才能发展到众人的高期望值。于是股价会在长时间内低于首日高点。 那我们对蚂蚁金服期望值高吗?答案不言而喻。随手翻阅上周新闻与评论,到处都是异口同声地赞誉蚂蚁金服、吹捧未来上市估值,罕有客观分析利弊的文章和观点。这也许要归功于蚂蚁强大的公关宣传能力,但不管什么原因,众人对蚂蚁上市的期望值已达到顶点。 二、上市的动机 上市即巅峰的另一个根本的原因,源于外部散户和内部股东高管之间的信息不对称。这就涉及到核心问题:公司为什么上市以及如何选择上市时机。 由于未上市公司,信息不必对外披露,我们作为外部投资人,只能看到公司愿意展现出的一面。因此回答这个核心问题,不能单纯依靠官宣来判断;只能通过深入且细致的分析,从蛛丝马迹中找出真正的答案。 一般公司选择上市,无非就是为了融更多的资本,用融来的资本扩展更大的市场,提升自身品牌,特殊行业还为了获取牌照市场准入等。 但付出的代价是:公司最直接的损失是要出让部分股权,并接受更加严苛的信息披露要求与合规监管,以及股价和市值面临严峻的市场考验,去承担市场波动带来的影响。 公司在权衡上市的利弊得失后,决定是否上市,什么时候上市。 蚂蚁金服已是众人皆知的大品牌,不至于单独为了品牌去上市。蚂蚁金服几乎囊括了所有国内的金融牌照,并且为了减轻金融监管的压力,蚂蚁金服近期改名为蚂蚁科技,所以蚂蚁金服也不可能为了牌照而去上市。 为了扩大市场吗?蚂蚁金服的用户已达13亿,大部分在国内,可见国内用户增长空间很小;当下国际环境对中国企业日益严峻,蚂蚁海外用户的拓展也是困难重重。 从产品结构上看,蚂蚁金服ToC类业务中,推出支付宝、余额宝、招财宝、阿里小贷、网商银行等产品后,已经很久没有看到新的现象级产品;ToB类的蚂蚁金融云和全球数据库等产品,都属于利润率低、较难规模化,投资大增速慢的业务。这些难以支撑过去蚂蚁金服的高速增长。 逐一排除下,最终归结到核心问题,蚂蚁金服需要通过上市进行融资吗?答案是蚂蚁并不缺现金流。2019年第四季度,蚂蚁金服盈利超过20亿美元、约合140亿人民币,盈利能力极强,经营上不缺资金。 那么资本上呢?2018年6月,蚂蚁金服对外宣布完成Pre-IPO轮融资,估值1500亿美元,融资金额140亿美元;此后两年,蚂蚁再没融资。以蚂蚁金服的影响力和背后股东的能量,只要估值相对合理,继续私募融资也不是难事,所以整体上蚂蚁并不缺资本。 上市融资还有另一个功能:实现原始股东们、高管和员工部分变现,这也是公司上市动力之一。 三、上市的时机 为什么选择这时候上市?因为这是蚂蚁能够得到高估值的绝佳上市机会。 以蚂蚁金服万亿级体量,最合适的上市地应是资本容量最大的美国。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美国资本市场已经对巨型中概股关闭大门,因此A股和港股是蚂蚁的唯一选择。 问题又来了,中国资本市场容量相对有限,蚂蚁这么大的体量,必须要考虑上市后对中国股市整体资金和流动性的影响,毕竟中芯国际的前车之鉴还记忆犹新。7月16日中芯国际上市首日,募集500亿,产生的虹吸效用,让A股下跌5% ,是今年出现的最大单日跌幅。 千年等一回,终于让蚂蚁等到了绝佳的好机会。近期中国股市活跃,巨量资金入市,在国家政策大力扶持下,科创板风风火火。蚂蚁深知机不可失,失不再来; 况且后面陆续传出字节跳动、滴滴、京东科技纷纷申请到科创板上市。这几家企业无一不是中国排名前十的万亿级独角兽!僧多粥少,中国的资本市场容量再大,也架不住这么多估值惊人的独角兽群一哄而上。蚂蚁需要抢先上市,否则夜长梦多。 总得说来,蚂蚁上市更多是因为时机驱动而不是需求驱动。 如果你是蚂蚁大股东,如果你不缺资本和资金,上市也不能带来品牌提升和市场增加,为什么要大费周章把股票卖给普通股民呢?唯一能解释蚂蚁上市的,就是高点卖出的时机到了。金融学家用“信息不对称”来解释, 俗话称之为“买家不如卖家精”。如果卖家认为这是最佳卖出时机,那么买家大概率是要承担高价接盘的风险,做好长期套牢的准备。 不是所有公司上市都选择时机驱动,我们来说说需求驱动的案例。 最近风光无限的特斯拉,曾在2008-2010年间几乎破产倒闭。2008年末,特斯拉开始致力于新一代豪华电动车Model S的研发和生产,急需大笔资金。因为此前第一辆车Roadster没有盈利,投资人担忧特斯拉能否活下来,都不敢再投资。这时财务状况岌岌可危的特斯拉又碰上美国金融风暴,处于破产边缘。后来通过政府优惠性贷款,加上戴姆勒和丰田两笔各5000万美元的融资,才勉强撑得住。 等到2010年6月29日,当时美国股市刚刚经历过金融风暴的洗礼,对特斯拉而言绝非最佳上市时机。但是特斯拉等不起了,只有选择上市融到急需的资金才能活下来。那时资本市场无一例外看空特斯拉,华尔街质疑特斯拉的声音此起彼伏,做空者云集,还有网站专门开辟“特斯拉死亡倒计时”的专页。特斯拉上市首日收盘24美元,不到4个月就突破了首日收盘价冲上35美元。此后,特斯拉的股价再也没有回过头,一路披荆斩棘到如今的1500美元左右,翻了60倍。 特斯拉上市可谓需求驱动、上市即起点的经典案例。 四、给股民建议 据报道,蚂蚁金服宣布寻求上市当天,员工们都因为接近实现财富自由而欢呼雀跃、无心工作。老实说,蚂蚁金服团队打造出引以为傲的蚂蚁集团,是值得肯定的,应该得到财务上的回报。但是一般股民,千万别以为冲入股市购买蚂蚁金服的股票就能分一份羹。很有可能,在杭州新晋富豪们购买的豪宅里,就有你添加的一砖一瓦。 看来上市前声名显赫对普通股民不一定是件好事,反而是一个不可忽略的高估值风险。如何在规避风险的同时又能参与蚂蚁上市这场盛宴呢? 最安全的策略当然是去打新股, 但是可以预见,市场需求如井喷, 打新股成功的概率必定如中彩票一样低。 没打到新股的普通投资者也不要着急入场。俗话说,是金子总会发光, 但是烧得通红发光发热的金子,着急伸手是会被烫伤的。 股民这时候最需要的是冷静, 客观看待蚂蚁上市背后的深层逻辑, 需要耐心等候,相信市场总是会有机会的。等到市场的非理性逐渐散去,价格回归价值,才是最佳长期持有的时机。 冷静、客观、有耐心、不追热点更不追高,这是区别普通股民和价值投资者的重要标志。
7月16日,万众瞩目的中芯国际正式登陆科创板。截至收盘,中芯国际股价报收于82.92元/股,涨幅202%,总市值达5918亿元,成功荣登科创板企业市值榜首。 中芯国际首日开盘价报95元,较发行价上涨246%,开盘后五分钟内,成交金额达144亿元,半小时吸金超262亿元,早市成交额突破383亿元,全天交易额突破479.67亿元。 在上市仪式上,中芯国际董事长周子学博士表示:“此次以红筹架构回归A股科创板,充分体现了境内资本市场对科技创新型企业的包容,体现了科创板对关键核心技术创新的支持和对实体经济发展的支撑。上市后,中芯国际将进一步借助境内资本市场的力量,加速创新和发展,为更多的海内外客户提供更加优质的产品和服务,推动公司不断成长,并为集成电路产业的发展做出积极贡献。我们将兢兢业业,埋头苦干,以持续的创新和发展回报广大投资者的信任。” 中芯国际或成市场风向标 中芯国际股价一路上涨的同时,相关市场并未能够“共荣”。 国信证券研报指出“中芯国际比贵州茅台更珍贵”。国信证券认为,从可替代性来讲,中芯国际与贵州茅台一样不可替代、无法复制。同时,因为稀缺性导致中芯国际具有和贵州茅台同样的议价能力。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角度看,中芯国际的价值量超越贵州茅台。800年前就有茅台了,而我们奋斗到今天才有中芯国际的14nm先进制程。 国信证券证券分析师何立中认为:“由于AH投资人趋同,AH股价也会趋同,港股股价将会向科创板股价看齐。” 不过从当天中芯国际港股的表现看,上述趋势尚未成立。继7月15日中芯国际港股股价跌近8%后,7月16日,中芯国际股价继续跳水,早间一度跌超25%,截至收盘,其股价为28.75港元,跌幅达到25.23%。 就两地相反的股价走势,香颂资本执行董事沈萌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中芯国际是A股以及科创板的指标股,从申请、注册再到挂牌都创造了新的纪录,因此全市场对中芯国际都报以最大的期望和支持,而在港股市场,其估值受到国际市场集成电路同业指标的约束。” 沈萌表示,中芯国际这样的明星股并未维持常规的溢价区间。如果按照通常水平,则会带来A股价格受到抑制或者港股走高遭做空的异常表现。 除此之外,中芯国际的概念股也纷纷下跌。Wind显示,早盘收市后,中芯国际概念指数跌幅达到5.22%,其中,长电科技、兆易创新、沪硅产业、至纯科技等个股出现不同程度地下跌,大唐电信和中环股份盘中曾一度跌停。 美通资本董事长陈红兵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半导体板块已经提前2天开始了回撤,中芯国际上市后会成为市场的风向标,短期内,如果中芯国际(股价)继续保持上行趋势,那么科技股有机会继续向上。” 超500亿元募资剑指14nm 发行公告显示,超额配售选择权行使前,中芯国际募集资金总额为462.87亿元;全额行使超额配售选择权后,公司募集资金总额为532.3亿元,刷新科创板IPO募资额历史。 此外,Wind显示,按532.3亿元的募资额计算,中芯国际募资额目前在A股IPO募资史上排名前五,高于2019年12月份上市的邮储银行和2020年1月份上市的京沪高铁,成为A股10年以来募资最大规模的IPO。 产业时评人张书乐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中芯国际这种超高募资额本身就表现出了市场的期待,也是企业自身规划蓝图规模的体现。而且,其产业前景本身带有‘解锁’的意味,与半导体有关的高科技产业也急需有此类企业强势崛起。这不仅仅是资本看好的问题,也是国内产业自身发展迫切需要的存在。” 据悉,中芯国际拟将募集资金的40%用于12英寸芯片SN1项目,20%用于公司先进及成熟工艺研发项目的储备资金,以及40%将用作补充流动资金。其中的12英寸芯片SN1项目指的是此前耗资建设的两大晶圆厂之一的中芯南方,此晶圆厂系公司14纳米及未来先进工艺的主要生产地。 中芯国际为国内晶圆制造龙头厂商,市占率全球第四,国内第一。2019年14nmFinFET正式量产,先进制程节点带动国内半导体产业链同步崛起。2019年下半年以来,中芯国际在28nm以上成熟制程维持较高景气度,产能利用率得到持续提升,销售毛利率2019年触底反弹。2020年第一季度,中芯国际收入为64.01亿元,同比增长38.42%。晶圆出货量折合成8英寸为140.67万片,同比增长29%;销售毛利率回升至25.81%,预计随着14nm先进制程的放量,销售毛利率将持续上行。一季度的扣非后净利润为1.42亿元,相比2019年同期-3.29亿元,实现盈利。公司预计,2020年第二季度收入环比增长3%-5%,收入区间为65.93亿元~67.21亿元,同比增长21%~23%,持续高增长。 中芯国际联席CEO梁孟松曾表示,公司的N+1(第二代FinFET)目前研发进程稳定,已进入客户导入及产品认证阶段,预计2020年第四季度可以有小量产出。公司预计,第二代FinFET技术有望在性能上提高约20%,功耗降低约60%。
异动必有因。在大盘震荡调整的背景下,ST昌鱼最近3个交易日股价却持续大涨,尽显强势。在因股价异动进行核查后,ST昌鱼7月16日晚的公告透露一个重大事项:公司控股股东持股行将被司法拍卖,并可能导致实际控制人发生变化。 据ST昌鱼披露,公司近日在淘宝司法拍卖网络平台上查询到,控股股东北京华普集团持有的8847.94万股公司股票将被司法拍卖。上述股权展示起拍价为24862.72万元,相应保证金为2486万元,增价幅度为120万元,竞价时间是从8月17日10时至8月18日10时。ST昌鱼强调,展示起拍价是以7月14日收盘价(2.81元/股)计算得出,并非最终起拍价,本次股票的网络司法拍卖最终起拍价为拍卖日前20个交易日收盘价均价乘以股数确定。 目前,华普集团共持有10567.14万股ST昌鱼股份,占公司总股本的20.77%,其所持股份已全部被司法冻结及轮候冻结,其中质押8000万股。虽然拍卖结果存在不确定性,但鉴于本次待拍卖股份占华普集团持股总数的83.73%,占上市公司总股本的 17.39%,若未来有买家竞购或将导致ST昌鱼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发生变化。 近年来,ST昌鱼主营业务效益不好,经常性业务持续亏损,2019年年度财务报告还被年审会计师事务所出具了带强调事项段无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持续经营能力存在重大不确定性。公司虽努力提升业绩、积极进行转型升级,但主营业务收入仍然较低,持续经营能力尚未得到根本改观。今年一季度,公司生产和经营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较大,主营业务收入同比下降54%,业绩则继续亏损。 在经营业绩毫无起色的背景下,ST昌鱼股价也长期在低位徘徊。不过,自今年5月下旬以来,公司股价却出现一轮强劲反弹,似有嗅觉灵敏的资金提前“押注”公司未来运作预期。 即便前期股价迎来一波上涨,但ST昌鱼最新总市值尚不到16亿元,未来会否有买家通过竞拍方式入主上市公司,颇值得关注。
异动必有因。在大盘震荡调整的背景下,ST昌鱼最近3个交易日股价却持续大涨,尽显强势。在因股价异动进行核查后,ST昌鱼7月16日晚的公告透露一个重大事项:公司控股股东持股行将被司法拍卖,并可能导致实际控制人发生变化。 据ST昌鱼披露,公司近日在淘宝司法拍卖网络平台上查询到,控股股东北京华普集团持有的8847.94万股公司股票将被司法拍卖。上述股权展示起拍价为24862.72万元,相应保证金为2486万元,增价幅度为120万元,竞价时间是从8月17日10时至8月18日10时。ST昌鱼强调,展示起拍价是以7月14日收盘价(2.81元/股)计算得出,并非最终起拍价,本次股票的网络司法拍卖最终起拍价为拍卖日前20个交易日收盘价均价乘以股数确定。 目前,华普集团共持有10567.14万股ST昌鱼股份,占公司总股本的20.77%,其所持股份已全部被司法冻结及轮候冻结,其中质押8000万股。虽然拍卖结果存在不确定性,但鉴于本次待拍卖股份占华普集团持股总数的83.73%,占上市公司总股本的17.39%,若未来有买家竞购或将导致ST昌鱼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发生变化。 近年来,ST昌鱼主营业务效益不好,经常性业务持续亏损,2019年年度财务报告还被年审会计师事务所出具了带强调事项段无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持续经营能力存在重大不确定性。公司虽努力提升业绩、积极进行转型升级,但主营业务收入仍然较低,持续经营能力尚未得到根本改观。今年一季度,公司生产和经营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较大,主营业务收入同比下降54%,业绩则继续亏损。 在经营业绩毫无起色的背景下,ST昌鱼股价也长期在低位徘徊。不过,自今年5月下旬以来,公司股价却出现一轮强劲反弹,似有嗅觉灵敏的资金提前“押注”公司未来运作预期。 即便前期股价迎来一波上涨,但ST昌鱼最新总市值尚不到16亿元,未来会否有买家通过竞拍方式入主上市公司,颇值得关注。
7月15日晚,鄂武商A发布股票交易异常波动公告,透露公司已向政府相关部门提出免税品经营资质的申请。 免税牌照!这可是今年以来市场最热火的概念之一。 已经拿到免税牌照的王府井,今年股价可是已上涨了400%! 还有中国中免,今年来股价也已翻倍。 鄂武商A的股价前期也有一波大幅上涨。从5月底的11元左右开始,公司股价最高上涨到25元,期间涨幅约130%。 问题是,最近几天公司的股价在下跌,而且跌得比较快。7月13日跌停,7月14日下跌5.36%,7月15日下跌了5.52%。三天累计跌幅达到20%。 所以,异动公告中就核查出了这么一个超级大福利。 当然,鄂武商也没有忘了提醒风险。公告称,该项工作由于尚在推进过程中,免税品经营资质能否获批存在不确定性,后续公司将依法依规及时就相关进展情况履行披露义务。 作为总部位于湖北武汉的一家零售公司,鄂武商今年日子不好过,也确实需要政策上的支持。 公司刚刚发布半年报业绩预告,预计上半年亏损4000万元至4500万元。2019年同期,公司的净利润是6亿元。 公告称,受新冠疫情影响,公司旗下的购物中心关门了有两个月,陆续复工后,为纾解供应商经营困难,陆续推出减免购物中心业态供应商部分费用等措施,同时时消毒防护用品费用支出增加。 当然,免税牌照这个超级福利也留下了小疑问。 几天前,公司也发过一个异动公告,7月8日至7月10日,公司股价连续三个交易日涨幅达到20%,公司经自查,没有发现好消息:未出现可能对公司股价产生较大影响的重大事件;未发现需要澄清或回应的媒体报道或市场传闻。 一种可能的情形是,公司是最近一次核查刚发现了这一好消息。 比较遗憾的是,二级市场对免税牌照的炒作似乎已开始退潮。 最近四个交易日,王府井的股价已回调了约10%,中国中免从最高价处已下跌了约13%。 在概念板块集体调整的当下,鄂武商突如其来的模糊“利好”,会不会在明天重新点燃A股免税概念炒作的热情?我们继续关注。
据美国CNBC报道,美国电动汽车厂商特斯拉近日表示,将取消生产价格更低的标准里程跨界车型Model Y,并将长里程Model Y的价格降低3000美元以促进销售。 据悉,特斯拉目前四轮驱动的长续航里程Model Y的最低售价为49990美元。特斯拉原计划生产的标准里程Model Y的起售价格为39000美元。 有分析指出,Model Y的降价以及标准里程版本生产计划取消显示出美国市场相关需求的下滑,特斯拉要想促进Model Y需求的上升或许还需要进一步降价。 特斯拉表示,第二季度共交付90650辆车辆,高于市场预期。有分析认为,这得益于Model 3s车型开始在中国市场销售。美国和中国是特斯拉两大市场。特斯拉已在这两个市场建起本土生产网络。设立于中国上海的“超级工厂”2019年11月投产前,特斯拉在全球仅有一座组装厂,位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 但是,特斯拉并未公布第二季度Model Y和Model S各自的产量,也没有公布过其Model Y收到了多少订单,因此无法预计Model Y的需求如何。 投资研究公司Bond Angle预计,第二季度特斯拉Model 3轿车在美国的需求下滑50%,新推出的Model Y的需求也不算强劲。 据美国媒体报道称,马斯克上个月致员工的信件暗示,公司很可能实现盈利,但Model Y的销售还难言成功。 特斯拉最近两周的股价大幅上涨,主要由于投资者预期特斯拉第二季度将继续实现盈利。特斯拉定于7月22日公布第二季度业绩,如果实现盈利,将是其连续第四个季度实现盈利。 特斯拉7月1日市值达到2100亿美元,超越日本丰田汽车成为全球市值最高汽车企业。有观点认为,目前,汽车行业向电动化、网联化和共享方向转型的趋势日益明显,特斯拉成为全球市值最高的车企,显示出投资者看好特斯拉在汽车行业格局转变中的领先地位。 不过,受累于纳斯达克科技股整体的下滑走势,特斯拉股价13日下滑3.1%至每股1497.06美元,盘中曾一度升至每股1794.99美元。13日,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收于26085.80点,涨幅为0.04%;标准普尔500种股票指数收于3155.22点,跌幅为0.94%;纳斯达克综合指数收于10390.84点,跌幅为2.13%。 去年12月,特斯拉股价突破每股420美元,马斯克曾在社交网络表示“股价真高”。今年以来,特斯拉股价的涨幅超过250%。有网友称特斯拉股价要冲向火星,马斯克则评价称是“疯狂的时代”。 股价上升也令马斯克的财富急剧上升。根据彭博社的数据,马斯克目前拥有686亿美元财富,是全球第十大富豪。
东软载波15日收到深交所关注函,因公司股价在7月9日至7月14日连续四个交易日达到涨幅限制,且期间达到股价异常波动标准,深交所对此表示关注,要求公司核实说明全资子公司的MCU-SoC芯片设计平台所使用的核心技术来源,以及上述平台对公司生产经营是否具有重大影响,同时要求公司核实股价短期内大幅上涨的原因并说明股价和基本面是否匹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