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值美国股市财报季。近日,几家半导体股票市值股价的变化格外引人注目。业界霸主英特尔股票价格在公布财报后出现大幅下跌,市场价值缩水严重,而其竞争对手台积电和AMD的股票则一路向上,出尽风头。 粗略地看,英特尔财务报告数据好于分析师预期,表现不失水准。财报显示,英特尔第二季度营收为197亿美元,高于市场预期的185.4亿美元,与去年同期的165.0亿美元相比增长20%;净利润51亿美元也高于市场预期的45.72亿美元,与去年同期的41.79亿美元相比增长22%。调整后每股收益1.23美元,高于市场预期的1.12美元。 但在资本市场上,英特尔显然正在遭遇挑战。其在财报中所披露的一则消息让投资者对英特尔的信心受到打击。引发投资者失望情绪的是,英特尔表示,7纳米制程的处理器比其目标发布时间推迟了6个月。英特尔首席执行官鲍勃·斯旺在电话会议中承认,7纳米制程工艺中仍存在“缺陷”,相关芯片的上市至少会推迟到2022年。 接二连三的消息都成为利空英特尔股价的因素。在英特尔表示推迟7纳米制程处理器发布后,英特尔股价下跌10%,其竞争对手AMD的股价上涨7%;在英特尔宣布正在考虑将芯片制造外包出去后,AMD股价飙升17%;台积电为英特尔代工的消息传出后,英特尔股价大幅下挫,台积电两天暴涨23%;7月28日,AMD发布了第二季度财报后,股价再度大幅攀升,盘后上涨了10.34%,创下74.6美元的历史新高点。而此时,英特尔的股价已一路连跌三天,28日跌至48.75美元。 英特尔在10nm芯片后遇到瓶颈,早在2017年就开始预研发的7nm芯片到现在又被迫推迟,英特尔的一个对手台积电的7nm工艺制程能力超预了英特尔;而英特尔刚和台积电达成代工协议,明年台积电将为英特尔代工生产18万片6nm芯片,这一消息引发了外界的强烈反响。业界有分析认为,台积电或有可能再为英特尔代工生产7nm芯片。 在业界看来,台积电、三星和英特尔是目前全球芯片制造业的三大巨头,是少数几家目前能够提供先进制程的生产商,它们在资本支出上疯狂加码用以研发,并在推动摩尔定律的发展上功不可没。但目前,三家巨头在激烈的竞争中有两家已经陷入困境,而台积电已经在这一轮竞争中领先于其他两家。 随着市值在盘中一度升至4100亿美元,台积电不但超越了英特尔,成为半导体行业市值最高的企业,而且还超越了美国巨头强生公司和Visa,成为全球第十大市值公司。 单从财报来看,二季度AMD的表现也不错 ,但英特尔的营收是AMD的10倍,在增长率、利润率等财务指标上也都表现上佳,可圈可点。不过,AMD在新产品上也一直动作不断,这让人对其在芯片领域的未来发展更加充满期待。当英特尔为其7nm技术延迟苦恼之际,AMD正在顺势侵蚀7nm电脑和服务器芯片市场。7月23日,AMD股价15年来首次超过英特尔。虽然两家公司市值相差仍然巨大,但差距正在缩小。 股价、市值的变化不乏投机因素的影响,也仅具有象征意义。但同时也是投资者对未来预期的一种体现。正如汽车业界,盈利远远赶不上传统汽车制造商的特斯拉却雄踞行业市值之首一样。 面对对手激进的追赶,英特尔业务部门负责人坚持认为英特尔在包括10nm在内各个节点上逻辑晶体管密度的数量与对手相比仍具有明显领先优势,并且认为芯片制造外包是一种应急计划。不过从最新消息看,英特尔在半导体行业的领先地位受到动摇,竞争对手已在先进制程上获得领先,无论在芯片市场上,还是资本市场上,这一变化都已经被关注。
金融稳,经济稳,金融稳不稳,股价就是一个显性指标,维护金融股的股价,不能只由高管象征性增持,必须由实力机构真抓实干,唯此才能给市场以信心,市场稳定,交投活跃,投资融资,相辅相成,金融为实体经济服务就落到实处,直接融资就落到实处,金融风险防范就落到实处。 水皮 中国A股的金融股估值是高还是低? 答案是显而易见的,不但是低,而且是显著的偏低。如果考虑到主要的金融股都是国有控股的背景,那么针对重要的国有金融资产每天都在市场上以不到净资产六折的贱价交易,任何一个但凡有点责任心的管理层都不可能无动于衷,或许一时顾不上,但不可能永远不作为。 话题实际上是由中国人保引起的。 中国人保的投资者在互动平台上抱怨人保的H股价格太低,A股差不多是H股的三倍。截至文章之日,H股是2.53港币,折合人民币2.28元左右,而A股价格则是7.07元。中国人保在互动平台回复表示,公司H股股价受国际资本市场波动影响,已经背离基本面,被显著低估,公司将加快推动高质量转型的“3411工程”,努力提高业绩,推动股价特别是H股股价回归合理区域。 毫无疑问,中国人保的H股股价相比A股肯定是低估的,问题是中国人保的A股股价本身也并不高,尽管上市后曾经冲高到12.84元的高度,也曾被券商点名唱空,但是,A股7.07元的股价对应的动态市盈率是11.07倍,市净率是1.66倍,对比一下中国平安,中国平安是中国金融股中少有的A股H股基本相当的个股,A股现在76.28元,港股83.30港币,折合人民币75元左右,中国平安的市盈率是13.38倍,市净率是2.09倍,港股则更低一点。同样在香港挂牌的友邦保险,目前股价是72港币,对应市盈率是16.98倍,市净率是1.96倍。中国平安是一个内资民营公司,友邦是一个外资上市公司,他们的估值和中国人保的A股相当,说明什么?说明中国人保A股并没有高估,而对应之下的H股就是绝对的低估,中国人保的净资产是每股4.64港币,交易价格2.48元,对应市盈率是4.29倍,对应的市净率只有0.53,差不多是打对折。 绝对低估,这才是问题的关键。 因为相对低估,可以用本土市场与离岸市场解释,可以用流动性差异解释,可以用机构与散户不同解释,但是绝对低估,只能由大股东或者是上市公司本身来解释,市值管理是谁的责任? 这种绝对低估不仅存在于港股,更多存在于A股,相比之下,保险股的绝对低估更多在H股,银行股的A股则惨不忍睹,破净几乎成为这个板块,尤其是大行银行股的标配。我们不妨看看四大行,工商银行股价是4.98元,对应的市盈率是5.25元,市净率是0.69元;农业银行股价3.24元,市盈率4.42,市净率0.65;建设银行股价6.07元,市盈率4.69,市净率0.72;中国银行股价3.35元,市盈率4.69,市净率0.60,除此之外,交通银行股价4.75元,市盈率4.11倍,市净率0.51;中国邮储银行4.59元,对应市盈率4.97倍,市净率0.79,其他的股份制银行除招商银行市净率在1.50之外,大多数的市净率也在0.50-0.60之间,这些银行的大股东不是中央汇金就是证金公司,不是财政部就是地方国资,就眼睁睁的看着国家的金融资产如此贱卖,有的甚至参与其中的交易,让人百思不得其解,这要搁在线下交易,不是国有资产流失又是什么?更何况,以半价净资产出让银行的股份,不管这些股份是战略而来还是定向增发而来都对市场形成了相对糟糕的信号,现在的股价究竟是高还是低?中国金融股的权重占上证指数三分之一尚多,金融股的长期低迷贱卖是上证指数长期低迷的重要原因。工商银行当年上市时利润只有600多亿,但是股价曾经上冲过9元,而14年后工商银行的利润突破3100亿,股价却不到5元,如何让投资者信服价值投资。贵州茅台的市值超过工商银行,不是茅台太嚣张,而是工商银行的股价太窝囊,就如同这波行情,涨只涨4天,跌可以跌半个月,行情启动前尚在5元,冲高5.85元,现在价格还在5元,银行股不但没有成为A股的压舱石,稳定器,反而成为某种打压的工具,这是战术上的错误,更是战略上的错误,更是宏观上的错误,金融是国家核心竞争力的体现,市值难道不是最具体的体现吗? 怎么办? 一种办法是保守的做法,水皮此前提出过,禁止国有机构以低于净资产的价格出让国有金融股,这种办法能够起到止血的作用。 一种办法是积极的做法,就是由大股东增持或银行自身回购,积极推动股价回归合理区间,这能起回血的作用。 金融稳,经济稳,金融稳不稳,股价就是一个显性指标,维护金融股的股价,不能只由高管象征性增持,必须由实力机构真抓实干,唯此才能给市场以信心,市场稳定,交投活跃,投资融资,相辅相成,金融为实体经济服务就落到实处,直接融资就落到实处,金融风险防范就落到实处。 牵牛要牵牛鼻子,金融股就是市场的牛鼻子。
“做优秀的投资者并不需要高智商”,只须拥有“不轻易从众的能力”。——巴菲特 他这样对投资者说,也在最近践行了上述“论断”。巴菲特近日“斥巨资”对其持仓组合第二大重仓股、第一大重仓银行股——美国银行,进行了“逆向增仓”。 美国银行“打七折” 巴菲特大手笔增仓 据SEC(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最新文件显示,巴菲特旗下伯克希尔·哈撒韦在当地时间7月20日~22日之间,对美国银行[BAC.N]进行了3390万股,约8.13亿美金(约合人民币57亿)的增持。该笔增持后,巴菲特持股美国银行增至9.81亿股,持股比例由一季度末的略超10%提升至11.3%。至此,巴菲特对美国银行持股占比、持股数量均创新高。 按上周五(7月24日)收盘价测算,伯克希尔持有美国银行股票的市值约为239亿美元,这是一季末第二重仓银行股富国银行的2.5倍,同时也为伯克希尔投资组合中持股市值仅次于苹果公司的第二大持仓股。 银行股一直备受巴菲特的青睐,但观察今年以来巴菲特对银行的调仓行为,明显表现了对美国银行这一“最大重仓”银行股的“偏爱”。 进一步观察来看,巴菲特的银行股仓位有向美国银行集中的趋势。查阅资料显示,一季度末巴菲特共持有包括美国银行、富国银行、摩根大通、合众银行、纽约梅隆、高盛、PNC金融、美国制商银行8家银行股。其中,包括美国银行等前五大重仓银行股一季度持股市值均超过25亿美元,摩根大通今年一季度遭巴菲特减仓180.05万股股份,对其持仓缩减3.03%。无独有偶,一季度减持高盛超过1000万股股份,持仓比例大幅缩减超过80%。此外,巴菲特4月上旬减仓了纽约梅隆银行股票;5月中旬减持了美国合众银行股票。巴菲特对美国银行逆向增仓,可见股神对于美国银行既是钟爱又是“独爱”。 美国银行于7月16日公布二季度财报。财报显示,美国银行二季度实现营收223亿美元,超出市场预期的220亿美元;实现净利润35.3亿美元,同比下跌52%;实现每股收益37美分,上年同期74美分。第二季度平均股权回报率5.44%,上年同期为11.6%。平均资产回报率0.53%,上年同期为1.23%。此外,美国银行财报显示二季度计提坏账拨备40亿美元,其累计坏账拨备创出纪录(达到210亿美元)。美国银行二季度财报“不尽人意”,但市场对其逊色表现似已提前消化,季报公布以来,公司股价小幅上涨近2%。 今年以来,美国银行股价从年初35美元左右,下降至最近24美元附近,降幅超过30%,股价直接“打七折”。 图1 伯克希尔·哈撒韦持仓美国银行变动数据资料来源:官方文件【SEC】 多次精准“抄底”美国银行 浮盈百亿操作的价位与当前持平 巴菲特此时出手加持美国银行,很大可能性就是因为公司重新具备了较高“性价比”优势。在此次增持之前,巴菲特曾多次对美国银行增仓,且有多次均现精准“抄底”。 查阅巴菲特持仓美国银行历史数据显示,巴菲特曾在2018年3季度增仓美国银行1.98亿股,2018年4季度增仓1891.9万股,2019年2季度增仓3108.1万股。(见图2) 图2 伯克希尔对美国银行(BANK OF AMERICA) 的持股变化 结合二级市场表现来看,巴菲特对美国银行的多次增仓行为均迎来了后期股价的不俗表现。如2018年4季度巴菲特对美国银行增仓期间,美国银行股价在当季下跌近16%,随之迅速迎来反弹,自此以后,2019年1月初~2019年底美国银行强势反弹近50%。(见图2)2019年2季度对美国银行同样给予了大额增仓,下半年,公司股价同样出现超过20%的不俗涨幅。 重仓美国银行也为巴菲特带了“苦恼”。结合伯克希尔今年一季度持仓数据来看,作为其第二大重仓股,美国银行一季度跌幅40%左右,一季度出现账面亏损高达132亿美元。美国银行二季度以来股价最高(截至6月8日)上涨超过30%,这为股神最高“扳回”了超60亿美元浮盈。但今年以来,巴菲特在美国银行“身上”仍以亏损为主。 然而,作为股神,巴菲特的“眼光”远非如此“短浅”。 伯克希尔公司最早曾于2011年8月斥资50亿美元买入5万份美国银行累积永续优先股,每年股息收益为6%,同时获得7亿份美国银行认股权证,能够以每股7.14美元的价格购入后者股票。翻看二级市场股价表现,美国银行自2011年8月至今股价涨幅超180%,而至2019年底公司股价高点,则累计实现3倍涨幅。 2017年8月,伯克希尔公司以美国银行当时23.58美元股价,以7.14美元“三折”优惠购入,行使了认购权。仅本次“行权”浮盈以及优先股股息收益,就让巴菲特美国银行的账面收益即超过百亿美元。“巧合”的是,巴菲特当年行权时的美国银行股价,与当前巴菲特对美国银行“重新”增仓的股价(24.35美元,截至上周五收盘)处于同一水平线上。 将时间周期拉长来看,股神巴菲特显然是美国银行的大赢家。 (文中提及个股仅为举例分析,非投资建议。)
图片来自网络 截至7月28日收盘,银行板块市净率仅为0.62,为历史最低,市盈率5.71,也是自2016年3月以来的最低值;36家A股上市银行,仅余8家未“破净”。 估值低并未引来投资者更多的青睐。7月28日,A股银行板块总成交量1689万手,排在28个申万一级行业中的第16位,成交金额132亿元,仅张家港行换手率过3%,中国银行换手率仅为0.04%。 估值低迷,多家银行股东、高管已出手增持。据搜狐财经不完全统计,2020年以来,已有11家银行公告股东或高管增持,累计增持金额超130亿。其中也有不少银行“因触发启动稳定股价措施的条件”而实施增持,如邮储银行、长沙银行、成都银行等,预计总规模超20亿元。 7月24日,邮储银行发布一则关于稳定股价方案实施进展的公告,公告内容显示,邮储银行控股股东邮政集团计划以自有资金增持邮储银行股份,增持金额不少于5000万元。截至7月23日,公告披露,邮政集团已买入邮储银行A股600万股,增持金额2882.95元。 早在4月23日,邮储银行就曾发布过触发稳定股价措施启动条件的提示性公告。邮储银行《稳定股价预案》显示,股票上市后3年内,如股票连续 20 个交易日的收盘价均低于最近一期经审计的每股净资产,则银行及相关主体将启动稳定股价的相关程序。 根其2019 年度财务报告,邮储银行最近一期经审计的每股净资产为5.75元/股。自2020年3月26日起至2020年 4 月23 日,邮储银行股票已连续20个交易日的收盘价低于5.75元,达到触发稳定股价措施启动条件。 邮储银行3.26-4.23股价收盘价 在7月24日,成都银行也宣布其关于稳定股价措施实施已完成。公告内容显示,成都银行董事及高级管理人员共计12人,以自有资金增持本公司股份 31.56 万股,成交价格区间为每股人民币7.76 元至 9.35 元,合计增持金额 261.31 万元。 这并非是成都银行首次为稳定股价而启动高管增持。在2019年11月,成都银行首次完成20.07万股份的增持计划,增持总金额168.63万元,均为该行董事及高管的自有资金。 公开信息显示,成都银行于2018年1月31日首发上市,上市发行价为6.99元/股,上市当天涨超40%,于2月9日达到迄今为止最高股价16.6元/股,最近一期经审计的每股净资产为9.84元/股。此后股价较长时间保持在9元/股以下,7月28日收盘价为8.27元/股,实时市值299亿。 搜狐财经统计发现,2020年以来,已有8家银行为稳定股价展开了10次增持操作,已超过2019年度全年数据。 除以上提及的邮储银行、成都银行外,浙商银行、上海银行、长沙银行、郑州银行、苏农银行和渝农商行也均为稳定股价展开增持操作。 其中,1月底,上海银行三位股东联和投资、上港集团、桑坦德银行共同完成超19亿元的大额增持最受人关注,相关数据显示,上海银行股价在2月开盘后迎来8日连涨。 此外,渝农商行5月底刚刚完成总额75.7万元的高管增持计划,6月5日又发布了新的关于稳定股价方案的公告。渝农商行7月28日收盘价5.12元/股,已较年初下跌了25%,低于2019年报中披露的每股净资产7.73元/股34%。 数据来源:Choice金融终端、网络数据 制表;搜狐财经 除“因触发启动稳定股价措施的条件”外,年内仍有多家银行出于提振市场信心等多种原因开展股东、高管增持。 其中江苏银行增持金额最高,高达68.72亿元,增持主体为江苏银行第二大股东凤凰集团及其一致行动人凤凰资管。其次是邮储集团于去年年底提出为期12月的增持计划,当前计划实施期间过半,邮政集团增持金额为39.82亿元,已超过增持计划金额下限。 此外,相较于2019年度,上市银行股东与高管减持在2020年度同样十分频繁,仅7月,便有4家银行发出了5份减持公告。 数据来源:Choice金融终端 制表;搜狐财经 除苏农银行董事、监事、副行长王春良因个人资金需要而减持外,其余银行均为股东减持。据银行公告披露,减持原因为“经营发展需要”、“自身战略安排的需要“等。其中减持幅度最大的为雅戈尔所持宁波银行股份,宁波银行公告显示,此次减持股份约占其总股本的2%。 在银行股屡被其股东和高管增持的同时,公募基金的银行股重仓比例却持续下降。 据中银证券研报,二季度末股票型、偏股混合型基金重仓股配置中,持有上市银行股的总市值占基金总市值比重较一季度末下降0.77个百分点至1%。从银行板块历史重仓持股比例来看,目前的比例处于低位。仅有光大银行、成都银行获机构增持,招行、兴业、平安、邮储四家银行被减持幅度最大。 然而,面对当前银行板块的低迷,东北证券在其研报中表示,银行当前估值已无任何向下空间,安全边际足够,银行确定会迎来估值修复行情。新时代证券也认为低估值银行股迎来配置机会,但同时也表示,受新冠疫情冲击,加之经济下行周期和结构性调整的影响,银行业在息差、资产质量和盈利能力等面临较大的压力和挑战。
贵州茅台披露半年报,2020年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439.53亿元,同比增长11.31%;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226.02亿元,同比增长13.29%。每股收益17.99元。 【公司报道】 基金大手笔加仓行业龙头 二季度依旧最爱贵州茅台 今年上半年呈现显著的结构性行情,医药、消费和科技龙头表现抢眼。从基金最新披露的二季报数据看,公募基金是上述板块最大的推手。 天相投顾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二季度末,基金前50大重仓股,主要集中在消费品及服务、信息技术和医药行业。其中消费品及服务行业有18家公司,包括白酒板块的贵州茅台、五粮液、泸州老窖、山西汾酒等;家电板块有美的集团和格力电器;传媒游戏板块主要包括三七互娱。此外还包括电池龙头股宁德时代,休闲食品龙头股绝味食品。 理性看待茅台股价涨跌 理性看待市场涨跌 贵州茅台股价昨天大跌7.90%,市场有一些恐慌声音。对此,应该如何看待?茅台到底还是不是好酒了? 首先,理性看待茅台股价涨跌。定价,是市场的基本功能之一,也是市场的美妙之处。作为两市第一高价股,茅台的股价到底是高还是低,应该由投资者根据其价值、基本面作出专业判断。
7月27日,君实生物(688180.SH)收盘价再创新低。截至当日收盘,君实生物报收107元,股价跌幅6.44%,公司总市值932.27亿。此时距离君实生物上市首日最高股价已跌去51.5%。 7月15日,君实生物登陆科创板。上市当天,君实生物以216元股价高开高走,盘中一度冲高至220.4元,较55.5元/股的发行价涨幅超过290%,市值接近2000亿元;而后股价大幅回落,当日报收151元。此后,君实生物股价连跌数日,股价跌至百元线附近。 截至发稿前,君实生物股价仍在持续下探,目前股价报105.46元。 成立8年三次上市,累亏超20亿 君实生物千亿市值背后是仅有7个亿的营收和连年同等规模的亏损,以及出色的资本运作手段。 公开资料显示,君实生物成立于2012年12月,是一家创新驱动型生物制药公司。尽管成立不到8年,君实生物已经先后三次登陆资本市场,成为首家“新三板+H股+A股”公司。 2015年新三板大热之时,君实生物在当年8月挂牌新三板;而后抓住港交所开放未盈利生物科技企业IPO契机,于2018年12月赴港二度上市。今年,君实生物再次登陆科创板。 连番闯关只为融资输血。相关统计显示,2013年至2018年12月,君实生物共经历10轮大大小小的融资,累计融资金额达48亿元。此次科创板上市,君实生物再次募得44.97亿元。 从自身造血能力来看,2019年以前,君实生物几乎无实质性收入,直至2019年2月,公司首个产品特瑞普利单抗注射液(商品名:拓益)正式上市销售,当年实现营收7.75亿。与此同时,君实生物2019年依然亏损7.47亿。 2013年至今,君实生物累计亏损超过20亿,且亏损幅度逐年增加。2017-2019年,公司分别净亏损3.17亿、7.23亿、7.47亿。 君实生物表示,2020年上半年公司预计可实现营业收入4.56亿至5.61亿,同比增长47.34%至81.28%;预计仍将亏损5.63亿至6.81亿,亏损面进一步扩大。 公司称,亏损扩大主要由于连年剧增的研发费用支出;而随着新药上市申请、新药市场推广等销售费用支出的增加,将进一步加剧公司的经营、财务压力。 2017-2019年,君实生物研发费用投入分别为2.75亿、5.38亿、9.46亿,年复合增长率达85.38%。君实生物曾在招股书中提及,未来三年研发管线主要药品的研发投入预计还将超过40亿。 而在销售费用方面,2019年,君实生物销售费用支出达3.2亿,销售费用率为41.29%。 核心产品市场受限,价格压力下盈利前景未明 截至目前,君实生物共有21项在研产品,其中包括19项创新药、2项生物类似药。除了已上市的“拓益”,公司还有一款UBP1211进入了新药上市申请环节。 除此外,君实生物的在研药物大多处于临床前或临床I期阶段,距离研发成功上市还遥遥无期。短期内,拓益仍将是君实生物的唯一收入来源。 拓益曾是国内首个国产PD-1抗体药物,信达生物“达伯舒”、恒瑞医药“艾瑞卡”的获批时间均晚于拓益。 然而,诞生至今,拓益的适应症只有用于黑色素瘤的二线治疗。据悉,2019年新发黑色素瘤病人中,能够适用于该类药物治疗的患者仅有2400人,市场规模有限。 君实生物PD-1研发进程 竞争对手中,恒瑞医药的艾瑞卡于今年5月获批用于晚期肝癌的二线治疗;在此之前,信达生物也提交了“达伯舒”用于非小细胞肺癌一线治疗的新适应症上市申请。 据国家癌症中心2019年发布的全国癌症统计数据显示,发病率最高的前五大恶性肿瘤为肺癌、胃癌、结直肠癌、肝癌和乳腺癌,其中肺癌和肝癌死亡率居于前两位。 日前,君实生物披露,拓益针对治疗既往接受过二线及以上系统治疗失败的复发/转移鼻咽癌适应症,和治疗既往接受过系统治疗的局部进展或转移性尿路上皮癌适应症已提交新药上市申请,并获得优先审评。 但相比肺癌和肝癌庞大的患者基数,君实生物的拓益短期内商业化效果有限。 君实生物另一款待上市产品UBP1211为修美乐生物类似药。 目前,国内修美乐生物类似药赛道已然十分拥挤。到其上市时,在生物类似药方面,君实生物将直接面临百奥泰、海正药业、信达生物、复宏汉霖四家产品竞争,先上市产品必然具有先行优势。 另一方面,本因价格昂贵不占优势的原研药修美乐在2019年11月通过国家医保谈判,进入国家乙类医保,价格也从7820(40mg)骤降为1290元。 在原研药和先上市生物类似药的双重夹击下,君实生物面临的压力不言而喻。 值得一提的是,推高君实生物市值的因素还包括其参与新冠抗体药物研发。今年3月,君实生物宣布与中科院微生物所合作开发新冠病毒(Sars-Cov-2)中和抗体。 中和抗体是一种可通过中和或抑制病原体(例如病毒)的生物学活性来保护细胞免受侵害的治疗性抗体。抗体疗法具备多种优势,能够同时用于治疗和预防,安全性上有所保障,且还可以通过工程化实现药物量产,从而保证临床大量应用。 今年5月,君实生物还与礼来制药达成2.55亿美元新冠病毒抗体授权合作。目前,中和抗体研发已进入I期临床试验阶段。
A股市场概念真的多,只要资金想炒作,就能找到相应的标的往上面靠。很多投资者也自嘲,A股市场真是个需要不断学习的地方,否则就可能跟不上市场节奏了。 近日,就有一家上市公司借助NMN概念的东风,在10个交易日收获了8个涨停。而且,在深交所的互动平台上,还有不少投资者纷纷向上市公司发问,是否有计划研发生产与这个概念相关的产品。值得注意的是,大股东们每逢大涨就减持的套路又上演了!24日晚间,金达威发布公告称,持股5%以上股东厦门特工拟减持不超过约616万股。截至收盘,金达威股价涨至50.76元,减持市值3.127亿元。 “长寿药”真神? 近日,NMN概念股金达威被炒上了天,在7月9日至22日的10个交易日里,金达威就获得了8个涨停。截至今日收盘,金达威的股价从7月8日的收盘价26.50元,上涨至50.76元,几乎翻倍。 NMN被市场称为“长寿药”。据中信证券研报,NMN是一种具有抗衰老功能的保健品,全称β-烟酰胺单核苷酸,是人体合成NAD+(辅酶I)的前体,由于NAD+在细胞中是几百种重要代谢酶的辅酶,并作为信号分子参与许多重要细胞活动,与能量代谢、糖酵解、DNA复制等活动息息相关,而NMN可提高体内NAD+水平。与其他产品相比,NMN还具有无毒副作用、转化高效等优点。 7月24日,金达威发布《股票交易异常波动的公告》,表示公司已关注到多家相关媒体及其公众号的报道,投资者也对公司在DoctorsBest(下称DRB)天猫旗舰店、JD旗舰店(于7月22日开放)正在预售的一款NMN产品较为关注,对相关事项的风险提示如下:DRB并未对该产品的实际效用进行过明确承诺,且已明确提示该产品效用未经过FDA的评估,不用于诊断、治疗、治愈或预防任何疾病。 据上海证券报,NMN概念股的走红,不仅是资金的狂欢,也有研报的助推。早在今年5月,长城证券就发布研报《NMN治愈55岁新冠重症,其产业化进程值得关注》,对该赛道表示看好。7月13日,中信证券研究部发布研报《NMN行业深夜报告:抗衰老保健品NMN,千亿市场未来可期》,指出NMN是一种抗衰老保健产品,具有无毒高效的优点。 股东厦门特工拟减持不超约616万股 股价大涨后,上市公司的大股东就开始密集减持,金达威的股东也不例外。 金达威7月24日晚间发布公告称,持有厦门金达威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股份约3593万股(占公司股份总数的5.83%)的股东厦门特工开发有限公司,计划自本公告之日起15个交易日后的3个月内且任意连续90个自然日内,以集中竞价交易方式减持公司股份不超过约616万股,即不超过公司总股本的1%。减持股份数量及比例厦门特工将以集中竞价交易方式减持不超过公司总股本1%的股份。截至24日收盘,金达威股价涨至50.76元,减持市值3.127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