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 中国1月官方制造业PMI为51.3%,前值51.9%;官方非制造业PMI为52.4%,前值55.7%。 正文 一、流动性拐点:不急转弯,慢转弯,“弯”还是要转的! 1月PMI数据再次验证我们的判断:经济复苏进入顶部区间,通胀预期抬头,结构性资产价格泡沫化,我们可能正站在流动性的拐点上;2020年5月是政策顶,2021年一季度前后是经济顶。这些变化将对今年的经济增长、股市、房市、债市等产生系统性影响。 1、通胀预期抬头,目前整体温和。 1月主要原材料购进价格指数和出厂价格指数分别为67.1%和57.2%,均创近几年较高水平。当前物价上涨主要是大宗商品带动工业品价格环比上涨,与 供需缺口较大、全球低利率、全球经济复苏共振等有关 。其中,布伦特原油均价环比9.3%,南华工业品指数环比4.3%,南华动力煤价格指数环比2.1%。 2020年3月-2020年底经济持续恢复,通胀处于低位,货币金融环境宽松。2020年底以来,原油、铜、铁矿石等国际大宗商品价格环比大涨,通胀预期抬头,货币政策回归正常化,信用政策结构性收紧。同时,猪周期向下拖累CPI,经济基本面和货币环境尚不足以支撑通胀大幅上涨。 2、结构性资产价格泡沫化,是检验真茅假茅的时候了。 近期上海、深圳、杭州、东莞等局部热点城市房价异动。我们曾提出“房地产长期看人口、中期看土地、短期看金融”,成为业内广为流传的标准分析框架。这一分析框架具有很强的解释力和预测力,这一轮房价上涨的热点城市主要是人口流入的都市圈,这一波上涨很大程度上源于2020年初以来的货币金融宽松,流动性过剩。近期上海、深圳、杭州等出台了限购、限贷、限离等政策,有没有效果?治标还是治本?怎么说呢,就一句话,房地产长效机制的根本是人地挂钩和金融稳定,未来的关键是“分化”。不说了,参考畅销专著《房地产周期》《全球房地产》。 过去两年流动性过剩、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新周期产能出清、股市“抱团”等共同推升估值。2020年4-12月,上证综指、沪深300累计涨幅分别达到27%、42%,2021年1月多个交易日沪深两市成交金额超万亿元,A股市场抱团白马股为代表的核心资产。所谓的机构抱团龙头,不过是我们在2017年就提出的“新周期”:随着市场自发出清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叠加,行业集中度提升、剩者为王、强者恒强的时代正在到来。 未来随着流动性拐点出现,是检验真茅假茅的时候了。 3、中国经济复苏进入顶部区间,经济周期从复苏逐步转入滞涨。 我们此前判断,2020年5月是政策顶,2021年1季度前后经济顶,随后回归潜在增长率。国内疫情防控得力,复工复产复商复市加快,经济自2020年3月以来持续恢复,但是货币政策自2020年5月以来逐步正常化,2020年底由于通胀预期抬头以及上海、深圳等局部热点城市房价上涨过快,结构性信用政策收紧,其滞后于影响开始显现。 1月综合PMI、制造业PMI和非制造业PMI指数分别为52.8%、51.3%和52.4%,较上月下滑2.3、0.6和3.3个百分点,连续11个月保持在荣枯线以上。 制造业 生产和新订单扩张力度减弱。1月制造业生产、新订单和新出口订单指数分别为53.5%、52.3%和50.2%,较上月回落0.7、1.3和1.1个百分点。 服务业、建筑业商务活动指数有所放缓,房地产和基建将放缓。1月服务业商务活动指数为51.1%,较上月下降3.7个百分点。受局部聚集性疫情等影响,住宿、餐饮等集聚性行业商务活动指数仍位于收缩区间。建筑业商务活动指数为60.0%,较上个月下滑0.7个百分点,受低温天气、春节临近、房地产调控以及地方财政吃紧等影响。 2021年,经济环比韧性较强,但面临全球疫情严重、小微企业困难、就业压力大等挑战。全球复苏共振,库存回补,出口、消费、制造业投资和补库存可能会部分对冲基建投资和房地产链条的下滑。 4、货币政策转向“稳货币+紧信用”:不急转弯,慢转弯! 2020年初至4月,“宽货币+宽信用”。货币政策处于超宽松时期,央行大幅降准降息,宽货币带动信贷、企业债大幅增长。2020年5-11月,“稳货币+宽信用”,货币政策回归正常化,流动性“不缺不溢”,宽财政取代宽货币,政府债券放量成为支持信用扩张的主力。2020年底以来,“稳货币+紧信用”,逆周期政策逐步退出,流动性维持紧平衡,量缩价平,社融、M2增速逐步回落。 2020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定调,“明年宏观政策要保持连续性、稳定性、可持续性。要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保持对经济恢复的必要支持力度,政策操作上要更加精准有效,不急转弯,把握好政策时度效。” 市场一度误解认为“不急转弯”就是不转弯,现在来看,“不急转弯”实际上是“慢转弯”,“弯”还是要转的!逆周期是宏观调控政策的本义,不然货币政策就是单向的了,那叫“放水政策”。 近期上海等局部热点城市房价上涨、股市火热、金融机构杠杆率抬升,货币政策再次边际收紧,可以理解为央行对前期的宽松状态“纠偏”,对加杠杆行为的敲打,对通胀预期和资产价格的抑制,对金融风险的防范。 2020年底以来,央行和金融监管部门从房地产融资、地方债、影子银行等三大方向开始结构性收紧金融信用政策,以防范金融风险:1)加强房地产宏观审慎管理,落实三条红线、房地产贷款集中度管理制度。2)规范地方政府债务管理,防范化解地方政府融资平台隐性债务风险。3)治理金融乱象,2021年资管新规过渡期正式结束,推动影子银行健康规范发展。 这一点,相比欧美央行无下限放水,近期中国货币政策还是有操守的。过去几十年,全球性货币超发、低利率,没有引发普遍的严重通胀,主要导致了股市、房市等资产价格大涨,进而导致社会财富差距、收入分配差距拉大,进而导致民粹主义、逆全球化等思潮泛滥。过去几十年全球范围的“低利率、低通胀、高泡沫、高债务”不仅是经济金融问题,更是深刻的社会治理和收入分配问题,“消费降级与消费升级并存”“穷人通缩,富人通胀”。近几十年货币超发,并未引发严重的实体通胀,主要是资产通胀,但本质都是货币现象,这一度导致了货币政策的误判。近年开始强调金融稳定、双支柱、宏观审慎等等,就是把资产通胀纳入货币金融政策的目标范围。资产通胀比实体通胀的收入分配效应更强,这是更大的课题,这是目前全球面临的新的巨大挑战。 5、我们可能正站在流动性的周期性拐点上。 经济周期是有自身运行规律的。2021年1季度前后,随着经济复苏的顶部区间正在到来,通胀预期抬头,货币政策回归正常化,信用政策结构性收紧,我们正在迎来广义流动性的周期性拐点。 我们在2021年初提出“我们可能正站在流动性的拐点上”,引发市场广泛讨论,既有“谈流动性拐点为时尚早”“流动性拐点并未出现”等反对观点,也有“货币政策应适度转向”“货币政策边际收紧”“流动性边际收敛”等赞同的观点。 但近期M2、社融回落,央行逆回购“地量”操作,银行间市场利率快速上行,股票债券市场调整,验证“流动性拐点”正在到来。一般来说,股债双涨是预期货币放松,股债双调是反应货币收紧。股债同向一般不可持续,最终会分化。 我们认为今年的主要矛盾是由于通胀预期抬头、结构性资产价格泡沫化和经济复苏进入顶部区间带来的“流动性拐点”的幅度、分层及其影响,虽然市场还存在较大争议和迷茫,但这终将是反对者和赞同者共同的宿命。 由于美欧在疫情控制、经济复苏周期等方面与中国不同步,全球流动性拐点可能滞后于中国流动性拐点出现。 6、如果要给这轮牛市起一个名字,我觉得是“改革牛”,准确的说是由于注册制改革、鼓励创新、加大对外开放、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等落地攻坚带来的改革红利牛市,而2014-2015年的“改革牛”是改革预期带来的。 我们维持“中国经济正站在新周期的起点上,未来最好的投资机会就在中国”的长期判断。在中国经济最低谷、市场流行“洗洗睡”“离场论”的悲观言论之际,我们旗帜鲜明地发出最强音,提出“最好的投资机会就在中国,新一轮改革开放将开启新周期”“很多股票都很便宜”,2019年初提出“否极泰来”。现在,终于越来越多的人转向对中国经济改革转型前景的长期乐观,尤其是前几年观点悲观的学者和投资人开始转向。 7、如果你做正确的事,运气就在你这边。 建议货币政策宜保持稳健中性。精准把握好力度和节奏,不要人为制造经济的大起大落。结构层面,流动性精准投向基建和实体经济,尤其受疫情影响严重的行业、中小微、民企、制造业、高新技术等领域。 财政政策的结构性效果比货币政策好,应继续发力基建尤其是新基建,打造中国经济新引擎。 应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以七大改革为突破口,开启新周期、新格局: 1)大力推进“新基建”,打造中国经济新引擎,包括5G基建、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新能源汽车、充电桩等科技领域的基础设施,教育、医疗等民生领域的基础设施,以及营商环境、服务业开放、多层次资本市场等制度领域的基础设施。 2)加快推进以城市群都市圈为主导的新型城市化,人地挂钩,要素流动。 3)尽快全面放开生育,中国少子化老龄化问题已日趋严峻,实在不行先放开三胎。 4)打通资本市场与科技创新的“双循环”,加强科技自立自强,用资本市场的钱支持科技创新的大国重器和“卡脖子”技术攻坚。 5)大规模减税降费,从碎片化、特惠式减税转向一揽子、普惠式减税,全面降低企业所得税、制造业增值税、个人所得税税率,提高企业和居民的获得感。 6)以中美贸易摩擦为契机,大力推进对内对外开放。 7)确立新的长期立国战略——新战略,中国当前亟需解决的关键问题是新的立国战略(“新战略”),即在看清未来几十年世界政治经济形势趋势的基础上,争取一种对我长远有利的策略,类似1978年后中国的韬光养晦,二战前英国的大陆均势,美国成为世界霸主前的孤立主义。 二、供需两端扩张力度减弱:经济复苏进入顶部区间 1月制造业PMI为51.3%,较上月回落0.6个百分点,但连续十个月高于荣枯线。其中, 生产指数和新订单指数分别为53.5%和52.3%,较上月回落0.7和1.3个百分点,但仍处于临界点以上。供需两端扩张力度减弱,主要受局部聚集性疫情影响,河北、吉林、黑龙江等疫情严重地区,有企业反映生产、采购、运输困难。需求端下滑更为严重,供需差值扩大,从12月0.6个百分点升至1.2个百分点。 新出口订单指数为50.2%,较上月回落1.1百分点,连续五个月高于荣枯线。外需景气度略有回落,主因圣诞期间外需透支以及全球疫情拖累。欧美制造业持续改善,1月美国Markit制造业PMI为59.1%,较上个月高位上升2.0个百分点;欧元区制造业PMI为54.7%,德国制造业PMI为57.0%。 从行业情况看,农副食品加工、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计算机通信电子设备及仪器仪表等行业生产指数和新订单指数均高于56.0%,行业增长较快;纺织、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等行业两个指数均位于临界点以下,产需有所回落。 三、价格指数高位运行:通胀预期抬头 1月制造业PMI主要原材料购进价格指数和出厂价格指数分别为67.1和57.2,较上月回落0.9和1.7个百分点,但仍处于近几年来较高水平。分行业情况看,农副食品加工、石油加工、煤炭及其他燃料加工、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等上游行业的两个价格指数均高于70.0%,价格上涨明显。 大宗商品价格持续攀升,与供需缺口大、全球低利率、全球经济复苏共振等有关。其中,受供暖季煤炭需求增加影响,南华焦煤和南华动力煤价格指数环比分别为6.7%和2.1%;此外,布伦特原油均价环比9.3%,南华工业品指数环比4.3%,南华螺纹钢环比5.6%,LME铜环比2.8%。 出厂价格和原材料价格指数差值继续扩大,1月差值为-9.9个百分点,较上月扩大0.8个百分点。上游企业受益比中下游更明显,整体盈利仍有压力。 四、小型企业恢复:基础不牢固 大、中、小型企业PMI分别为52.1%、51.4%和49.4%,较上月变化-0.6、-1.3和0.6个百分点。近半年,大中企业始终处于景气扩张区间,小型企业恢复基础不牢。1月小型企业新订单和新出口订单指数分别为49.4%和45.4%,较上月变化0.9和-2.9个百分点;经营预期减弱,1月小型企业生产经营预期指数为49.7%,较上月下降2.8个百分点。 小企业恢复状况不稳定,仍需政策纾困。今年以来,助企纾困以及直达实体经济的货币政策工具逐步落地见效,包括贷款延期支持工具以及信贷支持计划等。截至9月底,全国银行业金融机构已累计对189万家市场主体的贷款本金和91万家市场主体的贷款利息实施了延期,共涉及4.7万亿元到期贷款本息。截至2020年12月末,全国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超过15万亿元,同比增速超过30%。 五、建筑业、服务业恢复放缓:房地产和基建将放缓 12月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为52.4%,高位回落3.3个百分点,连续十一个月高于荣枯线。 其中,建筑业商务活动指数为60.0%,较上个月下滑0.7个百分点,但连续十个月处于59%以上,维持高景气。建筑业商务活动指数下滑,跟低温天气、春节临近、房地产调控以及地方财政吃紧有关。需求和业务预期均有所下降,建筑业新订单指数和业务活动预期指数分别为51.2%和53.6%,较上月下滑4.6和9.9个百分点。 服务业商务活动指数为51.1%,较上月下滑3.7个百分点。服务业景气度回落与局部聚集性疫情有关。生产性服务业和生活性服务业商务活动指数分别为56.2%和49.1%,较上月下降2.0和6.3个百分点,生活性服务业下滑明显,重回收缩区间。其中,住宿、餐饮、文化体育娱乐、居民服务等接触式、聚集性消费行业商务活动指数大幅回落至临界点以下。此外,道路运输、航空运输等行业商务活动指数降至临界点以下。
国家统计局服务业调查中心 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 一、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运行情况 1月份,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为51.3%,比上月回落0.6个百分点,连续11个月位于临界点以上,表明制造业继续保持扩张,但步伐有所放缓。 从企业规模看,大、中型企业PMI分别为52.1%和51.4%,比上月回落0.6和1.3个百分点,但均高于临界点;小型企业PMI为49.4%,比上月回升0.6个百分点,仍低于临界点。 从分类指数看,在构成制造业PMI的5个分类指数中,生产指数、新订单指数均高于临界点,原材料库存指数、从业人员指数和供应商配送时间指数均低于临界点。 生产指数为53.5%,比上月回落0.7个百分点,高于临界点,表明制造业生产扩张力度弱于上月。 新订单指数为52.3%,比上月回落1.3个百分点,继续高于临界点,表明制造业市场需求增长有所放缓。 原材料库存指数为49.0%,比上月回升0.4个百分点,低于临界点,表明制造业主要原材料库存量降幅收窄。 从业人员指数为48.4%,比上月下降1.2个百分点,表明制造业企业用工景气度有所下降。 供应商配送时间指数为48.8%,比上月下降1.1个百分点,表明制造业原材料供应商交货时间较上月放慢。 表1 中国制造业PMI及构成指数(经季节调整) 单位:% PMI 生产 新订单 原材料 库存 从业人员 供应商配送时间 2020年1月 50.0 51.3 51.4 47.1 47.5 49.9 2020年2月 35.7 27.8 29.3 33.9 31.8 32.1 2020年3月 52.0 54.1 52.0 49.0 50.9 48.2 2020年4月 50.8 53.7 50.2 48.2 50.2 50.1 2020年5月 50.6 53.2 50.9 47.3 49.4 50.5 2020年6月 50.9 53.9 51.4 47.6 49.1 50.5 2020年7月 51.1 54.0 51.7 47.9 49.3 50.4 2020年8月 51.0 53.5 52.0 47.3 49.4 50.4 2020年9月 51.5 54.0 52.8 48.5 49.6 50.7 2020年10月 51.4 53.9 52.8 48.0 49.3 50.6 2020年11月 52.1 54.7 53.9 48.6 49.5 50.1 2020年12月 51.9 54.2 53.6 48.6 49.6 49.9 2021年1月 51.3 53.5 52.3 49.0 48.4 48.8 表2 中国制造业PMI其他相关指标情况(经季节调整) 单位:% 新出口 订单 进口 采购量 主要原材料购进价格 出厂 价格 产成品 库存 在手 订单 生产经营活动预期 2020年1月 48.7 49.0 51.6 53.8 49.0 46.0 46.3 57.9 2020年2月 28.7 31.9 29.3 51.4 44.3 46.1 35.6 41.8 2020年3月 46.4 48.4 52.7 45.5 43.8 49.1 46.3 54.4 2020年4月 33.5 43.9 52.0 42.5 42.2 49.3 43.6 54.0 2020年5月 35.3 45.3 50.8 51.6 48.7 47.3 44.1 57.9 2020年6月 42.6 47.0 51.8 56.8 52.4 46.8 44.8 57.5 2020年7月 48.4 49.1 52.4 58.1 52.2 47.6 45.6 57.8 2020年8月 49.1 49.0 51.7 58.3 53.2 47.1 46.0 58.6 2020年9月 50.8 50.4 53.6 58.5 52.5 48.4 46.1 58.7 2020年10月 51.0 50.8 53.1 58.8 53.2 44.9 47.2 59.3 2020年11月 51.5 50.9 53.7 62.6 56.5 45.7 46.7 60.1 2020年12月 51.3 50.4 53.2 68.0 58.9 46.2 47.1 59.8 2021年1月 50.2 49.8 52.0 67.1 57.2 49.0 47.3 57.9 二、中国非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运行情况 1月份,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为52.4%,较上月回落3.3个百分点,连续11个月位于临界点以上,表明非制造业保持恢复态势,但势头有所放缓。 分行业看,建筑业商务活动指数为60.0%,低于上月0.7个百分点。服务业商务活动指数为51.1%,低于上月3.7个百分点。从行业情况看,电信广播电视卫星传输服务、货币金融服务、资本市场服务、保险等行业商务活动指数位于60.0%以上高位景气区间;航空运输、道路运输、住宿、餐饮、居民服务、文化体育娱乐等行业商务活动指数位于临界点以下。 新订单指数为48.7%,比上月下降3.2个百分点,表明非制造业市场需求减弱。分行业看,建筑业新订单指数为51.2%,比上月回落4.6个百分点;服务业新订单指数为48.3%,比上月下降2.9个百分点。 投入品价格指数为54.5%,比上月上升0.2个百分点,表明非制造业企业用于经营活动的投入品价格总体继续上涨。分行业看,建筑业投入品价格指数为60.0%,比上月回落1.2个百分点;服务业投入品价格指数为53.5%,比上月上升0.4个百分点。 销售价格指数为51.4%,虽比上月回落0.9个百分点,但仍高于临界点,表明非制造业销售价格总体涨幅有所收窄。分行业看,建筑业销售价格指数为52.9%,比上月回落1.1个百分点;服务业销售价格指数为51.1%,比上月回落0.9个百分点。 从业人员指数为47.8%,比上月下降0.9个百分点,表明非制造业用工景气度回落。分行业看,建筑业从业人员指数为52.8%,比上月上升0.1个百分点;服务业从业人员指数为46.9%,比上月下降1.1个百分点。 业务活动预期指数为55.1%,比上月回落5.5个百分点,仍位于较高景气区间,表明多数非制造业企业对行业发展保持信心。分行业看,建筑业业务活动预期指数为53.6%,比上月回落9.9个百分点;服务业业务活动预期指数为55.3%,比上月回落4.8个百分点。 表3 中国非制造业主要分类指数(经季节调整) 单位:% 商务活动 新订单 投入品 价格 销售价格 从业人员 业务活动 预期 2020年1月 54.1 50.6 53.3 50.5 48.6 59.6 2020年2月 29.6 26.5 49.3 43.9 37.9 40.0 2020年3月 52.3 49.2 49.4 46.1 47.7 57.3 2020年4月 53.2 52.1 49.0 45.4 48.6 60.1 2020年5月 53.6 52.6 52.0 48.6 48.5 63.9 2020年6月 54.4 52.7 52.9 49.5 48.7 60.3 2020年7月 54.2 51.5 53.0 50.1 48.1 62.2 2020年8月 55.2 52.3 51.9 50.1 48.3 62.1 2020年9月 55.9 54.0 50.6 48.9 49.1 63.0 2020年10月 56.2 53.0 50.9 49.4 49.4 62.9 2020年11月 56.4 52.8 52.7 51.0 48.9 61.2 2020年12月 55.7 51.9 54.3 52.3 48.7 60.6 2021年1月 52.4 48.7 54.5 51.4 47.8 55.1 表4 中国非制造业其他分类指数(经季节调整) 单位:% 新出口订单 在手订单 存货 供应商配送时间 2020年1月 48.4 43.6 47.2 52.1 2020年2月 26.8 35.2 39.3 28.3 2020年3月 38.6 43.0 46.1 46.4 2020年4月 35.5 43.4 47.0 51.0 2020年5月 41.3 44.3 47.8 52.9 2020年6月 43.3 44.8 48.0 52.1 2020年7月 44.5 44.9 48.1 51.9 2020年8月 45.1 44.6 48.5 52.4 2020年9月 49.1 46.3 48.5 52.2 2020年10月 47.0 44.9 48.7 52.3 2020年11月 49.0 45.2 48.8 51.8 2020年12月 47.5 44.7 47.0 51.2 2021年1月 48.0 44.0 47.4 49.8 三、中国综合PMI产出指数运行情况 1月份,综合PMI产出指数为52.8%,比上月回落2.3个百分点,表明近期我国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总体保持扩张,但扩张力度有所减弱。 附注 1.主要指标解释 采购经理指数(PMI),是通过对企业采购经理的月度调查结果统计汇总、编制而成的指数,它涵盖了企业采购、生产、流通等各个环节,包括制造业和非制造业领域,是国际上通用的监测宏观经济走势的先行性指数之一,具有较强的预测、预警作用。综合PMI产出指数是PMI指标体系中反映当期全行业(制造业和非制造业)产出变化情况的综合指数。PMI高于50%时,反映经济总体较上月扩张;低于50%,则反映经济总体较上月收缩。 2.调查范围 涉及《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4754-2017)中制造业的31个行业大类,3000家调查样本;非制造业的43个行业大类,4200家调查样本。 3.调查方法 采购经理调查采用PPS(Probability Proportional to Size)抽样方法,以制造业或非制造业行业大类为层,行业样本量按其增加值占全部制造业或非制造业增加值的比重分配,层内样本使用与企业主营业务收入成比例的概率抽取。 本调查由国家统计局直属调查队具体组织实施,利用国家统计联网直报系统对企业采购经理进行月度问卷调查。 4.计算方法 (1)分类指数的计算方法。制造业采购经理调查指标体系包括生产、新订单、新出口订单、在手订单、产成品库存、采购量、进口、主要原材料购进价格、出厂价格、原材料库存、从业人员、供应商配送时间、生产经营活动预期等13个分类指数。非制造业采购经理调查指标体系包括商务活动、新订单、新出口订单、在手订单、存货、投入品价格、销售价格、从业人员、供应商配送时间、业务活动预期等10个分类指数。分类指数采用扩散指数计算方法,即正向回答的企业个数百分比加上回答不变的百分比的一半。由于非制造业没有合成指数,国际上通常用商务活动指数反映非制造业经济发展的总体变化情况。 (2)制造业PMI指数的计算方法。制造业PMI是由5个扩散指数(分类指数)加权计算而成。5个分类指数及其权数是依据其对经济的先行影响程度确定的。具体包括:新订单指数,权数为30%;生产指数,权数为25%;从业人员指数,权数为20%;供应商配送时间指数,权数为15%;原材料库存指数,权数为10%。其中,供应商配送时间指数为逆指数,在合成制造业PMI指数时进行反向运算。 (3)综合PMI产出指数的计算方法。综合PMI产出指数由制造业生产指数与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加权求和而成,权数分别为制造业和非制造业占GDP的比重。 5.季节调整 采购经理调查是一项月度调查,受季节因素影响,数据波动较大。现发布的指数均为季节调整后的数据。
1月份中国采购经理指数保持在扩张区间 ——国家统计局服务业调查中心高级统计师赵庆河解读2021年1月中国采购经理指数 2021年1月31日国家统计局服务业调查中心和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发布了中国采购经理指数。对此,国家统计局服务业调查中心高级统计师赵庆河进行了解读。 近期我国多地接连发生局部聚集性疫情,部分企业生产经营暂时受到一定影响,各地区各部门积极应对、科学防控、精准施策,继续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企业景气度总体继续保持在扩张区间。1月份,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和综合PMI产出指数分别为51.3%、52.4%和52.8%,比上月回落0.6、3.3和2.3个百分点,均继续保持在荣枯线以上。 一、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小幅降低 1月份,制造业PMI降至51.3%,但连续7个月位于51.0%及以上区间。春节前后是我国制造业传统淡季,加之近期局部聚集性疫情对部分企业生产经营产生一定影响,制造业总体扩张势头有所放缓。本月主要特点: 一是大中型企业景气度总体稳定,小型企业景气度回升。大、中型企业PMI分别为52.1%和51.4%,虽低于上月0.6和1.3个百分点,但均位于景气区间,其中大型企业PMI连续8个月位于52.0%及以上,对支撑制造业稳步恢复发挥了重要作用。小型企业PMI为49.4%,虽比上月回升0.6个百分点,但继续位于临界点以下,景气度仍偏弱。 二是产需两端扩张力度弱于上月。生产指数和新订单指数分别为53.5%和52.3%,较上月回落0.7和1.3个百分点,继续保持在扩张区间。从行业情况看,农副食品加工、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计算机通信电子设备及仪器仪表等行业生产指数和新订单指数均高于56.0%,行业增长较快;纺织、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等行业两个指数均位于临界点以下,产需有所回落。从地区情况看,本月河北、吉林、黑龙江等地受疫情影响较为明显,有调查企业反映近期生产、采购、运输等活动面临一些困难。 三是进出口景气度有所回落。前期圣诞季海外需求集中释放,叠加全球疫情持续蔓延等因素,部分企业外贸订单有所减少,本月新出口订单指数和进口指数分别为50.2%和49.8%,低于上月1.1和0.6个百分点。虽然制造业进出口景气水平总体有所回落,但农副食品加工、计算机通信电子设备及仪器仪表等行业新出口订单指数和进口指数均位于51.0%以上,反映出这些行业的外贸业务比上月有所增加。 四是价格指数继续高位运行。主要原材料购进价格指数和出厂价格指数分别为67.1%和57.2%,虽低于上月0.9和1.7个百分点,但持续位于较高运行水平。从行业情况看,农副食品加工、石油加工煤炭及其他燃料加工、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等上游行业的两个价格指数均高于70.0%,表明相关行业原材料采购价格和产品销售价格上涨明显。 五是假日效应带动消费品行业回暖。消费品行业PMI为52.3%,高于上月1.8个百分点,行业增长加快。从产需情况看,消费品行业生产指数和新订单指数均高于制造业总体,分别为54.1%和55.2%,比上月上升1.5和4.3个百分点,显示出随着春节假日临近,与居民消费密切相关的消费品行业市场需求释放明显,企业生产活动较为活跃。 调查结果还显示,本月从业人员指数和供应商配送时间指数均有较大幅度回落。有调查企业反映,疫情影响员工正常到岗,加之部分人员提前返乡,企业用工缺口加大;同时,有些地区物流放缓,部分企业产品外销与原材料购进活动受到影响。 二、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有所回落 1月份,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为52.4%,低于上月3.3个百分点,非制造业恢复有所放缓。 服务业景气度下降。受局部聚集性疫情等影响,服务业商务活动指数低于上月3.7个百分点,为51.1%,尽管服务业仍保持恢复态势,但景气水平有所回落。本月生产性服务业和生活性服务业商务活动指数分别为56.2%和49.1%,低于上月2.0和6.3个百分点,生产性服务业仍保持较高景气水平,生活性服务业景气度则回落至收缩区间。从行业大类看,电信广播电视卫星传输服务、货币金融服务、资本市场服务等行业商务活动指数连续3个月位于60.0%以上高位景气区间,业务总量持续较快增长。调查结果显示,本月住宿、餐饮、文化体育娱乐、居民服务等接触式、聚集性消费行业商务活动指数回落幅度较为明显,均位于收缩区间。另外,近期一些地区物流放缓,加之商务往来和居民出行减少,道路运输、航空运输等行业商务活动指数降至临界点以下,行业活跃度有所下降。从市场需求看,新订单指数为48.3%,低于上月2.9个百分点,服务业市场需求有所减弱。从价格指数看,投入品价格指数为53.5%,高于上月0.4个百分点,服务业企业经营成本压力加大。 建筑业高位回落。受冬季低温天气及春节假日临近等因素影响,建筑业进入施工淡季,商务活动指数和新订单指数分别为60.0%和51.2%,低于上月0.7和4.6个百分点,建筑业生产活动和市场需求扩张放缓。从市场预期看,业务活动预期指数为53.6%,低于上月9.9个百分点,认为未来3个月内业务活动减少的企业比重有所上升。 三、综合PMI产出指数扩张放缓 1月份,综合PMI产出指数为52.8%,低于上月2.3个百分点,表明近期我国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总体保持扩张,但扩张力度有所减弱。构成综合PMI产出指数的制造业生产指数和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分别为53.5%和52.4%。
国家统计局最新发布的数据显示,2021年1月份,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为51.3%,比上月回落0.6个百分点,连续11个月位于荣枯线以上。同期,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和综合PMI产出指数分别为52.4%和52.8%,比上月回落3.3个和2.3个百分点,均继续保持在荣枯线以上。 对此,国家统计局服务业调查中心高级统计师赵庆河表示,近期我国多地接连发生局部聚集性疫情,部分企业生产经营暂时受到一定影响,各地区各部门积极应对、科学防控、精准施策,继续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企业景气度总体继续保持在扩张区间。 中国物流信息中心研究员文韬认为,我国PMI连续7个月位于51%及以上,显示在局部疫情反弹的情况下,经济仍保持较快上升势头。分项指数变化显示,1月份市场供需增速虽有所下降,但仍保持在较好水平,其中消费品行业发展势头较好。大中小型企业均保持稳定运行,市场对后市预期较为乐观。 季节等因素致PMI小幅降低 今年1月份,制造业PMI降至51.3%。对此,交通银行金融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员唐建伟表示:“PMI下降符合预期,有季节性波动的原因,也存在疫情影响因素。”随着春节临近以及气温变冷,生产活动逐渐放缓,PMI指数呈下降特征,属于正常的季节性波动。除了季节性因素,1月份PMI指数下降还受近期疫情局部散发的影响,其中服务业受到的影响较大。 分企业规模来看,大型、中型企业PMI分别为52.1%和51.4%,虽分别比上月低0.6个和1.3个百分点,但均位于景气区间,其中大型企业PMI连续8个月位于52.0%及以上,对支撑制造业稳步恢复发挥了重要作用。小型企业PMI为49.4%,虽比上月回升0.6个百分点,但继续位于临界点以下,景气度仍偏弱。 从分类指数来看,1月份生产指数和新订单指数分别为53.5%和52.3%,继续保持在扩张区间,但较上月分别回落0.7个和1.3个百分点,产需两端扩张力度弱于上月。从进出口来看,新出口订单指数和进口指数分别为50.2%和49.8%,分别比上月低1.1个、0.6个百分点,进出口景气度有所回落。 金融业运行向好也是1月份PMI指数的一个鲜明特点。中国物流信息中心分析师武威表示,金融业商务活动指数连续3个月稳定在65%以上,新订单指数较上月也有所上升,表明金融相关活动运行稳定向好,有利于支撑非制造业继续向好发展。同时,继续引导资金流向实体经济仍将是2021年金融政策的重中之重,企业融资环境有望持续改善。 此外,1月份主要原材料购进价格指数和出厂价格指数分别为67.1%和57.2%,分别比上月低0.9个和1.7个百分点,但持续位于较高运行水平。文韬表示,这反映出当前企业成本面临较快上升问题。企业调查显示,反映原材料成本高的企业占比达50.7%,连续9个月上升。且购进价格指数高于出厂价格指数近10个百分点,原材料价格增速明显高于出厂价格。物流成本也有所上升,反映物流成本高的企业占比较上月上升5.3个百分点至36.7%。结合来看,企业成本压力加大。 服务业景气度下降拉低非制造业PMI 今年1月份,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为52.4%,较上月低3.3个百分点。武威表示,从指数水平看,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仍保持在52%以上,表明非制造业整体稳定恢复态势并未改变。一些主要行业指数变化显示,非制造业具备继续趋稳运行的基础。 专家普遍认为,服务业景气度显著回落是主要影响因素。唐建伟表示,非制造业PMI中,服务业PMI降幅大于建筑业PMI降幅。1月份,服务业PMI为51.1%,比上个月显著下降3.7个百分点,是影响非制造业PMI下降的主要原因。同时,受冬季低温天气及春节假日临近等因素影响,建筑业PMI季节性回调,下降0.7个百分点至60%,仍然保持在较高扩张水平。 分行业来看,赵庆河表示,1月份,住宿、餐饮、文化体育娱乐、居民服务等接触式、聚集性消费行业商务活动指数回落幅度较为明显,均位于收缩区间。另外,近期一些地区物流放缓,加之商务往来和居民出行减少,道路运输、航空运输等行业商务活动指数降至临界点以下,行业活跃度有所下降。 “疫情局部散发对服务业的影响需要持续关注。”唐建伟表示,服务业受局部疫情影响较为明显,导致服务业PMI连续两个月累计降幅达到4.6个百分点。未来需要持续关注疫情发展趋势及其对服务业的影响,服务业恢复将是2021年经济继续复苏的关键。 制造业仍将保持上升势头 今年1月份PMI虽有所下滑,但无碍经济延续上升势头和制造业稳定复苏态势,市场对后市也持有较为乐观预期。1月份,生产经营活动预期指数为57.9%,较上月有所下降,但仍保持在较高水平;原材料库存指数为49.0%,较上月上升0.4个百分点;产成品库存指数为49.0%,较上月上升2.8个百分点。综合来看,企业对后市信心较好,相应增加了存货储备,以备后市生产销售。 文韬认为,随着疫情趋于缓解,受影响地区制造业或将迅速回升,各地提倡“就地过年”也有利于企业组织生产节奏,预计春节后企业生产有望加快上升,在疫情防控常态化下市场需求也有较大上升空间,就业人数或较快回升。长期来看,随着新发展格局的不断构建和完善,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不断推进,经济将保持平稳上升趋势。 谈及下一步政策取向,中国民生银行首席研究员温彬表示,宏观政策要保持连续性、稳定性、可持续性,加大精准支持力度,巩固复苏基础,进一步促进制造业和小型企业加快复苏,统筹做好疫情防控和人员流动等安排,满足企业用工需求,提升就业质量。 武威表示,在继续做好常态化疫情防控的同时,宏观调控政策应坚定新发展理念,推进经济高质量增长。特别是要聚焦需求侧改革,重点是稳步推进最终消费增长,在稳定存量消费的同时积极开拓消费增量,进一步增强消费稳增长的动力。
2020年1—12月份,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518907亿元,比上年增长2.9%,增速比1—11月份提高0.3个百分点。其中,民间固定资产投资289264亿元,增长1.0%,增速提高0.8个百分点。从环比速度看,12月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增长2.32%。 分产业看,第一产业投资13302亿元,比上年增长19.5%,增速比1—11月份提高1.3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投资149154亿元,增长0.1%,1—11月份为下降0.7%;第三产业投资356451亿元,增长3.6%,增速提高0.1个百分点。 第二产业中,工业投资比上年增长0.1%,1—11月份为下降0.8%。其中,采矿业投资下降14.1%,降幅扩大4.9个百分点;制造业投资下降2.2%,降幅收窄1.3个百分点;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投资增长17.6%,增速提高0.1个百分点。 第三产业中,基础设施投资(不含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比上年增长0.9%,增速比1—11月份回落0.1个百分点。其中,铁路运输业投资下降2.2%,1—11月份为增长2.0%;道路运输业投资增长1.8%,增速回落0.4个百分点;水利管理业投资增长4.5%,增速提高1.4个百分点;公共设施管理业投资下降1.4%,降幅收窄0.4个百分点。 分地区看,东部地区投资比上年增长3.8%,增速比1—11月份提高0.3个百分点;中部地区投资增长0.7%,1—11月份为下降0.7%;西部地区、东北地区投资分别增长4.4%和4.3%,增速均提高0.2个百分点。 分登记注册类型看,内资企业投资比上年增长2.8%,增速比1—11月份提高0.5个百分点;港澳台商企业投资增长4.2%,增速回落0.3个百分点;外商企业投资增长10.6%,增速回落0.6个百分点。 2020年1—12月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主要数据 指 标 比上年增长(%) 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 2.9 其中:国有控股 5.3 其中:民间投资 1.0 按构成分 建筑安装工程 3.9 设备工器具购置 -7.1 其他费用 6.7 分产业 第一产业 19.5 第二产业 0.1 第三产业 3.6 分行业 农林牧渔业 19.1 采矿业 -14.1 制造业 -2.2 其中:农副食品加工业 -0.4 食品制造业 -1.8 纺织业 -6.9 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 -1.2 医药制造业 28.4 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 -0.4 金属制品业 -8.2 通用设备制造业 -6.6 专用设备制造业 -2.3 汽车制造业 -12.4 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 2.5 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 -7.6 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 12.5 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 17.6 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 1.4 其中:铁路运输业 -2.2 道路运输业 1.8 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 0.2 其中:水利管理业 4.5 公共设施管理业 -1.4 教育 12.3 卫生和社会工作 26.8 文化、体育和娱乐业 1.0 分注册类型 其中:内资企业 2.8 港澳台商投资企业 4.2 外商投资企业 10.6 注:此表中速度均为未扣除价格因素的名义增速。 附注 1.指标解释 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是以货币形式表现的在一定时期内完成的建造和购置固定资产的工作量以及与此有关的费用的总称。 国有控股:在企业的全部实收资本中,国有经济成分的出资人拥有的实收资本(股本)所占企业全部实收资本(股本)的比例大于50%的国有绝对控股。 在企业的全部实收资本中,国有经济成分的出资人拥有的实收资本(股本)所占比例虽未大于50%,但相对大于其他任何一方经济成分的出资人所占比例的国有相对控股;或者虽不大于其他经济成分,但根据协议规定拥有企业实际控制权的国有协议控股。 投资双方各占50%,且未明确由谁绝对控股的企业,若其中一方为国有经济成分的,一律按国有控股处理。 行政和事业单位的投资项目都属于国有控股。 登记注册类型:划分企业登记注册类型的依据是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对企业登记注册的类型,按照国家统计局、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联合印发《关于划分企业登记注册类型的规定调整的通知》(国统字〔2011〕86号)执行。划分个体经营登记注册类型是依据国家统计局相关规定,按照国家统计局《关于“个体经营”登记注册类型分类及代码的通知》(国统办字〔1999〕2号)执行。 固定资产投资统计报表制度规定,基层统计单位均要填报登记注册类型。登记注册类型由从事固定资产投资活动的企业或个体经营单位填报。已在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登记的,按登记注册类型填报,未登记的,按投资者的登记注册类型或有关文件的规定填报。 其中内资企业包括国有企业、集体企业、股份合作企业、联营企业、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私营企业和其他企业。 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包括合资经营企业、合作经营企业、港澳台商独资经营企业、港澳台商投资股份有限公司和其他港澳台商投资企业。 外商投资企业包括中外合资经营企业、中外合作经营企业、外资企业、外商投资股份有限公司和其他外商投资企业。 2.统计范围 计划总投资 500万元以上的固定资产项目投资及所有房地产开发项目投资。 3.调查方法 固定资产投资统计报表按月进行全面调查(1月份数据免报)。 4.东、中、西部和东北地区划分 东部地区包括北京、天津、河北、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海南10个省(市);中部地区包括山西、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6个省;西部地区包括内蒙古、广西、重庆、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12个省(市、自治区);东北地区包括辽宁、吉林、黑龙江3个省。 5.行业分类标准 执行国民经济行业分类标准(GB/T 4754-2017)。 6.环比数据修订 根据季节调整模型自动修正程序,对2019年12月份以来的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环比增速进行修订。修订结果及2020年12月份环比数据如下: 年 度 月 份 环比增速(%) 2019年 12月 0.38 2020年 1月 -5.85 2月 -23.12 3月 4.93 4月 4.83 5月 4.20 6月 4.09 7月 3.71 8月 3.25 9月 3.07 10月 2.84 11月 2.67 12月 2.32 7.同比增速说明 根据第四次全国经济普查、统计执法检查和统计调查制度规定,对上年同期固定资产投资数据进行修订,增速按可比口径计算。
一、房地产开发投资完成情况 2020年1—12月份,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141443亿元,比上年增长7.0%,增速比1—11月份提高0.2个百分点,比上年回落2.9个百分点。其中,住宅投资104446亿元,增长7.6%,增速比1—11月份提高0.2个百分点,比上年回落6.3个百分点。 2020年,东部地区房地产开发投资74564亿元,比上年增长7.6%,增速比1—11月份提高0.2个百分点;中部地区投资28802亿元,增长4.4%,增速提高0.8个百分点;西部地区投资32654亿元,增长8.2%,增速回落0.1个百分点;东北地区投资5423亿元,增长6.2%,增速持平。 2020年,房地产开发企业房屋施工面积926759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3.7%,增速比1—11月份提高0.5个百分点,比上年回落5.0个百分点。其中,住宅施工面积655558万平方米,增长4.4%。房屋新开工面积224433万平方米,下降1.2%,降幅比1—11月份收窄0.8个百分点,上年为增长8.5%。其中,住宅新开工面积164329万平方米,下降1.9%。房屋竣工面积91218万平方米,下降4.9%,降幅比1—11月份收窄2.4个百分点,上年为增长2.6%。其中,住宅竣工面积65910万平方米,下降3.1%。 2020年,房地产开发企业土地购置面积25536万平方米,比上年下降1.1%,降幅比1—11月份收窄4.1个百分点,比上年收窄10.3个百分点;土地成交价款17269亿元,增长17.4%,增速比1—11月份提高1.3个百分点,上年为下降8.7%。 二、商品房销售和待售情况 2020年,商品房销售面积176086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2.6%,增速比1—11月份提高1.3个百分点,上年为下降0.1%。其中,住宅销售面积增长3.2%,办公楼销售面积下降10.4%,商业营业用房销售面积下降8.7%。商品房销售额173613亿元,增长8.7%,增速比1—11月份提高1.5个百分点,比上年提高2.2个百分点。其中,住宅销售额增长10.8%,办公楼销售额下降5.3%,商业营业用房销售额下降11.2%。 2020年,东部地区商品房销售面积71311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7.1%,增速比1—11月份提高1.8个百分点;销售额95690亿元,增长14.1%,增速提高1.5个百分点。中部地区商品房销售面积49078万平方米,下降1.9%,降幅收窄1.4个百分点;销售额35854亿元,增长1.0%,1—11月份为下降1.4%。西部地区商品房销售面积48628万平方米,增长2.6%,增速提高0.7个百分点;销售额36257亿元,增长5.1%,增速提高0.7个百分点。东北地区商品房销售面积7069万平方米,下降5.8%,降幅收窄1.7个百分点;销售额5812亿元,下降1.5%,降幅收窄1.7个百分点。 2020年末,商品房待售面积49850万平方米,比11月末增加563万平方米,比上年末增加29万平方米。其中,住宅待售面积比11月末增加312万平方米,办公楼待售面积增加33万平方米,商业营业用房待售面积减少10万平方米。 三、房地产开发企业到位资金情况 2020年,房地产开发企业到位资金193115亿元,比上年增长8.1%,增速比1—11月份提高1.5个百分点,比上年提高0.5个百分点。其中,国内贷款26676亿元,增长5.7%;利用外资192亿元,增长9.3%;自筹资金63377亿元,增长9.0%;定金及预收款66547亿元,增长8.5%;个人按揭贷款29976亿元,增长9.9%。 四、房地产开发景气指数 12月份,房地产开发景气指数(简称“国房景气指数”)为100.76,比11月份提高0.21点。 表1 2020年1—12月份全国房地产开发和销售情况 指标 绝对量 比上年增长(%) 房地产开发投资(亿元) 141443 7.0 其中:住宅 104446 7.6 办公楼 6494 5.4 商业营业用房 13076 -1.1 房屋施工面积(万平方米) 926759 3.7 其中:住宅 655558 4.4 办公楼 37084 -0.5 商业营业用房 93198 -7.2 房屋新开工面积(万平方米) 224433 -1.2 其中:住宅 164329 -1.9 办公楼 6604 -6.8 商业营业用房 18012 -4.9 房屋竣工面积(万平方米) 91218 -4.9 其中:住宅 65910 -3.1 办公楼 3042 -22.5 商业营业用房 8621 -20.3 土地购置面积(万平方米) 25536 -1.1 土地成交价款(亿元) 17269 17.4 商品房销售面积(万平方米) 176086 2.6 其中:住宅 154878 3.2 办公楼 3334 -10.4 商业营业用房 9288 -8.7 商品房销售额(亿元) 173613 8.7 其中:住宅 154567 10.8 办公楼 5047 -5.3 商业营业用房 9889 -11.2 商品房待售面积(万平方米) 49850 0.1 其中:住宅 22379 -0.4 办公楼 3796 -0.1 商业营业用房 12934 -2.6 房地产开发企业到位资金(亿元) 193115 8.1 其中:国内贷款 26676 5.7 利用外资 192 9.3 自筹资金 63377 9.0 定金及预收款 66547 8.5 个人按揭贷款 29976 9.9 表2 2020年1—12月份东中西部和东北地区房地产开发投资情况 地 区 投资额 (亿元) 比上年增长 (%) 住 宅 住 宅 全国总计 141443 104446 7.0 7.6 东部地区 74564 53598 7.6 7.5 中部地区 28802 22661 4.4 5.7 西部地区 32654 24133 8.2 10.0 东北地区 5423 4053 6.2 5.4 表3 2020年1—12月份东中西部和东北地区房地产销售情况 地 区 商品房销售面积 商品房销售额 绝对数 (万平方米) 比上年增长 (%) 绝对数 (亿元) 比上年增长 (%) 全国总计 176086 2.6 173613 8.7 东部地区 71311 7.1 95690 14.1 中部地区 49078 -1.9 35854 1.0 西部地区 48628 2.6 36257 5.1 东北地区 7069 -5.8 5812 -1.5 附注 1.指标解释 房地产开发企业本年完成投资:指报告期内完成的全部用于房屋建设工程、土地开发工程的投资额以及公益性建筑和土地购置费等的投资。该指标是累计数据。 商品房销售面积:指报告期内出售新建商品房屋的合同总面积(即双方签署的正式买卖合同中所确认的建筑面积)。该指标是累计数据。 商品房销售额:指报告期内出售新建商品房屋的合同总价款(即双方签署的正式买卖合同中所确认的合同总价)。该指标与商品房销售面积同口径,也是累计数据。 商品房待售面积:指报告期末已竣工的可供销售或出租的商品房屋建筑面积中,尚未销售或出租的商品房屋建筑面积,包括以前年度竣工和本期竣工的房屋面积,但不包括报告期已竣工的拆迁还建、统建代建、公共配套建筑、房地产公司自用及周转房等不可销售或出租的房屋面积。 房地产开发企业本年到位资金:指房地产开发企业报告期内实际可用于房地产开发的各种货币资金及来源渠道。具体细分为国内贷款、利用外资、自筹资金、定金及预收款、个人按揭贷款和其他资金。该指标是累计数据。 房屋施工面积:指房地产开发企业报告期内施工的全部房屋建筑面积。包括本期新开工的面积、上期跨入本期继续施工的房屋面积、上期停缓建在本期恢复施工的房屋面积、本期竣工的房屋面积以及本期施工后又停缓建的房屋面积。多层建筑物的施工面积指各层建筑面积之和。 房屋新开工面积:指房地产开发企业报告期内新开工建设的房屋面积,以单位工程为核算对象。不包括在上期开工跨入报告期继续施工的房屋建筑面积和上期停缓建而在本期复工的建筑面积。房屋的开工以房屋正式开始破土刨槽(地基处理或打永久桩)的日期为准。房屋新开工面积指整栋房屋的全部建筑面积,不能分割计算。 房屋竣工面积:指报告期内房屋建筑按照设计要求已全部完工,达到住人和使用条件,经验收鉴定合格或达到竣工验收标准,可正式移交使用的各栋房屋建筑面积的总和。 土地购置面积:指房地产开发企业在本年内通过各种方式获得土地使用权的土地面积。 土地成交价款:指房地产开发企业进行土地使用权交易活动的最终金额。在土地一级市场,是指土地最后的划拨款、“招拍挂”价格和出让价;在土地二级市场是指土地转让、出租、抵押等最后确定的合同价格。土地成交价款与土地购置面积同口径,可以计算土地的平均购置价格。 2.统计范围 有开发经营活动的全部房地产开发经营法人单位。 3.调查方式 按月(1月份除外)进行全面调查。 4.全国房地产开发景气指数简要说明 全国房地产开发景气指数(简称“国房景气指数”)遵循经济周期波动的理论,以景气循环理论与景气循环分析方法为依据,运用时间序列、多元统计、计量经济分析方法,以房地产开发投资为基准指标,选取了房地产投资、资金、面积、销售有关指标,剔除季节因素的影响,包含了随机因素,采用增长率循环方法编制而成,每月根据新加入的数据对历史数据进行修订。国房景气指数选择2012年为基年,将其增长水平定为100。通常情况下,国房景气指数100点是最合适的景气水平,95至105点之间为适度景气水平,95以下为较低景气水平,105以上为偏高景气水平。 5.东、中、西部和东北地区划分 东部地区包括北京、天津、河北、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海南10个省(市);中部地区包括山西、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6个省;西部地区包括内蒙古、广西、重庆、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12个省(市、自治区);东北地区包括辽宁、吉林、黑龙江3个省。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北京1月18日讯 据国家统计局网站消息,2020年,商品房销售面积176086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2.6%,增速比1—11月份提高1.3个百分点,上年为下降0.1%。其中,住宅销售面积增长3.2%,办公楼销售面积下降10.4%,商业营业用房销售面积下降8.7%。商品房销售额173613亿元,增长8.7%,增速比1—11月份提高1.5个百分点,比上年提高2.2个百分点。其中,住宅销售额增长10.8%,办公楼销售额下降5.3%,商业营业用房销售额下降11.2%。 数据显示,2020年,东部地区商品房销售面积71311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7.1%,增速比1—11月份提高1.8个百分点;销售额95690亿元,增长14.1%,增速提高1.5个百分点。中部地区商品房销售面积49078万平方米,下降1.9%,降幅收窄1.4个百分点;销售额35854亿元,增长1.0%,1—11月份为下降1.4%。西部地区商品房销售面积48628万平方米,增长2.6%,增速提高0.7个百分点;销售额36257亿元,增长5.1%,增速提高0.7个百分点。东北地区商品房销售面积7069万平方米,下降5.8%,降幅收窄1.7个百分点;销售额5812亿元,下降1.5%,降幅收窄1.7个百分点。 2020年末,商品房待售面积49850万平方米,比11月末增加563万平方米,比上年末增加29万平方米。其中,住宅待售面积比11月末增加312万平方米,办公楼待售面积增加33万平方米,商业营业用房待售面积减少10万平方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