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 中国12月CPI同比涨0.2%,前值降0.5%;环比涨0.7%,前值降0.6%。 中国12月核心CPI同比涨0.4%,前值涨0.5%;环比0%,前值降0.1%。 中国12月PPI同比降0.4%,前值降1.5%;环比涨1.1%,前值涨0.5%。 正文 1 通胀温和回升 1)中国经济持续复苏,通胀温和上涨。国内疫情防控得力,复工复产复商复市加快,经济自3月以来持续恢复。三季度GDP同比4.9%,前三季度累计同比0.7%,中国是唯一一个实现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 当前的物价上涨主要是大宗商品带动工业品价格环比上涨,与供需缺口较大、全球低利率、全球经济复苏共振等有关。PPI环比连续7个月正增长、同比连续7个月降幅收窄;CPI受猪周期下行抑制;核心CPI上涨仍疲软。 具体来看,12月PPI同比下降0.4%,降幅较上月缩窄1.1个百分点;环比上涨1.1%。PPI上涨主因工业生产持续向好,出口和投资恢复带动,以及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拉动。CPI同比上涨0.2%,较上月上涨0.7个百分点,由降转涨;环比0.7%。CPI上涨主要受节前食品需求旺盛以及运输成本上升影响。12月主要原材料购进价格指数和出厂价格指数分别为68.0%和58.9%,均创年内新高。 2)我们判断,2020年5月是政策顶,2021年1季度前后可能经济顶,回归潜在增长率,但经济复苏的韧性较强。当前经济恢复基础尚不牢固,随着逆周期调节政策力度减弱,基建和房地产投资面临放缓压力;消费仍受就业和居民收入抑制,恢复缓慢;如果欧美疫情逐步缓解,“疫情受益型”出口将放缓。 3)展望2021年,我们认为是温和通胀,经济基本面和货币环境不足以支撑通胀大幅上涨。猪周期向下拖累CPI,供需缺口、全球复苏共振、全球低利率等提振PPI和CPI非食品价格。 4)值得注意的是,过去几十年,全球性货币超发、低利率,并未引发普遍的实体经济严重通胀,主要导致了股市、房市等资产价格大涨,进而导致社会财富差距、收入分配差距拉大,“消费降级与消费升级并存”“底层通缩,高层通胀”,民粹主义、逆全球化等思潮泛滥。 2008年金融危机后,主要经济体普遍保持货币宽松,以货币超发、低利率等政策刺激经济增长,造成实体与资本的分化。一方面是,2009-2019年,全球10个主要发达经济体CPI同比均值仅为1.5%,中国CPI同比基本维持在3%以下,通胀中枢持续处于低位。另一方面,2009-2019年,美国股市十年长牛,标普指数累计涨幅超200%,房价涨幅超40%,中国一线城市房价涨超150%,股市核心资产十年累计涨幅超过10倍。 2020年疫情冲击下,全球央行继续大规模货币宽松,结果是美股创新高、美国房市量价齐升、中国股市走牛、热点城市房价异动,而实体物价低迷。中国CPI、PPI均为负增长,美国11月核心CPI为1.6%。相比之下,4月至12月,上证综指、沪深300累计涨幅分别达到27%、42%,上海、深圳、杭州等部分热点城市房价快速上行;标普指数累计涨幅高达52%,美国新建住房均价上涨8%,销量累计上涨近25%。 全球正面临贫富分化、民粹主义、逆全球化思潮泛滥等社会问题。美国1968-2018年基尼系数从0.386升至0.486。收入分配方面,2014年,美国前1%的人口拥有20.2%的总收入,前10%的人口拥有47.0%的总收入;而在1980年,二者的占比分别为10.7%和34.2%。财富分配方面,2014年,美国前1%的人口拥有38.6%的总财富,前10%的人口拥有73.0%的总财富;而前者在1980年的占比为22.5%,后者在1985年的占比为60.8%。 中国近十年来也出现社会财富向头部集聚、收入分配差距拉大等问题。基尼系数由2015年的0.465上升至2018年0.468,税前收入前10%的人群收入所占比重由2000年的35.56%提高至2019年的41.43%,个人财富排名前10%的人群占社会财富的比重由2000年的47.75%迅速攀升至2015年的67.41%。 2020年疫情冲击下,结构性问题更加凸显,通胀主要表现为资产通胀,底层通缩与上层通胀并存,消费升级与消费降级并存。以汽车为例,2020年乘用车零售销量负增长,但高档车销量高速增长,市场份额不断上升。1-11月乘用车累计同比增速-8.3%;其中,30万以下的中低档车累计同比增速-10.2%;而30万以上高档车销量累计同比增速14%,市场份额由2019年的7%上升至9.7%。 5)建议: 货币政策谈收紧为时尚早,宜保持观察。精准把握好力度和节奏,不要人为制造经济的大起大落。结构层面,流动性精准投向基建和实体经济,尤其受疫情影响严重的行业、中小微、民企、制造业、高新技术等领域。 财政政策的结构性效果比货币政策好,应继续发力基建尤其是新基建,打造中国经济新引擎。 “双循环”的核心是对内扩大内需、对外提升产业链安全,关键是三大抓手:新基建、城市群和放开生育。这是这些年我们在公共政策领域的三大建言和呼吁,但进展不同,新基建已经从学术讨论走向国家战略,城市群逐渐走向社会共识但尚未完全落实到公共政策,而全面放开生育则面临巨大的学术分歧和社会争议。 应重视调节收入分配问题,精准扶贫、加大教育投入、促进社会阶层流动、强化反垄断和防止资本无序扩张等。 2 受散点疫情影响,核心CPI略有下滑 12月剔除食品和能源价格的核心CPI同比上涨0.4%,此前连续5个月处于0.5%的历史低位。本月核心CPI略有下滑主要是受散点疫情的影响,随着经济持续恢复,预计核心CPI有望低位回升。 但近几年来,人口老龄化、贫富差距拉大等问题日益严峻,全球需求低迷,货币流通速度下降。核心CPI同比自2018年以来持续下行;受疫情冲击,2020年核心CPI同比进一步下滑。 3 受节前食品需求拉动,CPI由降转涨 12月CPI同比上涨0.2%,较上月上涨0.7个百分点,由降转涨;环比0.7%,较上月上涨1.3个百分点。 春节食品需求旺盛以及运输成本上升,食品价格环比上涨2.8%,较上月上涨5.2个百分点,影响CPI上涨约0.62个百分点。其中,鲜菜、鲜果价格环比分别上涨8.5%和3.5%,较上月上涨14.2和3.5个百分点,主因持续低温天气导致储运成本上升。畜肉类价格环比上涨4.3%,较上个月上涨9个百分点;猪肉涨价明显,环比6.5%,较上个月上涨13个百分点,主因节前肉类需求季节性增加以及饲料成本上升。蛋类价格由上月下降1.4%转为上涨2.4%。 非食品价格环比上涨0.1%,较上月上涨0.2个百分点,影响CPI上涨约0.11个百分点。其中,交通和通信环比上涨0.9%,较上月上涨1.2个百分点;受国际原油价格波动影响,交通工具用燃料上涨明显,环比上涨5.1%,较上月上涨5.4个百分点;汽油、柴油和液化石油气价格分别上涨5.2%、5.8%和3.0%,合计影响CPI上涨约0.10个百分点。 4 经济持续复苏,供需缺口较大,PPI持续上行 12月PPI同比下降0.4%,降幅较上月缩窄1.1个百分点;环比上涨1.1%,较上月上升0.6个百分点。 PPI上行主因工业生产持续向好,出口和投资恢复,以及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拉动。12月布伦特原油均价环比16.8%,南华工业品指数环比10.4%,南华焦煤指数环比25.8%,南华动力煤指数环比25.3%,南华螺纹钢环比14.4%,LME铜环比9.8%。 具体来看,受国际原油价格上涨等因素影响,相关行业涨幅均有所扩大,合计影响PPI上涨约0.37个百分点;其中,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价格上涨7.9%,石油、煤炭及其他燃料加工业价格上涨5.3%,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价格上涨2.3%,涨幅分别扩大7.0、3.6和0.1个百分点。受出口和投资恢复以及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拉动,金属相关行业价格继续上涨,合计影响PPI上涨约0.37个百分点;其中,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价格上涨3.9%,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价格上涨3.3%,涨幅分别扩大2.8和1.8个百分点。受持续低温天气影响,燃气生产和供应业价格上涨4.1%,煤炭开采和洗选业价格上涨3.5%,涨幅均扩大1.3个百分点。
在分析人士看来,实现动产和权利担保的全国统一登记能打通信息登记的难点堵点,有助于拓宽中小微企业融资渠道,提高企业资金可得性和降低融资成本。 日前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在全国实施动产和权利担保统一登记,助力企业担保融资。在分析人士看来,实现动产和权利担保的全国统一登记能打通信息登记的难点堵点,有助于拓宽中小微企业融资渠道,提高企业资金可得性和降低融资成本。 实际上,今年以来,央行也持续通过综合施策,推动企业尤其是中小微企业融资成本下降。一是,稳健的货币政策更加灵活适度。综合运用降准、中期借贷便利(MLF)、公开市场操作、再贷款、再贴现等货币政策工具,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促进市场整体利率稳中有降。 重点来看,2020年以来,央行实施了3次降准。今年1月1日,央行决定于2020年1月6日下调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释放长期资金8000多亿元。3月13日,央行宣布3月16日起实施普惠金融定向降准,对达到考核标准的银行定向降准0.5至1个百分点,释放长期资金5500亿元。4月3日,央行决定对中小银行定向降准1个百分点,释放长期资金约4000亿元;同时宣布将下调金融机构的超额存款准备金利率,从0.72%下调至0.35%。 二是,持续释放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改革红利。引导MLF利率和公开市场操作中标利率下行0.3个百分点,带动LPR同步下降,推动企业贷款利率明显下行。如期启动并于2020年8月末顺利完成存量浮动利率贷款定价基准集中转换,降低企业存量贷款利息支出。目前,1年期和5年期以上LPR分别为3.85%和4.65%,比去年12月份分别低0.3个和0.15个百分点。 三是,运用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精准滴灌。分三个批次增加1.8万亿元再贷款、再贴现额度并逐步发放到位。中小微企业贷款阶段性延期还本付息政策、普惠小微信用贷款支持两个直达实体经济的货币政策工具加快落地,对小微企业的直接支持力度进一步加大。 四是,督促银行减费让利。规范信贷、助贷、增信和考核环节收费行为,督促银行落实各项减费让利政策要求,主动向实体经济让利。 从政策实施成效来看,据央行2020年第三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显示,9月份,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为5.12%,比上年12月份下降0.32个百分点,同比下降0.5个百分点。其中,一般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为5.31%,比上年12月份下降0.43个百分点,同比下降0.65个百分点;企业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为4.63%,比上年12月份下降0.49个百分点,明显超过同期LPR降幅,有利于降低企业融资成本。此外,截至10月末已实现让利约1.25万亿元。预计随着各项政策措施效果进一步体现,全年可实现让利1.5万亿元目标。 此外,据央行货币政策司司长孙国峰在11月初举行的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上表示,今年9月末普惠小微贷款余额同比增长29.6%,连续7个月创有统计以来的新高;2020年1月份至9月份普惠小微贷款增加3万亿元,同比多增1.2万亿元;9月份新发放普惠小微贷款平均利率为4.92%,比上年12月份下降0.96个百分点;9月末普惠小微贷款支持小微经营主体3128万户,同比增长21.8%。这些数据显示,小微企业、民营企业融资继续呈现“量增、面扩、价降”的特征,融资需求在增强。 中国银行(行情601988,诊股)(港股03988)研究院研究员王有鑫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认为,今年以来央行的货币政策工具操作具有“量价并举,松紧适度”的特点。特别是创设了直达实体经济的货币政策工具,如普惠小微企业贷款延期支持工具、普惠小微企业信用贷款支持计划等,进一步完善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体系,持续增强服务中小微企业政策的针对性和含金量。从效果来看,经济社会流动性整体充裕,实体经济融资成本不断降低。金融市场快速从疫情影响中恢复,人民币强势反弹,人民币资产成为境外追逐热点,资本市场跨境资本流入增加。同时,宏观杠杆率保持相对稳定,也为未来货币政策操作提供了更多空间。
15日,国家统计局公布2020年1-11月份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和销售情况显示,1-11月份,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129492亿元,同比增长6.8%,增速比1-10月份提高0.5个百分点。其中,住宅投资95837亿元,增长7.4%,增速提高0.4个百分点。 从典型指标来看,数据均有所好转。1-11月份,房地产开发企业房屋施工面积902425万平方米,同比增长3.2%,增速比1-10月份提高0.2个百分点。房屋新开工面积201085万平方米,下降2.0%,降幅收窄0.6个百分点。房屋竣工面积59173万平方米,下降7.3%,降幅收窄1.9个百分点。商品房销售面积150834万平方米,同比增长1.3%,增速比1-10月份提高1.3个百分点。商品房销售额148969亿元,增长7.2%,增速提高1.4个百分点。 中原地产首席分析师张大伟表示,11月年内首次同比销售面积上涨。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计算,11月单月房地产销售面积为1.75亿平米,同比上涨12%,销售额为1.73万亿,同比上涨18.6%,也是我国历史上单月销售最多的11月。 上海易居房地产研究院研究员沈昕表示,3月以来随着各地房企复工复产,商品房销售逐渐恢复正常,同比降幅开始持续收窄,1-11月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同比转增。但从商品房成交均价来看,1-11月同比上涨5.8%,低于2018年和2019年同期,楼市整体呈现量增价稳的良好态势,基本实现了年初制定的平稳健康发展的目标。(梁倩)
文:任泽平 华炎雪 梁颖 事件 11月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7.0%,前值6.9%; 1-11月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2.6%,1-10月增1.8%; 1-11月房地产开发投资同比增6.8%,1-10月增6.3%; 11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5%,前值增4.3%; 11月出口(以美元计)同比21.1%,前值11.4%;进口(以美元计)同比4.5%,前值4.7%; 11月社会融资规模同比增长13.6%,前值13.7%;M2同比增10.7%,前值10.5%; 11月CPI同比-0.5%,前值0.5%;11月PPI同比-1.5%,前值-2.1%。 解读 一、核心观点:经济持续复苏,但不宜盲目乐观 1、疫后中国经济复苏的主逻辑 过去一年经济复苏的主逻辑:积极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发力,基建和房地产投资起到逆周期调节作用;海外供需缺口拉大,出口超预期高增。 展望未来,随着逆周期调节政策力度减弱,基建和房地产投资将面临放缓压力;更应关注经济内生动力的修复,消费仍受就业和居民收入抑制恢复缓慢,就业形势严峻,小微企业经营仍难。我们判断,2020年5月是政策顶,2021年1季度前后是经济顶,回归潜在增长率。 1)基建投资的快速反弹难以持续,将在近期见顶回落。基建投资是典型的逆周期对冲力量;随着经济逐步恢复,基建逆周期调节的必要性大幅下降,叠加地方财政压力大,挤压基建支出空间。1-10月全国财政收入同比-5.5%。 2)房地产短期看金融,随着5-6月以来货币政策回归正常化、边际收紧,未来房地产销售和投资均面临回落压力。11月房地产开发投资当月同比10.9%,较上月下滑1.8个百分点;商品房销售面积和销售额当月同比分别为12.0%和18.6%,较上月下降3.2和5.3个百分点。 3)出口面临下行压力,但仍有韧性。8月以来出口当月增速始终保持9%以上的高增长,主要是疫情相关的防疫物资、居家办公激增,中国生产替代效应、以及下半年来欧美需求恢复。明年随着疫苗大面积使用、欧美疫情逐步缓解,“疫情受益型”出口将放缓,但欧美需求端修复料将加快,海外供需缺口难以快速收窄,出口仍有韧性。 4)就业形势严峻,小微企业经营困难,居民收入下降,抑制消费。小微企业是解决就业的主力。1-11月全国城镇新增就业1099万人,较去年同期少增180万人,累计同比-14.1%;11月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5.2%,较去年同期高0.1个百分点。 2、当前宏观形势 1)工业生产加快,服务业逐步复苏。国内疫情防控得力,复工复产复商复市加快,经济自3月以来持续恢复。11月工业生产同比增长7.0%,三季度工业产能利用率为76.7%,在近几年同期中均属高位。11月服务业生产指数同比增长8%,比上月加快0.6个百分点,恢复至近两年来高位水平。11月制造业PMI为52.1%,服务业PMI为56.4%,连续九个月高于荣枯线。 2)三驾马车中,出口保持高增,房地产和基建略有回落,制造业投资修复明显,消费加快恢复但仍低迷。11月出口金额(以美元计)同比增长21.1%,连续4个月保持9%以上的高增速;基建投资当月同比5.9%,较上月下滑1.4个百分点;房地产开发投资当月同比10.9%,较上月下滑1.8个百分点;制造业投资当月同比12.5%,较上月上升8.8个百分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5.0%,较上月上升0.7个百分点,2019年全年增速8.0%。 3、建议 货币政策谈收紧为时尚早,宜保持观察。精准把握好力度和节奏,不要人为制造经济的大起大落。结构层面,流动性精准投向基建和实体经济,尤其受疫情影响严重的行业、中小微、民企、制造业、高新技术等领域。 财政政策的结构性效果比货币政策好,应继续发力基建尤其是新基建,打造中国经济新引擎。 “双循环”的核心是对内扩大内需、对外提升产业链安全,关键是三大抓手:新基建、城市群和放开生育。这是这些年我们在公共政策领域的三大建言和呼吁,但进展不同,新基建已经从学术讨论走向国家战略,城市群逐渐走向社会共识但尚未完全落实到公共政策,而全面放开生育则面临巨大的学术分歧和社会争议。 二、工业生产恢复至正常水平 11月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0%,较上月上升0.1个百分点。41个大类行业中有34个行业增加值保持同比增长;612种产品中有439种产品同比增长。 1)装备制造业和高技术制造业高位运行,电气机械、汽车继续快速增长。11月装备制造业和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分别增长11.4%、10.8%,快于规模以上工业4.4、3.8个百分点,装备制造业连续5个月保持10%以上增长。电气机械、汽车、金属制品和通用设备分别增长18.0%、11.1%、13.8%和10.2%,工业机器人(行情300024,诊股)、新能源汽车和微型电子计算机同比分别增长31.7%、99.0%和25.4%。 2)海外疫情反复,中国出口超预期,促进相关行业生产。11月医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3.6%,较上月上升5.4个百分点。 三、固定资产投资持续恢复,高技术产业投资增长较快 1-11月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同比2.6%,较1-10月上升0.8个百分点。分投资主体看,1-11月民间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同比0.2%,较1-10月上升0.9个百分点,增速年内首度转正;国有控股企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同比5.6%,较1-10月上升0.7个百分点。 1-11月高技术产业投资同比增长11.8%,较1-10月加快2.1个百分点。高技术产业投资中,其中高技术制造业和高技术服务业1-11月投资分别增长12.8%、10.0%。高技术制造业中,医药制造业、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投资分别增长27.3%、20.4%;高技术服务业中,电子商务服务业、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业投资分别增长32.2%、17.5%。社会领域投资同比增长11.2%,其中卫生、教育投资分别增长26.1%、13.9%。 四、房地产投资和销售维持高增长,但边际放缓 11月商品房销售面积和销售额当月同比分别为12.0%和18.6%,维持正增长,但分别较上月下滑3.2和5.3个百分点,边际放缓。房企通过降价促销、以价换量等政策加快销售回款,11月房地产开发资金来源当月同比增长17.2%,其中国内贷款、自筹资金、定金及预收款当月同比增长8.9%、20.0%和14.6%。 11月房地产投资当月同比10.9%,较上月下滑1.8个百分点;1-11月累计同比6.8%。土地市场整体量跌价升,土地购置面积当月同比增速为-15.6%,土地成交价款当月同比增长22.8%。施工方面,房企加快施工拉动建安投资,11月新开工和施工面积同比分别增长4.1%和11.9%,较上月上升0.6和13.8个百分点。 五、资金效应退却,基建投资有所回落 11月基建投资(含水电燃气)当月同比5.9%,较上月下滑1.4个百分点;1-11月累计同比3.3%。分行业看,电热燃水仍是主要支撑,水利环境设施投资边际改善。1-11月电热燃水投资累计同比17.5%;交运仓储投资累计同比2.0%,与上月相近;水利环境设施投资累计同比-0.3%,较1-10月上升0.9个百分点。交运仓储中,1-11月铁路和道路累计投资同比增速分别为2.0%和2.2%,分别较上月下滑1.2和0.5个百分点。 随着经济恢复,逆周期调节的必要性大幅下降,基建投资将见顶回落。1)截至10月底地方政府债券和已下达专项债额度已基本发行完毕,剩余尚未下达的专项额度特定用于补充中小银行资本金,因此后续基建投资中资金到位效应将消退。2)专项债对投向项目有较严格要求,优质基建项目储备不足,可能导致资金未被完全利用。3)1-10月国家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累计同比分别为-5.5%和-0.6%,财政收支差额较去年同期增长35.1%。 六、制造业投资修复明显 11月制造业投资当月同比12.5%,较上月上升8.8个百分点;1-11月累计同比-3.5%。中下游尤其是出口相关行业投资增速较高,11月农副食品加工、食品制造、纺织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医药制造、金属制品、专用设备、运输设备和电子设备制造业当月投资增速分别为14.5%、19.2%、13.8%、26.4%、76.0%、12.6%、13.2%、19.1%和36.4%。 企业盈利、出口和地产投资带动制造业投资快速修复。5月工业企业当月利润总额同比转正以来,工业企业利润持续修复,10月工业企业利润总额同比增长50.4%,企业投资意愿和能力增强;出口和地产投资的持续高景气度修复企业预期,提振制造业投资。 七、消费仍然低迷,就业形势严峻 11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5.0%,较上月上升0.7个百分点,但仍低于去年同期3个百分点;除汽车以外的消费品零售同比增长4.2%。分消费类型看,双十一促销带动商品零售增速加快恢复,餐饮消费增速由正转负。11月商品零售同比增长5.8%,较上月上升1.0个百分点;餐饮消费同比下降0.6%。升级类消费品增长较快,华为、苹果等新品发布推迟带动手机销售增长,通讯器材类、化妆品类、金银珠宝类商品同比分别增长43.6%、32.3%、24.8%,较上月上升35.5、14.0和8.1个百分点。必需品消费保持高位运行,粮油食品、饮料和烟酒消费同比分别为7.7%、21.6%和11.4%。汽车消费维持高增速,同比11.8%。装修需求持续释放,支撑地产产业链下游消费,建筑装潢材料同比分别为7.1%,较上月上升2.9个百分点。 就业形势严峻和居民收入下滑制约消费反弹,重视稳就业。1-11月全国城镇新增就业1099万人,较去年同期少增180万人,累计同比-14.1%;11月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5.2%,较去年同期高0.1个百分点。其中,25-59岁人口调查失业率为4.7%,较去年同期高0.1个百分点。前三季度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累计同比增长0.6%,较去年同期下降5.5个百分点。 八、出口增速再创新高,外需持续回暖 11月中国出口(以美元计)同比增长21.1%,较上月上升9.7个百分点,再创新高。主因外需回升、海外疫情形势严峻、出口替代效应持续、以及汇率变动。11月全球综合PMI为53.1%,美、欧制造业PMI为57.5%和53.8%,均在荣枯线以上,外需持续恢复。海运需求旺盛印证外需回升,上海航运交易所发布的中国出口集装箱运价综合指数(CCFI)处于2002年以来高位。11月出口金额的平均美元兑人民币汇率为6.71,较去年同期下降5.1%。 分产品看,主要出口产品出口增速均显著上升。11月高新技术产品、机电产品和七大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同比分别为21.1%、25.0%和24.8%,分别较上月上升16.9、12.1和7.1个百分点。其中,纺织纱线、塑料制品和医疗仪器及器械等防疫物资11月出口同比分别为21.0%、112.9%和38.2%,分别较上月上升6.1、15.0和8.2个百分点。家具、玩具等居家用品11月出口同比分别为41.9%和49.9%,较上月上升9.6和27.5个百分点,与圣诞节提前囤货有关。分地区看,对美、欧等经济体出口显著上升,11月对美国、欧盟出口同比分别为46.1%和8.6%,分别较上月上升23.6和15.7个百分点,对美出口金额达到数据历史以来最高点。 11月中国进口(以美元计)同比增长4.5%,较上月下滑0.2个百分点。除高新技术产品外进口均较上月有所下滑,大宗商品进口同比为负。11月农产品(行情000061,诊股)、机电产品和大宗商品进口金额同比分别为11.2%、10.7%和-10.1%,较上月下滑11.1、1.9和2.1个百分点。其中,占大宗商品比重较大的原油11月进口金额同比-34.4%、量价齐跌,大幅拖累大宗商品进口;铁矿砂和铜材进口金额同比分别为43.4%和31.1%。11月中国大豆进口金额增长21.3%,较上月下滑22.7个百分点。 九、信用扩张放缓 11月社融增速13.6%,环比回落0.1个百分点,信用扩张周期迎来下行拐点。11月新增社会融资规模2.13万亿元,同比多增1406亿元。存量社融规模283.25万亿元,同比增速13.6%,环比回落0.1个百分点。 从社融结构看,政府债券、信贷延续多增,但边际减弱。信用违约风险冲击下企业债券融资明显回落,监管加强、非标压降节奏加快,构成主要拖累。11月新增政府债券融资4000亿元,同比多增2284亿元,仍是社融主要支撑;新增人民币贷款1.53万亿元,同比多增1676亿元;表外融资减少2044亿元,同比多减981亿元;新增企业债券融资862亿元,同比、环比分别少增2468亿元、少增1660亿元;新增股票融资771亿元,同比多增247亿元。 从信贷结构看,企业和居民杠杆基本平稳。出口高增、制造业投资继续恢复、地产基建保持韧性,带动实体投融资需求回升,企业中长期贷款仍是主要支撑;短期与中长期居民贷款均延续多增。11月新增企业贷款7812亿元,同比多增1018亿元;短期贷款、中长期贷款、票据融资分别少增909亿元、多增1681亿元、微增180亿元;新增居民贷款7534亿元,同比多增703亿元。 11月M2同比增速10.7%,环比提升0.2个百分点。年末财政投放节奏加快,信贷投放节奏平稳,共同支撑M2增速小幅提升。从结构来看,1)企业存款增加8483亿元,同比少增173亿元。居民存款增加6334亿元,同比多增3868亿元。2)财政存款减少1857亿元,环比大幅多减1万亿元,年末财政投放节奏明显加快。M1同比增速10.0%,环比提升0.9个百分点,M2-M1剪刀差收窄至0.7%,为2018年3月以来最低。交易性需求持续恢复,实体经济活跃度继续上升。 十、猪周期下行拖累CPI由涨转跌,经济周期上升拉动PPI缓慢回升 11月CPI同比-0.5%,较上月下降1个百分点;环比-0.6%,较上月下降0.3个百分点。猪周期下行拖累CPI由涨转跌。食品价格同比-2.0%,较上月下滑4.2个百分点,影响CPI下降约0.44个百分点,主因食品供给端改善。其中,受猪肉生产恢复、供给改善影响,猪肉价格下降12.5%,降幅比上月扩大9.7个百分点,影响CPI下降约0.60个百分点,是拖累CPI下行的主要因素。非食品中,衣着、居住和交通和通信价格分别下降0.3%、0.6%和3.9%,医疗保健、教育文化和娱乐价格分别上涨1.5%和1.0%。 11月PPI同比-1.5%,降幅较上月收窄0.6个百分点;环比0.5%。出口和投资恢复带动金属相关行业价格上涨。其中,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价格同比上涨4.1%,较上个月上升1.2个百分点;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价格同比上涨2.0%,较上个月上升1.7个百分点。石油、煤炭及其他燃料加工业价格同比下降16.3%,降幅收窄2.2个百分点;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价格同比下降3.0%,降幅收窄3.0个百分点;煤炭开采和洗选业价格同比降2.9%,降幅收窄2.6个百分点。 十一、制造业PMI全面改善,非制造业PMI稳步回升 11月制造业PMI为52.1%,较上月上升0.7个百分点,连续九个月高于荣枯线。 1)供需关系改善,外需持续回暖。11月生产指数为54.7%,较上月上升0.8个百分点;新订单指数为53.9%,较上月上升1.1个百分点;新出口订单指数为51.5%,较上月上升0.5个百分点,连续三个月高于荣枯线。 2)小型企业恢复基础不牢,仍需政策纾困。大中小型企业PMI分别为53.0%、52.0%和50.1%,较上月上升0.4、1.4和0.7个百分点。小型企业生产指数和新订单指数分别为51.8%和50.5%,分别较上月上升0.1和0.8个百分点,供需两端有所恢复。但恢复基础不牢,资金紧张的小型企业占比为42.3%,仍需政策纾困。 11月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为56.4%,较上月上升0.2个百分点,连续九个月高于荣枯线。 1)建筑业高景气。建筑业商务活动指数为60.5%,连续八个月处于59%以上,维持高景气。建筑业生产活动有所加快,建筑业新订单指数为54.0%,较上月上升0.9个百分点;从业人员指数为54.4%,较上月上升1.2个百分点,反映建筑业企业为满足生产需要,用工需求有所增加。 2)服务业稳步恢复。服务业商务活动指数为55.7%,较上月上升0.2个百分点,稳步恢复。铁路运输、航空运输、电信广播电视卫星传输服务、金融等行业商务活动指数位于60.0%以上高位景气区间,业务总量明显增长;房地产、生态保护及环境治理等行业商务活动指数降至临界点以下,景气度有所回落。
工业生产稳中有升 工业出口明显加快 ——国家统计局工业司副司长江源解读11月份工业生产数据 11月份,随着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深入推进,工业生产呈现稳中有升、总体向好态势,产品增长面持续扩大,高技术制造业增速升至年内新高,装备制造业和消费品制造业增速加快,原材料行业稳定增长,工业品出口大幅上升。 一是工业生产平稳较快增长,累计增速继续回升。11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0%,较上月加快0.1个百分点,高于上年同期0.8个百分点。分三大门类看,采矿业增长2.0%,较上月回落1.5个百分点;制造业增长7.7%,较上月加快0.2个百分点,增速为2019年4月份以来最高;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增长5.4%,较上月加快1.4个百分点。1—11月份,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3%,较1—10月份加快0.5个百分点。 二是多数产品实现增长,增长面持续扩大。11月份,612种工业主要产品中,439种产品同比实现增长,增长面为71.7%,较上月继续提高1.9个百分点。1—11月份,331种产品同比实现增长,累计增长面为54.1%,较1—10月份继续提高2.6个百分点。 三是高技术制造业增速大幅加快,部分新兴产品高速增长。11月份,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0.8%,较上月大幅加快4.5个百分点,增速升至年内新高。其中,医药制造业、医疗仪器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业、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均实现两位数增长。分产品看,平衡车、智能手表、碳纤维、集成电路圆片、3D打印设备、半导体分立器件等新兴产品继续高速增长,增速分别为78.1%、76.3%、63.3%、62.0%、53.9%、34.4%。 四是装备制造业支撑作用持续增强,电子行业明显回升。11月份,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1.4%,较上月加快0.6个百分点,连续5个月保持两位数增长,对工业生产稳定向好的支撑作用持续增强。其中,电气机械、金属制品、汽车、专用设备、通用设备行业分别增长18.0%、13.8%、11.1%、10.5%、10.2%,增速均位居全部工业大类行业前列。工业第一大行业电子行业增长9.3%,较上月回升4.3个百分点,拉动全部规模以上工业增速加快0.4个百分点。分产品看,挖掘机、工业机器人、微型计算机设备、集成电路增速分别为49.9%、31.7%、25.4%、19.6%,保持较快增长;智能手机由降转增,当月产量增速回升较为明显;家用冷柜、吸尘器、微波炉等家电类产品增长均超过30%。新能源汽车受政策利好和新车型入市需求释放等因素推动,今年下半年以来持续较快增长,近两月产量均接近翻倍增长。 五是消费品制造业增速有所回升,医药行业增长明显加快。11月份,消费品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3.0%,较上月加快0.6个百分点。受国内外防疫产品需求旺盛、企业加大排产等因素拉动,医药行业增长13.6%,较上月大幅加快5.4个百分点,其中,基因工程药物、生物药品等细分行业生产增长尤为明显;化纤、纺织、家具、造纸行业分别增长6.6%、6.5%、4.4%、4.2%,保持稳定增长;烟草行业降幅较上月明显收窄。 六是原材料制造业增速小幅回落,重点产品生产总体稳定。11月份,原材料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2%,较上月回落0.4个百分点,增速仍高于全部规模以上工业0.2个百分点。其中,钢铁、化工、建材行业分别增长9.6%、9.2%、7.7%,继续保持7%以上较快增长。重点产品生产形势均较为稳定,乙烯、钢材分别增长11.6%、10.8%,初级形态塑料、水泥、平板玻璃、粗钢等增速均超过7%。 七是工业产品出口增速明显加快,电子、电气机械行业出口继续大幅上升。11月份,工业产品出口交货值同比增长9.1%,较上月加快4.8个百分点,增速为2019年以来最高。主要行业出口情况进一步改善,其中,电子、电气机械行业出口分别增长14.8%、18.3%,较上月大幅加快8.2、6.6个百分点;汽车、金属制品、专用设备行业出口增速分别为20.4%、13.8%、13.3%,均保持较快增长。 当前,海外疫情持续蔓延,对国际产业链供应链安全造成冲击,加之国内散发性疫情影响,工业生产全面恢复不确定性增多。下阶段,应进一步统筹好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稳定产业链供应链,持续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和消费潜力,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持续巩固工业经济稳定向好态势。
投资增速稳步回升 民间投资增速由负转正 ——国家统计局投资司首席统计师丁勇解读2020年1—11月份投资数据 随着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成效持续显现,投资延续稳定恢复态势,增速进一步回升,结构继续优化。1—11月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同比增长2.6%,增速比1—10月份加快0.8个百分点。1—11月份固定资产投资呈现以下特点: 一、三大领域投资继续改善,基础设施投资增长加快 基础设施投资增长加快。1—11月份,基础设施投资同比增长1.0%,增速比1—10月份加快0.3个百分点。其中,信息传输业投资增长19.0%,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业投资增长8.5%,水利管理业投资增长3.1%,铁路运输业投资和道路运输业投资分别增长2.0%和2.2%,公共设施管理业投资降幅收窄0.7个百分点。 制造业投资降幅进一步收窄。1—11月份,制造业投资同比下降3.5%,降幅比1—10月份收窄1.8个百分点。原材料制造业投资增长0.1%,而1—10月份为下降1.8%,其中,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投资增长25.4%,石油加工、炼焦及其他燃料加工业投资增长6.1%。装备制造业投资降幅收窄1.6个百分点,消费品制造业投资降幅收窄2.0个百分点。 房地产开发投资平稳增长。1—11月份,房地产开发投资同比增长6.8%,增速比1—10月份加快0.5个百分点,其中,住宅投资增长7.4%,增速加快0.4个百分点。房地产开发企业到位资金增长6.6%,增速加快1.1个百分点。房地产开发企业房屋新开工面积下降2.0%,降幅收窄0.6个百分点。 二、民间投资实现增长,高技术产业投资保持快速增长 民间投资增速由负转正。1—11月份,民间投资同比增长0.2%,1—10月份为下降0.7%。其中,农林牧渔业民间投资增长12.4%,增速加快0.6个百分点;房地产开发民间投资增长6.8%,增速加快0.4个百分点;教育民间投资增长8.0%,增速加快0.9个百分点;制造业民间投资降幅收窄1.9个百分点。 高技术产业投资持续加快。1—11月份,高技术产业投资同比增长11.8%,增速比1—10月份加快2.1个百分点,增速自1—5月份转正后持续回升。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增长12.8%,增速比1—10月份加快2.8个百分点,其中,医药制造业投资增长27.3%,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投资增长20.4%,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投资增长9.9%,医疗仪器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业投资增长7.6%。高技术服务业投资增长10.0%,增速比1—10月份加快0.6个百分点,其中,电子商务服务业投资增长32.2%,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业投资增长17.5%,信息服务业投资增长16.1%。 三、民生领域投资快速增长,畜牧业投资高速增长 1—11月份,社会领域投资同比增长11.2%,增速比1—10月份加快0.6个百分点。其中,教育投资增长13.9%,增速加快0.8个百分点;卫生投资增长26.1%,增速加快2.0个百分点。 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投资同比增长17.5%,增速比1—10月份回落0.7个百分点,但比去年同期加快13.9个百分点。其中,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投资增长16.8%,燃气生产和供应业投资增长10.8%,水的生产和供应业投资增长21.7%。 畜牧业投资同比增长89.8%,增速比1—10月份加快3.5个百分点。其中,猪的饲养业投资增长156.7%,家禽饲养业投资增长41.2%。 四、投资到位资金增长加快,新开工项目计划总投资保持快速增长 1—11月份,投资到位资金同比增长6.9%,增速比1—10月份加快0.9个百分点,比去年同期加快2.8个百分点,其中国家预算资金增速高达31.4%。新开工项目计划总投资增长12.5%,持续处于快速增长区间。投资到位资金与新开工项目保持较快增长将对全年投资增速的进一步回升起到支撑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