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统计局服务业调查中心 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 一、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运行情况 10月份,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为51.4%,虽比上月微落0.1个百分点,但自3月份以来连续位于临界点以上,表明制造业总体持续回暖。 从企业规模看,大型企业PMI为52.6%,略高于上月0.1个百分点;中型企业PMI为50.6%,比上月微落0.1个百分点;小型企业PMI为49.4%,比上月下降0.7个百分点。 从分类指数看,在构成制造业PMI的5个分类指数中,生产指数、新订单指数和供应商配送时间指数均高于临界点,原材料库存指数和从业人员指数均低于临界点。 生产指数为53.9%,虽比上月微落0.1个百分点,但仍高于临界点,表明制造业生产量继续增长。 新订单指数为52.8%,与上月持平,表明制造业市场需求保持稳定恢复。 原材料库存指数为48.0%,比上月下降0.5个百分点,表明制造业主要原材料库存量有所减少。 从业人员指数为49.3%,比上月下降0.3个百分点,表明制造业企业用工景气度小幅降低。 供应商配送时间指数为50.6%,虽比上月微落0.1个百分点,但仍高于临界点,表明制造业原材料供应商交货时间较上月加快。 表1 中国制造业PMI及构成指数(经季节调整) 单位:% PMI 生产 新订单 原材料 库存 从业人员 供应商配送时间 2019年10月 49.3 50.8 49.6 47.4 47.3 50.1 2019年11月 50.2 52.6 51.3 47.8 47.3 50.5 2019年12月 50.2 53.2 51.2 47.2 47.3 51.1 2020年1月 50.0 51.3 51.4 47.1 47.5 49.9 2020年2月 35.7 27.8 29.3 33.9 31.8 32.1 2020年3月 52.0 54.1 52.0 49.0 50.9 48.2 2020年4月 50.8 53.7 50.2 48.2 50.2 50.1 2020年5月 50.6 53.2 50.9 47.3 49.4 50.5 2020年6月 50.9 53.9 51.4 47.6 49.1 50.5 2020年7月 51.1 54.0 51.7 47.9 49.3 50.4 2020年8月 51.0 53.5 52.0 47.3 49.4 50.4 2020年9月 51.5 54.0 52.8 48.5 49.6 50.7 2020年10月 51.4 53.9 52.8 48.0 49.3 50.6 表2 中国制造业PMI其他相关指标情况(经季节调整) 单位:% 新出口 订单 进口 采购量 主要原材料购进价格 出厂 价格 产成品 库存 在手 订单 生产经营活动预期 2019年10月 47.0 46.9 49.8 50.4 48.0 46.7 44.9 54.2 2019年11月 48.8 49.8 51.0 49.0 47.3 46.4 44.9 54.9 2019年12月 50.3 49.9 51.3 51.8 49.2 45.6 45.0 54.4 2020年1月 48.7 49.0 51.6 53.8 49.0 46.0 46.3 57.9 2020年2月 28.7 31.9 29.3 51.4 44.3 46.1 35.6 41.8 2020年3月 46.4 48.4 52.7 45.5 43.8 49.1 46.3 54.4 2020年4月 33.5 43.9 52.0 42.5 42.2 49.3 43.6 54.0 2020年5月 35.3 45.3 50.8 51.6 48.7 47.3 44.1 57.9 2020年6月 42.6 47.0 51.8 56.8 52.4 46.8 44.8 57.5 2020年7月 48.4 49.1 52.4 58.1 52.2 47.6 45.6 57.8 2020年8月 49.1 49.0 51.7 58.3 53.2 47.1 46.0 58.6 2020年9月 50.8 50.4 53.6 58.5 52.5 48.4 46.1 58.7 2020年10月 51.0 50.8 53.1 58.8 53.2 44.9 47.2 59.3 二、中国非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运行情况 10月份,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为56.2%,比上月上升0.3个百分点,连续8个月高于临界点,非制造业复苏步伐有所加快。 分行业看,建筑业商务活动指数为59.8%,低于上月0.4个百分点。服务业商务活动指数为55.5%,比上月上升0.3个百分点。从行业情况看,铁路运输业、航空运输业、住宿业、电信广播电视卫星传输服务、文化体育娱乐业等行业商务活动指数位于60.0%以上,资本市场服务等行业商务活动指数位于临界点以下。 新订单指数为53.0%,虽比上月回落1.0个百分点,但仍高于临界点,表明非制造业市场需求继续改善。分行业看,建筑业新订单指数为53.1%,比上月回落3.8个百分点;服务业新订单指数为52.9%,比上月回落0.6个百分点。 投入品价格指数为50.9%,比上月上升0.3个百分点,表明非制造业企业用于经营活动的投入品价格总体继续上涨。分行业看,建筑业投入品价格指数为52.9%,比上月上升1.6个百分点;服务业投入品价格指数为50.6%,比上月上升0.1个百分点。 销售价格指数为49.4%,比上月回升0.5个百分点,表明非制造业销售价格总体回落幅度有所收窄。分行业看,建筑业销售价格指数为52.3%,比上月上升1.3个百分点;服务业销售价格指数为48.9%,比上月回升0.4个百分点。 从业人员指数为49.4%,比上月回升0.3个百分点,表明非制造业用工景气度有所改善。分行业看,建筑业从业人员指数为53.2%,比上月回落1.4个百分点;服务业从业人员指数为48.7%,比上月回升0.6个百分点。 业务活动预期指数为62.9%,比上月微落0.1个百分点,继续位于高位景气区间,表明非制造业企业信心保持稳定。分行业看,建筑业业务活动预期指数为67.1%,比上月回落0.7个百分点;服务业业务活动预期指数为62.2%,与上月持平。 表3 中国非制造业主要分类指数(经季节调整) 单位:% 商务活动 新订单 投入品 价格 销售价格 从业人员 业务活动 预期 2019年10月 52.8 49.4 51.3 48.9 48.2 60.7 2019年11月 54.4 51.3 53.2 51.3 49.0 61.0 2019年12月 53.5 50.4 52.4 50.3 48.3 59.1 2020年1月 54.1 50.6 53.3 50.5 48.6 59.6 2020年2月 29.6 26.5 49.3 43.9 37.9 40.0 2020年3月 52.3 49.2 49.4 46.1 47.7 57.3 2020年4月 53.2 52.1 49.0 45.4 48.6 60.1 2020年5月 53.6 52.6 52.0 48.6 48.5 63.9 2020年6月 54.4 52.7 52.9 49.5 48.7 60.3 2020年7月 54.2 51.5 53.0 50.1 48.1 62.2 2020年8月 55.2 52.3 51.9 50.1 48.3 62.1 2020年9月 55.9 54.0 50.6 48.9 49.1 63.0 2020年10月 56.2 53.0 50.9 49.4 49.4 62.9 表4 中国非制造业其他分类指数(经季节调整) 单位:% 新出口订单 在手订单 存货 供应商配送时间 2019年10月 48.1 44.0 46.7 51.8 2019年11月 48.8 44.6 47.4 52.1 2019年12月 47.8 44.5 47.2 52.2 2020年1月 48.4 43.6 47.2 52.1 2020年2月 26.8 35.2 39.3 28.3 2020年3月 38.6 43.0 46.1 46.4 2020年4月 35.5 43.4 47.0 51.0 2020年5月 41.3 44.3 47.8 52.9 2020年6月 43.3 44.8 48.0 52.1 2020年7月 44.5 44.9 48.1 51.9 2020年8月 45.1 44.6 48.5 52.4 2020年9月 49.1 46.3 48.5 52.2 2020年10月 47.0 44.9 48.7 52.3 三、中国综合PMI产出指数运行情况 10月份,综合PMI产出指数为55.3%,比上月上升0.2个百分点,表明我国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继续加快恢复。 附注 1.主要指标解释 采购经理指数(PMI),是通过对企业采购经理的月度调查结果统计汇总、编制而成的指数,它涵盖了企业采购、生产、流通等各个环节,包括制造业和非制造业领域,是国际上通用的监测宏观经济走势的先行性指数之一,具有较强的预测、预警作用。综合PMI产出指数是PMI指标体系中反映当期全行业(制造业和非制造业)产出变化情况的综合指数。PMI高于50%时,反映经济总体较上月扩张;低于50%,则反映经济总体较上月收缩。 2.调查范围 涉及《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4754-2017)中制造业的31个行业大类,3000家调查样本;非制造业的37个行业大类,4000家调查样本。 3.调查方法 采购经理调查采用PPS(Probability Proportional to Size)抽样方法,以制造业或非制造业行业大类为层,行业样本量按其增加值占全部制造业或非制造业增加值的比重分配,层内样本使用与企业主营业务收入成比例的概率抽取。 本调查由国家统计局直属调查队具体组织实施,利用国家统计联网直报系统对企业采购经理进行月度问卷调查。 4.计算方法 (1)分类指数的计算方法。制造业采购经理调查指标体系包括生产、新订单、新出口订单、在手订单、产成品库存、采购量、进口、主要原材料购进价格、出厂价格、原材料库存、从业人员、供应商配送时间、生产经营活动预期等13个分类指数。非制造业采购经理调查指标体系包括商务活动、新订单、新出口订单、在手订单、存货、投入品价格、销售价格、从业人员、供应商配送时间、业务活动预期等10个分类指数。分类指数采用扩散指数计算方法,即正向回答的企业个数百分比加上回答不变的百分比的一半。由于非制造业没有合成指数,国际上通常用商务活动指数反映非制造业经济发展的总体变化情况。 (2)制造业PMI指数的计算方法。制造业PMI是由5个扩散指数(分类指数)加权计算而成。5个分类指数及其权数是依据其对经济的先行影响程度确定的。具体包括:新订单指数,权数为30%;生产指数,权数为25%;从业人员指数,权数为20%;供应商配送时间指数,权数为15%;原材料库存指数,权数为10%。其中,供应商配送时间指数为逆指数,在合成制造业PMI指数时进行反向运算。 (3)综合PMI产出指数的计算方法。综合PMI产出指数由制造业生产指数与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加权求和而成,权数分别为制造业和非制造业占GDP的比重。 5.季节调整 采购经理调查是一项月度调查,受季节因素影响,数据波动较大。现发布的指数均为季节调整后的数据。
划重点: 10月份,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为51.4%,虽比上月微落0.1个百分点,但自3月份以来连续位于临界点以上,表明制造业总体持续回暖。 10月份,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为56.2%,比上月上升0.3个百分点,连续8个月高于临界点,非制造业复苏步伐有所加快。 10月份,综合PMI产出指数为55.3%,比上月上升0.2个百分点,表明我国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继续加快恢复。 2020年10月中国采购经理指数运行情况 国家统计局服务业调查中心 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 一、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运行情况 10月份,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为51.4%,虽比上月微落0.1个百分点,但自3月份以来连续位于临界点以上,表明制造业总体持续回暖。 从企业规模看,大型企业PMI为52.6%,略高于上月0.1个百分点;中型企业PMI为50.6%,比上月微落0.1个百分点;小型企业PMI为49.4%,比上月下降0.7个百分点。 从分类指数看,在构成制造业PMI的5个分类指数中,生产指数、新订单指数和供应商配送时间指数均高于临界点,原材料库存指数和从业人员指数均低于临界点。 生产指数为53.9%,虽比上月微落0.1个百分点,但仍高于临界点,表明制造业生产量继续增长。 新订单指数为52.8%,与上月持平,表明制造业市场需求保持稳定恢复。 原材料库存指数为48.0%,比上月下降0.5个百分点,表明制造业主要原材料库存量有所减少。 从业人员指数为49.3%,比上月下降0.3个百分点,表明制造业企业用工景气度小幅降低。 供应商配送时间指数为50.6%,虽比上月微落0.1个百分点,但仍高于临界点,表明制造业原材料供应商交货时间较上月加快。 二、中国非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运行情况 10月份,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为56.2%,比上月上升0.3个百分点,连续8个月高于临界点,非制造业复苏步伐有所加快。 分行业看,建筑业商务活动指数为59.8%,低于上月0.4个百分点。服务业商务活动指数为55.5%,比上月上升0.3个百分点。从行业情况看,铁路运输业、航空运输业、住宿业、电信广播电视卫星传输服务、文化体育娱乐业等行业商务活动指数位于60.0%以上,资本市场服务等行业商务活动指数位于临界点以下。 新订单指数为53.0%,虽比上月回落1.0个百分点,但仍高于临界点,表明非制造业市场需求继续改善。分行业看,建筑业新订单指数为53.1%,比上月回落3.8个百分点;服务业新订单指数为52.9%,比上月回落0.6个百分点。 投入品价格指数为50.9%,比上月上升0.3个百分点,表明非制造业企业用于经营活动的投入品价格总体继续上涨。分行业看,建筑业投入品价格指数为52.9%,比上月上升1.6个百分点;服务业投入品价格指数为50.6%,比上月上升0.1个百分点。 销售价格指数为49.4%,比上月回升0.5个百分点,表明非制造业销售价格总体回落幅度有所收窄。分行业看,建筑业销售价格指数为52.3%,比上月上升1.3个百分点;服务业销售价格指数为48.9%,比上月回升0.4个百分点。 从业人员指数为49.4%,比上月回升0.3个百分点,表明非制造业用工景气度有所改善。分行业看,建筑业从业人员指数为53.2%,比上月回落1.4个百分点;服务业从业人员指数为48.7%,比上月回升0.6个百分点。 业务活动预期指数为62.9%,比上月微落0.1个百分点,继续位于高位景气区间,表明非制造业企业信心保持稳定。分行业看,建筑业业务活动预期指数为67.1%,比上月回落0.7个百分点;服务业业务活动预期指数为62.2%,与上月持平。 三、中国综合PMI产出指数运行情况 10月份,综合PMI产出指数为55.3%,比上月上升0.2个百分点,表明我国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继续加快恢复。 附注 1.主要指标解释 采购经理指数(PMI),是通过对企业采购经理的月度调查结果统计汇总、编制而成的指数,它涵盖了企业采购、生产、流通等各个环节,包括制造业和非制造业领域,是国际上通用的监测宏观经济走势的先行性指数之一,具有较强的预测、预警作用。综合PMI产出指数是PMI指标体系中反映当期全行业(制造业和非制造业)产出变化情况的综合指数。PMI高于50%时,反映经济总体较上月扩张;低于50%,则反映经济总体较上月收缩。 2.调查范围 涉及《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4754-2017)中制造业的31个行业大类,3000家调查样本;非制造业的37个行业大类,4000家调查样本。 3.调查方法 采购经理调查采用PPS(Probability Proportional to Size)抽样方法,以制造业或非制造业行业大类为层,行业样本量按其增加值占全部制造业或非制造业增加值的比重分配,层内样本使用与企业主营业务收入成比例的概率抽取。 本调查由国家统计局直属调查队具体组织实施,利用国家统计联网直报系统对企业采购经理进行月度问卷调查。 4.计算方法 (1)分类指数的计算方法。制造业采购经理调查指标体系包括生产、新订单、新出口订单、在手订单、产成品库存、采购量、进口、主要原材料购进价格、出厂价格、原材料库存、从业人员、供应商配送时间、生产经营活动预期等13个分类指数。非制造业采购经理调查指标体系包括商务活动、新订单、新出口订单、在手订单、存货、投入品价格、销售价格、从业人员、供应商配送时间、业务活动预期等10个分类指数。分类指数采用扩散指数计算方法,即正向回答的企业个数百分比加上回答不变的百分比的一半。由于非制造业没有合成指数,国际上通常用商务活动指数反映非制造业经济发展的总体变化情况。 (2)制造业PMI指数的计算方法。制造业PMI是由5个扩散指数(分类指数)加权计算而成。5个分类指数及其权数是依据其对经济的先行影响程度确定的。具体包括:新订单指数,权数为30%;生产指数,权数为25%;从业人员指数,权数为20%;供应商配送时间指数,权数为15%;原材料库存指数,权数为10%。其中,供应商配送时间指数为逆指数,在合成制造业PMI指数时进行反向运算。 (3)综合PMI产出指数的计算方法。综合PMI产出指数由制造业生产指数与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加权求和而成,权数分别为制造业和非制造业占GDP的比重。 5.季节调整 采购经理调查是一项月度调查,受季节因素影响,数据波动较大。现发布的指数均为季节调整后的数据。
10月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与上月基本持平 连续八个月处于扩张区间 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连续三个月回升 ——国家统计局服务业调查中心高级统计师赵庆河解读2020年10月中国采购经理指数 2020年10月31日国家统计局服务业调查中心和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发布了中国采购经理指数。对此,国家统计局服务业调查中心高级统计师赵庆河进行了解读。 随着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的各项政策措施持续发力,我国经济延续稳定恢复态势。10月份,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为51.4%,与上月基本持平;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和综合PMI产出指数为56.2%和55.3%,分别高于上月0.3和0.2个百分点,连续保持回升势头。 一、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保持稳定 10月份,制造业PMI为51.4%,虽略低于上月0.1个百分点,但自7月份以来始终位于51.0%及以上,已连续8个月处于扩张区间,制造业总体持续回暖。本月主要特点: 一是产需保持较快恢复。生产指数为53.9%,比上月微落0.1个百分点,新订单指数为52.8%,与上月持平,均持续位于临界点以上,表明制造业生产继续回升,需求稳步改善。从行业情况看,部分传统制造业恢复有所加快,其中,纺织、化学纤维及橡胶塑料制品、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金属制品等行业生产指数和新订单指数较上月均有不同程度上升。 二是进出口指数在荣枯线以上同步回升。本月新出口订单指数和进口指数为51.0%和50.8%,分别高于上月0.2和0.4个百分点,均连续两个月位于扩张区间,主要是稳外贸稳外资政策效应持续显现,叠加近期世界主要经济体制造业恢复性改善,我国进出口进一步回暖。 三是需求持续回暖带动价格回升。主要原材料购进价格指数和出厂价格指数为58.8%和53.2%,分别高于上月0.3和0.7个百分点,均为近期高点。在调查的21个行业中,有9个行业的主要原材料购进价格指数和11个行业的出厂价格指数高于上月。其中,纺织、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化学纤维及橡胶塑料制品等行业的两个价格指数升幅最为明显,反映相关行业市场活跃度有所提升。 四是企业信心不断增强。本月企业生产经营活动预期指数升至59.3%,高于上月0.6个百分点,企业对行业发展信心加快恢复。从行业情况看,纺织、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通用设备、专用设备、汽车等12个行业的生产经营活动预期指数均位于60.0%及以上的高位景气区间,表明企业对市场预期较为乐观。 调查结果还显示,大、中型企业PMI分别为52.6%和50.6%,均与上月基本持平,运行总体稳定。小型企业PMI为49.4%,低于上月0.7个百分点,降至荣枯线以下;同时,小型企业新订单指数有所回落,明显低于制造业总体水平,显示出小型企业市场需求尤显不足。此外,部分调查企业反映,随着近期境外多国疫情出现反弹,企业面临进口原料采购周期加长,运输成本增加等压力。 二、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连续三个月回升 10月份,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为56.2%,比上月上升0.3个百分点,为年内高点,非制造业复苏步伐有所加快。 服务业恢复态势向好。服务业商务活动指数继续回升,为55.5%,高于上月0.3个百分点,服务业保持稳中有升的复苏势头。从行业情况看,在国庆、中秋双节带动下,居民出行意愿增强,消费需求加快释放,铁路运输、航空运输、住宿餐饮、文化体育娱乐等行业商务活动指数位于59.0%以上较高运行区间,相关行业市场更趋活跃;批发零售、生态保护及环境治理等行业商务活动指数继续位于临界点以上,且均高于上月2.5个百分点以上,企业业务总量增长加快。同时,资本市场服务等行业商务活动指数低于临界点,行业景气度偏弱。从市场预期看,业务活动预期指数为62.2%,连续4个月位于60.0%以上高位景气区间,企业对行业持续复苏较为乐观。 建筑业继续较快增长。建筑业商务活动指数为59.8%,虽低于上月0.4个百分点,但仍保持较高景气水平,运行总体平稳。本月土木工程建筑业商务活动指数、新订单指数和从业人员指数分别为62.3%、56.6%和51.2%,比上月上升4.4、0.5和2.2个百分点,表明随着新签订的工程合同量增长,企业用工量增加,基础设施建设生产活动有所加快。 三、综合PMI产出指数稳中有升 10月份,综合PMI产出指数为55.3%,高于上月0.2个百分点,我国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加快恢复。构成综合PMI产出指数的制造业生产指数和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分别为53.9%和56.2%。
今日上午10点,国家统计局正式发布中国经济三季度“成绩单”。据披露,前三季度GDP为722786亿元,同比增0.7%。分季度看,一季度同比下降6.8%,二季度增长3.2%,三季度增长4.9%。不过,机构对三季度GDP增速预期为5.2%,稍稍低于市场预期。 9月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实际增长6.9%,环比提升1.3个百分点,较8月有所加快。可见供给端已经完全回到了疫情之前,但重要的是需求端能不能快速修复。 (来源:统计局) 需求端分项来看,前9月,中国零售总额为273324亿元,同比下降7.2%。其中,9月增速为3.3%,环比提升2.8个百分点,较8月1.6%的环比增速,有所加快。边际增速加快,这对于中国经济绝对是一个好消息。 (来源:统计局) 其中,9月份汽车零售总额为3866亿元,同比增长11.2%,成为消费进一步回暖的重要推手。这跟国家与地方频频出台的汽车消费、新能源汽车等政策有关。其中,9月,特斯拉、比亚迪、蔚来、小鹏、理想、威马均取得超预期的可观增速。 (来源:统计局) 前9月,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436530亿元,同比增长0.8%。这是继新冠疫情发生以来首次增速转正。但环比增速仅为0.5个百分点,较8月1.3%环比增速,有所趋缓,可见固定投资对于经济的拉动稍显乏力。 (来源:统计局) 细分来看,前9月,房地产投资103484亿元,同比增长5.6%,增速比1—8月份提高1个百分点,增速斜率仍然趋缓。未来,房住不炒的大背景下,房地产仍然是稳经济重要组成部分,但边际拉动的效应会越渐乏力。 (来源:统计局) “三条红线”之下,房企开启花式抢收回款,恒大打响第一枪,9月初,恒大召开营销大会,并正式下达“金九银十”销售2000亿元的营销目标,同时还宣布全国619个楼盘全线7折优惠。9月1日至10月8日38天内,恒大实现合约销售额1416.3亿元,合约销售面积1641.7万平方米,累计实现合约销售5922.5亿元,已完成全年6500亿销售目标的91.1%。 促销抢收是为了补充现金流,因为“三条红线”对于房企融资端的压力很大。据同策研究院监测数据显示,9月40家典型房企融资总额腰斩,合计为402.14亿元,环比降幅达到51.41%,也就是说,房企新增债务规模有所减少。 基建投资方面,前9月同比增长0.2%,环比提升0.5个百分点,与总固定投资增速保持一致。但增速绝对值仍然偏低,可见以政府可以着力的基建,未能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有利武器。 制造业投资领域,前9月制造业投资仍然大幅下滑6.5%,降幅收窄1.6个百分点,仍然是投资细分领域表现最差的。该细分领域短时间内较难有所起色。我们看看PPI就知道了。9月, PPI同比下降2.1%,较上月扩大0.1个百分点。 进出口方面,据此前海关总署网站公布的数据显示,以美元计,9月出口同比增长9.9%,较上月小幅扩张0.4个百分点,高于预期。进口同比增长13.2%,较上月大幅反弹,远高于预期。 (来源:中金公司) 本次出口数据基本延续此前扩张的态势,结构上,地产后周期、居家办公品、机械设备表现较好,但防疫物资增速趋于平缓。这跟全球疫情二次爆发密切相关,也成为三季度经济向好的一个推动力因素。不过,未来还能否继续成为经济增长的亮点,不确定因素较大。 整体而言,中国三季度经济取得+4.9%的增速,在全球来看亮瞎众人,但仍然稍稍低于此前非常乐观的市场预期。对于资本市场有何影响? 今日早盘,上证指数在银行、保险、地产等板块的带动下,快速走高至1%。不过,在9点55分,小幅跳水,并在10点公布经济数据之后,一度快要翻绿,而创业板指更是快速走弱1.5%。 (来源:Wind)
[摘要]初步核算,前三季度国内生产总值722786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0.7%。分季度看,一季度同比下降6.8%,二季度增长3.2%,三季度增长4.9%。 前三季度,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巨大冲击和复杂严峻的国内外环境,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各地区各部门科学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有力有效推动生产生活秩序恢复,前三季度经济增速由负转正,供需关系逐步改善,市场活力动力增强,就业民生较好保障,国民经济延续稳定恢复态势,社会大局保持稳定。 初步核算,前三季度国内生产总值722786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0.7%。分季度看,一季度同比下降6.8%,二季度增长3.2%,三季度增长4.9%。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48123亿元,同比增长2.3%;第二产业增加值274267亿元,增长0.9%;第三产业增加值400397亿元,增长0.4%。从环比看,三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增长2.7%。 一、农业生产形势较好,秋粮有望再获丰收 前三季度,农业(种植业)增加值同比增长3.8%,增速与上半年持平;其中,三季度增长3.9%。全国夏粮早稻产量合计17010万吨,比上年增加224万吨。秋粮播种面积稳中有增,主要秋粮作物总体长势较好,秋粮生产有望再获丰收。粮食种植结构持续优化,优质稻谷与大豆播种面积进一步扩大。前三季度,牛奶产量同比增长8.1%,禽蛋产量增长5.1%;猪牛羊禽肉产量下降4.7%,降幅比上半年收窄6.1个百分点,其中禽肉产量增长6.5%,牛肉、羊肉、猪肉产量分别下降1.7%、1.8%、10.8%,降幅分别比上半年收窄1.7、0.7、8.3个百分点。生猪生产逐步恢复。三季度末,生猪存栏37039万头,同比增长20.7%;其中,能繁殖母猪存栏3822万头,增长28.0%。 二、工业生产加快,高技术制造业和装备制造业较快增长 前三季度,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2%,上半年为下降1.3%。其中,三季度同比增长5.8%,比二季度加快1.4个百分点。9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9%,增速比8月份加快1.3个百分点,连续6个月增长;环比增长1.18%。前三季度,分经济类型看,国有控股企业增加值同比增长0.9%;股份制企业增长1.5%,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增长0.3%;私营企业增长2.1%。分三大门类看,采矿业增加值同比下降0.6%,降幅比上半年收窄0.5个百分点;制造业增长1.7%,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增长0.8%,上半年分别为下降1.4%、0.9%。前三季度,高技术制造业、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分别增长5.9%、4.7%。从产品产量看,前三季度,载货汽车,挖掘、铲土运输机械,工业机器人,集成电路产量同比分别增长23.4%、20.2%、18.2%、14.7%。1-8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37167亿元,同比下降4.4%,降幅比1-7月份收窄3.7个百分点。9月份,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为51.5%,比8月份上升0.5个百分点,连续7个月位于临界点之上。 三、服务业稳步复苏,现代服务业增势较好 前三季度,服务业实现稳步复苏。三季度,服务业增加值增长4.3%,增速比二季度加快2.4个百分点。前三季度,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金融业等现代服务业行业增加值分别增长15.9%、7.0%,分别比上半年提高1.4、0.4个百分点。全国服务业生产指数同比下降2.6%,降幅比上半年收窄3.5个百分点;其中,9月份增长5.4%,比8月份加快1.4个百分点。1-8月份,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营业收入同比下降2.5%,降幅比1-7月份收窄1.3个百分点;其中,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增长11.4%。9月份,服务业商务活动指数为55.2%,比8月份上升0.9个百分点。其中,交通运输、电信互联网软件、住宿餐饮等行业商务活动指数保持在60%以上。从市场预期看,服务业业务活动预期指数为62.2%,比8月份上升0.9个百分点。 四、市场销售明显改善,网上零售持续较快增长 前三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73324亿元,同比下降7.2%,降幅比上半年收窄4.2个百分点;其中三季度增长0.9%,季度增速年内首次转正。9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5295亿元,同比增长3.3%,增速比8月份加快2.8个百分点,连续2个月增长。前三季度,按经营单位所在地分,城镇消费品零售额236843亿元,下降7.3%;乡村消费品零售额36481亿元,下降6.7%。按消费类型分,餐饮收入25226亿元,下降23.9%;商品零售248098亿元,下降5.1%。消费升级类商品销售较快增长,通讯器材类、体育娱乐用品类、化妆品类商品零售额分别增长7.2%、6.8%、4.5%。前三季度全国网上零售额80065亿元,同比增长9.7%,增速比上半年加快2.4个百分点。其中,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66477亿元,增长15.3%,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为24.3%。 五、固定资产投资增速由负转正,高技术产业和社会领域投资持续回升 前三季度,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436530亿元,同比增长0.8%,增速年内首次由负转正,上半年为下降3.1%。分领域看,基础设施投资增长0.2%,增速年内首次由负转正,上半年为下降2.7%;制造业投资下降6.5%,降幅比上半年收窄5.2个百分点;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长5.6%,增速比上半年提高3.7个百分点。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117073万平方米,下降1.8%,降幅比上半年收窄6.6个百分点;商品房销售额115647亿元,增长3.7%,上半年为下降5.4%。分产业看,第一产业投资增长14.5%,增速比上半年提高10.7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投资下降3.4%,降幅比上半年收窄4.9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投资增长2.3%,上半年为下降1.0%。民间投资243998亿元,下降1.5%,降幅比上半年收窄5.8个百分点。高技术产业投资增长9.1%,增速比上半年提高2.8个百分点;其中高技术制造业和高技术服务业投资分别增长9.3%和8.7%。高技术制造业中,医药制造业、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投资分别增长21.2%、9.3%;高技术服务业中,电子商务服务业、信息服务业、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业投资分别增长20.4%、16.9%、16.8%。社会领域投资增长9.2%,增速比上半年提高3.9个百分点;其中卫生、教育投资分别增长20.3%、12.7%,增速分别比上半年提高5.1、1.9个百分点。从环比看,9月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比上月增长3.37%。 六、货物进出口由降转升,贸易结构继续改善 前三季度,货物进出口总额231151亿元,同比增长0.7%,增速年内首次由负转正;其中,三季度同比增长7.5%,二季度为下降0.2%。出口127103亿元,增长1.8%;进口104048亿元,下降0.6%;进出口相抵,贸易顺差23054亿元。9月份,进出口总额30663亿元,同比增长10.0%;出口16620亿元,增长8.7%;进口14043亿元,增长11.6%。贸易结构继续优化。前三季度,一般贸易进出口占进出口总额的比重为60.2%,比上年同期提高0.8个百分点。机电产品出口增长3.2%,上半年为下降2.3%。民营企业进出口增长10.2%,占进出口总额的比重为46.1%,比上年同期提高4个百分点。 七、居民消费价格涨幅回落,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同比下降 前三季度,全国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3.3%,涨幅比上半年回落0.5个百分点。其中,城市上涨3.1%,农村上涨4.1%。9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1.7%,环比上涨0.2%。分类别看,前三季度食品烟酒价格同比上涨10.9%,衣着下降0.2%,居住下降0.3%,生活用品及服务上涨0.1%,交通和通信下降3.5%,教育文化和娱乐上涨1.4%,医疗保健上涨1.9%,其他用品和服务上涨5.0%。在食品烟酒价格中,粮食上涨1.2%,鲜菜上涨6.1%;猪肉价格上涨82.4%,比上半年回落21.9个百分点。扣除食品和能源价格后的核心CPI上涨0.9%。 前三季度,全国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同比下降2.0%;其中9月份同比下降2.1%,环比上涨0.1%。前三季度,全国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同比下降2.6%;其中9月份同比下降2.3%,环比上涨0.4%。 八、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稳中有落,就业形势总体稳定 前三季度,全国城镇新增就业人员898万人,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99.8%。9月份,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为5.4%,比8月份下降0.2个百分点;其中25-59岁人口调查失业率为4.8%,低于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0.6个百分点,与8月份持平。31个大城市城镇调查失业率为5.5%,比8月份下降0.2个百分点。全国企业就业人员周平均工作时间为46.8小时。三季度末,农村外出务工劳动力总量17952万人,比上年同期减少384万人,同比下降2.1%。 九、居民收入实际增速由负转正,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值缩小 前三季度,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3781元,同比名义增长3.9%,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0.6%,年内首次转正,上半年为下降1.3%。按常住地分,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2821元,名义增长2.8%,实际下降0.3%;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297元,名义增长5.8%,实际增长1.6%。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值为2.67,比上年同期缩小0.08。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位数20512元,同比名义增长3.2%。 总的来看,前三季度经济运行持续稳定恢复,统筹防疫和发展成效显著。但也要看到,国际环境仍然复杂严峻,不稳定性不确定性较多;国内疫情外防输入、内防反弹的压力不小,经济仍处在恢复进程中,持续复苏向好基础仍需巩固。下阶段,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按照推动高质量发展、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要求,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牢牢把握扩大内需战略基点,在常态化疫情防控中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大力深化改革开放,助力企业纾困解难,着力畅通经济循环,筑牢民生保障基础,努力完成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 附注 (1)国内生产总值、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及其分类项目增长速度按可比价计算,为实际增长速度;其他指标除特殊说明外,按现价计算,为名义增长速度。 (2)根据季节调整模型自动修正结果,对近一年来各期国内生产总值、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环比增速进行修订。修订结果及2020年三季度GDP环比数据、2020年9月份其他指标环比数据如下: 2019年以来各季度GDP环比增速分别为1.9%、1.3%、1.0%、1.6%、-10.0%、11.7%、2.7%。 (3)规模以上工业的统计范围为年主营业务收入2000万元及以上的工业企业。 由于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范围每年发生变化,为保证本年数据与上年可比,计算产品产量等各项指标同比增长速度所采用的同期数与本期的企业统计范围尽可能相一致,和上年公布的数据存在口径差异。主要原因:一是统计单位范围发生变化。每年有部分企业达到规模纳入调查范围,也有部分企业因规模变小退出调查范围,还有新建投产企业、破产、注(吊)销企业等影响。二是部分企业集团(公司)产品产量数据存在跨地区重复统计现象,根据专项调查对企业集团(公司)跨地区重复产量进行了剔重。 (4)服务业生产指数是指剔除价格因素后,服务业报告期相对于基期的产出变化。 (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统计范围是:从事商品零售活动或提供餐饮服务的法人企业、产业活动单位和个体户。其中,限额以上单位是指年主营业务收入2000万元及以上的批发业企业(单位)、500万元及以上的零售业企业(单位)、200万元及以上的住宿和餐饮业企业(单位)。 由于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企业(单位)范围每年发生变化,为保证本年数据与上年可比,计算限额以上单位消费品零售额等各项指标同比增长速度所采用的同期数与本期的企业(单位)统计范围相一致,和上年公布的数据存在口径差异。主要原因是每年都有部分企业(单位)达到限额标准纳入调查范围,同时也有部分企业(单位)因规模变小达不到限额标准退出调查范围,还有新开业企业、破产、注(吊)销企业(单位)的影响。 网上零售额是指通过公共网络交易平台(包括自建网站和第三方平台)实现的商品和服务零售额之和。商品和服务包括实物商品和非实物商品(如虚拟商品、服务类商品等)。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包括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不包括非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 根据第四次全国经济普查结果对2019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进行了修订,2020年月度增速按照可比口径计算。 (6)根据第四次全国经济普查、统计执法检查和统计调查制度规定,对上年同期固定资产投资数据进行修订,增速按可比口径计算。 (7)就业人员是指16周岁及以上,有劳动能力,为取得劳动报酬或经营收入而从事一定社会劳动的人员。 (8)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位数是指将所有调查户按人均可支配收入水平从低到高顺序排列,处于最中间位置的调查户的人均可支配收入。 (9)进出口数据来源于海关总署;城镇新增就业人员数据来源于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 (10)部分数据因四舍五入,存在总计与分项合计不等的情况。 附图
三季度,全国工业产能利用率为76.7%,比上年同期上升0.3个百分点,比二季度上升2.3个百分点。前三季度累计,全国工业产能利用率为73.1%,比上年同期下降3.1个百分点。 分三大门类看,三季度,采矿业产能利用率为73.9%,比上年同期下降0.8个百分点,比二季度上升1.8个百分点;制造业产能利用率为77.2%,比上年同期上升0.3个百分点,比二季度上升2.4个百分点;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产能利用率为72.8%,比上年同期上升0.7个百分点,比二季度上升2.2个百分点。 分主要行业看,三季度,煤炭开采和洗选业产能利用率为71.2%,食品制造业为74.5%,纺织业为76.2%,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为76.2%,非金属矿物制品业为71.8%,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为81.6%,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为80.6%,通用设备制造业为79.0%,专用设备制造业为77.8%,汽车制造业为77.6%,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为80.9%,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为78.9%。 2020年三季度工业产能利用率 行业 三季度 前三季度 产能利用率(%) 比上年同期增减(百分点) 产能利用率(%) 比上年同期增减(百分点) 工业 76.7 0.3 73.1 -3.1 其中:采矿业 73.9 -0.8 71.1 -3.0 制造业 77.2 0.3 73.5 -3.3 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 72.8 0.7 70.5 -1.0 其中:煤炭开采和洗选业 71.2 -0.3 68.7 -1.5 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 89.4 -1.3 89.9 -1.1 食品制造业 74.5 2.6 69.0 -3.9 纺织业 76.2 -1.4 72.4 -5.6 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 76.2 0.2 73.4 -1.4 医药制造业 75.4 0.4 73.6 -3.1 化学纤维制造业 82.9 0.1 79.1 -4.0 非金属矿物制品业 71.8 0.4 66.7 -3.3 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 81.6 2.2 77.7 -2.2 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 80.6 0.4 77.5 -2.4 通用设备制造业 79.0 1.0 75.9 -2.4 专用设备制造业 77.8 -0.2 75.8 -2.5 汽车制造业 77.6 1.5 70.7 -6.1 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 80.9 1.5 76.4 -3.2 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 78.9 -2.1 76.5 -3.2 附注 1、指标解释 产能利用率:是指实际产出与生产能力(均以价值量计量)的比率。 企业的实际产出是指企业报告期内的工业总产值;企业的生产能力是指报告期内,在劳动力、原材料、燃料、运输等保证供给的情况下,生产设备(机械)保持正常运行,企业可实现并能长期维持的产品产出。 2、调查方法及范围 大中型企业全面调查,小微企业抽样调查,调查共涉及工业企业9万家左右。 小微企业按抽样方法推算总体,与大中型企业调查数据合成,计算出全国工业产能利用率。 本调查按季进行,数据未经季节调整。 3、行业分类标准 执行国民经济行业分类标准(GB/T4754-2017),具体请参见http://www.stats.gov.cn/tjsj/tjbz/hyflb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