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网北京12月10日讯 据上交所网站消息,上交所科创板股票上市委员会定于12月17日上午9时召开2020年第123次上市委员会审议会议,届时将审议山东科汇电力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广州创尔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的首发事项。
图片来源:微摄 近日,证监会按法定程序同意以下企业科创板首次公开发行股票注册:广东九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合肥芯碁微电子装备股份有限公司、北京青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广州中望龙腾软件股份有限公司。上述企业及其承销商将分别与上海证券交易所协商确定发行日程,并陆续刊登招股文件。
卅载光阴弹指过,未应磨染是初心。30年前,在改革开放的时代呼唤下,上交所在黄浦江畔敲响了新中国资本市场第一声开市锣。30年后,在资本市场改革开放的战略部署中,上交所已发展成为全球最大的新兴市场交易所。 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30年来,上交所坚持服务实体经济和国家战略,锐意进取,勇毅前行。从一个规模较小的区域性市场,发展成为在服务国民经济和国家战略中扮演重要角色的全国性市场;从仅有股票债券的单一市场,发展成为产品线涵盖股票、债券、基金、衍生品的综合性市场;从一个仅可对内服务的封闭市场,发展成为可以推动市场化配置境内外两种资源的开放市场。 三十而立从头越,潮起风劲更扬帆。回望来时路,上交所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发生了哪些新变化?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足迹为其留下哪些有益探索?展望下一程,如何更好地发挥科创板“试验田”作用?上市公司高质量发展将剑指何方?带着这些问题,上海证券报记者采访了上海证券交易所党委书记、理事长黄红元。 ■上证报记者:1990年11月26日,上海证券交易所召开成立大会,并于当年12月19日正式开业,成为中国资本市场纪年的开端。回顾这30年的历程,您认为上交所得以建立、发展、壮大的动力是什么? 黄红元:30年前,上交所在“以改革促开放、以开放促发展”的时代大潮中应运而生,于黄浦江畔敲响了新中国资本市场第一声开市锣。上交所因改革开放而生、因改革开放而兴,是改革开放的重要成果。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的历史进程中,上交所坚持将深化改革开放作为发展进步的动力,积极服务实体经济和国家战略,实现了自身的发展壮大。 上交所的建立直接扎根于改革开放的时代背景。1990年,我国改革开放面临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此时成立交易所,本身是一个重要信号,宣示我国将坚定不移地继续奉行改革开放的政策。成立上交所,也是把中央关于开发、开放浦东的国家战略决策付诸实施的重要步骤。成立交易所,在敢试敢闯中探索建立资本市场,意味着利用证券筹措资本,为经济发展和社会主义建设服务,正式成为改革开放伟大进程的一部分。 上交所的发展必须立足于国家改革开放发展大局。我国改革开放的目的是通过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现代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需要建立现代企业制度。1993年,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明确,股份制成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解决方案选项之一,交易所当时主要服务于经严格审批的国企改制上市。1997年,党的十五大明确“股份制是现代企业的一种资本组织形式,资本主义可以用,社会主义也可以用”,摘掉了资本市场“试点”的帽子,交易所在经济改革和体制转轨过程中获得了更大的发展空间。2003年,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使股份制成为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2004年“国九条”发布,上交所在启动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后,承接了众多代表国计民生的大型蓝筹企业上市,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上交所的壮大始终服务于资本市场改革开放的战略部署。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资本市场工作。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就全面深化改革工作作出部署,明确“推进股票发行注册制改革”“推动资本市场双向开放”,充分反映出经济社会发展对资本市场的要求和期待。党的十八大以来,上交所推出沪港通、股票期权,设立科创板并试点注册制,在全面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过程中,上交所的市场规模明显扩大,市场结构明显改善,服务能级明显提升,市场影响力明显提高,一举发展成为全球最大的新兴市场交易所。 我们看到,在投身改革开放伟大事业的过程中,全社会对资本市场地位、作用的认识也在不断提升。2018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指出,“资本市场在金融运行中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党和国家对资本市场赋予了更高的定位和更高的期许。从萌芽期“证券、股市,这些东西究竟好不好……允许看,但要坚决地试”,到“推进资本市场改革开放和稳定发展”,再到“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资本市场的功能与定位愈发重要。 今天,我们确实可以说是三十而立了,未来我们将坚持改革开放的基本方向,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贡献力量。 ■上证报记者:30年来,上交所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发生了哪些变化?这些变化背后的“根本动力”是什么? 黄红元:30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亲切关怀下,在证监会党委的坚强领导下,在上海市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上交所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区域到全国、从单一到综合、从封闭到开放,发生了巨大变化。在巨变背后,我们体会到始终坚守的根本方向,就是资本市场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服务实体经济和国家战略。 30年来,上交所从一个规模较小的区域性市场,发展成为在服务实体经济和国家战略中发挥重要作用的全国性市场。上交所开业之初,仅有来自上海、浙江的8家上市公司,市值12.34亿元。目前,上交所上市公司达到1785家,股票总市值近45万亿元,占GDP的比例超过40%。上交所总市值已位居全球第三,仅次于纽交所和纳斯达克。 30年来,上交所从仅有股票债券的单一市场,发展成为产品线涵盖股票、债券、基金、衍生品的综合性市场。截至2020年11月底,债券市场现券挂牌数超过2万只,托管市值约13万亿元,日均成交460亿元,近十年分别增长了31倍、17倍和15倍。基金产品总市值超过9000亿元,年成交额近10万亿元,分别位居亚洲第二、第一。2015年2月,上交所开启股票期权交易试点,在境内率先推出场内股票期权产品——上证50ETF期权。2019年12月,上交所推出沪深300ETF期权,期权品种更加丰富齐全。 30年来,上交所从一个仅可对内服务的封闭市场,发展成为可以推动市场化配置境内外两种资源的开放市场。“沪港通”“沪伦通”先后推出,A股纳入三大国际主流指数。截至2020年11月底,外资持股市值增至近3万亿元,占A股流通市值的比重增至4.6%。 30年来上交所市场规模、结构、功能发生巨大变化,关键在于坚持服务实体经济和国家战略。一是努力为实体经济提供资金支持,促进资本形成,促进多种所有制经济发展。上交所累计为上市公司提供了超过9.1万亿元的股权融资,债权融资18.5万亿元。目前,国有控股或参股的重要骨干企业基本都已成为上市公司。党的十八大以来,上交所民营上市公司由333家快速增长至1076家,增幅高达223%。二是不断扩大直接融资规模,助力改善金融体系结构和金融业整体运行质量。根据人民银行统计,截至2020年11月末,我国直接融资存量达到81.1万亿元,约占社会融资规模存量的29%。今年以来新增直接融资12.81万亿元,占同期社会融资规模增量的38%。特别是股权分置改革后,上交所支持我国大型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造并成功上市,促进提升了金融业整体运行质量和抗风险冲击的能力,有效防范了全球金融危机风险。三是积极探索科技、资本和实体经济高水平循环改革路径,支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科创板设立以来,上市公司超过200家,IPO融资额突破2900亿元,总市值近3.3万亿元,一批具有关键核心技术的科创企业成功上市,科创板的上市包容效应、产业集聚效应和品牌示范效应逐步显现。 在早期服务国企改革和股份制改革的过程中,上交所市场实现了从无到有;在解决股权分置实现市场全流通问题,支持四大国有银行改制上市,支持央企、国企剥离上市和整体上市,解决实体经济融资难、改善融资结构的过程中,上交所市场实现了从小到大、股债并举;在发挥市场功能、提高价格发现和资源配置效率、大力发展机构投资者的过程中,上交所实现了基金和衍生品市场的发展;在国民经济高水平对外开放、支持人民币国际化的过程中,上交所推出了沪港通,实现了自身国际化的跨越式发展;在服务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服务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科创板应运而生。 实践证明,资本市场与实体经济、国家战略结合得愈紧密,改革的过程愈顺,凝聚的合力愈多,工作的效果愈实。在今后的工作中,上交所必须牢牢记住这个“根本动力”,践行初心使命,恪守职责担当。 ■上证报记者:党的十八大以来,资本市场迈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党中央提出要建设“融资功能完备,基础制度扎实,市场监管有效,投资者权益得到充分保护的股票市场”,围绕这项重要任务,上交所开展了哪些工作? 黄红元:党的十八大以来,针对新时代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工作,党中央、国务院做出了一系列关于资本市场的重要决策部署。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加快形成融资功能完备、基础制度扎实、市场监管有效、投资者权益得到充分保护的股票市场”。围绕这些重要任务,上交所坚持市场化、法治化原则,借鉴国际最佳实践,认真落实“建制度、不干预、零容忍”九字方针,深入贯彻“四个敬畏、一个合力”工作理念,扎实推进相关工作,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效。 一是完善市场产品结构。2015年2月,上交所在境内首创场内股票期权产品——上证50ETF期权,从而成为境内首家产品线涵盖期现货的综合型交易所。股票期权试点运行平稳,定价合理,规模稳步增长,经济功能凸显。目前,上证50ETF期权、沪深300ETF期权成交量快速上升,日均成交432万张,分别排名全球同类品种第二、第三,成为各类投资者的重要避险工具。下一步,预计股票期权试点范围还将进一步扩大。需要说明的是,ETF是上交所在2004年率先推出的创新产品,自上证50ETF推出后,上交所ETF产品线逐步覆盖股票、债券、商品、黄金、货币等多资产类别,并先后推出了覆盖美、日、德、法等国家和地区的跨境ETF产品。 二是健全市场直接融资功能。上交所积极发展债券市场,健全直接融资功能,降低社会融资成本。截至目前累计发行公司债券近13万亿元,已成为企业中长期发展稳定、可预期、可持续的融资渠道。通过资本市场多渠道引入资金投资公司债券,有效分散了社会融资的系统性风险。公开发行公司债券加权平均利率低于同期银行贷款,为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发挥积极作用。累计发行资产支持证券3万亿元,基础资产类型丰富且主体优质,帮助企业盘活存量资产和降低杠杆。推进公募REITs试点,深化资本要素市场化改革。累计发行地方政府债6.4万亿元,为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三是推进市场国际化。2014年11月,上交所推出了沪港通机制,成为我国高水平对外开放的代表性案例。沪港通平稳运行已满6年,北向资金累计净流入突破5800亿元。截至2020年11月末,沪股通日均成交规模相比开通初期增长了8倍,今年7月日均成交额更是突破了650亿元,占当月沪市日均成交规模的11.3%。沪港通有效提升了我国资本市场对外开放水平,推动了人民币国际化进程。 四是强化一线监管。为配合科创板顺利推出和平稳运行,上交所公开科创板股票异常交易监控标准,并在主板市场推行,以优化交易监管,激发市场活力。公司监管方面,上交所积极回应社会关切,推出信息披露“直通车”强化上市公司信披主体责任;实施“刨根问底”式监管,充分发挥交易所一线监管在督促上市公司履行信披义务、规范运作、整治市场乱象中的作用。在此基础上,探索深化分类监管,支持优质公司做大做强,对问题公司予以重点关注,重点盯住财务造假、资金占用、违规担保等严重违规和重大风险事项,不断加大精准打击力度。 五是防范化解市场风险。当前,我们正以“控制增量、化解存量、严格控制限售股质押”为监管导向,有效推进股票质押风险化解工作。截至11月中旬,待购回标的证券减少比例达31%,待购回余额下降近20%。畅通出口关,拓宽多元化退出渠道,努力实现常态化退市,形成能上能下的市场机制,妥善平稳处置境内市场首单重大违法退市、首单央企退市、首单主动退市。 ■上证报记者: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宣布在上交所设立科创板并试点注册制。上交所如何落实改革任务,发挥好科创板的“试验田”作用?未来如何进一步建设好科创板? 黄红元:设立科创板并试点注册制重大改革,与前面讲到的一系列改革举措一脉相承。同时,这项任务又肩负着双重使命:一是服务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服务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二是以科创板“试验田”的增量改革,带动资本市场基础制度改革。这两个目标都是资本市场坚持初心的体现。 一方面,科创板的设立是对资本市场如何更好服务实体经济的“试验”,是为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的科创企业提供高效融资途径,促进创新资本形成的重大战略举措。通过改革,让资本市场回归到助力实体经济、服务科创企业的本源。科创板率先探索科技、资本和实体经济高水平循环的改革路径,加速了各类科技资源和资本资源的有机结合。科创板在入口端提升包容性,一些无收入、未盈利、存在双重表决权等原先无法在A股上市的科创企业实现在科创板挂牌,一批属于“卡脖子”技术攻关领域的“硬科技”企业、具有关键核心技术的标杆企业相继上市。同时,在持续监管端口,科创板设计了更为市场化的并购重组、再融资、股份减持、股权激励、自愿信披等制度,提出了一系列创新性的市场化安排,为科创企业发展壮大提供了良好的制度供给。 另一方面,注册制改革试点也是对“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试验”。注册制改革是资本市场改革的“牛鼻子”工程,核心在于进一步理顺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推动市场各方归位尽责,实现监管转型,有效促进资本形成。为此,在科创板试点注册制,一是以信息披露为核心,充分还权于市场,取消原本不适应市场需要的发行上市门槛,并转化为严格的信息披露要求。让企业“讲清楚”、中介机构“核清楚”,市场根据企业的信息披露做出自主判断。二是以注册制试点带动发行、上市、交易、退市等覆盖企业上市“全生命周期”的基础制度改革,为市场积累了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科创板设立以来,上市公司已超过200家,IPO融资额突破2900亿元,总市值接近3.3万亿元。行业高度集中在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新兴产业,包括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等在内的新一代信息技术行业和生物医药行业领域合计占比约55%,产业集聚效应凸显,形成了良好的示范效应。从上市后发展看,科创板公司秉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持续高强度研发投入。2020年前三季度,200家科创板公司平均研发投入占比约15.63%,明显高于A股市场2%的水平。集成电路、医药制造、新材料等行业的一批具有技术优势企业,上市后关键技术取得突破。通过支持与鼓励“硬科技”企业上市,科创板科创成色和品牌效应持续增强。 未来科创板的建设将始终秉持着板块设立的初心,服务实体经济,带动资本市场基础制度改革,确保行稳致远。一是继续用资本赋能科技创新驱动。上交所将坚守科创板定位,坚持服务科技自立自强,发挥科创板在集成电路、生物医药等领域的集聚效应和示范效应,支持和鼓励更多“硬科技”企业上市,更好发挥科技创新策源功能,在推动科技、资本和实体经济高水平循环方面展现更大担当作为。二是继续种好资本市场深化改革的“试验田”。以注册制改革试点为引领,加速形成从入口端到上市端至常态化退市端的系统性机制建设,提供良好制度供给,大力推动“有效市场”发挥决定性作用,及时启动“有为监管”弥补市场失灵。在证监会指导下,严格遵循“尊重注册制的基本内涵,借鉴国际最佳实践,体现中国特色和发展阶段”的注册制改革原则,进一步提升信息披露有效性,全面深化发行承销、交易、持续监管、常态化退市和投资者保护等一整套基础制度改革,将注册制改革试点稳步向纵深推进。 ■上证报记者:我们注意到,以“面值退市”等为代表,最近几年交易所市场结构正在发生着一系列微妙而积极的变化,显示出市场资源配置效率的不断提高。您如何评价市场结构出现的这些变化? 黄红元:近年来“面值退市”增多,折射出注册制改革带来的市场供求关系变化,反映出市场资源配置效率不断提升,本质是市场化改革取得了积极进展。同时,这也和市场投资者结构的变化密切相关,与投资理念不断成熟密切相关。从全局角度观察,市场结构呈现出积极变化的迹象,市场从新兴走向成熟的态势初步显现。 一是上市公司结构与成熟市场差距缩小。2020年11月底,沪市总市值在500亿元以上的大型、超大型上市公司171家,总市值100亿元以下的小市值公司1098家,分别占公司数量的9.65%、61.96%。2012年,沪市公司中,大型、超大市值公司55家,小市值公司715家,分别占公司总数的5.9%、76.8%。大型市值公司比重明显提升,这一数字同美股等境外成熟市场的差距正在缩小。蓝筹公司市场集中度提高的同时,也保持着高回报。沪市公司分红总金额在2017、2018年度连续增长的基础上再创历史新高,2019年度合计分红金额1.07万亿元。2019年度共有570余家公司连续3年分红比例超30%,超90家公司连续3年分红比例超50%,以制造业、金融业大蓝筹为代表的稳定高比例分红的群体已经形成。 二是估值结构变化体现出资源配置效率正在改善。2020年前三季度净利润增速30%以上的公司超过400家,截至11月30日上述公司市盈率中位数(剔除负值)为41.78倍,市净率3.53倍,明显高于市场平均水平。在市场化程度更高的科创板上,估值分化的态势更加突出,市场纠错的速度也相对更快。注册制改革带来了上市企业供给的增加,供求关系导致壳资源不再具有原来的高价值,小市值权重进一步下降。2020年,小市值公司市值占比9.9%,较2012年的14.5%明显下降。一些差、弱、小公司的流动性收缩,流通市值排名后50%的公司,合计市值占比从2001年的接近30%回落到目前的不到6%,交易额占比则从33%回落到不到17%。市场化资源配置效率正得到有效提升。 三是投资者结构更趋合理。目前,上交所股票市场境内外专业机构投资者的持股市值近20%,显著高于2016年的不到15%。个人投资者持股市值占比由2016年的24%下降到现在的20%,截至2020年10月底,公募基金管理规模超18万亿元,年内7次刷新历史新高。截至2020年11月底,外资持股市值增至近3万亿元,占A股流通市值的比重增至4.6%。债券市场方面,在2015年公司债市场改革、ABS市场快速发展之后,逐渐形成以银行、证券、保险、基金等金融机构及资管产品为主要投资者,社保、年金、信托、QFII、RQFII、私募基金、一般法人等各类机构广泛参与的债券市场,目前13万亿元托管量中,99%以上由机构投资者持有。 四是交易结构变化揭示投资者更趋成熟。数据显示,沪市境内外专业机构投资者交易占比,由2016年的15%提高至目前的24%,个人交易占比由85%下降为75%。 虽然从目前阶段看,A股市场结构相比成熟市场仍有差距,但态势的变化说明A股的“成熟度”和对长期资金的吸引力正在提升,为中长期资金参与市场建设创造了有利的条件。这些数据说明,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改革方向非常正确,只要扎实推进基础制度建设,保持稳定的政策和市场预期,准确把握和处理好政府与市场关系,全面系统地深化改革,市场的枢纽功能就将得到充分发挥,实现“规范、透明、开放、有活力、有韧性的资本市场”建设目标完全可期。 ■上证报记者: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要求,要“全面实行股票发行注册制,建立常态化退市机制,提高直接融资比重”,这是“十四五”时期资本市场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战略目标和重点任务。上交所将在这个过程中发挥哪些作用? 黄红元: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建议》提出,要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建议》也给资本市场划出了“十四五”时期的改革发展重点。在证监会的统一领导下,上交所要推进以下六方面重点工作。 一是建设好科创板,支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资本市场是促进新旧动能转换、推动经济结构优化的“助推器”。上交所将牢牢牵住科创板建设这个“牛鼻子”,赋能“卡脖子”技术攻关领域的“硬科技”企业,助力科创企业增强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把科创板打造成为资本市场支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主战场。 二是提高上市公司质量,发挥主板蓝筹功能。过去30年,沪市蓝筹公司深耕经济社会发展主战场,是中国企业参与国际竞争、推动国内经济高速增长的重要支柱和中国经济竞争力的“名片”。新发展格局下,上交所将助力沪市公司聚焦公司质量,用高质量的产品和服务推动供给创造和需求引领,不仅成为稳住经济的“基本盘”,更应当成为构筑新发展格局的“先锋队”。用资本助推新旧动能转换,支持主板蓝筹切入新技术、新产业、新模式、新业态的“赛道”,向更具先进性的产业进阶,提升主板蓝筹作为广大投资者资产配置和财富管理“核心资产”的吸引力。 三是稳步提高直接融资比重,提升投资者获得感。新发展格局为提高直接融资比重提供了宝贵的战略机遇。上交所将积极落实提高直接融资比重的重点任务。深化注册制改革,畅通直接融资入口;关注上市公司经营质量,夯实直接融资基石;直面实体企业需求,丰富直接融资工具。平衡好投融资关系,关注投资者回报和投资者保护,提升投资者获得感。 四是完善市场基础制度,优化市场生态。以落实新证券法为契机,遵循市场化、法治化方向,以注册制改革为龙头,带动发行、上市、交易、持续监管、常态化退市等一系列基础制度建设改革,推动打造优胜劣汰的良好市场生态。进一步发挥交易功能等交易所核心功能,进一步丰富交易所产品线,提高价格发现效率,营造有利于价值投资、长期投资的市场生态。 五是优化和改善一线监管,维护市场运行秩序。贯彻落实九字方针,清晰区分正常监管和市场干预,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贯彻科学监管、分类监管、专业监管、持续监管要求,聚焦公司治理、内部控制、信披质量,加强对上市公司大股东等“关键人”监管。对各类恶性违法违规行为保持“零容忍”,切实提高违法成本。 六是加快推进资本市场开放,增强全球要素资源配置能力。在当前复杂的国际环境下,更努力推进资本市场制度性对外开放。协同浦东努力成为国内大循环的中心节点和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战略链接目标,助力更好发挥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作用。
图片来源:微摄 近日,证监会按法定程序同意以下企业科创板首次公开发行股票注册:成都极米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河南翔宇医疗设备股份有限公司、深圳市深科达智能装备股份有限公司、有研粉末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苏州艾隆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上述企业及其承销商将分别与上海证券交易所协商确定发行日程,并陆续刊登招股文件。
近期,南模生物、珈创生物、迈威生物、丹娜生物、赛伦生物等一众生物医药类企业申报科创板IPO,涉及创新药研发、创新药服务、独创独有药品、体外诊断产品等众多细分行业。据Wind数据显示,截至12月21日,已有109家生物医药企业尝试登陆科创板,在480家科创板申报企业中占比达到22.71%。在这些申报企业中,迈威生物是创新药研发队伍中的一员,其主营业务为包括人用治疗性单克隆抗体、双特异性/双功能抗体及ADC药物在内的抗体药物以及包括长效或特殊修饰的细胞因子类重组蛋白药物,拥有涵盖自身免疫、肿瘤、代谢、眼科、感染等疾病领域的三个梯队共16项在研品种。作为体外诊断行业的一员,丹娜生物主要从事病原微生物体外诊断产品研发、生产、销售,主要产品为基于酶动力学显色法的泛真菌、细菌微生物系列诊断产品和基于ELISA法的侵袭性真菌病系列诊断产品。南模生物是一家“陪伴中国创新药项目基础研发”的企业,主要从事基因修饰动物模型产品及技术服务相关业务,即通俗所说的“做实验的小白鼠”。目前,南模生物已经累计建立了6000例基因修饰小鼠模型,超过2000个品系的成品小鼠模型可以供客户选择。与之相似,珈创生物则从另一个角度服务着创新药项目及企业。珈创生物是一家为生物制品企业、医疗机构、科研院所提供细胞建库与保藏、细胞检定、生产工艺病毒去除/灭活验证及相应生物安全评估第三方服务的高新技术企业,其服务的客户范围涵盖生物制品临床前研究、新药临床试验申请、新药上市申请、细胞治疗、基因治疗技术的临床前研究、临床试验备案等生物制药行业全产业链的企业及机构。赛伦生物是一家专注于抗血清抗毒素领域的生物医药企业,致力于研究、开发、生产及销售针对生物毒素及生物安全领域的预防和治疗药物。在蛇伤治疗领域,赛伦生物拥有国内蛇伤治疗的唯一特效药抗蛇毒血清系列产品,满足了公共卫生领域的部分应急、突发临床需求。公司的抗蛇毒血清为国内独家生产及销售,属于独创独有,截至目前尚无任何国外药企进入国内该市场领域,实现了国内蛇伤应急治疗领域的自主可控。科创板已成为生物医药企业在全球范围内仅次于纳斯达克的第二大上市地。未来,在科创板显著的产业聚集效应,以及更高的估值水平等多重因素吸引下,在海外优质医药类中概股回A步伐加速的同时,还将吸引更多中小生物医药企业。有市场人士对记者解读,生物医药企业中有一些中小规模公司,它们有潜力标的、有想法有技术,同时对于资金也有巨大的渴求。“科创板不要求企业盈利,且市场定价,如果公司产品或技术获得机构投资者认同,其就可能获得较高定价。”该人士认为,鉴于上述原因,导致更多生物医药企业愿意扎堆科创板。相比于传统药企,生物医药类企业一般全领域整合能力较弱,通常在细分领域进行研发积累,在特定技术的研究深度上具有优势。因此,目前主要在细分赛道与大型头部企业竞争。有投行人士认为,未来投资人对创新药企的关注点或将从管线(Pipeline)转为“管线+营收”(Pipeline+Top-line)。对于生物制药企业而言,未来竞争力的构成将是全方位的,除了产品本身的创新,还有定价策略、销售能力、政府事务能力等,医保准入与终端推广也将成为新战场。“对生物医药企业来说,这是一个困境中找机会的时代。”上述人士认为,中国创新药市场“不差钱”,但与钱相比,真正的创新才是“稀有货币”。
图片来源:微摄 近日,证监会按法定程序同意以下企业科创板首次公开发行股票注册:北京凯因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四方光电股份有限公司、生益电子股份有限公司。上述企业及其承销商将分别与上海证券交易所协商确定发行日程,并陆续刊登招股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