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发布丨1-8月全国快递业务量383.1亿件 业务收入达4621.8亿元 中国网9月16日讯 据国家邮政局消息,1-8月,邮政行业业务收入(不包括邮政储蓄银行直接营业收入)累计完成6060亿元,同比增长21.5%;业务总量累计完成9829.4亿元,同比增长31.1%。 8月份,全行业业务收入完成772.8亿元,同比增长22.9%;业务总量完成1349.2亿元,同比增长37.2%。 1-8月份,邮政服务业务总量累计完成1568.8亿元,同比增长21.1%;邮政寄递服务业务量累计完成160.1亿件,同比增长1.5%;邮政寄递服务业务收入累计完成272.4亿元,同比增长8.9%。 8月份,邮政服务业务总量完成194.1亿元,同比增长27.2%;邮政寄递服务业务量完成20.5亿件,同比增长4.4%;邮政寄递服务业务收入完成32亿元,同比增长17.6%。 图表来源:国家邮政局 1-8月份,全国快递服务企业业务量累计完成383.1亿件,同比增长26.6%;业务收入累计完成4621.8亿元,同比增长24.4%。其中,同城业务量累计完成69亿件,同比下降1.1%;异地业务量累计完成305.4亿件,同比增长35.2%;国际/港澳台业务量累计完成8.8亿件,同比增长25.5%。 8月份,全国快递服务企业业务量完成53亿件,同比增长29.3%;业务收入完成616.8亿元,同比增长26.2%。 图表来源:国家邮政局 1-8月份,同城、异地、国际/港澳台快递业务量分别占全部快递业务量的18%、79.7%和2.3%;业务收入分别占全部快递收入的10.3%、52.9%和10%。与去年同期相比,同城快递业务量的比重下降5个百分点,异地快递业务量的比重上升5个百分点,国际/港澳台业务量的比重基本持平。 图表来源:国家邮政局 1-8月份,东、中、西部地区快递业务量比重分别为80%、12.6%和7.4%,业务收入比重分别为80.5%、11.1%和8.4%。与去年同期相比,东部地区快递业务量比重下降0.1个百分点, 快递业务收入上升0.3个百分点;中部地区快递业务量比重上升0.5个百分点, 快递业务收入比重基本持平;西部地区快递业务量比重下降0.4个百分点,快递业务收入比重下降0.3个百分点。
北京:从温饱不足到迈入小康 居民收入增长超百倍 新中国成立70年来,北京坚定不移贯彻执行中央各项政策,不断深化改革,锐意进取,全市GDP总量由新中国成立初期不足3亿元[1],增加到2018年的30320亿元,在经济总量不断提升大背景下,居民收入实现跨越式增长,人民生活水平节节攀升。 一、从爬坡过坎到一路跨越:居民收入超百倍增长 新中国成立70年来,北京居民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全市人均可支配收入用38年时间突破千元大关,1987年达到1078元;在此基础上用14年时间首次跨越万元台阶,2001年增加到10399元;之后仅用10年时间突破3万元,用5年时间越过5万元。2018年全市人均可支配收入跃升至62361元,迈入小康生活。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7990元,较1956年增长309倍,年均增长9.5%[2];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6490元,较1956年增长195倍,年均增长8.9%。 70年间,北京市居民收入经历了新中国成立后低速增长期,改革开放初较快增长期,深化改革开放高速增长期及新时代高质量发展期。 (一)1949-1978年新中国成立后低速增长 新中国成立之初,百废待兴,人民政治地位提高,生产积极性空前高涨。1953-1957年,我国提前完成了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为快速实现工业化,我国较长一段时间内实行以国家分配为主的计划经济体制,居民生活有所改善,但仍处于解决温饱阶段。1956年北京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0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36元,且增长较为缓慢,1956-1978年北京城乡居民收入年均增长2.3%。 (二)1979-1992年改革开放初迅速增长 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指引下,北京坚定贯彻党中央的路线方针,把工作重点转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上来,社会经济得到发展恢复,城市化建设不断加快,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升,城乡居民收入迅速增长。13年间,全市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近10倍,城乡居民收入分别年均增长15.0%、15.2%。 (三)1993-2012年深化改革开放稳定高速发展 邓小平南巡讲话及党的“十四大”召开,推动中国经济改革全面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轨,新一轮经济快速增长期到来,北京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并巩固成果,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以加入世贸组织为契机,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以中关村自主创新建设为“试验田”,增强科技创新支撑引领作用,加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全市经济持续高速增长,GDP年均增速达17.3%,劳动生产率大幅提升,10年间增长了约14倍,2012年达168582元/人。高速稳定的经济发展带动城乡居民收入快速增长,城乡居民收入年均增速分别为13.6%和11.7%。2003-2008年,全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更是连续六年保持两位数高速增长,到2012年达36817元,是1992年的近16倍。 (四)2013年至今进入新时代高质量发展 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党的十八大为推动首都科学发展、建设首善之区指明了新的方向。北京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注重提高发展质量,不断提升精细化管理水平,以疏解非首都功能为“牛鼻子”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制定居民收入倍增计划,着力提升中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水平,居民收入增长更加稳健。全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3年的40830元增加到2018年的62361元,年均增长8.8%。 图1 1956-2018年全市城乡人均可支配收入及增速 二、从平均分配到多劳多得:收入分配更加合理有序 新中国成立初期,作为过渡性分配制度,供给制和工资制并存,1952年为迅速集中资源,实现工业化目标,实行以集体分配为主的“工分制”,平均分配色彩浓厚。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冲破桎梏,明确指出“按劳分配,多劳多得是社会主义的分配原则”,此后,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不断深化,明确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并通过再分配着力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彰显公平正义,努力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 (一)收入分配向居民倾斜,劳动报酬占比大幅提高 改革开放后,北京全面贯彻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分配制度,在农村推行“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在城镇推行以“增强企业活力”为核心的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以先富带后富”,提高初次分配效率,广大劳动者的工资收入大幅提高。1978年,北京城镇单位在岗职工平均工资仅为673元[3],2018年达149843元,增长了222倍。北京劳动者报酬占GDP的比重呈现波动上升趋势,由1978年的34.1%提高到2017年的52.7%,大幅提高了18.6个百分点。 图2 1978年以来北京市劳动者报酬在收入法GDP中占比情况 (二)中间收入组群体不断扩大,“橄榄型”结构初步显现 党的十八大以来,居民收入整体向“橄榄型”结构转变趋势愈加明显。2011年,超过7成家庭的年人均可支配收入仍集中在1-4万元,2018年,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在4-10万元的家庭占49.6%,比2011年扩大26.9个百分点,各个收入分组的家庭占比也更为优化。2017年,北京着眼技能人才、新兴职业农民、小微创业者等七类增收潜力大、带动能力强的重点人群,出台《关于进一步激发重点群体活力带动城乡居民增收的若干政策措施》,激发重点群体内在动力,以点带面,带动城乡居民增收,收入结构更为优化。 (三)再次分配更重公平,低收入群体共享红利 新中国成立70年来,随着经济实力增强,北京不断加大对社会保障的投入力度,充分发挥二次分配的调节作用,更加注重社会公平,社会保障体系逐渐恢复并不断发展完善。1994年,北京市建立最低工资标准制度,将低收入群体的工资增长纳入长效管理机制。从1995年开始,全市每年上调最低工资标准,至今已连续调整24次。进入新世纪,全市各项社会保障标准调整继续向低收入群体倾斜,出台了一系列扶贫帮困的政策措施,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北京全力提升社会保障水平,补齐民生短板,低收入群体共享发展红利。2015年以来,全市20%低收入群体年均收入增长9.3%,高于全市居民收入增速0.5个百分点。此外,北京持续提高财政向农村地区转移支付的比重,特别是加大了对农村地区重点贫困对象的帮扶力度,2018年,全市低收入农户人均收入12524元,同比增长17.1%,高于全市居民收入增速8.1个百分点。 三、从单轮行走到四轮驱动:居民收入来源日益多元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以及资本市场的发展和完善,北京居民收入逐步打破工资性收入占绝对主导的单一结构,转移净收入全面增长,经营净收入结构优化,财产净收入实现从无到有。 图3 不同时期北京市居民收入结构对比 (一)城乡居民工资性收入稳步增长 新中国成立70年来,北京城乡居民工资性收入保持平稳较快增长,对居民收入增长起到强有力的支撑作用,成为居民增收的“压舱石”。2018年,北京市城乡居民人均工资性收入分别为40489元和19827元,分别比1956年增长约179倍和196倍,年均增长8.7%和8.9%。 从收入结构看,工资性收入一直以来都是居民增收的主力军,1978年改革开放初期,工资性收入占全市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比重高达89.3%。随着居民增收途径不断拓宽,工资收入占比逐渐下降,2018年全市居民工资性收入达37687元,占比为60.4%,较1978年下降28.9个百分点。分城乡来看,城镇居民工资性收入占可支配收入比重下降幅度较大,较1978年下降34.9%。伴随城市化建设提速,农村居民进入城镇的壁垒逐渐消除,加上转移就业、返乡创业等各项惠农措施的不断完善,农村居民工资性收入占比上升。2010年,农村居民工资性收入占比首次超过城镇,达到62.2%。2018年,农村居民工资性收入对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的贡献率超过70%。 图4 1978-2018年北京市城乡居民工资性收入占比 (二)转移净收入成为居民增收新动能 1956年,城镇居民人均转移净收入仅14元,2018年达到14445元,年均增长11.9%。农村居民人均转移净收入由1978年的14元,增长至2018年的2765元,年均增长14.1%。2018年,全市居民人均转移净收入为12861元,占可支配收入的比重为20.6%,是第二大收入来源,成为拉动居民收入增长的新动能。 基本养老金连续增加27年,居民享受更多红利。自1986年北京试行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社会统筹以来,覆盖范围逐步扩大,保障水平逐年提高。1992年以来,北京市每年都对离退休人员增加基本养老金,至今已连续增加27年。近年来,全市又持续加大对离退休人员的补助力度,养老金增加的数额逐年加大。2018年全市人均养老金或离退休金较2015年增长29.5%,年均增速9.0%,高于同期全市居民收入增速。 医疗保险基本实现全覆盖,报销医疗费收入快速增长。2012年北京推动制度整合衔接,实现市级公费医疗制度与职工医保制度并轨,2017年4月正式启动医药分开、医疗服务项目价格调整以及药品阳光采购三项改革,“以药养医”得到逐步破解。2018年,全市居民人均药品支出同比增速下降1.7%,占医疗保健支出的比重继续下降,由16.6%下降到14.4%。同年实施的《北京市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办法》推进城乡医疗并轨,提高农村医疗保障水平,我市居民医疗保险基本实现全覆盖。全市人均医疗报销费自2015年以来保持两位数快速增长,2018年达到人均1268元,同比增长25.5%。 图5 1978-2018年北京市人均转移净收入及增速 (三)市场经济激发个体经营活力 改革开放以来,北京所有制结构不断优化。个体、私营经济从业人数迅速增加,活力迸发,经营净收入实现较快增长、内部结构逐渐优化。 私营经济占比扩大,收入来源增加。按从业人员登记注册类型看,城镇个体户从1980年的0.3万人增长至2017年的45.6万人。城镇私营经济从业人员从2002年的4.8万人增长至2017年的307.7万人,增长了63倍,在全市从业人员中占比由0.7%增长至24.7%。个体和私营劳动者的大量增加,带动城镇经营净收入从无到有,迅速提升。进入新时代后,北京市持续改善营商环境,拓宽大众创业渠道,激发群众创新创业热情,居民经营净收入平稳增长。 农村多种经营带来增收利好。改革开放前期,为保障城市工业化的顺利推进,农产品价格被压低,农民生产积极性受到抑制。1982年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确立大大释放了农村生产力,农产量大幅提高。与此同时,农民从土地上解放出来,开展多种经营,农村经营净收入大幅提升。2018年农村人均经营净收入绝对额达2021元,较1956年增长近88倍。 经营净收入内部结构更加优化。随着首都城市功能转变,北京市第三产业的比重开始超过第二产业,确立了“三二一”的产业格局,2017年三次产业从业人员占比分别为3.9%、15.5和80.6%,由此带来居民经营净收入中第三产业占比大幅提升,2018年全市人均经营净收入中,第三产业净收入占比高达89.5%。 (四)资产增值分享多元收益 随着北京城市化进程的稳步推进、住房建设的持续发展和金融市场的不断完善,全市居民通过住房、土地流转和资本投资等实现资产增值,财产净收入从无到有,占比显著提升。 土地流转规模化经营,农村居民增收开辟新渠道。进入新世纪后,北京城市化进程进一步加快,承包耕地被转让或用于规模化经营,为农村居民开辟了新的增收渠道,同时村级集体经济股息分红收入也逐年增长,农村周边地区经济的发展也带动了农村居民出租房屋收入的快速增长。北京市持续提高农村土地流转的费用,加大集体资产分红向农户倾斜的力度,提高农村财产净收入。2018年农村居民财产净收入为1877元,较1979年增长了155倍,年均增速达13.8%,占可支配收入比重达7.1%,其中,人均转让承包土地经营权租金净收入224元。农村居民财产性收入已逐渐形成以出租房屋收入、土地流转收入、集体资产股息分红为主的多种收入来源结构。 房地产市场蓬勃发展,居民资产增值收益高。上个世纪90年代以前,城乡居民财产性收入微乎其微,1998年7月3日,《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住房制度改革,加快住房建设的通知》发布,提出发展住房交易市场,住房建设步入市场化。大部分北京居民拥有了自有产权住房,二十年间,城镇家庭人均住房建筑面积由14.96平方米增加到33.08平方米,住房条件得到极大改善。1989年全市居民人均财产净收入仅为17元,2018年达到10612元,占可支配收入比重为17.0%。 资本市场不断完善,投资选择日趋多样。随着居民收入水平不断提升,财富积累日益丰富,1949年,北京金融机构人民币储蓄存款不足百万元[4],2017年住户人民币存款增加至30377.2亿元,居民投资理财意识也随之不断增强,加上金融市场快速发展和完善,居民金融投资活动日趋活跃。居民通过购买债券、股票、基金等有价证券获得的利息、股息和红利等财产收入大为增加。1980-2018年全市人均财产净收入年均增长23.1%,增速远超同期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14.1%)。 70年砥砺奋进,北京居民收入不断实现新的历史跨越。展望未来,北京将继续打造首善之区,为实现更高水平的共同富裕不懈奋斗,书写首都人民美好生活新篇章。 [1]数据来源于《北京六十年》(1949-2009)。 [2]文内收入增速如未作特殊说明皆为名义增速。 [3]数据来源于《北京六十年》(1949-2009)。 [4]数据来源于《北京六十年》(1949-2009)。
(图片来源:图虫创意) 经济观察网 记者 任晓宁8月23日,360金融发布二季度财报,同日该公司宣布,360金融CEO和执行董事徐军辞职,360金融联合创始人吴海生担任新CEO。 2019年第二季度,360金融实现收入22.27亿元人民币,较2018年二季度9.79亿元增长128%;净利润为6.18亿元,而去年同期为净亏损1.42亿元。非美国会计准则下,净利润为6.92亿元,同比2018年第二季度3.24亿元增长114%。 吴海生接替徐军 徐军为360金融联合创始人,参与创建360金融以及担任CEO。360金融董事长周鸿祎在内部邮件中对徐军评价颇高,他说,徐军有卓越的职业操守、国际化的视野、出色的领导力和业绩,三年时间趟出了一条属于360金融自己的路。 徐军拥有超过15年金融行业从业经验,曾任职汇丰银行,30岁上任麦肯锡亚洲区最年轻全球合伙人,负责中国区银行、证券和信托业务。2014年创办私银家,获IDG资本等机构数亿元投资。2016年,徐军参与组建360金融,出任360金融CEO。 360金融2016年7月由360金服(北京奇步天下科技有限公司运营的集团)孵化,2018年9月拆分独立运营发展。2018年12月14日,360金融在美国上市。 徐军在内部邮件中提到,因为家庭原因,他需要暂时离开一线岗位。尤其,周鸿祎今年对360金融提出了更高的目标,打造领先的数据智能公司,徐军说,“我深知,要实现这个目标需要全体同事齐心协力、全速奔跑,而我亦难以兼顾。所以非常遗憾,我不能再与各位一起并肩作战。接下来,我将全心陪伴家人一段时间,在新的人生阶段,履行好我作为丈夫和父亲的责任。” 对于徐军的辞职,周鸿祎表示,自己和董事会对此感到非常遗憾,但还是选择尊重他个人的决定。 对于接替者吴海生,徐军评价说,海生对战略的洞察力、对业务的理解力和对创新的行动力。他是360金融2.0时代最合适的领路人。 二季度业绩增长 根据360金融二季度财报,360金融营收22.27亿,较2018年二季度9.79亿增长128%。 业绩增长主要得益于扩大的用户群体。360金融累计注册人数1.09亿,较去年同期5560万增长96%,环比增加15%。累计借款人达1254万人,较去年同期469万人增长167%,环比增长20%。 运营数据方面,360金融2019年第二季度促成贷款总额为483.78亿元,同比2018年第二季度212.77亿元增长127%,环比增长17%。截至2019年6月30日,在贷余额为612.89亿元,同比2018年6月30日262.68亿增长133%,环比增长17%。 一个值得关注的变化是,二季度360金融科技服务促成的交易增加,单季交易额达到38亿元,占全部放款额的8%,比上一季度增加10倍以上。科技服务是360金融的下一个发力点。 周鸿祎也在内部信提到,360金融将迈向2.0阶段。他对吴海生的要求是,把360金融打造成一家数据驱动、AI赋能的第三方金融科技平台。
碧桂园:总收入增五成 净借贷率下降 新京报快讯(记者 王海亮)8月22日午间,房企三巨头之一碧桂园交出了年中业绩答卷。 碧桂园中期业绩报告显示,今年上半年,该集团连同其合营企业及联营公司共实现归属股东权益的合同销售金额约2819.5亿元,归属股东权益的合同销售面积约3129万平方米。 从财务数据看,今年上半年,碧桂园实现总收入约2020.1亿元,同比增长53.2%。来自房地产开发的收入由2018年同期的约1268.85亿元上升55%,达到约1966.78亿元。报告称,房地产开发收入保持增长,得益于碧桂园持续稳定的合同销售,以及高效的施工管理体系带来的楼盘按时交付。 今年上半年,碧桂园实现毛利约548.6亿元,同比增长56.9%;实现股东应占利润约156.4亿元,同比增长20.8%;实现股东应占核心净利润约159.8亿元,同比增长23.4%;净借贷比率由2018年6月30日的约59%下降至2019年6月30日的约58.5%,下降了0.5个百分点。 报告称,碧桂园归属股东利润同比增长20.8%,得益于物业销售确认收入的增加,以及平均售价和毛利率增长。 “稳健”是碧桂园中期业绩报告的关键词之一。报告披露,今年上半年,碧桂园实现合并房地产销售现金回款约2771.1亿元,自2017年起第3次连续在年中实现正净经营性现金流。截至2019年6月30日,碧桂园可动用现金余额约2228.4亿元,净借贷比率为58.5%,维持稳健。此外,碧桂园有约3133亿元银行授信额度尚未使用,营运资本充裕。
热点栏目 自选股 数据中心 行情中心 资金流向 模拟交易 客户端 新浪港股讯 8月22日消息,碧桂园在港披露了2019年上半年业绩,这是碧桂园在不久前登上《财富》世界500强榜单上第177位之后的首份成绩单,其中销售规模继续在行业领先,收入、毛利润、净利润等指标同比均有大幅增长,净负债率持续处于行业较低水平,表明这家头部房企继续保持了稳健增长的势头。 截至2019年6月30日,碧桂园实现权益合同销售金额人民币(下同)2819.5亿元,相较2018年下半年权益合同销售金额,实现环比增长47.6%;权益合同销售面积3129万平方米,销售规模在行业继续保持领先。 报告期内,集团实现收入约2020.1亿元,同比增长53.2%;实现毛利润548.6亿元,同比增长56.9%;结算毛利润率27.2%,同比提高0.7个百分点。上半年实现净利润230.6亿元,同比增长41.3%。此外,归属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归属股东的核心净利润分别为156.4亿元、159.8亿元,同比分别增长 20.8% 、23.4%。当天,公司董事会宣布派发中期股息每股22.87分,同比每股派息增幅为23.5%。 报告期内,碧桂园财务杠杆继续保持在业内较低的水平,净借贷比率为58.5%,这已是碧桂园连续12年保持净借贷比率低于70%,是行业内为数不多的兼顾了规模增长和负债管控的企业之一。在系统性的资金管控下,碧桂园仍保持了充足的现金流。截至2019年6月底,公司可动用现金余额约2228.4亿元,占总资产比例为12.8%;另有约3133亿元的银行授信额度尚未使用,营运资本充裕,良好的信贷状况继续支持集团稳健发展。 今年6月17日,碧桂园入选香港恒生中国企业指数成份股,此前碧桂园已经入选恒生中国25指数成份股、恒生综合指数及恒生中国内地100成份股等重要指数,这反映了碧桂园规模增长、盈利能力出色、成长性良好,受到资本市场广泛肯定。目前碧桂园被惠誉、标普、穆迪三大国际权威信用评级机构看好,其中惠誉给予投资级的BBB-企业信用评级, 标普及穆迪也分别给予碧桂园BB+及Ba1评级,评级展望均为稳定。
热点栏目 自选股 数据中心 行情中心 资金流向 模拟交易 客户端 新浪港股讯 8月22日消息,碧桂园(02007)公布2019年中期业绩,实现总收入约为人民币2020.1亿元(单位下同),同比增长53.2%。 毛利约为548.6亿元,同比增长56.9%。净利润约为230.6亿元,同比增长41.3%。股东应占利润约为156.4亿元,同比增长20.8%。 股东应占核心净利润约为159.8亿元,同比增长23.4%。基本每股盈利为0.73元,中期股息每股22.87分。 其中,来自房地产开发的收入同比上升55.0%至约1966.78亿元。2019年上半年的交付物业所确认收入的平均销售价格约每平方米8987元,对比2018年同期的约每平方米8846元有所提高。 建筑的收入同比上升40.8%至34.59亿元,主要是由于施工量以及施工项目数量的增长。 公告称,纯利增长得益于集团于有关期间物业销售确认收入的增加、及该等物业的平均售价及毛利率增长 另外,期内实现归属公司股东权益的合同销售金额约2819.5亿元,归属公司股东权益的合同销售面积约3129万平方米。 取得合并房地产销售现金回款约2771.1亿元,自2017年起第3次连续在年中实现正净经营性现金流。截至2019年6月30日,集团可动用现金余额约2228.4亿元,并取得净借贷比率为58.5%,维持稳健。另有约3133.0亿元银行授信额度尚未使用,营运资本充裕,备受评级公司及主要金融机构认可和支持。
7月非税收入大增56%创年内新高,为何高增长? 与税收收入逐月下滑不同,今年非税收入保持高速增长,尤其是5月以来,非税收入同比增速超过了40%。 财政部数据显示,今年7月份全国非税收入2155亿元,同比增长56%,这一增速创年内新高。1~7月,全国非税收入17577亿,同比增长24.8%。 非税收入顾名思义就是税收以外的财政收入,目前主要包括专项收入、国有资本经营收入、国有资源(资产)有偿使用收入、行政事业性收费收入、罚没收入等。 为何今年5月份以来非税收入暴增? 中国政法大学财税法研究中心主任施正文告诉第一财经,今年2万亿元空前规模减税降费造成财政短收,财政收支缺口一方面需要靠政府发债来弥补,但为了控制债务风险,发债规模不宜扩张太大,因此需要动政府存量利益来弥补收支缺口,这反映增加非税收入中的国有资本经营收入等。而5月份开始,今年增值税减税新政效应开始显现,社保降费也在5月实施,为了弥补收支缺口,5月份以来非税收入增长很快。 根据官方数据,今年前7个月,中央非税收入增长1.8倍,主要是特定国有金融机构和央企上缴利润以及部分中央金融企业分红收入,合计增加2120亿元,占全国非税收入增收额的61%,拉高全国非税收入增幅15.1个百分点。 特定国有金融机构和央企上缴利润以及部分中央金融企业分红收入,归属于非税收入的国有资本经营收入。按照2019年中央财政预算,国有资本经营收入预计收入5650亿元,比去年增加2432亿元,同比增长75.6%。这是中央财政弥补收支缺口的重要举措。 施正文表示,大幅增加国有资本经营收入主要是来自国企央企,是今年中央财政弥补收支缺口的特殊性举措,它动的是政府存量利益,不会增加市场主体负担,因此这一举措很有必要。 相比于中央非税收入超高速增长,今年前7个月,地方非税收入增长10.7%,主要是地方国有资源(资产)有偿使用收入同比增加856亿元,占全国非税收入增收额的24.5%,拉高全国非税收入增幅6.1个百分点。 地方国有资源(资产)有偿使用收入反映的是有偿转让国有资源(资产)而取得收入,比如场地和矿区使用费、矿产资源专项收入等等。 与企业和老百姓相关的非税收入,主要是专项收入和行政事业性收费,这部分收入今年前7个月同比下降0.8%。今年7月份开始,3000亿元降费举措正式实施,行政事业性收费等收入有望进一步减少。 “根据目前官方的非税收入数据来看,跟企业和老百姓相关的非税收入仍保持下滑趋势,增收主要来源于政府自己的存量利益这部分,因此非税收入快速增长不会增加市场主体负担。”施正文说,在地方财政收入下滑大背景下,乱收费依然值得高度警惕。 第一财经记者近期梳理部分省份2018年省级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的审计工作报告,发现13个省份依然存在乱收费现象。 乱收费集中在四个方面:一些地方有令不行,继续收取已经取消、免征等收费项目;乱设收费项目;违规收取或未及时清退保证金;一些政府部门或单位将自己承担的费用转嫁给企业。 国务院今年高度重视乱收费问题。今年8月,市场监管总局、国家发改委等七部门已经发文部署进一步加强违规涉企收费治理工作,新一轮整治乱收费风暴已来,9月底前各部门及商业银行将完成自查自纠,各部委年底前将随机抽查并曝光典型乱收费案例。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今年5月召开部分地方减税降费工作座谈会上表示,为减税降费,中央财政做了充分准备,通过增加特定金融机构和央企利润上缴、加大对地方转移支付等多种措施,可以平衡全国收支大账。从地方看,也有条件克服困难,实现减税降费落地和财政收支平衡。各地要深挖潜力,通过盘活财政存量资金和政府存量资产、增加地方国企利润上缴等,做大可用财力“蛋糕”,支持减税降费,决不能搞变通靠增加企业负担来缓解财政收支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