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为消费者业务CEO余承东近期表示,麒麟9000芯片,只生产到9月15号,还会上市,但是数量有限。据悉,台积电正在24小时不停歇生产。因美方禁令,台积电将在9月14日之前将相关芯片全数出货给华为,之后就无法再与华为有业务往来。华为具备芯片设计的自研能力,不具备生产能力,所以一直以来都由台积电等厂商代工。“因为没有中国芯片制造业能支持,面临着没有芯片可用的问题。”余承东坦言,“现在唯一的问题是生产,华为没有办法生产。中国企业在全球化过程中只做了设计,这也是教训。”
飞象网讯 (计育青/文)近日,中国联通Cat.1芯片集中比选项目结果公布,紫光展锐作为唯一赢家,将为中国联通提供此次招标的全部500万套Cat.1芯片。这是到目前为止运营商最大规模的Cat.1芯片招标项目,也由此在业界引起了广泛关注。 对于物联网产业来说,如此规模的采购项目无疑会带动Cat. 1产业链以及行业应用更快发展。对于紫光展锐来说,则是对其长期投入和成果的高度肯定,也意味着紫光展锐已经在Cat.1领域占据了领先优势。 Cat.1迎来爆发性增长 Cat.1是3GPP定义的一种基于4G LTE网络的中速率物联网技术,最大带宽支持上行5Mbit/s、下行10Mbit/s,非常适合穿戴设备、智能家电、POS、公网对讲、物流跟踪、共享设备、智能电表等物联网应用。 在5G商用之前,移动通信网络2G/3G/4G并存,业界多利用2G、3G网络来支撑中低速率物联网应用。随着5G商用部署逐渐走向深入,2G和3G将逐步退网,于是中低速物联网应用就面临着向4G、5G迁移的需求。 今年5月,工信部明确提出要引导新增物联网终端不再使用2G/3G网络,推动存量2G/3G物联网业务向NB-IoT(低速场景)、4G Cat.1(中速连接和话音)、5G(高速、低时延)迁移,进一步激发了国内Cat.1产业发展的热情。 有行业机构预计,2025年全球物联网蜂窝连接数将突破50亿,而随着2G、3G网络的退出,未来3-5年内Cat.1可能会成为蜂窝物联网的主要通讯制式,市场规模将在千万级乃至亿级。 目前市场上的Cat.1芯片厂商不少,国外有高通、Sequans、Altair等,国内有紫光展锐、ASR、移芯、芯翼信息等,各自都有一批合作伙伴在开发Cat.1模组和终端产品。中国联通在今年7月发布了Cat.1芯片二次比选公告,对技术规范、质量和价格都有明确要求,最终中标者为紫光展锐,显示出紫光展锐在Cat.1芯片领域拥有卓越的综合实力。 三大优势契合中速物联需求 按照通信行业的规划,Cat.1是专用于有一定数据传输速率要求、对成本和功耗也比较敏感,同时又需要广域覆盖能力的场景,比如共享单车、移动支付、公网对讲、追踪器、车载OBD等等,业界统一归类为“中速物联场景”。 紫光展锐在2019年11月推出的春藤8910DM芯片就是一款面向中速物联场景的解决方案,相对市场上同类芯片,具有生命周期长、性能先进、集成度高三大优势。 ICT技术进步很快,但物联网设备的应用特点是海量部署、长期使用,因此要求芯片必须具备比较好的向前向后支持能力,即要有足够长的生命周期。紫光展锐春藤8910DM同时支持Cat.1bis和2G(GSM/GPRS)双模通信,而且最高支持到3GPP R14协议,并预留了比较充分的扩展空间,因此可以确保客户的物联网设备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不会过时。 在性能上,春藤8910DM无需运营商做现网改造,就可以让单天线终端具有接近传统2天线LTE终端的用户体验。相比传统2接收天线LTE终端,Cat.1bis单天线终端在LTE网络中的用户体验通常会有一定折损,不过紫光展锐对春藤8910DM做过定制优化,因此能够以单天线提供逼近传统LTE终端的性能表现,帮助运营商打造高性价比的中速物联应用体系。 最后,春藤8910DM还是目前市场上集成度最高的中速物联解决方案,不仅集成了Cortex-A5处理器,还内置ROM/RAM、WIFI-Scan室内定位、蓝牙、Audio PA、transceiver等模块。其中WIFI-Scan室内定位和蓝牙是春藤8910DM的设计亮点,使得物联网用户可以综合运用蜂窝、WIFI、蓝牙等多种通信方式开展业务创新。此外,更高的集成度还可以有效降低物联网模组、终端的生产成本。 正是依托上述三大优势,春藤8910DM非常精准地契合了当下市场对中速物联的需求,因此紫光展锐中标中国联通500万大单并不令人感到意外。 联手伙伴推动Cat.1生态发展 今年3月,在中国联通50万片公网数字对讲PCBA采购招标中,紫光展锐的合作伙伴美格智能(002881)基于春藤8910DM芯片打造的解决方案成功中标。中国联通在今年6月发布的业内第一款支持LTE Cat.1bis、兼容Cat.4的雁飞Cat.1模组,也是基于春藤8910DM芯片。同样是在今年6月,中国联通联合十余家合作伙伴发布了《联通物联网Cat.1白皮书V1.0》,这也是物联网行业第一个Cat.1/1bis白皮书,参与主编的单位中只有紫光展锐一家芯片厂商。2020年7月,中国联通又与紫光展锐、广和通(300638)合作,为哈啰出行的共享两轮助力车业务提供了4G Cat.1bis解决方案。 值得一提的是,在Cat.1芯片领域,紫光展锐对时间节点把握得很好。2019年中期全球5G走向商用,紫光展锐在当年11月就推出了自己的Cat.1芯片春藤8910DM,而且起步很高,出手就是全球首颗Cat.1bis芯片。在随后的2019年12月,中国移动研究院组织的Cat.1/1bis现网兼容性测试中,春藤8910DM芯片率先通过了全部六家主流基站厂商的测试。2020年4月,紫光展锐的合作伙伴广和通基于春藤8910DM芯片打造的模组产品率先完成了CCC、SRRC、NAL和中国电信运营商认证,成为了国内首家具备量产出货资质的Cat.1bis模组产品。这些成果为春藤8910DM芯片的大规模普及应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目前紫光展锐正与生态伙伴密切合作,积极推进Cat.1产业和应用的发展。截止到2020年7月,先后有中国移动、中国联通、广和通、有方科技、美格智能、合宙、龙尚、有人物联网等十几家厂商与紫光展锐合作,基于春藤8910DM芯片开发了数十款Cat.1bis模组,全力支持共享经济、金融支付、公网对讲、能源、工业控制等场景的应用创新。因此紫光展锐中标中国联通500万大单只是一个开始,随着物联网应用越来越多地转向4G LTE,占据先机的紫光展锐Cat.1芯片将迎来更为广阔的舞台。
聚灿光电4日午间发布公告,公司子公司聚灿光电科技(宿迁)有限公司与宿迁经济技术开发区管理委员会于近日签订《宿迁经济技术开发区工业项目进区投资合同书》,聚灿光电科技(宿迁)有限公司将在宿迁经济技术开发区管理委员会辖区投资聚灿光电扩产项目,项目总投资约35亿元,主要产品为Mini/Micro LED 氮化镓、砷化镓芯片。 聚灿光电表示,公司产品位于LED产业链上游,技术门槛和附加值均较高。公司的主要产品为GaN基高亮度蓝光LED芯片及外延片,公司所生产的高亮度蓝光LED芯片经下游封装后可广泛应用于照明及背光源等中高端应用领域。随着技术进步、应用领域的不断扩大、市场规模以及行业渗透率的不断提高,国内LED芯片行业整体呈现增长趋势,行业集中度逐步提高,LED芯片高端新兴应用的市场规模快速提高。为顺应行业发展趋势以及行业竞争环境的新态势,公司在已有产业布局的基础上,亟需进一步加强新兴高端应用领域的高光效LED芯片的产业布局,巩固并扩大市场份额,提升公司核心产品的技术水平,提高公司的市场地位,同时持续跟进产业技术发展方向,完善公司的产品结构,确保公司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增强公司盈利能力,提升上市公司质量,进而实现企业价值和股东利益最大化。
北京时间9月3日晚上8点,华为在德国举办IFA 2020主题演讲,华为欧洲消费者业务总裁Walter Ji讲述2020年华为在欧洲的愿景和承诺。在此次主题演讲中,华为并未有按照惯例发布新一代麒麟芯片或其他新品。 新京报贝壳财经讯北京时间9月3日晚上8点,华为在德国举办IFA 2020主题演讲,华为欧洲消费者业务总裁Walter Ji讲述2020年华为在欧洲的愿景和承诺。 在此次主题演讲中,华为并未有按照惯例发布新一代麒麟芯片或其他新品。根据往年的规律,华为通常在IFA推出麒麟芯片,并在9月底发布旗舰手机Mate系列。 据介绍称,今年上半年华为App Gallery在欧洲拥有3300万月活跃用户,全球下载应用次数高达1840亿次,是全球第三大App Store,仅次于谷歌和苹果。App Gallery上半年的开发者数量已经达到160万,同比增长76%,每月有超过5000款应用上架。 此外,华为还推出了搜索服务Petal Search以替代谷歌搜索。Petal Search由华为设计,但搜索内容来自第三方合作伙伴,包括欧洲最大的搜索引擎Qwant,以及俄罗斯第一搜索引擎Yandex。自今年6月正式上线以来,Petal Search已吸引了100万名欧洲用户使用。今年上半年,全球接入华为HMS Core的应用数量超过8.1万,同比增长88%。 Walter Ji在演讲中表示,欧洲将是华为下一个十年的重要市场。他介绍,华为在西欧11个国家共雇用了超过8500名员工,在整个欧洲员工数量超过1.4万,去年在欧洲创造了22.3万的岗位。目前华为在欧洲分别有波兰和德国两个总部,自2010年以来华为在欧洲的创新研究项目投入金额超过10亿美元,并与超过100家研究机构和大学在计算机等领域达成合作。 Walter Ji透露,华为计划在欧洲开设更多的线下销售店,包括8家旗舰店和42家体验店。 根据华为2019年年报显示,华为在EMEA(欧洲、中东以及非洲地区)的营收达2060亿元,占华为去年全年营收比例为24%。不过受“实体清单”影响,EMEA市场的营收增速放缓至只有0.7%。 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 陆一夫
据香港媒体《南华早报》报道,在世界最大的电子产品批发市场深圳华强北,第三方供应商也会以较低的价格从经销商手中大批购买新手机,批发价比这些品牌的官方报价低几百元。顾客可以折扣价格买到苹果、华为、小米和OPPO等品牌的智能手机。 但最近美国禁令威胁到华为的芯片供应,这挤压了这些第三方供应商销售华为手机的利润。 “总的来说,我店里每款华为手机的价格都涨了100元人民币,有些甚至涨了300元,因为供货量减少了,”一位姓王的商贩说。“现在批发价和官方报价几乎没有价差……我们无法从销售华为手机中获得太多利润。” 深圳华强北的四家第三方经销商都表示,华为手机的价格每天都在上涨。“原因很简单。华为无法为其智能手机采购到芯片,导致供货受限,”一位姓卢的商贩说。 华为手机的官方价格并没有变化。华为深圳官方专卖店的一名工作人员表示,他没有收到任何型号手机产品涨价的官方通知。 此前美国政府加大了对华为获取美国芯片和其他技术的限制。上个月早些时候,华为消费者业务集团首席执行官余承东也承认,这些禁令将给该公司带来“巨大损失”,今年之后华为可能无法销售搭载麒麟高端芯片的手机。 不过在最近一次面向新员工的活动上,华为首席执行官郭平就公司未来描绘了一幅相对乐观的图景。 根据华为员工社区平台心声社区周三发布的一份文字记录,郭平表示:“现在公司状况正常。”“只是面对先进要素不可获取的情况,我们怎么打破封锁,建立起自己持久的技术能力和稳固的、可信的供应链。” 现在对麒麟芯片的打压,对我们终端特别是高端手机业务会产生一定的困难,但是我相信我们能够解决。” 郭平补充说。为了生存,郭平说,会继续保持对海思的投资,同时会帮助前端的伙伴完善和建立自己的能力。“我相信若干年后我们会有一个更强大的海思。” “作为拥有一个千亿美元的大型公司,不能犯方向性的错误,”郭平说。“能打败华为的不会是美国,而是在于自己,我们在这方面不能有方向性的错误……坚定的正确的方向、充满活力的组织和文化,是我们真正面对的挑战,这些问题处理不好,就会失败和死亡。”
国科微披露向特定对象发行股票预案。本次发行对象为包括公司实际控制人、董事长兼总经理向平在内的不超过35名的特定投资者,募集资金总额不超过114,000.00万元,扣除发行费用后的募集资金净额将全部用于AI智能视频监控系列芯片研发及产业化项目、超高清8K广播电视系列芯片研发及产业化项目、新一代存储控制系列芯片研发及产业化项目、补充流动资金和偿还银行贷款。 【公司报道】 国科微:多项芯片业务齐发力 2019净利增长21.29% 4月20日晚间,国科微披露2019年年度报告。报告显示,2019年全年,国科微营业收入为5.43亿元,同比增长35.68%;实现净利润6812.78万元,同比增长21.29%;对应经营性现金流为2.28亿元,同比增长401.04%;拟每10股派发现金红利1元。(上证报 刘涛) 国科微股东国家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拟减持不超1%股份 国科微2019年12月20日公告,持公司股份28,125,454股(占公司总股本比例15.63%)的股东国家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股份有限公司计划在公告日起15个交易日后的3个月内,以集中竞价交易方式减持公司股份不超过1,799,944股(即不超过公司总股本比例的1%)。
9月3日,紫光展锐(上海)科技有限公司(下称“紫光展锐”)宣布,已于近日成功中标备受业界期待的中国联通Cat.1芯片集中比选项目。 公布的招标信息显示,本次采购规模为500万套,是截至目前运营商Cat.1芯片招标中规模最大的项目之一。此次中国联通Cat.1芯片集中比选项目的大规模采购,对Cat.1产业链乃至整个蜂窝物联网产业具有积极的影响作用,将推动Cat.1产业的快速规模化发展。此次项目的成功中标,再一次印证了紫光展锐在Cat.1领域的全面领先优势。 从技术演进路线看,随着5G网络规模建设、2G\3G网络启动清频退网进程、以及政策层面正式明确物联网业务向NB-IoT/4G(含Cat.1)/5G网络迁移等一系列行业趋势,Cat.1将作为中速率场景的主力军,迎来大规模增长。 目前,紫光展锐推出了全球首款Cat.1bis物联网芯片平台-春藤8910DM,可广泛应用于共享经济、金融支付、公网对讲、能源、工业控制等多个领域。目前已有数十款搭载春藤8910DM芯片的Cat.1bis模组等产品上市,并已在多领域、多场景落地应用。 紫光展锐方面表示,公司与联通物联网公司在Cat.1领域将持续进行合作。通过整合双方优势资源,紫光展锐和中国联通将面向未来构建芯片-网络-平台立体式行业解决方案,共同推进Cat.1在行业市场的规模化应用。双方将以搭载展锐芯片的硬件(芯片、模组、PCBA等)为载体,结合联通4G/5G蜂窝网络能力以及连接管理平台(CMP)、设备管理平台(DMP)等平台能力,面向行业客户提供更高需求匹配度的一站式物联网解决方案,助力物联网的快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