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晶代工厂台积电(TSM.US)正迎来“春天”。 国际电子消费巨头苹果自主研发、采用5nm制程、代号“Lifuka”的图像处理器(GPU)研发正在按计划推进,量产之后将用在iMac上。而这款芯片,将交给台积电生产。 苹果另一款自研ARM处理器的MacBook和iMac机型,将用上台积电的5nm工艺。 iPhone 12系列的A14处理器,也将由台积电代工。 最新消息显示,苹果向台积电追加了2020Q4的A13、A12处理器芯片大约7万~8万片,将后者四季度7nm芯片总投片量推高到17万~18万片的规模。 给台积电带来业务增长的不仅仅是苹果。 联发科受中国手机厂商订单量提高的影响,2020Q4向台积电追加了2万~2.5万片7nm芯片的订单。 芯片巨头高通也据传将会把订单转给台积电,原因是高通原本交由三星代工的5nm产品开发进度出现了问题。 在上周召开的台积电技术研讨会上,该公司声称,公司拥有约60%的EUV晶圆累计生产量,即为产业链贡献了流程的芯片产能。 2020Q2,台积电的营收达到了3106.29亿新台币(约合105.85亿美元),同比增长28.86%;持续经营活动现金流净额达到1703.35亿新台币(约合58.04亿美元),同比增幅为44.64%。 专业机构预测,台积电还有望在2020Q3录得约53.9%的市占率,以及约113.5亿美元的营收,成为全球圆晶代工厂无可辩驳的龙头。 数据来源:产业研究机构TrendForce集邦咨询旗下拓墣产业研究院 上马尖端技术研发,台积电一骑绝尘 说起台积电这个名字,中国大陆的读者应该不会感到陌生。 台积电此前表示2020年9月14日之后不再向华为高端芯片代工服务,由此带来的后果大家都知道了——由于没有其他代工厂可以进行生产,华为的麒麟系列高端芯片成了“绝唱”。 台积电却没有受到太大影响,2020Q3的5nm剩余产能都将转给其他用户,包括苹果、高通、AMD、联发科等等。 如今台积电忙得货都接不完,为了完成华为的剩余订单,还要24小时不停歇生产,甚至还要设法腾挪其他客户的产能。 谁让人家在技术上做到了全球顶尖呢? 台积电的3nm芯片还没开始量产,2nm工艺研发中心就开始建设了。 这座研发中心将会拥有一条先进的生产线,同时配套以8000名工程师;为配合2nm工艺的研发,台积电还被爆料一口气购买了2台光刻机。台积电预测他们已安装了全世界约50%的激活光刻机机器。 据外媒的初步预计,公司2020年全年资本支出将进一步提升,达到160亿美元左右。 更不得了的是,台积电的一名高管还在网上透露,称台积电已开始利用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技术,主要用于芯片生产过程中的数据处理。 “台积电已在他们的设备中部署了大量的传感器,确保任何有用的数据都能被收集,他们利用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将数据转化为相关的信息,改善他们的芯片生产,他们不浪费任何一个学习的机会。” 这名高管说道。 大陆与台积电至少差6年 台积电创始人张忠谋曾表示,在制程方面的竞争不是花很多钱、投入举国之力就能做成的,因此大陆很难像台积电一样早出顶尖水平的芯片。 对中国企业来说,“制裁”的巴掌真的很痛。就连家大业大且头铁的华为,都承认未来将在美国的施压下艰难度日。 如今大陆积极向台积电看齐,力求补齐高端制造产业链的空白。 2008年中国大陆启动的“核心电子器件、高端通用芯片及基础软件产品(核高基)”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期望于芯片、软件及电子器件领域,追赶全球技术。 大陆目前最领先的圆晶厂中芯国际,就是申请到该专项补贴的公司之一。无论是资本支出、营收还是市占率,中芯国际在全球范围内都排在了第五的位置。 目前公司基于Fin-FET设计生产的14nm芯片已经完成了出货;与台积电7nm技术相近的芯片工艺也正在研发中。 根据高盛的预测,中芯国际2022年可升级到7nm工艺,2024年下半年升级到5nm工艺。 大陆消费者常常对中芯国际给予厚望,希望它能取代台积电的位置,向华为供应高端芯片,缓解供应链受到“制裁”的危机。 但中芯国际要赶上台积电,不是这么容易的。 “假如一家公司在一个行业发展得很久,积累的经验就比新的竞争者多,只要自己不糟蹋机会,就可以长期保持优势。”台积电创始人张忠谋在采访中说。 随着芯片制造工艺不断向高端发展,其研发成本将会越来越高。 研发16nm芯片的制造工艺,大约需要16.43美元的研发成本,10nm为16.37美元,7nm成本18.26美元,5nm和3nm分别涨到23.57美元、30.45美元。 半导体行业的“摩尔定律”指出,集成电路上可以容纳的晶体管数目在大约每经过24个月便会增加一倍。换言之,处理器的性能每隔2年翻一倍。 这样算下来,已经实现了5nm芯片量产的台积电,其技术已经领先中芯国际快6年了。 要赶上这6年里落下的脚步,谈何容易?况且这还没算上台积电也在向前飞奔的速度。 在这6年终,充裕的营收和高额的研发费用,将为台积电向前发展带来更强劲的动能。 2020H1台积电研发费用录得498.62亿新台币(约合17亿美元),同比增长19.26%,占营收比重达到8%。 2020H1中芯国际研发费用占营收比重达到17.58%之高,但数额仅为3.24亿美元,且同比不过增长了2.4%。 大陆的光刻机之痛 与此同时,一些技术上的硬伤,目前大陆企业始终无法克服。 结合ASML的声明和台积电的内部采购单,台积电预测公司已安装全球约50%的激活光刻机。而中芯国际一台都没有。 如果中芯国际不能拿到极紫外光刻机(EUV),公司的芯片生产工艺,将被卡在7/8nm的水平。 用于生产7纳米及更先进制程芯片的EUV光刻机,目前只有荷兰的阿斯麦(ASML)公司能生产,每台机器的售价往往超过1亿美元。 然而,由于《瓦森纳协定》的存在和美国的多次干预,该公司没有出售给中国公司,凭白让中芯国际在光刻机上花费了1.2亿美元和2年的时间。 其实大陆也有公司买到了ASML的光刻机,但这件事说来话长…… 2019年12月,弘芯半导体高调为“首台高端光刻机设备”进厂举行仪式。虽然官方没有公布具体信息,但可以确定是一台ASML光刻机,售价也是数千万美元级别的。 武汉弘芯半导体在业内拥有一定的名气,因为号称拥有先进的技术,原定于2020年将开始7nm芯片的自主研发。 弘芯甚至聘请了多位半导体产业大咖,包括曾就职于台积电的元老级人物蒋尚义,他曾经带领台积电先后攻克多项核心技术。 但后来,这台光刻机被扒出不是EUV光刻机,而是DUV(深紫外光光刻机),通常用来生产14nm芯片,并不是台积电用来制造5nm芯片用的尖端产品。 更讽刺的是,2020年7月,武汉弘芯半导体项目因资金供应存在问题项目可能停摆。 而这台吸引了国人目光的光刻机,也被抵押了。 面对技术封锁,华为坐不住了。 有消息显示,华为正在着手研发自己的光刻机,力求突围。 社交媒体上关于华为光刻机专利的消息,包括一项“通过光的移动,而不是机械移动来实现光刻精度”的专利,是一大技术创新。 华为还在网上公开发布了光刻工艺工程师的职位,并在全国范围内频繁挖人。 光刻机虽极其复杂且精妙,却并非遥不可及。 2018年8月份,清华大学的研究团研发出了双工作台光刻机,使得中国成为全球第2个具备开发双工作台光刻机的国家; 2019年4月,武汉光电国家技术研究中心甘棕松团队采用远场光学的办法,成功刻出9nm宽的线段; 2020年7月,中国科学院苏州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研发出了一种新型5nm超高精度激光光刻加工方法。 美国半导体产业调查公司VLSI Research总裁里斯托·普哈卡(Risto Puhakka)认为,针对EUV光刻机零部件的研究非常之多,但他认为中国大陆仍未制造出可以开展生产的光刻机。 “自主研发光刻机将是漫长的过程。我不是说不可能,但这是一条漫长且艰难的道路。”他说。 小结 多亏了懂王的“制裁”,大陆企业方才梦中惊醒,发现自己所处的位置已经快要看不见台积电的尾灯了。 但如今才开始追赶,可能会面临诸多的难题,甚至有可能花很大力气研发出来了高端芯片,市场却又被更高端、成本更低廉的芯片抢占,于是连变现的空间都被压缩殆尽。 “你已经积累了很多经验,这些经验给你带来创新和降低成本的机会,利用这个机会,就会在技术和成本削减方面,继续领先于你的竞争对手。” 台积电创始人张忠谋认为,不管是工艺,还是成本,都不是用很大的投资就很快可以获得的,所以大陆需要时间才能赶上。
成都王府井华为授权店的华为麒麟芯片系列目前仍有一定货源 近日,有关华为手机在渠道商中涨价的消息在朋友圈里传开。据了解,因华为麒麟芯片库存告急,导致华为Mate、P40、NOVA系列天天涨价,并且购买华为手机还要以当天的报价为准。对此,金融投资报记者在成都市场采访了解到,在品牌授权里,华为手机价格与官方定价相同,只是之前的优惠活动没了,相当于变相涨价;而在一些非授权店里,销售人员对记者表示:华为手机确实在涨价。 ■ 普遍涨价mate30涨得最多 随着9月15日的大限将至,海思芯片将面临全面断供的风险。受此影响,近日搭载麒麟芯片的华为手机开始全面涨价。 9月1日上午,金融投资报记者来到成都王府井(600859)的华为品牌授权店,发现目前该店华为手机的价格仍是官方定价,但其销售人员也毫不掩饰地表示,现在外面的渠道商都开始涨价了。该销售人员表示,在同等价格中,华为的麒麟芯片在性能和速度上都是最好的。“现在由于断供,麒麟芯片或成高端芯片机绝版,所以涨价也是有一定道理的。” 记者在该店看到,目前搭载麒麟985芯片的华为NOVA7 Pro,126G的售价是3699元。而之前在优惠活动的影响下,该款手机可以比官方价格少几百元。 在成都太升南路一家华为专卖店里,其销售小哥也同样表示:在芯片断供之后,公司都统一了价格。“之前去实体店或者京东苏宁等商城上购买,都会给你一个活动折扣,但现在的折扣都减少了,这也相当于变相涨价吧。”销售小哥称。 在非品牌授权店里,金融投资报记者发现,越高端的华为手机渠道价差越大。以125G的华为P40 pro为例,之前在非授权店里,拿货的价格是5200元,而现在是5500元,涨了300元。华为mate30,之前125g的价格是3800元,现在要卖4500元,上涨700元。该渠道商向金融投资报记者透露,华为越高端的机型,渠道价差越大,有些可以达到1000多元的价差。因此,在麒麟芯片断供后,渠道商就有操作价差的空间。 天玑或成为代替芯片 众所周知,麒麟芯片之所以库存告急,源于台积电无法继代工,而眼下距离9月15日的大限已迫在眉睫。那么,断供之后,华为该怎么办?在采访中,华为专卖店的员工均对金融投资报记者表示未来很可能用“天玑”芯片来代替。 成都王府井华为授权店的销售人员表示,相比麒麟芯片,天玑芯片在性能和速度方面要差一些。“未来,不排除机型会做厚。” 记者采访的一位业内人士也表示,目前天玑最强的是天玑1000,但距麒麟处理器仍有一段差距,更别提骁龙865了。该业内人士称,天玑1000在芯片中算是中端之王,毕竟它是中端处理器中唯一使用A77架构的。市场中,OPPO、小米,乃至于接下来要发布华为畅享Z都会采用天玑系列芯片。从这一点来看,该业内人士认为,短期华为可能很难在高端机上发力。 数据显示,今年二季度,华为以5580万部出货量超过三星(5370万部),成为全球最大的手机销售商。其中,高端机型中,华为P40 pro也是碾压三星S20系列。但断供之后,华为的形势可能急转直下。面对这一困境,一家华为专卖店里的销售小哥坚信公司能够妥善解决。其称:“现在只是无法代工了,但设计技术都在公司里,未来公司肯定会想办法的。” 目前,为最大程度满足华为5纳米订单需求,台积电正在24小时不停歇生产。其要在9月14日前全部交货,因为在大限之后他们不得再接华为芯片的订单。此外,联发科也在在这段时间火力全开,为华为提供多达3000万套芯片,还向美方提出申请,力求9月15日后继续供货给华为。而在台积电生产的5纳米订单中,有华为最高端的麒麟9000芯片,该技术相当于每平方毫米可容纳1.713亿个晶体管。面对这一“末代”芯片,华为销售人员也感叹:这或许是华为最后一批高端旗舰芯片了! 市场竞争力或受影响 技术决定竞争力,在华为断供之后,天风国际分析师郭明錤发布的最新研报显示,随着9月15日的大限将至,华为手机的市场竞争力与市占份额均会受到负面影响。“情况好一点就是华为市占份额降低,坏一点可能会导致华为退出手机市场。现在华为芯片已经到了艰难之时。”郭明錤表示。 郭明錤认为,华为手机对相机、HDI、存储与5G芯片的零部件规格与单价要求明显高于Android竞争对手,因此,若华为手机竞争力衰退,上述零部件技术升级趋势将放缓。 对于华为当下所面临的严峻外部环境,华为消费者业务CEO余承东曾呼吁半导体产业链上的伙伴应全方位扎根,突破物理学材料学的基础研究和精密制造。在终端器件方面,比如显示模组、摄像头模组、5G器件等方面,华为也要加大材料与核心技术的投入,实现新材料+新工艺紧密联动,突破制约创新的瓶颈。 最新消息显示,除了芯片断供,华为重要内存及闪存芯片供应商美光科技高管在BMO全球技术大会上也正式宣布:受美国禁令影响,美光在9月14日之后,将不能继续向华为供货。 资料显示,美光科技于1978年在美国爱达荷州首府博伊西市,主营业务是DRAM、NAND闪存、CMOS图像传感器、其它半导体组件以及存储器模块。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美光科技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半导体储存及影像产品制造商之一。而美光与华为的合作超过了20年,是华为的主要内存及闪存芯片供应商,每年华为都要从美光采购的元器件超过26亿美元。因此,分析人士认为,在全面断供之后,华为将有一段很艰难的路要走。
华为2020H1的业绩果然够抢眼! 8月28日,华为投资控股有限公司(简称华为)在上海清算所发布2020H1财报,声称实现净利润431.03亿元(人民币,下同,除非特别注明),同比增长23.49%。 如果按照182.5天为半年计算,华为上半年每天都能有2.37个“小目标”的净利润入账,这是一家盈利能力何等强大的公司? 不过冒着“制裁”炮火前进的华为,日趋严峻的内忧外患在财报中也得以体现。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部分关键指标的下滑,华为实现突围的“死线(Deadline)”将会逐渐变得清晰…… 乱流中企稳脚跟,净利润增长23.49% 2020H1营收4506.56亿元,净利润431.03亿元的“成绩单”,显示华为取得了“阶段性胜利”——与去年同期相比,营收增长了13.65%,而净利润增长了23.49%,净利率也从8.8%增长到9.56%,涨幅非常明显。 要在大国博弈的漩涡中心站稳脚跟,实属容易。 从2017年美国对中兴下手、2019年华为被加入实体名单,再到今天,特朗普大统领与深圳市南山区粤海街道办的“科技拉锯战”已经持续了3年。 对美国部分政客来说,中国科学技术对美国的超车,是绝不可接受的。 好巧不巧,华为作为中国企业在移动通讯、芯片研发、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领域的“优等生”,自然被裹进了这场大国博弈的漩涡中心。 在8月7日举行的中国信息化百人会2020年峰会上,华为消费者业务CEO余承东坦言:2019年美国“制裁”后,华为少发货了6000万台智能手机。 祸不单行,2019年末至2020年上半年在中国爆发的新冠肺炎疫情,也极大影响了中国市场的手机销售。2020Q1,华为营收1806.14亿元,同比增长1.93%;但净利润133.47亿元,同比下降7.58%。 但手机销量的增长,为华为营收的增长带来的充足的动力。 2020Q1华为以5580万台的智能手机销量力压韩国三星5370万部,以及美国苹果,拿下全球手机销量榜的世界第一。 此外,华为也是中国第一大手表厂、穿戴终端厂;华为平板电脑二季度出货量位居中国第二,世界第三;笔记本电脑是中国第二…… 亡羊补牢,研发费用高于同行 让华为更加突出的,是华为在研发费用上的提升。 华为研发费用从565.97亿元增长到672.08亿元,高于当期净利润,同比增长了18.75%,占营收的比重达到了14.91%,较上年同期提高了0.64个百分点。 在如此困难的时期,华为支出的研发费用仍保持在14%以上的水平,有几分难能可贵,也有几分被逼无奈。 毕竟再不研发,可能就要永远被头部玩家甩开了。 “很遗憾在半导体制造方面,华为的重资产投入型的领域、重资金密集型的产业华为没有参与,我们只是做了芯片的设计,没搞芯片的制造。”——华为消费者业务CEO余承东 面对美国“制裁”的一再加码,华为自知绕不开——若是欲加之罪,又何患无辞? 所以如今的华为正在加紧相关技术的研发,力求实现完全自主化。 光刻机是高端芯片必不可少的设备,而这种设备如今被外国企业垄断。中国芯片企业中芯国际据传此前曾斥巨资购买光刻机,但时至今日都没有到货的消息。 从2020年中旬开始,有关于华为开始招聘光刻技术工程师的爆料,得到了广大网友们的高度关注。 还有网友扒出了华为在2016年申请的一项名为“一种光刻设备和光刻系统”的PCT专利。这也使得很多网友认为,华为可能早在2016年就已经开始研发光刻机了。 不仅仅在芯片半导体领域,目前华为正在多条赛道发力,包括ICT基础设施、云计算、智能终端、物联网、智能汽车解决方案、5G商用、芯片设计研发、物联网、大数据、视频等等诸多领域。 我们坚持将年收入的10%以上投入到研发,近几年的投入比例更是超过了14%,正是得益于长期的研发投入,才使得我们在很多技术领域持续领先,才能在外界巨大的压力下赢得客户的尊重和信任。——《华为投资控股有限公司2019年年度报告》 2019年年报的说法,与如今半年报的说法吻合。 应付薪资下降22.8%,同时高薪招人? 对于芯片问题,华为相关人士表示:“针对美国芯片,我们正在想办法”。 潜台词,就是目前还没有找到合适的解决办法。 然而留给华为的时间已经不多。 华为2020H1负债总额为5599.1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了1.07%,资产负债率录得65.76%,基本维持上年同期水平。 然而当期华为的流动资产总额为6845.85亿元。也就是说,在最极端的情况下,华为需要变卖81.78%的流动资产,才能够将债务还清。 对华为负债影响比较大的项目有应付账款、长期借款、合同负债、应付职工薪酬等。 其中变动比较大的,是长期借款的增长和应付职工薪酬的下降。 公司2020H1长期借款数量达921.43亿元,长期借款占总负债的比重达到16.46%——今年上半年增加的248.66亿元长期借款,让总负债提升了4%。 另一值得关注的地方,是应付职工薪资的减少。 2019H1公司应付职工薪酬为983.75亿元,然而2020H1减少至759.43亿元,减少幅度为22.8%。 (另外,在现金流量表中,支付给职工以及为职工支付的现金,从1075.3亿元减少到了1066.8亿元,减少了0.79%或8.5亿元。) 但这些数字的减少,与我们看到的新闻似乎有些出入。 6月20日,任正非称华为今年将从全世界招进20~30名“天才少年”,明年还想从世界范围招进200~300名。 “这些天才少年就像‘泥鳅’一样,钻活华为的组织,激活华为的队伍。”——华为总裁任正非 7月23日,一封据传由任正非本人签发的邮件显示,华为对2019届顶尖学生实行了年薪制管理。而这批入职的8位顶尖学生都是博士,年薪最低89.6万元,最高201万元。 手里有粮,“芯”里不慌? 另外,华为的现金流、流动资产的状况也十分值得关注。 2020H1华为的期末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余额,减少了超过1/4。 其中,经营活动现金流减少了106.01亿元或194.57%,即当期经营活动中产生了51.52亿元的现金净流出。 在公司经营活动现金流中,占比最大的是商品和劳务流通产生的现金流。其中: 销售商品和提供劳务收到的现金录得4886.39亿元,较上年增长7.7%;购买商品和接受劳务支付的现金录得3433.74亿元,较上年增长了13.08%。 一买一卖之间的差额较上年同期减少了47.65亿元。也就是说,今年的华为购买了更多的产品。这从资产负债表中也能获得佐证。 公司2020H1的流动资产中,货币资金减少了11.89%或298.43亿元,而库存则上升了7.88%或131.8亿元;库存在流动资产中的占比达到了26.35%,比上一报告期提升了2.61个百分点。 结合近期的消息推测,华为正继续囤积原材料以应对断供的消息,基本实锤了。 今年5月份就有消息称,华为已储存了价值高达两年关键芯片库存。 当月,外媒称华为向联发科订购芯片数量暴增300%,导致联发科不得不评估自己是否有足够的人力资源来支持华为。 在8月3日又有中国台湾媒体爆料,称华为订购的联发科芯片数量超过1.2亿颗。 最新消息显示,在5G设备方面,华为7nm基站芯片备货充足;在手机业务上,华为芯片库存足够满足今年国内市场的新机出货。 但没人知道美国商务部什么时候会完全禁止上游公司对华为的出口。 库存总有用完的一天。 这时候,怎么办? 小结 在疫情与美国“制裁”之下艰难求生的华为,能够取得今天的成绩,实属不易。 但考虑到当前芯片的困境,以及华为HMS生态建设仍需要1年以上的时间来完成,华为与特朗普之间拉锯战的“赛点”,华为业绩的拐点或许将在2021H2出现。 “不管是弯道超车还是半道超车,我们希望在一个新的时代实现领先。天下没有做不成的事情,只有不够大的决心和不够大的投入。”华为消费者业务CEO余承东说。 研发的投入、存货的投入、顶尖人才队伍建设的投入都在加大。然而与之对应的是,华为的现金无论是2019年全年同比,还是2020H1,都正在减少。 时针滴滴答,华为真的要抓紧了。
美国持续升级对华为芯片供应的封杀,对于华为将如何应对的问题,华为消费者业务CEO余承东说,“我们正在想办法”。8月28日-30日,2020年亚布力中国企业家论坛夏季高峰会“大考下的中国企业”在青岛召开。但余承东作为主讲嘉宾的“逆全球化:趋势、影响及对策”论坛作为闭门会议,未对外开放。自2019年5月华为首次被列入“实体清单”至今,被列入美国“实体清单”的华为子公司总数已达152家。(新浪)
⊙记者 李兴彩 ○编辑 邱江 科创兴国,芯片核心。 半导体类上市公司堪称中国科技创新的缩影。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全球电子产业下滑,但中国半导体公司攻坚克难,突破复工、物流等重重难题,整个产业在上半年取得了两位数的增长,龙头公司的业绩更是逆势大涨,显示出国产芯片崛起的实力。 在全球半导体产业向中国转移、中国大力扶持半导体产业的大背景下,行业龙头公司逆“疫情”投资、并购加码未来,定向增发投向主业如火如荼,显示出中国芯片的韧性和未来巨大的成长潜力。 龙头逆势增长 据上海证券报记者不完全统计,截至8月30日,A股有62家半导体公司披露了半年报,盈利的有53家,净利润同比增长的有40家。其中,韦尔股份(603501)、晶方科技(603005)、睿创微纳、中芯国际、中微公司、通富微电(002156)、长电科技(600584)、南大光电(300346)、华天科技(002185)、江丰电子(300666)、华润微、卓盛微、雅克科技(002409)等公司上半年业绩增幅均超过100%。 记者发现,大多数半导体公司的半年度业绩增长来源于主业。 比如,中芯国际表示,上半年业绩增长主因是报告期内产能提升、产品价格上涨。具体来看,在成熟制程方面,公司产能利用率持续满载,摄像头、电源管理、指纹识别和特殊内存等相关应用需求强劲。公司上半年交付晶圆280万片(折算成8英寸晶圆),同比增长19.7%;晶圆平均售价由去年同期的4285元增加至本期的4631元。 由此,中芯国际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131.6亿元,同比增长29.4%;归母净利润13.9亿元,同比增长3.3倍,营收和利润均创下历史新高。 在业内人士看来,中国半导体龙头公司盈利能力显著增强,意味着中国半导体产业已经进入了快速成长期和盈利释放期。 在近日举行的“2020世界半导体大会”上,中国半导体行业协会副理事长于燮康透露,今年上半年,中国集成电路产业销售额达到3539亿元,同比增长16.1%,贡献了全球半导体产业增长值的绝大部分。 展望三季度,中芯国际、紫光国微(002049)、雅克科技等公司均给出了乐观预期。其中,中芯国际透露,其全年的目标是营收实现15%至19%的增长;紫光国微披露,公司特种集成电路业务快速增长,预计前三季度盈利5.48亿元至6.94亿元,同比增长50%至90%;雅克科技则预计公司前三季度盈利3亿元至3.3亿元,同比增长61.45%至77.59%。 投资加码未来 中国半导体进入发展的黄金十年,芯片国产化风生水起,龙头公司纷纷谋篇布局,加码主业。 研发练内功是“强身”之本。据记者不完全统计,在上述62家公司中,今年上半年研发费用同比增长的有45家,紫光国微、捷捷微电(300623)、汇顶科技(603160)、乐鑫科技等公司的研发费用同比增长均超过80%。 比如,紫光国微披露,今年上半年研发费用为1.43亿元,较去年同期的4969.78万元大幅上升187.35%。公司致力于生产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竞争力的产品,近三年一期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比平均不低于19.62%。 业内人士认为,A股芯片公司持续加码研发投入,说明中国芯片产业已经进入到创新驱动成长的阶段,没有技术实力的公司将逐渐被市场淘汰。 并购是快速壮大的捷径,也是资本市场给上市公司的“加持力”。今年以来,晶丰明源、博通集成(603068)、星星科技(300256)、经纬辉开(300120)、火炬电子(603678)等数十家公司发布了并购方案。 比如,经纬辉开7月21日披露,公司拟分两段对诺思投资合计1.274亿元,投资后持股10.06%。诺思是中国首家射频前端薄膜体声波滤波芯片生产企业,填补了国内该领域的空白。 又如,博通集成拟以600万欧元收购希腊芯片设计公司Adveos的100%股权。Adveos及其研发团队在射频、毫米波、模拟信号、混合信号等专用集成电路芯片设计领域有丰富经验,已成为Intel、Cisco等多家客户的芯片方案提供商。公司表示,本次收购有助于其强化在智能家居、物联网及智慧交通领域的战略布局。 更有不少电子类公司趁着行业景气度高,纷纷定增“补血”。据记者不完全统计,今年以来,已经有近60家电子类公司披露了定向增发预案,预计募集资金总额超千亿元,将有力支撑电子产业加速成长。 比如,上半年盈利增长近3倍的中微公司,在其百亿元规模的定增募资中,31.7亿元拟用于中微产业化基地建设项目,37.5亿元拟用于中微临港总部和研发中心项目,30.8亿元拟用作科技储备资金。 机构倾情增持 当整个社会的价值链从资源、能源类转移到科技创新上,那些抢先采用新理念、新技术、新设备的公司将有望率先获益,机构投资者也会鱼贯而入这些公司的股东榜。 据不完全统计,北向资金、QFII等主力资金已经显著提升科技股尤其是芯片概念股的仓位。 芯片设计公司全志科技(300458)受到北向资金的青睐。公司半年报显示,香港中央结算有限公司(深股通)新晋成为公司第八大股东,截至二季度末持股652.84万股,占比1.97%。 立讯精密(002475)的机构股东也在加仓。据数据,对比立讯精密一季报、半年报的前十大流通股东榜,香港中央结算有限公司(深股通)持股比例显著增长,由4.46%提升至5.57%。 同样获资金青睐的芯片龙头公司还有韦尔股份、兆易创新(603986)、北方华创(002371)等。半年报显示,第二季度,香港中央结算有限公司(沪股通)增持韦尔股份1160.88万股,持股上升至3177.44万股,占比3.68%。 QFII也在加仓。半年报显示,阿布达比投资局继续加仓宏达电子(300726),其在第二季度增持24.56万股,持股量上升至201.04万股,占公司总股本的0.5%。 无惧沪硅产业依然亏损,高盛二季度成为公司的第八大流动股东。半年报显示,高华-汇丰-GOLDMAN SACHS&CO.LLC持有公司151.02万股股份。
科创兴国,芯片核心。 半导体类上市公司堪称中国科技创新的缩影。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全球电子产业下滑,但中国半导体公司攻坚克难,突破复工、物流等重重难题,整个产业在上半年取得了两位数的增长,龙头公司的业绩更是逆势大涨,显示出国产芯片崛起的实力。 在全球半导体产业向中国转移、中国大力扶持半导体产业的大背景下,行业龙头公司逆“疫情”投资、并购加码未来,定向增发投向主业如火如荼,显示出中国芯片的韧性和未来巨大的成长潜力。 龙头逆势增长 据上海证券报记者不完全统计,截至8月30日,A股有62家半导体公司披露了半年报,盈利的有53家,净利润同比增长的有40家。其中,韦尔股份、晶方科技、睿创微纳、中芯国际、中微公司、通富微电、长电科技、南大光电、华天科技、江丰电子、华润微、卓盛微、雅克科技等公司上半年业绩增幅均超过100%。 记者发现,大多数半导体公司的半年度业绩增长来源于主业。 比如,中芯国际表示,上半年业绩增长主因是报告期内产能提升、产品价格上涨。具体来看,在成熟制程方面,公司产能利用率持续满载,摄像头、电源管理、指纹识别和特殊内存等相关应用需求强劲。公司上半年交付晶圆280万片(折算成8英寸晶圆),同比增长19.7%;晶圆平均售价由去年同期的4285元增加至本期的4631元。 由此,中芯国际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131.6亿元,同比增长29.4%;归母净利润13.9亿元,同比增长3.3倍,营收和利润均创下历史新高。 在业内人士看来,中国半导体龙头公司盈利能力显著增强,意味着中国半导体产业已经进入了快速成长期和盈利释放期。 在近日举行的“2020世界半导体大会”上,中国半导体行业协会副理事长于燮康透露,今年上半年,中国集成电路产业销售额达到3539亿元,同比增长16.1%,贡献了全球半导体产业增长值的绝大部分。 展望三季度,中芯国际、紫光国微、雅克科技等公司均给出了乐观预期。其中,中芯国际透露,其全年的目标是营收实现15%至19%的增长;紫光国微披露,公司特种集成电路业务快速增长,预计前三季度盈利5.48亿元至6.94亿元,同比增长50%至90%;雅克科技则预计公司前三季度盈利3亿元至3.3亿元,同比增长61.45%至77.59%。 投资加码未来 中国半导体进入发展的黄金十年,芯片国产化风生水起,龙头公司纷纷谋篇布局,加码主业。 研发练内功是“强身”之本。据记者不完全统计,在上述62家公司中,今年上半年研发费用同比增长的有45家,紫光国微、捷捷微电、汇顶科技、乐鑫科技等公司的研发费用同比增长均超过80%。 比如,紫光国微披露,今年上半年研发费用为1.43亿元,较去年同期的4969.78万元大幅上升187.35%。公司致力于生产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竞争力的产品,近三年一期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比平均不低于19.62%。 业内人士认为,A股芯片公司持续加码研发投入,说明中国芯片产业已经进入到创新驱动成长的阶段,没有技术实力的公司将逐渐被市场淘汰。 并购是快速壮大的捷径,也是资本市场给上市公司的“加持力”。今年以来,晶丰明源、博通集成、星星科技、经纬辉开、火炬电子等数十家公司发布了并购方案。 比如,经纬辉开7月21日披露,公司拟分两段对诺思投资合计1.274亿元,投资后持股10.06%。诺思是中国首家射频前端薄膜体声波滤波芯片生产企业,填补了国内该领域的空白。 又如,博通集成拟以600万欧元收购希腊芯片设计公司Adveos的100%股权。Adveos及其研发团队在射频、毫米波、模拟信号、混合信号等专用集成电路芯片设计领域有丰富经验,已成为Intel、Cisco等多家客户的芯片方案提供商。公司表示,本次收购有助于其强化在智能家居、物联网及智慧交通领域的战略布局。 更有不少电子类公司趁着行业景气度高,纷纷定增“补血”。据记者不完全统计,今年以来,已经有近60家电子类公司披露了定向增发预案,预计募集资金总额超千亿元,将有力支撑电子产业加速成长。 比如,上半年盈利增长近3倍的中微公司,在其百亿元规模的定增募资中,31.7亿元拟用于中微产业化基地建设项目,37.5亿元拟用于中微临港总部和研发中心项目,30.8亿元拟用作科技储备资金。 机构倾情增持 当整个社会的价值链从资源、能源类转移到科技创新上,那些抢先采用新理念、新技术、新设备的公司将有望率先获益,机构投资者也会鱼贯而入这些公司的股东榜。 据不完全统计,北向资金、QFII等主力资金已经显著提升科技股尤其是芯片概念股的仓位。 芯片设计公司全志科技受到北向资金的青睐。公司半年报显示,香港中央结算有限公司(深股通)新晋成为公司第八大股东,截至二季度末持股652.84万股,占比1.97%。 立讯精密的机构股东也在加仓。据Wind数据,对比立讯精密一季报、半年报的前十大流通股东榜,香港中央结算有限公司(深股通)持股比例显著增长,由4.46%提升至5.57%。 同样获资金青睐的芯片龙头公司还有韦尔股份、兆易创新、北方华创等。半年报显示,第二季度,香港中央结算有限公司(沪股通)增持韦尔股份1160.88万股,持股上升至3177.44万股,占比3.68%。 QFII也在加仓。半年报显示,阿布达比投资局继续加仓宏达电子,其在第二季度增持24.56万股,持股量上升至201.04万股,占公司总股本的0.5%。 无惧沪硅产业依然亏损,高盛二季度成为公司的第八大流动股东。半年报显示,高华-汇丰-GOLDMAN SACHS&CO.LLC持有公司151.02万股股份。
8月26日晚间,晶晨股份发布了2020年半年度报告。 受新冠疫情影响,公司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9.45亿元,较上年同期下降16.28%;受研发费用持续投入增加及收入下滑叠加影响,公司上半年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亏损6256.53万元,较上年同期下降158.86%。公司上半年发生研发费用2.6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23.16%。 上半年确认股份支付费用2,885.38万元,较上年同期增长2,555.34%。剔除股份支付费用影响后的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亏损3,567.16万元,较上年同期下降133.56%。随着新冠疫情逐步得到控制,公司二季度销售情况已明显改善,营业收入相较一季度环比增长34.46%,占去年同期营业收入的95.55%。公司预计,随着疫情影响的逐渐减弱,宏观经济复苏,上下游企业逐步恢复正常运营水平,将进一步驱动公司业绩转好。 公开资料显示,晶晨股份是一家专注于多媒体智能终端SoC芯片的研发、设计与销售的高科技公司,芯片产品目前主要应用于智能机顶盒、智能电视和AI音视频系统终端等科技前沿领域,业务覆盖中国大陆、香港、北美、欧洲、亚太、非洲等全球主要经济区域。 上半年公司研发投入占同期营业收入27.61%。公司在巩固国内市场的同时,海外业务取得积极成果。智能机顶盒芯片广泛应用于北美、欧洲、俄罗斯、亚太(含东南亚、印度、中东)、非洲等众多海外运营商设备。智能电视芯片方案正逐步完成国际主流电视系统认证。 上半年,晶晨股份AI音视频系统终端芯片在海外高端客户份额进一步提升。WIFI和蓝牙芯片已完成试生产,即将进入量产。汽车电子芯片方面,公司已与海外高端高价值客户进行深度设计、验证,并已收到部分客户订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