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货币真的要来了。最近,中国率先开始在粤港澳大湾区等较富裕城市进行央行数字货币(CBDC)试点,并计划全面深化试点地区。中国以外,全球还有十多个国家正在研究、试点数字货币。数字货币在提高透明度、提升金融普惠性等方面带来的好处显而易见,不过也存在一定风险,需要在合规性上加强监管。今天的文章就带你全面认识它。 根据定义,区块链技术省去了中介,依赖用户网络和集体信任,减少了集中式网络和数据存储的需求。这种特性使区块链货币在暗网流行,但除了隐藏交易路径外,区块链还有潜力做一些更具革命性的事情:基于区块链的支付系统可以帮助超过17亿没有银行账户和无法获得银行服务的人(包括25%的美国居民)进入正式经济体系,同时取代这些人通常用来维持生计的昂贵高利贷和非正式金融服务。如今,随着数十年的经济发展成果在新冠疫情面前逐渐化为乌有,这一挑战显得愈发紧迫。 目前,全球超过70%的中央银行都在探索数字货币(国家法定货币电子形式)的优势。这件事可能比你想象的更加重要:目前货币管理主要由商业银行负责,然而许多消费者超出了实体银行分支机构的覆盖范围,或者由于信用欠佳或资金不足无法获得金融服务。国家数字货币可以减少这种依赖性,增加消费者的选择。基于区块链的去中心化的支付系统,能够满足人们的支付、储蓄、转账和资金保障四大需求。 然而要实现这一点,需要开放且可共同操作的支付框架,建立通用、开放和用户主导的支付网络。使更多人进入正式经济并降低服务成本不仅是一种利他行为,还可以扩大市场,降低依赖不透明金融网络的风险。 颠覆时机已成熟 一直以来,住在贫穷偏远、与世隔绝地区的居民通常生活成本较高。当今银行和支付网络中的价格、竞争、可及性和连通性问题就像50年前的电话网络:当时,只有生活在特定国家和特定地区的人能够获得可靠的电话网络服务,数十亿人缺乏低成本的通讯渠道。 移动通信和宽带方面的突破,以及低成本移动设备的出现,使得扩大人类连接的范围成为可能。17亿无法获得银行服务的人口中,超过10亿人可以使用低成本移动设备。现在是时候把这些点联系起来,将联网手机变成可监管的移动支付终端。 联网手机是经济流动性的基础。众所周知,移动银行业务改善了金融普惠性,而基于区块链的支付系统则有可能进一步降低成本,促进可及性。最好的例证就是2019年全球P2P汇款现金流总额超过7000亿美元。传统汇款成本高昂且充满摩擦,全球平均汇款成本为7%,甚至可能更高。经济最为拮据的人群为之付出最沉重的代价,因此汇款成本仍有待进一步降低。资金的流动性也非常重要,以至于联合国设定了将汇款成本降低到3%的目标,并将其作为可持续发展目标的一部分。 但是,要实现这一目标需要扩大全球支付网络规模,实现开源技术现代化。公私合作和央行货币数字化可以确保在必要的合规与创新之间取得平衡,降低跨境现金流的成本和复杂性。 前进方向 在未来,开放的点对点支付基础设施究竟什么样?如何在其中应用央行数字货币?首要原则是不能将整个世界作为实验场,尤其是不能在缺乏科技常识、勉强生存的经济弱势人群身上做实验。具体而言有两种方法可以平稳实现这一目标:1)发展稳定币(一种不受价格波动影响的加密货币)项目,增强监管的确定性并大力促进竞争;2)创建监管沙盒(计算机安全领域中的一种安全机制,指为运行程序提供的实验用隔离环境),运用数字货币进行批发、零售和其他综合实验,同时进行公私合作,实现最后一公里的应用。正如标准化的全球信息平台促进了数十亿用户的连接,基于区块链的合规支付网络同样可以将更多人纳入正式经济范畴,使经济流动性渗入底层,从而完善金融体系,而不是与现有体系竞争。 其次,大多数颠覆性技术会在迅速发展的同时解决出现的问题,然而区块链支付系统必须先确保合规性,尤其需要满足反洗钱、禁止向恐怖主义提供资助或包庇违法分子等要求。这需要制定可以协调全球数字资产(包括所谓的全球稳定币)的监管框架,也是负责监管全球金融体系的国际机构——金融稳定委员会需要审查的领域。扩大支付范围的关键包括制定分级的“KYC规则”(know your customer,了解客户),解决全球个人身份证明问题。目前全球尚有超过10亿居民没有官方身份证明。应用区块链技术和生物识别技术同样可以改善包括金融准入在内的多项服务,身份证明就是一个很好的开始。(塞拉利昂的Kiva协议项目提供了很多数字身份证明相关的指导。) 第三,解决方案和技术必须开源。通常基础服务(尤其是支付服务)缺乏广泛竞争,因此需要确保能够自由开发移动数字钱包,用于访问区块链支付系统(无论采用稳定币还是央行数字货币),这可能会比传统实体金融产生更大影响力。平衡合规性和风险管理,开展负责的金融服务创新,将更多人纳入正式经济,这样做并不是破坏原有系统,而是为人们提供更多选择。 如何建设此类基础设施,各国央行、政府部门和私营部门已有先例。亚洲出现了很多低成本、用户导向的线上支付创新,并很快成为主流。各国央行都在研究本国货币数字化的风险和机遇,其中中国的央行明显想成为零售和家庭层面的赢家。当大多数央行数字货币主要探索中央银行与私营银行之间的批发银行业务时,中国已经关注点对点以及用户主导的领域,并且做好准备迎接一场数字货币竞争。 现在所需系统 在全球新冠疫情流行的背景下,区块链支付系统的效用变得明显,不仅适用于国际支付,还可以保证国内的金融健康。《美国关怀法案》制定了2.2万亿美元的经济救济计划,包括直接向美国公民拨款等措施。此外,该法案的初稿还呼吁建立数字货币和公民数字钱包,促进实时直接支付。尽管该呼吁未能在正式法案中颁布,它在提升竞争力、减少贫困和增加经济收益方面的作用仍不可低估。美国大约有5100万人因新冠失业,很多人不得不依赖发薪日贷款和过高的信贷债务,许多经济拮据的家庭要等上数周才能收到实体支票。对于农村社区和其他地区而言,兑现实体支票就像去线下汇款点取钱,既麻烦又昂贵,在传染性疾病爆发期间还十分危险。 数字货币和区块链支付系统本身不能解决地方性贫困和金融难以普惠的问题。有力的治理原则可以在支付数字化方面发挥作用,避免用户遭到欺诈,减少过高的波动性,加强风险管理和合规性。这些都是过去困扰区块链金融服务的问题。如今这项已有11年历史的技术正在走向成熟,经历了“加密寒冬”之后,在世界各地获得了所需的透明监管。除了支付方式,新冠疫情影响了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凸显了科技的无处不在,如通过Zoom对数百万学生进行远程教育。此外开放的区块链支付网络也将发展成熟,有朝一日我们有望在区块链支付网络中使用稳定币和数字货币。 但丁·迪帕特(Dante Alighieri Disparte)|文 但丁·迪帕特,Libra协会副主席兼政策和传播主管,美国联邦应急管理局国家咨询委员会委员,保险咨询公司Risk Cooperative创始人和董事长。此外,迪帕特还在世界经济论坛的数字货币治理联盟中任职。 Yiwei | 译 周强 | 校 刘铮筝 | 编
“我国5G基站建设进度超预期,7月底累计终端连接数达到8800万。”工信部副部长辛国斌近日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作为新基建的“领头羊”,今年以来,5G发展呈现加速态势。 “路”建好了,“车”就会跑起来。智能制造更加升级、智慧物流应用更广、智慧服务随处可见……5G等数字技术向更多领域渗透,各行各业正在发生改变。 城市之变,智慧二字更加凸显 图像识别、自动核对、智能出货……浙江嘉兴,38摄氏度高温下,依托嘉兴供电公司打造的“智能无人仓库”系统,80套户内冷缩终端、300米布电线自动出库,全流程“无人”操作。 代表着更高速、更大容量、更低时延的5G网络,通过充分连接与融合为城市里的出行、消费、服务等带来变化。智慧仓储是其中之一。 环顾当下,“健康码”为当前人员沟通和经贸往来提供了简单有效的智能服务;智能信号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城市的拥堵……5G等新基建加速产业数字化转型,今年以来,随着网络升级与扩容,越来越多的应用铺开,为城市生活增添智慧气息。 “近期,我国平均每周新开通的基站超过1.5万个,有197款5G终端拿到了入网许可。5G在稳投资、促消费、助升级等方面的潜力进一步显现。”工信部信息通信发展司司长闻库说,下一步,工信部将充分发挥5G对智慧城市发展的带动作用,不断完善5G网络建设、安全保障、应用推广等方面的配套政策,让5G催生更多的城市之变。 产业之变,改变的不只是生产线 5G建设包括芯片、器件等硬件以及操作系统、云平台等软件。5G与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关联技术结合,又带动诸多行业,为很多领域数字化转型奠定基础。 今年以来,在5G的带动和需求引领下,产业数字化的步伐加快,不少制造企业向高技术服务领域拓展。 近日,联想集团公布20/21财年第一财季业绩,净利润同比增长31%。“这一增长主要是由云服务市场驱动,我们能够把握机会,也得益于更加坚实的网络基础。”联想集团董事长杨元庆认为,随着各类软硬件基础的牢固,新服务正成为制造企业转型重要方向。 企业经营的边界拓宽,产业链关系也在重塑。越来越多的大中小企业探索融通发展,供应链网络更加密实。上半年,产业数字化在数字经济中的主引擎地位进一步巩固。 “5G、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应用增强了产业链的韧性,提高了质量与效率。”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院长刘多说,下一步还将在数字基础、数字生态和数字协同等方面下大力气,为产业数字化筑牢基础。 职业之变,新“角色”打开发展新空间 数字经济时代,网络的点滴变化都会传导到方方面面。5G进一步成熟,同样孵化很多应用,催生不少创新。 34岁的郭梅从传统矿业单位转型为AI数据标注师,用数据采集和标注教会AI感知、思考和决策。疫情期间,郭梅所在的山西数据标注中心通过对图像关键点精准标注,实现戴口罩场景下的人脸识别和精确测温。近日,百度与山西数据标注中心加大合作,预计未来5年培养5万名AI数据标注师。 将各环节的数据集成、设计模型、形成方案,京东数科的智慧城市架构师郭沐用技术推动危化品监测等城市服务的完善;依据大数据辅助智能化、个性化教学,“一起学”网校在线学习服务师苟朝阳用实践标注出在线教育的空间……随着互联网演进升级,新职业、新机会不断涌现。 近期,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联合阿里巴巴钉钉发布报告测算,未来5年新职业人才需求规模庞大。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5G产业经济贡献》预计,2020至2025年,5G将直接创造超过300万个就业岗位。 “数字经济既提供了大量就业增量,也提高了就业的质量。这些职业之变,为经济社会发展开拓更广阔空间。”刘多说。
由人民银行旗下中钞区块链技术研究院牵头成立的分布式数字身份产业联盟(DIDA)近日发布《DIDA白皮书》(下称“白皮书”)。随着这个国内首份分布式数字身份技术白皮书的亮相,科技巨头百度、腾讯和京东在这一新兴领域的布局也浮出水面。DIDA表示,将积极推动分布式数字身份相关技术规范和标准的建立。 DIDA由中钞区块链技术研究院牵头,百度、腾讯云、微众银行和京东数科等科技巨头共同发起设立。 数字身份被认为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基石制度,可以有效解决现有重复认证、多地认证的问题,增强居民身份数据隐私与安全。 在分布式数字身份诞生之前,个人身份信息或多或少已经数字化,但数字化不意味着网络化、可信任,以及可以便捷且合法合规地互联互通。所谓分布式数字身份,就是用分布式基础设施改变应用厂商控制数字身份的模式,让用户控制和管理数字身份,通过将数据所有权归还用户从根本上解决隐私问题。 根据情报和市场研究平台MarketsandMarkets提供的数据,全球数字身份解决方案在2019年的市场规模达到137亿美元,到2024年,该市场预计将达到305亿美元。 白皮书指出,分布式数字身份的市场发展虽处于高速发展阶段,但依然面临诸多挑战,如技术发展和储备、行业应用和落地、标准规范和建设、法律法规发展等。 DIDA负责人表示,将积极推动分布式数字身份相关技术规范和标准的建立,努力探寻更多适合分布式数字身份应用落地的场景。
奇安信19日在互动平台回答投资者提问时表示,数字货币的试点测试,对于安全厂商的市场机会更多是来自于金融IT系统升级带来的新的安全项目机会,公司已在关注并积极布局。
8月17日,滴滴金融与上海银行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利用各自优势和资源,围绕产业金融、普惠金融、生态运营、产品服务和银行线上服务专区等方面,共同探索数字金融服务的新模式、新业态,为滴滴出行生态的司机、乘客以及合作伙伴,进一步提供多样化、高质量的普惠金融服务。 本次战略合作,标志着双方在原有合作基础上进一步深化。未来,双方还将建立数字金融实验室,逐步拓展以金融科技为基础的数字金融领域,打造互联网企业与银行合作的新标杆。 上海银行副行长胡德斌表示,当前疫情防控背景下,“线上化”交易逐渐成为新趋势,对“零接触”金融服务提出了更高要求。滴滴不仅为数亿用户提供了多样的移动出行服务,也在金融领域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上海银行希望将自身创新能力、金融科技能力与滴滴出行生态场景深入融合,加强线上线下合作,推进金融服务数字化进程。 滴滴出行财务与经营管理副总裁兼金融事业部总经理卓越表示,滴滴金融坚持与金融生态伙伴合作,为用户提供有价值的金融产品服务。上海银行在数字银行领域成果显著,双方希望以“数字金融+产业互联网”为支撑,持续推进智慧出行生态的金融科技创新,联手为用户打造高效、便捷、有温度的金融产品服务。
央行数字货币真的快要落地了! 早在今年4月,据媒体报道,中国四家大型国有银行正同时在深圳等城市对央行数字货币进行大规模测试。中国央行还与网约车巨头"滴滴出行"等多家互联网公司展开合作,寻找数字人民币的应用场景。8月14日,商务部发文称将开展数字人民币试点,"在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及中西部具备条件的试点地区开展数字人民币试点。" 消息传出,资本市场上的数字货币板块持续受到投资者热捧。根据wind数据,周五数字货币指数大涨2.81%,周一再度大涨3.35%。 然而笔者长期关注区块链板块后,发现真正的数字货币概念股其实并不多,特别是A股市场上,受限于监管,真正涉足数字货币业务并能从中受益的标的并不多。而在港股市场上,则有一只纯正数字货币标的, 其近期公布的中期业绩更是令笔者眼前一亮,那就是BC科技集团(863.HK)。 一、最纯正的数字资产业务投资标的 BC科技集团从2018年下半年开始就专注于数字资产业务。公司旗下的数字资产交易所OSL是目前亚洲顶尖的数字资产平台之一,主要业务包括数字资产交易经纪业务、交易所、托管及软件及服务(SaaS)。 2020年3月3日,公司成功推出数字资产电子交易平台OSL Exchange。同市场上数字资产交易平台相比,OSL Exchange可处理每秒数以十万计的买卖盘,性能更高,以高度加密的资金库,热钱包、冷钱包以及科学的管理构架来确保数字资产的安全。 OSL还针对数字资产推出全套SaaS(软件即服务)白标方案。根据公司半年报,OSL SaaS正服务12位活跃客户,其中包括:一家主要的地区性银行、菲律宾最大并被菲律宾央行认可的数字资产交易服务商PDAX。OSL也被总部位于美国的国际投资公司- Equities First Holdings LLC (EFH)选择为其官方数字资产托管服务商,2020年5月,拥有香港证监会牌照的区块链与加密相关的资产管理公司MaiCapital选用OSL,为其加密货币量化对冲基金「Bitcoin+」投资基金提供数字资产托管服务。 OSL的实力也获得了众多大型金融投资机构的认可。世界最大的投资管理公司-富达资本便是OSL的投资者之一。在公司1月3600万美元的股权配售中,富达投资(旗下的全球资产管理子公司富达国际(Fidelity International)认购了1400万美元。 二、数字资产业务正爆发性增长 2020年,在疫情的影响下,各国央行都采取了较为宽松的货币政策。特别是美国,为了刺激本国经济,采取了无限量化宽松政策,疯狂印钞,也导致美元不断贬值,信用风险在不断的叠加,这也使得加密货币备受投资者追捧,尤其是被称为"数字黄金"的比特币,其价格已经将近12000美元,较今年低点已经反弹了近4倍。 而OSL作为亚洲领先的数字资产交易所,其数字资产业务也在这波数字资产大潮中实现了爆发性增长。根据公司披露的投资者月报,OSL2020年上半年有三个月数字资产业务的交易量创新高。而公司最新披露的半年报显示,截止2020年6月30日, OSL数字资产平台业务实现收入6,110万元人民币,同比上升47%。从道富银行、Paul Tudor-Jones、渣打银行、摩根大通、富达、德意志交易所集团、野村和ING等大型金融机构传出的消息及它们在数字资产领域的参与程度,数字资产行业还会进一步爆发,并进一步走向机构化,专注机构业务的OSL也将持续收益。 尽管在新型冠状病毒对全球经济的冲击下,公司旧有的传统业务受到挑战,但在OSL的出色表现下,公司上半年EBITDA*(经调整)为正,集团整体收入同比增长5.9%至9,000万元人民币。目前公司数字资产业务收入占集团总收入的68%,相比2019年上半年的49%大大提高,这表明公司在数字资产业务方面的转型进一步深化。过去两年,因为公司转型及研发上的巨大投入,公司业务连续两年处于亏损。而在数字资产业务的强劲表现以及集团严格控制营运成本下,今年上半年净亏损比去年同期减少31%至9,080万元人民币。笔者翻看了2019年年报,公司每个月的现金支出已经从2018年底的每月约250万美元降低到2019年12月的不足100万美元。而OSL今年上半年的表现也让笔者对公司未来的业务增长更加看好。 三、政策上的潜在利好 除了亮眼的业绩外,公司还有两个潜在利好。 一是数字资产牌照。数字资产牌照已经成为交易所的核心竞争力,目前已经颁布过数字资产交易行业相关牌照的国家主要有日本、美国、瑞士、泰国、加拿大、菲律宾等国。2019年11月6日,香港证监会发布《有关虚拟资产期货合约的警告》和《立场书:监管虚拟资产交易平台》,表示将向符合《证券及期货条例》所界定的从事属于受监管活动的主体审批和颁发牌照。而OSL是首个向香港证监会提交数字资产牌照的数字资产平台。大半年时间过去, 如果牌照申请成功,势必将会大大推动公司在数字资产方面的业务。 第二个利好是央行法定数字货币的落地。央行推出数字人民币,一方面是因为数字经济是全球经济增长日益重要的驱动力。法定数字货币的研发和应用,有利于高效地满足公众在数字经济条件下对法定货币的需求,提高零售支付的便捷性、安全性和防伪水平,助推我国数字经济加快发展。另一方面则是进一步推动人民币国际化。香港背靠经济迅猛发展的大陆,与伦敦、纽约三分全球,也是世界金融中心之一,是人民币走向国家化的重要战略窗口。一旦央行法定数字货币落地,OSL作为数字资产的重要基础设施,有望获益。 不过这两个潜在利好还有待兑现,需投资者自行做出判断。 结语 其实从公司近期的股价不断创出新高,也可以看出已经有很多二级投资者对该公司股票的青睐。 不过笔者认为,在政策+业绩的双轮驱动下, 公司股价还有很大的潜力,值得投资者下注。
从人民银行了解到,目前数字人民币已经基本完成了顶层设计、标准制定、功能研发、联调测试等工作,将先行在深圳、苏州、雄安新区、成都及未来的冬奥场景进行内部封闭试点测试。也就是说,如果顺利的话,北京2022年冬奥会上也许能“一睹芳容”。(新华网(6038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