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纸蓝图,到落地生根,粤港澳大湾区规划的横空出世,为世人铺开一张区域协同发展的恢弘蓝图,亦剑指国家战略层面更高维度的发展大计。面对南海之滨的春潮涌荡,香港寄望于以更加积极主动的姿态融入天高地阔的发展新格局,而承载各方厚望的粤港澳大湾区正是当仁不让的“切入口”。 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林郑月娥在12月9日接受《中国日报》独家专访时,开宗明义地表示香港与内地的深度联结,早已牢牢牵入东方之珠的肌理之中。虽是旧谈,然而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当下,亦不乏新意。 融入全局,顺势之举 这位行政长官自2017年郑重接手的香港,过去数十年间经历了自开埠以来最为辉煌的时期,凭借其连贯东西得天独厚的地缘优势,以“超级联系人”的角色享誉于世。 然而在行业红利褪尽,发展疲态略显的当下,面对惊涛拍岸的变革浪潮,一场深刻的转型升级势在必行;过去数年间,世界两大经济体跨洋交锋,纷争不息;而本港社会风波未平的政治乱象,加之反覆无常的新冠疫情,更是为这座亚洲金融之都的发展远景平添阴霾。 近年来,关于香港经济社会适度转型的讨论一直不绝于耳。然而知易行难,走出舒适圈不仅需要破釜沉舟的决断,亦需要变革突围的契机。粤港澳大湾区战略正是这一千载难逢的契机。 随着祖国以开放的心态扫洒门庭,迎五洲客,计天下利,林郑月娥相信坐拥“一国两制”制度优势的香港能在一方更广阔的舞台上继续扮演其长久赖以成功的中间人和桥梁角色,但“与此同时,我们也热切期望乘着区域一体化的东风,成为国家发展大局中不可或缺的一份子。” 当多事之秋的2020年即将步入尾声,世界主要经济体依然深陷新冠疫情的泥淖之中,中国率先走出了峰回路转绝地突围的独立行情,林郑月娥认为环球经济复苏的未来或许尽系于此。在此背景下,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香港进一步把握时代脉搏,配合国家发展步伐,正是顺势之举。 林郑月娥走马上任的2017年,亦是粤港澳三地政府寻求政策突破,大湾区规划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的一年。协作与融合是大湾区发展的题中之义和必由之路。这样的政事和责任,容不得丝毫的心浮气躁,林郑月娥铁肩万钧之重,志要身体力行,鼎新政治。数年间,她频频率领特区政府官员北上,共谋合作发展先机。 今年11月初,在中共十九届五中全会完满落幕之际,林郑月娥再度携五名局长踏上访京之旅,随后马不停蹄辗转广州与深圳两地,同中央部委及地方政府商讨香港疫情防控、纾解民困和融入大湾区发展等诸多重要事宜。 林郑月娥回忆道,在这趟为期五天成果丰硕的访问行程中,当她表达了希望中央鼎力支持以大湾区为总部的香港企业将业务重心由出口转移到国内市场的诉求时,得到了商务部斩钉截铁的承诺。 这一业务重心的范式转移呼应着国家层面审时度势提出的“双循环”的战略部署,即在十九届五中全会中确立的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双循环对国际大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林郑月娥的北上之旅使得原定于10月14日发表的《施政报告》推迟到11月25日。尽管这一举措在本地舆论场为她招致不解和非议,却使得她能以高屋建瓴的谋篇布局为香港筹划政策蓝图,并以更加纲举目张的方式将一城的战略擘画置于一国长远的发展全局中,二者有机结合,并行不悖。 “许多人并没有意识到自我访京回来以后,《施政报告》中所列举的诸多内容都代表着举足轻重的政策方向,不论是巩固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加强香港国际航空枢纽的角色抑或是与深圳携手构建国际创新科技中心的愿景,”林郑月娥说道。 毋庸置疑,大湾区占据了本年度《施政报告》的绝对“C位”,这也是林郑月娥担任特首以来发布的第四份《施政报告》。 北上发展,咫尺风光 作为中国开放程度最高、经济活力最强的区域之一,大湾区超7200万的人口近乎比肩加拿大两倍的人口规模,1.68万亿美金的本地生产总值即将与东京湾区等量齐观。这片流淌着牛奶和蜂蜜的沃土呼唤着先知先觉锐意进取的人才汇聚于此,扬帆起航。 林郑月娥表示本港商界和包括教育、医疗养老在内的服务业正是这样一群白浪破云帆的弄潮儿。而同样在此行列的也包括香港的年轻人。尽管遭受疫情重创的本地市场已愈发难以承载其就业或创业的希冀,他们中不少人却未曾举目北望,放眼近在咫尺的湾区风光。 “我并非催促或者逼迫他们北上,”林郑月娥解释道,试图厘清外界对其与大湾区相关的诸多倡议的曲解。“我是真的想协助他们。” 林郑月娥回忆在其就任特首之时,她曾被问及对香港的年轻一代寄予怎样的期望,她以“拥有强烈的国家认同和全球视野”作为寄语作答。 中港两地地缘相近、人缘相亲、语言和文化相似,而一座座令天堑变通途的超级工程的问世,更是以气贯长虹的中国跨度和中国速度,使区域一体化从时空维度进一步成为可能。林郑月娥强调大湾区具备一切所需的要素,成为香港年轻人开启个人职业生涯和谋求发展前程的不二之选。 这座香江明珠的未来不能只满足于偏安一隅,理应在国家发展的浩瀚长卷上拓下浓墨重彩的一笔;本地年轻人的视野不能仅囿于狭小天地,北望神州,尚有一方广阔舞台任君纵横驰骋。 不过林郑月娥同样没有回避一个事实:在社会语境高度泛政治化的当下,香港年轻人从政治制度、国家发展甚至到生活方式,都缺乏对中国内地的准确认知。 有感于此,她大刀阔斧地从就业和创业两个维度推出政府资助计划以“满足香港年轻人的不同诉求”。 相比较而言,在就业层面,北上发展似乎更有以解燃眉之急的意味。林郑月娥指出,最新数据显示逾70,000本港失业人口为大学毕业生。 “在不远的将来,指望香港经济恢复到每一位大学毕业生都能找到工作的程度绝非易事,”林郑月娥说。“但是在一水之隔的大湾区其他城市,就业机会却引人遐想。” 在《施政报告》中重磅推出的“大湾区青年就业计划”,鼓励在香港及大湾区有业务的企业聘请及派驻本地大学毕业生到大湾区内地城市工作,名额2,000个。林郑月娥相信长达12到18个月的政府资助会“扫清北上就业的初始障碍”。 诚然,2000个初始名额,听上去或许杯水车薪,却不啻是一个良好的开端。 “两千个职位是否足够目前尚未可知。但如果有非常积极的市场反馈,我们当然可以进一步加码,做到更多,”林郑月娥说。 广阔舞台,抢占先机 面对区域发展的广阔舞台雏形初现,香港磨砺以须,及锋而试,力图一展凌云之志。而面对另一方呼之欲出更为广阔的国际经贸合作舞台,香港寄望于在国家层面重申其作为自由贸易和投资执旗手的地位。 “香港会力争加入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林郑月娥说。“我们当然想成为第一个新加入的成员经济体。” 林郑月娥指出,作为自由开放贸易的坚定支持者,基本法赋予了香港特区政府对世界贸易组织(WTO)成员会籍的存续和继承,并赋予了香港独立关税区的地位,允许其以中国香港的身份独立洽谈和签订自由贸易协定(FTA)。 “特别是在本届政府任期内,我们签订的自由贸易协定比以往任何一届特区政府都多,”林郑月娥强调说。 11月15日,包括中国大陆,东盟十国,日本和韩国在内的15个国家正式签署RCEP,一个力压欧盟、囊括全球近三分之一人口和经济产值的世界最大自由贸易区应运而生。 当新冠疫情肆虐全球,新保守主义和孤岛主义日渐抬头,反全球化论调甚嚣尘上的当下,RCEP的签署为减少贸易壁垒铺平了道路,也恰恰是亚太主要经济体对愈演愈烈的反全球化、反多边主义思潮掷地有声的回应。 林郑月娥说早在两年之前与东盟签订自由贸易协定的时候,香港就已明确表示其加入RCEP的意愿。 “在RCEP的15国成员经济体中,我们已经与13国建立了两边自由贸易协定。凭借这一点,我希望香港能成为一名占据有利地位,准备充分的候选人。一旦RCEP开放新成员加入,我们能抢占先机,”林郑月娥说。 去年香港与RCEP中十五个成员国的双边货物贸易总额达7, 655亿美元,占香港的货物贸易总额71%。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北京12月30日讯 12月29日,北京2022年冬奥会延庆赛区国家高山滑雪中心、国家雪车雪橇中心、延庆冬奥村及山地新闻中心四大场馆宣告全面完工。 延庆赛区位于小海陀山区域,是北京2022年冬奥会建设难度最大的赛区。“国家高山滑雪中心是国内第一条符合奥运标准的高山滑雪赛道。”北京市重大项目建设指挥部办公室副主任于德泉告诉记者,目前国家高山滑雪中心7条赛道及附属设施全部完成建设任务,并于今年11月通过国际雪联的场地考察认证。 “国家高山滑雪中心、国家雪车雪橇中心都是填补国内空白的建设项目。”北京北控京奥建设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夏魏表示,冬奥建设者在攻坚克难中形成了自主经验。在国家雪车雪橇中心建设中,已申请专利133件,获得受理、授权105件。
按照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以下简称GDP)核算和数据发布制度规定,年度GDP核算包括初步核算和最终核实两个步骤。近日,根据国家统计局统计年报、财政部财政决算和有关部门年度财务资料等,国家统计局对2019年GDP数据进行了最终核实,主要结果如下: 经最终核实,2019年,GDP现价总量为986515亿元,比初步核算数减少了4350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6.0%,比初步核算数下降0.1个百分点。
按照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以下简称GDP)核算和数据发布制度规定,年度GDP核算包括初步核算和最终核实两个步骤。近日,根据国家统计局统计年报、财政部财政决算和有关部门年度财务资料等,国家统计局对2019年GDP数据进行了最终核实,主要结果如下:经最终核实,2019年GDP现价总量为986515亿元,比初步核算数减少了4350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6.0%,比初步核算数下降0.1个百分点。温馨提示:财经最新动态随时看,请关注金投网APP。
公平是税收营商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今年以来,大规模减税降费让众多符合条件企业切实获益,但同时,也有一些不法分子打起“歪主意”,比如虚开发票、骗取退税,有的甚至还钻政策空子骗取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税收优惠。为此,国家税务总局会同公安部、海关总署、人民银行决定将已开展两年的打击虚开骗税专项行动延长至2021年6月底,合力捍卫税收公平。 “虚开增值税发票和出口骗税造成了企业间税负的不均衡,容易形成市场不公平竞争,不符合税收公平原则。”北京国家会计学院财税政策与应用研究所所长李旭红表示,今年以来税务部门在优化执法方式、规范税务执法、打击偷骗税方面持续发力,充分发挥税务稽查“利剑”作用,切实保障国家税收安全,维护减税降费成果,捍卫公平竞争的营商环境。 据了解,自2018年8月份以来,国家税务总局联合多部门紧盯“假企业”“假出口”,持续开展打击虚开骗税违法犯罪专项行动。截至2020年10月底,共检查出口企业4092户,挽回税款损失270.88亿元。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一些不法分子恶意利用涉疫税收优惠政策及“非接触式”办税便利措施注册空壳企业,大肆虚开品名为“防疫物资”“口罩”等涉疫物资的发票,或者将不符合优惠条件的收入进行虚假申报,从而违法享受减免税收的优惠政策。 “骗取疫情防控税收优惠的行为,既扰乱了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秩序,也破坏了经济税收秩序,影响十分恶劣,必须依法严查。”国家税务总局稽查局副局长金鑫表示。为此,国家税务总局于2020年3月中旬组织开展了打击骗取疫情防控税收优惠等违法行为专项行动。截至11月中旬,各地税务部门共对7038户骗取涉疫税收优惠的违法企业实施立案检查,对其中涉嫌犯罪的4230户企业移送公安机关处理,联合公安部门抓捕犯罪嫌疑人1933名。 在日常经营活动中,如何避免接受虚开的增值税专用发票?金鑫提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一是提高防范意识,购进货物时,了解交易公司的基本情况,包括经营范围、经营规模、企业资质等,评估风险。二是交易时,使用公对公的银行账户结算。三是仔细核对发票信息,包括货物品名、数量、金额等,保证票、货、款一致。四是保留交易过程中的各类资料凭证。如果在后续发现问题可以给税务机关甚至公安机关调查时提供依据。“最根本的还是不要心存侥幸、不贪小便宜,保证全部业务的真实性。”金鑫表示。
2021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开启之年。历经极不平凡的2020年,站在新起点上,如何迈好第一步、走好新征程至关重要。思客特别策划《预见2021》,邀请多位智库专家围绕他们心中的“2021关键词”,谈谈未来中国与世界的发展之路。 本期专家为外交学院副院长、教授王帆,他的“2021关键词”是:凝聚共识。 2020年,新冠疫情带来了混乱与撕裂,人与人之间,国与国之间信任严重丧失,取而代之的是怀疑,担心、恐惧、对抗。非传统安全威胁造成的影响十分巨大,任何单一国家难以应对的威胁是人类真正的天敌。比如此次国际流行疾病问题,此外还有生态环境安全问题、金融、信息、能源安全、食品安全、国际犯罪等问题。所有这一切都更多指向人的安全,而不仅仅是国家安全。 非传统安全日益突出且呈现出突发性、播散性、持续性。在国际恐怖主义、极端势力活动还没有解决的情况下,近年来,大量的自然灾害、气候变化、地区动乱引发的国际难民问题不断涌现。而国际流行疾病始终是人类的天敌之一,在非洲埃博拉病情刚刚缓解的时候,人类不得不面对新出现的新冠病毒的挑战。至今,病毒已经造成全球范围7000多万人的感染,170多万人死亡,美国感染人数超过1700万,是一次不折不扣的全球疫情。由于对病毒的认识和科学研究的局限性,人们对这一新型病毒的起因、流行以及治疗都处在不断探索的过程中。因此,这一流行疾病存在着隐蔽性和长期性的可能。疫情下的文明间的摩擦、种族冲突、经济甚至是制度之争都可能被放大、夸大或误解,加大了国际关系危机外交和公共外交的难度。 新冠疫情造成的伤害比传统形式战争更为严重。2020年4月,英国《泰晤士报》称全球贸易量可能锐减1/3,幅度超过金融危机最严重时期。时任世贸组织总干事罗伯特·阿泽维多说贸易下滑不可避免。新冠疫情很可能对国际贸易造成数十年来最严重的打击。法国费加罗报声称新冠病毒对就业的影响极大,国际劳工组织评估全球33亿就业人口中,超过4/5受到工作场所完全和部分关闭的影响。该组织指出最具风险的行业,如运输酒店餐饮,服务业手工制造业和零售业,涉及到12.5亿面临解雇风险的劳动者,他们将失去工作和收入。 面向未来,2021年凝聚共识变得格外重要。 国际社会需要形成一个新的高度共识,那就是我们面临着非传统安全威胁的挑战,这种威胁远远高于国家间的威胁。既比国家间威胁影响更大、危害更大,也比国家间威胁更为迫切。 面对非传统安全威胁,要么共同安全,要么都不安全,国际社会是一个安全共同体,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可能把自己的安全建立在别国不安全的基础之上,否则就只能带来自己的不安全。 大国在国与国之间,也必须形成新的共识,我们面临非传统安全威胁带来的战役,但这场战役不是彼此冲突的战役,而是需要共同携手应对人类共同面对的威胁。 非传统安全不是国别安全问题,不是一国对另一国的问题,非传统安全问题是人类面临的共同威胁问题。我们面临着一个共同的敌人。但是有些国家却错误地把应该进行合作的重要伙伴当成了敌人。置自身的经济发展和民生于不顾。这些政客是短视的。这样做将造成了极其严重的历史后果。 国与国之间应该形成的高度共识就是: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在人类相互依存如此之高的国家关系现实面前,只有合作才能共克时艰。不应把合作伙伴当成对抗的目标,不应把最需要合作的国家视为打压或削弱的对象。同时,要相信正确的方法与有效的动员是能够化解新冠疫情风险的。中国的成功经验也表明,只要政府高度重视,步调一致,有效防控,就能够迅速打赢抗击疫情的战役,恢复正常的社会经济秩序。 展望2021年,我们期待国家间更加平等,反对霸凌欺凌;国家间更加开放,反对贸易保护主义;倡导多边主义,反对集团式的联盟体系和单边行径;构建全方位合作,反对新冷战。 我们愿2021年人类能够更加携手团结,国际社会能够尽快消除新冠疫情等一系列阻碍人类和平与发展的隐患。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指引下,运用包括疫苗在内的高科技人类成果,还人间以安全、开放、自由流通、繁荣与和谐。(作者为外交学院副院长、教授;编辑:解轶鹏)
近日,上海阳光医药采购网发布了《关于开展第四批国家组织药品集中采购相关药品信息收集工作的通知》,宣布自12月25日起开展第四批国家组织药品集中采购相关信息申报工作。药品申报范围的附件中显示,此次药品集采共有90个品种入围。 此次集采的药品以口服剂性为主,涵盖了糖尿病、高血压、呼吸道疾病、消化道疾病、精神治疗、肿瘤用药等领域;另有8种注射剂品种,占集采品种总数的18%。但这8款注射剂基本上都是“处方大户”,以缓解阵痛、解热为主要作用的布洛芬注射液为例,Insight数据库显示其年销量约30亿元。 值得关注的是,吸入制剂首次纳入国家集采,共有1个药品,2个规格:吸入用硫酸沙丁胺醇溶液,规格有5mg/2.5ml、0.1g/20ml两种。据悉,硫酸沙丁胺醇适用于支气管哮喘、喘息型支气管炎及肺气肿等,缓解发作多用气雾吸入。 国家集采的要义是“物美价廉”的药品,本土仿制药企业崛起,药品质量直逼进口原研,是国家集采的前提。而吸入制剂入围国家集采的背后,抗哮喘吸入制剂仿制替代原研之势初现端倪。公开数据显示,2020年至今共有21个阻塞性气管疾病用药相关批文获批,其中包括了1个进口批文,20个国产批文,其中,吸入剂占6个。 曾占据金字塔顶端的跨国药企将受到影响,阿斯利康首当其冲。实际上,阿斯利康的硫酸特布他林雾化吸入用溶液自2003年进入中国后独占市场,在中国公立医疗机构终端也是超10亿元的产品。2020年4月,四川美大康华康药业的6类仿制药获批上市,成为国内首仿,该产品临床上适用于支气管哮喘、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和其他伴有支气管痉挛的肺部疾病。 此外,吸入用布地奈德混悬液也是阿斯利康的重磅产品,适应症为治疗支气管哮喘。不过,今年2月,正大天晴药业集团的4类仿制药获批上市,成为该产品国内首仿;7月健康元(行情600380,诊股)子公司深圳太太药业的4类仿制药也获批上市并视同过评,成为国内第二家,阿斯利康独占中国公立医疗机构终端77亿元市场的局面终于被打破。对此,北京商报记者联系阿斯利康进行采访,截至发稿未收到回复。 国产品牌正在逐渐“超车”。公开数据显示,2019年中国公立医疗机构终端阻塞性气管疾病用药外用品牌TOP5均为超10亿元的进口品牌,其中阿斯利康占了三个席位。国产品牌中领军的是正大天晴药业集团的噻托溴铵粉雾剂,排在第六位,上海信谊金朱药业的硫酸沙丁胺醇雾化吸入溶液、深圳大佛药业的硫酸沙丁胺醇雾化吸入溶液、浙江仙琚制药(行情002332,诊股)的噻托溴铵吸入粉雾剂分别排在第九、第十一、第十七位,四个国产品牌增速均超过20%,国产品牌增速强劲。 药品种类之外,集采降价幅度也颇受关注。根据业内分析,按照第一轮集采降幅50%,第二批53%,第三批70%,在整体降价趋于温和的背景下,第四批平均降幅再达到70%难度非常大,预计国采第四批的平均降幅会在60%-62%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