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CPI同比2.4%,结束两个月回升的趋势再度回落。拆分来看,翘尾为2.1%,新涨价因素为0.3%。南方洪涝消退、猪肉价格涨幅放缓,一起拉动CPI同比重新走低。 CPI各分项中,有几个值得关注的点: 第一,猪肉对CPI的影响开始弱化。CPI猪肉项同比从85.7%下降到52.6%,这是2019年猪肉大涨后,猪肉项同比下滑最快的一次。它对CPI同比的贡献率,7月为85.9%,是近年最高点,8月回落到72.5%,对CPI的影响开始走弱。 往后看,这个趋势还会延续。一方面,去年9月和10月CPI猪肉项环比分别高达19.7%和20.1%,基数效应会拉低今年的猪肉项同比。另一方面,高价格带动生猪快速补栏,今年7月生猪存栏量同比已经转正,后续猪肉价格继续大涨的概率不大,甚至可以说下跌的可能性更高,近期猪肉概念股回调就反映了市场的这种预期。 第二,核心CPI同比持平于有统计以来的最低水平0.5%。反映了目前国内生产已经恢复到疫情前的水平,但终端需求尤其是消费需求仍在恢复,经济总体供过于求的事实。 我们认为,核心CPI同比大概率正在接近或者已到达低点,继续大幅下滑的可能性比较小。经济疫后恢复阶段,对需求拖累最严重的是消费,尤其是服务消费。 但服务消费可能正在快速修复。8月铁路运输、航空运输、住宿等行业的非制造业PMI商务活动指数都反弹到60以上,这些都是和人员跨地区流动相关的服务业,表明人员在外活动增加。截至9月8日,国内已连续22天没有新增本土确诊病例,这会降低居民对在外活动的担忧,进而促进消费尤其是服务消费。 核心CPI同比筑底,和CPI同比继续走低并不矛盾。决定CPI同比的主要是猪肉项,它同比下滑是确定的,但是由于食品没有纳入到核心CPI里,猪肉项同比下滑对核心CPI同比没有直接影响。 第三,其他用品和服务,8月环比2.4%,同比6.1%,两者都是2016年开始公布数据以来的最高值。 之前市场对这个CPI的一级分项关注得不多,一方面是因为这个“其他”,显得所包含的消费和服务并非主流,另一方面则是它的权重不到5%,是CPI八大项里最低的。 由于如此大的环比和同比涨幅,我们在这里展开讨论。根据分类,其他用品和服务指的是无法直接归入另外七个大类的其他商品和服务,包括金银首饰、手表和化妆品等商品,以及美容美发、酒店住宿等。 金银首饰相比于另外几种商品和服务,单笔支出金额更大,而且价格变动更灵活,可能是决定其他用品和服务的最关键因素。 为验证这个结论,我们将2016年以来足金月度均价的环比,和CPI其他用品和服务的环比做比较,发现两者尽管变化比例不一样,但变化方向多数时候是一致的,具有较强同步性。 全球经济正在恢复,美联储货币政策尽管短期难以退出,但货币最宽松的时候也已经过去了,黄金价格预计会维持弱势,即使反弹空间也有限。从这个角度看,中国CPI其他用品和服务项的环比,后续可能走低,进而拉低整体的CPI环比。 再来看PPI。8月PPI环比0.3%,同比从-2.4%回升到-2.0%。和以往一样,PPI的波动主要由生产资料贡献,8月生产资料环比、同比分别为0.4%、-3.0%,而前值分别是0.5%和-3.5%。 工业品涨价继续集中在上游。一是8月PPI环比涨幅大的行业,主要在石油和天然气、黑色金属和有色金属这三个行业上,其它行业的PPI环比多数为负值。二是反映上游和中游原材料价格的PPIRM环比上涨0.6%,是2018年11月以来的次高,仅比今年7月的0.9%低。这侧面反映了,当前的固定资产投资需求还比较强。 和它相对的是生活资料PPI环比继续弱势,连续3个月为0.1%。进一步看细项,食品和一般日用品这些偏必选消费的品种,环比分别为0.2%和0.5%,而带有一点可选消费属性的耐用消费品环比为-0.4%。这些价格分化,和当前消费仍在恢复的趋势一致。 总的来说,核心CPI同比筑底,但决定CPI的最关键分项猪肉项,它对CPI的推动开始弱化。其他用品和服务项的同比也可能已接近顶部,加之PPI难以向CPI传导,年内CPI同比继续回落是确定的。
随着猪肉价格大幅回落,8月CPI同比涨幅也随之回落,想补“秋膘”的人可以趁机多补补。 今日国家统计局公布数据显示,8月份,CPI同比上涨2.4%,涨幅较上月回落0.3个百分点,重归5月份的年内最低点。 详情请扫二维码↓
近期,《经济参考报》记者在养殖大省山东、河北等地调研发现,受消费需求回暖、养殖成本上升、季节天气阻碍及消费偏好转变等因素影响,猪肉价格上涨明显。 多名受访者及业内专家认为,本轮猪周期的特点是生猪价格上涨幅度大、速度快,价格水平达到历史高位;生猪产能下降明显;行业利润水平提升。同时,当前猪肉价格处于“猪周期”中的高位,为生猪复养提供了契机,但是生猪产业的稳产保供和转型升级同样面临着诸多挑战,亟须在遵循问题导向、强化产业基础、绿色协调发展原则的基础上,合理规划产业布局、调动不同规模养殖户积极性,提升重要农副产品供应链安全,从而稳定生猪生产供应。 猪肉价格处于“猪周期”高位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7月份,我国猪肉价格同比上涨85.7%,拉高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约2.32个百分点。据农业农村部畜牧兽医局对全国500个县集贸市场的定点监测,全国猪肉平均价格从5月份第4周(采集日为5月27日)的45.98元/公斤,涨至8月份第2周(采集日为8月12日)的56.02元/公斤。 《经济参考报》记者在养殖大省山东、河北等地调研发现,养殖户、消费者均对猪肉价格上涨感受明显。今年49岁的河北秦皇岛市民孙静每天都要到市场为一家4口人购置食材。“以前买3斤猪肉的钱,现在也就能买2斤多点。大概三个月前降到了约46元/公斤,这阵子又涨回到接近60元/公斤了。”孙静说。 受价格上涨影响,猪肉消费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抑制。家惠超市是河北省秦皇岛市规模较大的连锁超市。在位于秦皇岛市海港区燕山大街的家惠超市玉峰里店内,记者看到,猪肉柜台很是冷清,销售人员告诉记者,最近猪肉价格上涨,前来选购的顾客并不多,销量比往年明显减少,“往年一天能卖三头猪,现在一天只能卖半头猪”。 受猪肉价格处于“猪周期”高位的影响,养殖户盈利情况较好。根据农业农村部市场与信息化司发布的7月大宗农产品供需形势分析月报,生猪养殖收益仍在提升。7月份猪粮比价为15.67:1,比上月提高1.58个点。出栏一头100公斤的肥猪,自繁自养盈利2200元左右,外购仔猪养殖盈利1100元左右。 从整体上看,生猪价格和猪肉价格上涨趋势保持一致,但由于生猪价格的波动通过产业链向猪肉价格传递时,产业链的控制和运作会对价格纵向传递起到稳定器的作用,猪肉价格的波动幅度会小于生猪价格波动幅度。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5月出版了《农村绿皮书:中国农村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2019~2020)》。绿皮书指出,生猪行业利润水平大幅增长为生猪产业复养提供了强劲动力,并且猪价长期处于高位的发展趋势也为行业利润水平提供了保障。然而,非洲猪瘟疫情、新冠肺炎疫情以及产业政策瓶颈等因素为生猪产业稳产保供带来诸多不确定性,生猪产业的发展还面临很多挑战,因此,生猪产业稳产保供需要多方努力来保障。 同时,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提出,本轮猪周期在不同程度上对中国经济、社会生活等多方面带来不利影响,在宏观层面,猪肉价格带动了农副产品价格上涨,助推了CPI上涨。在生猪产业发展方面,强化了动物疫病防治意识,提升了重大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能力;并且冷链运输发展迎来发展机遇。微观层面,在供给端,散养户会加速退市,规模养殖户迎来发展机遇;在消费端,猪肉价格的上涨增加了生活成本。 多重原因叠加推猪价高企 《经济参考报》记者调研发现,本轮“猪周期”发展至今,仍有多重因素加推猪价高企: 消费需求持续回升。在养殖大省山东、河北等地受访者反映,消费拉动是5月底以来猪肉价格上涨的主要原因。农业农村部的监测显示,今年上半年,我国猪肉价格一度持续走低,2月份开始,我国猪肉价格曾连续3个月下降。但随着疫情防控常态化,猪肉消费潜力加速释放。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3月份全国餐饮收入同比下降46.8%,6月份降幅已收窄至15.2%,预计后期餐饮业猪肉消费仍将保持增长势头。 多地强降雨影响区域猪肉供应。“七下八上”历来是我国大范围强降水的集中暴发期,今年长江、淮河、太湖流域发生了严重汛情。山东卓创资讯股份有限公司长期对大宗商品市场进行记录、观测,并与农业农村部合作研究编制了瘦肉型白条猪肉出厂价格指数。卓创资讯生猪产业分析师王凌云等认为,近期,多地出现的强降雨和汛情对生猪生产及产品调运产生了不利影响,使区域猪肉供应紧张,推高了局部地区猪肉价格。 猪肉季节性供应紧张。记者调研了解到,由于越冬仔猪易生病、成活率较低,因此夏季通常为生猪出栏量年内低谷,猪肉供应较为紧张。河北省磁县华威养殖有限公司负责人李研军从事生猪养殖已20多年,年初受疫情影响,他的养殖场母猪配种时间延后了两个月。记者了解到,与李研军类似的养殖户还有不少,因此加剧了猪肉季节性供应紧张的局面。 突发因素影响消费偏好。农业农村部此前的市场调研发现,一些突发性因素也在助推猪肉价格上涨。其中,受北京新发地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一些居民对冻猪肉消费产生疑虑,鲜猪肉市场需求增加,冻猪肉储备的市场调节作用受到限制。 养殖成本上升。首先,原材料涨价、部分添加剂禁用等因素推高了饲料价格。玉米、豆粕是饲料的主要原料。受疫情以及全球市场影响,据农业农村部数据,全国玉米平均价格由1月初的2090元/吨左右涨至7月底的2370元/吨左右;山东省畜牧总站统计显示,相比6月15日至6月21日,7月27日至8月2日的豆粕价格每公斤从3.01元升高至3.13元。 部分添加剂禁用也在推高饲料价格。根据农业农村部2019年发布的第194号公告,自2020年7月1日起,饲料生产企业停止生产含有促生长类药物饲料添加剂(中药类除外)的商品饲料。 卓创资讯饲料行业分析师刘晓莹说,各个饲料企业加大投入研发一些替代抗生素的产品,增加了每吨50元到100元不等的生产成本。 同时,山东、河北等地养殖户向记者反映,由于供给不足,仔猪价格持续高位,补栏成本居高不下。根据山东省畜牧总站监测,山东仔猪价格从6月1日至6月7日的86.01元/公斤,连续七周上涨至7月20日至7月26日的94.95元/公斤,规模养殖场15公斤仔猪的出栏价约为1936元/头。 鲁清养殖场位于山东济南,场长王文鲁告诉记者,虽然当前生猪养殖获利较多,但最近20天,因为原材料涨价、部分添加剂禁用等因素推高了饲料价格,养一头猪的成本增加了50元。鲁清养殖场的养殖模式主要是自繁自养,据王文鲁估算,相比今年初,像他这样自繁自养的生猪养殖户养殖成本增加了1元/公斤,目前达到12元/公斤。 母猪存栏结构、产能恢复进度发生新变化 在我国,生猪养殖业内较为主流的做法是:选育出原种猪后,扩繁为二元父母代种猪,再进一步扩繁三元商品代仔猪,育肥仔猪后进行销售。 由于种猪、二元母猪产能不足,许多养殖户从商品代仔猪中,将母猪留下作为二元母猪使用。这种行为,在生猪养殖业内部被称为“见母就留”。 “这种情况很多,比较普遍,一般我们都会从商品猪中把性能好的母猪留下来,作为后备母猪。”河北秦皇岛卢龙县陈祥农业开发有限公司负责人梁波说,目前公司有存栏400多头,其中160多头母猪是把商品猪中的母猪留下来的。 因此,不少养殖户、养殖企业的母猪存栏中,三元母猪存栏占比较高。河北省磁县华威养殖有限公司负责人李研军告诉记者,目前猪场存栏的母猪中,三元母猪约占40%。 而在生猪产能恢复进度方面,记者调研了解到,部分养殖户提前出栏后尚未补栏。“春节前,挑了500多头没有怀孕的母猪和育肥猪,没等养到150公斤,才90多公斤就提前出栏了。之后的一段时间,我们没敢补栏或留种,出现了空档期。直至最近,才留了80头以配种。”河北省安平县华安养殖专业合作社负责人靳超颖说,综合来看,产能恢复进度慢于预期。 还有一些养殖户为了规避风险,改为使用养殖周期较长的自繁自养模式。山东省临沂市莒南县坐标养殖场养殖场负责人王座彪说,过去养猪行业分工很细致,仔猪育肥、母猪配种都是“以买为主”,现在母猪和仔猪价格太高了,还有疫病风险,他只能选择自繁自养,养殖周期比过去长了4个月以上。 但目前,养殖户反映,淘汰风险仍然较大。其中,一方面是因疫病、管理等因素导致淘汰风险较大。王座彪从1999年开始养猪,曾因疫病弃养,2019年6月成功复养。复养成功前,王座彪从不同地方先后收购了三批生猪,每批100多头,收购后分别养在三个不同的小养殖场内。其中两批养殖不足一个月就被淘汰了,只有一批成功育肥出栏。“从我身边养殖户的遭遇来看,三分之二淘汰、三分之一成活,这个概率已经算是幸运。” 另一方面,是三元母猪的繁育过程淘汰率高于二元母猪。通常情况下,从仔猪育肥到出栏各个时期的淘汰率不同,但总体呈递减态势。多名养殖户反映,随着三元母猪存栏占比上升,整体生猪生产过程的淘汰率上升了20%至30%。比如,在靳超颖的养殖场,三元母猪繁育了10头仔猪,有4头会在出栏前被淘汰。 三元母猪生产能力弱于二元母猪。记者调研了解到,在生猪生产环节,衡量母猪生产能力主要看发情配种受胎率和单窝产仔量。 有业内专家向记者反映,三元母猪的发情配种受胎率较二元母猪降低了10%至20%,单窝产仔量比二元母猪降低了2头左右。通常,二元母猪单窝能产11头至13头仔猪,而三元母猪则只能产9头至10头仔猪,若猪场管理条件和管理能力不足,生产能力更差。 猪价或将维持高位亟须“组合拳”稳市 多名受访者认为,随着新冠肺炎疫情常态化后消费恢复,加之天气转凉之后猪肉消费增大,预计到春节前,生猪市场价格或将维持高位。 农业农村部市场与信息化司发布的7月大宗农产品供需形势分析月报预计,后期国内猪肉价格高位震荡。生猪产能恢复进度好于预期,猪肉市场供应逐步增加,供给紧张局面有望得到进一步缓解;需求方面,复工复产有序推进,猪肉消费需求充分释放。预计短期猪肉价格将保持高位震荡态势。 为此,山东、河北等地受访者建议合理规划产业布局、调动不同规模养殖户积极性,提升重要农副产品供应链安全,从而稳定生猪生产供应。 河北省秦皇岛市抚宁区农业农村局局长高宏生、河北省磁县华威养殖有限公司负责人李研军等受访者认为,需以未来三个月至半年为期,谋划、建立生猪产供销应急供应一体化格局,稳定2020年生猪生产。 在《农村绿皮书:中国农村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2019~2020)》中,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认为,生猪产业稳产保供的实现需要充足的资金保障,不仅需要积极综合财政、金融、保险等政策手段来为生猪复养提供资金保障,而且需要激活市场主体活力,扩大资金来源,不断降低经营风险。同时,还需要完善政策体系,稳定养殖预期,稳定生猪生产需要纠正以往超越范围划定禁限养区的政策与行为,积极保障生猪养殖和配套设施的用地需求;并且还必须兼顾环境保护的要求,一方面要提升综合养殖效益,减少粪污污染;另一方面要强化污染治理,提升养殖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水平。同时,生猪产业的恢复和发展需要较长的周期,稳定养殖户的养殖预期也需要保障政策的可持续性和稳定性。 在生猪生产方面,宜充分调动中小规模养殖户积极性。青岛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院长单虎说,生猪产能恢复需要“抓大不放小”,但要真正的做到,首先要确实做好养猪的生物安全体系、现代养殖技术的培训;其次要寻访、筛选、推介一批“小而美”“小而精”的典型养殖户,比如他们能尊重科学,能尊重养殖技术关键措施,让他们分享养殖经验带动一批学习者,再慢慢发展、恢复产能。 在提升重要农副产品供应链安全,加强饲料供给能力方面,山东省农业科学院玉米研究所研究员丁照华认为,玉米、豆粕是饲料蛋白主要来源,依赖进口受制于人,而且价格波动对饲料价格和养殖业效益影响较大。建议加快科技创新,以籽粒饲用和青贮饲用为需求导向,以稳定产量为前提,以提高蛋白含量为主要品质突破口,以防霉变为主要安全指标,开展高质、高产、高蛋白饲用玉米新品种选育工作,实现饲料原料多元化发展,减少单一原料波动给饲料市场带来的冲击。 记者在山东、河北调研了解到,三元母猪存栏占比高是生猪养殖业特殊时期的“非常情况”,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母猪、仔猪供给紧张局面,短期内难以消除,但绝不能放任养殖户“见母就留”。 为了减少三元母猪存栏占比高对我国生猪良种繁育体系和后续生猪产能恢复的负面影响,受访者期盼有关部门和科研单位,能够针对三元母猪改进、出台生猪疫病防控和繁育技术指导方案,帮助广大养殖户做好母猪选留,提升特殊时期猪群的饲养管理水平。
自去年下半年开始,国内猪肉价格开始出现反弹。总共有两个高峰期,一个是今年的春节前后,由于猪肉需求旺盛,市场供应不足,就导致了猪肉价格涨到40元/斤。另一个高峰就是现在,国内猪肉价格从23元/斤起,一直涨至现在35元/斤,马上就要挑战前期40元/斤的高峰期。广大普通百姓早已经大喊越来越吃不起猪肉了。 导致国内第一波猪肉价格大涨的原因有二个:一个是,我国为了加大对环境保护的要求,努力减少个体养殖户的数量,实现养殖场的规模化养猪。结果,个体养殖户的生猪都改行去做其他事情了,养猪的人少了。而大中型养猪场出栏的猪肉又无法满足市场的要求。 二个是,非洲猪瘟传到我国,使国内很多养猪人减少生猪存栏数,这导致全国猪肉供应缺口巨大,估计要恢复到正常水平还是需要很长一段时间的。 而春节前后猪肉价格涨到40元/斤,从2月份出现高位之后,猪肉价格便出现了下跌,直到今年的6月下旬,猪肉一度出现了23元/斤左右的价格,而从7月份开始,猪肉价格返身向上,大有再创前期高点40元/斤新纪录之势头。 那么,最近国内猪肉价格怎么会上涨了呢? 第一,今年国内南方多雨,大量的洪水泛滥,把养殖场都给冲掉了,养猪户损失惨重。再加上,洪涝灾害造成养殖场与菜市场之间道路不通畅,生猪市场供应不足,所以导致猪肉价格的疯狂上涨。 第二,本来国内猪肉价格上涨,可以引入进口猪肉平抑物价,但是国内害怕进口猪肉表面上携带新冠病毒,以及国人对进口猪肉不放心,进口猪肉就暂停了。之前听说今年7月份有4万吨美国猪肉到中国,后面就没有声音了。现在国内猪肉零售价35元/斤,而进口猪肉的价格只有不到10元人民币。如果进口猪肉到来可以平抑一下国内猪肉,现在因为国外疫情没有好转,所以暂停进口猪肉,那只能是任凭国内猪肉价格蹭蹭上窜了。 第三,尽管现在普通百姓吃猪肉的人越来越少,早已换成其他肉类食品了,但国内的疫情已经过去了,很多工厂、企业、机关事业单位、学校都开始复工、复产、复学了,食堂对猪肉的采购需求开始上升了。 同时,餐馆恢复营业,对猪肉的需求也开始回暖。接下去又要过中秋、国庆节等节日,国内猪肉价格由于需求较旺,一·时半会跌不下来。 近期,猪肉价格反弹至近40元/斤,主要原因是中国各地洪涝灾害频繁,使得养猪户损失惨重。同时,进口猪肉减少,进口猪肉无法抑制国内猪价的上涨趋势。还有,大量的流动性趁着猪肉需求短缺,而加快了猪肉等肉蛋价格的上涨,更关键的是,随着立秋季节过后,目前国内社会对猪肉的需求开始增大,从短期来看,猪肉价格暂时跌不下来,最快也要到今年底才行。
二师兄最近又飘了。农业农村部畜牧兽医局的监测数据显示,从5月底到7月底,全国猪肉平均价格已经从45.98元/公斤连续涨至55.50元/公斤。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最新数据也表明,7月份中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上涨2.7%,涨幅比上月扩大0.2个百分点,其中,猪肉价格同比涨幅高达85.7%,环比价格则实现两连涨,涨幅达到10.3%。不少市民表示,“以前买3斤猪肉的钱,现在只能买2斤多点,30多块钱一斤的价格都见怪不怪了。”事实上,自2019年春节过后,关于猪肉价格一路飙升的讨论就没有停止过。虽然今年上半年猪肉的确是降价了,但最近却再度反弹,这究竟是咋回事?我们不妨做个简单分析。1经济学原理告诉我们,商品价格波动的直接原因在于市场供需变化,当供不应求之时,商品会涨价。而此轮猪肉价格上涨,同样可以从供需两端寻找答案。供给端的原因,自然在于猪肉产量的下滑。从下图可以清晰地看到,猪肉价格与猪肉产量呈现明显的反向关系,即猪肉产量下滑的同时价格上涨。自2019年年初至今,猪肉产量和生猪出栏数量的同比增速一直为负,与之相应的是猪肉价格的一跃而起与居高不下。需要注意的是,2019年和近期的两轮涨价并非同样的逻辑,前者的主要原因在于非洲猪瘟的冲击。自从2018年8月发现首例非洲猪瘟病例以来,全国累计有28个省份先后发生100多起非洲猪瘟疫情,捕杀了大量生猪;而猪瘟疫情持续发酵,又严重影响了养殖户的母猪和生猪的补栏预期,加速生猪养殖行业的产能下滑。根据慧通数据研究部的测算,非洲猪瘟使得2019年全国生猪养殖能力下滑了15%~20%。到了2020年,随着非洲猪瘟影响的逐渐减弱,猪肉市场供需的紧张之势有所缓和,价格也随之出现阶段性回落。然而进入6月份,全国很多地区强降雨天气频频光顾,不少地方甚至受洪涝灾害侵袭,导致猪肉产量再度受到影响。有数据显示,今年洪灾比较严重的8个省份都是养猪大省,猪肉产量占全国的43%,某种意义上可以认为全国猪肉生产基地的“半壁江山”都受天气所累,从而导致供给的短缺与价格的上涨。至于需求端,直接原因在于猪肉消费量的上升。具体而言,随着国内疫情防控形势的持续向好,各行各业都在稳步推进复工复产,疫情期间大受打击的餐饮行业已经在持续复苏,国人此前被压抑的需求进一步释放,猪肉消费量不断攀升,涨价也是自然而然的事情。除了供需之外,养猪成本的上升也是抬高猪肉价格的关键因素。Wind数据显示,自2019年第二季度起至今,生猪饲料和育肥猪配合饲料大体经历了两轮比较明显的涨价,近几个月的价格亦是明显走高,二者分别从年初的2.48元/公斤和2.64元/公斤,升至8月上旬的2.79元/公斤和2.91元/公斤——这还没有包括场地设备维护、物流运输、水电、医药等其他方面的费用上涨,如果按照总成本衡量,仔猪的出栏总成本已从2019年6月底的422元/头,激增至2020年8月上旬的2071元/头。如此一来,猪肉价格很难停留在低位。2那么,猪肉价格还要“飞”多久呢?市场普遍认为,短期内猪肉价格很难出现明显回落,不过从生猪的生长周期来看,三季度之后,随着全国生猪及繁育母猪数量的持续恢复,生猪的供给将会增加,同时叠加南方降雨天气的缓解,局部猪价有望得到回调。事实上,自2019年非洲猪瘟影响开始,我国生猪的存栏量就一直处于负增长态势,这也给猪肉市场的供给造成了严重的制约。不过进入2020年之后,生猪存栏量已明显恢复,虽然同比增速仍为负,但却有了大幅度收窄,从2019年第四季度的-27.5%转变为2020年第二季度的-2.2%。另外,从养猪利润走势上看,自2019年下半年开始大幅度走高,近期亦是从5月下旬的1506.8元/头回升至8月上旬的2634.6元/头,而利润的显著增加又会加快养殖户的补栏节奏,进而给未来生猪存栏量和产能的持续增加提供了保障。在此基础上,猪肉市场的供需紧张之势将有望得到进一步改善,从而利好后期猪肉价格的回落,以及下半年CPI整体运行的稳定。3然而,相比于单纯的猪肉价格涨跌,还有更值得我们关注的事情。拉长时间轴可以发现,近些年猪肉价格的大起大落已是司空见惯,“价高伤民、价贱伤农”的戏码更是屡屡上演,这也形成了人们所熟知的“猪周期”。诚然,“猪周期”的形成与各种外部因素的影响息息相关,可是问题的根源依然在于生猪产业链抵御市场波动与风险的能力较差,导致猪肉市场无法长期平稳运行与健康发展。而首要的症结,便是养殖户在生猪产业链上处于弱势地位。我们知道,养猪是一门技术活,绝不是把猪喂饱了杀掉吃肉那么简单。整个过程错综复杂,涉及到饲料、喂养、繁殖、流通、屠宰、加工等诸多环节,它们环环相扣,共同组成了所谓的生猪产业链。这当中,生猪饲养是整个产业链的核心,直接决定着猪饲料和屠宰加工的市场容量与结构,可是这一核心环节却没有享受到“核心”的待遇,只因相比于屠宰、深加工以及流通零售等其他环节,生猪养殖户明显处于弱势地位,这使得他们常常不具备较强的议价能力,进而引发一系列麻烦:一方面,在市场的波动下,养殖户(尤其是普通农户)的效益及利润难以得到稳定保障。伴随着各种饲养成本的不断上升,以及贷款难度与规模养殖用地难度的居高不下,长此以往,势必会挫伤农户养殖的积极性,选择在市场萧条期纷纷放弃养猪,严重影响到生猪存栏数量与猪肉市场供给规模。另一方面,各环节议价能力的不对等,间接导致了生猪产业链节点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由于生猪收购商的覆盖范围极为广泛,故而对市场供求信息的掌握程度要远胜于普通养猪农户,这会让农户们在交易时处于完全的被动地位,养殖户常常无法第一时间获悉市场真实需求,也就不能进行科学合理的饲养生产;更有甚者,一旦风险来袭,饲料企业和屠宰加工流通企业甚至可以联手压低收购价格或“成本转移”和“顺势加价”,将市场风险转嫁到养殖户身上来。当“小生产”面对“大市场”时,极容易因决策失误而遭受较大的经济损失,再加之生猪产业化程度低、从众心理强,常常会出现一哄而上或一哄而下,造成生猪供给规模以及猪肉市场价格的大幅震荡。而这,才是猪肉价格持续疯涨的根本原因。我国是猪肉消费大国,猪肉价格的大起大落势必会影响到千家万户的日常生活。长远来看,想要真正实现猪肉市场的平稳运行,我们理应要从根本入手,切实解决生猪产业链上存在的种种问题,着力推动整个产业的做大做强。唯有如此,才不会让猪肉成为一种可望而不可即的“奢侈品”。
猪肉价格上涨,不仅仅是居民买肉多花一点钱的问题,而是会推高通胀的问题,而通胀又会影响到央行的货币政策制定,从而影响到经济和资本市场走势,所以猪肉价格上涨是牵一发而动全身,不可等闲视之。 媒体资料,据农业农村部畜牧兽医局对全国500个县集贸市场的定点监测,全国猪肉平均价格从5月份第4周(采集日为5月27日)的45.98元/公斤,连续涨至7月份第5周(采集日为7月29日)的55.50元/公斤。生猪价格上涨每公斤10元,自然就会影响到终端市场猪肉价格上涨,山东猪肉价格从5月底的47.18元/公斤,连续上涨至7月底的57.22元/公斤。 一公斤猪肉价格上涨10元钱,实际上对于城市居民影响不是很大,毕竟城市居民生活水平高猪肉贵一点也是可以承受,另外城市居民对猪肉消费量并不是很大,我个人一个月猪肉消费不会超过两三斤,一公斤上涨10元钱,对家庭消费影响不大,可是对于一些偏爱吃猪肉和农村中低收入者而言,猪肉价格上涨,影响是很大的,前一阵子“有6亿人每个月的收入也就1000元”引发讨论,猪肉价格上涨对于这六亿人生活影响是很大的,很有可能导致他们生活质量下降。 从居民消费角度来说,猪肉价格上涨,无非就是买肉多花一点钱,或者是少吃一点猪肉生活质量降一点而已,可是对整个经济金融市场的影响就需要足够重视。 我国CPI权重中猪肉权重很大,存在猪周期一说,也就是说猪肉价格上涨,自然会影响到CPI上涨,统计数据显示,10家机构对7月CPI涨幅平均预测值为2.62%,与上月相比略有上升,已经逼近3%关口,本轮猪肉价格在7月底开始加速上涨,加上禽蛋价格也在快速上涨,台风影响也可能影响到蔬菜价格,8月份CPI数据可能进一步升高,至于是不是回重回到3%上方,目前很不容易判断。 7月份经济数据没有全部公布,从二季度经济数数据看,经济正在逐渐恢复,二季度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4.4%,一季度为下降8.4%。6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4.8%,增速比5月份加快0.4个百分点,连续3个月增长;环比增长1.3%,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带动GDP增长,中国第二季度GDP同比增长3.2%,预期增长2.4%,前值下降6.8%,明显好于预期。 经济秩序恢复与积极财政政策带来的减税降负有关,全国累计新增减税降费15045亿元,其中,今年新出台的支持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政策措施新增减税降费8941亿元,2019年已出台政策在2020年翘尾新增减税降费6104亿元;也与央行货币宽松政策有关,春节以后,央行通过降准释放了1.75万亿元低成本长线资金,又通过下调LPR利率降低贷款利率,还通过再贷款等手段降低实体经济成本,推动金融业向实体经济合理让利1.5万亿元,多方合力,才有经济缓慢恢复秩序。没有积极财政政策和合理流动性投放,实体经济恢复没有那么快。最近美国冷战思维加剧,进一步打压中国科技企业,逼迫字节跳动出售TIKTOK,封禁腾讯公司微信,对华为打压一直没有停止反而不断升级,把更多的中国科技企业纳入到实体清单,中国经济面临复杂的外部环境,经济恢复性增长面临更多不确定性和压力。 目前我国存款基准利率是1.5%,即使商业银行存款利率上浮,也只有1.9%左右,实际上是负利率,按照7月份CPI数据,100元钱存款一年,实际上会减少0.72元。如果受到猪周期影响,CPI继续升高,负利率会更加的严重,这个时候央行就会面临一些难堪,是维持流动性宽裕刺激经济,还是收紧货币抑制通胀升高,维持流动性宽裕可能带来资产价格上涨推升CPI ,而收紧货币可能带来经济增长压力和股市下行压力,经济稳才能就业稳,目前股市在流动性宽松预期下,基本上保持稳定,一旦流动性收紧,就可能导致高估值品种下跌,引发股市调整,股市承担着支持实体经济重任,需要维持高节奏的IPO ,一旦股市调整,IPO 高节奏就会带来变数,资本市场支持实体经济的能力就会降低。 所以一只猪成为居民关注的焦点,也可能成为财经人士关注的焦点,猪肉价格缘何上涨,一方面可能与冰冻食品一些新闻有关,导致冰冻猪肉消费下降,难以通过投放冻猪肉抑制猪肉价格上涨,另一个是疫情防控得到控制,经济秩序缓慢恢复,餐饮业迎来正常化,餐饮猪肉销量增加,三是猪价上涨,部分养殖户会出现惜售心态,等待涨价,进一步强化市场供求矛盾,四是整个养殖成本升高,包括玉米豆粕等原料带来的饲料成本、人工成本和地价上涨等综合成本上涨。 猪价上涨可能不能仅仅止步于财政补贴,更加需要关注社会综合成本的提高,社会综合成本提高主要是房价上涨带来的地价和人工、粮食等一起上涨,高层强调房住不炒和地产不作为短期经济手段,可是部分地方碍于财政收支平衡总是有意无意的引导房价上涨,加上流动性宽松,房价形成了只涨不跌的预期,今年即使经济增长下行压力颇大,但楼市价格上涨压力依然引人关注。 房价上涨最大伤害者是低收入群体,他们无缘分享房价上涨红利,而且有可能收入赶不上房价涨幅,最大受益者是中高收入者他们是多套房拥有者,房价涨越多,财富增加越快速,结果就是基尼系数不断拉大。
国家统计局10日公布的数据显示,7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CPI)同比上涨2.7%,涨幅比上月扩大0.2个百分点,连续第二个月反弹。 分析人士认为,受多地洪涝灾害影响,猪肉、鲜菜等食品价格上涨,从而推升7月CPI同比涨幅继续反弹,创下近3个月新高。随着短期扰动因素消退,未来CPI有望重回下行趋势,年内不存在通胀压力。 数据显示,7月份,猪肉、鸡蛋、鲜菜等价格均有所上涨。其中,权重占比较大的猪肉价格环比上涨了10.3%,同比涨幅扩大4.1个百分点至85.7%;鸡蛋价格在连续9个月下降后转涨,环比涨幅为4%。 “CPI涨幅几乎全部来自食品价格,这与7月份南方多地遭受洪涝灾害,影响猪肉调运导致供给压力上升有关。”中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诸建芳表示,未来猪价上涨压力将随着洪水减弱而改善,异常天气的扰动不会改变今年下半年猪肉价格同比持续下行的趋势。 农业农村部相关负责人此前曾指出,三季度之后猪肉供应紧张局面将逐步缓解,下半年市场供应总体有保障,猪肉价格没有持续大幅上涨的基础。 交行首席研究员唐建伟也表示,8月份之后洪涝灾害对农业生产和物流运输的影响将减弱,蔬菜和猪肉价格可能逐渐回落。CPI同比短期反弹后将重回下行趋势,三季度之后物价水平可能走低。 随着生产的回暖,PPI数据也持续改善。统计局数据显示,7月份PPI同比下降2.4%,降幅比上月收窄0.6个百分点;环比上涨0.4%,涨幅与上月相同。 PPI同比降幅连续2个月收窄,环比连续2个月保持正增长,表明工业通缩压力进一步缓解。唐建伟分析称,在国内积极政策支撑下,复工复产的良好势头持续,预计PPI有望延续回升势头,不排除四季度回到正增长的可能。 尽管CPI有所反弹,但整体来看,通胀水平仍温和。人民银行日前发布的二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指出,物价涨幅总体下行,不存在长期通胀或通缩的基础,初步估计全年CPI涨幅均值将处于合理区间。报告还明确了下一步货币政策将更注重“精准导向”。 唐建伟认为,下半年货币政策更加灵活适度、精准导向,重心是创新直达实体经济的货币政策工具,定向支持受疫情冲击较大的中小微企业和困难人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