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17日召开发布会,介绍常态化疫情防控和促进职业健康工作情况并答记者问。 “当前,境外疫情持续蔓延,疫情输入压力和国内个别地区出现的散发病例、聚集性病例增加了我国疫情反弹的风险,防控工作不能有丝毫放松。”国家卫生健康委疾控局监察专员王斌说,吉林省舒兰市发生的局部疫情表明,当前的疫情防控工作还有一些薄弱环节,个别地区存在麻痹松懈的思想,“聚集性疫情提示我们,核酸检测范围需要进一步扩大,尤其对重点人群要做到‘应检尽检’。” 近期,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针对复工复产疫情防控的落实情况进行了专项检查。国家卫生健康委职业健康司副司长谢杨介绍,检查发现,绝大多数企业防控措施落实情况良好,没有发现企业因复工复产带来疫情反弹,“我们将继续督促指导企业落实各项防控措施,确保员工有安全健康的工作环境。” 我国制造业从业人数超过1亿人,不少都是劳动密集型企业。国家卫生健康委职业卫生中心主任樊晶光提示,制造业企业要做好定期消毒工作,保持工作环境整洁卫生,加强工作场所通风换气等。“餐饮、超市、交通等服务行业,以及公共窗口的工作人员,接触的人流量比较大,距离比较近,感染风险相对较高。”中国疾控中心研究员冯录召建议,从业人员应与顾客保持安全的社交距离,此外要对从业人员做好每天健康监测。 为了做好学校的复学复课,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出台了大专院校、中小学校和托幼机构的疫情防控技术方案。王斌表示,医疗卫生机构与教育部门尤其是学校要加强沟通协调,形成“点对点”的协作机制,确保各项防控措施落实到位。 据介绍,截至5月16日24时,31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现有确诊病例86例,其中重症病例10例;累计治愈出院病例78227例,累计死亡病例4634例(吉林省核增1例),累计报告确诊病例82947例(吉林省核增1例),现有疑似病例4例。当日新增确诊病例5例,其中境外输入2例;新增无症状感染者12例,其中境外输入1例;新增治愈出院病例8例,解除医学观察的密切接触者633人,重症病例减少1例。(记者 申少铁) 【我要纠错】 责任编辑:吴啸浪
(2020年5月15日)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记者: 发言人您好,从您刚才所公布的数据可以看到,4月份主要经济指标继续改善,经济运行恢复态势是否达到了预期?此外,对4月份经济表现您如何评价?谢谢。 刘爱华: 谢谢你的提问。从我刚才介绍的主要数据和情况可以看到,4月份总体经济延续了3月份以来恢复改善的势头,主要指标呈现积极变化。4月份经济运行主要的特点可以从四个方面总结: 第一,复工复产扎实推进。国家统计局4月下旬的快速调查显示,截至4月25日左右,规上工业达到正常生产水平一半以上的企业接近85%,规上服务业企业超过70%,有资质的建筑业企业超过60%。从市场预期看,也呈现环比改善的势头。4月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50.8%,处于景气区间;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53.2%,其中建筑业商务活动指数59.7%,服务业商务活动指数52.1%,均比3月份有一定幅度的回升,说明企业的预期在环比来看都出现了一定程度改善。 第二,生产需求逐步好转。从工业来看,当月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3.9%,从上月下降1.1%转为增长。从行业看,41个大类行业中28个行业增加值实现了同比增长,增长面扩大;从产品看,统计的612种商品中60%实现了同比增长,产品的增长面比上个月扩大超过20个点;从相关指标看,4月份工业用电量同比增长1.6%,上月为下降2.8%。从服务业看,服务业的降幅也在缩小,当月服务业生产指数下降4.5%,比上月收窄4.6个百分点,其中批发零售、交通运输等行业收窄幅度大于整体幅度。从投资看,投资活动呈现回暖态势,1-4月份固定资产投资同比下降10.3%,降幅比一季度收窄5.8个百分点,其中制造业、基础设施投资、房地产投资收窄的幅度都在4到8个百分点左右。从市场销售来看,市场销售也呈现改善势头,当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下降7.5%,比上月收窄8.3个百分点,其中升级类商品增速较快,特别是通讯器材类实现了两位数增长,增长12.2%。从出口看,当月出口超出预期,出口同比增长8.2%。 第三,转型升级态势持续。1-4月份,和互联网相关的新业态、新模式继续保持逆势增长。1-4月份,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同比增长8.6%,比上月加快2.7个百分点;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占比24.1%,比去年同期提高5.5个百分点。从工业来看,4月份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0.5%,比上月加快1.6个百分点,一些高技术产品继续保持较快增长,比如光缆、挖掘铲土运输机械增长都在40%以上,工业机器人增长26.6%,保持了高速增长。 第四,就业物价总体平稳。当月城镇调查失业率6.0%,比上月小幅上升0.1个百分点,月度之间波动比较小。从就业主体人群的失业率情况看,25-59岁的人群调查失业率5.5%,比平均失业率低0.5个百分点。从物价来看,物价保持了平稳回落的态势,居民消费价格当月上涨3.3%,比上月回落1个百分点,主要是食品价格回落比较多。当月食品价格同比上涨14.8%,比上月回落3.5个百分点,其中包括猪肉、鲜果鲜菜等主要农副产品价格都出现了涨幅回落,或者降幅扩大的态势。 从这四个方面来看,4月份国民经济运行延续了3月份恢复改善的势头。当然,我们同时也要看到,这些指标的改善有一定补偿性恢复的性质。为什么这么说呢?从1-4月份主要指标的运行情况看,主要指标仍处在下降区间。1-4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下降4.9%,服务业生产指数下降9.9%,固定资产投资下降10.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下降16.2%,进出口下降4.9%。从这些累计的速度看,整体还处在下降的区间,说明整体经济还没有回到往年正常水平。当前境外疫情正在蔓延扩散,对世界经济的巨大冲击还在发展演变的过程中,国内经济的稳定复苏也面临很多新挑战。面对这种复杂局面,我们要坚持底线思维,把困难估计得更充分一些,持续深化逆周期调节,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加快释放内需潜力,更大力度助企纾困,畅通产业循环、市场循环、经济循环,促进经济发展全面回归常态。谢谢。 中国新闻社记者: 当前国外疫情仍然在蔓延,在国内疫情防控常态化的条件下,二季度的经济运行能否企稳?4月份消费和投资的回暖幅度不是特别大,怎么样看待下阶段的经济走势?谢谢。 刘爱华: 谢谢你的提问。在目前国内外疫情形势比较复杂严峻的背景下,大家对经济运行的走势十分关注。从连续两个月的数据情况来看,我对未来的走势判断概括为三句话: 第一句话,我们有底气。这个底气来自于我们经过长期积累形成的完备产业体系、日益完善的基础设施、超大的市场规模。这些优势在严重疫情冲击下没有受到严重的伤害,没有发生根本改变,在抗击疫情过程中甚至起到了非常重要的支撑作用。在过去几个月抗击疫情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行业始终保持连续生产,医疗物资快速增长,生活必需品实现了稳定供应,14亿人的基本民生得到了有效保障。底气还来自于现在转型升级的趋势已经基本确立,从4月份主要指标的运行情况大家也可以看到,和新动能相关的领域在疫情冲击下依然保持了增长态势,而且在不断发展壮大,可以说是在疫情下实现了逆势增长,所以我们的底气也来自于转型升级的态势确立、新动能的不断发展壮大。 第二句话,我们有信心。信心来自于疫情发生以来的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发展一系列政策措施取得了积极成效。3、4月份连续两个月经济处于恢复改善的势头,本身也体现了经济增长的韧性,也为进一步加大宏观对冲政策、进一步推动复工复产增添了更多信心。目前从一些先行指标来看,比如1-4月份投资中新开工项目计划总投资已经由负转正,从上个月的下降22%转为增长1.1%,说明在投资的项目储备、资金保障上都有好转。从用电量来看,工业用电量在4月份已经转正,从5月上旬最新的监测结果来看,用电量的增幅在持续小幅回升。从这些先行指标来判断,保持经济持续复苏改善的势头是有条件、有基础的。 第三句话,我们有挑战。当前境外疫情扩散蔓延的势头仍然没有得到有效的控制,疫情对全球经济造成的冲击仍在复杂的发展和演变过程中。从国内来看,疫情防控取得了重大的战略成果,但是从经济层面来看,经济运行还没有回到正常水平,就业压力还比较大,企业生产经营的困难还比较多,面临的风险挑战仍然比较多。所以还要保持底线思维,增强风险意识。一方面要抓紧落实落细前面已经出台的宏观对冲政策,另一方面要根据形势的变化和企业的诉求,及时调整应对政策,推动经济全面回归常态。谢谢。 纽约时报记者: 服务业的数据在4月份还是不错的,但是我们看到,零售业如果刨除零售总额的话,其他的数据并不是太好,这是否意味着中国的消费者对于可选择性的消费更加谨慎了?谢谢。 刘爱华: 谢谢你的提问,你对数据进行了仔细的观察。在目前疫情防控常态化的背景下,观察经济形势必须要放在大背景中来看,疫情防控对生产端和消费端都会有冲击。当前来说,生产端的恢复略快于消费端,这和疫情冲击的特点是有关系的。虽然目前国内疫情防控已经从应急状态转变为常态化,但是很多聚集性的消费、接触性的消费,还有以此为特点的服务,确实还需要一个恢复过程。数据的变化也可以看出,零售和服务业的复苏仍然是有一定差距的。4月份社会消费零售总额同比下降7.5%,服务业生产指数下降了4.5%。这两个之间有什么差异?因为服务业是点多面广的行业,不光有接触性、聚集性的服务消费,很多服务还体现为基于信息技术的服务,比如在应对疫情冲击过程中出现的在线教育、远程办公,其实不但没有受到疫情影响,反而促进了这些行业的发展。我觉得这也可以从一定程度上解释服务业生产指数的好转程度好于零售的好转程度。谢谢。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广记者: 我们注意到4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下降7.5%,降幅比3月份收窄8.3个百分点,这表明市场销售在回暖,请问这种回暖是否是可持续的?在海外疫情不断蔓延的情况下,下一步进一步扩大内需的潜力应该如何看待?谢谢。 刘爱华: 谢谢你的提问。本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下降了7.5%,降幅比3月份收窄了8.3个点。从结构上来看:第一,基本的生活类商品保持了比较快的增长,粮油食品类的销售、饮料类的销售都保持了两位数以上的增长。第二,消费升级类的商品保持了加快增长的势头,包括通讯器材类、文化办公用品类,其中通讯器材类保持了两位数的增长,文化办公用品类增速也有所加快。第三,有一些重要的商品销售在回暖,比如汽车这个月销售就是持平的。这些占比比较高的商品销售的恢复对于整体零售降幅的收窄起到增强促进作用。 从下个阶段的走势来看,目前消费升级的势头还在继续。从今年以来各月之间零售变化的趋势来看,大势没有改变,基本生活用品基本保持了平稳增长,消费升级类商品继续较快增长,一些受疫情冲击的行业或者产品销售在目前疫情防控形势变化下也呈现了恢复的势头。因此,虽然消费回升的势头仍然面临一定挑战,在消费端仍然会感受到这种压力,但是,短期来看,随着复工复产的逐步推进,生产生活秩序的逐步回归,消费的环境在逐步改善;长期来看,消费复苏的势头也是有条件得到持续的。谢谢。 经济日报记者: PPI连续下降,反映出现在企业复工复产虽然在持续推进,但是也存在着达产难,包括订单比较少的情况,这是否说明我们的产业链在疫情的冲击下还没有完全恢复过来?另外,下一步怎么巩固和增强产业链的优势?谢谢。 刘爱华: 谢谢你的提问。这个月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同比涨幅下降3.1%,比上个月的降幅是扩大的。这种下降从结构上来看,主要还是输入性的影响。本月从国际上看,国际原油价格出现了大幅下行,4月份OPEC一揽子原油的价格比年初的高点下降70%以上。从别的指标来看,比如西德克萨斯轻质原油的期货价格来看,4月份比3月份下降40%以上。国际市场原油价格的大幅下降,对和石油相关行业的价格是有影响的,对工业生产者价格指数是有下拉的作用。但也要看到,在疫情冲击下目前工业市场的需求确实存在下行的风险,刚才我也讲到企业的达产率,达到正常水平50%的规模以上工业接近85%,确实还没有回归到正常的水平,和正常水平还有一定的差距;其他的建筑业、服务业都有类似的特点,达产率更低一些。需求的变化会对生产造成一定的影响。从PPI变动的趋势来看,一方面要继续扎实推进复工复产、复商复市,尽快释放内需潜力;另一方面还要关注国际大宗商品价格的变化,观察PPI的走势。总的来看,随着国内生产生活秩序的逐步恢复,PPI也有一定向上的支撑。谢谢。 路透社记者: 从现在的趋势来看,预计哪个季度经济能够走出负增长的区间?下一步我们要扩大内需,您觉得着力点在哪些方面?投资还是消费?谢谢。 刘爱华: 谢谢你的提问。你的问题还是关注下阶段的走势。目前从月度的情况看,工业生产当月出现了转正,增长3.9%,但与往年正常的水平和长期趋势相比仍然有一定差距。其他指标,如投资、零售、出口和服务业等都处于下降的状态。虽然月度之间有降幅收窄或者个别指标转正的恢复改善势头,但要消除前期严重的疫情冲击带来的影响仍然是有挑战的,不但取决于国内复工复产推进的进度,一定程度上也要受到外部疫情的影响,以及外部经济变化的影响。目前来看,经济发展的走势还需要观察,但从推进复工复产政策取得的成效来看,我们有信心、有能力、有基础把恢复改善的势头持续下去。 另外,刚才您也说到扩大内需方面。在外需存在比较大的不确定情况下,我们要继续坚持扩大内需的战略。一方面要发挥好消费的基础作用,另一方面要发挥好投资的关键作用。从消费来讲,有两点:一是持续推进线上消费保持增长,二是积极推进线下消费尽快回补。从投资主要指标来看,目前呈现了好转迹象,很多投资活动出现改善,下一步还要围绕疫情暴露出来的短板弱项,加大对公共卫生基础设施的建设,还要着力提升产业链水平,提升产业发展基础,在这些上面多下力气,加大力度,更好地发挥投资的关键作用。谢谢。 CNBC记者: 我有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关于就业,按照目前的调查,就业的质量如何?第二个问题是关于消费,一线城市的消费情况是什么样的? 刘爱华: 先回答第一个就业质量的问题。从城镇调查失业率的变化来看,月度之间调查失业率的变化是比较小的,2月份6.2%,3月份5.9%,4月份6.0%,月度之间的波动比较小,整体是平稳的。但是从更多的指标来看,目前就业的压力还是比较大的。 第一,就业规模低于上年同期,人社部门统计的1-4月份城镇新增就业354万人,比上年同期少增105万人。 第二,城镇调查失业率高于上年同期,4月份城镇调查失业率6.0%,比上年同期的调查失业率高出1个百分点,说明就业压力确实比较大。 第三,重点群体的就业压力比较大,比如农民工,在4月末的时候我们组织了一次快速调查,对农民工返乡情况进行了摸底。从了解到的情况看,在经过一系列有序对接、促进农民工就近就地就业等措施的作用下,农民工就业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好转,4月末外出农民工规模已经恢复到往年的九成左右,但离正常水平仍然有距离。从高校毕业生来看,今年有874万的高校毕业生进入就业市场,所以就业压力确实比较大。 今年我们把就业作为“六稳”和“六保”的首位,可以说是高度重视就业问题,而且采取了一系列很有针对性的措施。在这些措施的作用下,目前虽然就业压力依然比较大,但也出现了一些积极变化。我们进行的快速调查显示,城镇在职未就业人群比例,从3月份的18.3%下降至3.5%。这反映出就业质量、就业水平是在提升的。 第二个问题,关于一线城市的消费。我目前只有全国的数据,如果要做城市消费零售的具体观察,我们把这个问题带回去,请你和统计局新闻处联系,会后再给你一个具体解答。谢谢。 新华社中国经济信息社记者: 二季度会出现宏观方面的拐点信号,被称为“二季度现象”,但今年的情况可能略为特殊,从今年势头来看,今年的“二季度现象”是否会出现?谢谢。 刘爱华: 谢谢你的提问。大家还是非常关注二季度的走势。刚才我跟大家从指标变化的层面,从国内外形势,从下阶段发展的大环境等方面都做了一些解释,介绍了我们的一些看法。应该说,一方面在各种政策的作用下,在市场主体的共同努力下,我们确实有条件、有基础、有信心,也有底气实现经济的持续复苏和改善。但另一方面确实存在着比较大的不稳定、不确定性,所以我们还是要坚持底线思维,抓住经济运行中的有利条件、发挥自身优势,释放内需潜力,帮助企业渡过目前的难关,最终实现经济全面回归常态。 香港经济导报记者: 现在已经是5月份了,上半年就剩一个月了,您对下半年的经济走势怎么看?出口在我国GDP中占有很大的比重,在海外疫情持续的情况下,今年GDP增速“保6”还有希望吗?这样的全球经济持续到什么时候才可以“春暖花开”?谢谢。 刘爱华: 谢谢你的提问。就出口来讲,出口前景确实面临比较大的不稳定、不确定性。最近,很多国际机构或国际组织公布对今年全年经济增长的预测,包括IMF预测全年世界经济会下降3%,还有世贸组织、联合国等都对全球的经贸活动做了预测,下降的幅度还是比较大的。在这种全球经济衰退风险加大的背景下,中国的出口确实面临比较大的风险挑战。虽然4月份货物出口实现了8.2%的增长,但我们对前景不能过于乐观。今年以来,在一系列稳出口政策的支撑下,外贸企业加强市场调节能力、发挥自身竞争力、开展多元化布局,取得了来之不易的结果。但是,在全球经济收缩的大背景下,中国的出口也很难独善其身。所以,在这方面我们还是要对风险挑战有充分的估计。 第二个问题,关于对全年经济增长有什么样的预判。我想还是要发挥好我们自身的优势,释放出我们自身的潜力,积极应对目前所面临的风险挑战,帮助企业主体一起应对眼下遇到的困难,推动中国经济全面回归正常轨道。谢谢。
财联社5月15日讯,在“5·15全国投资者保护宣传日”活动上,证监会主席易会满表示,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证监会在促进资本市场平稳运行方面,坚持尊重规律、相信市场,坚决不作行政干预,主动加强与市场的沟通,强化各方面的政策协同,实现了A股春节后正常开市和常态化运行,市场韧性明显增强。股票质押、债券违约、私募基金等重点领域风险防范处置成效明显,总量收敛。 易会满表示,在保持定力、激发市场活力方面,平稳推动“深改12条”重点改革措施落地实施。科创板保持良好发展势头,上市企业突破百家。创业板改革并试点注册制顺利启动。新三板改革启动公开发行并挂牌精选层受理审核。再融资政策调整、基础设施领域公募REITs试点、红筹企业境内上市安排优化等一系列改革创新举措陆续出台。 易会满称,当前,全球疫情仍在持续蔓延,对世界经济的冲击仍在加剧,国际贸易投资严重受阻,全球产业链供应链正面临新一轮的调整。对资本市场而言,我们一方面要积极应对严峻复杂的内外部风险挑战,努力实现市场平稳健康发展;另一方面,更要积极主动作为,落实中央“六稳”“六保”要求,强化逆周期调节,促进市场功能发挥,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积极贡献力量。 易会满还表示,全面深化资本市场改革上持续加力。形势越是严峻复杂,越要坚定不移深化改革,资本市场推进改革和扩大开放的方向和决心不会因为疫情而发生变化。我们将始终坚持市场化法治化原则,学习借鉴全球最佳实践,坚持“四个敬畏、一个合力”的理念,加大重点改革攻坚,根据疫情防控形势合理把握改革节奏和实际,抓紧推出有利于更好支持疫情防控和实体经济恢复发展的改革措施,确保“深改12条”有序推进、渐次开花。 易会满同时表示,在优化放管结合和改进服务上持续加力,这是市场化法治化改革的应有之义,也是激发市场活力、有效服务实体经济的治本之策。只要是市场约束比较有效的领域,就要坚决放权给市场。我们将以贯彻新证券法为契机,全面清理优化配套规章制度,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全面推行“阳光审批、透明审批”,加大各类“口袋政策”和隐性门槛清理力度;寓监管于服务之中,急企业之所急,想投资者之所想,让资本市场监管更受欢迎更暖人心。
文/新浪财经意见领袖专栏作家 李湛 当前处于什么阶段? 截至2020年5月13日,全球已经累计确诊超435万人,累计死亡病例超29万人,现存确诊病例超247万人,日新增确诊病例约7-10万人。整体而言,全球疫情仍在持续,欧美发达国家的疫情逐渐出现得到控制的信号,但部分发展中国家的疫情正在暴发,另一方面,全球新冠肺炎疫情的死亡率在逐渐提高,目前已约7%。 世卫组织自2020年1月21日开始公布并跟踪更新新冠肺炎相关信息,在3月11日宣布新冠肺炎进入全球大流行,由于早期防控不力,多数国家于3月纷纷进入社区传播阶段(传染病传播的最严重情形)。 具体而言,3月以来,欧美发达国家就一直是并且当前依然是新增病例的重要来源。截至5月13日,美国、西班牙、意大利等10个欧美主要发达国家已累计确诊269万例,占全球累计确诊病例的62%,已累计死亡约23万人,占全球累计死亡病例的79%,现存病例158万人,占全球现存病例的64%,每日新增确诊病例约3万人,占全球每日新增确诊病例的30%以上。 不过,近期欧美各国多已出现逐渐控制的信号,比如,美国的日新增确诊病例数已持续数周稳定在2万-3万且出现下降趋势,西班牙、意大利、德国、法国等欧洲主要发达国家的新增确诊病例均已明显降低;另一方面,以俄罗斯、巴西和印度等为代表的部分发展中国家的每日新增确诊病例数依然在快速增长。 我们认为,各国新增确诊病例数变化差异的背后就是各国针对疫情所采取的的防控策略的差异。 发达国家方面,美国自2月开始陆续有旧金山、加州等州宣布进入紧急状态,缺少国家层面的防控方案;意大利于2月下旬开始实施紧急计划,并对多座城市“封城”;西班牙、英国等均于3月才陆续进入紧急状态,由于防控意识和防控力度不足,主要发达国家最终均不可避免地进入了社区传播阶段,尤其是美国和英国,它们在发达国家中的防控意识和力度最差,也是现在疫情最为突出的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方面,目前各国政府的管控力度均还不大,以巴西、俄罗斯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的早期防控做的同样比较糟糕,而且发展中国家的检测和治疗能力普遍不足,目前也均陆续进入社区传播阶段,俄罗斯、巴西等的疫情已经彻底暴发。 除了各国政府和公众对于疫情防控逐渐重视,医药界也积极应对新冠肺炎疫情,从口罩等医疗防护物资到试剂盒等诊断用品,预防和诊断用器械产品逐渐满足市场需求,而药物和疫苗的研发更为漫长。 目前,国内获批的新冠肺炎检测试剂盒已达30个,日产能超900万份(仅核酸),已基本能满足市场需求。但多款药物和疫苗尚处于临床研发阶段,全球进展最快的新冠疫苗为国内康希诺生物等开发的腺病毒载体疫苗,目前处于临床二期;药品方面,瑞德西韦等前期研究的药物预计将于近期上市(或已上市),但是疗效一般,而部分药企已经开展了特效药的研发,但基本都还处于临床前阶段。 二、全球疫情复盘与推演 从地区轮动角度来看,我们根据过去每日新增病例数的变化大致将当前全球疫情的进展分为三个阶段:中国阶段(Day1-Day32)、欧美暴发阶段(Day33-Day74)以及欧美持续阶段/其他国家暴发阶段(Day75-至今/Day116)。 1、中国阶段 中国阶段主要发生于1月20日-2月20日(Day1-Day32):全球每日新增病例绝大部分在中国,伊朗、日本、新加坡及韩国等亚洲国家也出现相当病例,欧美10国几乎没有确诊病例。国内又可根据疫情进展进一步分为:“聚集病例-社区传播-聚集病例-零星病例”四个阶段。 中国政府及社会在聚集病例和社区传播的早期果断进行了“武汉封城”、“群防群控”以及“全社会支援湖北”的抗疫策略,在“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以及“保护易感人群”等多环节整体取得不错成绩,使得疫情在1个月时间步入控制阶段(社区传播-聚集病例);之后每日新增确诊病例基本持续下降(Day33-Day47),到3月6日(Day47)每日新增确诊病例开始少于100人,且以境外输入为主,国内疫情由此基本步入零星病例阶段。 最终,中国累计确诊病例约8.28万人,占总人口的0.01%,病死率5.5%,其中武汉累计确诊病例约5万人,占武汉常驻人口的0.5%,病死率7.7%。 目前中国的抗疫基本步入尾声阶段,通过复盘,我们归纳出如下结论: 1)相对较早的严防严控策略帮助中国在30天就步入疫情控制阶段,并避免了湖北之外其他地区发生大规模的社区传播; 2)受限于核酸检测的产能和速度,湖北在2月12日起将临床诊断确诊病例纳入统计口径,造成短期数据激增。这一方面使得后续新增病例很快步入稳定期,疫情较快进入统计数字层面的控制阶段,另一方面实质上也通过“应收尽收”、“应治尽治”、“早发现、早隔离、早确诊、早治疗”,在一定程度上帮助降低了后期的死亡率; 3)受益于持续的防控策略,疫情控制后的复工潮并未带来大规模反弹,45天后国内疫情就逐步进入零散病例期; 4)国内确诊病例占比仅0.01%,剔除武汉后仅0.02‰,相对而言已属全球最佳,也验证在面对新冠这类传染性极强、致死率较高的新型传染病时,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等的必要性; 5)武汉地区死亡率7.7%,国内其他地区死亡率2.3%,50天后治愈率达到80%,说明不发生挤兑下新冠肺炎致死率也远高于流感,但致死率超过5%基本表明医疗系统出现问题。 2、欧美暴发阶段 欧美暴发阶段主要指2月21日-4月2日(Day33-Day74),期间意大利、西班牙、美国等欧美发达国家疫情迅速暴发,且世卫组织也于3月11日宣布新冠肺炎疫情进入全球大流行,是2009年H1N1以来第二次全球大流行疾病。 在这一阶段,欧美多个发达国家相继由“零星病例”发展成“聚集病例”,而后迅速到达“社区传播”阶段,导致疫情极其严重。仅这一阶段,欧美各国的确诊病例数和占总人口的比例就均已远超中国;如果以4月2日作为欧美发达国家疫情初步控制的拐点(每日新增确诊病例逐渐稳定),则欧美暴发阶段持续约42天,明显高于中国的30天,如果考虑到欧美的持续阶段每日新增确诊病例的下降速度更慢,则其控制时间更远高于中国。 我们认为,欧美各国暴发阶段长于中国、累计确诊病例也高于中国的主要原因有: 1)欧美防控意识和防控力度不够。中国在疫情处于聚集病例早期时就果断采取了严格的“封城”和“群防群控”策略(Day4武汉封城);而欧美各国不仅早期没有果断实施紧急计划,在防控过程中也常有纰漏,甚至部分国家的政府在早期都出现了消极抗疫,导致全球错失了在2月下旬-3月上旬彻底控制疫情的大好时机。 2)各国检测确诊及收治方案的差异。中国2月中旬针对湖北地区采取了临床诊断确诊病例的非常手段,使得挤压的病例迅速确诊并隔离治疗,后期每日新增病例相对较少,另一方面,中国的确诊病例均在定点医疗机构(方舱医院)封闭隔离;欧美各国基本都是按照核酸检测(辅助抗体检测等)的方法确诊病例,而试剂盒的生产与供应存在一定时长,导致统计数据更为平滑,早期统计数据可能不能真实反映已确诊病例数,而且早期的确诊病例、尤其是轻症患者并未实施严格隔离可能会进一步加剧疫情发展。 3)对疑似病例处理方案的差异。中国针对疑似病例采取的是“早隔离、早确诊、早治疗”和“应收尽收”的策略,而欧美国家(尤其是早期)疑似病例的检测可及性不足、隔离也不充分。 3、欧美持续阶段与发展中国家暴发前夕 欧美持续阶段主要指4月3日-至今(Day75-Day116),期间欧美每日新增病例基本稳定,并逐渐出现向下势头,但是美英等部分国家的疫情形势仍不容乐观,同时,许多发展中国家的疫情逐渐成为隐患甚至已经暴发。 截至5月13日,欧美10国累计日新增确诊病例约3万例,占全球日新增确诊病例的30%以上,依然是疫情进展的重要变量。其中,美国日新增确诊超2万例,近日逐渐出现下降趋势,但仍是全球日新增确诊病例最多的国家,而除英国外的欧洲多个发达国家的新增病例整体已经很低。 从死亡率和治愈率来看,欧美各国的疫情则有较大差异:目前德国的治愈率已经达到85%,死亡率约5%,是恢复最快最好的发达国家,但美国、英国等国家的治愈率分别只有22%和1%,且多个国家的死亡率已超10%(英国治愈率数据可能有统计因素影响)。 若以2月21日作为欧美疫情的起点,目前已经是欧美疫情暴发的第83天,而中国同期是超95%的治愈率和约4%的死亡率,因此,欧美各国的恢复情况非常差。 我们认为:1)欧美治愈率低说明新增患者数仍在持续扩大,预计欧美持续阶段可能会更久;2)死亡率高可能是部分地区出现了医疗挤兑,也可能是确诊病例的统计问题,若为后者,则意味着真实确诊病例数可能远高于统计值。 另一方面,不容忽视的是发展中国家的疫情进展。目前累计确诊病例最多的国家中,除了欧美发达国家和中国,就是土耳其、伊朗、俄罗斯、巴西以及印度等发展中国家,而且后者的每日新增确诊病例数仍在快速增加。 其中,俄罗斯和巴西的累计确诊病例分别已超25万和19万人,每日新增确诊病例数均已过万,且仍在快速增长,是欧美维持阶段中率先暴发的国家;同时,沙特阿拉伯、卡塔尔、白俄罗斯、墨西哥、秘鲁等国的每日新增确诊病例也超1000人,且在快速增长。 最后,印度尼西亚、巴基斯坦、尼日利亚、孟加拉国以及墨西哥等其他人口过亿国家也均已于3月中下旬-4月出现恶化趋势,多个国家的累计确诊病例均已过3万,如果防范不力,都很可能成为下一个“巴西”甚至“美国”。 无论是巴西、俄罗斯等已经成为主要疫情发生地的发展中国家,还是巴基斯坦、孟加拉国等尚处于早期阶段的发展中国家,疫情的起点大约均为3月中旬。如果以3月10日作为其起点考量(Day1),则巴西和俄罗斯的疫情进展与当初的欧美相当,其他国家则相对平缓,但考虑到各国医疗水平和检测能力之间的巨大差异,所以其真实情况可能远比统计数字严重。总之,这些发展中国家很可能会引领下一波全球疫情。 三、总结:疫情何时结束? 根据此前多个机构的研究,新冠病毒的R0在3-7不等,所以理论上如果要实现群体免疫,则至少需要70%的人感染。参考各国目前的感染比例,即使考虑到真实数据远高于统计数字,群体免疫也是不可能出现且不可能被接受的结果。 纵观1918年流感等历史上严重的传染病,其最终均造成全球相当比例的感染和死亡,考虑到过去的人口流动远不及当目前,因此不少传染病的结束可能确实是以(局部)群体免疫为代价的。这在当前必然不可接受,所以在疫苗和特效药成功问世之前,隔离防护是最好的控制办法,也即“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和“保护易感人群”。 而由于新冠疫情早已蔓延至世界各地,人类已很难像对待SARS一样通过隔离防护等彻底使其消失,而全球经济和贸易的逐渐恢复又是必然,所以预计各国的新冠肺炎防控都会是一场非常漫长的战争。比如,自1月20日疫情暴发算起,中国已经经历了100多天的抗疫,而自2月21日疫情得到控制算起,中国也已经历了超80天的抗疫。 目前来看,现阶段欧美主导的全球疫情仍在继续,部分发展中国家已经暴发,如果各国防控力度不足,疫情大概率将持续暴发。而长期来看,通过隔离使病毒彻底消失几无可能,新冠疫苗及药物的研发至少需要数月的时间,所以预计在此之前各国的疫情防控很难彻底放松,局部“聚集性病例”将成常态。 (本文作者介绍:中山证券研究所首席经济学家、研究所所长)
去年,在国内国际形势复杂严峻的背景之下,我国外贸、外资均创造了历史新高。 今年,为稳住外贸外资基本盘、推动我国商务高质量发展,把疫情影响降到最低,各级政府、商务部门、企业等做了哪些工作?目前成效如何?小编带大家一一来看。 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贸易逆势上扬 商务部数据显示,前4个月,我国进出口总额下降了4.9%,但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贸易逆势上扬,占比大幅度提升;前4个月,全国实际使用外资同比下降6.1%,但主要经济体和区域中,“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实际投入外资金额同比增长7.9%。 5月18日,商务部副部长王炳南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说,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对世界经济的影响是很大的,国际贸易和投资更加低迷。总的来看,目前“一带一路”经贸合作总体保持平稳。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经济研究部副部长刘向东认为,当前,通过设施联通和政策沟通等举措有效促进了“一带一路”经贸合作,但合作的稳定有待加强,今后要继续进一步推进“一带一路”经贸合作规则制定,形成更便利的自由贸易网络,以此推动与“一带一路”经贸合作的便利化和自由化,实现更繁荣的贸易网络。 王炳南表示,下一步,商务部将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一带一路”经贸合作,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新的贡献。将进一步与共建国家加强沟通协作,形成合力,共同维护国际产业链和供应链的安全稳定。同时,按照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努力打造一批综合效益好、各方都欢迎的大项目,实施一批有助于当地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的援助项目,深度推进境外经贸合作区的建设,与更多国家开展第三方市场合作,不断提升对外投资合作的水平。 18家自贸区成稳外贸“先锋队”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自贸区出台了哪些稳外贸的政策?落地情况如何?自贸区内的企业复工复产情况怎样呢? “老牌”自贸区——四川自由贸易试验区川南临港片区于2017年4月1日正式挂牌运行。泸州市商务会展局自贸外资科科长刘智宇表示,泸州市商务会展局全面贯彻落实相关政策,并制定出台了《关于支持外经贸企业应对疫情稳定外贸发展十一条措施的通知》,帮助相关企业加速复工复产,稳定境外订单。 “截至3月16日,泸州市内197家外贸企业复工率达到100%。其中,外贸企业3月份订单量基本与2019年同期持平,出口订单履约时效虽因疫情有所影响,但在各项支持政策刺激下,企业复工复产后就积极抢抓生产,目前已执行的订单履约率约为80%。”刘智宇举例道。 百世供应链的部分保税仓分别入驻了中国(浙江)自由贸易试验区、中国(天津)自由贸易试验区和中国(福建)自由贸易试验区福州片区。 百世供应链跨境业务总监吴林浩向小编透露,今年以来,百世供应链的宁波、天津和福州保税仓都享受到自贸区不同程度的政策支持。一方面,自贸区提前兑现(发放)入驻企业前一年(2019年)的贸易额补贴;另一方面,疫情期间对入驻企业给予特殊补贴,如交通费、住宿费等。保税仓内,保税进口方面的订单量较2019年同期上涨约30%;在推出包机业务后,出口订单实现高速增长,具体数据还在统计中。 5月18日,商务部党组书记、部长钟山在国新办发布会上表示,要扩大自贸区的范围,赋予自贸区更大的改革自主权,推动出台新的开放举措。同时,要进一步加快海南自由贸易港的建设。 外贸企业借力“云展会”做大内贸市场 针对当前外需疲软致使许多企业因没有订单而被迫停产现象,商务部党组书记、部长钟山在5月18日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外贸企业原来多数属于单一做出口,但现在出口受阻后,政府也在支持他们出口转内销。数据显示,仅4月份,出口企业内销额就已增长17%,这说明优质的外贸产品同样受到国内消费者欢迎。 事实上,随着近年来互联网、大数据、云平台等新兴互联网技术的崛起,以及今年以来宅经济的蹿红,已有不少外贸企业瞄准“线上”商机,发力内销市场。 以国内最大内贸批发平台阿里1688为例,阿里巴巴中国内贸事业部运营总经理洛轩介绍称,为进一步帮助外贸企业迅速转内销,阿里巴巴利用平台优势采取了包括帮助工厂获得线上营销资源,集中清理库存,开发新品,打造自有品牌等多项措施。仅就东莞市而言,上个月阿里1688平台帮助其外贸工厂转内销实打实地卖出了9亿元。 盘古智库高级研究员吴琦表示,打造线上“云展会”等新平台,推进展会业态创新是当前抗疫复工形势下的现实需求,也是推动产业数字化转型、促进新旧动能转换的必然要求。对于外贸企业来说,虽然其直面此次疫情所带来的负面影响较大,但从另一角度来看,无论是其销售从线下逐步转至线上,或是借此契机进一步开拓国内市场,整体上看,都是一次转型升级的新机遇,特别是在当前国外订单锐减的背景下,外贸企业借力“云展会”有望助其进一步降低经营成本、提高经营效率、拓展新的市场和空间,而这也是产业数字化的宗旨所在。 万博新经济研究院副院长刘哲提醒,外贸企业在借助“云展会”进行自救时,亦需综合考虑疫情导致的短期需求和经济恢复之后的常态需求,综合评估市场规模和持续的客户需要,避免盲目跟风。 全国贸促系统出具7185件不可抗力事实性证明 “截至5月15日,全国贸促系统累计出具不可抗力事实性证明7185件,涉及合同金额约7400多亿元。”小编今天从中国贸促会独家了解到。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全国贸促系统充分发挥职能和资源优势,通过政策宣传、风险预警等方式助力企业保住订单。 中国贸促会商事认证中心商事证明处处长张翰蓉表示,随着我国疫情基本得到控制,各地企业大多已复工复产,企业因疫情防控措施无法履行合同的因素逐渐消除,企业申请不可抗力事实性证明的需求也大幅减少。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新实施的外商投资法明确规定“外商投资企业依法平等适用国家支持企业发展的各项政策”。中国贸促会在为内资企业出具不可抗力事实性证明的同时,还积极为在华外资企业提供疫情相关事实性证明的咨询服务,持续推动创造良好的营商环境。 中国贸促会商事认证中心事业发展处副处长左六六表示,近日,在华美资和韩资两家企业向贸促会提出不可抗力事实性证明申请,涉及合同金额分别为700多万元和500多万元人民币。 此外,小编梳理公开信息了解到,中国贸促会还通过多类在线平台为外贸企业提供专业化服务。 比如,4月28日,中国贸促会境外疫情措施提示地图正式上线,企业可以查询各国对货物贸易采取措施的情况。更早之前,企业跨境贸易投资法律综合支援平台、境外产业园区信息服务平台等也已经上线。同时,为维护全球产业链,中国贸促会针对海外中国企业需求精准施策,通过驻外机构,将贸促服务送到海外中国企业身边,帮助企业打通供应链“堵点”、补上“断点”,降低企业损失。
文/中国经济50人论坛 林毅夫 为庆祝北京大学122周年校庆和纪念五四运动101周年,5月4日北京大学举办“疫情重袭后的全球治理”理论研讨会。面对疫情重袭后世界格局的变化,国内外各领域顶级专家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高度出发,围绕全球治理下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公共卫生等热点话题展开了一场深度理论探讨。以下是林毅夫教授在该研讨会上的发言内容。 自1月初新冠疫情在中国暴发以后,中国政府与世界卫生组织及各国分享疫情信息,并采取了一系列举措取得了显著成效,中国的疫情3月份已经到了收官阶段,并为世界各国防范新冠疫情提供了弥足珍贵的经验和时间窗口期。世界卫生组织在3月11日将新冠病毒正式确认为全球“大流行疾病”(pandemic),但是绝大多数国家并没有足够重视和采取得力措施,疫情在国际间迅速传播,多国进入暴发期。目前全世界已经有211个国家和地区存在确诊的病例。截止到5月4日,海外累计确诊人数达到348.4万人,为中国累计确诊人数8.4万人的41.5倍,并且海外确诊人数还在继续快速增加。新冠肺炎是百年未见的大疫情,作为经济学家我想就新冠疫情对全球经济的冲击、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和应对以及全球治理的完善来谈谈一些看法。 一、 在新冠疫情冲击下的全球经济 一种传染性高的疾病在还没有防治疫苗可用之前,当疫情在一国扩散之后,最好的应对办法是社会隔离和封城、封国措施。绝大多数发达国家包括意大利、西班牙、美国、英国、德国、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和绝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如伊朗、印度、巴西、尼日利亚等发展中国际已经采取了和中国一样的封国、封城的措施。这些措施不仅影响生活,而且,也会对生产带来巨大的负面影响。 自去年下半年开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等国际发展机构已经多次下调今明两年世界各国的增长预期。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蔓延和石油价格的闪崩,导致美国纽约股票市场在三月份的两个星期内出现1988年设立熔断机制以来5次熔断中的4次,道琼斯股票价格指数出现断崖式下跌,在美国股市崩盘的带动下其他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股市也纷纷下跌。 新冠疫情带来的隔离或封城措施,对已经在下滑通道的经济而言更是雪上加霜。美欧日等发达国家的利率已经是零利率或是负利率,虽然除了采用非常规的数量宽松甚至无限量数量宽松,和高达GDP10%甚至20%的财政援助计划,美国和其他发达国家出现经济衰退已经是必然。按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4月份发布的预测,今年美国经济可能下滑5.9%,比1月份的预测下调7.9个百分点,欧元区今年经济下滑7.5%,比一月份的预测下调8.8个百分点,全球经济下滑3.0%,比1月份的预测下调6.3个百分点。 不过,目前新冠肺炎病毒尚未研发出有效的疫苗,许多没有症状的感染者具有传染性,并且,只要疫情在其他国家蔓延,会有输入性的风险,可能一波已平一波又起。如果新冠疫情得不到世界各国的合作一道齐心协力防控而至疫情蔓延至明年,甚至像1918年的全球大流感那样在许多国家出现更为严重的第二波暴发,那么,发达国家及全球经济陷入像1930年代的经济大萧条并非不可能。 二、 新冠疫情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和应对 今年是我国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收官之年,为了实现第一个百年目标,今年的增长率至少需要达到5.6%,到2030年以前我国的年增长潜力还有8%,在正常情况下这个目标本来不难达到。然而,新冠肺炎疫情突然暴发,我国采取了有效的封城封村居家隔离的防控措施,2月份全国处于停工停产的状况,3月份防疫工作进入收官阶段开始复工复产,然而许多出口企业面临订单骤降或被取消的困境,并且为了防控输入性的病例和可能出现的第二波的蔓延,防疫工作常态化,生产生活仍受到一定影响。统计局4月17日发布的数据显示,我国1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同比下降6.8%,这是1992年有季度统计数据以来的首次负增长。 考虑到新冠肺炎疫情在世界各地蔓延,世界贸易组织预测新冠肺炎疫情可能导致2020年全球商品贸易下滑13%到32%之间,下跌幅度可能超高2008-2009年全球金融危机所带来的贸易下滑幅度。我国是世界第一大贸易国和出口国,今年我国的增长将主要依靠国内市场和需求。考虑到为了防控输入性的病例和可能出现的第二波的蔓延,防疫工作需要常态化,二季度即使全面复工,经济增长可能只是缓慢复苏,全年增长主要依靠第三和第四季度的反弹,如果增长能达到10%,那么,全年的增长率会在3%-4%之间。从我国的财政和货币政策的空间以及政府的执行能力来说,要全年达到5%或更高的增长并非不可能,但那样第三、第四季度的同比增长需要达到15%左右,考虑到全球金融经济有许多不确定性,需要为未来一两年留下一些政策空间,今年勉强去达到5.6%以实现两个翻一番的目标也许不是最好的选择。其实,在全球经济下降3.0%增长的预期下,我国若能达到3%-4%的增长已经是很了不起的成绩,而且,明年也只要维持3%-4%,两个翻一番的目标在明年就能实现,何况明年如果全球疫情得到控制,经济复苏,我国经济恢复到正常6%左右的增长的可能性很大,在这次百年不遇的全球大疫情和经济衰退中,10年前定的目标延后一年完成是完全可以理解和接受的。 过去金融经济危机对经济的冲击主要在需求面,这次新冠疫情则同时冲击了需求和供给,农村和城市,国内和国外。受到国内需求锐减、国外订单骤减,许多企业尤其中小微企业更是困难,根据清华大学的一个调查,有85%的民营企业难于熬过3个月,企业破产倒闭会带来失业的增加。 我国政府过去应对危机冲击主要靠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来支持投资,稳定经济增长,但是,这样的措施对创造就业和需求会有一个延后期。这次除了已经提出的新基建之外,需要同时支持家庭消费、帮助中小企业渡过难关。对城市的贫困户、中低收入家庭和失业人口可以发放消费券,在农村提高低保的标准和低收入家庭的救助,这样才能启动消费需求,保住中小微企业、保住就业,保证全面脱贫目标在今年实现。同时,在保企业上可以延缓企业贷款本金和理性的偿还,增加给予企业贷款,减免税收和五险一金的缴纳,减免或代缴租金等等。 相信中国有能力在国际经济一片肃杀声中维持合理的增长速度,在世界经济衰退甚至萧条时,仍可以像2008年以来一样,未来每年仍为世界的经济增长贡献30%左右。 三、 全球治理的思考 现在新冠疫情已经扩散到211个国家,波及到贫穷的非洲、亚洲和拉丁美洲,在许多城镇几乎没有任何测试设备、任何呼吸机,政府的财政也捉襟见肘,难于投入大量资金来增加必要的防护投入。英国皇家理工学院的疫情专家预测亚洲国家至少会有90万人、非洲国家至少会有30万人死于新冠肺炎。同时,经济下滑也使得许多高负债的低收入国家面临债务到期难于偿还到的危机。 面对这种人道主义的危机,我国可以和其他国家分享防疫的经验,利用强大的口罩、防护服、测试盒、呼吸机等防疫必要物资的生产和供应能力出口支援其他国家遏制新冠疫情,发挥“人饥己饥,人溺己溺”的人道主义精神,尽量助力其他国家减少疫情对人的健康和生命的危害。同时,作为大国倡导和支持二十国集团及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等多边国际机构给发展中国家提供必要的紧急援助和延缓债务偿还等,帮助发展中国家渡过难关。 新冠疫情在全球的暴发提醒人们在二十一世纪物资和生产力水平高度发达的同时,面对像新冠肺炎这样致命的传染病,人类生命和经济、社会组织的脆弱性。除了新冠肺炎之外,在将来人类社会还会面对许多其他致命的传染病以及像气候变暖这样的全球性自然灾害,当然,还有全球金融经济危机的挑战。在这些灾害和挑战面前“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的措施,既以邻为壑也难于自保,必须各国通力合作才能避免灾难的产生或是将危害降到最低的水平。希望新冠疫情的教训提供了改善全球治理,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来减缓化解未来可能出现的全球危机的契机。 (本文作者介绍:著名经济学家、北大国家发展研究院名誉院长。)
图片来源:微摄 中国金融网讯 5月18日,银保监会有关部门负责人答记者问。 1.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蔓延,国际金融市场动荡,国内经济面临下行压力,请问这对中国银行业保险业影响如何? 答:当前,国内疫情防控向好态势进一步稳固,但境外疫情蔓延扩散趋势仍在上升,全球金融市场波动明显加剧,世界经济陷入衰退甚至萧条的可能增大,我国银行业保险业面临的外部输入性风险有所上升,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外需存在较大不确定性,外贸企业信用风险有所上升。全球经济增速放缓加大外需下降压力,外贸企业出现出口订单推迟、取消、减少等情况,1-4月我国货物出口总额同比下降6.4%,有可能加剧外贸企业经营压力和相关贷款质量劣变概率。二是海外疫情对我国供应链稳定形成冲击,部分原料、零部件等较为依赖海外供应的行业受影响较为明显,一些企业复工复产可能受到拖累,生产经营风险和违约风险上升,未来也有可能反映在银行资产质量上。三是海外金融市场震荡加剧,股票、债券、黄金、大宗商品价格均一度出现大幅下跌,相关风险通过投资者信心、资本流动等渠道对我国金融市场和金融体系形成一些负面影响。 从目前情况看,银行业不良贷款有所上升,但上升幅度在预期范围内,股市、债市、汇市总体运行平稳,海外疫情对银行业保险业的影响总体可控。 需要注意的是,全球疫情发展、经济金融走势还有很大不确定性,银保监会将按照“六稳”和“六保”要求,统筹做好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金融服务工作。一是坚持“底线”思维,进一步提高风险意识,加强风险管控,降低不良贷款上升等负面影响,为服务实体经济奠定更好的基础。二是通过紧抓金融支持复工复产政策落实、“增量、降价、提质、扩面”四点发力缓解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加大扶贫信贷投入助力脱贫攻坚等切实举措,加大对实体经济支持力度。三是督促银行保险机构做好疫情防控常态化相关工作,保障人民群众能够安全、便利地享受金融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