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海外从事房产中介的中国人,客户大部分来自国内,疫情当前,他们的生意能否恢复,有了更多不确定性。 本文由无冕财经原创首发 作者:徐英 犹如一只突如其来的“黑天鹅”,新冠病毒肺炎疫情为全球经济按下暂停键。 4月中旬,从加州“逃回”上海的Jackie(化名),终于解除为期两周的隔离。回忆起来,Jackie简直运气爆棚,成功赶在各国封城之前“逃离”。 疫情开始的时候,谁也不曾料想会这么严重、持续这么长时间。在暂缓国与国之间的往来之际,多家华尔街投资机构此前预测,疫情今后两年将给全球经济造成逾5万亿美元损失。 在此背景下,众多行业不可避免受到波及。做房产经纪的Jackie,也是因为美国疫情导致房产生意停摆,暂时选择留在国内。 国内的房产中介行业,已经从年初的冰冻进入回暖阶段,北京、深圳等地甚至出现一波成交热潮。但在全球疫情仍未显著缓解的背景下,那些在海外的房产中介们,正在经历着什么? 在走和留之间,犹豫不决 庚子鼠年中国新春佳节,远在地球另一端的Jackie还在为国内的亲人们担忧。彼时的他,一定没有想到,新冠肺炎来势会这么凶猛,两个月后,他将身处险境,并仓促“逃回”中国。 当Jackie全副武装、搭乘长荣航空公司航班离开洛杉矶,落地台北之时,加州州长加文·纽瑟姆颁布了“禁足令”,宣布全城禁足。3月22日,加州确诊病例达7100例。回国的过程曲折艰辛,美国——台北——清迈——成都——上海,Jackie每一步都赶在当地宣布进入紧急状态之前。而从清迈刚回到国内,泰国就宣布实施紧急状态法。 Jackie定居加州,获得美国绿卡之后,一直从事房产经纪工作。 2020年开年一、二月份,正是“生意很好的时候,换房的人很多”,Jackie告诉无冕财经(ID:wumiancaijing)特约研究员,受到去年美国政府经过多轮经济刺激政策推动,经济、就业情况都有所好转,从而刺激了美国人换房需求。 仅洛杉矶帕洛斯佛迪半岛(贾跃亭在此拥有三套房)的涨幅,就达到了7.5%。也就是说,去年成交均价159万美元/套,今年的成交价格已经涨至171万美元/套。“没想到3月份杀出一个COVID-19疫情来,让整个房产市场交易停摆。就连中国人赴美买房的热情也被浇灭。”Jackie说。 ▲美国今年前几个月房产交易情况,图片来自界面新闻。 据Jackie保守估计,这样的形势可能要持续到下半年,“我初步计划6、7月份再回去。” 但是同样受制于当地进入紧急状态而中止工作的、其他国家的中介们,可能就没有Jackie这么好运了。他们被困于当地,在回来和留下间犹豫不决。 在越南呆了近三个月的甄东(化名),无时无刻不想回国。1月11日,他赶在春节之前回到胡志明市,为接待春节看房团做准备。去年年底,甄东拿下了河内某楼盘的销售代理,为此做了详尽准备,正准备大干一场,预定来河内看房的国内朋友不少。但越南进入紧急状况之后,根本没有人能过来看房,空留甄东独守越南。 要不要回国,成了在日本做房产中介的小瘦(化名)颇为头疼的问题。 她没有想到一场疫情让她有家不能回。陪家人在北京过完春节之后,又赶往日本。她计划在日本待到3月份,一来忙自己的一户建(即独栋住宅),二来帮几个国内买家把房子搞定,但回国之后要隔离半个月。纠结良久之后,小瘦还是决定留在日本。 按下暂停键,需求停滞 这些从事海外房产生意的中介们,他们的客户绝大多数都是来自中国。 Jackie的客户中,有80%来自中国,20%是美国当地客户。而像甄东、小瘦这些长期奔波于东南亚和日本的房产中介,他们服务的对象,无一例外都是中国客户。 一场疫情的到来,几乎打乱了各自的节奏。 Jackie离开的当周(3月16日这一周),纽约市开始因政府规定的一系列措施而关闭,有近450个房源被从市场上撤下。与去年同周相比,合同签约量从214套减少到109套,几乎减少了一半,挂牌房源数量也下降了79%。美国人的购买需求被降至低谷,而赴美购房的客户更是寥寥无几。 到了4月份,加拿大多伦多房屋交易与去年同期相比,下降69%。而在成交价格方面,与3月份的数据相比,4月份成交的房屋价格下降了12%。在其他投资者关注的城市当中,渥太华原本上涨的势头也因为疫情影响而开始放缓,4月中旬房屋销量下降了70%。而在加拿大第二大城市蒙特利尔,也有类似的情况发生。 相比于欧美市场,严重依赖中国人、日本人购买力的东南亚房地产市场,受到的打击最为严重。 甄东2016年到达越南,原本是冲着越南互联网的发展机会而去的。去了之后才发现,原来中国人对越南的房子更感兴趣,赚钱的空间更大。仅2018年一年,甄东靠卖房子的副业就赚了30多万。 ▲越南2018年购房人群分布,数据来自世邦魏理仕。 原本寄希望于“春节开门红”的甄东非但没能如愿,反而因为滞留在越南,难以开展其他业务,损失严重。 仅2月、3月这两个月,越南全国1000家房地产交易所中有三分之一处于关闭边缘,有500家交易所要暂停部分业务,按房地产经纪人协会秘书长阮文订的说法,这是“由于企业没有对新项目进行出售”。 而泰国新建和在建住宅项目大多已被暂停,就目前初步统计,规模应该在10万个单元。 边“捡漏”,边等待复苏 但滞留日本的小瘦却经历了悲喜交加的两重天。 “疫情爆发时,主要是对回国隔离有些摇摆不定。没想到,后来日本确诊病例增多,回国风险也很大。”刚开始,小瘦以为只有一季度要在无所事事中度过。 没想到,受到疫情影响,日本的一户建价格大幅度下跌,“跌回了两年前”,跌幅近15%。“一所疫情前售价3500万日元的房子,现在的售价为2980万日元。”于是,小瘦就留在了日本,帮客户“捡漏”。 据她介绍,从2月到4月期间,已经促成了6单一户建交易,这已占到小瘦往年销售量的40%。 在疫情期间帮客户在海外“捡漏”的,还有滞留在泰国的David(化名)。自去年开始就把工作重心从日本转移到了泰国,David的业务版图也从房产销售中介扩大到开发、销售一体。 “疫情倒是对泰国本国影响较小,但是与外部的联系被切断了。”不过,David的生意严重依赖于中国人,这直接导致销售进程放缓。 危机,往往也预示着新生机。David发现,有不少赴泰购买房产的业主为了保证现金流充裕,开始折价销售手头的房产,出现了“七折甚至更低的折扣”。捡漏,已经成为David和他的团队过去两个月以及未来几个月的重要营生。 不过,David判断,这样的情况应该不会太久。据泰国国家旅游局长育塔萨4月底透露,预计再需5个月,泰国旅游业可逐渐复苏,因为已经有复苏信号进入。 (因受访者要求,Jackie、甄东、小瘦、David等均为化名。)
图片来源:微摄 2020年第10期《求是》杂志刊发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易纲文章《用好金融支持政策 推动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以下为全文: 金融是经济的血脉,是社会生活不可或缺的基础服务。新冠肺炎疫情的出现,叠加经济处于下行周期,对我国经济金融运行产生较大影响。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作出了一系列决策部署。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和中央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工作领导小组、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的部署要求,中国人民银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服务实体经济为根本,认真履行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办公室职责,牵头金融部门坚决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各项决策部署,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和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一、为疫情防控和金融市场平稳运行营造良好的货币金融环境 这次新冠肺炎疫情,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在我国发生的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一次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对中国经济和金融也是一次冲击、一次大考。面对异常严峻复杂的局面,中国人民银行按照党中央关于“稳健的货币政策要更加注重灵活适度”的要求,果断采取多种措施,加强货币政策逆周期调节,保持金融体系流动性合理充裕,稳定社会预期,坚定不移支持金融市场在2020年2月3日如期开市,释放了坚决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的必胜信念和强烈信号。一是总量上,超预期投放流动性。在2020年1月6日下调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释放长期资金8000多亿元基础上,2月3日金融市场开市当天和2月4日累计开展1.7万亿元逆回购操作,3月、4月两次定向降准分别释放长期资金5500亿元、4000亿元,同时还运用常备借贷便利、再贷款、再贴现等多种货币政策工具,确保金融市场流动性合理充裕。 二是价格上,有序引导货币、信贷等金融市场利率下行。今年以来,公开市场逆回购操作和中期借贷便利中标利率各下行30个基点,1年期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也下行30个基点。4月末,10年期国债利率为2.5%,较上年高点下降0.9个百分点;1年期国债收益率只有1.1%左右,处历史低位。 目前看,前期采取的一系列逆周期货币政策调节工作取得了积极成效。一是货币信贷和社会融资规模保持合理较快增长,企业融资成本下降。2020年前4个月,人民币贷款增加8.8万亿元,同比多增1.97万亿元;社会融资规模增量为14.19万亿元,同比多增3.91万亿元;4月末,广义货币M2同比增长11.1%,比上年同期高2.6个百分点,在春节因素叠加疫情对经济增速有较大影响情况下,体现了强化逆周期调节。2020年2月至4月,在低成本专项再贷款政策、财政贴息、商业银行贷款市场报价利率下行等因素作用下,企业贷款利率明显下降。特别是,一季度五家大型银行新发放普惠小微贷款平均利率为4.4%,较2019年全年平均值下降0.3个百分点。二是金融市场如期开市,股市、汇市等都经受住了考验。股市在2月3日开市当天下跌后企稳回升,极大地增强了市场信心。2月下旬以来,全球主要股指大幅波动,恐慌情绪蔓延,我国A股市场也出现了一定程度下跌,但总体稳健运行,波动幅度明显小于世界其他主要经济体。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双向浮动,从年初到5月10日,累计贬值不到2%,市场预期稳定。此外,货币、债券、票据、黄金等各金融市场也都如期开市,运行总体平稳。 在严峻复杂形势下,我们顶住市场压力,坚持金融市场如期开市,体现了党中央坚定维护市场规则的决心,也表明中国金融市场日益走向成熟,得到了市场参与者的充分肯定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等机构的积极评价。 二、为疫情防控紧急提供特殊高效金融服务 围绕疫情防控大局,中国人民银行及时开通各类金融服务“绿色通道”,确保基础金融服务不间断,全力支持医用物资和生活必需品生产。2月1日,联合财政部、银保监会、证监会、外汇局印发《关于进一步强化金融支持防控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的通知》,出台5个方面、30条金融支持措施,着力做好对疫情防控生产企业提供优惠利率的信贷支持,为受疫情影响较大的地区、行业、企业和居民提供差异化的优惠金融政策。 ——为重要医用、生活物资生产企业提供优惠利率的信贷支持,满足“保供”企业资金需求。 财政、金融、产业政策协同发力,中国人民银行提供3000亿元低成本专项再贷款资金,会同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信部对重点保障企业实行名单制管理,财政给予贴息,审计部门全程监督,确保专项再贷款资金使用到抗击疫情最需要的企业。同时,各商业银行主动对接名单内企业,加快信贷投放进度,争取做到“应贷尽贷、应贷快贷”,贷款利率为最新1年期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减100个基点。截至5月9日,9家全国性银行和10省市地方法人金融机构向7151家重点企业累计发放优惠贷款2727亿元,加权平均利率为2.5%,财政给予50%贴息后,企业实际融资成本仅约为1.25%,大幅低于5%左右的企业贷款平均利率水平,有效满足了“保供”企业资金需求。 ——开设疫情防控资金汇划“绿色通道”,保障资金汇划不受影响。 为保障疫情防控应急货款、境内外社会各界捐赠物资的大额资金汇划需求,中国人民银行在节假日期间开通“绿色通道”。1月24日至5月10日,中国人民银行大小额支付系统累计受理湖北省防疫工作的1000万元以上的专项支付8153笔,金额5494亿元;累计通过“绿色通道”开立抗击疫情相关单位银行账户14632户。及时启动疫情防控应对预案,确保商业银行小额支付及微信、支付宝等移动支付业务持续稳定。引导清算机构、商业银行、非银行支付机构减免手续费,15家全国性商业银行对抗击疫情捐赠款业务一律免收手续费。 ——及时办理疫情防控国库资金紧急拨款,保障防控资金需要。 拨付国库资金是中国人民银行经理国库的法定职责,在抗击疫情非常时期,中国人民银行国库系统进一步提高政府资金拨付效率,与疫情“赛跑”。截至5月10日,国库部门累计为各级财政部门办理疫情防控资金拨款141042笔、金额1148亿元;其中,2200笔、447.7亿元为中央和省级财政支持地方政府抗击疫情的专项补助资金,有力保障了各地卫生健康委、定点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院建设施工单位等方面资金需要。 ——建立外汇业务“绿色通道”,保障疫情防控物资贸易。 疫情发生后,医护治疗、隔离防疫、消毒杀菌等物资贸易增加,对提升外汇服务便捷性提出了迫切需求。对此,中国人民银行指导外汇管理局对疫情防控物资进口简化购付汇业务流程,组织银行开辟相关业务“绿色通道”,对国际捐款简化入账结汇手续,允许银行直接办理资金入账结汇。对企业办理的与疫情防控相关的资本项目收入结汇支付业务,由银行对资金使用真实性进行事后检查,企业无需向银行事前、逐笔提交单证材料。对因疫情防控需要借用更多外债的企业,取消限额要求,拓宽了企业融资渠道。 ——做好疫情期间征信服务,切实保障公众征信权益。 对因新冠肺炎住院治疗或隔离人员、疫情防控需要隔离观察人员、参加疫情防控工作人员以及受疫情影响暂时失去收入来源人员“四类人群”,要求金融机构在信贷政策上予以适当倾斜,灵活调整住房按揭、信用卡等个人信贷还款安排,合理延后还款期限;疫情防控期间个人贷款、信用卡透支发生逾期的,不视为违约,不进入违约客户名单;对疫情期间因企业不便还款发生逾期的,不纳入征信失信记录。 ——支持企业扩大债券融资规模,降低债券融资成本。 为使企业发债融资不受疫情影响,中国人民银行建立债券发行“绿色通道”,延长债券额度的有效期,合理调整信息披露时间限制,及时调整政策,支持线上办理业务。对募集资金主要用于疫情防控以及疫情较重地区企业发行的公司信用类债券,降低服务收费标准;在此基础上,对湖北省发行人企业会员2020年前3个月的会费减半收取。截至2020年4月底,已累计支持发行疫情防控专项债券388只、3993亿元。 三、积极应对疫情冲击,全力落实“六保”任务 中国人民银行坚决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根据疫情防控和经济金融形势变化,全面做好金融支持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特别是加大“六稳”工作力度,落实“六保”任务,把做好“六保”作为“六稳”工作的着力点,重点做好金融支持稳企业保就业工作。 ——按照市场化、法治化原则加大对中小微企业复工复产金融支持措施。 我国约有2000万个小微企业法人,占市场法人主体的90%以上。此外,还有8000万以上的个体工商户。解决好中小微企业复工复产中面临的融资问题,不仅是一个重要的经济金融问题,更是一个重要的就业和民生问题。2月25日,经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中国人民银行出台了金融支持中小微企业复工复产的政策举措,努力实现2020年小微企业融资“增量、降价、提质、扩面”的总体目标。 一是提供再贷款再贴现支持1.8万亿元。除设立3000亿元专项再贷款支持防疫保供外,增加5000亿元再贷款再贴现额度,支持地方法人银行向中小微企业复工复产发放优惠利率贷款;面向中小银行增加1万亿元再贷款再贴现额度,以优惠利率向量大面广的中小微企业提供贷款,预计将覆盖200多万户企业。中国人民银行将支农、支小再贷款利率由2.75%下调至2.5%,商业银行使用中国人民银行资金发放的贷款利率不高于4.55%。截至5月7日,金融机构累计发放优惠利率贷款共7052亿元。 二是支持政策性银行增加3500亿元民营小微企业专项信贷额度,6月底前全部落实到位。调增政策性银行全年信贷计划6000亿元。3家政策性银行按照保本微利的原则,实际发放的贷款利率应有明显下降。 三是引导金融机构增加3000亿元低息贷款,定向支持受疫情影响较大的个体工商户。鼓励国有大行加大对小微企业信贷投放力度,力争上半年普惠性小微企业贷款余额同比增速不低于30%,利率比2019年有明显下降。 四是加大债券融资支持力度。建立特殊时期发债“绿色通道”,1至4月,公司信用类债券共发行4.6万亿元,同比增长46%;民营企业发债约2700亿元,发行量创近年新高。引导公司信用类债券全年净融资比上年多增1万亿元。支持金融机构全年发行3000亿元小微金融债券。 五是推动核心企业和国有大行等与应收账款融资平台对接。2020年一季度,中小微企业通过应收账款融资平台融资1568亿元,力争全年促进中小微企业通过应收账款融资8000亿元。 此外,还配合银保监会等部门,鼓励金融机构根据企业申请,按照市场化、法治化原则,对符合条件、流动性暂时遇到困难的中小微企业(包括个体工商户)贷款本金和利息给予临时性延期偿还安排。对于本金,2020年1月25日以来到期的,还本日期最长延至2020年6月30日;对于利息,2020年1月25日至6月30日需支付的,最长也可延至2020年6月30日计收,并免收罚息。截至4月15日,银行机构已对超过1万亿元贷款本息实施延期还款。其中,延期贷款本金还款60.4万户、9637.1亿元,延期贷款利息偿付51.9万户、481.5亿元。 ——积极稳妥解决企业复工复产面临的债务偿还、资金周转和扩大融资等迫切问题。 中国人民银行会同有关部门,创新完善金融支持方式,推动金融机构为防疫重点地区单列信贷规模,为受疫情影响较大的行业、企业提供专项信贷额度;督促金融机构加大企业贷款展期、续贷力度并大幅简化手续,适当减免贷款利息,适度扩大纯信用贷款发放范围,防止企业资金链断裂等问题;对受疫情影响较大的行业,以及有发展前景但受疫情影响暂遇困难的企业,要求商业银行不得盲目抽贷、断贷、压贷。 ——加大重点行业和薄弱环节支持力度。 从长远看,应对疫情对经济金融影响的关键在于按照新发展理念要求,坚持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持续推进转型升级和结构性调整。对此,中国人民银行大力优化金融资源配置,组织银行机构通过调整区域融资政策、内部资金转移定价等方式,加大对疫情影响严重地区和重点企业的金融投放,特别是对旅游娱乐、住宿餐饮、交通运输等受疫情影响严重的行业,以及脱贫攻坚、民生就业等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落实落细各种优惠政策,畅通融资渠道,降低融资成本,切实提升服务质量和效率。同时,组织银行机构加大对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制造业、新兴产业的信贷支持力度,增加制造业中长期贷款,引导更多优质资源流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领域。 四、持续深化金融改革和扩大开放 用好金融支持政策,既要顾眼前,还要惠长远。中国人民银行继续推进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不断提高金融风险防范化解能力的同时,使金融改革的步伐越迈越快,把金融开放的大门越开越大。 ——深化利率市场化改革。 利率是最重要的金融要素价格。中国人民银行分别于2013年7月和2015年10月放开贷款和存款利率管制,利率市场化改革取得重大突破。2019年推出由商业银行报出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以来,利率市场化程度进一步提高,市场利率持续下行。目前,90%以上新发放贷款已将LPR作为定价基准。2020年3月1日启动存量浮动利率贷款定价基准转换工作后,进一步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打破贷款利率隐性下限,引导利率下行,减轻企业和居民利息负担。2020年3月份,企业贷款平均利率为4.82%,较LPR改革前的2019年7月份下降0.5个百分点。 ——推进重点区域重点领域金融改革和对外开放。 2020年2月14日,中国人民银行联合银保监会、证监会、外汇局和上海市政府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快推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和金融支持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意见》,提出了30条具体措施,对标国际最高标准,体现高质量发展要求,推动上海成为金融改革开放排头兵,并为探索全面落实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的金融开放模式做好准备。5月7日,明确并简化境外机构投资者境内证券期货投资资金管理要求,取消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QFII)和人民币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RQFII)境内证券投资额度管理要求、取消托管人数量限制等,进一步便利境外投资者参与我国金融市场。 ——持续推进防范化解重大金融风险攻坚战。 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是党的十九大确定的三大攻坚战之一,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大举措。2020年,中国人民银行继续认真履行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办公室职责,一方面,稳妥有序推进重点领域金融风险处置;另一方面,继续加快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制度建设。3月5日,中国人民银行联合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银保监会、证监会、外汇局印发《统筹监管金融基础设施工作方案》,统一金融基础设施监管标准,健全准入管理,推动形成布局合理、治理有效、先进可靠、富有弹性的金融基础设施体系。支持试点商业银行和部分保险机构参与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国债期货交易,进一步满足银行保险机构风险管理需求,丰富市场投资者结构。 ——进一步加强国际金融合作。 为创造有利的国际环境,疫情发生以来,中国人民银行在国际场合主动发声,积极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等沟通,及时回应国际关注。3月2日,协调“一带一路”银行间常态化合作机制(BRBR)发布《支持中国等国家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倡议》,充分肯定我国抗击疫情的巨大努力和有力措施。在3月4日和4月16日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国际货币与金融委员会电话视频会议、3月8日和5月5日国际清算银行(BIS)电话视频会议以及3月23日二十国集团财长和央行行长会议等重要场合,中国人民银行向全球主要国家和经济体介绍我国金融支持疫情防控和有序推进复工复产情况,以及稳定中国及全球供应链的有关工作和成效,增强了国际社会对我国经济发展的信心。 当前,疫情防控阻击战取得重大战略成果,经济社会秩序加快恢复。但是境外疫情扩散蔓延,并对世界经济金融产生重大不利影响,给我国经济发展带来新的挑战。我国经济规模大、韧性足、回旋空间较大,保持经济金融平稳发展大局具有很多有利条件。中国人民银行将按照党中央部署,充分发挥再贷款再贴现、贷款延期还本付息等金融政策的牵引带动作用,疏通传导机制,为稳企业保就业和实体经济发展提供有力支持;加强货币政策逆周期调节,更加注重灵活适度,维护金融市场稳定,推动实现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双胜利。(完)
文/意见领袖专栏作家 顾慧君 先来看三个数据。 下图1显示的是近一年来美股主要指数的涨跌情况,从中可以看出,受新冠疫情影响,美股2月中旬之后显著回调,持续近一个月,之后快速反弹,纳斯达克指数几乎完全收复失地。 下图2显示的是疫情发生以来美国新增确诊病例数的5日移动平均线,从中可以看出,自3月中下旬以来美国新冠疫情一直处于一个很高的平台上,未见明显缓解。 下图3显示的是美国的失业率,受新冠疫情影响,美国的失业率已近15%,是二战以来的最高。 综合图1、图2和图3,我们可以发现:美国疫情继续、百业萧条,但美股风景独好。但这种背离现象可以持续吗? 美股当前处于什么位置 经过近一个月的反弹之后,美股当下处在一个什么样的位置?我们从估值和业绩两个方面展开分析。 首先来看美股的估值。 从下表1可以看出,纵向比,美股主要指数的估值已经处于历史高位,在我们的统计区间内,道琼斯工业指数、标普500指数和纳斯达克指数的PE(TTM)历史分位已分别处于12.35%、17.3%以及39.15%的高位。 横向比,标普500与沪深300的PE比值已处于历史分位的90.4%,与恒生指数的PE比值已处于历史分位的94.87%。 截止5月8日,标普500指数股息率为2.07%,10年期美国国债收益率为0.68%,两者收益率之差下跌为1.38%,高于2010年以来该指标+1倍标准差以上。 因此,美股无论是纵向和自己比,还是横向和港股、A股以及美国国债比,其估值均处于一个较高的位置。 其次来看美股的业绩。 我们采用净利润(TTM)季度同比这个指标来衡量美股2020年一季度的业绩表现,数据汇总如图4所示。 从这幅图可以看出,虽然截止2020年3月末,新冠疫情对美国经济的影响只有1个月,但已经对上市公司的业绩产生了明显的负面影响。新冠疫情对美国经济的影响主要集中在今年的第二季度和第三季度,到时也必然会在上市公司的财报中反映出来,今年第二季度、第三季度美国上市公司业绩大幅下滑是一个大概率事件。 美国复工复产的进程 根据前文的分析,美股当前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估值和业绩之间的背离,美股未来的业绩表现取决于宏观经济的表现,宏观经济的表现又取决于能否在疫情仍处高位的情况下有序推进复工复产。 面对高达14.7%的失业率和即将到来的美国大选,即使新冠疫情仍在蔓延,美国政府还是不得不在4月16日推出名为“Opening Up America Again”的复工复产计划。该计划就开放应满足的条件、州政府的责任以及对个人/雇主的建议等进行了规范性的描述。该计划有两个特点,一是复工复产前置条件比较宽松,二是州政府很大的自主权。 美国是联邦制,各州享有很大的自治权。各州受新冠疫情的影响、对新冠疫情的态度有较大的差别。上述两个因素导致各州复工复产的进度有比较大的差异。我们梳理了美国各州对复工复产的相关规定,除了特拉华、哥伦比亚特区、北达科他、路易斯安娜、密歇根等少部分州,大部分州政府已经取消或者放松了居家令,迈入复工复产的第一阶段。 上述介绍的是美国联邦及州政府对复工复产政策上的变化,但允许复工复产到实际复工复产还有一段距离,当前美国实际复工复产到了一个什么样的程度,我们选取了一组指标来综合评估美国复工复产的进程。 首先来看消费。根据上图5的数据可以得出两个初步的结论:一是新冠疫情对消费者信心的冲击弱于2008年的次贷危机,可能的原因是次贷危机是美国经济和金融结构性问题的集中反应,对美国经济产生了长远的影响,而新冠疫情是一个典型的外生冲击,一旦新冠疫情稳定,经济会快速企稳,所以消费者的信心虽有下降但幅度小于2008年。二是4月份相对于3月份而言,消费者信心仍在下降,结合更高频的周度指标——ABC News消费者信心综合指数,截止到5月3日,美国的消费者信心仍没有止跌企稳的迹象。 如果在复工复产之后疫情再次大规模发生,人们对疫情冲击经济的深度的判断会发生根本性变化,消费者信心指数跌破2008年的最低值也不无可能。 其次来看投资。从下图6可以发现,Sentix中的投资核心预期指数有止跌企稳的迹象,根据以往经验,预期转好往往预示着后续的实际投资会增加。 第三是美国的PMI数据。从图7可以得出两个基本结论:一是新冠疫情冲击下PMI的表现强于2008年次贷危机,背后还是因为PMI的被访人认为新冠疫情对经济的冲击幅度深但持续时间短;二是截止4月底,PMI及PMI的各个分项指标未有好转。 最后看一个综合性的指标——ECRI领先指标。基于下图8可以看出,ECRI已经触底反弹。 除了上述指标外,粗钢产量、卡车运货量、电力生产以及TSA旅行者人数均触底并微弱反弹。 综合起来看,美国已启动复工复产,但这种复工复产仍属于试探性、边走边看的状态。这也就决定了美国的经济不可能V型反弹,U型或者W型的反弹概率更高。 美股的估值已经远远把业绩抛在了身后,市场之所以给予这么高的估值,一是因为货币宽松,资本市场的水位高了,水涨则船高;二是市场普遍预期美国经济会较快地从新冠疫情中走出来,但基于本文对美国复工复产情况的分析,美国经济反弹大概率是U型或者W型反弹,上市公司业绩的快速回弹并不现实,当上市公司发布冷冰冰的二季报、三季报时,我们可能不得不面对股市下跌的现实。 (本文作者介绍:宏观、行业及个股的走势分析,大类资产配置。)
新华社北京5月14日电(记者 孙少龙)记者14日从民政部获悉,民政部近日发布通知,要求各地根据疫情防控常态化需求精准开展慈善活动,优先对新冠肺炎患者、低保对象等六类群体开展关爱活动。 这六类群体包括:新冠肺炎患者、逝者、隔离人员及受影响家庭;低保对象、特困人员、低收入家庭成员、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受疫情影响致贫人员和返贫的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孤寡老人、困境儿童、残疾人等特殊群体;在疫情防控一线奋战的医务工作者、人民解放军指战员、社区工作者、公安民警、基层干部、下沉干部、志愿者;受疫情影响无法外出务工、经营、就业导致生活困难的群众;在复工复产和恢复生产生活秩序中遇到困难的群众。 同时,根据当前疫情防控形势变化,民政部要求各地督促慈善组织、红十字会对前期慈善捐赠做好收尾工作,对于前期重点支持疫情防控医疗和生活应急需求的公开募捐活动,要根据各地疫情风险等级的调整,相应调整募捐时限、适时予以终止,合理安排捐赠款物拨付进度,不允许长时间积压。 此外,根据通知要求,慈善组织、红十字会要按照逐级拨付逐级公布的要求,将接收单位的名称、接收款物的金额数量及时向社会公开。对于公开募捐和实施周期超过六个月的慈善项目,慈善组织、红十字会应根据相关规定,按照至少每三个月公开一次的要求,在全国慈善信息公开平台“慈善中国”上尽快完成对公开募捐和项目实施情况的第一次全面公布。 【我要纠错】 责任编辑:宋岩
文/新浪财经意见领袖专栏作家 王涵 新冠肺炎疫情冲击全球经济金融之际,近日阿根廷发生主权债务违约,引发市场担忧新兴市场脆弱性。在此背景下,我们探讨三个问题:(1)阿根廷为何债务违约,是自身脆弱性还是受疫情冲击?(2)为什么新兴市场又出事,发生了哪些边际变化?(3)往后看新兴市场的关键影响因素是什么,哪些国家(地区)风险较大? 阿根廷债务违约:自身脆弱是本质,疫情是导火索 近日阿根廷公布“债务重组”方案,发生“事实违约”。4月中旬,阿根廷政府公布了一份约660亿美元的债务重组方案,主要内容包括减免36亿美元债务本金、减免379亿美元债务利息、给予偿还债务3年宽限期等;按照该方案,阿根廷政府一直到2022年将不会偿还任何债务。但阿根廷债权人委员会对该债务重组方案并不满意,近期阿根廷政府和债权人关于债务重组的讨论还在继续,但恐难获得债权人委员会通过。阿根廷财长此前表示目前阿根廷已经无力偿还债务,因此无论债权人接受或是拒绝债务重组方案,阿根廷已经处于主权债务“事实违约”状态。 此次违约之前阿根廷主权债务问题已经显现。主权债务问题是阿根廷的沉疴,阿根廷之前曾发生过8次主权债务违约。而在本次主权债务违约之前两年,阿根廷债务问题就已经凸显。2018年,IMF与阿根廷政府签署了总额570亿美元的救助协议,创下IMF救助之最,之后2019年8月,阿根廷再次向IMF申请展期该笔债务;2019年12月阿根廷政府单方面延长当月到期的外债,当时市场曾将此视为违约;2020年2月IMF评估阿根廷债务状态为不可持续;2020年4月,阿根廷向债权人集团提出债务重组,发生“事实违约”。 阿根廷债务违约原因:疫情冲击是导火索,根本原因是自身脆弱性。阿根廷发生主权债务违约后,引起市场警惕阿根廷的债务违约是不是因为直接受疫情冲击所致?我们从几个方面进行了考察: 疫情发展情况看:阿根廷疫情恶化形势并不是新兴经济体最严重的。对比各个新兴经济体4月以来新冠肺炎日均新增病例数与2月以来新冠肺炎日均新增病例数的比值,阿根廷这一比值为1.42;全球范围对比来看,俄罗斯、印度、菲律宾、埃及等新兴经济体这一数值要高于2,远高于阿根廷的水平,即使从拉美区域对比来看,巴西、墨西哥、秘鲁、智利、哥伦比亚这些拉美新兴经济体的这一数值都要高于阿根廷。阿根廷的疫情蔓延形势,无论是从全球新兴经济体的范围对比来看,或者是从拉美新兴经济体的范围对比来看,都不是最严重的。 经济数据层面看:(1)阿根廷经济长期处于滞胀环境中。2010年以来,阿根廷经济整体呈下滑趋势,2018年以来经济增长更是跌入负值区间一直持续至今,通货膨胀自2014年以来快速抬升,2016年以来通胀一直处于50%左右的高位。(2)阿根廷经常账户常年逆差,财政赤字不断扩大。2010年以来阿根廷经常账户处于持续逆差状态,其中一直到2017年逆差趋势都处于不断扩大趋势中,2018年以来虽然经常账户逆差收窄,但是出口大幅下滑、进口持续为负,是衰退型逆差改善。2014-2019年,阿根廷经常账户累计产生了4440亿美元逆差,近5年年均逆差规模约为900亿美元。财政收支自2010年以来持续处于赤字状态,2014-2018年财政赤字规模由2%左右扩大到6%左右,财政状况不断恶化。 债务数据层面看:(1)前期经历债务规模快速扩张。2016年以来,阿根廷外债规模快速攀升,其中短期外债攀升尤其明显,2016-2018年债务规模增加约1000亿美元,外债规模整体扩张了70%,外债/GDP比值由前期40%左右快速攀升至超过60%的水平,债务压力加大。(2)外储对外债覆盖比例快速走低。2016-2018年外债快速扩张的同时,虽然外储也有所增加,但相较于1000亿美元的外债扩张规模,外储仅扩张了约300亿美元,外储对外债的覆盖比例自2017年以来持续下滑,由超过20%下滑至14%左右;外储对短期外债的覆盖比例下滑的则更严重,由超过70%下滑至40%左右,截止2019年末外储已不足以覆盖短期外债的一半。 阿根廷疫情蔓延形势在新兴经济体中并不严重;但阿根廷经济“滞胀”问题已持续多年,经常账户常年逆差、财政状况赤字不断扩大,前期大规模举借外债,外汇储备对外债覆盖能力大幅下滑,且2020年之前阿根廷债务问题已经多次暴雷。因此,阿根廷自身内部的脆弱性问题是导致阿根廷主权债务违约的本质原因,疫情冲击是导火索加剧了其脆弱性风险,导致其主权债务违约。 为什么新兴市场又出事:三个边际变化加剧新兴市场风险 为什么新兴市场又出事?2018年新兴市场动荡之际,我们在前期报告中分析了新兴市场脆弱性的原因,提供了新兴市场“自身脆弱+外部冲击”脆弱性分析框架(详见20180830《为什么一些新兴市场老出事儿?——阿根廷、土耳其现象背后的深层次原因》)。疫情冲击背景下,根据这一分析框架,新兴市场发生了三个边际变化,使新兴市场脆弱性风险暴露压力加大。 边际变化1:疫情蔓延+油价拖累,双重施压新兴市场出口 新兴市场主要出口原材料,对发达国家外需依赖程度大。新兴市场是重要的原材料出口国,对原材料出口依赖度较高。2018年新兴市场原材料出口占全球比重约55%,比发达国家高17个百分点,原材料出口占自身总出口比重超过20%,比发达国家高11个百分点。新兴市场出口的需求端主要在发达国家,根据世界银行中等收入国家统计口径,中等收入国家对发达国家出口依赖度超过60%,外需(尤其是发达国家外需)变化对新兴市场会产生重要影响。 疫情蔓延+油价暴跌,新兴市场出口面临量价双重压力。一是疫情蔓延使新兴市场外部需求和内部经济都遭受冲击。2月以来疫情在全球不断蔓延,各国普遍采取“封城”措施,生产、消费活动受到严重限制,经济也受到严重冲击,一季度中国经济下跌6.8%,美国经济下跌4.8%,当前市场预计二季度美国经济下滑将超过30%,IMF于4月最新预计2020年全球经济增速将下滑至-3%,全球经济下滑严重冲击了新兴经济体外需。与此同时,3月以来疫情在新兴市场蔓延形势也十分严峻,对新兴市场经济活动形成冲击。二是油价暴跌拖累工业、农业大宗商品价格齐跌,进一步施压新兴市场出口。一季度在原油价格暴跌拖累下,工业、农业大宗商品价格均受拖累,CRB大宗商品综合指数大幅下滑,从价格方面对新兴市场出口形成额外拖累。 边际变化2:美元流动性紧张,新兴市场债务延续压力加大 新兴市场融资依赖外债,受美元流动性影响明显。新兴市场主权信用相对较差,本币信用相对较低,在国际市场融资对外币债依赖程度高,尤其是美元债。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后,美欧日等发达国家货币大幅宽松,驱动资金大幅流入高风险、高收益的新兴市场,也推高了新兴市场外债规模。回顾新兴市场以往几轮危机爆发可以发现,共性的外部特征是美国利率走高、美元走强,美元流动性是影响新兴市场脆弱性的核心因素,往往是新兴市场危机的导火索。 美元流动性紧张使新兴市场外债可持续性承压。疫情冲击下,美国金融市场发生流动性危机,甚至一度发生投资者抛售一切资产换取美元流动性的极端局面(详见20200320《本轮美国金融危机的起因、现状与展望》)。美元流动性紧张使新兴市场一方面面临资本外流压力,一方面在国际市场获取新的美元融资进行债务滚动的难度加大。此外由于前期大规模举债,从2020年开始新兴市场到期外债偿付规模明显加大。在此背景下,新兴市场存量债务续存压力加大。 边际变化3:全球风险上升,新兴市场货币汇率和资本流动承压 新兴市场风险属性较大,全球风险上升对新兴市场冲击较大。相较于发达国家,新兴市场资产风险相对较高。主权债方面,新兴市场主权债信用评级普遍偏低,主权信用违约互换(CDS)息差相对较高,反映主权债务风险相对较高;股市方面,新兴市场股市相比发达国家而言Beta更大。由于风险属性高,当全球风险抬升(波动率上升)时,市场避险情绪抬头,新兴市场资产往往下跌,同时会面临资本外流和汇率贬值压力。 全球风险加大冲击新兴市场货币汇率和资本流动。疫情境外蔓延以来,境外金融市场出现了大幅调整,全球风险上升,VIX指数跳涨超过历史水平,市场情绪一度从避险演绎到恐慌,美国发生流动性危机。新兴市场一季度遭遇了汇率大幅波动和资本外流,巴西、阿根廷、墨西哥、土耳其、南非、俄罗斯汇率贬值超过15%,埃及、匈牙利、波兰、印尼、智利外储储备下滑超过5%。 新兴市场又出事主要是因为疫情冲击下,新兴市场发生了三个边际变化:(1)疫情冲击全球经济和需求+油价暴跌拖累大宗商品价格下跌,新兴市场出口面临量价双重压力;(2)美元流动性紧张使全球融资环境恶化,新兴市场债务可持续性压力加大;(3)全球风险上升,避险情绪驱动跨境资本流出新兴市场,新兴市场货币和外汇储备普遍承压。三个边际变化使新兴市场脆弱性风险暴露压力加大。 哪些国家(地区)风险较大:新兴市场脆弱性多维度评估 前期在疫情冲击背景下,经济、金融和市场情绪发生三个边际变化,点爆新兴市场脆弱性。近期,经济层面各国复工复产在推进,金融层面美股流动性危机暂缓;往后看,新兴市场脆弱性的关键影响因素是疫情不确定性,而新兴经济体本身的脆弱性将决定哪些国家(地区)在面临冲击时风险较大。 往后看,新兴市场重要的影响因素是疫情不确定性。 近期,经济层面各国推进复工复产,金融层面美股流动性危机暂缓,新兴市场前期三个边际压力虽有所缓解,但后续最大不确定性是疫情。正如我们在前期报告(详见20200430《美国GDP大幅萎缩:最差时刻还没到来 ——美国1季度GDP数据点评》)中所提醒的,3月下旬以来全球金融市场回暖,反映的是市场对全球封城缓解、经济后期将逐渐恢复到正常状态的预期。往后看有两个风险点需要关注:一是经济是否真的会如预期快速恢复,景气数据显示疫情对经济活动的冲击当前正在从服务业向制造业蔓延,联储在最近的议息会议中也着重提醒疫情对美国中期经济前景构成相当大风险。二是需要警惕疫情二次爆发风险,一方面当前新兴市场新增确诊病例依旧未见拐点,疫情蔓延形势依旧严峻,一方面欧美在疫情尚未得到控制的情况下复工复产,有可能发生疫情二次爆发。如果后续发生疫情二次爆发,新兴市场或将再次经历与2020年上半年类似的冲击情景,各新兴经济体本身的脆弱性程度将决定哪些国家(地区)潜在风险较大。 哪些国家潜在风险较大:新兴市场脆弱性多维度评估 我们从三个角度对新兴市场脆弱性情况进行了评估。(1)角度1:已经发生的风险。从前期冲击时期新兴经济体的表现角度,考察新兴经济体前期的脆弱性表现。(2)角度2:自身脆弱性。根据IMF的债务可持续性评估框架,考察新兴经济体主权债务风险情况。(3)角度3:疫情冲击的影响。综合考察新兴经济体疫情发展形势、货币和财政政策对冲空间、外需依赖程度,评估疫情冲击对新兴经济体带来的额外压力。 角度1:前期冲击时期新兴经济体脆弱性表现。 2020年1月下旬以来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爆发,对全球金融市场和经济运行造成了严重的冲击。疫情冲击下,金融市场最先反应,全球避险情绪快速走高,美国金融市场发生流动性危机,引发全球金融市场大动荡。在此背景下,发达经济体普遍降息对冲,新兴经济体也跟随降息对冲,但诸多新兴经济体遭遇了汇率和资本流动冲击,造成汇率大幅波动、储备折损。从三个方面考察新兴经济体前期在面临冲击时候的脆弱性事实。(1)利率变化:降息幅度越大,说明承受的压力越大;(2)汇率波动:汇率贬值幅度越大,说明脆弱性越高;(3)储备变化:储备流失越严重,说明资本外流冲击越大。 结果显示:(1)在前期冲击中,欧非中东、拉美新兴经济体已发脆弱性较高,亚洲新兴经济体已发脆弱性不高。拉美方面脆弱性较高的新兴经济体有阿根廷、智利、巴西,欧非中东方面脆弱性较高的新兴经济体有俄罗斯、南非、土耳其、波兰、乌克兰。(2)前期疫情冲击中,中国脆弱性风险并不高。在前期疫情全球蔓延,全球经济金融遭受严重冲击背景下,中国降息幅度为30BP左右,汇率至年初以来小幅贬值1.22%,外汇储备小幅下降1.52%,在全球经济金融大动荡的环境中,受到的冲击不大,韧性较好。 角度2:基于IMF主权债务可持续性评估框架的考察。IMF主权债务可持续性评估框架考虑的主要因素有:(1)整体外债规模:外债规模越大,可持续性越低。(2)外储对外债的覆盖:覆盖程度越低,可持续性越低。(3)贸易和国际收支结构以及财政状态是否能够支持债务持续:出口或者经常账户差额,以及财政盈余对外债的覆盖程度越低,可持续性越低。根据以上评估因素,从外债/GDP、外储/外债、外储/短期外债、出口/外债、经常账户差额/外债以及财政收支差额/外债6个指标层面,对新兴经济体债务可持续性进行评估。 结果显示:(1)亚洲新兴经济体债务可持续性较好,欧非中东、拉美新兴经济体债务可持续性较弱。拉美方面:阿根廷,智利,哥伦比亚的债务可持续性风险较大;欧非中东方面:南非、土耳其、乌克兰、罗马尼亚、匈牙利等过债务可持续性风险较大。(2)中国主权债务可持续处于较好水平。整体外债规模占GDP比例为14%,在新兴经济体中处于较低水平;外储对外债的覆盖程度超过150%,出口对外债覆盖程度超过150%,债务可持续性在新兴经济体中处于较高水平。 角度3:疫情冲击可能引发的脆弱性。考虑的因素有疫情直接和间接影响以及政策对冲。(1)直接影响:疫情在新兴经济体蔓延,防控措施会影响生产、消费活动,挫伤经济运行。直接影响评估指标:4月以来日均新增病例数/2月以来日均新增病例数,衡量新兴经济体疫情蔓延形势。(2)间接影响:疫情冲击全球需求萎缩会冲击新兴经济体外需,大宗商品价格下跌会形成额外拖累。间接影响评估指标:出口依赖度(出口/GDP),原材料出口依赖度(原材料出口/GDP)。(3)政策对冲:考虑新兴经济体通过货币和财政政策对冲,货币和财政政策空间越大,对冲能力也就越大。政策对冲空间评估指标:货币政策空间以利率水平评估,财政政策空间以2018年财政赤字率与过往5年财政赤字率均值的差值评估(负值表示赤字增加,正值表示盈余增加),差值越小表示财政政策空间越小。 结果显示:(1)亚洲新兴经济体受疫情冲击潜在脆弱性较小,欧非中东、拉美新兴经济体受疫情冲击潜在的脆弱性较大。拉美方面:智利,秘鲁的脆弱性风险较大;欧非中东方面:南非、匈牙利、以色列、波兰等脆弱性风险较大。(2)中国受疫情冲击潜在脆弱性风险较小。当前疫情对中国冲击最严重时期已经过去,后疫情时期中国在利率政策和财政政策方面还有空间,即使考虑外需下滑有一定的冲击,但一方面中国出口依赖度在新兴经济体中处于较低水平,同时中国有庞大的国内市场、内需潜力较大,整体来看,受疫情冲击潜在脆弱性风险较小。 往后看,疫情不确定性是影响新兴市场脆弱性的关键因素,自身脆弱性将决定哪些国家在面临冲击时风险较大。综合考虑“前期已经发生的风险+当前自身的脆弱性+疫情冲击影响”,拉美、欧非新兴经济体风险较大,拉美除阿根廷外,智利、巴西风险较大;欧非方面南非、土耳其、乌克兰、匈牙利、波兰风险较大。 中国风险不大,但需警惕外部动荡可能会引起资本外流、外储损耗、汇率贬值风险。前期疫情冲击下中国表现出一定韧性,当前主权债务可持续性较好,受疫情影响潜在脆弱性较低,整体来看脆弱性不高、风险不大。但如果海外疫情二次爆发,海外市场再起动荡,中国需警惕:(1)海外动荡通过情绪渠道蔓延影响国内;(2)避险情绪拖累中国资本外流压力加大;(3)资本外流会损耗外汇储备、加大汇率波动,极端情景下警惕形成“资本外流-储备下滑-汇率贬值”恶性循环。 风险提示:疫情二次爆发再次冲击新兴市场 (本文作者介绍:兴业证券的首席经济学家、经济与金融研究院副院长。)
图片来源:微摄 中国金融网讯 2020年一季度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冲击。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全国人民众志成城、顽强拼搏,疫情防控阻击战取得重大战略成果,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取得积极成效,在常态化疫情防控中经济社会运行逐步趋于正常,生产生活秩序加快恢复。2020年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GDP)同比下降6.8%,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上涨4.9%。就业形势总体稳定,对外贸易结构继续改善,国际收支保持基本平衡格局。 中国人民银行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决贯彻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迅速行动,主动作为,稳健的货币政策更加灵活适度,把疫情防控作为最重要的工作来抓,并把支持实体经济恢复发展放到突出位置,综合运用多种工具有效应对疫情冲击。 一是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今年以来三次降低存款准备金率释放了1.75万亿元长期资金,春节后投放短期流动性1.7万亿元。合理把握公开市场操作力度和节奏,维护金融市场平稳运行。二是加大对冲新冠肺炎疫情影响的货币信贷支持力度。设立3000亿元专项再贷款定向支持疫情防控重点领域和重点企业,增加5000亿元再贷款再贴现专用额度支持企业有序复工复产,再增加再贷款再贴现额度1万亿元支持经济恢复发展。三是用改革的办法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深化利率市场化改革,促进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推广运用,推进存量浮动利率贷款定价基准转换,降低贷款实际利率。四是以我为主,兼顾对外均衡。人民币汇率总体稳定,双向浮动弹性增强。跨境资本流动和外汇供求基本平衡。五是牢牢守住风险底线,有效防控金融风险。 总体来看,稳健的货币政策成效显著,传导效率明显提升,体现了前瞻性、精准性、主动性和有效性。3月末,广义货币(M2)同比增长10.1%,社会融资规模存量同比增长11.5%,M2和社会融资规模平稳增长。一季度社会融资成本明显下降,3月份一般贷款平均利率为5.48%,比LPR改革前的2019年7月份下降了0.62个百分点。货币信贷结构进一步优化,普惠小微贷款“量增、价降、面扩”。人民币汇率双向浮动,市场预期平稳。3月末,中国外汇交易中心(CFETS)人民币汇率指数报94.06,较上年末升值2.92%。 国际疫情持续蔓延,世界经济步入衰退,不稳定不确定因素显著增多。我国经济稳中向好、长期向好的趋势没有改变。但当前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挑战前所未有,必须充分估计困难、风险和不确定性,切实增强紧迫感,抓实经济社会发展各项工作。下一阶段,中国人民银行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在疫情防控常态化前提下,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新发展理念,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确保完成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稳健的货币政策要更加灵活适度,根据疫情防控和经济形势的阶段性变化,把握好政策力度、重点和节奏。加强货币政策逆周期调节,把支持实体经济恢复发展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运用总量和结构性政策,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支持实体经济特别是中小微企业渡过难关。充分发挥再贷款再贴现政策的牵引带动作用,为疫情防控、复工复产和实体经济发展提供精准金融服务。处理好稳增长、保就业、调结构、防风险、控通胀的关系,保持物价水平基本稳定,多渠道做好预期引导工作。推动银行多渠道补充资本,提升银行服务实体经济和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的能力。持续深化贷款市场报价利率改革,有序推进存量浮动利率贷款定价基准转换,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引导贷款市场利率下行。协调好本外币政策,处理国内经济和对外经济之间的平衡。把握好保持人民币汇率弹性、完善跨境资本流动宏观审慎政策和加强国际宏观政策协调三方面的平衡,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基本稳定。
图片来源:微摄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编者按:5月10日,央行发布《2020年第一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报告》梳理了2020年第一季度我国货币信贷概况、货币政策操作、金融市场运行和国内外宏观经济形势的总体情况,并展望了中国宏观经济和介绍了下一阶段我国货币政策思路。 《报告》显示,3月末我国广义货币(M2)同比增长10.1%,社会融资规模存量同比增长11.5%,M2和社会融资规模平稳增长。一季度社会融资成本明显下降,3月份一般贷款平均利率为5.48%,比LPR改革前的2019年7月份下降了0.62个百分点。货币信贷结构进一步优化,普惠小微贷款“量增、价降、面扩”。人民币汇率双向浮动,市场预期平稳,3月末中国外汇交易中心(CFETS)人民币汇率指数报94.06,较上年末升值2.92%。 中信证券表示,《报告》提及“以更大的政策力度对冲疫情影响”,说明货币政策仍处于“加力”阶段,二季度降准降息依然可期,但对地产表述略有收紧。 一季度稳健的货币政策成效显著 传导效率明显提升 《报告》指出,2020年一季度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冲击。在常态化疫情防控中经济社会运行逐步趋于正常,生产生活秩序加快恢复。2020年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GDP)同比下降6.8%,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上涨4.9%。就业形势总体稳定,对外贸易结构继续改善,国际收支保持基本平衡格局。 中国人民银行把疫情防控作为最重要的工作来抓,并把支持实体经济恢复发展放到突出位置,综合运用多种工具有效应对疫情冲击。 一是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今年以来三次降低存款准备金率释放了1.75万亿元长期资金,春节后投放短期流动性1.7万亿元。合理把握公开市场操作力度和节奏,维护金融市场平稳运行。 二是加大对冲新冠肺炎疫情影响的货币信贷支持力度。设立3000亿元专项再贷款定向支持疫情防控重点领域和重点企业,增加5000亿元再贷款再贴现专用额度支持企业有序复工复产,再增加再贷款再贴现额度1万亿元支持经济恢复发展。 三是用改革的办法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深化利率市场化改革,促进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推广运用,推进存量浮动利率贷款定价基准转换,降低贷款实际利率。 四是以我为主,兼顾对外均衡。人民币汇率总体稳定,双向浮动弹性增强。跨境资本流动和外汇供求基本平衡。 五是牢牢守住风险底线,有效防控金融风险。 总体来看,稳健的货币政策成效显著,传导效率明显提升,体现了前瞻性、精准性、主动性和有效性。 央行表示,国际疫情持续蔓延,世界经济步入衰退,不稳定不确定因素显著增多。我国经济稳中向好、长期向好的趋势没有改变。但当前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挑战前所未有,必须充分估计困难、风险和不确定性,切实增强紧迫感,抓实经济社会发展各项工作。 下一阶段七大政策:货币政策更加灵活适度 《报告》指出,央行下一阶段主要有七大政策思路: 一是稳健的货币政策更加灵活适度,强化逆周期调节,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加强对流动性供求和国内外市场的监测,综合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保持M2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与名义GDP增速基本匹配并略高。增强调控前瞻性、精准性、主动性和有效性,进一步把握好流动性投放的力度和节奏,维护货币市场利率在合理区间平稳运行。在多重目标中寻求动态平衡,更加重视经济增长、就业等目标,以更大的政策力度对冲疫情影响,为有效防控疫情、支持实体经济恢复发展营造适宜的货币金融环境。处理好内部均衡和外部均衡之间的平衡,维护我国在全球主要经济体中少数实行正常货币政策国家的地位。健全可持续的资本补充体制机制,推动银行通过发行永续债等方式多渠道补充资本,重点支持中小银行补充资本,提升银行服务实体经济和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的能力。 二是充分发挥再贷款再贴现政策的牵引带动作用,为疫情防控、复工复产和实体经济发展提供精准金融服务。继续发挥3000亿元专项再贷款政策的抗疫保供作用,做好收官工作。引导金融机构继续运用好5000亿元再贷款再贴现专用额度,有序推进企业复工复产。实施好1万亿元再贷款再贴现政策,与实体经济恢复情况相匹配,与3000亿元、5000亿元政策相衔接,避免出现断档,持续扩大对涉农、小微企业、民营企业、外贸和受疫情影响较重行业的信贷支持,引导降低社会融资成本。 三是发挥货币信贷政策促进经济结构调整的作用,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进一步完善“三档两优”存款准备金框架,建立健全银行增加小微企业贷款投放的长效机制。加强政策协调,促进金融要素流向供需共同受益、具有乘数效应的先进制造、民生建设、基础设施短板等领域,促进产业和消费双升级。研究做好金融支持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政策衔接,加快出台商业银行服务乡村振兴考核办法。引导金融机构完善内部考核激励,提高尽职免责认定比例,加强与政府性担保机构合作,将更多信贷资源配置到小微、民营企业等领域。发展供应链金融,依托核心企业信用加大对中小微企业融资支持。对保持就业岗位基本稳定的企业尤其是中小微企业,适当延长延期还本付息政策。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和“不将房地产作为短期刺激经济的手段”要求,保持房地产金融政策的连续性、一致性、稳定性。 四是进一步深化利率市场化和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提高金融资源配置效率。持续深化LPR改革,按照市场化、法治化原则,有序推进存量浮动利率贷款定价基准转换,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用改革的办法促进社会融资成本进一步下行。发挥好市场利率定价自律机制作用,规范存款利率定价行为,督促银行严格落实明示贷款年化利率的要求,切实保护金融消费者权益。稳步深化汇率市场化改革,完善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保持人民币汇率弹性,发挥汇率调节宏观经济和国际收支自动稳定器作用。加强宏观审慎管理,稳定市场预期,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加快发展外汇市场,为基于实需原则的进出口企业提供汇率风险管理服务。引导企业树立“风险中性”的财务理念,通过外汇衍生品管理汇率风险。稳步推进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完善人民币跨境使用的政策框架和基础设施,支持人民币在跨境贸易和投资中的使用。 五是完善金融市场体系,切实发挥好金融市场在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和防风险方面的作用。加强金融债券管理制度建设,建立分层分类的储架式发行管理体系。支持民营企业股权融资和发行债券融资,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促进公司信用类债券信息披露标准统一,完善相关制度建设。坚持市场化、法治化原则,完善债券违约风险防范和处置机制。加强金融市场基础设施统筹监管与互联互通,推进托管行与交易报告库建设,确保金融市场整体稳定和安全高效运行。积极稳妥推动债券市场制度性、系统性开放,引入更多中长期投资者。 六是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健全具有高度适应性、竞争力、普惠性的现代金融体系。进一步推进金融机构改革,继续推动全面落实开发性金融机构、政策性银行改革方案,完善治理体系,严格业务边界,遵循金融机构经营规律,更好发挥开发性、政策性金融机构的作用。持续深化大型商业银行和其他大型金融企业改革,完善公司治理,规范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与管理层关系,完善经营授权制度,形成有效的决策、执行、制衡机制,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和风险控制能力。 七是继续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金融风险攻坚战,确保风险总体可控、持续收敛,坚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中国人民银行将在国务院金融委的统一领导下,在巩固已经取得的阶段性成果基础上,继续按照“稳定大局、统筹协调、分类施策、精准拆弹”的基本方针和政策,统筹考虑宏观经济形势新变化,抓住重点,把握节奏,确保党中央决策部署的各项风险化解任务目标如期完成,为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营造良好的金融环境。 2020年第一季度中国货币政策大事记 1月6日,中国人民银行下调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不含财务公司、金融租赁公司和汽车金融公司)。 1月6日,中国人民银行与老挝人民民主共和国银行签署双边本币合作协议,允许在两国已经放开的所有经常和资本项下交易中直接使用双方本币结算。 1月12日,中国人民银行签署遵守《全球外汇市场准则》的承诺声明,积极参与全球外汇市场建设与发展。 1月15日,中国人民银行开展了中期借贷便利(MLF)操作,操作金额为3000亿元,利率为3.25%。 1月20日,中国人民银行面向公开市场业务一级交易商开展了2020年第一期央行票据互换(CBS)操作,费率为0.10%,操作量为60亿元,期限3个月。 1月20日,中国人民银行授权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中心公布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1年期LPR为4.15%,5年期以上LPR为4.8%。 1月23日,中国人民银行开展了定向中期借贷便利(TMLF)操作,操作金额为2405亿元,利率为3.15%。 1月31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关于发放专项再贷款支持防控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有关事项的通知》(银发〔2020〕28号),向主要全国性银行和湖北等10个重点省(市)的部分地方法人银行提供总计3000亿元低成本专项再贷款资金,支持抗疫保供。 1月31日,人民银行、财政部、银保监会、证监会、外汇局印发《关于进一步强化金融支持防控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的通知》(银发〔2020〕29号),提出30条政策措施,进一步强化金融支持疫情防控工作,保障民生和支持实体经济稳定发展。 2月4日,中国人民银行向全国人大财经委员会汇报2019年货币政策执行情况。 2月7日,公开发布《中国人民银行金融市场司关于疫情防控期间金融机构发行债券有关事宜的通知》,简化部分流程,为疫情期间金融机构发行债券以及发行疫情防控主题金融债券提供支持。 2月7日,财政部、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人民银行、审计署联合印发《关于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 强化疫情防控重点保障企业资金支持的紧急通知》(财金〔2020〕5号),就强化疫情防控重点保障企业资金支持提出要求。 2月10日,中国人民银行与埃及中央银行续签规模为180亿元人民币/410亿埃及镑的双边本币互换协议。 2月13日,中国人民银行在香港成功发行300亿元人民币央行票据,其中3个月期央行票据200亿元,1年期央行票据100亿元,中标利率分别为2.55%和2.60%。 2月14日,证监会、财政部、人民银行、银保监会联合印发《关于商业银行、保险机构参与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国债期货交易的公告》(证监会公告〔2020〕12号),允许符合条件的试点商业银行和具备投资管理能力的保险机构,按照依法合规、风险可控、商业可持续的原则,参与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国债期货交易。 2月17日,中国人民银行开展了中期借贷便利(MLF)操作,操作金额为2000亿元,利率为3.15%,较上期下降10BP。 2月19日,发布《2019年第四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 2月20日,中国人民银行授权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中心公布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1年期LPR为4.05%,5年期以上LPR为4.75%。 2月26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关于加大再贷款、再贴现支持力度促进有序复工复产的通知》(银发〔2020〕53号),增加再贷款再贴现专用额度5000亿元,同时,下调支农、支小再贷款利率25BP至2.5%,为企业有序复工复产提供低成本、普惠性的资金支持。 2月28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关于运用支农再贷款专用额度支持扩大生猪养殖信贷投放的通知》(银发〔2020〕56号),安排支农再贷款专用额度200亿元,支持扩大生猪养殖信贷投放。 2月28日,中国人民银行面向公开市场业务一级交易商开展了2020年第二期央行票据互换(CBS)操作,费率为0.10%,操作量为50亿元,期限3个月。 2月28日起,中国国债正式纳入摩根大通全球新兴市场政府债券指数。 3月16日,中国人民银行开展了中期借贷便利(MLF)操作,操作金额为1000亿元,利率为3.15%。 3月16日,中国人民银行实施普惠金融定向降准,对普惠金融领域贷款占比考核达标银行给予0.5或1.5个百分点的存款准备金率优惠,并对此次考核中得到0.5个百分点存款准备金率优惠的股份制商业银行额外降准1个百分点。 3月20日,中国人民银行授权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中心公布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1年期LPR为4.05%,5年期以上LPR为4.75%。 3月25日,中国人民银行面向公开市场业务一级交易商开展了2020年第三期央行票据互换(CBS)操作,费率为0.10%,操作量为50亿元,期限3个月。 3月26日,中国人民银行在香港成功发行100亿元人民币央行票据,期限为6个月,中标利率为2.19%。 3月26日,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召开2020年第一季度例会。 3月26日,中国外汇市场指导委员会(CFXC)转发全球外汇市场委员会(GFXC)关于市场状况的声明,促进外汇市场专业、公平、高效、稳健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