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新浪财经意见领袖专栏作家 田国立(中国建设银行董事长、中国建设银行疫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组长) 中国建设银行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的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精神,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抓紧抓实抓细各项工作,努力以精准直达的金融服务助力决胜抗疫、支持经济社会发展。 闻令而动,全行动员进入“战时状态” 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建设银行党委第一时间作出“战时动员”,迅速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对疫情防控的决策部署上来。春节前作出紧急布置、研究制订具体方案,着手防疫物资筹措等工作。2020年1月24日,成立疫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应急工作团队和专班加强统筹调度。1月26日(正月初二),建设银行党委召开会议专题研究细化应对方案,会后率先推出了支持疫情防控金融服务“十项举措”、网点员工关爱“二十项措施”等。向全行发出《关于扛起政治责任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贡献金融力量的通知》,压实各级党组织主体责任,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共产党员先锋模范作用。 建设银行总分行领导班子靠前指挥,克服交通受阻等困难,通过线上办公、音视频连线等掌握一线情况,迅速作出决策。党员干部24小时值班值守,确保全行信息和政令畅通。各级机构严格落实中央部署以及属地管理要求,细化落地措施。以“张富清党员突击队”“张富清金融服务队”等党员先锋队为标杆示范,党员干部下沉一线、冲锋在前。各级群团组织广泛开展宣传,组建团员和青年突击队、志愿者服务队等,积极宣传和表彰抗击疫情表现突出的个人和集体,下拨机关党费、工会经费、团费专项送温暖资金,加大基层经费和防疫物资支援保障力度。总分行党委将各级党员干部在疫情防控中的表现作为履践初心使命、做到“两个维护”的重要检验标尺。会同中央纪委国家监委驻中国建设银行纪检监察组强化监督,盯紧责任落实、重点工作和重点环节,严防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确保中央决策部署贯通落地。 驰援一线,全力支持打赢重地之战 建设银行把支持湖北和武汉抗疫主战场作为工作重中之重。总分行实时掌握情况,加强统筹调度。境内外机构多方筹集物资缓解抗疫一线燃眉之急。为雷神山医院、武汉第一医院等援助无创呼吸机、超声仪器及ICU重症监护病房改造全套设备,有力支持武汉市做好重症救治和疫情防控工作。 实施差别化信贷政策。出台支持湖北地区的26条专项措施,对受疫情影响暂时遇到困难的企业,信贷上予以足额支持保障。第一季度建设银行湖北机构累计投放公司类贷款515亿元。省内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的经营性贷款,利率统一下调0.5个百分点。开辟信贷绿色通道,快速响应紧急需求。武汉某建筑集团承建火神山医院时信贷额度告罄,建设银行经办机构主动跟进服务,当天完成授信追加审批并投放1亿元流动资金贷款。武汉某生产体温快速筛查仪的企业急需资金采购原材料,建设银行以“绿色通道”迅速提供2亿元资金支持。 关爱支持医护人员。通过建设银行子公司建信人寿为湖北全省和所有援鄂医护人员免费提供每人100万元保险保障,以及染疫住院期间每天300元补助,解除其后顾之忧。1月26日受理首笔理赔以来,已为刘智明、李文亮、彭银华、梅仲明、王烁等17名染疫和意外殉职医护人员完成全额保险赔付,为1704名染疫住院医护人员发放了补助。 解决堵点问题。获悉湖北省红十字会等机构缺乏专业的防疫物资管理系统后,建设银行主动请缨,紧急调集技术骨干开发疫情物资保障管理系统并迅速上线运行,日均调度量200多万件,显著提升了防疫物资和资金的管理效率。 救急纾困,精准助力“六稳”“六保” 建设银行紧紧围绕“六稳”工作和“六保”任务,实施一揽子支持疫情防控和助力复工复产的精准举措。 统筹线上线下确保快速响应。疫情发生后,建设银行湖北省分行坚持做到武汉城区每天都有网点对外营业,为群众提供应急金融服务保障。截至4月22日,应急网点累计服务客户2.7万人次,办理应急业务5.6万笔,并做到员工和客户“零感染”。全国各分行对外发布24小时服务热线,为疫情防控提供金融应急上门服务。 力保国计民生重点领域。加大信贷投放,支持铁路、民航、电力、能源等重点企业稳定运营。紧急向两家大型电力集团投放30亿元应急贷款,为两家大型航空公司分别提供19亿元法人账户透支支持、30亿元流动资金贷款及20亿元超短融承销服务,缓解企业资金周转压力。支持重大基建项目,今年年初以来基础设施领域贷款新增3131亿元。截至4月22日,建设银行对中央银行再贷款全国性名单中484户重点企业累计发放优惠贷款174亿元,向地方性名单中449户重点企业累计发放优惠贷款140亿元。 扶助企业渡过难关。配置专项规模,推出“云义贷”等专属产品,不抽贷、不断贷、不压贷。疫情发生以来,已累计为小微企业发放贷款4902亿元,其中“小微快贷”等线上贷款3426亿元。通过本息延期、续贷等举措惠及5.4万户小微企业、贷款金额296亿元。对普惠型小微企业新发放贷款执行利率优惠,信用贷款年利率不超过4.5%;对疫情防控相关行业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下降0.4个百分点。推出“金融方舟”服务,为受疫情影响的企业纾困救助。发起设立50亿元抗击疫情稳定发展基金,带动社会资本积极参与。 支持复工复产确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发挥大型商业银行综合金融服务优势,助力产业链供应链企业协同复工复产。疫情发生以来,建设银行通过网络供应链融资服务发放601亿元贷款,支持1557家核心企业的1.4万户链条客户复工复产,确保供应链稳定运行。全面摸排外贸企业产能恢复和国际供求状况,提供金融定制化服务,今年年初以来全行已累计投放贸易融资4835亿元,同比增长57%。发挥金融科技、数字化经营优势,联合新华社、中国信通院、华为、小米等单位共同推出“复工复产助小微”手机快应用,上线以来点击访问量已超过211万次。依托“建行裕农通”快速部署上线“返程务工路路通”,提供招工信息、住房租赁、讨薪援助、培训学堂、返工保险等农民工复工专属服务。 助力消费回补。深化多触点、全方位、场景化金融服务,支持商户复市和居民消费。加大信用卡和个人消费贷款投放,配置专项费用开展支付满减、消费信贷手续费优惠、结算费用减免等活动,提升用户活跃度、扩大消费交易额。截至4月22日,信用卡消费交易额8549亿元,个人消费贷款“快贷”累计投放1980亿元。协助地方政府做好消费券发放和资金配套承接,目前已完成部分地市区的消费券发放和方案对接、系统准备工作。 扛起责任,体现国有金融企业应有的担当 决胜抗疫激发出全行广大员工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疫情发生以来建设银行捐款捐物已超过2.5亿元。在为湖北参与疫情防控医护人员赠送专属保险的同时,建设银行还向全国坚守抗疫一线的社区工作者、环卫工人、运送司乘及建筑工人、快递员和乡村医生免费提供“战疫爱心保”33.38万人份、保障金额413亿元。为疫情防控医护人员和政府工作人员无偿提供租赁房屋500多套。 随着境外疫情扩散,建设银行在指导境外机构做好疫情防控和员工防护的同时,主动对接我驻外使领馆,为当地捐赠防疫物资,受到所在国政府部门和社会各界的高度评价。依托建设银行“企业智能撮合平台”国际版,开设“全球防疫物资专区”并支持14个语种,发布境内防疫物资商品供给信息1600余条,目前建设银行已收到来自意大利、卢森堡、西班牙、新西兰、马来西亚、澳大利亚、法国等多个国家的机构和企业的防疫物资采购需求8.1亿件。服务跨境撮合业务,为物资出口提供“绿色通道”信贷支持、免费跨境结算、低成本贸易融资等配套金融服务。 科技战疫,提升数字化防控和治理能力 建设银行依托自主的金融科技平台,大力推广疫情期间数字化运营和服务,并输出技术对外赋能,为地方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提供疫情防控相关线上服务和技术解决方案。主动对接国办电子政务办,推广“防疫健康信息码”。依托为144个省市县政府援建的智慧政务服务平台,实现近40万个政务和公共服务事项线上查询或办理,并在平台上线疫情防控服务功能。 依托覆盖全国50多万个乡镇和行政村的61万个“裕农通”服务点,下沉乡村推动疫情防控和脱贫攻坚。联合专业互联网医疗机构开通“新冠肺炎实时救助平台”,向公众免费提供7×24小时在线问诊等服务,累计访问量527万人次,方便了广大群众特别是广大农民防疫问诊。 推广“企业线上经营工具箱”助力复工复产,访问量超过45万户。推出“线上菜篮子”服务,既帮助商户线上经营又方便百姓居家购物,已有4.29万家商户入驻,访问量近225万人次。自主开发上线“建行智慧社区管理平台”,组织网点员工协助地方政府推广,现已覆盖246.21万个城市社区、乡村和企业,用户总数达5016万人,被国家民政部纳入《社区疫情防控工作信息化指引》推荐使用。 建设银行将以高度责任感,全力抓好常态化疫情防控和助力“六稳”“六保”工作,为疫后生产恢复和经济社会发展贡献金融力量。 本文原发于《中国金融》 (本文作者介绍:中国建设银行党委书记、董事长)
2020年以来新冠肺炎疫情的出现和持续对全球航空业造成了显著冲击,也令国内航司管理者对未来发展多了一些思考。 全国政协委员、春秋航空(行情601021,诊股)董事长王煜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今年两会提案将从如何应对公共卫生事件常态化、将民企纳入国家应急救援体系、实行签证便利化等方面着手;同时,他谈到,面对疫情民航从业人员都很坚强,对行业长期发展前景仍有信心。 谈及近期所采取的“在线新经济”举措,王煜向证券时报记者介绍:“以前春秋的航线推广主要通过买广告,这次尝试了直播带货的形式,效果也很好。此外,我们还启动了民航业内首次‘无接触招聘’,首批招聘的是大数据开发工程师等信息技术类岗位以及面向应届毕业大学生的培训生岗位等,公司内部也采取了线上办公方式,这均有助于公司提高效率,降低成本。” 提案涉及三方面 “如何应对公共卫生事件的常态化挑战以及加快恢复经济是我今年提案的主要内容,涉及三个方面。”王煜介绍说。 一是国内疫情已经得到了有效控制,但是公共卫生事件的常态化挑战也是大概率的事。延续良好的卫生习惯应是当前工作的重点之一。他提议要立法规范分餐制等公共卫生行为,提升我国公共卫生文明水平,加大公共卫生宣传,形成分餐制、公筷制、口罩文化、勤洗手等良好的国民卫生习惯。 二是在此次疫情防控期间,口罩、防护服、快递、物流、商超、一般生活用品的产能主体已是民营企业,并在物资捐赠、交通运输、生活服务等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针对这一特点,王煜建议将民营企业纳入国家应急救援体系,将事关国计民生的骨干民营企业纳入国家应急指挥、协调体系,让骨干民营企业参与到国家应急预案制定等工作中,使国家应急救援工作效率最大化。 三是加快恢复经济,要刺激投资和刺激消费同时发力。他建议实行中国签证便利化,吸引国际入境游客来华消费;更重要的是要进一步坚持对外开放,大幅减税降费,积极刺激国际资本和民营企业投资,挽救外贸企业。 建议签证便利化 在疫情结束后对于提振民航业、旅游业层面,王煜认为签证便利化亦十分重要。 他指出,“签证便利化”是国际通行的入境游吸引政策,如何巩固、强化现有成果,改变我国入境游客源中,来自世界排名前10客源国的游客占比不足三成,到亚太旅游的外国游客中仅两成选中国的现状是当前工作重点。 此举的理由在于:一是旅游业对我国GDP综合贡献率已超11%,对全国就业人口贡献率超10%,对于六稳、六保中首要的稳就业意义重大。二是从人均旅游消费看,欧美等发达国家游客为890美元,是亚太游客220美元的4倍以上。三是全球每年到亚太旅游的游客人次为1.37亿,其中仅3000万,即不足两成选择中国。作为亚太地区地域最广、旅游资源最丰富国家,我国亟需改变这一局面。 因此,王煜从四个方面建议:第一,明确重点市场,疫情后加大对欧美、东亚等世界主要客源国的开放力度;待疫情控制后,加大对美国、加拿大、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俄罗斯、澳大利亚、日本、韩国等世界主要客源国的签证开放程度。对主要客源国家通过旅行社组织的团体游客,在144小时过境免签基础上进一步扩大适用城市范围并延长时间至7天、15天直至落地签、单方面免签。第二,进一步简化签证材料及手续。第三,积极推广电子签。第四,推动“中日韩旅游一签通”协议,呼应中日韩自贸区建设大势等。 民航业还有黄金十年 在航空领域,春秋航空有很多“第一”的标签:它是中国民营航空第一股,是第一个从旅游业跨界航空业的企业,也是中国第一家低成本航空公司。从当年2平方米的铁皮屋里起步的民营旅行社到市值逾300亿元的上市公司,可以说春秋是中国低成本航空的集大成者。 在本次抗疫期间,春秋航空亦积极投身其中,例如:春秋航空是全行业第一个提出免费运送防疫物资,也是主动免费运输抗疫物资最多的公司,截至目前,已为全国防疫一线免费运输115批次救援物资,共5282件;作为民营公司第一次参与国家“撤侨”任务,接回滞留国外的旅客;春节至今,累计已运送几十万名返乡务工人员重返岗位;民航业第一个启动“无接触”招聘,面向湖北籍招工;民航业内第一个提出给“援鄂医疗队”贵宾卡和免票权益,总价值逾千万元等。 从1月至今,王煜每天工作近12小时,一方面,他带领员工全力保障疫情防控、支援复工复产;另一方面,他也在想方设法带领企业克服疫情不利影响。就在4月底,他本人还成为了国内航司董事长直播“第一人”,向网友介绍春秋航空即将开通的夏秋航季新航线等:1个半小时的直播,累计838.7万人观看,最高同时在线人数达66.66万人。 据证券时报记者了解,眼下,春秋航空国内航线的执行率超过90%,已恢复至去年同期的航班数。不过,客座率仅为75%,票价也低于去年同期水平。此外,受全球疫情影响,境外输入型病例风险较高,公司的国际航线尚未恢复。 但展望行业未来,王煜仍持乐观态度,他说:“人类历史伴随着各类疾病……我们行业虽然脆弱,但从业人员都很坚强。我对中国民航和旅游业有信心,民航业还会有‘黄金十年’,还会有发展机遇。”
文/中国经济50人论坛 林毅夫 2020年5月15日,国发院第144期【朗润·格政】论坛《消费券的中国实践》研究报告发布会在线举行。本文根据北大新结构经济学研究院院长、北大南南合作与发展学院院长、北大国家发展研究院名誉院长林毅夫教授的演讲整理。 2020年是中国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收官之年,也是实现全面脱贫的一年。要达到这个目标,今年的增长率应该达到5.6%,5.6%的增长从过去的经验来看不太难,但是“黑天鹅事件”新冠疫情突然暴发以后,对中国经济有巨大冲击,2月份停工停产,3月份开始复工复产。 新冠疫情不仅冲击到中国,也冲击到发达国家,现在全世界210多个国家和地区都有确诊案例,对他们的经济与社会的冲击也非常大。 思考中国方案最好放眼全球 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大贸易国,必须放眼新冠疫情对全世界的冲击,才能更好地了解对中国的冲击到底会有多大,以及中国究竟应该如何应对。 对于发达国家及世界经济,一些国际主要机构,包括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从去年下半年开始,已经在连续调低增长预期。2月份新冠疫情在中国暴发,3月份变成全球大流行病之后,美国成为新的重灾区,已经有140多万人确诊感染、死亡超过8万人,同时还有巨大的金融、经济与社会冲击,美股3月8日以后连续四次熔断,1987年设立熔断机制以来,这种情况总共发生了五次,四次都在今年3月份的两周之内,累计下跌幅度超过30%。美国股票市场崩盘以后也影响到欧洲和全世界,有些国家的股票市场下跌将近40%。 另一个必须重视的影响是就业。新冠疫情还造成美国的失业率急剧增加。5月8人发布的数据显示,美国现在的失业率已达到14.7%。2008年金融经济危机暴发后,美国失业率最高时为10.8%,如今成为二战以来美国失业率最高的一次。为此,美联储动用了7000亿美元救市,还宣布了无限量数量宽松的货币政策,特朗普则出台了2.2万亿美元的财政援助计划,帮助困难家庭和企业,规模达到GDP的10%。 欧洲国家,包括非常保守的德国也出台了财政救助计划,规模达到GDP的10%,英国、加拿大、日本出台的财政刺激计划少则达到GDP的10%,多则达到20%。 尽管出钱多、出手快,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4月份的《全球经济展望》中预测,美国今年的经济增长率将下跌5.9%,全球今年的增长率是负3.0%。 不仅经济增长下滑,贸易也大受影响。根据WTO的预测,今年的贸易可能会减少13-32个百分点。 经济增长目标要考虑疫情带来的不确定性 经济增长有三驾马车:出口、投资和消费。今年不能指望出口拉动经济,经济增长必需更多地依靠国内。 中国要想达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使GDP在2010年的基础上翻一番,人均收入也在2010年的水平上翻一番,今年的GDP增长率就要达到5.6%,过去我常谈中国GDP还有年均8%增长的潜力,在正常情况下,即使国际经济情况不好,靠国内自己的投资和消费达到5.6%的增长甚至更高,应该不难。 但是新冠疫情是百年不遇的大传染病,它影响到需求面,也影响到供给面,既影响城市,也影响农村,影响国内,也影响国外。在这个突然冲击之下,4月17日统计局公布的一季度的增长是负6.8%,这是1992年我们开始有季度的统计数字以来第一次出现负增长,也是改革开放以后不曾有过的严重负增长,给今年第二、第三和第四季度的增长压力加大了许多。 4月份开始,已经复工复产,但是考虑到新冠疫情目前还没有疫苗,还要防止第二轮的暴发和输入型的传染,所以防控必须常态化。再加上外贸的情况不好,很多外贸企业在复工复产以后出现了订单大量下滑甚至被取消。我估计第二季度仅仅能实现比较缓慢的复苏,今年全年的经济增长可能主要靠第三季度和第四季度。 如果第三、四季度能够反弹到10%,今年的增长率预计可达3%-4%。要实现全年5.6%以上的增长,第三、四季度则必须达到15%以上。对中国来讲,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都有相当大的空间,再加上政府的执行能力,真要努力,这个目标并非不可达到。 但是考虑到新冠疫情还没有疫苗,而且疫情还很有可能从欧美击鼓传花般蔓延到印度、拉丁美洲、非洲等地区,不仅影响面扩大,而且,很可能像1918年的大流感那样有在明年出现第二轮暴发的风险,对经济的负面影响可能比第一轮还严重,那就更麻烦。 由于高度的不确定性,我们的政策应该给明年和后年留下一些空间。如果第三季度、第四季度能够达到10%的增长反弹,全年经济增长率将为3-4%,与原来预期的5.6%还有距离,两个翻一番的目标今年难于实现。但是考虑到全球的经济增长是负3%,中国能达到3%以上,已经高出全球6个百分点,相当了不起。建党一百年是2021年,在碰到百年不遇的大传染病时,我们把原本要提前一年实现的第一个百年目标,延期到明年建党一百年时实现,应该是可以接受的。 新基建很好,但还需要消费券解决需求和时间差 今年全年GDP达到3-4%,需要第三、第四季度10%的增长,这也是必须努力才能达到的目标。 过去碰到危机的冲击时,像1997-1998年的亚洲金融危机、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时,中国一般采取的政策是用基础设施投资来启动需求、创造就业,以稳定经济增长。 新冠疫情造成的影响和过去的金融危机不一样,过去金融危机带来的冲击主要是外需突然下降,但是这次为了防疫采取了停工停产、居家隔离,带来了不充分就业、甚至失业,许多企业和家庭没有收入或收入大降而难以为继。 中国今年已经按过去应对经济危机的经验提出了新基建,这既能创造投资需求,还能给未来的发展打下基础,这个好的经验当然还要继续。但是单单靠传统的基建投资或新基建并不够,这些投资在创造就业,提高收入,增加消费方面会有时间差。根据调查,现在的不少中小微企业,在需求不足的状况很难熬过三个月。疫情总是会过去的,但是,如果大批的企业熬不到雨过天晴,就会有大量失业,而且,将来要重建会有诸多困难。所以现在保企业就是保就业、保经济根基。 除了保企业,还要保家庭,很多家庭在封城以后数月没有收入。虽然现在复工复产,但是有很多工厂复工以后没订单,工人实际上也属于失业、半失业。我们今年要全面脱贫,就要防止一些经济能力弱的家庭和个人因疫情而返贫,需要加大民生基本保障。 在这种状况下,今年的措施必须有点新内容。 在保企业方面,措施有延缓交付五险一金、贷款延期偿还、增加贷款,租金减免或延缓支付等。在保家庭方面,要考虑怎么样让家庭有收入,防止返贫。这当中要分情况,如果是农村地区的低保户,或者是返乡农民工没就业,可以提高低保标准给现金,或者发失业救济。在城市里的人既可以像发达国家那样发现金,也可以重点发消费券。 发消费券的好处是相当于增加家庭的收入和消费的可能性,而且如果能发得精准,还能更好地对冲当地受疫情冲击最大的企业或产业,从而通过引导消费实现精准救助,一石双鸟,既保了家庭,又保了企业。 对于消费券,国内学界有很多讨论,我个人从3月份开始在几个会议上也谈了发消费券的想法。我看到网上有很多人在谈,而且中国发消费券也有较好的基础,因为中国的数字金融和网商平台比较发达,这是其他发展中国家、甚至发达国家都不具备的。我也很高兴看到国内有很多地方政府已经有不少实践。根据商务部的统计,到5月8日全国有28个省市、190多个地区已经发了消费券,共约190亿元,还不算多。 消费券理论上可以保家庭,也可以刺激消费保企业。虽然国外这样的做法不多,但不代表中国就行不通,或必要性不高。我的建议是一方面继续倡导,另一方面也要认真评估一下效果是不是理想,是不是和理论的预期一致。 我在4月14日跟国发院的沈艳老师联系,请她对消费券做个短平快的评估。沈艳老师第二天就邀请人大的孙昂教授,再加上国发院和人大的硕士生组成研究小组,不到一周就设计出整个理论框架和计量检验的方法,收集了很多背景资料。这个研究同时也得到腾讯公司的支持,腾讯为此专门建立了相关工作小组,无偿、无条件地提供关键数据。 应对新冠疫情和过去的冲击相比,既要新基建,以启动投资需求、带动就业,维持较好的增长率,也非常需要保家庭、保企业、保消费需求,这是很大的不同。 当然,这里还有一个问题值得探讨和研究,那就是消费券这样的做法是否要常规化、全国化。这可能有点像过年和平常过日子以及救急和救贫的区别。 总体而言,我的判断是发消费券在危机冲击下对保家庭和保企业有一定的帮助,但不能解决家庭的贫困问题,是救急不是救贫。救贫的问题,比较好的方法还是让贫困人口有更好的就业机会,更好地参与市场经济活动。如果贫困源于老、残、临时失业等问题,可以用失业救济或低保,这部分人更适合发现金。 另外,常规化和全国化也是两个概念。目前,只有190个地区、190亿的规模,相对全国2000多个县,300多个地级市,面铺的还不够。如这个评估所发现的,很多没有发消费券的地区是心有余而财力不足,这些地区的收入水平较低,保家庭的任务更重。如果能找到方案让这些地方也能够发消费券,对于保家庭、保企业、启动消费的作用会更大。因此,消费券如果能设计得更科学,发放更合理,在当前情况下全国推广的价值还是很明显的。 (本文作者介绍:著名经济学家、北大国家发展研究院名誉院长。)
本报记者 张歆 5月19日,百度联合罗兰贝格发布《基于百度独家搜索大数据的中小企业发展洞察及成长之策》报告(以下简称“大数据报告”),并邀请多位专家通过直播讨论该报告相关话题。报告洞察了疫情之后用户消费趋势的三大变化,以及生产制造、乘用汽车、商业零售等7大行业发展趋势。报告指出,中国消费市场长期向好趋势不变,中小企业危与机并存,新基建正在成为拉动经济的新动力。 发布会上,国民经济研究所副所长王小鲁、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金融系教授朱武祥、罗兰贝格高级合伙人兼大中华区副总裁任国强、百度营销中心总经理朱蕾四位嘉宾,针对疫情发生以来备受关注的中小企业发展问题做了详尽的解答,并为中小企业如何抓住疫情后的新机会支招。 搜索大数据洞察市场变化和机会 “大数据报告”显示,2020年一季度,在线商学院等内容的搜索热度同比上升十分明显。消费者的自我提升、自我满足类消费需求提升明显,如“在线商学院”“在线视频”等需求增长迅速,而“彩妆护肤”“数码3C”类需求则呈现出一定的下降的趋势,消费动机开始趋于务实、理性。同时,疫情为线上低渗透、难突破的品类打开了消费侧的尝试窗口,消费全场景化趋势更加显著。 结合百度搜索大数据与罗兰贝格的调查验证,任国强表示,各行业在疫情的影响下虽然面临着不同的危机,但都处于逐渐复苏的状态。企业把握时机提升自身免疫力,将有机会实现“转危为机”的强势成长。 “大数据报告”显示,在乘用汽车领域,2020年一季度二手车平台等的相关搜索热度持续攀升,回暖迹象明显。在医疗健康领域,互联网医疗平台搜索热度上涨了50%。此外,从搜索数据看,生产制造、房产装修、金融保险、教育辅导等领域回暖迹象也十分显著。 在商业零售行业,随着国内疫情防控稳健,企业主的加盟信心也将逐步恢复。因此,报告认为,中小企业拥抱线上私域流量、拓展线下加盟店可加速营收恢复。以国内某中型连锁零售品牌为例,该品牌3月的门店业绩已恢复至疫情前约80%的水平,同时还切入线上社群营销,并借此机会迅速扩张线下门店布局。不仅如此,目前商场中的高空置率使该品牌享有较多议价权,挑选到黄金铺位的概率也极大增加。 新基建和直播为中小企业提供新动力 针对中小企业面临的燃眉之急,王小鲁从宏观政策角度给出了靶向性的破局之道,他指出,“政策的重点放在专注改善民生,改善企业营商环境,着眼于长期发展,培育企业长期发展的动力和能力。” 当下,“新基建”正成为拉动国内经济发展的新一轮驱动力。朱武祥表示,新基建将会进一步加强中国在互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等领域的优势。这也意味着中小企业面临的外部环境和依托的基础设施发生了重大变化。 百度搜索大数据显示,自“新基建”这一概念提出后,其搜索热度便始终处于高位。而百度此前发布的大数据报告也显示,在新基建的带动下,“传感器”“滤波器”“充电桩”“印刷电路板”等与新基建相关的配件产业的搜索热度均呈现上涨趋势。其中,“传感器”搜索热度涨幅最高,上涨119%,充分彰显出其中蕴含的结构性机会。 与新基建一起走俏的还有直播。受疫情影响,传统行业纷纷转战直播间,在直播中寻找新动力。“云看展”“云相声”“云赏花”“云音乐会”“健康直播间”“云游故宫”……多个行业在百度直播找到了新的增长点。 “大数据报告”也显示,品牌的极大丰富导致购物决策难度增加,驱动消费行为趋于社交及娱乐化。自2018年Q4以来,“头部带货网红”等与直播相关内容的搜索热度持续走高,直播正在飞入寻常百姓家,走向更广泛的受众,这也为中小企业的“疫”后发展也提供了非常好的机会。 百度赋能中小企业新商业模式 直播等新业态的出现,也给中小企业的数字化升级指出了更明确的路线和目标:加入大平台的生态闭环,中小企业获得的赋能效应将更为显著。 朱武祥指出,疫情后中小企业的发展需要从内部进行商业模式的创新,一方面要优化企业的业务活动构成,另一方面要优化与利益相关者的交易结构。如此一来,中小企业间将形成更灵活的分工,各自专注于擅长的环节和领域,以此提升效率,并分担风险。他强调,要实现这样的创新离不开数据科技和智能科技的支持。 王小鲁谈到大数据应用,他认为大数据能够直接反应人员流动、物流、线上商业服务、消费变动等准确的实时情况,弥补了传统统计方式的不足,还有大量丰富的信息等待开发。 朱蕾表示,受疫情影响,用户的生活方式、消费习惯,获取信息和服务的方式正在悄然发生重大转变,中小企业的营销场景与营销习惯也开始随之发生新变。精准的用户洞察是首要的。数据显示,对每一个搜索用户的所有点击行为细化分析之后,发现不同用户搜索同一品牌的目标是不一样的,有找知识和资讯,也有找产品和销售渠道。基于丰富的数据能力,百度希望帮助中小企业广告主洞察用户行为背后的意图。 朱蕾介绍,百度工具可以支撑企业营销的全链路转化分析,并且集成了VR、AR等能力。就效果而言,从发生购买前的目标用户捕捉到增加定向曝光,再到通过百家号、智能小程序和托管页促进留资和转化,百度可以帮助企业打通完整的营销闭环,不断沉淀优质用户。正是因此,百度推出的基木鱼平台,至今已有数十万中小企业使用。 报告指出,疫情加速了消费侧的转变,供给侧的企业需要适应变化并寻找机会。这种情况下,企业数字化升级的需求更加迫切,尤其是对中小企业而言,增强线上能力不仅是疫情后提升生存能力的必需,更是抢占先机的必需。以百度为代表的平台生态,正是广大中小企业在疫情后获得创新赋能、实现增长的新方向。(编辑 田冬)
防控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你最大的改变是什么?中国青年报此前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98%的受访者表示更加注重个人卫生。更勤洗手了、习惯戴口罩了、采用分餐制了、不吃“野味”了、游玩先预约了……多数受访者表示,疫情结束后仍会继续保持这些习惯。 习惯需要培养,养成好习惯不容易。多名专家和受访者表示,好习惯就要保持下去。此次抗疫中形成的公共卫生常识、生活和社交习惯,可上升为普适性的行为规范、凝聚成现代社会的治理智慧,并真正成为公民普遍遵从的生活方式和文明行为。 防疫要求成自觉行为 出门戴口罩、不聚集扎堆、社交距离保持1米、使用公筷公勺、回家勤洗手、注意消毒……防疫期间,这些原本是硬性的疫情防控要求,正在成为越来越多人的自觉行为和日常生活习惯。 【案例1】 如今,家住上海市的张女士养成了很多好习惯:勤洗手、外出必戴口罩、自带帆布袋、回家后马上换洗衣服、家里定期消毒、常通风等。每隔几天,她都会到附近一家超市采购。测完体温进店后,张女士会先到顾客较少的货架选购。“尽量不扎堆,能降低自身感染风险,也是对别人负责。” 【案例2】 在北京市朝阳大悦城(行情000031,诊股)一家餐饮店内,食客隔位而坐,餐具“公私”分明。“开始使用公筷、公勺时,有点不习惯,不过现在已经适应了,分着吃更安全。”在店内用餐的黄先生说。 黄先生介绍说,防疫期间,除了减少朋友聚餐,家里饭桌上还出现了公筷、公勺。“以前只有来客人时家里才会使用公筷公勺;经过这次疫情,家人吃饭时也会实行一菜一筷、一汤一勺。虽然麻烦点,但这种习惯会坚持下去。” 世界卫生组织研究表明,在影响健康的因素中,有60%与生活方式和行为有关。好的生活习惯和行为让人身心更健康。“因为疫情,人们更希望拥有好身体,养成好习惯让人学会珍惜当下的幸福。”华东交通大学心理素质教育研究院常务副院长舒曼表示,体验到好习惯带来的快乐,会让人产生激奋心理,增强自信心,从而强化下一次行为。在社会心理学中,这种心理现象被称为“习惯强化效应”。 不过,良好卫生习惯和生活方式的养成是一项长期工程,需持之以恒地坚持。 “可以通过多种宣传渠道,褒扬人们在防疫期间养成的好习惯,传播文明行为准则,明示不良行为的样态及后果,特别是要对公共空间里的文明行为规范进行宣传引导。”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教授陆益龙对记者说。 这些坏习惯正在扭转 滥食“野味”、拥挤排队甚至不排队、公共场所随地吐痰、打喷嚏不遮掩口鼻……防疫期间,这些不良习惯甚至陋习正逐渐扭转。 【案例1】 广东省深圳市市民潘先生对一些人吃“野味”的陋习完全不能理解。“野生动物吃啥长大的都不清楚,谁知道它们体内有多少病毒?人工科学饲养的动物更好,食品安全有保障。” “以前不时会有客人悄悄询问是否可以购买或者加工野鸡、蛇等‘野味’,今年自复工以来完全没有这种情况。”位于四川省遂宁市云盘路的桂苑生态农庄经营者张红军说,防疫期间,政府提出了拒食“野味”的倡议,大家都主动积极遵照执行。 【案例2】 5月初一个周末,在位于贵州省贵阳市的筑城广场上,不少市民或在树荫下休息,或在散步。市民陈女士轻咳一声,拿出纸巾,将痰吐在纸巾里包好后扔进垃圾桶。“随地吐痰是不文明行为,尤其是防疫期间容易传染病毒,更要注意个人卫生和环境卫生。” 陈女士说,如今社区、街上提示人们注意卫生的公益标语更多了,一些不文明行为大为减少。“现在大家坐公交车都会排队,而且相互留出一定距离;打喷嚏都会遮住口鼻,或者用衣袖捂住。” “要实现人们从不能吃、不敢吃到不愿吃‘野味’的转变,需从法治和道德等方面入手,多管齐下,把禁食‘野味’变为一种新伦理、新民俗。”北京林业大学生态法研究中心主任杨朝霞对记者表示。 杨朝霞建议,应一步修改现有法律法规,健全和完善禁食野生动物的制度规则和立法体系。可对野生动物进行类型化管理。对基于保护目的和野外种群恢复的人工繁育动物,必须禁食;对有繁育技术但还不稳定的人工繁育动物,要加强规范和监管,特别要加大对以养殖为名行非法猎捕、购买之实的“洗白”行为的打击和惩处;对繁育技术成熟、稳定的人工繁育动物,可按“农业动物”管理,能进入国家畜禽遗传资源目录的,由畜牧法进行调整。要加强道德建设,将滥食“野味”行为纳入社会诚信体系。 为防止一些陋习出现反复,陆益龙建议通过地方立法形式,加大对严重危害公共秩序和公共安全行为的行政处罚力度和处罚概率。 好习惯需要大力呵护 线上消费受追捧,到医院、景区、博物馆先预约,绿色出行更受重视……防疫期间,很多生活习惯、消费习惯更为普及,为新业态发展带来新机遇。 【案例1】 社区居民通过“微信群接龙”团购猪肉、手工馄饨、肉夹馍、凉皮等,并定时免费配送到小区,这是快餐企业西少爷的新探索。“这项业务已扩大到北京150个社区。”西少爷创始人孟兵对记者表示,下一步将联合企业推出半熟芝士、小龙虾等产品团购,让社区业务与居民产生更好互动。 湖北潜江的小龙虾、湖北秭归的脐橙、云南的沃柑、海南的凤梨、马来西亚的榴莲、卢旺达的辣酱……家住北京市朝阳区南太平庄北巷的李女士,如今习惯了在一家在线生鲜APP上下单,“最快半小时就送到小区门口,很方便。” 像李女士这样短时间内就习惯“云下单”的消费者不在少数。“疫情令生鲜市场渗透率加速进化。”盒马鲜生市场运营总经理胡秋根对记者表示,盒马将通过增开门店、加强基地直采和“盒马村”建设,让更多消费者爱上线上消费。 【案例2】 广东省广州市市民陈沁上周末提前预约了去海珠湖观鸟。陈沁说,海珠湖每天实时限流1000人。“游客少了,不仅游玩体验更舒适,鸟也不会因为人太多而不敢出来了。” “现在到我们医院看病,大多数患者会先在微信公众号上预约挂号、选择医生、自主缴费,这有利于患者分时段就诊,减少人群聚集。”四川省成都市郫都区人民医院院长彭陟燚介绍说,防疫期间,医院开通了官方微信公众号,大力推行非急诊预约挂号、预约检查,医患都点赞。 【案例3】 “找车存车都很方便,天气暖和了,骑行回家吹着微风,心情特别好!”湖北省武汉市民曹佳如今很少打的、坐公交,而是喜欢骑共享单车出行。 哈啰单车武汉区域主管杨龙对记者说:“疫情防控早期,共享单车是很多武汉人外出的重要交通工具,现在公共交通恢复了,大家绿色出行、安全出行的习惯还在延续。”按照规划,哈啰下一步将在全国持续迭代和升级两轮出行业务的服务模式和场景,分担城市公共交通压力。 “疫情加快了‘云买菜’、直播带货等新经济业态崛起,让人们的线上消费习惯更加固定,这与2003年SARS期间网购快速发展类似。”网经社电子商务研究中心主任曹磊对记者说。 曹磊表示,新经济业态的长远发展,需多方共同努力。政府监管部门既要给予扶持又要加强监管;电商平台要建立起一套有效运营体系,加强对商家、主播、货品质量、售后服务的管控。 “预约制反映了人们行为习惯和消费行为的转变,既保证了社会效益,又增强了经济效益,应给予大力关注和呵护。”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副教授魏翔对记者表示。 魏翔建议,为确保预约制持续下去,供给方需进行相应改进和调整,通过技术手段提前使消费者、游客更好获取相关信息及变动情况。还应对预约者进行有效激励,越早预约的能得到更优惠价格、更多服务、更好选项,未预约者将支付更高价格等。
目前正在推进“回A”的广州农商行是广东省最大的农村商业银行。作为一家从“桑基鱼塘”中走出的农村金融机构,广州农商行如何扎根当地,推动乡村振兴和地方经济发展?如何看待新冠肺炎疫情对银行业的影响?近日,广州农商行业务总监蔡惠然就这些问题接受了中国证券报记者的专访。 疫情带来挑战 中国证券报:本次疫情对商业银行经营带来了哪些挑战? 蔡惠然:疫情对实体经济活动产生了很大冲击,实体经济的震荡不可避免要传导至金融领域,对银行机构的经营和资产质量带来一定影响。而银行吸收存款成本相对刚性,因此银行的盈利空间预计将受到一定影响。 受疫情影响,企业和个人的存贷款情况分化明显。企业目前面临的困难主要是“复工不复产”,这类情况在外贸、餐饮、旅游等行业较突出,尤其是3月以来疫情在欧美各国陆续爆发,导致大量出口订单取消或无法收货,外贸出口类企业现金流普遍比较紧张。而在贷款需求方面,一季度个人消费性贷款、住房按揭贷款以及授信规模在1000万元以下的小微企业信贷业务需求同比明显下滑,贷款投放受到明显影响。疫情对银行资产质量的影响目前还没有完全显现。不过随着复工复产的推进,个人消费有望逐步恢复,而部分企业现金流紧张的状况有望得到缓解。 多举措暖企助农 中国证券报:广州农商行在促进企业和农户复工复产方面做了哪些工作? 蔡惠然:疫情爆发以来,广州农商行充分展现地方法人金融机构的社会责任担当,上下联动,积极响应,运用各项助力复工复产的金融政策,从五个方面积极发力,为企业和农户提供高效便捷的融资渠道,为企业复工和农业复产注入“金融活力”。 首先是充分利用央行政策性工具,为企业降低融资成本。广州农商行充分利用人民银行再贷款再贴现政策红利,全面下调了贷款定价,目前广州农商行利用支小再贷款政策发放给小微企业的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为4.47%,这一利率水平较2019年下降了25%以上,实体企业融资成本显著降低。 二是“一户一策”确保金融服务不断供。针对受到疫情影响暂时无法偿还贷款的企业和农户,广州农商行通过“线上+线下”的方式,主动深入拜访客户,及时了解各企业在疫情期间的经营发展困难和金融服务需求,确保在全力配合客户做好疫情防控的同时,进一步强化对相关企业的金融服务支持,在符合条件的前提下,对相关企业和个人逾期暂时不上报征信、不断贷。 三是通过线上业务确保金融服务第一时间送达。疫情期间,广州农商行大力发展线上业务,陆续开通线上申请、线上面签等服务,让企业和个人足不出户就能通过多种方式获得金融服务。 四是对重点扶助领域单列信贷计划,创新产品,加强考核。广州农商银行(港股01551)在短时间内各级联动全面摸查辖内企业客户防疫攻坚难点、痛点,单列百亿专项信贷资金并第一时间创新推出“援企战疫贷”系列产品,全面满足企业在疫情防控和疫后恢复期支付租金、员工工资及其他应急性融资需求。 五是给予重点疫情防控企业专项支持。对参与防疫物资生产的重点企业进一步降低贷款利率,最高不超过3.05%,有力地支持了企业的防疫物资生产。 截至4月底,广州农商行小微企业贷款投放规模同比增长50%,同时企业加权融资成本较去年同期下降10%-15%。 打造差异化服务模式 中国证券报:近年来,随着大行纷纷加大对小微企业信贷投入,竞争日趋激烈,广州农商行在探索地方中小型金融机构差异化发展方面有何心得? 蔡惠然:广州农商行近年来在小微业务上,从制度安排、产品创新等多个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在宏观层面要积极用好监管层的各项政策。近年来人民银行和银保监会做了大量工作,鼓励商业银行发放更多低资金成本信贷。广州农商行积极响应监管层相关政策。 在商业银行内部要有一套制度性安排。广州农商行近年来不断完善普惠金融专业体系建设,增强普惠与小微金融服务能力,目前在广州地区已成立33个普惠专业团队。一是深入市场,做实小微客户的金融服务;二是持续加强科技赋能;三是要回归本源,在监管允许的范围内,广州农商行今年对普惠和小微金融条线考核标准进行了一系列调整,从利润的单一指标拓展至规模、风险等多个维度,及时调整考核指挥棒,同时落实尽职免责制度,解除部分营销人员业务拓展的后顾之忧;四是加强团队管理,形成能够推动业务合规稳健发展的企业文化。
中新社记者 李纯 “脱贫攻坚是一场必须打赢打好的硬仗,是我们党向全国人民作出的庄严承诺。一诺千金。”历经数年努力,今年中国迎来脱贫攻坚决战之年。然而在冲锋号吹响之际遭遇新冠肺炎疫情,中国将怎样兑现承诺打赢打好这场硬仗,各界期待从今年的全国两会上找寻答案。 锚定贫中贫、困中困,啃下最难啃的“硬骨头” 经过多年努力,中国贫困人口从2012年年底的9899万人减到2019年年底的551万人,贫困发生率由10.2%降至0.6%,中国脱贫攻坚已取得决定性成就。但脱贫攻坚战不是轻轻松松一冲锋就能打赢的,从决定性成就到全面胜利,仍需攻坚克难。 从任务单上看,全国尚有52个贫困县未摘帽、2707个贫困村未出列、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未全部脱贫。总量虽不大,但都是贫中之贫、困中之困,是最难啃的“硬骨头”;已脱贫地区和人口中存在就业不够稳定等问题,返贫、致贫风险依然存在,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难度亦不容小觑。对此,中央有着清醒认识。今年3月6日,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座谈会在北京召开,中国最高领导人习近平在会上作出了非同寻常的动员和部署。这也是中共十八大以来脱贫攻坚方面最大规模的会议。 对于留下的“硬骨头”,习近平提出,要继续聚焦“三区三州”等深度贫困地区,落实脱贫攻坚方案,瞄准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狠抓政策落实,攻坚克难完成任务。对52个未摘帽贫困县和1113个贫困村实施挂牌督战。要巩固“两不愁三保障”成果,防止反弹。 近年来,政府工作报告连年将脱贫工作列为当年重点任务。在今年两会上,政府工作报告将如何锚定“最后的任务”,细化脱贫攻坚施政规划啃下“硬骨头”;代表委员们又将如何结合工作实际,为各地脱贫“路线图”的实施建言献策,都将事关最后攻坚的具体战术和成效。 答好疫情带来的“加试题” 2020年还剩下200多天,脱贫攻坚紧迫性不言自明。而受疫情影响,贫困劳动力外出务工受阻,贫困地区农产品滞销,农具农资运输不畅影响产业扶贫增收,易地搬迁配套等扶贫项目停工……这些无疑给脱贫攻坚之战出了一道难度不小的“加试题”。 在做好常态化防控前提下,中国如何统筹战疫战贫两个战场,把失去的时间追回来,这是时下脱贫工作中的最直接挑战。梳理发现,自今年2月以来,中国在防控疫情的同时,多次专门召开高层级扶贫会议作出动员和部署,应对变数。有评论认为,一系列动作显示,中国正在扶贫时间和扶贫质量上加快节奏,谋求以精准的政策“平衡术”,来抵消或降低疫情对脱贫工作的不利影响。 此背景下,中央明确提出各地要落实分区分级精准防控策略,疫情严重的地区,在重点搞好疫情防控的同时,可以创新工作方式,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脱贫攻坚。没有疫情或疫情较轻的地区,要集中精力加快推进脱贫攻坚。又如,中央还要求各地切实解决扶贫农畜牧产品滞销问题,组织好产销对接,开展消费扶贫行动,利用互联网拓宽销售渠道,多渠道解决农产品卖难问题。 在战疫的同时,各地也结合实际不断探索脱贫攻坚新路径。例如,疫情期间,不少基层官员为滞销农产品直播带货,开启消费扶贫的新模式。 驾驭时下“战贫+战疫”的复杂局面,最大可能对冲疫情对脱贫工作造成的影响,还需国家层面加强政策统筹、出台具体帮扶举措。两会期间,与会者料将为解好疫情“加试题”排兵布阵,为打赢决战出谋划策。 新起点,谋划脱贫摘帽后的新奋斗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今年是“十三五”规划的收官之年,承前启后,中国需要针对主要矛盾的变换,详细谋划全面脱贫之后的新奋斗征程。 持续推进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这是中央确定的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交汇和过渡时期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事实上,2019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就已提出,加强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统筹衔接。今年4月在陕西省考察时,习近平再次指出,接下来要做好乡村振兴这篇大文章,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等全面振兴。 分析认为,乡村振兴是脱贫攻坚的持续战略,是对全面脱贫攻坚成果的巩固和提升。因而如何把产业基础打牢,使欠发达地区彻底拔掉穷根,增强发展能力,释放乡村振兴的新功能,建立长短结合、标本兼治的体制机制是下一步的重点。在这方面,一些地方已有了有益探索。 国务院参事、友成企业家扶贫基金会副理事长汤敏认为,2020年后的中国扶贫将开启战略性变革,从解决绝对贫困转向缓解相对贫困,减少收入差距和社会不公平。从某种意义上讲,这比绝对贫困问题还难以解决。“中国要闯出一条新路来。” 站在新历史起点上,如何在时序和内容衔接上做好文章,接续推进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闯出一条新路”,应是今年全国两会的又一重点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