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6日,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开发者大会在国家会展中心举行。长三角生态绿色发展示范区执委会、两省一市、两区一县政府在现场签署六个重点合作项目。中国太保董事长孔庆伟应邀参加签约仪式,并与青浦区、吴江区、嘉善县人民政府共同签署了《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绿色保险战略合作协议》。 2019年以来,中国太保积极响应长三角一体化国家战略,围绕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总体方案和金融十六条意见,主动规划、大胆创新,努力发挥商业保险机制在一体化示范区绿色生态环境保护和社会综合治理方面的功能。 作为当天签署的一体化示范合作项目中唯一一个保险项目,此次中国太保与两区一县政府签署的绿色保险战略合作协议将着眼于四大领域合作:一是运用绿色保险共保服务机制推动生态环境区内通赔跨域治理;二是设立生态环保绿色基金加快绿色生态产融共建;三是开发金融保险创新联动机制助推示范区绿色产业转型;四是专设区域机构和创新实验室打造制度创新试验田。 据介绍,项目旨在通过示范区在生态绿色发展方面的协同示范优势,共同打造绿色金融示范区、生态产融共建区、综合金服创新区,进一步助力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 以本次战略签约为契机,中国太保将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词,与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紧密携手,努力下好一体化发展先手棋、当好改革排头兵,并与区内金融机构、高科技企业、高校研究院所共同发挥优势资源,贡献各界智慧,建立联合创新机制,展现开放生态,在服务长三角一体化国家战略中彰显太保能级。 近年来,立足“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人民群众美好生活、生态环境共保联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创新保险产品供给”五大领域,中国太保在助力长三角一体化战略中始终注重履行社会责任,坚持把绿色金融、绿色保险、可持续发展原则放在首位。 在绿色保险发展方面,仅2020年上半年中国太保在长三角地区包括环境污染责任险在内的保险保障金额已达57亿元。 在绿色金融创新方面,2019年中国太保参与投资“长三角协同优势产业基金”,聚焦生物技术、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兴产业,打造优势产业集群;投资注册太平洋-上海城投环保金服股权投资计划,致力于满足长三角区域环境污染治理需求。 在加快绿色可持续发展方面,中国太保通过成本保险、产量保险、收入保险等产品帮助农民抵御自然灾害和市场等风险,提升农民收入,推动农业产业升级,扩大农村大病保险覆盖面。目前已在长三角地区开展基本医疗经办、大病保险、长护保险、医保补充等医保业务共计73个项目,覆盖5429万参保人,年基金管理规模108亿元,累计赔付金额33.9亿元,赔付人数88.6万人;农产品保障覆盖种植业、养殖业、林业、指数保险等多个领域,提供总保额逾300亿元的风险保障。
随着“健康中国”上升为国家战略,大健康时代呼啸而来,而保险业则是其中极为重要的参与者。 作为大健康产业的生力军,中国太保近日制定了《2020-2025年的大健康发展规划》,并在8月24日举行的2020年中期业绩发布会上首次对外披露了中国太保这一未来5年大健康布局的“顶层设计”。 这份在太保内部被称为“1243”战略的产业规划,勾画了中国太保在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大健康行业中的发展蓝图,明确其行业发展定位为国内领先的健康保障综合服务提供商,并将借助三大优势及市场化机制,使得大健康产业布局成为中国太保未来的新增长极。 新五年大健康蓝图 “健康中国”的国家战略下,保险业在大健康行业发展空间巨大。 2020年1月,银保监会等13部委联合发布《关于促进社会服务领域商业保险发展的意见》,要求扩大商业健康保险供给,减少制约健康险发展的障碍。力争到2025年,健康险市场规模超过2万亿元。另外,国家针对互联网医疗、网络销售药品等的一系列松绑政策,也都为商业保险公司为客户提供医疗健康服务释放了想象空间。 不过,目前的商业健康险市场也存在着几大弊端。中国太保副总裁、董事会秘书马欣在业绩发布会上表示,品质管理承压、产品同质单一、健康管理服务缺失是目前大健康市场存在的三大问题。 “这个市场空间巨大,可以给我们保险公司带来无限想象。同时也存在突出的问题,亟需在供给端做出新的突破。谁能真正解决这些问题,谁就能把握住巨大的发展空间。”马欣表示。 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太保近日制定了《2020-2025年的大健康发展规划》,并已获得董事会的通过,在太保内部被称为“1243”战略。 这里的“1243”,具体是指围绕个人、团体、政府3大客群,创建产品、服务、营运、风控4大中台能力,建立大数据和健康产业投资基金2大资源保障,通过1个健康险发展专业委员会做好组织管理。 “我们的发展目标是国内领先的健康保障综合服务供应商。具体而言,是要通过‘保险+服务’布局,形成健康管理生态圈;通过大数据采集、分析和应用管理有效支撑产品设计和风控等环节,形成大数据能力;形成医疗健康及大数据人才的数量和质量优势。”马欣说。 而实施“1243”战略的路径则需要发挥中国太保的三大优势和市场化机制。 这三大优势分别是:发挥1.41亿深厚客户资源的集团整体优势,在全集团客户中持续提升健康保险和健康服务的渗透率;通过产品和服务创新,整合“医、药、险”的打通,发挥商保支付的整合优势;通过设立健康产业投资基金,在医疗服务、医疗科技、医药器械和健康管理领域进行轻重结合的广泛投资,形成病前健康管理、病中医疗服务和病后康复护理的产业布局,发挥保险长期资金的优势。 同时,市场化机制建设是大健康发展的关键,也是各项专业能力建设的基础。在中国太保大健康布局的市场化机制中,蕴含着“资源、人才和科技”三大关键词,力争通过整合医疗、科技、资本等多方资源,共建共享,做大格局;通过市场化机制,引进医疗、科技等多方人才;用科技改变服务方式,形成差异化的竞争优势。 深耕大健康领域 事实上,作为一家拥有保险全牌照的行业头部企业,近年来,中国太保凭借医养、健康方面的优势,正一步一个脚印,蓄力深耕大健康领域。 例如在政保合作方面,中国太保寿险围绕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建设,积极参与基本医疗保险经办、大病保险、补充医保、长期护理保险等政保合作业务,以“保险+管理式医疗+健康服务”为主要路径,整合内外部优质资源,构建全方位、全场景、全覆盖的“健康态”保险服务生态圈,提供全生命周期的风险保障和健康管理服务。 截至2020年6月底,中国太保寿险政府医保业务覆盖政府客户共计224个,在办各类医保合作项目245个,覆盖24个省/自治区/直辖市、90个地市、446个县区,服务参保人1.15亿人。 又如,作为中国太保旗下专业健康险公司,太保安联健康险升级推出“以客户为中心、以数据为驱动、以科技赋能服务”的健康管理2.0模式,通过运营团队建设结合供应商管理的方式,实现覆盖全国的服务网络。 截至2020年6月30日,健康险公司住院垫付、院后服务及就医协助覆盖全国378个城市,3500余家公立医院,体检及齿科服务覆盖全国285个城市,1700多家机构门店,签约主任医师达800余位,健康服务供应商超过130家。 另外,太保的医养品牌“太保家园”也正在全国布局中,陆续在成都、杭州、上海、南京、大理等地落地。基于其高品质医养服务,中国太保推出的“保险产品+养老社区+养老服务”综合解决方案赢得社会的广泛认可,截至今年上半年,中国太保家园入住资格函累计发放已超过1万份。
中国太保昨日举行线上2020年中期业绩发布会。在被问及在大健康产业上的布局规划时,中国太保集团副总裁、董事会秘书马欣透露,近期,集团董事会已经通过了未来五年中国太保的大健康发展战略规划,简称“1243”战略。 “1243”战略,是指围绕个人、团体、政府3大客群,创建产品、服务、营运、风控4大中台能力,建立大数据和健康产业投资基金2大资源保障,通过1个健康险发展专业委员会做好组织管理。“我们的发展目标是国内领先的健康保障综合服务供应商。”马欣表示。 制定五年大健康发展规划的由来 马欣表示,之所以专门就大健康发展定制五年战略规划,主要是这个产业发展空间巨大。 一是,从国家战略层面来看,十三五规划将“健康中国”上升为国家战略,提出到2030年,商业健康险赔付支出在卫生总费用中的占比要显著提高。2018年这项占比仅为3%,而欧洲发达国家如德国、法国的商保赔付支出占比都在10%以上。相比之下,我国的商保赔付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二是,银保监会在今年1月发布的《关于促进社会服务领域商业保险发展的意见》中明确提出,力争到2025年,健康险市场规模超过2万亿元。2019年,保险行业健康险保费收入7066亿元,按此目标测算,未来五年健康险业务年复合增速近19%。从政策上来说,也为商业健康险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 三是,近年来,国家相关部门出台这一系列政策,都为商业保险公司为客户提供医疗健康服务释放了想象空间。其中,《关于完善“互联网”医疗服务价格和医保支付政策的指导意见》把互联网医疗纳入医保支付;《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使医生“多点执业”合法化;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承认网络销售药品的合法性。 与此同时,医疗健康产业也存在较多痛点,亟需引入更多优质资本。马欣指出,目前医疗健康产业主要存在三个突出问题。 一是,品质管理承压,保险公司、医疗机构、客户三方没找到利益的交集,没有形成利益共享机制,甚至存在利益冲突。 二是,产品同质单一,容易形成价格竞争,而不是服务竞争,客户多元化的需求没有得到有效满足。 三是,健康管理服务缺失,例如我国“高血压+糖尿病”群体大概有近4亿人规模,其中的健康管理服务商机不言而喻,但目前针对慢病的保险产品和服务几乎找不到。 “因此,这个市场空间巨大,可以给我们保险公司带来无限想象。同时,针对突出的问题,亟需在供给端做出新的突破。谁能真正解决这些问题,谁就能把握住巨大的发展空间。”马欣表示。 “1243”战略有哪些内涵? 中国太保的“1243”战略究竟包含了哪些内容?如何落地? 马欣介绍说,首先,集团董事会已经通过了未来五年的大健康发展战略规划,这意味着已经完成了顶层设计。“我们的发展目标是国内领先的健康保障综合服务供应商,主要目标是通过‘保险+服务’布局,形成健康管理生态圈;通过大数据采集、分析和应用管理有效支撑产品设计和风控等环节,形成大数据能力;形成医疗健康及大数据人才的数量和质量优势。” 其次,在落实“1243”战略的过程中,中国太保将发挥三大优势。 一是发挥集团整体优势,这是太保的“基本面”。“我们有1.41亿客户,客户资源深厚。产险公司参与多项政保业务,在服务政府客户方面积累了深厚经验;寿险公司为众多个人客户提供保险保障和服务;健康险公司已初步建立起专业的产品和服务能力。在大健康布局中,我们要发挥集团整体优势,在全集团客户中持续提升健康保险和健康服务的渗透率。”马欣表示。 二是发挥商保支付整合优势,这是太保的“增长点”。通过产品和服务创新,整合“医、药、险”的打通,针对健康、慢病、特定客群形成定制化的健康管理服务,为客户提供一站式的医疗健康解决方案,全面提升客户体验。 三是发挥保险长期资金优势,这是太保的“护城河”。通过设立健康产业投资基金,在医疗服务、医疗科技、医药器械和健康管理领域进行轻重结合的广泛投资,形成病前健康管理、病中医疗服务和病后康复护理的产业布局。 同时,充分运用市场化机制。马欣认为,市场化机制建设是大健康发展的关键,也是各项专业能力建设的基础。这当中有三大关键词:资源、人才和科技。具体来看,整合医疗、科技、资本等多方力量,共建共享,做大格局;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通过市场化机制,引进医疗、科技等多方人才;用科技改变服务方式,形成差异化的竞争优势。 “总而言之,我们一定会一步一个脚印,以创新进取的体制机制、稳扎稳打的推进力度,让大健康产业布局成为中国太保未来的新增长极。”马欣说。
疫情影响叠加转型阵痛,今年上半年太保寿险的新业务价值、营销员队伍数量和人均产能全面下滑。 在8月24日傍晚召开的中国太保上半年业绩发布会上,寿险的转型进程也成为了焦点所在。太保寿险总经理潘艳红表示,寿险代理人“三支关键队伍”的打造仍在根据公司顶层设计有序推进,目前队伍状态已有提升。同时,根据转型情况,太保寿险也会全面升级作为代理人核心管理办法的“基本法”。 营销员转型尚在路上 从中国太保8月23日发布的半年报来看,上半年寿险多项指标承压。具体而言,上半年新业务价值112.28 亿元,同比减少24.8%;新业务价值率37.0%,同比下降2.0个百分点。这背后是人力队伍数量和人均产能的双降。其中,太保寿险月均保险营销员从去年同期的79.6万名下降至76.6万名,每月人均首年保险业务收入同比下降28.9%。 “今年上半年寿险有些数字不太漂亮,我比你们还着急,但是急也没用,还是要打好基础,特别是把队伍建设牢牢抓在手上,政策打磨要更加精细。‘人头时代’已转换到专业服务时代,管理层将秉持价值为上,客观地、充分地去观察、培育新的价值增长动能。”中国太保董事长孔庆伟在业绩发布会上说。 事实上,从去年开始,太保寿险就随着集团的转型2.0进入了改革周期,提出要打造核心人力、顶尖绩优、新生代三支关键队伍。 潘艳红表示,目前三支关键队伍的招募标准、系统支持、招募之后的整体培训等方面都在有序推进。 据她介绍,中国太保队伍的发展策略包含“横向扩面,纵向提质”两方面,横向需要保持队伍正常增长态势,但是需要有质量的增长,包括队伍入口关把控、增员后的培训、基础管理等方面需同步配套跟上。纵向则要进行队伍升级,进行全流程体系性的打造。 “从上半年的实际情况来看,可以看出二季度三支队伍的状态比一季度环比有明显好转,7~8月又有进一步提升。随着很多工作的落地实施,会见到更大的成效。”潘艳红称。 近日,平安人寿调整了其《个险寿险业务人员基本管理办法》(业内通常将代理人的核心管理办法称为“基本法”),而同样在进行寿险改革的太保寿险是否也会调整其“基本法”? 在业绩发布会上,潘艳红回应称,从去年到今年太保寿险一直在研究“基本法”,将结合三支关键队伍改革的思路和方向,对“基本法”进行全面升级。 车险综改下,预判综合成本率在短期将明显上升 相对于寿险,上半年太保产险业务取得了不错的业绩,尤其是车险业务的综合成本率在收入上升4%的情况下,同比下降了0.6个百分点至97.8%。 不过,从7月发布的车险综合改革征求意见稿来看,业内普遍认为,车险综合改革在正式实施后对财险公司的影响将在短期内显现。 太保产险董事长顾越在业绩发布会上表示,车险综合改革主要目的是以保护消费者权益为目标,所以整体核心内容就是“降价、增保、提质”,交强险和商业险将同步改革,并且全国同步实施。 “在车险综合改革的降价和增加保障的基础上,预计未来辆均保费会明显下降,赔付也将有所上升,同时这次征求意见稿中要求增提保费不足准备金,这些对车险的综合成本率和经营都会带来明显影响,我们预判综合成本率会在短期明显上升。” 顾越分析称。他表示,太保产险为应对车险综合改革带来的影响,将加快客户经营转型步伐,同时深化渠道协同,并增强资源优化配置结构,提高集约化营运能力。
记者获悉,作为大健康产业的生力军,中国太保日前制定了《2020-2025年的大健康发展规划》,确定了未来五年的大健康产业发展规划,明确发展定位为国内领先的健康保障综合服务提供商,发展目标具体包括:产业链布局基本完备,打造覆盖客户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生态圈,客户体验行业领先;建立大数据采集、分析和应用以及安全管理的体系,有效支撑产品设计、业务发展和风险管控等环节;重点聚焦健康管理、医疗和大数据领域人才的建设,形成专业人才质量和数量的市场优势。 作为一家拥有深厚的客户资源、强大的销售渠道和网络的综合性保险集团,中国太保目前已经拥有专业健康险公司,在参与社会公共医疗保障体系,从事各类政保业务方面积累了深厚的经验。中国太保方面表示,未来要立足于这些优势,加快提升健康服务在集团整体客户中的渗透率。 面向未来,中国太保表示,将积极构建三个平台:一是改造专业健康险公司,引入新的基因,在历史基础上实现专业化经营能力的新突破,尤其要提升产品创新、健康服务融合、智慧营运、风险控制四项中台能力,以及线上化发展能力。 二是建立互联网医疗平台,在与客户高频服务的医疗领域打造自建平台,跟名医名院形成紧密的协作,包括建立医生管理平台、医联体建设中心、医疗产品开发中心、商保服务开放中心等等,打通“医、药、险”,形成线上线下健康管理服务能力。 三是建立健康产业投资基金,立足高起点、创新性和成长性,打造健康产业的集中投资管理平台,与头部机构形成合作,通过母基金、子基金的工作机制,围绕医疗服务、医疗科技、医药器械、健康管理四大领域,进一步完善健康产业生态布局,赋能保险主业。 事实上,作为一家拥有保险全牌照的行业头部企业,近年来,中国太保凭借医养、健康方面的优势,正一步一个脚印,蓄力深耕大健康领域。主要体现在:因地制宜,构建政保合作生态圈;精准定位,“保险+健康管理”融合发展;三位一体,太保家园全国布局加速落地。
继2018年首次在业内提出“颐养、乐养、康养”三位一体的养老产品线布局策略之后,经过两年多的探索,中国太保在养老模式上又推出了“一城双园”的创新举措——即在同一城市的近郊布局面向活力自理老人颐养业态,在市区内则布局面向失能失智老人康养业态,从而为“55岁至99岁+”的老人提供全龄覆盖的养老照护服务。 8月中旬,中国太保在上海的首个大型颐养社区项目——太保家园·上海东滩国际颐养中心项目正式动工开建。紧接着,中国太保寿险与上海市普陀区规划和自然资源局签署完成土地出让合同,同时为推进项目建设而专门成立的太保康养(上海)实业发展有限公司成功设立,标志着太保家园·上海普陀国际康养社区项目正式落地。 根据2019年上海市老年人口和老龄事业监测统计信息,2019年底上海市户籍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518.12万人,其中60-69岁的低龄老人近300万,70-79岁的中龄老人约140万,80岁及以上高龄老人逾80万人。 中国太保设计的“一城双园”解决方案,正是为了同时满足上述三类长者的差异化养老服务需求,即低龄长者可在太保家园东滩颐养中心短期居住,在领略生态岛自然人文风情、享受星级酒店式服务的同时,充分调理身心,为“优雅老去”做好准备;中龄自理长者可在东滩颐养中心长期居住,接受中西合璧、国际标准的养老照护服务,在“长寿之乡”颐养天年;高龄失能长者可经太保家园内部通道转介到普陀康养社区,接受医养结合的专业照护服务,并方便亲属就近探视。 作为扎根上海的国有企业,中国太保敏感把握市场脉搏,为“大城养老”贡献“一城双园”解决方案,以“责任、智慧、温度”的太保服务为背书,让长者在熟悉的环境中优雅老去。 近年来,中国太保深入推进战略转型2.0,持续发力打造保险+健康管理、养老服务的第二增长曲线,“保险产品+养老社区+养老服务”综合解决方案在国内首创“颐养、乐养、康养”三大产品线赢得社会的广泛认可,太保家园入住资格函累计发放已超过1万份,后续还将快速增长。 下一步,中国太保寿险及旗下养老投资公司将在其他条件合适的城市探索完善“一城双园”的全新模式,通过年金险、长护险和重疾险对接养老社区部分费用,将有效提高客户入住高端养老社区的支付能力,发挥“1+1>2”的协同作用。
8月20日,中国太保在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县德吉滩举行“三江源生态公益林”落成揭碑仪式,启动金融系统企业首个三江源生态建设项目。中国太保未来将继续在精准扶贫、生态保护等各领域与青海省展开广泛合作,共同创造更大的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 为了将三江源生态公益林建成生态发展、绿色经济、民族团结之林,中国太保11万员工在短短3周时间自发踊跃捐款逾1900万元,成为建司以来参与面最广、员工基础最扎实、影响最深远的社会责任活动,生动表达了发源于黄浦江畔的中国太保反哺三江源头的连绵情义。 为将公益林打造成沪青对口支援的一张闪亮“名片”,项目特邀上海园林集团作为设计单位全程参与建设,通过融入上海元素和及太保特色,科学规划、合理配置树种。公益林园区内,目前共植树5万多株,树苗的成活率达到了95%。一次成景、千亩成林,“三江源生态公益林”开创了高原地区园林式绿化造林的先河。 “今年疫情期间,我们在家门口就能就业,最关键的是我们还学会了园林手艺,能为家乡的美化绿化作出自己的贡献。”当地建档立卡户旦增尼玛难掩激动。 中国太保集团总裁傅帆表示,生态公益林不仅是三江源生态保护建设和模式的创新,更是中国太保积极服务国家战略的一种体现,无论是这片生态林背后所实际创造的绿色财富,还是由此为当地护林人员创造工作机会、实现就业扶贫,中国太保都希望通过这个项目积极探索聚集全社会的力量推动三江源生态保护和精准扶贫的新路径和宝贵经验。 2020年5月,中国太保集团凭借三江源生态公益林项目,荣获由青海省委省政府颁发的“青海省国土绿化特别贡献奖”。在公益林现场,中国太保还特别规划了种养互动区域,未来将开展一系列公益实践活动,有望打造成为人人参与生态治理、人人参与脱贫攻坚的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