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泰电器上市10年间,我们从埋头干实业,到慢慢听懂了资本市场的语言,入了资本市场的‘门’。”12月23日,正泰电器董事长兼总裁南存辉回忆上市历程时感慨道。 疫情防控期间,正泰电器通过了“压力测试”。今年前三季度,正泰电器实现营收232.47亿元,同比增长3.43%;归母净利30.48亿元,同比增长6.42%;基本每股收益1.42元。 若将时间轴拉长至10年,正泰电器的财务数据更是出彩——公司营收年复合增长率近20%,归母净利润年复合增长率近22%,净资产收益率保持在15%以上,累计盈利达220亿元,分红总额超100亿元。 营收规模扩大的同时,正泰电器的盈利能力日益强化。以销售毛利率为例,今年前三季度,公司销售毛利率达32.15%,同比提升2.74个百分点,创下近4年来新高。这是正泰高附加值产品占比持续提升的结果,更是公司持续强化研发、管理变革提升等综合内生力作用的结果。 难能可贵的是,正泰电器海外业务仍在持续增长,全球化产业链拓宽加深织密。“正泰的全球化战略会一以贯之地推进,我们会加大力度,抓住全球替代的巨大市场空间。”南存辉表示,上市后,正泰电器加快了投资并购步伐,从收购新加坡拥有50多年历史的日光电气,到现在深度布局“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正泰具备了全球化的研发、营销及服务能力,体现了强大的竞争优势。 站在上市10年的路口,蓄势之后的正泰电器如何再出发?“高科技、轻资产、强服务、平台化。”南存辉给出了12字的战略密钥。正泰电器将联动上下游企业打造开放式创新生态系统,加速供应链协同发展。以正泰的工业物联网为例,依托正泰工业物联网PaaS平台资源,推广低成本、模块化设备和系统,降低中小企业数字化门槛,带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开展工业互联网基础性改造。 唯一不变的是变。南存辉表示,围绕制造业,正泰正在推进营销变革,着力培育智能制造产业化能力,引领产业链核心供应商协同发展。围绕新能源、智慧能效等领域,正泰积极开展新业态、新模式的创新探索,为新能源行业数字转型智能化升级赋能。 目前,正泰电器形成了覆盖“发电、储电、配电、售电、用电”等环节的电力全产业链竞争优势,拥有智能电气、绿色能源、智能家居、工控自动化四大产业板块。绿色能源方面,正泰电器构建了完整链条,是光伏业内最具特色的企业之一。尤其是户用光伏,已在全国累计安装超30万户,市场占有率超30%。 南存辉认为,从政策角度看,正泰电器迎来两个重大的历史性机遇:一是数字化赋能工业,给行业带来了一个新技术变革的发展机遇;二是随着中国碳达峰、碳中和承诺的持续推进,以及全球性能源革命的驱动,光伏等清洁能源已到全球性能源替代的时代。 “机会太多了!正泰团队现在热火朝天,抢抓机遇,迎接新的挑战、新的机遇。”南存辉说。
A股是一个政策市,这一点谁都不能否认,未来股市的主线和热点在哪里?是继续炒作白酒、周期股还是科技股? 白酒股尤其是高端白酒股得益于中国固有的经济氛围和人情世故,成为了绩优股,股价涨不停,但是也遭遇市场很多质疑,实际上白酒股成长性是不错,但炒到今天,泡沫也是存在的,之所以主力资金热衷抱团,在于市场的不确定性太多,持有白酒股可以获得相对确定性收益,加上机构抱团,也需要拉高或者稳定股价,保持基金净值的稳定和上涨。 但是从整个国家战略来看,炒作高端白酒并不是全部,美国从来没有对中国白酒受三到四,而是对中国的高科技发展耿耿于怀,以国家安全名义打压以华为为代表的5G、以中芯国际(行情688981,诊股)为代表的芯片技术,从来没有说要打压中国白酒业,美国打压华为带来荣耀手机的出售,打压中国芯片技术带来中国企业难以得到关键配件和芯片代加工技术。 因此解决卡脖子技术成为高层、科技界、产业界的共识,最近会议指出“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增强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从宏观政策看,是有远见的,后续也会有一些具体行业振兴和扶持政策出台,资本市场作为一个敏感的政策反应点,会对市场的热点切换有一个刺激作用。最近某家媒体的评论很值得关注:“互联网巨头拥有雄厚的财力、大量的数据资源、领先的数字技术,人们期待巨头们不仅能在商业模式上进行创新,更能承担起推进科技创新的责任……依靠硬核科技,让企业站上价值链顶端。”,这是一种很委婉的批评,我国科技互联网企业热衷烧钱进行模式创新,而不是立足高技术创新研发,从共享经济的一地鸡毛,到最近的烧钱补贴社区团购,都是缺少技术创新的。从这个角度看,未来电子支付和互联网估值会受到一些影响。 虽然现在是全球产业链时代,一个国家不可能穷尽所有产业链的关键配件关键技术,但是一个国家太多的关键技术和关键配件卡在别人手里,也是有很大风险的,像华为,离开美国的芯片技术,就出现了找不到替代品的尬尴,因此高层也意识到产业链掌控在别人手里是一种危机,早在四月份就提出了“保产业链供应稳定”,此后又提出了“要提高产业链供应稳定和竞争力”,新近的“增强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说明化解产业链风险成为经济关键,稳定产业链尤其是卡脖子产业链供应,已经成为化解经济问题的一个当务之急,就目前来看,产业链的关键是芯片,2019年中国进口芯片的金额为3040亿美元,较2018年减少了80亿美元,同比减少了2.6%,芯片进口数量已经超过石油,这还是美国禁止出口的情况下发生的。芯片产业链很长,从材料、设备、刻蚀、封装、测试、加工、软件技术等,我国依赖进口的主要是光刻机、原材料等。 上半年芯片半导体、自主操作系统、软件信息和元器件曾经有过一波大行情,出现过很多的牛股,但是因为股价上涨过快,出现了明显的泡沫,加上央行收紧货币政策,新股急剧扩容,高估值面临巨大压力,不少个股泡沫被刺破,出现了明显的调整,现在要说泡沫被彻底出清,恐怕为时过早,创业板和科创板市盈率依然接近60-70倍,但是在政策的呵护下,泡沫的出清不会一蹴而就,会有一个反复的过程,科技股短线面临政策利好,加上白酒股周期股出现调整,科技股面临短线反弹,但反弹以后还会出现调整。 现在科技股最大风险是注册制带来的新股批量上市对投资价值的稀释,以及市场存量资金不足带来的估值整体性下移,因此操作上我个人认为需要做好波段操作,不适宜过度的贪婪。 就整个市场而言,新股供应节奏太快,新增资金可能无法匹配新增流通筹码,未来走势依然不乐观,科技股更多的是短线的机会,而不是中长线的机会。 注册制是支持科技创新,可是现在注册制成为了降低上市门槛,让更多企业上市,这种改革恐怕有值得商讨的地方。注册制应该立足于优化资源配置和财富管理功能的发挥。
新华网北京7月12日电(王蓓蓓)7月11日晚上七点半,新华网与中国财富管理50人论坛联合推出的投资者教育公益节目《国民财富大讲堂》第二十七期播出。瑞银董事总经理、首席中国经济学家汪涛围绕“后疫情时代产业链和消费行为的转变”这个主题进行了精彩解读。 该节目在新华网、新华网客户端、新浪、腾讯、百度和哔哩哔哩等平台播出。数据显示,当日观看直播的网友超过302万,受到很多业内人士及金融机构的广泛关注。 贸易摩擦和疫情助推全球产业链重构 2020年是非常特殊的一年,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不仅对中国经济带来影响,也对全球经济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疫情之后,全球产业链将如何重构?消费者的消费行为又将有哪些变化? 汪涛表示:“今年在疫情的影响下,很多行业受到重创,全球产业链也在变化和重构中。过去二十年我国经济不断融入全球产业链,而疫情料加快中国经济的转型。” 自从2000年加入WTO之后,中国与全球产业链的融合出现迅猛增长,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全球产业链则开始出现重构,主要是由于全球的需求局面出现变化以及一些企业开始寻求更低成本的生产,受其影响中国经济也在发生一些结构性的变化。20年前中国对外出口的商品主要以服装、鞋帽和玩具等日常消费品为主,而如今中间产品和资本品所占的出口比重在大幅提升。 在汪涛看来,全球产品链是相互依赖的,中国也早已深度融入其中。近年来,由于受中美贸易摩擦和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我国的经济结构转型则呈现加速态势,外资企业和内资企业都是产业重构的主力。 瑞银针对企业的调研显示,由于国内劳动力成本、土地成本上升等因素的影响,近年来部分出口企业开始将一部分产能向东南亚为主要目的地的海外转移,产业链重构的趋势已经显现。与此同时,中国经济的结构也在孕育着变化,过去十来年工业和制造业占整个GDP的比重在逐步下降,而以服务业为代表的第三产业在大幅上升,也吸引着大量的人口和就业。 中国产业链呈现较强韧性 虽然很多企业对产业链外迁已经有计划,但是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出于对重构产业链的考量,计划和行动两者之间仍有差距。汪涛称据瑞银调研显示,对于很多计划外迁的企业来说,目的地所在国的政策不确定性、劳动力成本、汇率波动以及是否拥有大量的技术性劳动力都是企业最为关心的问题。 另外,瑞银调研还显示疫情之后,很多国家可能会考虑到产业链安全的问题,更倾向于将医疗设备以及医药产品等产业迁回本国,未来全球产业链或将会呈现区域化的变化。不过,就当前形势来看,中国在疫情防控方面态势向好,经济复苏进程的不断加快,整体产业链也显示出较强的韧性。 汪涛表示,瑞银在调研中还发现很多行业的外企并没有迁出中国的打算,主要是由于他们的产品定位和市场都在中国,而中国巨大的市场潜力也吸引着很多产业链聚集。具体来看,伴随着近年来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消费市场需求大幅增长,以乘用车市场为例,20年前中国整体汽车市场需求非常小,而如今每年汽车销售达到2000多万辆,已经超越欧美等发达国家,未来市场前景也依然看好。 因此,虽然受贸易摩擦和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部分产业链有外迁趋势,但是中国巨大的市场和发展潜力也在吸引了众多行业和企业聚集,未来随着中国市场的加大对外开放,相信可能会受到有更多产业的青睐。 数字化提速 疫情对消费行为带来长期影响 今年以来,新冠肺炎疫情对很多行业产生冲击,消费者行为和习惯也在发生着变化。瑞银调研显示,其中最明显的就是数字化趋势加快,线上消费增长快于线下,与此同时消费者也更加关注医疗保健、教育、在线办公等,这也将对未来很多行业的发展有长远影响。 调研还显示,受疫情冲击,消费正呈现深度下调之后明显反弹的趋势,疫情也对很多人的就业和收入预期均产生了影响。消费者减少了外出就餐、旅行、看电影等线下娱乐方面的支出,而在满足基本生活需求后,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开始把钱投向运动健康、教育等。在出行方面,受疫情影响,出境游受冲击非常大,不过在国内高端产品及奢侈品消费却出现反弹,海南离岛免税消费也逆势上扬,这都对境内消费的增长起到了明显的拉动作用。 汪涛表示,疫情使得消费市场产生很多变化,值得注意的是,虽然大多数消费者对未来一段时间的消费行为持相对保守的态度,并表示计划增加储蓄,但是消费升级这个主题方向并没有改变,有超过七成的调研对象称愿意花更多的钱购买更好的产品,还有很多人表示未来会更加注重在提升自己能力方面进行投资。 另外,她还称,伴随着消费者行为的变化,数字化提速的趋势明显加快,电商销售所占的比重可能会不断增加,这也为未来的生活场景提供更多可能。而从长期来看,此次疫情给人们的生活和消费习惯带来的改变将是深远的,其也将影响全球产业链的重组格局,不过中国巨大的市场需求不容小觑,这对国际贸易等很多行业来说是挑战也是机遇。 《国民财富大讲堂》是由中国财富管理50人论坛与新华网联合推出的投资者教育公益云课堂。节目每周两期,在新华网、新华网客户端、新浪、腾讯、百度、哔哩哔哩等平台同步播出。该节目立足高端,先后邀请了管涛、刘国恩、邢自强、金李、陈道富、刘元春、李迅雷、鲁政委、田轩、霍华德·马克斯、聂庆平、陆挺、刘尚希、祝宝良、甘犁、陈兴动、周延礼、唐涯、王忠民、高善文、鞠建东、刘守英、张铮、黄益平、连平、朱海斌、汪涛等国内顶尖经济界大咖,为广大观众解读疫情下的经济走向和财富管理,深受专业观众追捧。播出至今,已经成为经济界和金融界最受关注的节目之一。节目也得到了监管部门及相关金融机构的高度评价。
为精准服务供应链产业链完整稳定,促进经济良性循环和优化布局,近日,人民银行等部门出台了《关于规范发展供应链金融支持供应链产业链稳定循环和优化升级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了23条政策要求和措施,稳步推进供应链金融规范发展和创新。 在中国银行研究院博士后李义举看来,中小企业由于信用低、抵押品缺乏,在供应链金融模式下,金融机构可以基于企业之间的交易关系,采用产业链核心企业的授信额度或应收账款作为担保,向产业链中的中小企业提供融资,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保证中小企业现金流稳定。 “供应链金融创新对于稳定供应链核心企业、稳定产业链组织结构以及通过金融更好地发挥信用功能,积极服务和作用于供应链产业链,可以起到‘四两拨千斤’效果。”江财九银票据研究院执行院长兼学术委员会主任肖小和说。 提高中小企业融资可得性 在实践中,供应链中的核心企业往往利用其主导地位,拖欠上下游中小企业的货款,造成供应链运行和流通不畅。供应链金融的出现为这些问题提供了解决方案。 具体来看,供应链金融运用金融科技汇集产业链动态信息,可以更全面评估中小企业的还款能力,缓解信息不对称,并通过对货物及贸易回款的监控及封闭运作,进行更有效的风控,增强金融机构对中小企业信用风险的评估和管控能力,提高中小企业融资可得性,对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具有重要意义。 为缓解疫情给中小企业带来的资金压力,6月1日,人民银行等部门发布《关于进一步强化中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的指导意见》提出,要推动全产业链金融服务,鼓励发展供应链金融产品,发挥应收账款融资服务平台作用,促进中小微企业2020年应收账款融资8000亿元。 此次《意见》还提出,要鼓励核心企业通过应收账款融资服务平台进行确权,为中小微企业应收账款融资提供便利,降低中小微企业成本。 供应链核心企业开展供应链金融的动力在哪里?新希望六和集团资金中心副总经理孙庆河告诉《金融时报》记者,如果把大型企业比作大船、小微企业比作小船,那么就算大船划得再快,小船也划不快,还会拖大船的后腿,行业发展不起来。所以,大企业必须要输出、让利,带动整个产业链发展。 《金融时报》记者了解到,新希望六和集团与商业银行合作开展的供应链金融业务去年全年对上游企业提供融资合计11亿元,今年对上游企业提供融资20亿元,对下游企业提供融资超7亿元。 维护产业链供应链稳定 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是“六保”工作的重点内容。 业内专家认为,供应链金融能够精准服务产业链供应链,丰富产融结合的金融体系,有针对性和时效性地支持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 此次《意见》明确,要加大对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贸易高质量发展等国家战略及关键领域的核心企业金融支持力度。“通过供应链金融业务,上游企业的融资成本降低,对于核心企业来说,意味着采购成本的降低,整个产业链的竞争力就会变强;下游企业借助供应链金融获得了重组的资金支持,可以加快促进核心企业产品的销售。”孙庆河说。 与此同时,《意见》还提出要支持打通和修复全球产业链,提升对国际产业链企业的金融服务水平。在李义举看来,供应链金融在促进产业链发展的同时,一方面提升了我国内需,促进内循环的发展,特别是在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供应链金融通过提供线上化、数字化金融产品和服务,支持扩大投资和消费需求,当前发展正当其时;另一方面,供应链金融可通过产业链延伸为境内企业“走出去”提供金融服务,提升我国产业链的国际竞争力,有助于降低产业链外迁的风险,巩固我国产业链在外循环中的地位。 “金融、实体经济、产业链内部形成良性循环、资源优化配置,国内需求潜力释放,叠加我国深化改革开放,将为全球投资者提供广阔发展空间,中国深度融入全球,促进全球要素自由流动、优化配置,有助于加快推动我国产业升级转型。”光大银行金融市场部分析师周茂华说。 业内专家普遍认为,随着《意见》具体措施逐步落地,能够增强金融和供应链的整合度和协同性,打通经营主体流通环节的梗阻,提升供应链产业链循环和流通效率。 提高金融服务线上化数字化水平 当前,我国供应链金融发展较快,这不仅成为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新的业务增长点,也满足了监管政策对于普惠金融发展的要求,对于中小企业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如何看待未来我国供应链金融创新的方向?周茂华表示,从行业发展差异下供需适配性、金融风险防控与信息化技术优势角度看,未来供应链金融创新将朝着细分化、精准化、数字化方向发展。未来,供应链金融必须深入研究各个行业细分领域特征,结合自身的优势为核心企业上下游成员企业提供灵活、精准、专业的金融产品与服务。 《意见》要求,金融机构与核心企业要加强共享与合作,深化信息协同效应和科技赋能,也明确了供应链金融场景化、生态化、线上化和数字化的发展方向。 为更好应对供应链金融发展新趋势,肖小和表示,从金融机构来看,要深刻理解“多主体参与”精神,加强合作,共同构建供应链金融合作平台,并借助金融科技发展建立专门的供应链金融产品、风控、系统、考核等支持体系,研发并推广多种金融工具在供应链金融中的合理应用。对供应链核心企业来说,要做好企业的数字化建设,并加强自身信用建设,打造成熟产业链条。
今年,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多次部署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和竞争力的有关工作。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对当前中国经济发展有什么意义?如何持续保障产业链供应链稳定?记者采访了中国人民大学校长刘伟。 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是畅通国民经济循环的基础,是应对危机和长期发展的需要 记者:为什么把“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纳入“六保”任务中,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对当前中国经济发展有什么意义? 刘伟: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是在疫情防控常态化前提下,坚持稳中求进、抓实经济社会发展各项工作的主要着力点。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是“六保”任务重要组成部分。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就是保障产业链供应链畅通运转。从纵向看,要保障生产、分配、流通、消费等各环节畅通;从横向看,要保障产业间、地区间、供给和需求间的畅通。 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是应对危机挑战必须树立的底线思维。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必须强化底线思维。经济运行的底线就是产业链供应链不断链,国民经济循环不停顿。 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是中国经济转向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2019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接近100万亿元,人均GDP突破1万美元。但同时也面临“三期叠加”影响持续深化、经济增速放缓、新冠肺炎疫情冲击等问题。必须贯彻新发展理念,实现从高速度增长向高质量发展的转变。高质量发展要求从依靠要素投入量扩大为主转变为依靠效率为主,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畅通正是提升生产效率的必然要求。 因此,无论是应对危机还是长期发展,都必须保持产业链供应链稳定。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以畅通国民经济循环为主构建新发展格局。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正是畅通国民经济循环的基础,是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基础。它并不是一个孤立的技术问题,而是重塑我国经济发展优势不可或缺的一环。 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中国有“天时地利人和”的优势 记者:目前我国产业链供应链协同复工复产情况良好。巩固扩大这一成果我们有哪些优势? 刘伟:全国抗疫斗争取得重大战略成果,经济发展呈现稳定转好态势,在疫情防控和经济恢复上都走在世界前列。这说明中国产业链供应链有很强的韧性,中国经济能更多立足国内市场循环起来。我们有充分的理由相信,中国能够持续保持产业链供应链稳定,促进国民经济循环畅通。 信心来自“天时”——中国经济仍处在发展的“青年期”,体格壮,扛摔打。 一方面我国正处于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快速深入发展阶段,去年底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已突破60%,农业劳动力就业比重从改革开放初期的70%以上降至目前的30%以下,以现代信息技术支持的现代服务业显著增长。 另一方面,我国仍然是一个发展中国家,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和潜力。我们定下目标,到21世纪中叶实现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这些都说明,中国经济仍处在抗击打能力较强的“青年期”。 信心来自“地利”——中国经济是一片大海,空间大,易腾挪。 看内需,2019年,国内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为55万亿元,全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超过41万亿元。看潜力,中国幅员辽阔,地区和城乡发展情况差异较大,这是短板也是潜力所在。东部发展速度缓下来,中西部发展速度赶上来,持续增长的后劲强、周期长。地域广,腾挪空间也大。疫情防控期间,我国有1000多个县城没有发生过疫情,这对我国产业链供应链和经济秩序的恢复起到了不小的作用。 中国经济是大国经济,具备“两个80%”特征:80%的劳动力、资金、原材料、能源等生产要素由国内供应;80%的产出在国内市场销售。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中国经济是一片大海,而不是一个小池塘。”“狂风骤雨可以掀翻小池塘,但不能掀翻大海。”2008年以来,国内需求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有7年超过100%,中国有能力实现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 信心来自“人和”——中国基本经济制度具有很强的优越性,逆周期、抵御危机能力强。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把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市场配置资源的有效性结合在一起。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中,中国通过宏观调控、立足扩大内需,率先走出阴影,并对世界做出人民币不贬值的庄严承诺。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时,中国经济仍保持9.6%的强劲增速,2010年增速更是突破了两位数。这都说明中国的基本经济制度能够有效统筹政府和市场“两只手”,有很强的抵御危机、逆周期调节能力。 依靠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推动产业链供应链稳中有进 记者:当前世界经济不稳定性上升,我国发展任务艰巨,今后要如何在保持产业链供应链稳定的同时提升其竞争力? 刘伟:在当前情况下,产业链供应链发展“不进则退”。稳链固链,同时还要强链延链,推动结构升级。而实现产业链供应链发展稳中有进,必须依靠创新。 依靠科技创新,加快突破关键领域核心技术。只有在关键领域不被“卡脖子”,才能建立不受制于人的产业链供应链,畅通国内大循环。 依靠制度创新,加快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要形成竞争有序、统一开放的市场,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要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同时不断扩大开放、提高开放水平。 中国经济总量占世界经济比重已超16%,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约30%。疫情防控期间,我国对维护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稳定做出了积极贡献。我们要通过创新,保持产业链供应链稳定的同时,向高端迈进,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提供强劲支撑。(本报记者 赵展慧) 《 人民日报 》( 2020年09月27日 02 版)
八部门联合发布意见 央行网站9月22日消息,中国人民银行、工业和信息化部、司法部、商务部、国资委、市场监管总局、银保监会、外汇局近日联合发布《关于规范发展供应链金融 支持供应链产业链稳定循环和优化升级的意见》。接近监管层的人士表示,监管部门后续将出台配套操作细则,但操作细则会涉及到风险防范问题,因此需要一定时间论证,会成熟一个推出一个。 配套细则成熟一个推出一个 接近监管层人士表示,当前供应链、产业链的畅通循环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尤其是“双循环”发展新格局和“现代流通体系”与供应链金融的契合度很高。比如,“现代流通体系”不仅要求货物流通顺畅,也要求和货物流通相对应的资金流保持顺畅,否则很容易在经济循环中形成堵点。 “供应链金融可以通过产业链整体切入,利用核心企业的信用为中小企业提供资金,打通中小企业融资的堵点。”该人士称。 接近监管层人士表示,此次《意见》具有多方面意义,包括支持构建供应链金融体系、稳定产业链和供应链、更好服务中小微企业融资,以及提升金融服务的线上化和数字化水平。后续央行将和相关部门出台配套操作细则,但操作细则会涉及到风险防范的问题,因此需要一定时间论证,后续会成熟一个推出一个。 中国民生银行行长郑万春表示,《意见》的发布,将有力促进供应链金融发挥独到的功能和作用,更好服务中小微企业融资,精准滴灌;提高供应链整体运营效率和运转能力,促进供应链产业链完整稳定;促进经济良性循环和优化布局,支持实体经济提质增效。 服务供应链产业链完整稳定 《意见》指出,供应链金融是指从供应链产业链整体出发,运用金融科技手段,整合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等信息,在真实交易背景下,构建供应链中占主导地位的核心企业与上下游企业一体化的金融供给体系和风险评估体系,提供系统性的金融解决方案,以快速响应产业链上企业的结算、融资、财务管理等综合需求,降低企业成本,提升产业链各方价值。 郑万春认为,《意见》对供应链金融进行正本清源,有利于规范市场上以供应链金融名义开展的各类业务、各类平台,有利于供应链金融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有利于促进真正的供应链金融创新。 《意见》强调,供应链金融应以服务供应链产业链完整稳定为出发点和宗旨,顺应产业组织形态的变化,加快创新和规范发展,推动产业链修复重构和优化升级,加大对国家战略布局及关键领域的支持力度,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促进经济结构调整。 加强核心企业信用风险防控 防范供应链金融风险是供应链金融发展过程中的重中之重。《意见》指出,加强核心企业信用风险防控。金融机构应根据核心企业及供应链整体状况,建立基于核心企业贷款、债券、应付账款等一揽子风险识别和防控机制,充分利用现有平台,加强对核心企业应付账款的风险识别和风险防控。对于由核心企业承担最终偿付责任的供应链融资业务,遵守大额风险暴露的相关监管要求。 《意见》强调,严格防控虚假交易和重复融资风险。银行等金融机构对供应链融资要严格交易真实性审核,警惕虚增、虚构应收账款、存货及重复抵押质押行为。对以应收账款为底层资产的资产证券化、资产管理产品,承销商及资产管理人应切实履行尽职调查及必要的风控程序,强化对信息披露和投资者适当性的要求。 在金融科技应用方面,《意见》明确,防范金融科技应用风险。供应链金融各参与方应合理运用区块链、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持续加强供应链金融服务平台、信息系统等的安全保障、运行监控与应急处置能力,切实防范信息安全、网络安全等风险。(彭扬)
近日,中国人民银行、工业和信息化部、司法部等八部委联合发布了《关于规范发展供应链金融 支持供应链产业链稳定循环和优化升级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站在从业者的角度,这个意见有哪些关键点?供应链金融将如何发展?且看本文细细道来。产业链和金融加速融合《意见》中指出,要提升产业链整体金融服务水平;推动金融机构、核心企业、政府部门、第三方专业机构等各方加强信息共享,依托核心企业构建上下游一体化、数字化、智能化的信息系统、信用评估和风险管理体系,动态把握中小微企业的经营状况,建立金融机构与实体企业之间更加稳定紧密的关系;鼓励银行等金融机构为产业链提供结算、融资和财务管理等系统化的综合解决方案,提高金融服务的整体性和协同性。点评:这条意见鼓励金融机构和产业链融合,联手打造产业链金融,但是难度不小。这条有两点值得注意:一是要打造一个一体化的、数字化的、可用于信息传递、信用评估和风险管理的整体系统,这点难度很大,很多产业链根本不具备做这个系统的人才、数据和科技基础,好多耳熟能详的产业链,连分销商的数据掌握维度都很少,所以产业链数字化转型需要尽早进行;二是要鼓励金融机构为产业链实体企业提供综合解决方案,这对于金融机构难度也较大,实体企业分布在全国,开户、尽调等方面都有较大难度,现在企业开户检查的严格程度超过以往,在企业开户严监管的前提下,做企业的综合解决方案,是不容易的。支持核心企业定向用途的债券融资《意见》提出,要加大对核心企业的支持力度;在有效控制风险的前提下,综合运用信贷、债券等工具,支持核心企业提高融资能力和流动性管理水平,畅通和稳定上下游产业链条;支持核心企业发行债券融资支付上下游企业账款,发挥核心企业对产业链的资金支持作用;对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贸易高质量发展等国家战略及关键领域的核心企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债券管理部门可建立绿色通道,及时响应融资需求。点评:核心企业对于产业链的健康发展至关重要。这条规定对于属于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贸易高质量发展等领域的核心企业是利好。这些领域的核心企业,可以通过信贷和债券两条腿走路融资,稳定产业链资金流。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债券融资要用来支付上下游企业账款,这个未来监管将重点关注,重点检查债券融资用途。先进制造业有数控机床、轨道交通、海洋工程装备、航天装备、航空装备、生物制造、微纳制造等产业。现代服务业有个人消费服务、通信服务、信息服务、金融、物流、公共卫生、教育等产业。贸易高质量发展包含高端服务外包、文化、数字服务、中医药服务等产业。打击无经营许可的供应链助贷《意见》要求,要加强供应链金融业务监管;开展供应链金融业务应严格遵守国家宏观调控和产业政策,不得以各种供应链金融产品规避国家宏观调控要求;各类保理公司、小额贷款公司、财务公司开展供应链金融业务的,应严格遵守业务范围,加强对业务合规性和风险的管理,不得无牌或超出牌照载明的业务范围开展金融业务;各类第三方供应链平台公司不得以供应链金融的名义变相开展金融业务,不得以供应链金融的名义向中小微企业收取质价不符的服务费用。点评:这条对于第三方平台模式的供应链公司有较大影响。现在供应链金融有一种第三方平台模式,在这种模式下,第三方平台公司不掌握核心企业的产业链,也没有金融牌照不掌握资金,但是他号称掌握供应链的数据,做产业和资金的撮合业务,是一种TO B形式的助贷。未来第三方供应链平台这种助贷模式将受到监管的重点关注。保险入局,能让供应链金融更安全《意见》要求,要增强对供应链金融的风险保障支持;保险机构应积极嵌入供应链环节,增加营业中断险、仓单财产保险等供应链保险产品供给,提供抵押质押、纯信用等多种形式的保证保险业务,扩大承保覆盖面,做好供应链保险理赔服务,提高理赔效率。点评:这条是鼓励保证保险在供应链金融中的应用。作为为企业增信的重要手段,保险机构将分摊供应链金融的风险。实际上,在消费贷款领域,履约保证保险已经做的比较多了,受消费者诟病也比较多。那么多履约保证保险,有没有做风险调查?消费者违约,就该保险公司替消费者赔付金融机构?所以,在B端,信用保险真不能走过场,还是要真实履行好和金融机构并行的独立风险调查的职责,必须构建保险生态对于企业主体的信用履约约束,让企业主体不敢随便违约,让合作的金融机构敢贷愿贷。小微企业应收账款确权平台将加快建设《意见》要求提高中小微企业应收账款融资效率;鼓励核心企业通过应收账款融资服务平台进行确权,为中小微企业应收账款融资提供便利,降低中小微企业成本;银行等金融机构应积极与应收账款融资服务平台对接,减少应收账款确权的时间和成本,支持中小微企业高效融资。点评:确权是个很悠久、很复杂的话题。大型企业有的时候不想确权,因为确权要核查每笔应收账款对应的销售合同、出库单、运输单、验收单、回款单以及相关审批记录、明确应收账款金额,大型企业会觉得增加了自身业务运行的复杂度和成本。尤其是一些具有很强优势的国有大型企业,很多中小企业都是跪着求他们做业务的,根本不具备要求国有大型企业确权的资格。现在国有企业且AA+级别以上,一些银行是免确权的,但是其他主体就没那么好运气了,必须获得差异性可控的确权函。如果应收账款融资平台想提供这种确权的服务,还是要和核心企业的系统做充分的对接的,工作量不小。如果有很多核心企业需要对接,那么平台就需要做到高度的标准化以降低对接成本。这个确权关键点在于通过什么方式,可以降低核心企业确权的时间和成本,从而提升核心企业确权的积极性。现在有很多区块链应收账款流转平台,实际上这不是关键之处。关键之处在于,要打造一个由权威机构开办、公信度较高、能长期稳定运营的供应链交易信息电子化平台,通过提供工具或者SDK的方式,通过不增加企业负担的方式,帮助核心企业(比如那些国有特大型企业)的产业链应收、应付信息和明细数字化,最好在发生真实交易的时候,就自动化将一些单据全部电子化和上传。互联网和产业链融合才能实现融资线上化《意见》要求,探索提升供应链融资结算线上化和数字化水平;在供应链交易信息清晰可视、现金流和风险可控的条件下,银行可通过供应链上游企业融资试点的方式,开展线上贷前、贷中、贷后“三查”;支持探索使用电子签章在线签署合同,进行身份认证核查、远程视频签约验证;支持银行间电子认证互通互认。点评:监管提出了一个很高的要求。供应链融资结算线上化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如果核心企业的产业链数字化程度较低,金融机构做融资线上化还是有困难的。本文认为,供应链的信息化、数字化以及和实际生产流程的合一,是未来数年产业链迫切要做的事情。未来有可能会出现一种趋势,具有较强数字化基因的互联网企业将加速和线下产业链的融合,一方面增加互联网服务的内涵,另一方面提升产业链运行的效率。苏宁零售云、美团、滴滴、美菜网都是这个线上和线下融合的典范,这将催生产业互联网。未来的“三查”线上化,也将提升金融机构对于远程KYC、线上自动化尽调报告、线上审批、线上风险预警等金融科技的需求。结尾供应链金融是产业链特征最深的金融生态,一些重大问题至今都解决不了,比如账实相符、核心企业信用传递、确权、风险预警评估等,还处于1.0发展阶段。而且,因为成本因素,科技融合生产流的应用还处于非常皮毛的水平。供应链金融的发展绝不仅是金融机构的事情,开发应收账款产品、货物质押产品并不是关键的,产业链规范化、数字化才是最重要的。《意见》的出台将推动金融机构和产业链的深度融合,产业链互联网化浪潮出现,供应链助贷行业将面临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