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育5G、工业互联网新优势 新兴产业布局提速 据经济参考报9月7日消息,当前央地多方通过抓好产业链供应链这个着力点,经济社会秩序快速恢复。但国际疫情持续蔓延给产业链供应链稳定带来不确定因素,加力补链强链正成为下一步施策重点。工业和信息化部日前启动产业链供应链难点问题调研,将围绕企业、行业面临的风险和短板问题采取针对性举措。 >>水泥价格连涨三周!多家上市公司满负荷生产 自8月份以来,水泥需求加快恢复,价格修复性上涨。周五,全国水泥价格指数报收141.08点,环比上涨0.34%,已连续三周保持上涨走势。 >>8月销售收入同比增535%!养猪企业业绩如此亮眼,行业却不看好猪价…… 8月销售收入同比大增535%——这是上市猪企交出的亮眼的销售业绩…… 正邦科技9月6日发布公告称,公司8月实现销售收入38.7亿元,环比增长23.67%,同比增长534.65%;今年1月至8月,公司累计销售收入为177.11亿元,同比增长193.93%。 >>国际油价跌破心理关口价位 由于美国股市下跌和美元走强,当周(8月31日至9月4日)国际油价显著下跌,纽约市场油价出现6月份以来最大单周跌幅,并跌破40美元心理关口。 >>智能制造“生态圈”悄然扩容 中国制造业在经受住了疫情的“压力测试”之后,如何找到新价值点、适应新市场环境?毋庸置疑,面临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与快速发展的技术,加快数字化、智能化赋能既是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必然选项,也是当前全球产业链深度调整的客观需要。
记者在31日举行的厦门市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大会上了解到,2019年,电子信息产业在厦门市的产业规模接近5000亿元,已成为厦门市第一支柱产业。其中平板显示成当地首个产值超千亿元的产业。 记者从厦门市工信部门了解到,目前,厦门市电子信息制造业已成为闽西南地区电子信息产业核心增长极;软件产业稳居海峡西岸经济区首位;触控屏模组研发生产基地全球最大,并已完成全产业链布局;LED产业链集群全球第一;第三代半导体产业率先建成涵盖材料、芯片、器件、模块、应用装备的全产业链群。 在厦门市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大会现场,来自清华大学、中国科学院等高校和科研机构的专家以及从业者代表在发言中指出,在大力发展“数字经济”和“新基建”的背景下,随着5G、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不断发展,电子信息产业发展也将迎来新机遇,并将发挥经济增长“助推器”的作用,这将为厦门发力打造电子信息产业新高地提供契机。
数据显示,截至8月28日晚,有51家特斯拉概念公司披露半年度报告。其中,22家公司实现净利润同比正增长,占比四成。券商分析认为,特斯拉产业链具有稳定性强、毛利率高、价值量大等特点,中国企业成本低的优势决定了其在特斯拉产业链中的霸主地位,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产业链公司有望享受长期爬坡红利。 多家公司净利正增长 8月28日晚,凌云股份披露半年报。上半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54.91亿元,同比下降0.65%;净亏损3264万元,上年同期净亏损5885万元。 凌云股份表示,报告期内,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国际、国内汽车产销量较大幅度下滑,导致公司销售规模未达预算进度,公司产品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处于爬坡阶段。在全国经济复苏的形势下,公司通过系列举措提升工作,收入降幅远低于汽车行业下降幅度。报告期内,公司在市场开拓方面强化品牌推广和内部资源协同,加大与主机厂的沟通,推动深化战略合作关系,抢抓特斯拉、奔驰、宝马等高端客户的技术含量高、收益高、见效快项目。 8月4日,旭升股份披露的半年报显示,上半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6.64亿元,同比增长32.06%;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1.41亿元,同比增长65.97%。 公司称,报告期内,公司经营业绩逆势增长,主要受益于特斯拉等多个客户需求增加所致。特斯拉为公司第一大客户,公司为特斯拉全球供应商。鉴于特斯拉上海工厂Model3及美国工厂ModelY的量产,公司对特斯拉销售额3.26亿元,同比增长25.14%。公司供货特斯拉上海工厂的多个电池包零部件实现量产,供货ModelY的多个专用零部件实现量产;公司作为特斯拉上海工厂动力总成铝压铸零部件核心供应商,供货产品涵盖前后驱变速箱壳体、前后驱电机壳体、逆变器壳体等产品。此外,公司还取得特斯拉新款ModelS/X车型多个底盘及动力总成壳体部件的项目定点。未来随着特斯拉现有车型的进一步爬坡以及国产ModelY等新车型的量产,预计公司对特斯拉销售将进一步保持增长。 华泰证券指出,特斯拉是全球电动汽车领域的领军企业,是旭升股份主要客户,2019年为公司贡献了54%的收入。旭升股份向特斯拉销售新能源汽车传动系统、电池系统、悬挂系统等配件。特斯拉交付量2016年至2019年复合增速达到69%。随着特斯拉海外工厂投产,国产化进程加快,特斯拉逐渐摆脱产能瓶颈,产量加速上升。根据清洁能源和电动车网站测算,特斯拉交付量在2020年至2025年复合增速有望达到21%。据华泰证券测算,2020年至2022年,公司来自特斯拉收入复合增速有望达到48%。 受疫情影响较大 中汽协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新能源汽车销售39.3万辆,同比下降37.4%。从4月开始,新能源汽车产销虽然呈现恢复性增长态势,但总体看产销仍处在较弱水平。4-6月,新能源汽车销量同比分别下滑26.5%、23.5%和33.1%。 受到疫情影响及新能源汽车市场销量的整体回落,不少公司主营业务受到冲击。模塑科技半年报显示,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业收入23.22亿元,同比下降8%;净亏损1.16亿元,去年同期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5958万元。 动力电池巨头宁德时代半年报显示,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88.29亿元,同比下降7.08%。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9.37亿元,同比下降7.86%。 公司表示,业绩有所下降主要系宏观经济受新冠肺炎疫情冲击、市场需求严重下滑,导致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同比大幅下降,公司动力电池销售收入减少。随着疫情得到有效控制,我国宏观经济与新能源汽车市场逐步恢复,公司各经营指标正在逐步提升。 部分公司预计前三季度业绩预增。得润电子预计,今年前三季度实现净利润2.4亿元至3.1亿元,同比增长400.26%至546.18%。蓝帆医疗预计,今年前三季度实现净利润18亿元至21亿元,同比增长380%至460%。 产业链将持续受益 自3月以来,特斯拉股价一路突进,100余个交易日股价涨幅超400%。近日,公司市值突破4000亿美元,再创新高,“特斯拉效应”彻底点燃A股产业链激情。 值得关注的是,8月24日,特斯拉中国官网开启中国制造ModelY预订,预售价48.80万元至53.50万元,预计最快2021年开始生产。ModelY是特斯拉继Model3之后即将在上海超级工厂投产的第二款车型,与Model3基于同平台研发,二者通用75%的零部件。 国海证券指出,ModelY在引入新的热泵系统后,车辆能够在重量减轻10%的前提下达到和Model3同样的EPA续航里程,生产周期也大幅缩短。ModelY有望成为续力Model3的爆款车型。国产Model3及未来ModelY的零部件国产化率持续提升,将给国内产业链头部企业带来较好的发展机遇。 兴业证券认为,对比苹果产业链的黄金十年,目前的特斯拉产业链相当于苹果产业链的前期。产业链上涨来自于特斯拉销量的高预期对估值的拉动。特斯拉后续的产业链机会体现在:一是特斯拉销量带来的产业链业绩兑现有可能超预期;二是特斯拉定义的新产品趋势在中期孕育的第二波大机会,包括智能座舱(中控大屏)、全景天幕玻璃、域控制器与高算力芯片、热泵热管理、轻量化底盘等;三是特斯拉后续围绕汽车生态圈的拓展带来的新机会。
据凯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微信公众号8月26日消息,日前,中国建材所属凯盛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柔性可折叠玻璃工业化生产在蚌埠启动,打造中国第一世界领先的全国产化超薄柔性玻璃产业链,这是在玻璃新材料领域又一项“卡脖子”关键技术的重大突破,标志着安徽创新发展和蚌埠硅基新材料产业再次取得重要成果。
我相信,在群星当中有一颗星星,引领我的生命,穿越不可知的黑暗。产业链金融巨头的母公司,大多都是一个庞大产业生态的开创者,拥有惊世绝伦的创新能力,掌控傲视世间的场景和流量。脱胎于产业链的星辰大海,产业链金融巨头们对于产业,有着刻在基因里面的理解能力。他们的产品也有着与生俱来、不同于传统银行的极强的产业烙印,有着鲜明的数据和科技的特征。产业链金融是金融深层次服务实体经济的产物,是金融和产业互联网深度融合的巅峰,是推动金融进化的终极动力。然而,集齐金融牌照、开发几个创新产品、做几个平台的业务,并不意味着你就是产业链金融巨头。产业链金融巨头,必须脱胎于一次次产业链最痛苦的变革和蜕变,深刻理解产业链中的每一个场景,从解决客户的每一次最痛的痛点而生,从打通生态循环的尸山血海走来,实现生态内部从C端、到小B端、再到大B端的全流程的打通和闭环,最终实现对于产业链的深层次穿透,各种金融产品成为生态循环不息的血液,成为促进生态生长的力量源泉。蚂蚁科技集团、滴滴金融、美团金融、小米金融、苏宁金融是在各自行业有着典型代表意义的产业链金融,下面将深度进行剖析解读,尝试发现产业链金融发展的奥秘。产业链金融是整个产业互联网数字化和价值变现的高级阶段,他在近20年以来所做的此起彼伏的金融产品和金融科技创新,深刻地重塑了整个金融行业。市场上金融机构所有资金、资源无不紧随着产业链金融前进的步伐,跟随他走向未来。产业链金融,新皇登基。电商新金融巅峰蚂蚁科技集团,背后是中国排名第一的综合电商平台淘宝。2020年,手机淘宝APP日活人数破5亿,淘宝拥有950万卖家。闲鱼APP占据二手电商平台市场70%份额,拥有3亿闲鱼用户。菜鸟网络拥有7万菜鸟驿站,菜鸟裹裹APP用户数超2亿。支付宝全球用户数突破12亿(2019年9月数据),余额宝用户数超6亿,蚂蚁森林用户数超5亿,支付宝占据移动支付市场53.58%(2019年Q3易观数据)。网商银行累计服务小微企业客户2087万户。可以说,蚂蚁科技掌握着傲视群雄的流量。最开始,淘宝网卖家和买家的交易安全和信任问题非常复杂,没有银行和金融机构敢于出面解决。2004年,支付宝诞生,创造性地通过担保交易、第三方账户支付的方式解决这个问题,为电商崛起铺平了道路,同时也开创了第三方支付的一个新时代。2013年诞生的余额宝是阿里巴巴为支付宝客户提供的附加权益,瞄准老百姓理财开户登记复杂、购买门槛高、体验繁琐、流动性差的痛点,和天弘增利基金合作,独创了一键开户、1元起购、实时赎回、电商支付等银行理财原来想都不敢想的功能。余额宝真正开启了中国互联网理财的元年。余额宝通过大数据预测客户的流动性需求,偏离度不超过5%。2017年9月末,余额宝期末净资产1.43万亿,超过了当时招商银行整个个人存款总额。阿里巴巴从2003年创办淘宝开始,用了17年将零售业务GMV做到7万亿,2015年阿里巴巴创办了蚂蚁花呗,一是希望构建个人消费杠杆,增加淘宝用户粘性,突破电商增长瓶颈,二是避免交易手续费流入信用卡机构,最重要的是构建个人信用设施。花呗上线半个月,开通商户达150万家,此记录至今无人突破。蚂蚁借呗于2015年上市,是面向优质蚂蚁花呗客户提供的信用借款产品。2018年蚂蚁花呗发行规模达到1042亿元,蚂蚁借呗发行规模达到475.50亿元,走上中国消费金融巅峰。蚂蚁科技集团认为商家是他的产业链生态里面重要的一极,扶持商家发展是优先战略。网商银行开发了“网商贷”,这不是一个类似于传统银行的通用化的商家贷款产品,而是有着非常多的场景变种,面向菜鸟服务商的“菜鸟应收账款融资”、面向口碑商户的“口碑贷”、面向淘客联盟的“淘客贷”、面向天猫供应商的“天猫供应链质押贷”、面向线下收款商户的“多收多贷”、面向阿里妈妈广告主的“营销充值宝”、面向1688采购商户的“信任付”、面向农村淘宝农户的“旺农贷”。在蚂蚁科技集团的产业链金融生态中,支付宝、花呗/借呗、余额宝、网商贷等产品已经实现生态互融、相互赋能、相互导流。余额宝为蚂蚁花呗导流,蚂蚁森林为支付宝导流,相互宝为好医保导流,蚂蚁有将存量的会员向高价值业务导流的明显倾向。基于这些强大的产品,蚂蚁科技集团对于产业链穿透之深、掌控力之强、互相协作之精妙,令其他产业链金融巨头望尘莫及。出行金融巨无霸滴滴出行成立于2015年,用了4年时间占据了私人出行市场的79.6%(2019年9月数据)。相比之下,支付宝用了十年才占据了第三方支付的53.58%的市场份额,滴滴出行确实神速。在生态方面,2019年,滴滴出行已经拥有1166万滴滴司机,滴滴出行APP注册用户超5.5亿人、滴滴出行APP日活跃用户220万人左右。每年滴滴出行完成110亿次运送。和蚂蚁科技集团从支付起家的逻辑不一样,滴滴金融的布局是围绕“车”的场景开始,而且是从保险产品开始的。为了解决社会普遍关注的乘车安全问题,2015年10月滴滴上线了滴滴平台司乘意外综合险,该保险是短期保障保险,且基于车联网监控信息进行核实,乘客上车和到达目的地的过程中,司机从接单开始就享受该司乘意外险的保障,最高赔付每人120万元。司乘意外险已经覆盖300万滴滴司机。面向滴滴出行司机,滴滴2018年4月上线了信用借款产品-“滴水贷”,授信用户突破2000万。2016年3月在试驾商城中上线了购车分期贷款产品-“滴分期”。面向出行用户生态,滴滴理财平台上线了和弘康人寿保险合作的投资连结型保险产品“滴金保”,也帮助众邦银行代销存款产品“多帮利”,帮助营口银行代销存款产品“祥云宝”,滴滴理财平台已经拥有300万用户。滴滴出行将网约车金融能力开放出来,开发了“全桔”网约车金融服务平台,服务汽车租赁公司。2017年12月上线了滴滴支付,后续又陆续上线了点滴相互重大疾病互助计划。滴滴金融的产品比较完整,对于网约车整个产业链,都有比较全面的覆盖。不过,当前滴滴金融的产品还比较轻量级,理财、保险都是代销别的金融机构的产品为主,产品创造方面,仅有滴水贷、车分期等为主的信贷产品,在乘车信用支付、乘客租车分期等方面还有较大的创新空间。滴滴金融最强的是数据,在出行领域的产业链中数字化最为深入。滴滴金融不仅有乘客在线上的叫车数据和订单支付数据,也有着司机线下的履约数据和乘客评分,对于司机和乘客的画像十分的完整,这对于他打造基于数据的风控和精准营销十分有利,但是这方面的优势还有待发挥出来。外卖金融帝国美团拥有强大的外卖生态,美团占据外卖市场份额67.3%(2020年Q1数据)。美团外卖APP日均启动次数在2020年3月同比增长70%,2020年度交易用户数4.5亿,2020年度活跃商家610万,美团外卖骑手399万。美团旗下大众点评月活用户2.5亿,收录商户数量2000万家,商家是美团产业发展的根本,美团的产业链金融高度聚焦服务商家。美团金融为商家提供支付和贷款服务,为商家的消费者提供信用贷款和信用支付服务。美团在开店宝APP、美团外卖APP、点评管家APP和美团酒店商家APP上上线了专为美团商户提供的小微企业贷款“美团生意贷”,每户的授信额度一般为商户月流水1-3倍,最高可以达到100万元。截至作者发稿,美团生意贷的业务已经覆盖全国1556个县域,日放款突破1亿元,户均贷款额为8万元。为了掌握商户线下的消费流水数据,美团收购钱袋宝之后,上线了美团智能POS,支持银行卡、微信、支付宝、Apple Pay、银联闪付等多种支付方式。美团智能POS是一个线下商家信息枢纽,它在订单数据、会员数据等维度上和美团的开店宝和美团商家等商家服务APP端全面打通,为线下商家提供支付之外的会员管理功能,美团也获得了商家的线下消费交易流水。这些线下支付收单数据和线上外卖数据,共同构建了“美团生意贷”的完备数据基础设施。美团还为外卖商户打造了“美团快驴”,帮助商户实现一键食材采购,目前“美团快驴”已经覆盖45个城市。在服务B端商户的同时,美团也不断发展面向商户的C端客户的消费金融和理财保险服务,反过来促进商户发展。2018年,美团为美团用户上线了“美团生活费-借钱”的信用借款服务,亿联银行和光大银行是合作银行。2019年,美团为外卖用户上线了信用支付产品“买单”,2020年5月,“买单”正式升级为“月付”,对标蚂蚁花呗。2019年6月28日,美团上线了美团互助,截止目前已经有3400万人加入美团互助。美团也有理财板块,只销售亿联银行的存款产品,年化收益率从4.10%到4.40%不等。美团是布局产业链金融,高度聚焦到对生态价值最大的环节:商家经营,以及商家到消费者的链路。美团金融从商家订单财务管理、商家收单工具全面深层次掌握商家和消费者的数据,基于商家流水数据做商家周转贷款,基于消费者数据做消费信用免押、信用支付和信用借款。美团金融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让从消费者到商家这个通路更为通畅,让商家更容易经营商业,战略十分的清晰。美团金融还可以更上一层楼,在食材采购环节,在美团快驴上发展“商家采购贷”产品,这是一个非常大的场景。手机产业金融新贵小米集团作为一家以手机、智能硬件和IoT平台为核心的互联网公司,已经是一个生态从“人”扩展到“物”的庞大产业互联网。2020年3月,小米MIUI月活用户数3.3亿人,相比去年同期增长0.7亿人。米家APP月活用户数达3040万人(2019年12月数据)。AI助手-小爱同学月活用户数达7050万人(2020年3月数据),累计被唤醒次数341亿次,联动智能设备2.52亿台。同时,小米电商迅速崛起,根据极光大数据信息,小米有品已经位居综合电商APP第7名,2019年GMV突破100亿。小米金融是包括华为、小米、三星、VIVO、OPPO等手机厂商中,金融布局最早、金融业务最成功的公司。在C端金融板块,小米金融已经走得很远。2019年6月,小米互联网小贷板块的信用贷款产品-小米贷款已累计放款超1500亿,在贷余额超300亿。小米贷款主打线上和信用借款,2019年小米贷款占小米消费金融整体比重为97%,日均放款破10亿元,2020年小米贷款品牌正式升级为“随星借”。在小米商城的支付收银台中还有“小米分期”的产品,属于小米信贷的信用分期板块。小米C端金融还有一个活跃度很高的产品,“MI Pay”,支持门卡模拟、银联POS闪付、公交地铁刷卡、小米联名信用卡等功能,已经支持数百万商家支付。MI Pay产品可以增加小米金融C端用户的粘性。2020年5月,小米消费金融公司成立,定位是深挖互联网、智能物联网和新零售等场景潜力。小米互联网小贷的“随星借”产品已经充分吸收了小米的线上流量,在互联网上放款规模很大,预计小米消费金融公司的产品相比“随星借”将有一定的差异性,比如可以主攻线下小米之家的消费分期和线上信用支付。因为小米对于供应链的掌控能力非常强,小米供应链金融具有十分强的产业链金融的特征,具体来说就是智能硬件产业链金融。小米供应链金融持有商业保理和融资租赁牌照,通过接入客户的信息管理系统,基于对客户生产、库存、销售、产品质量管理、供应链管理、生产计划与排期的数据进行分析,为客户提供全链资金解决方案。小米供应链金融为线下6000多家小米新零售门店日常订货的资金需求提供“米店融”产品,以门店月销售返利为额度核算基础。小米供应链金融为小米有品商户提供数据保理服务,数据保理额度最高为商户在有品平台月均结算额的3倍。小米集团背后有上千家手机、电视的上游供应商和小米生态企业,小米供应链金融基于其与小米集团产生的应收账款为他们提供应收账款融资服务。小米金融是手机厂商布局金融的先驱,牌照布局非常完整,具有鲜明的智能硬件的产业链特征,是智能硬件产业链金融的开创者。小米金融数字化程度很高,流量变现能力非常强,产品具有很强的互联网特征。小米金融重C端,在以小米集团为核心企业的供应链金融上面,还有较多的潜力可挖。全场景零售金融科技巨头崛起苏宁易购是中国领先的智慧零售服务商。苏宁家电在2020年国内家电全渠道销售占有率为23.9,排名第一。苏宁易购拥有6亿注册零售业务会员和10万供应商,PP视频会员4亿,家乐福会员3000万,苏宁金融绑卡会员突破8000万。在线下,苏宁易购拥有覆盖县乡镇的6600家零售云店、覆盖CBD和社区的2000家苏宁小店。苏宁物流拥有运输车辆10万+辆,售后服务店8000多个,成为苏宁易购强大的履约保障。依托于庞大的零售业务会员生态和强大的供应链服务能力,苏宁社交电商-苏宁拼购迅速崛起,目前已经拥有40座拼购村、23个产业带、71家拼工厂、87个拼拼农庄。苏宁金融起步于2011年,从苏宁三十年的零售实践中兴起,带有对于零售和泛消费行业的强大理解能力。苏宁金融定位于全场景融合的金融科技公司,通过金融科技实现了对于泛消费行业的从C端支付、消费金融、小B端金融、供应链金融全链条金融产品的完整覆盖。苏宁金融打造了金融科技全流程深度驱动、深层次穿透了零售小微企业场景的小微金融产品,并实现了在生态建设上的内外兼修,在产品上带有鲜明的供应链金融特征和场景化特征,迄今已经发放超1000亿的贷款。面向苏宁生态内部场景的小微金融-乐业贷有信速融、货速融、账速融、票速融、云台贷、广场贷、采购贷、零售云贷、物流售后服务贷等场景化产品,面向外部生态场景的小微金融-微商贷有发票贷、税e贷、烟草贷、中和农信贷、途虎养车贷、狮桥贷、美团贷等场景化产品。为了支持小微金融的数字化和线上化,苏宁金融打造了全流程的小微金融科技产品,包含:用于精准营销小微企业的“星象”客户画像系统,只要输入基本信息就可以得出小微企业分级评分的“苏宁微商分”,支持五个维度风险判别的“天衡”小微风险审批系统,财务、非财务和舆情风险全覆盖的“多普勒”小微企业风险预警系统,用于小微企业贷款催收的“捕逾”智能催收系统。“天衡”系统尤其对于发票数据、税务数据理解深刻,已可以对外部金融机构输出发票贷、税e贷的风控模型。除了小微金融,为了服务好苏宁易购生态内外的C端客户,苏宁金融先后开发了信用贷款产品-任性贷,信用支付产品-任性付,苏宁金融还打造了专门面向苏宁生态外部C端客户的信用贷款产品-省薪借。为了延长家电和3C产品的售后服务时间,苏宁金融打造了行业内排名第一的苏宁延保产品。苏宁支付从为零售供应商做B端支付起步,接入了江苏和上海的公交地铁出行服务,实现了支持在银联数百万商家进行扫码支付的突破。金融裂变、进化数字经济蓬勃发展的时代里,金融行业在过去的几十年是进化最为快速的行业,从大型机到分布式互联网核心,从银行网点到移动金融APP,从标准化产品到场景金融产品,如前文所述的蚂蚁科技、滴滴金融、美团金融、小米金融和苏宁金融等产业链金融巨头的成型加速了这个变化,紧密结合实体经济,服务产业链、壮大产业链是他们的重要特征。产业链金融越来越细分,推动金融面向不同的产业不断裂变,新金融的力量不断涌现:如居住服务行业的贝壳金服、超市行业的永辉云金、商旅行业的携程金融、母婴行业的贝贝金融,不做大而全和深耕专精某个行业是他们的DNA。产业链金融凭借强大的数字能力和对产业链深层次的理解,获得了迅速的发展,摧枯拉朽地改变了金融生态,近两年更是凭借“联合贷款”、“助贷”等模式创新登上巅峰。2017年余额宝的余额已经超过了招行的个人存款总额;信用卡完全可以被消费金融所取代;场景化的电子账户一定会让实体借记卡消失;移动支付APP已经在客户侧取代银行APP成为客户支付和消费的主要工具。但是,其实这些都不是产业链金融巨头关心的事情,这些只是他们解决各自产业链问题过程中的副产品。产业链金融是产业互联网数字化的高级阶段,是金融进化的催化剂。在数字化产业链沃土之中,金融将深度融合产业链数据,高速裂变、进化,最终形成带有鲜明特征的场景金融产品和场景金融服务能力。有了产业链的基因,基于数据的金融科技能力,金融加速下沉到产业链中,下沉到场景中去,最终进化成为全新形态、无处不在、真正富有生命力的金融。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我相信,在群星当中有一颗星星,引领我的生命,穿越不可知的黑暗。 产业链金融巨头的母公司,大多都是一个庞大产业生态的开创者,拥有惊世绝伦的创新能力,掌控傲视世间的场景和流量。 脱胎于产业链的星辰大海,产业链金融巨头们对于产业,有着刻在基因里面的理解能力。他们的产品也有着与生俱来、不同于传统银行的极强的产业烙印,有着鲜明的数据和科技的特征。产业链金融是金融深层次服务实体经济的产物,是金融和产业互联网深度融合的巅峰,是推动金融进化的终极动力。 然而,集齐金融牌照、开发几个创新产品、做几个平台的业务,并不意味着你就是产业链金融巨头。产业链金融巨头,必须脱胎于一次次产业链最痛苦的变革和蜕变,深刻理解产业链中的每一个场景,从解决客户的每一次最痛的痛点而生,从打通生态循环的尸山血海走来,实现生态内部从C端、到小B端、再到大B端的全流程的打通和闭环,最终实现对于产业链的深层次穿透,各种金融产品成为生态循环不息的血液,成为促进生态生长的力量源泉。 蚂蚁科技集团、滴滴金融、美团金融、小米金融、苏宁金融是在各自行业有着典型代表意义的产业链金融,下面将深度进行剖析解读,尝试发现产业链金融发展的奥秘。 产业链金融是整个产业互联网数字化和价值变现的高级阶段,他在近20年以来所做的此起彼伏的金融产品和金融科技创新,深刻地重塑了整个金融行业。市场上金融机构所有资金、资源无不紧随着产业链金融前进的步伐,跟随他走向未来。 产业链金融,新皇登基。 电商新金融巅峰 蚂蚁科技集团,背后是中国排名第一的综合电商平台淘宝。2020年,手机淘宝APP日活人数破5亿,淘宝拥有950万卖家。闲鱼APP占据二手电商平台市场70%份额,拥有3亿闲鱼用户。菜鸟网络拥有7万菜鸟驿站,菜鸟裹裹APP用户数超2亿。支付宝全球用户数突破12亿(2019年9月数据),余额宝用户数超6亿,蚂蚁森林用户数超5亿,支付宝占据移动支付市场53.58%(2019年Q3易观数据)。网商银行累计服务小微企业客户2087万户。可以说,蚂蚁科技掌握着傲视群雄的流量。 最开始,淘宝网卖家和买家的交易安全和信任问题非常复杂,没有银行和金融机构敢于出面解决。2004年,支付宝诞生,创造性地通过担保交易、第三方账户支付的方式解决这个问题,为电商崛起铺平了道路,同时也开创了第三方支付的一个新时代。 2013年诞生的余额宝是阿里巴巴为支付宝客户提供的附加权益,瞄准老百姓理财开户登记复杂、购买门槛高、体验繁琐、流动性差的痛点,和天弘增利基金合作,独创了一键开户、1元起购、实时赎回、电商支付等银行理财原来想都不敢想的功能。余额宝真正开启了中国互联网理财的元年。余额宝通过大数据预测客户的流动性需求,偏离度不超过5%。2017年9月末,余额宝期末净资产1.43万亿,超过了当时招商银行整个个人存款总额。 阿里巴巴从2003年创办淘宝开始,用了17年将零售业务GMV做到7万亿,2015年阿里巴巴创办了蚂蚁花呗,一是希望构建个人消费杠杆,增加淘宝用户粘性,突破电商增长瓶颈,二是避免交易手续费流入信用卡机构,最重要的是构建个人信用设施。花呗上线半个月,开通商户达150万家,此记录至今无人突破。蚂蚁借呗于2015年上市,是面向优质蚂蚁花呗客户提供的信用借款产品。2018年蚂蚁花呗发行规模达到1042亿元,蚂蚁借呗发行规模达到475.50亿元,走上中国消费金融巅峰。 蚂蚁科技集团认为商家是他的产业链生态里面重要的一极,扶持商家发展是优先战略。网商银行开发了“网商贷”,这不是一个类似于传统银行的通用化的商家贷款产品,而是有着非常多的场景变种,面向菜鸟服务商的“菜鸟应收账款融资”、面向口碑商户的“口碑贷”、面向淘客联盟的“淘客贷”、面向天猫供应商的“天猫供应链质押贷”、面向线下收款商户的“多收多贷”、面向阿里妈妈广告主的“营销充值宝”、面向1688采购商户的“信任付”、面向农村淘宝农户的“旺农贷”。 在蚂蚁科技集团的产业链金融生态中,支付宝、花呗/借呗、余额宝、网商贷等产品已经实现生态互融、相互赋能、相互导流。余额宝为蚂蚁花呗导流,蚂蚁森林为支付宝导流,相互宝为好医保导流,蚂蚁有将存量的会员向高价值业务导流的明显倾向。基于这些强大的产品,蚂蚁科技集团对于产业链穿透之深、掌控力之强、互相协作之精妙,令其他产业链金融巨头望尘莫及。 出行金融巨无霸 滴滴出行成立于2015年,用了4年时间占据了私人出行市场的79.6%(2019年9月数据)。相比之下,支付宝用了十年才占据了第三方支付的53.58%的市场份额,滴滴出行确实神速。在生态方面,2019年,滴滴出行已经拥有1166万滴滴司机,滴滴出行APP注册用户超5.5亿人、滴滴出行APP日活跃用户220万人左右。每年滴滴出行完成110亿次运送。 和蚂蚁科技集团从支付起家的逻辑不一样,滴滴金融的布局是围绕“车”的场景开始,而且是从保险产品开始的。为了解决社会普遍关注的乘车安全问题,2015年10月滴滴上线了滴滴平台司乘意外综合险,该保险是短期保障保险,且基于车联网监控信息进行核实,乘客上车和到达目的地的过程中,司机从接单开始就享受该司乘意外险的保障,最高赔付每人120万元。司乘意外险已经覆盖300万滴滴司机。 面向滴滴出行司机,滴滴2018年4月上线了信用借款产品-“滴水贷”,授信用户突破2000万。2016年3月在试驾商城中上线了购车分期贷款产品-“滴分期”。面向出行用户生态,滴滴理财平台上线了和弘康人寿保险合作的投资连结型保险产品“滴金保”,也帮助众邦银行代销存款产品“多帮利”,帮助营口银行代销存款产品“祥云宝”,滴滴理财平台已经拥有300万用户。滴滴出行将网约车金融能力开放出来,开发了“全桔”网约车金融服务平台,服务汽车租赁公司。2017年12月上线了滴滴支付,后续又陆续上线了点滴相互重大疾病互助计划。 滴滴金融的产品比较完整,对于网约车整个产业链,都有比较全面的覆盖。不过,当前滴滴金融的产品还比较轻量级,理财、保险都是代销别的金融机构的产品为主,产品创造方面,仅有滴水贷、车分期等为主的信贷产品,在乘车信用支付、乘客租车分期等方面还有较大的创新空间。滴滴金融最强的是数据,在出行领域的产业链中数字化最为深入。滴滴金融不仅有乘客在线上的叫车数据和订单支付数据,也有着司机线下的履约数据和乘客评分,对于司机和乘客的画像十分的完整,这对于他打造基于数据的风控和精准营销十分有利,但是这方面的优势还有待发挥出来。 外卖金融帝国 美团拥有强大的外卖生态,美团占据外卖市场份额67.3%(2020年Q1数据)。美团外卖APP日均启动次数在2020年3月同比增长70%,2020年度交易用户数4.5亿,2020年度活跃商家610万,美团外卖骑手399万。美团旗下大众点评月活用户2.5亿,收录商户数量2000万家, 商家是美团产业发展的根本,美团的产业链金融高度聚焦服务商家。美团金融为商家提供支付和贷款服务,为商家的消费者提供信用贷款和信用支付服务。 美团在开店宝APP、美团外卖APP、点评管家APP和美团酒店商家APP上上线了专为美团商户提供的小微企业贷款“美团生意贷”,每户的授信额度一般为商户月流水1-3倍,最高可以达到100万元。截至作者发稿,美团生意贷的业务已经覆盖全国1556个县域,日放款突破1亿元,户均贷款额为8万元。 为了掌握商户线下的消费流水数据,美团收购钱袋宝之后,上线了美团智能POS,支持银行卡、微信、支付宝、Apple Pay、银联闪付等多种支付方式。美团智能POS是一个线下商家信息枢纽,它在订单数据、会员数据等维度上和美团的开店宝和美团商家等商家服务APP端全面打通,为线下商家提供支付之外的会员管理功能,美团也获得了商家的线下消费交易流水。这些线下支付收单数据和线上外卖数据,共同构建了“美团生意贷”的完备数据基础设施。美团还为外卖商户打造了“美团快驴”,帮助商户实现一键食材采购,目前“美团快驴”已经覆盖45个城市。 在服务B端商户的同时,美团也不断发展面向商户的C端客户的消费金融和理财保险服务,反过来促进商户发展。2018年,美团为美团用户上线了“美团生活费-借钱”的信用借款服务,亿联银行和光大银行是合作银行。2019年,美团为外卖用户上线了信用支付产品“买单”,2020年5月,“买单”正式升级为“月付”,对标蚂蚁花呗。2019年6月28日,美团上线了美团互助,截止目前已经有3400万人加入美团互助。美团也有理财板块,只销售亿联银行的存款产品,年化收益率从4.10%到4.40%不等。 美团是布局产业链金融,高度聚焦到对生态价值最大的环节:商家经营,以及商家到消费者的链路。美团金融从商家订单财务管理、商家收单工具全面深层次掌握商家和消费者的数据,基于商家流水数据做商家周转贷款,基于消费者数据做消费信用免押、信用支付和信用借款。美团金融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让从消费者到商家这个通路更为通畅,让商家更容易经营商业,战略十分的清晰。美团金融还可以更上一层楼,在食材采购环节,在美团快驴上发展“商家采购贷”产品,这是一个非常大的场景。 手机产业金融新贵 小米集团作为一家以手机、智能硬件和IoT平台为核心的互联网公司,已经是一个生态从“人”扩展到“物”的庞大产业互联网。2020年3月,小米MIUI月活用户数3.3亿人,相比去年同期增长0.7亿人。米家APP月活用户数达3040万人(2019年12月数据)。AI助手-小爱同学月活用户数达7050万人(2020年3月数据),累计被唤醒次数341亿次,联动智能设备2.52亿台。同时,小米电商迅速崛起,根据极光大数据信息,小米有品已经位居综合电商APP第7名,2019年GMV突破100亿。 小米金融是包括华为、小米、三星、VIVO、OPPO等手机厂商中,金融布局最早、金融业务最成功的公司。 在C端金融板块,小米金融已经走得很远。2019年6月,小米互联网小贷板块的信用贷款产品-小米贷款已累计放款超1500亿,在贷余额超300亿。小米贷款主打线上和信用借款,2019年小米贷款占小米消费金融整体比重为97%,日均放款破10亿元,2020年小米贷款品牌正式升级为“随星借”。在小米商城的支付收银台中还有“小米分期”的产品,属于小米信贷的信用分期板块。 小米C端金融还有一个活跃度很高的产品,“MI Pay”,支持门卡模拟、银联POS闪付、公交地铁刷卡、小米联名信用卡等功能,已经支持数百万商家支付。MI Pay产品可以增加小米金融C端用户的粘性。 2020年5月,小米消费金融公司成立,定位是深挖互联网、智能物联网和新零售等场景潜力。小米互联网小贷的“随星借”产品已经充分吸收了小米的线上流量,在互联网上放款规模很大,预计小米消费金融公司的产品相比“随星借”将有一定的差异性,比如可以主攻线下小米之家的消费分期和线上信用支付。 因为小米对于供应链的掌控能力非常强,小米供应链金融具有十分强的产业链金融的特征,具体来说就是智能硬件产业链金融。小米供应链金融持有商业保理和融资租赁牌照,通过接入客户的信息管理系统,基于对客户生产、库存、销售、产品质量管理、供应链管理、生产计划与排期的数据进行分析,为客户提供全链资金解决方案。 小米供应链金融为线下6000多家小米新零售门店日常订货的资金需求提供“米店融”产品,以门店月销售返利为额度核算基础。小米供应链金融为小米有品商户提供数据保理服务,数据保理额度最高为商户在有品平台月均结算额的3倍。小米集团背后有上千家手机、电视的上游供应商和小米生态企业,小米供应链金融基于其与小米集团产生的应收账款为他们提供应收账款融资服务。 小米金融是手机厂商布局金融的先驱,牌照布局非常完整,具有鲜明的智能硬件的产业链特征,是智能硬件产业链金融的开创者。小米金融数字化程度很高,流量变现能力非常强,产品具有很强的互联网特征。小米金融重C端,在以小米集团为核心企业的供应链金融上面,还有较多的潜力可挖。 全场景零售金融科技巨头崛起 苏宁易购是中国领先的智慧零售服务商。苏宁家电在2020年国内家电全渠道销售占有率为23.9,排名第一。苏宁易购拥有6亿注册零售业务会员和10万供应商,PP视频会员4亿,家乐福会员3000万,苏宁金融绑卡会员突破8000万。在线下,苏宁易购拥有覆盖县乡镇的6600家零售云店、覆盖CBD和社区的2000家苏宁小店。苏宁物流拥有运输车辆10万+辆,售后服务店8000多个,成为苏宁易购强大的履约保障。 依托于庞大的零售业务会员生态和强大的供应链服务能力,苏宁社交电商-苏宁拼购迅速崛起,目前已经拥有40座拼购村、23个产业带、71家拼工厂、87个拼拼农庄。 苏宁金融起步于2011年,从苏宁三十年的零售实践中兴起,带有对于零售和泛消费行业的强大理解能力。苏宁金融定位于全场景融合的金融科技公司,通过金融科技实现了对于泛消费行业的从C端支付、消费金融、小B端金融、供应链金融全链条金融产品的完整覆盖。苏宁金融打造了金融科技全流程深度驱动、深层次穿透了零售小微企业场景的小微金融产品,并实现了在生态建设上的内外兼修,在产品上带有鲜明的供应链金融特征和场景化特征,迄今已经发放超1000亿的贷款。面向苏宁生态内部场景的小微金融-乐业贷有信速融、货速融、账速融、票速融、云台贷、广场贷、采购贷、零售云贷、物流售后服务贷等场景化产品,面向外部生态场景的小微金融-微商贷有发票贷、税e贷、烟草贷、中和农信贷、途虎养车贷、狮桥贷、美团贷等场景化产品。 为了支持小微金融的数字化和线上化,苏宁金融打造了全流程的小微金融科技产品,包含:用于精准营销小微企业的“星象”客户画像系统,只要输入基本信息就可以得出小微企业分级评分的“苏宁微商分”,支持五个维度风险判别的“天衡”小微风险审批系统,财务、非财务和舆情风险全覆盖的“多普勒”小微企业风险预警系统,用于小微企业贷款催收的“捕逾”智能催收系统。“天衡”系统尤其对于发票数据、税务数据理解深刻,已可以对外部金融机构输出发票贷、税e贷的风控模型。 除了小微金融,为了服务好苏宁易购生态内外的C端客户,苏宁金融先后开发了信用贷款产品-任性贷,信用支付产品-任性付,苏宁金融还打造了专门面向苏宁生态外部C端客户的信用贷款产品-省薪借。为了延长家电和3C产品的售后服务时间,苏宁金融打造了行业内排名第一的苏宁延保产品。苏宁支付从为零售供应商做B端支付起步,接入了江苏和上海的公交地铁出行服务,实现了支持在银联数百万商家进行扫码支付的突破。 金融裂变、进化 数字经济蓬勃发展的时代里,金融行业在过去的几十年是进化最为快速的行业,从大型机到分布式互联网核心,从银行网点到移动金融APP,从标准化产品到场景金融产品,如前 产业链金融越来越细分,推动金融面向不同的产业不断裂变,新金融的力量不断涌现:如居住服务行业的贝壳金服、超市行业的永辉云金、商旅行业的携程金融、母婴行业的贝贝金融,不做大而全和深耕专精某个行业是他们的DNA。 产业链金融凭借强大的数字能力和对产业链深层次的理解,获得了迅速的发展,摧枯拉朽地改变了金融生态,近两年更是凭借“联合贷款”、“助贷”等模式创新登上巅峰。2017年余额宝的余额已经超过了招行的个人存款总额;信用卡完全可以被消费金融所取代;场景化的电子账户一定会让实体借记卡消失;移动支付APP已经在客户侧取代银行APP成为客户支付和消费的主要工具。但是,其实这些都不是产业链金融巨头关心的事情,这些只是他们解决各自产业链问题过程中的副产品。 产业链金融是产业互联网数字化的高级阶段,是金融进化的催化剂。在数字化产业链沃土之中,金融将深度融合产业链数据,高速裂变、进化,最终形成带有鲜明特征的场景金融产品和场景金融服务能力。有了产业链的基因,基于数据的金融科技能力,金融加速下沉到产业链中,下沉到场景中去,最终进化成为全新形态、无处不在、真正富有生命力的金融。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8月16日,中国财富管理50人论坛(CWM50)举行了“当前形势下构建‘双循环体系’的可行性与对策”专题会议。对国内大循环和国内国际双循环的内涵和要义、构建双循环战略布局的机遇与挑战、通过双循环推动改革和开放相互促进的关键点与路径等内容进行了研讨交流。 摩根斯坦利中国首席经济学家邢自强认为,中国打造国内与国际双循环协同,外资企业最感兴趣的是中国产业链的韧性、消费的潜力、经济开放的取向。只要这三大趋势确定,尽管全球地缘政治的噪音不断,全球企业界依然会对中国双循环带来的机遇乐见其成,愿意积极参与。 以下为发言全文 自从中国提出打造国际与国内双循环协同以来,外资比较关心的有三个关键词:第一,产业链的韧性,也就是其稳定性。第二,消费回流的潜力。第三,中国是否坚持经济开放的取向。如果这三个趋势是确定齐头并进的,那么尽管全球地缘政治噪音不断,全球的企业界依然会对中国内外循环带来的机遇保持乐见其成的态度,并愿积极参与其中,这会为中国应对逆全球化提供底气。 首先,产业链的韧性。讲最近不少研究机构、投行认为,新冠疫情会促使全球企业重新审视产业链风险,甚至不惜花费上万亿美元从中国搬走,在别处重建产业链。但是,从各种证据和迹象来看,我的观点是,实情可能恰恰相反。疫情之下,中国已成为了跨国企业的避风港。这一观点,可以从大摩调查的几百家跨国企业的中国情绪指数中管中窥豹。该指数在2季度大幅反弹,到达了最近三年以来的最高点。这一变化趋势反映了跨国企业对中国经济前景、消费市场修复强劲反弹的信心,其中支撑此信心的中流砥柱就是中国产业链的稳健性。 中国经济在第二季度领先于全球,率先转正复苏,其中,出口表现一枝独秀。最近两年半,关于贸易摩擦、供应链外移的声音不断。然而中国制造业出口却一直克服不利因素,从2018年下半年到现在,持续逆势提升全球份额,彰显了其在高附加值制造业的竞争力。出口从疫情以来连续5个月好于市场预期,7月更是同比增长7%,将其他的出口国远远抛在身后。不只是因为口罩和医疗设备的出口量提高,其他主要的电子品也都表现强劲,其根本原因是中国的产业链在这次全球新冠危机中经受住了考验。 由于中国疫情防控有力,支持了产业链迅速复工复产,同时国内产业链上下游相对比较齐全、集聚,这实际上是在全球受冲击时,为全世界提供了一个稳定的必需品供应链。对比同期其他主要出口国,要么现在还处于停工停产阶段,要么其产业链上下游环节不够齐全,个别环节的阻碍使得其生产能力受限,因此不少订单从其他国家转移到中国。中国的出口份额连续两年提升,目前已占到全球出口市场14%。这是中国出口份额自身的历史最高点,也是过去40年以来国际上任何一个国家占全球出口市场份额的最高记录。 中国“世界工厂”的地位经此一疫,顺利地渡过了压力测试,成为全球名副其实的避风港。 其次,由于国内疫情控制得好,给了老百姓恢复常态生活的定心丸,中国国内的旅游、出行、餐饮、娱乐,基本领先于全球率先基本恢复常态。再叠中国居民海外消费的回流,使得今年中国消费市场成为跨国企业业绩的最大亮点。这更加证明了世界离不开中国。汽车的销量继续增长,民航的国内客运量也逐渐恢复到年初的90%左右。酒店的入住率已回升至65%,大体回到了今年年初的水平。电影院算是相对较晚才恢复开放的,并且按照逐步分阶段开放的方式进行,但是8月份以来,其日均票房收入相比7月底实现翻倍。 相比而言,全球多数地方的消费者目前大多还受制于社交隔离的状态,中国消费者率先回归,可以从跨国企业在华运营情况中管中窥豹。我们每个季度通过机器学习和大数据调查的“跨国企业中国情绪指数”,在最近一次调研里显示大幅反弹到2018年以来最高点,反映了跨国企业对中国经济前景和消费市场的信心强劲回升。 中国的避风港效应也体现在,海外消费的回流。国际旅行在疫情之后元气难以尽复,老百姓对海外出行的心态也会有所改变。过去5年,中国居民在境外的花费达到每年2万亿人民币,如能改善国内高品质消费的瓶颈,顺势推出更多像海南免税港一类的举措,承接消费回流,未来预计接近一半即万亿左右会回流到国内的高端汽车、奢侈品、化妆品、教育、旅游娱乐等领域,这一趋势有助于打造内循环。在此基础上,再搭配对外开放的政策,可能有助于吸引跨国企业“在中国、为中国”,也就是把产业链继续留在中国,主要服务于中国的消费者。 这方面的亮点不发,7月份期间,海南的免税店基本上每天都是长龙不断,其销售额同比增长高达240%。全球化妆品巨头欧莱雅,其财报显示,在中国上半年的销售额同比增长了18%,第二季度更增长30%,因为中国国内免税旅游的蓬勃发展,给这些公司带来了可观的新机遇。中国境外消费的回流,可能是未来几年全球消费市场的重要趋势之一。 比如电动车领域的特斯拉,今年第二季度特斯拉在中国的收入同比增长一倍,达到全球总收入的1/4,究其原因是它在上海的超级工厂能够生产和销售Model3。除了它以外,不少全球的行业巨头也主动地要求企业在中国的主要供应商保留在中国的产能,不能全部转移到东南亚或者墨西哥,用于对接中国本土的巨大消费潜力。比如最近半年内,耐克指名要求其供应商保留中国工厂,因为疫情期间验证了中国的消费能力是全球最有韧性的,所以需要工厂继续留在中国,支持耐克在国内高端市场的战略发展。 对中国经济来讲,这种海外消费的回流,从宏观角度还能显著改善国际收支。我们观察到,在国际收支的统计中的“净误差和遗漏”这一项(即跨境的隐性资金流出),在过去6年时间内都是流出的,但今年则从过去每个季度平均流出500亿美元,转变为流入230亿美元,也从侧面印证了中国是一个避风港,国际旅行的减少反而使得中国受益于消费和资金回流的趋势,显著改善了国际收支。这一趋势之下,人民币也更具韧性。从最近的资本和贸易结算结果来讲,企业和投资者对于人民币的认可程度在不断上升,中国的跨境结算中,使用人民币结算的比例已经连续三年上升,超过2015年汇改之前的历史最高水平,达到了40%的比例。 最后一个关键词是“开放”。从短期政策方面来讲,由于中国的消费正逐步恢复常态,出口也受益于中国制造业的避风港效应,因此决策层不急于像西方经济体一样大举采取刺激政策,这也是吸取了历史经验的明智之举。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是从美国开始的,但是中国采取了大规模刺激政策。 尽管客观上支撑了全球经济和市场,使得中国的贸易伙伴们在当时无不受益匪浅,但是其留下的债务、产能等后遗症,只能靠中国在其后十年内独自消化,其他的贸易伙伴对此无人喝彩,甚至不少都会责难中国重工业产能严重过剩,冲击全球市场,完全无视中国的政策在08-09年拯救了全球经济的事实。而尽管美国在2008年也采取了一定的刺激政策,但很大程度上仍由市场经历了出清、去杠杆的过程,这也使得美国的经济与市场在之后8年在全球发达国家中复苏首屈一指。 此次全球新冠大衰退,则是2008年的镜像。尽管中国在这次疫情中率先遭受经济冲击,但中国的刺激措施跟全球其他国家相比更为温和和自律,其政策发力点始终聚焦在防控疫情,保复工,保产业链。反观一些发达经济体,其生产能力没有恢复,央行扩表、财政举债和对消费者的补贴措施却层出不穷。这种超脱地心引力的大规模刺激,易放难收,容易引发此后包括民粹、债务、通胀在内的诸多长期后遗症。这次中国在经济方面的应对,显然是充分参考了2008年的得与失。 根据7.30政治局会议的决策,国内的政策重心已经从短期刺激的逆周期政策,转移至应对长期挑战来维护产业链的完整性,管控脱钩的风险方面。其中跟外资相关的,短期有两个政策抓手:第一,是中国消费市场的继续开放,吸引更多跨国企业“在中国、为中国”。第二,是金融市场的开放,人民币资产的国际化。尽管中国的供应链韧性较强,通过了疫情的大考,但是一些发达国家还是鼓励它的企业采取“中国+1”战略,避免供应链过度集中,这无疑给中国的开放带来了更多紧迫性。 但是,依托中国较大的国内消费市场,可以更容易地通过市场准入、公平透明的竞争性政策,来吸引外企“在中国、为中国”。关于这点,最近美中贸易全国委员会的调查结果可见一斑:尽管全球地缘政治的噪音不断,美国企业仍然高度重视中国市场。83%的受访企业认为,中国仍然是其全球主要的战略市场之一,这跟去年的比例82%基本一致。87%的受访企业表示没有计划将产业链外迁,这跟去年的比例也相仿。 我认为,特斯拉在上海的超级工厂,就是彰显“在中国,为中国”的产业链本地化的例子:今年2季度,它在中国的收入同比增长一倍。鉴于本地消费市场的潜力,马斯克也预计在特斯拉上海工厂的整车生产中,将中国本地化零部件供应的比例从当前的40%快速提升到80%,这正是产业链在中国本地化落地,在中国、为中国的最新例子。 综上所述,中国打造内外双循环经济,外资主要关注三个关键词:第一,中国制造的韧性;第二,消费的前景;第三,中国是否继续坚持开放的取向。疫情以来,这三大趋势较为确定,齐头并进,因此即便全球地缘政治噪音不断,跨国企业依然会对中国内外循环带来的机遇乐见其成,并愿意积极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