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6日,中国太保在华南地区首个大型颐养社区项目——太保家园·厦门国际颐养社区项目正式动工开建。该项目依托厦门旅游生态目的地的区位优势,以及当地健康医疗专业机构在医养结合上的优势,提供“活力老人旅居度假,自理老人保健养生,失能老人康复照护”的一站式养老养生解决方案。 开工当日,中国太保旗下太保养老投资公司与厦门大学健康医疗大数据国家研究院签署合作备忘录,双方将共建老年科学研究所和太保家园高级医养人才培育实训基地,为太保家园开展养老照护服务提供科学指导和充分的人才保障。 太保家园·厦门国际颐养社区总建筑面积约13万平方米,计划2023年建成投入运营,届时将可提供自理公寓近800套、护理床位500余张。项目位于厦门市集美区,在项目设计上注重将闽南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理念相结合。 厦门国际颐养社区内设有康复护理中心,将由太保养老投资公司与国际养老康复集团——法国欧葆庭公司成立的合资公司太保欧葆庭参与运营管理。除了提供精细化的基础服务之外,还将提供健康管理增值服务、特色服务,着力打造中国太保在华南地区护理康复为特色的健康管理区域中心。通过以长者为中心的多学科服务团队,实施健康干预理念,运用非药物疗法、精神康复方法等解决方案,从健康管理、慢病管理、康复护理三个方面积极改善长者的生活质量,让客户享受到国际一流标准的养老照护服务。 厦门国际颐养社区还将整合中国太保与瑞金医院联合建设的互联网医院资源,将异地名医名院资源带入社区,为入住长者提供高品质可信赖的一站式医疗健康解决方案。
01 探索“物业服务+生活服务” 近日,住建部等10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住宅物业管理工作的通知》,政策最大的亮点在于,放宽了物业企业经营边际,《通知》鼓励有条件的物业服务企业向养老、托幼、家政、文化、健康、房屋经纪、快递收发等领域延伸,探索“物业服务+生活服务”经营模式。 也就是说,以后的物业公司,不仅要做好清洁、维修、绿化等最基本的工作,还要拓展增值服务。 可能有业主说,现在物业连本职工作都没干好,进入家政、二手房交易等,岂不是不务正业?再说了,本来物业拿了钱就没干好事情,现在又要进入新的领域赚钱,社区还能管好吗? 抱有这种想法的人,可真不在少数。那么,国家为何要发布这个文件? 讲这事情之前,先说个近期大家关心的事情,“沈阳老太神操作,一人坑惨一座城”。近期的沈阳疫情,累计感染者22人。 诡吊的是,其他21例感染者的传播链条,全都能追溯到12月23日首个确诊病例尹某某身上,确诊病例都是尹某某的家属、邻居、就诊医院的医护人员、二次传播者。 网友为她起绰号,“一个人毁一座城”,“溜达鸡”,甚至还编了顺口溜送给她:落地在浑南、居住在于洪、送站到沈河、吃饭到大东、购物在铁西、落网在和平,瞧病去皇姑、隐瞒了行踪、愣凭一己力、攻陷全沈城! 但是,大家责怪老太太“神溜”时,有没有考虑过社区管理上的责任。 图:尹老太在沈阳出行轨迹手绘图 尹老太结束集中隔离14后回到社区。按规定,还要自行居家隔离14天。如果物业足够尽责,能够把老太太外出“撒欢”的劲儿挡回去,不让她出社区,就不会让她变成“超级传播者”了。再者,即便趁保安打盹,偷溜了,物业也可以告诉居委、街道,还是有二次补救的方案。 02 “先有鸡VS先有蛋”的悖论 但很可惜,没有。 这就是当下社区管理最大的问题,最后一公里的“盲点”。 其实,石家庄也一样,疫情从散发到爆发,与城郊社区治理太弱密切相关,背后都是几千个微观社区治理上的短板和盲点。总之,不能忽视物业管理了。但现实是,物业管理整体低水平运转,70%的业主对物业不满。 大家买房的时候,多数人关心的是,“物业费多少钱”。很少有人关心,物业提供什么服务,每一项收费标准是什么,是否明码标价、物有所值。 所以,潜意识里,业主认为,物业就是收费的。物业公司与业主之间的矛盾、物业与业委会的矛盾,已是社区主要矛盾了。甚至,物业收入都没有保障,本该缴交的物业费,也因为故意不缴、延缴,收不上来,收费率能达到90%,已算是奇迹了。 为什么不缴呢? 堂而皇之,很多业主挂在口头的调调就是,“我实在没看到,物业拿了钱以后,干了什么事”;“没有提供相应水平的物业服务,我当然不交钱了”。 其中,有人就是赖着不缴物业费,估计这样的人大家都见过。此外,很多楼盘投资客多,有部分房子长期闲置,也就不缴物业费了。 那为什么,物业费要涨价呢? 物业也是一脸苦相,什么都能涨价,为什么不能涨物业费?算算人工费、算算基础物料费、算算设备维修... 这些年,物业公司的运营成本在增加。再不涨价,物业的日子真没法过了。试想,涨价不太可能,现有标准下的物业费,也无法保障100%收上来,物业服务质量怎么能提高呢? 03 不要为物业费多缴“几毛钱”斤斤计较 当然,确实有一部分物业公司,服务意识不强,行为不规范,侵占公共空间盈利,存在乱收费等现象。 但我认为,这毕竟是少数,一方面是由于信息披露不畅,监管不严,被钻了楼栋。更重要的是,想“搭便车”的业主太多,导致缴费率低、涨价难,倒逼物业不得不违规创收。 但是,为什么新小区物业费比老小区高呢?绝不是新小区维护成本低,而是新小区不存在“二次定价”,即与业主就物业费涨价,搞论证,不需要与成百上千的业主一个个谈、一个个博弈。 从新小区物业费高(多数在3-4元/平方米/每月)就知道,当下老小区1-2元的物业费太低了。 问题是,如果业主不愿意缴纳物业费,或物业费该涨价而不能涨,小区维护不及时、不到位,从而影响口碑和房价,对于业主来说是得不偿失的事情。 我们去看二手房,先不用到业主的房间里,看看小区内绿化、卫生搞的好不好,看看电梯厅干不干净,机动车、电动车是不是乱停乱放,电梯厅卫生状况怎么样,就大概能做出80%的决定,我要不要买这里的房子。 这就是为何,很多不到10年楼龄的小区,感观上显得破破烂烂;为何,现在很多城市二手房挂牌量大,价格下跌,而新房价格在上涨,很大原因就在于维护不及时。 近年来,想买房的人很多倾向买新房。所以,不要为了物业费多缴“几毛钱”而斤斤计较。就算缴纳10年、20年的物业费,也就是房屋总值的5%左右。而小区物业维持的好,带来的房产溢价可能远远大于5%。 表:物业服务各类别对二手房价的影响量化 04 物业决定房价的时代来了 回到住建部的文件。探索“物业服务+生活服务”,鼓励物业向养老、家政、文化、房屋经纪、快递收发等领域延伸,首要目的是给物业企业提供创收渠道。 物业企业不进入这些领域,资本驱动下的机构就会介入,比如开发商(社区教育、养老)、房产中介(二手房交易和租赁代理)、互联网企业(社区购物)。资本加持下的机构介入,无助于社区福祉,还徒增物业管理压力。 所以,与其让盯着社区居民腰包的外部机构进入,不如让物业企业来做。 一方面,物业贴近居民和社区,知道他们需要什么、日常生活的“痛点”在哪?另一方面。通过这些增值服务,给物业收入“开正道”。 试想,物业费不上涨的话,算不过账来,物业要不偷工减料,要不侵占公共空间“搞外快。比如,地下空间、会所、社区广告等”,这些不仅无法避免的,更增加了业主对物业的不满。所以,给物业开辟光明正大的服务渠道,让业主为服务付费。 其次,增值服务不仅能增加物业收入,还能提高与业主的黏性,促进物业企业转型升级。当下,居住社区(住宅小区)是居民生活的主要空间,居民对社区品质的要求在不断提高。但是,物业行业整体还在低水平运行,比如清洁、维修、绿化等“老三样”,外来人口登记管理等。 增值服务,就是在基础服务上,增加人性化的细节、精细化的服务。 也就是说,“老三样”的基础服务,每家物业企业都差不多。关键是,是否具备为业主着想的精细化的、贴身细腻的服务,让业主和租客感觉到,物业是为自己居住的更健康安心而考虑,好物业能让自家是房子升值。 比如,物业一般能够辨识本小区的业主,但是否知道业主家里有需要照顾的老人,是否在业主外出时,能帮助业主照顾老人、收发快递等等,是否能及时发现大风天业主家里忘记关窗,下雨天忘记收衣。千万不要再出现,老人家病了好几天了,甚至孤独地老去了,物业还不知道。 比如,小区一般都有公共停车位,但有无乱停车、阻挡消防通道,电动车有无统一管理,降低消防隐患,电梯厅是否高频率消毒等等; 比如,面对可能来的突发事件,有无逐一通知业主,并明确应对的措施、解决的时间节点;业主报修、社区公共设施损坏,有无第一时间反应; 比如,物业费、维修资金的使用,有无公开透明、逐笔列支,让业主感觉到钱花在刀刃上了。 只有上面这些,才能体现出增值服务来。 这些贴心细腻的服务到位了,必然会增加物业和业主面对面沟通的频率,也会让业主产生浓浓的归属感,让业主觉得,缴纳物业费是“为了自己”,有助于自家物业保值增值。这样,不仅业主对缴纳物业费不再抗拒,也会为好物业多付费。 最后,再告诫大家一点。楼市进入存量时代了,各楼盘在建筑立面、户型设计、园区打造、学位配置等方面逐渐趋同,差异越来越小。 新盘交付后,物业的重要性就出来了。物业是小区的维护者,维护得好,社区颜值就高。放在二手房市场,自然敢叫价。所以,不要为那一块几毛钱算计。 业主和物业互相成全,业主善待物业、按时足额缴费,物业帮业主好好打理社区,社区住的安心健康,房子卖的时候还能叫上价。 其实,这个逻辑很多人都懂,但共输的现象还是屡屡上演,有漠不关心的、有搭便车的、有成心破坏的。基层社会治理任重道远,罗马城不是一天建成的。 当务之急是,在基层党组织、街道、居委的协调领导下,规范业委会、业主大会与物业的关系,让决策程序公开透明、健康有序,寻找互利合作的基点,实现物业管理长效机制建设。 通过诚信体系、红黑名单制度,奖优惩劣,推动物业服务职业技能等级认定,让优质物业做大做强。
2021年伊始,老百姓大药房董事长谢子龙在新年献词中表示:2020年医药行业变革加速,老百姓有信心在接下来的新医药时代里把握机遇迎接挑战。 在谢子龙看来,2020年,医药行业呈现多重变化:医改进入深水区,4+7带量采购全国实施。同时,个人医保账户政策在改革,医药电商在兴起。 “我们感受到,降低药价、提升医保资金使用效率、提升购药的便利性、提供全生命周期的健康管理,一切以患者为中心的新医药时代即将到来。”谢子龙表示。 在老百姓大药房看来,新医药时代将给专业连锁药店带来更大空间,同时提出更高要求。 在新年献词中,谢子龙同时谈到了新近的医药电商与连锁药店共同发展的话题。 “医药电商与连锁药店将长期共同发展,线上线下将互相依存。”谢子龙认为:“互联网将成为促进连锁药店发展的有效手段,插上数字化翅膀的连锁药店,会成为社区居家养老的健康服务驿站,也会成为线上线下医药闭环中最近、最暖、最体验化的存在。” 谢子龙强调,老百姓大药房将继续稳健扩张、提效降费,通过继续强化四大核心能力助力上市公司在新医药时代把握机遇迎接挑战。 第一,掌控社区零售流量入口。从流量成本和渗透率两个角度看,社区是流量拦截的最佳入口。比如互联网对于各级城市的社区店、便利店影响甚微。同时,药店的医疗属性逐步增强,面对面长期跟踪服务的慢病管理是互联网无法触及的。 数据显示,老百姓的直营门店89%是社区店,11%是医院周边门店,绝大多数的药店都在群众的家门口,老百姓已经在4000个直营门店开设慢病自测服务。 第二,发展新农村市场。新农村市场有着天然的优势与壁垒,市场成长性好、受政策影响小、物流运力不足。老百姓用加盟和联盟的方式吸引众多同行加入老百姓阵营,联合更广大的当地资源,运用门店的管理优势,将优质的药品和服务送到基层百姓身边。 2020年三季报显示,老百姓已经拥有加盟店1541家,遍及18个省,主要布局城郊、县域乡镇,加速形成规模效应。 第三,树立高品质的自有品牌产品。渠道的力量越来越重要,同时,国民对于中国制造的自信,催生国货新品牌的崛起。加之门店店员对顾客有专业的推荐和影响力,线下门店将成为新产品很好的入口。老百姓有望利用渠道优势创造出群众喜爱的健康国货品牌。 第四,数字化工具赋能每一个用户。数字化为药店顾客带来线上线下一体化的极致体验,成为店员赋能的终极武器,同时也是管理精细化和降费增效的有效途径。 2020年,在股东层面,老百姓迎来了春华资本、方源资本和腾讯,并进一步优化了现代化管理机制与董事会结构。在全国布局优势的基础上,老百姓加速推进“自建+并购+加盟+联盟”的“四驾马车”战略及快速下沉“新农村”战略,推广处方药专业药事服务及数字化变革。 谢子龙总结道:“老百姓大药房将继续围绕社区健康生活场景,发展新农村下沉渠道,掌握消费者需求,依靠互联网引流,运用数字化工具,通过打造科技驱动的健康服务平台,做好国人的全生命周期健康服务。”
互联网风口上的社区团购近日站在了舆论的风口。不仅如此,在产业及资本层面也引发了不小的反应。一时间,社区团购最终会不会“一地鸡毛”的讨论声不绝于耳。 目前,社区团购仍处在早期阶段,在补贴的诱惑下,其“预售+次日达+自提”的模式是不是真需求还有待验证。需要警惕的是,部分玩家借社区团购这一概念向资本市场讲述了一个“生动故事”,并无心恋战,等补贴战难以维持,最后只能留给供应商、小摊贩、消费者“一地鸡毛”。 更需要警惕的是,社区团购再次演化为一两家巨头的垄断游戏,“吃人家的终究要吐出来”,最后让供应商和消费者“困”在模式里,反被平台“薅了一把羊毛”。 回头看,社区团购,这个因疫情“吹又生”的买菜模式,实际上是由于互联网巨头进入再次成为焦点的。换句话说,一些用户的社区团购新需求并非来源于实际生活的需要,而是被互联网巨头们刺激倒逼出来的。 有人形容,资金入场、重金补贴、大举招人,互联网巨头们亲自下场“抢菜”的画面,像极了每一次风口到来的前夜。现阶段,补贴是推动社区团购开疆扩土的有力武器,这一招术对这些靠补贴起家的互联网公司来说并不陌生,甚至称得上驾轻就熟。 但社区团购并非只是流量生意,而是对供应链资源、精细化运作提出了更高要求,这些能力的沉淀又非一朝一夕可以实现,这就注定了社区团购是更为残酷严格的消耗战。在财务报表及投资人的压力下,玩家们的“补贴大旗”能扛多久?补贴停止后,用户黏性、团长积极性是否依然存在? 不应忽视的是,补贴下的社区团购已开始显现出受人争议的一面。近日,多家粮油商发文抵制社区团购平台补贴卖低价,原因是社区团购平台低价销售冲击超市客户,粮油商收到大量超市类代理商的投诉甚至要求退货。而另一个较大的争议是,社区团购是否夺走了小摊贩们的生计。虽然我们不应秉持道德化、静态视角看问题,但互联网企业对社会责任的认知显然有待于提高。 据了解,目前社区团购主要玩家已在北京、上海开启“地推模式”,全面进军一线城市已提上日程。也有玩家表示,会加速在全国各地开城,提供服务。希望玩家们在追逐市场份额和单量的同时,创新业务模式,加大技术赋能,保证商品质量,不“薅羊毛”,更不“留一地鸡毛”。 正如人民日报评论《“社区团购”争议背后,是对互联网巨头科技创新的更多期待》所指出的那样:别只惦记着几捆白菜、几斤水果的流量,科技创新的星辰大海、未来的无限可能性,其实更令人心潮澎湃。
今年基金渣男,非属诺安成长,因为全仓科技芯片,导致净值大起大落,被投资几次骂上热搜。而在这几天,基金圈又出瓜。 这次是大名鼎鼎的中欧基金,有着中欧基金消费男神”郭睿在近期,发表一封公开信,就近期业绩不佳的原因做了反思和总结。 图片来源:中欧基金 从其声明来看,造车近期业绩不佳的最大原因是部分持仓公司短期业绩下滑影响。重仓的生鲜超市标的自高点出现了较大的回撤,确实对基金整体业绩造成了不小的拖累。 而中欧基金经理郭睿当前执掌中欧消费主题基金,从其描述的情况来看,这家生鲜超市标的,是家家悦,这家公司从6月30日最高价49.37元,横盘到8月份后,截至至今股价腰斩,回到20多元的位置。 1 商超牛股家家悦, 郭睿买了6个亿躺枪 首先来看中欧消费主题基金,这只基金以消费股为主,然而在9月份以来,白酒股主导的消费股迎来一波又一波的高潮行情,然而,郭睿中欧消费主题基金的净值却是停滞不前。从图中来看,该基金的净值在近三个月缓慢的横盘下跌的趋势。 在市场当中消费基金大部分以白酒作为底仓的情况,在其他基金净值上涨,基民赚钱,普天同庆的情况下,买了中欧消费主题基金的投资者大吐苦水。 图片来源:wind 从披露的资料来看,中欧基金重仓集中在猪肉、家电、免税和商超。重仓的家家悦,中欧消费主题基金持仓市值大约在6.6亿元,是第二大重仓股。这对于资金规模在15.51亿元的基金来说,仓位是很重的。 家家悦作为国内的商超龙头股,在今年上半年走出行情,半年的时间走出涨幅49.25%,然而近两个月的时间直接回撤50%,也是让股价来到今年5月份的位置。 而家家悦的业绩来看,前三季度营业收入138亿元,同比增长22.17%;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3.89亿元,同比增长10.63% 主要原因在于一个新的互联网风口的出现,社区团购是近期出现的行业风口,指社区内居民团体的一种购物消费行为,由社区发起组织,通过批量采购(团购)的方式,获取低廉价格的商品。 艾媒咨询数据显示,在疫情背景下,2020年社区团购市场发展迅猛,市场规模预计将达720亿元。到2022年,市场规模有望达到千亿级别。 社区团购商品的主要品类集中在生鲜品类,这也是封闭居家生活的刚需。艾瑞咨询发布报告称,2019年中国生鲜电商行业市场交易规模达2796.2亿元,较上一年增长36.7%。2020年受疫情影响,消费者对于生鲜到家的需求急速增长,生鲜电商市场交易规模将会有显著的提升,预计到2023年,生鲜电商市场交易规模将超过8000亿元。 互联网巨头美团、阿里、拼多多、滴滴等巨头先后宣布重金杀入社区团购。 对于传统零售,该形式是在线下物理空间建立一个场所(店、集市),用这个场所去连接到人,去做好人的运营,实现零售交易。有了互联网以后,产生了线上连接人的方式,于是产生了电商零售形式。电商就是在线上连接到人,产生零售交易。 并且根据国盛证券最新研究,多家泛电商巨头加入社区团购混战,有两类盈利模式基本面跑通:1)社区团购预售+自提模式,通过采购成本、履约成本、流量成本的降低实现盈利;2)第三方配送模式,通过物流和广告等变现、基于规模效应实现盈利。 不管如何,一个风口的出现,各个巨头纷纷布局,烧钱的过程当中,各大机构势必也会注意这个领域给商超带来多大的冲击。 2 郭睿的发声 对于自身净值的回撤,郭睿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坚信好公司会创造较好的长期投资回报。对于整体消费,我们还是保持非常乐观的看法,并且相信未来优质消费公司的业绩增长将会进一步提升:社会架构重构,5G的推进及落地以及疫情带来的行业长尾、落后产能的快速出清。只有同时具备头脑和资源的企业,才有望胜出。” “信息系统和数据化的应用是过去企业之间决定胜负的一个工具,而目前我们看到有大量公司因为自身组织架构的冗余严重掣肘了其创新和发展的速度。” 拆开来看,郭睿并不认为是踩雷,反而是因为市场的调整以及社区团购的突然冒出来打乱了商超企业短期的投资,长期来看,价值投资还是存在的。 同时建议投资者:偏股型基金是伴随着我们一辈子的一种投资理财方式,切不能当成暴富的捷径,基金投资是件漫长的事儿。要树立定投的方式,选择基金之前一定要对基金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判断其是不是符合我们的投资需求,而不是更多的关注短期的业绩排名来决定。 最后,郭睿表示:过去三个月的时间,我最愧疚的就是在高点附近申购、特别是首次申购的持有人,确实让大家的持有体验非常不好。 那么此次中欧消费基金被投资者吐槽,基金经理也是发生反思,是股票闯的祸还是人犯的错?
周末,关于社区团购的假消息满天飞,不过有两个重大的消息可以确定是真的。一是高层传达出对社区团购的态度:互联网巨头应该追求科技创新,而不是紧盯几捆白菜和几斤水果的流量;也给风口上的社区团购降了降温。 所以,我们看到了二级市场的表现也非常灵敏。以社区团购为代表的互联网巨头美团和传统生鲜超市龙头永辉,两家公司走出了截然相反的走势,美团向下,永辉向上。 还有一个重磅消息就是:京东花费7亿美元的代价战略投资兴盛优选。兴盛优选是一家最早的聚焦湖南市场,而且在社区团购上实现盈利的公司;现在几大互联网巨头也陆续上架了美团优选,多多买菜,橙心优选;可见资本对社区团购这个赛道的追捧。 那么,社区团购究竟是什么怪物?社区团购的兴起,对永辉这类传统生鲜零售生意有什么影响? 01 社区团购颠覆的是什么? 对于社区团购的兴起,网上的争议也很大,空头一方认为社区团购靠价格优势获取流量,等到行业格局稳定再来收割消费者。这种看法我不是很赞同,因为社区团购模式除了有价格优势以外,更重要的是重新塑造了生鲜供应链的环节,提升了的供给双方的效率。 早在社区团购之前,生鲜业务就已经被电商化了,我们称之为线上到家业务;生鲜电商化也给居民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性,特别是在疫情期间。而社区团购的基础逻辑和线上到家完全不同,前者的几个核心要素是预售制,次日达,自提。 一是预售制,团长通过微信群和小程序的方式对相关产品进行介绍推广,用户进行挑选购买;接着平台方统计当天的需求,而供应商就能根据销售量采购商品,以销定产,在源头上做到了生鲜类产品的零库存,零损耗;这样做的好处是商品在低损耗的前提下,供应商不用嫁接成本,实惠可以直接给到消费者。 二是次日达。次日达虽然在时间效率上没有线上到家物业那么高,但这样做的优势在于中途存在一定的时间差,供应商可以依据当天的预售订单当晚或者第二天早上去一级市场采购;然后商品在第二天被送到社区,也是解决了生鲜行业的痛点,做到了零库存。 最后就是自提。线上到家业务的各个玩家之所以都在亏钱,是因为配送成本高,运费都是平台方在补贴。而社区团购又再次解决了这个痛点,在小区团长处设置提货点。不用配送到每家每户,极大的降低了成本和提升了效率。 社区团购颠覆的是什么?可以肯定的回答颠覆了生鲜和快消品供应链的环节,极大的优化了供应链的链条,压缩了成本,完全有利于下游消费者。 02 永辉是否会被边缘化? 社区团购的模式创新完全是在互联网浪潮下对传统生鲜零售渠道的二次打击。相信大家也会有这样的疑问,永辉可以做社区团购吗?社区团购的大浪潮下,永辉是否会被边缘化? 其实永辉来做社区团购也是很难成功的,你会发现都是互联网巨头在做这些业务,而永辉恰恰缺的就是互联网基因。永辉这类传统线下超市从起家开始就是以渠道商而存在的,只是供应链的一环,作为产品的搬运工并享受价值产生的溢价。 线下商超的生意会被社区团购模式抢走一些是肯定的。但永辉还是有自己生存空间的,不用过于悲观,可以从两个不同的角度来分析。 一是大股东赋能。永辉超市的前十大股东里面有京东,腾讯这些国内的互联网巨头公司,他们是有强大的互联网基因的。永辉拥有完善的生鲜供应链系统,而腾讯,京东能够提供平台;再不济永辉也可能成为他们的供应商。 而且社区团购演化到最后可能会有两种模式,一种是以京东物流为主的自建供应链的重资产模式;另一种可能是以美团为代表的作为平台方的轻资产模式,自己只提供交易服务,把商品供应交给合作方里面的便利店,超市,水果店。所以,永辉是可以被京东这些互联网巨头赋能的。 二是产品品类。生鲜这个品类因为无法做到品牌化,差异化,而且具有高损耗的产品属性,所以长期看,用社区团购这个模式是跑的通的。但是,像其他的快消品品类是很难做到的,这些产品在销售过程中不容易产生损耗,同时如果在社区团购这类模式下一直维持低价,会造成销售渠道的混乱和经销商,其他零售商的反水,没人再愿意卖厂家的产品。 在快消品领域这是品牌产商不愿意看到的,因此线下商超受冲击的程度有限,只不过生鲜这个品类更高效的渠道模式会抢占更多的市场份额。 03 极度悲观下的市场机会 在社区团购的风口下,市场对传统零售渠道非常悲观,过度悲观的时候可能会存在比较大的机会。无可否认,当前的永辉也存在一些问题:线上到家业务刚做不久,占比在10%,比例太低;社区店有钱大妈这类竞争对手加入,MINI店的业务能否跑通,竞争格局会不会加速恶化。 悲观市场情绪下,永辉的估值也已经反应了市场存在的担忧。同时永辉的线上到家业务正在加速,2020H1永辉线上营收45.6亿元,线上占比9.7%,前三季度销售额65.4亿元,同比增长180%,由此推算出Q3线上营收大概20亿元,而今年一季度到家业务的销售额也只有20.9亿元。疫情控制之后的三季度,线上业务收入竟然快达到了疫情期间的一季度水平。 其次,就是mini店业务。公司的社区MINI店一直在不断地调整,目前可以看到mini店业务的边际正在改善。2019年中报披露时永辉mini店数量是398家,营收5.5亿元,亏损了几千万;而2020H1mini店数量是458家,净增加60家,营收却高达14.5亿元,估算亏损在一亿左右。 2020Q3mini店新开8家,关闭61家,期末一共405家,数量和去年的水平差不多,但是营收上升的很快;说明新业态正在往有利于公司的形态发展,mini店业务预计2020年全年亏损2亿元左右。 如果说线上到家业务和mini店业务是可以拔高永辉估值的地方,那么云超大卖场业务就是公司的根基,可以保增长。2020年三季度末,永辉超市大卖场一共963家,其中Q3新开27家;上半年新开31家,累计新增58家,全年想完成100-130家的新增大卖场压力还是不小的。如果四季度可以达到,那是超市场预期的,明年的业绩也会实现不错的增长。 即使线下卖场受社区团购影响较大,但快消品的品类受冲击有限,京东作为永辉的大股东,相信后期的合作力度还会加大。现在云超业务营收占比大概90%,长期维持3%的同店增速,开店数量有10%的增长,外加线上到家物业现在100亿的规模,贡献10%的增速,总体来看,永辉还能保持23%的营收增速。 对于永辉来说,23%的营收增长,对应30%的利润增速是没有问题,只要云超业务不恶化,这个位置的估值也杀不动了,2020年估值28倍,2021年预期估值22倍。而公司整体mini店业务的边际改善和永辉云创的再次回归,可以降低公司的运营支出和费用率;这些正面的预期的市场还没有反应。 声明:文中观点均来自原作者,不代表观点及立场。特别提醒,投资决策需建立在独立思考之上,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实际操作建议,交易风险自担。
12月12日上午,太保家园·成都国际颐养社区体验馆举办云上揭幕活动,标志着中国太保养老产业布局的起步项目——太保家园·成都国际颐养社区正式亮相。活动现场还向成都社区的首批意向入住保险客户代表颁发了证书,体现了中国太保以客户体验最佳为追求目标,全力做好太保养老服务的信心与决心。 云上揭幕,体验馆零距离触达新时代养老生活 太保家园·成都国际颐养社区体验馆揭幕活动严格控制了现场参与人数,首度采用云上揭幕的方式,通过现场直播让广大太保客户和营销伙伴第一时间了解到体验馆开放后的内部设施设备和各项体验活动。直播历时三小时,逾10万人上线观看云直播,为太保家园打call。 体验馆呈现了成都社区独立公寓的5个主要户型,并将社区在建筑材料、软装家具、灯光空气、温度湿度、色彩声音等多个方面精心规划做了集中展示。同时,在公共区域还安排了茶艺、花艺、书法、美食等未来社区内的部分活动供参观者体验,全方位切身感受新时代的养老生活方式。 精品社区+专业服务,助力高品质和谐宜居生活城市建设 2019年,成都市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已达316.04万人,占户籍人口21.07%,老龄化程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让这些老年人老有所养,是成都建设高品质和谐宜居生活城市的重要一环。同时,成都作为西部重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城市,气候宜人,资源丰富,对西部其他地区老人异地养老一直有很强的吸引力。新冠疫情爆发以来,大众对健康、养生、养老需求也日益迫切,健康和养老产业的发展已直接关系到老百姓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太保家园·成都国际颐养社区作为中国太保在成渝都市圈的大型旗舰养老社区项目,各方面都投入了丰厚资源。在硬件方面,成都社区与世界一流的设计、建设、管理团队合作,应用绿色建筑、智慧养老等方面的最新技术成果,打造出健康长寿的美好家园。在建设阶段已先后获得第56届金砖奖“最佳国际在建项目”大奖、美国WELL建筑中期认证、四川省房地产协会颁发的三星级绿色建筑设计标识证书,得到业界充分肯定。在软件方面,除了提供精细化的基础服务之外,社区还设计了动静结合、丰富多彩的各项文娱活动。社区明年10月正式投入运营后,相信将成为西南地区乃至全国健养产业的“精品窗口”,为满足大众多层次、多样化养老服务需求作出积极贡献。 积极推进太保家园全国布局,“保险+养老”综合解决方案赢得市场认可 目前太保家园已在成都、大理、杭州、上海、厦门、南京6个城市落地7个养老社区项目,“东西南北中”的养老产业全国布局正在形成,“颐养、乐养、康养”三位一体的全龄覆盖产品和服务体系初步建立。 2021年,除了成都国际颐养社区建成运营外,大理国际乐养社区将在年底投入试运营,此外杭州、上海普陀、上海东滩3个社区的体验馆和样板段也将逐步开放。太保家园养老社区从蓝图变现实,对太保的客户生态圈建设和服务增值的促进都将产生积极的作用。 基于太保家园养老社区和高品质养老服务,中国太保推出的“保险产品+养老社区+养老服务”综合解决方案也赢得社会的积极认可,太保家园入住资格函发放已超万份,入住资格持有人包括中国太保董事长孔庆伟、奥运会拳击冠军邹市明、著名指挥家陈燮阳等。养老投资板块已成为中国太保转型2.0的重要发力点和寿险打造第二增长曲线战略的重要支撑点。 关于成都医学城: 作为“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区”的温江,在277平方公里热土上专注于深耕大健康产业,努力构建“三医两养一高地”全域健康产业生态圈。成都医学城是成都市和温江区医药健康产业发展的主阵地,总规划面积114.7平方公里,主导发展医学、医药、医疗“三医融合”+大数据/AI,承担全市医药健康产业战略支撑功能。 成都医学城认真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产业功能区建设若干要求,围绕“国际健康产业高地、西部创新公园城市”战略定位和“西部领先、全国一流、世界知名”三步走奋斗目标,制定实施三年行动计划,产业功能区建设取得新成效。园区目前已获批四川省院士(专家)产业园、最佳人力资源共享服务中心、四川省知识产权特色小镇;被德勤、生物谷、中信证券等知名机构评为“中国生物医药最具潜力园区”“中国生物医药最具特色园区”“中国最佳医疗健康产业园区”“中国最佳医疗健康产业园区TOP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