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源性通货膨胀本质是一种经济增长现象 凯恩斯经济学将通胀分为“需求拉动型”通胀和“成本推动型”通胀两种,货币学派则将通胀统统看作是一种货币现象。我认为这两个学派对通胀的解释都不好。 我将通货膨胀分为“内源性通胀”和“外源性通胀”两种。“内源性通胀”是指因经济内部自身因素引起的通胀,本质是一种经济增长现象。内源性通胀又分为两种,一种是由于正常经济增长引起的通胀,一种是由经济过热引起的通胀。通缩则相反,通缩是经济衰退的结果。 经济正常增长引起的通胀,我称之为“劳动生产率通胀”,所谓经济正常增长是企业产能正常扩张能力之的经济增长。经济过热是指就业饱和之后或企业产能达到极限后的增长。经济过热造成的通胀是需求过度,供给不足造成的。 凯恩斯在其《通论》中 以“就业饱和”为界线,将经济分为“就业饱和”和“就业不饱和”两种状态。市场就业不饱和时,扩大社会需求不会引起通胀,市场就业饱和之后,扩大社会需求会引起通胀。 我与凯恩斯不同,我为经济增加两个阶段,分别是“企业未达到产能极限”的阶段和“企业达到产能极限”的阶段。政府投资引起的经济需求如果超出了产业产能极限,就会引起通胀。企业产能极限一般出现在“生产资料”市场,因为“生活资料”市场的产能扩张很快,“生产资料”市场的产能扩张则比较慢,最常见的就是石油、钢铁、农业几个市场,生产周期都很长,不容易扩大产能。 凯恩斯的经济划分非常具有“洞见”,但是还是存在一种状态,即“就业不饱和,但是社会总需求已经超出了企业产能极限”的阶段,这时仍然会出现通胀。因此增加一个“企业扩张极限”作为划分经济阶段的标准更科学。 当然“就业”也是“企业扩张能力”的一种,如果“就业饱和”出现在“企业扩张能力达到极限”之前,那“就业饱和”就是界线。如果“产业扩张能力达到极限”出现在“就业饱和”之前,那“产业扩张能力极限”就是界线。 因此宏观经济会有四种状态,第一种是,既没有达到”就业饱和”,也没有达到“企业产能极限”的市场状态,第二种是市场已经达到“就业饱和”,但还没有达到“企业产能极限”的状态,第三种“就业还没饱和”,但是已经到达“企业产能极限”的状态,第四种是既达到了“就业饱和”,又达到了“企业产能极限”的状态。 不管是先达到了“就业饱和”,还是先达到了“企业产能极限”,都不能再扩大市场需求,不然就会引发通胀。超出产能极限,或是就业饱和之后的经济增长就是“过热增长”。中国在2007年的“经济过热”就是典型的超出“产能极限”型的过热,当时引发了国际大宗商品的过热。中国在2010年的经济过热就是“就业饱和”型的过热,当时主要表现为“民工荒”。 当然无论哪种“经济过热”都是中国经济独有的情况,其他国家经济增长很慢,都不会出现这种情况。中国未来能否再现“经济过热”,也很难说。 “外源性通胀”是由经济外部因素导致的通胀,比如自然灾害、资源短缺、内部货币超发、外国货币外溢等非经济自身因素导致的通胀。 这些因素导致的通胀与经济增长无关。 我们也可以将内源性通胀称为“经济增长性通胀”,外源性通胀称为“非经济增长性通胀”。内源性的由经济增长引起的通胀是通常情况,几乎年年都会面临。外源性通胀属于例外情况,算是特例,只是偶然情况下才会出现。 如果要与传统通胀理论进行“话语对接”的话,在内源性通胀中,由正常经济增长引起的通胀属于“成本推动型”的通胀,经济过热引起的通胀,属于“需求拉动型”的通胀。但我不主张用“供给”、“需求”这些词汇,因为这都是直接原因,不是根本原因。我主张用“正常经济增长引发的“劳动生产率通胀”和“经济过热通胀”两个提法。因为这样的概念更能揭示通胀的本质。 “外源性通胀”不能用货币政策、财政政策治理,需要运用产业的政策治理,比如在中国,通胀周期一般称为“猪周期”,也就是中国通胀跟“猪肉价格”高度相关。对于“猪肉价格”引起的通胀需要通过产业政策鼓励生猪养殖,放宽养猪用地要求,放宽养猪行业的环保限制等。 另外由粮食价格、房地产价格引发的通胀也应该用产业政策解决,中国近年实行的敏感地区房地产“限购”、“房住不炒”政策都极大的缓解了来自房地产价格的通胀。 同样,自然资源短缺引起的通胀同样也是,比如中国存在石油短缺,我们可以通发展过风能,太阳能(行情000591,诊股)加以替代。美国的页岩气产业的崛起,也极大了降低了美国的能源价格。 对于货币外溢引发的通胀,中国可以通过提高存款准备金建立“蓄水池”等。这种做法由当时的中国央行行长周小川提出,舆论界将其称为“小川池子”。 国内故意货币超发,几乎是很少发生的事情,只有在战争或国家陷入极大困境时才出现。美国”滞涨“也有货币超发的因素,但当时也并非故意,而且因为错误运用弗里德曼的“单一规则”货币政策导致的。 总之,治理“外源性通胀”,产业政策是根本。目前经济学中很少提到产业政策治理通胀,但这个短板,必须补上。
光启技术10日在互动平台回答投资者提问时表示,公司银星基地扩产后产能提升为8000公斤/年,当前处于满产状态。
1 上半年,水泥行业的市场表现不温不火。直到7月,才走出爆发的姿势。据Wind,水泥行业指数期间累涨25%,大幅跑赢沪深300和大盘指数。 (水泥指数7月后爆发,来源:Wind) 个股而言,青松建化、宁夏建材、西藏天路均大涨超过50%,万年青涨49%,塔牌集团、祁连山上涨30%以上,上峰水泥、福建水泥、华新水泥等上涨超20%。另外,巨头海螺水泥也上涨了16%。 (来源:Wind) 水泥板块的集体爆发,一方面,源于上半年遭到主力资金的冷落,估值相对科技医药等板块有较为明显的估值优势。另一方面,水泥需求反弹,供需偏紧,多地价格止跌回升,市场对下半年水泥业的利润有所期待。 (来源:Wind) 水泥业个股涨了不少,还存在投资机会吗? 2 其实,从2016年开始,全国水泥价格就处于上升通道,虽然中间有波折有反复,但趋势仍然是涨价。 (来源:券商) 每涨一分钱,便是利润。2015年行业筑底之后,2016-2019年,水泥业利润总额越来越高,增速也非常快。 (来源:机构整理) 在此背景下,行业龙头海螺水泥走出了一波气势恢宏的大行情。据Wind统计,海螺自从2016年以来,股价累计上涨超过325%。 (来源:Wind) 接下来,行业景气度(股价表现)是否持续,最关键的核心因素还是在于水泥价格。那么,水泥价格成为了投资过程中,需要认真探讨的关键因素。 决定价格的因素,无非两个——供给、需求。 1、供给 2014年两会期间,部分委员提出了“水泥错峰生产”的提案,目的是为了治理雾霾和化解产能过剩的问题。当年12月,东北三省水泥企业统一错峰生产,揭开了水泥行业供给侧改革的大序幕。 2016年5月5日,国务院办公厅出台《关于促进建材工业稳增长调结构增效益的指导意见》,明确要求将“推进错峰生产”作为压减产能过剩的重要手段加以实施。接着当年11月,《关于进一步做好水泥错峰生产的通知》…… (错峰生产重要的政策文件,来源:华安证券) 一连串的政策,让错峰生产成为了行业的共识与常态。2020年以后,国家暂时没有明确规定,但错峰产生走向常态化仍然是大势所趋。毕竟未来大方向仍然是淘汰落后产能、提高产能利用率。 水泥是国家严重产能过剩的几个行业之一,产能置换由来已久。比如,位于国家规定的环境敏感区内的建设项目,每建设1吨产能须关停退出1.5吨产能。位于非环境敏感区内的建设项目,每建设1吨产能须关停退出1.25吨产能。 所以,企业想要扩大产能只能通过产能置换的方式。并且,今年1月工信部又发文明确“僵尸产能”不可用于置换。水泥熟料产线不再新批,水泥业核心优秀公司已经无法复制了。 (来源:数字水泥网) 总之,供给侧改革仍然是未来行业的主线。 2、需求 水泥行业的下游需求主要来源于房地产和基建,大致约占80-85%,其中房地产占40-50%。 今年上半年,全国固定投资281603亿元,同比下降3.1%,降幅比1—5月份收窄3.2个百分点。其中,制造业投资下滑11.7%,降幅收窄3.1个百分点,拖累了固定投资的表现。 而基建投资1-6月同比下降2.7%,降幅较1-6月收窄3.6%;地产开发投资1-6月累计为62780亿元,上半年实现了1.9%的同比正增长,并且6月单月同比增幅继续扩大,达到8.5%。 (来源:国家统计局) 可见基建和房地产投资是托底经济修复的重要引擎之一。要知道固定投资占GDP的比值占比高达42.59%(2019年数据)。 近日,央行行长易刚表示,中国经济今年有望实现正增长。那么,要实现这个目标,政府可以有所作为的基建领域一定会有大动作。 2020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今年国家安排地方专项债券3.75万亿元,比去年增加1.6万亿元,创下历史之最。 截至7月中旬,新增地方政府专项债已发行2.24万亿元、支出1.9万亿元,全部用于补短板重大建设。并且由于7年要为特别国债让路,地方大多把专项债的时间定在了8-9月,届时会迎来发债的高峰。 近日,国常会也要求加快专项债发行和使用,支持“两新一重”公共卫生设施建设。未来在专项债和其他国家政策的扶持下,下半年基建有望继续发力。 (2020年上半年基建政策,来源:国泰君安整理) 今年一季度,水泥行业同样遭遇疫情的严重冲击,但在4月份以后,水泥行业的需求已经明显反弹。 (水泥行业指数,来源:华安证券) 另外,中国经济超预期修复,加之专项债(重大基建项目)等政策的加持,水泥行业的需求有望持续反弹。 并且,水泥行业的高位需求不是短暂的。 在2011年,我国水泥需求量(以产能来计)首次突破20亿吨,到了2014年已经高达24.76吨。以2013年增速10.55%为需求高点算起,全国水泥行业高位需求平台期已经有7年时间了。按照券商预期,乐观预期(20亿吨以上)还将维持5-10年,悲观预期还有2-3年。之后,需求高位下滑,但也是逐步的。 (来源:中国产业信息) 意思是,整个水泥的行业蛋糕未来几年不会锐减。并且分蛋糕的过程中,龙头企业有更多机会抢占更大的市占份额。以2018年数据为例,行业CR4市占率已经达到43%,CR10达到57%,比2012年分别提升7%、6%。 (水泥行业集中度,来源:华安证券) 未来的大趋势,行业集中度还将加速。 3 2005-2007年,水泥制造(申万)动态PE在15-150倍之间波动。当然,超过100倍的估值倍数,是2007年疯狂牛市的杰作。2008年之后趋于稳定,并于2017年之后显著下滑。2018年以后,行业整体估值便维持在7-10倍的低估值区间。 (来源:Wind) 当前,水泥制造动态PE为11.46倍,仍然低于机会值的12.12倍,离危险值的36.19倍更是相去甚远。与国外水泥龙头对比,行业整体估值还是偏低的。 (估值对比,来源:华安证券统计) 即便是行业核心资产的海螺水泥,当前的PE倍数仍然仅有10倍。要知道海螺的盈利能力强劲,ROE多年均为双位数,最近2年更是接近30%。 目前,水泥跟建材、房地产等行业一样,被市场冷落了不少时间了,上半年把较为悲观的预期也基本进行了定价。未来,整体估值有望逐步回升。 水泥的风已经吹了一阵了,海螺水泥、上峰水泥、华新水泥等,近日股价纷纷创下新高。当然风还没有结束,因为行业的逻辑没有变。
8月6日,中芯国际登陆科创板后首次发布财报,营收和净利润都实现了增长,并且双双创下新高。 在2020年第二季度中,中芯国际销售收入达9.38亿美元,同比增长18.7%;归母净利润为1.38亿美元,同比增长644.2%,创下单季新高;毛利2.48亿美元,同比大幅增长64.5%,毛利率为26.5%。 中芯国际联合首席执行官赵海军和梁孟松指出,尽管宏观环境仍在变化,但芯片需求依然强劲。第二季度成熟技术应用平台需求旺盛,消费电子类收入增长显著,先进工艺业务稳步推进。公司产能利用率维持高位,扩充产能将逐步释放,预计第三季度营收持续成长。 同时,中芯国际在加速产能的扩张,将今年的资本支出从43亿美元上调到了67亿美元。在8月7日的业绩说明会上,中芯国际的高管们就谈道,资金一方面用于先进工艺建设,另一方面是成熟工艺扩产,“现在设备采购都是按照需求正常采购,预计14纳米月产能将在年底达到1.5万片,8英寸晶圆每月增加3万片,12英寸晶圆每月增加2万片。” 此外,对于美国禁令的影响,梁孟松表示:“我们绝对遵守国际规章,会有很多其他的客户准备进入我们有限的产能的生产里面,所以影响应该是可以控制的。” 建厂扩产进行时 首先来拆解一下二季度收入构成,从应用看,通讯产品营收占比最高,为46.9%,其次为消费类产品,占比36.9%,这两个领域占据了83%以上的营收。细化到晶圆收入方面,收入占比最高的前三名分别是0.15/0.18微米(33%)、55/65纳米(30%)、40/45纳米(15.4%),最受关注的14/28纳米占比9.1%。 梁孟松指出,14纳米产品由4G移动通讯拓展到人工智能、物联网、汽车等应用平台,居家办公普及也带动平台应用,中芯国际的下一代平台正处于客户产品验证阶段,“14纳米的机会很大,4G移动端开始,再延伸到射频芯片、WIFI6的手机芯片等,商机很大,我们有信心可以填满产能”。 财报显示,中芯国际的产能利用率也得到提升,第二季度产能利用率为98.6%,第一季度为98.5%,2019年第二季度为91.1%。 不过,相比台积电等大厂,中芯国际的产能并不算大。目前产能紧张,中芯国际还在继续扩大28纳米、14纳米等多种工艺的产能,近期就在北京投资28纳米及以上的工厂,上海的14纳米继续产能爬坡。 关于北京新工厂,中芯国际CFO高永岗介绍道:“北京计划建设新工厂,主要还是基于我们对市场的思考和分析。在成熟工艺上市场需求巨大,不止是28纳米,也包括40/45纳米、55/65纳米等很多工艺节点。北京已经有3个成熟的12英寸厂,拥有成熟的团队,坚实的客户,这是前提和基础。” 他还表示:“北京公司已经摸索出了一条路,通过多节点的产品运行,能够使得公司的运营良好,我们不会建立单节点的工厂,而是沿用原先成功的模式。集成电路实际上是历史积累的,北京老厂做了10多年才盈利,老厂带新厂,一家晶圆代工厂一般需要20年后才真正起飞。中芯国际刚好成立20周年,新厂不会像以前历史上那么困难了。” 高永岗也强调,各个方面的需求缺口都很大,不仅仅是28纳米有需求,也不是简单的逻辑电路有需求,还有很多细分领域的需求。 比如,0.15/0.18微米由于5G到来,应用需求特别大,指纹识别和照相机部分都需要0.18微米的部分,需求缺口很大。而这一方面中芯国际客户在市场上的盈利很高,也带动了中芯国际的收益上涨,接下来中芯国际还将积极做产品布局优化。 光大证券报告指出,中芯国际收入端有望快速增长,然而先进制程投入、产能扩张导致盈利短期内难以改善,预计2020-2022年净利润同比变化率分别为-16%、-41%、7%。 美国禁令和国产化 除了产能和先进制程,外界也十分关注美国新的管制措施对于中芯国际的影响。尤其是客户华为海思,由于美国的禁令,海思的芯片供应受到影响。而原先,比如在14纳米方面,华为这样的强大客户可以帮助中芯国际提升良率、提供需求,从而更好地成长。但是现在,若华为受限,中芯国际将如何应对? 按照梁孟松在业绩会问答环节的回答,中芯国际认为影响是可以控制的,“先进制程的开发是需要一个伙伴客户,制程定义,量产学习曲线,未来需求都会带来非常大的助力,这个方面如果有所改变,可以找替代方案。把完整技术开发要分成很多段,由很多不同客户担当不同任务,我们可以克服这些挑战。对于先进工艺开发和需求都表示乐观。” 深度科技研究院院长张孝荣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中芯国际作为产业龙头,对于中国半导体产业乃至科技圈,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在产业链需要自主可控的大背景下,中芯国际承载着重大科技创新的希望。然而,现下受逆全球化冲击,中芯国际遇到了企业成长路上的大考。” 在他看来:“基于理性战略选择,市场不必期待中芯国际开启疯狂追赶模式,不必渴望在短期内突破7/5纳米以下工艺。中芯国际14纳米FinFET代工的移动芯片,实现了规模化量产和商业化。这个工艺可以支持5G芯片发展,除了手机等移动终端,能够让产业维持一段时间。在没有7/5纳米等最先进工艺的8-10年内,国产芯片产业如何破局?就是集中资源办大事。” 近期国务院印发《新时期促进集成电路产业和软件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也是对进一步大力支持集成电路、半导体、芯片、软件信息在内的产业公司,利好中芯国际、华虹等龙头晶圆代工企业。 此外,谈及国产12英寸量产、半导体产业链国产化的话题时,赵海军表示:“中国的半导体行业和亚洲半导体生态都越来越强,就近互相反应、快速支持是一个趋势。现在中国规模还是较小,但是主要的公司都上市了,有了很多财务支持,投入研发,后续我们是看好的,建立生态需要时间。” 他也强调,中芯国际是一个国际公司,没有倾向性地只用某一家设备,“我们要快速建立规模,对于在地的生产也欢迎,这样可以保证生产链不中断。但是产业的追随者并不是一天就可以取代领导者的,中芯国际也欢迎国外的龙头企业来中国建厂,建立更加稳固的供应链。”
通威股份8月7日晚披露半年报。上半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87.39亿元,同比增长16.21%;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0.1亿元,同比下降30.35%。截至报告期末,公司已形成高纯晶硅产能8万吨,太阳能电池产能27.5GW。其中,高效单晶电池24.5GW。 通威股份透露,随着下游硅片企业新增产能释放,高纯晶硅供应愈发紧张,价格明显上扬。目前公司高纯晶硅月产量已超过8000吨,产能持续提升。 终端需求延迟释放 半年报显示,上半年光伏行业面临复产用工紧缺、物流效率低下、原辅材料供应紧张等压力和挑战。由于光伏终端需求延迟,导致产业链企业库存有所积压。落后产能加速出清,行业集中度进一步提高。据PVInfolink数据统计,截至6月底,光伏产业链各环节主流产品价格较年初下跌15%-20%。 上半年,通威股份高纯晶硅持续满负荷生产,产能利用率达116%,单晶料占比达90.86%,平均生产成本为3.95万元/吨。其中,新产能平均生产成本为3.65万元/吨。报告期内,公司实现高纯晶硅销量4.5万吨,同比增长97.04%。在单晶料和多晶料均价同比分别下降14.4%和41.2%的情况下,公司高纯晶硅产品平均毛利率达到27.7%,保持较强竞争力。 近期,随着下游硅片企业新增产能释放,高纯晶硅供应愈发紧张,价格明显上扬。通威股份表示,将顺应市场需求,继续保持满负荷生产。公司在建的乐山二期和保山一期项目合计超过8万吨产能预计将于2021年建成投产,将进一步扩大公司高纯晶硅的竞争优势。 根据通威股份《高纯晶硅和太阳能电池业务2020年-2023年发展规划》,公司计划高纯晶硅业务2020年实现累计产能8万吨,2021年为11.5万吨-15万吨,2022年为15万吨-22万吨,2023年为22万吨-29万吨。 电池片提价 上半年,受疫情影响光伏终端需求延迟释放,太阳能电池市场价格同比下降30%左右。报告期内,公司太阳能电池及组件业务实现销量7.75GW,同比增长33.75%,实现销售收入58.43亿元,同比增长0.22%。公司表示,随着行业需求逐步回暖,目前太阳能电池主流产品价格已较上半年低点提升10%以上。 中国证券报记者注意到,通威股份旗下通威太阳能发布的8月电池片定价公告显示,多晶电池和单晶PERC电池全面提价。其中,多晶电池(金刚线157)提价至0.54元/瓦,与7月价格相比上涨8%;单晶PERC电池(单/双面156.75)提价至0.87元/瓦,与7月价格相比上涨11.54%。单晶PERC电池(单/双面158.75)和单晶PERC电池(单/双面166)提价至0.89元/瓦,与7月价格相比均上涨11.25%。 报告期内,公司眉山一期7.5GW高效太阳能电池项目已投产,可兼容生产21X及以下所有尺寸电池产品,目前正在产能爬坡中。同时,公司启动了眉山二期7.5GW及金堂一期7.5GW高效太阳能电池项目,预计2021年内投产。届时公司太阳能电池产能规模将超过40GW。 光伏发电业务方面,截至报告期末,公司已在江苏泗洪、江苏如东、江苏扬中等地开发建设了“渔光一体”基地,共计建成以“渔光一体”为主的光伏电站44座,累计装机并网规模2127MW,上半年累计实现发电9.71亿度。目前公司在建光伏项目的综合成本已下降至3.5元/W以内。随着设计方案的进一步优化和技术进步,公司成本将进一步下降。 农业业务板块方面,上半年公司实现饲料及相关业务收入84.87亿元,同比增长19.25%,实现饲料销量233.29万吨,同比增长14.95%。 市值突破千亿大关 近期通威股份股价大幅上涨,市值一举突破千亿元大关。 国泰君安指出,硅料环节涨价预期开启,通威股份作为全球龙头将充分受益。硅料环节自2017年12月以来价格连降10个季度,价格长期低于高成本产能的现金成本,导致高成本产能清退,最典型为韩国OCI产能关停、德国瓦克降负荷生产。今年6月以来,随着高成本产能的清退,硅料供给逐渐紧张,硅料新建低成本产能已经投放完毕,未来新产能释放要等到2022年初,未来18个月硅料环节无新增供给,硅料价格持续上涨趋势明显。通威股份作为全球领军的硅料企业,年产有望达到9万吨,将充分受益硅料景气上行。 国泰君安认为,电池片环节技术迭代,大硅片电池可享受超额收益。大尺寸电池成本更低,封装功率更高,能够给电站带来更高收益。通威股份在大电池领域处于行业领先地位,成都四期、眉山一期均生产166等大尺寸电池,预计产能达8GW-9GW,将显著增厚公司盈利能力。 东吴证券同样看好通威股份的成长性,并指出公司单晶料比例高达95%以上,处于行业绝对领先地位。未来电池技术变革或引发N型渗透率加速提升,稳定并高比例供应N型料的硅料厂家将收获超额收益。预计2020年末公司将实现43%的N型料供应能力。随着新产能逐步爬坡,N型料比例逐步提升,预计在2021年达到80%。此外,公司向电子级多晶硅进军。
孚能科技5日在互动平台回答投资者提问时表示,公司赣州基地的产能爬坡基本完成,产线的爬坡根据各产线的设计规划不同,爬坡的时间有所不同。
中国石油网消息7月30日,四川石化首批10车铁路航煤罐车成功发运出厂,标志着西南地区以四川石化为中心的航煤公路、管输、铁路全网通物流运输体系整体打造建成。 随着西南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航煤需求量逐渐增加。四川石化及时调整产品结构,稳步提升航煤产能。从实现川内支线机场航煤独家供应,到不断扩大成都双流机场民用航煤市场份额,再到打通保税航煤业务流程跨进国际市场,四川石化航煤产能实现从50万吨/年到90万吨/年再到160万吨/年的跨越。 据四川石化总会计师廖洪伟介绍,航煤是四川石化应对市场变化、走长远可持续发展道路的拳头产品。四川石化始终致力于提升航煤产能与拓宽航煤市场的战略部署与实施,为有效释放产能以及进一步提高西南区域航煤市场占有率奠定了坚实基础。 四川石化与西北销售公司、中国航空油料公司、成都铁路局等单位协同联动,构建精准匹配的物流发展布局,发挥地区资源协同整合效应,打造共享、共赢的全网通综合物流运输体系,赋能产业新价值。四川石化在已有的公路、管输、铁路运输基础上,新增航煤发运线路,打通航煤铁路产运销全流程,更加高效、安全地保障航煤出厂供应,且能够有效降低发运成本。中国航油也可通过四川石化铁路发运航煤至重庆、贵州、云南等地。 今年前7个月,四川石化航煤总发运量共计44.7万吨,仅7月份的出厂量就达10.1万吨,创历史新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