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乐山汛情严重,两家当地草甘膦企业福华、和邦8月18日开始停产。 两家企业在全国草甘膦产能中的占比较高,加之7、8月份是化工企业停产检修高峰期。受供应紧缩预期影响,20日多只草甘膦概念股上涨,部分个股早盘一度触及涨停。 四分之一产能停产 草甘膦为全球市场份额最大的除草剂。我国是草甘膦生产和原药出口大国,而乐山是草甘膦生产重镇,本次洪水对草甘膦生产造成了严重影响。 乐山当地人士告诉中证君,和邦生物(603077)和乐山福华通达的受灾情况差不多,两家公司的草甘膦产能占据了全国产能的四分之一,对市场影响较大。现在和邦生物已经不对外报价了。 和邦生物公告,公司所在地四川省乐山市五通桥区于8月18日遭遇洪水灾害,洪水进入公司厂区,厂区洪水水位较深。截至目前,公司部分生产线已停产。 公司称,由于工厂洪水水位较深,具体损失及损失金额尚无法准确认定,预计停产时间不会超过三个月。公司力争尽快恢复生产经营。和邦生物拥有5万吨/年草甘膦产能。 另一家企业福华通达有12万吨/年草甘膦原药、10万KL/年草甘膦制剂的产能,在国内名列前茅。 受和邦生物和福华通达停产影响,近期草甘膦价格明显上涨,加之7、8月是化工行业停产检修高峰期,部分企业已经停止接单。涨价预期下,相关个股股价大幅走高。 草甘膦行业在国内供给侧改革和环保督查双重压力下,2017年-2019年行业供给格局大幅优化,国内草甘膦有效产能继2017年大幅下降后几乎无新增产能,行业集中度大幅度提高。2019年我国草甘膦产能72.5万吨,近几年基本保持平稳。 行业格局迈向寡头垄断。在一系列整合后,已初步形成江山+福华、兴发+腾龙、新安化工三家寡头的局面。 光大证券建议关注国内草甘膦相关企业:江山股份(600389)(产能8万吨,每上涨1000元/吨,增厚公司净利润0.61亿元);兴发集团(600141)(产能18万吨,每上涨1000元/吨,增厚公司净利润1.38亿元);新安股份(600596)(产能7万吨,每上涨1000元/吨,增厚公司净利润0.54亿元);扬农化工(600486)(产能3万吨,每上涨1000元/吨,增厚公司净利润0.23亿元);广信股份(603599)(产能6万吨,每上涨1000元/吨,增厚公司净利润0.46亿元)。 已经三天两板的江山股份20日晚公告,公司目前生产经营情况正常,主要产品价格稳定。近日四川省乐山市发生洪涝,波及部分草甘膦重点生产企业,并导致部分草甘膦生产线阶段性停车,但随着这些企业逐步复工复产,将逐渐缓解货源趋紧的状况,同时鉴于当前是草甘膦需求淡季,对草甘膦价格的影响尚具有不确定性,因此对公司业绩存在不确定性影响。 概念股大幅走高 产能过剩、“傻大黑粗”一直是化工行业带给公众的刻板印象。实际上,化工行业现金流普遍较好,且经过近年来市场自发的产能出清和供给侧改革,不少子行业供需关系改善,龙头企业竞争力加强,行业集中度明显提升。 据私募排排网的统计,从半年报来看,化工成为私募基金持仓的重点行业,私募目前重仓持有的化工股达到30只,持仓参考市值约为65亿元。 基本面大幅改善和较低的估值是机构资金转向化工股的主要原因。 沃隆创鑫基金经理黄界峰表示,化工股获看好有多方因素,一方面国内复产复工有序推进,化工企业基本面趋于好转,相关产品市场需求不断提升,业绩得以改善;另一方面当前化工优质企业整体估值较低,有强烈的估值修复预期,机构近期配置较多,其中化工各细分领域龙头企业业绩长期稳定,未来依然可作为中期配置标的。 6月以来,化工牛股不少。 那么,化工股的行情能否持续? 浙商证券(601878)分析师陈煜此前已提出化工行业即将翻多。陈煜在近期的研报中指出,预计未来大半年到1年,化工股的行情会演绎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化工企业的估值修复;第二阶段是经济指标、化工品价格持续强化估值修复、业绩恢复预期,化工会进一步表现;第三阶段是需求兑现,化工品大面积普涨的行情。目前时点才刚刚从第一阶段走入第二阶段,行业龙头股仍有较好机遇。
横店东磁20日在互动平台回答投资者提问时表示,为了新项目能顺利打开市场,上半年公司就采取了超负荷接单的策略,从现阶段来看前期产能释放较理想。若市场开发顺利,将会逐步实现满产运转。
8月19日晚,温氏股份(300498)发布2020年半年度报告。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业收入359.57亿元,同比增长18.20%;实现归母净利润41.53亿元,同比增长200.33%。 2020年上半,公司的综合盈利水平继续提升。报告期内,公司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为8.79%,较上年同期增加4.84个百分点。其中公司肉猪类养殖业务实现38.39%的毛利率,较上年同期的6.70%增加31.69个百分点。 温氏股份在中期也推出了现金分红预案,拟向全体股东每10股派发现金股利3元(含税),合计派发现金股利19.12亿元。 猪业务盈利同比上升 半年报显示,2020年上半年,公司销售肉猪(含毛猪和鲜品)486.58万头,肉猪类养殖业务实现营业收入232.97亿元,同比增长26.30%。受全国猪肉市场供给偏紧的影响,公司毛猪价格同比大涨152.88%,达到均价33.98元/公斤,公司肉猪业务利润同比大幅上升。 国内非洲猪瘟疫情影响仍较为严峻。温氏股份革新生物安全管理理念,全力做好生猪生产恢复基础工作。此外,公司加快新旧产能置换,报告期内,猪场开工产能目标已完成564.6万头,竣工产能已完成220.4万头。 同时,公司抢抓发展机遇,超额完成猪场、养殖小区及屠宰加工产能布局,加快发展模式迭代升级。报告期内,公司新增储备1506.9万头猪苗产能的种猪场用地和年饲养能力1052.6万头的养殖小区用地,新增生猪屠宰开工产能300万头,新增自建养殖小区开工产能187.6万头。 禽类市场回暖 2020年上半年,受新冠肺炎和非洲猪瘟双疫情影响及宏观经济下行造成消费低迷,养禽行业总体供过于求,行情急剧下滑。在此背景下,公司立足禽业现状与未来,确保生产经营稳定,同时聚焦降本增效,积极推动转型升级,加快屠宰加工产能建设步伐,完成了屠宰加工产能规划布局及高效屠宰厂与高效养殖小区的协同建设规划。 半年报显示,上半年公司共销售鲜品鸡4956.06万只,同比增长24.25%;熟食鸡销量513.55万只,同比增长21.99%。 近期禽类市场启动回暖趋势。进入7月份以来,受消费需求增加,黄羽鸡价格止跌回升。据公司披露的销售情况简报,2020年7月,公司销售肉鸡9581.18万只(含毛鸡、鲜品和熟食),同比增长24.86%,环比增长3.49%;毛鸡销售均价10.91元/公斤,环比增长16.44%。 坚定转型升级决心 温氏股份表示,强势的品牌能够促进产品的市场销售,提高产品品牌溢价,有利于在市场竞争中获胜。公司注重品牌建设和培育。 新冠肺炎疫情的出现进一步坚定了公司转型升级的决心与信心。公司表示,未来将逐步向“集中屠宰、品牌经营、冷链流通、冷鲜上市”的销售模式转变。为应对这些转变,公司已加速布局屠宰加工业务,加强品牌营销策划,探索电商、社区门店销售渠道建设,主动对接大型食品加工、团膳配餐企业,打通线上线下销售,提高销售效益。 其中,屠宰加工业务方面,公司推动屠宰加工专业化运营,成立专业化团队,将屠宰加工项目按区域划归至专业的食品公司统筹管理。在疫情期间的价格低位期,公司及时进行屠宰收储,肉鸡屠宰加工的作用明显,有效缓解了出栏压力。 温氏股份表示,2020年是公司“五五规划”开端之年,公司将围绕建设产业链上下游生态圈的战略,延伸养殖产业链,推进公司从生产型企业向食品和服务型企业转型升级。
“顺周期”成为近期资本市场的一个热词,周期类上市公司受到资本热捧,相关企业纷纷抓住机遇扩张产能。 化工龙头争上项目 相比以往弱周期下产业资本无序扩张,化工行业这一轮的扩产更为理智,新增产能主要集中在高附加值的精细化工领域。 德美化工8月11日推出定增预案,拟募资7亿元,用于德荣化工乙烯裂解副产品综合利用项目(一期),围绕碳五、碳九产业,实现石油精细化学品业务板块的可持续发展。 德美化工此番加码石油精细化学品业务,主要是对浙石化的副产资源的深加工。据公司公告,浙石化4000万吨/年炼化一体化项目建成投产后,每年将产出裂解碳五、裂解碳九副产资源,募投项目将对以上副产资源进行综合利用。 同样是在8月11日,中国化学公布定增预案的修订版,公司拟募资不超过100亿元,加码尼龙新材料等项目。 中国化学此次定增募投项目重点在于“卡脖子”产品,其中以尼龙新材料为代表。长期以来,我国尼龙66生产所需主材料依赖国外进口,无法形成完整的产业链体系。尼龙66适用于军工领域,是军工领域不可缺少的重要材料之一,也是实现汽车轻量化的重要材料。中国化学定增募投项目主要将释放己二腈的产能,而己二腈是用来生产尼龙66的主要材料。公司表示,项目的实施将突破己二腈技术壁垒,形成完整的尼龙66切片产业链,打破国外对尼龙66产业的垄断。 近几年深度布局高端化工产业的鲁西化工,也在7月发布定增预案,募集资金总额不超过32.96亿元,由中化集团旗下中化投资全额认购。公司表示,所募集资金可以更好地满足鲁西化工生产、运营的日常资金周转需要,有利于鲁西化工继续扩大规模,保持和巩固鲁西化工在化工新材料市场的市场领先地位。 有业内人士分析认为,在环保稽查、强化安全生产的背景下,化工企业淘汰出清了大部分落后产能,龙头企业具备了较强的话语权,甚至可以凭借其竞争优势,在一定程度上能够烫平周期波动,其在高壁垒、高附加值的领域扩产,不会造成产能拥挤,出现过剩的情况。 光伏企业相继扩产 光伏产业也是今年资本市场最为亮眼的投资赛道之一,光伏产业链产能建设在8月份延续火热的状态。 8月14日,晶澳科技公告,拟投资58亿元在曲靖经济技术开发区建设20GW单晶拉棒及切片项目。紧接着,公司又于8月18日公告,将对公司一体化产能进行扩建,其中包括硅片、电池、组件三部分产能,预计投资总额16.44亿元。 8月13日,天合光能发布公告称,拟在盐城经开区投资建设10GW高效210mm大尺寸太阳能电池项目(新建7.6GW、改升级2.4GW),新建部分投资不超过30亿元。 同时,公司还在公告中披露了今年的产能扩张计划,目前公司太阳能电池产能为12GW,计划在2021年底合计达到26GW左右规模,其中210mm大尺寸电池产能在2021年底占比达到70%左右。 爱旭股份则计划在信息光电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建设年产36GW高效太阳能电池及配套项目,总投资约200亿元,其中项目一期是投资40亿元在浙江爱旭厂区建设义乌第四、第五期共计10GW高效太阳能电池项目。公司表示,此举主要是因光伏行业的技术进步以及市场对高效太阳能电池的追求,不断推动产业的快速发展,产品迭代速度不断加快,市场对高效太阳能电池需求日益增加。 金银矿企出海收购 金、银这两种贵金属的表现,无疑是今年以来最吸引眼球的,相关上市公司也是动作频频。 山东黄金今年多次出手进行产能扩张,足迹遍布加拿大、澳大利亚。6月18日,山东黄金以场外要约收购方式洽购澳大利亚上市公司CardinalResourcesLimited。随后在7月30日,山东黄金进一步提高收购报价,将要约价格由0.60澳元/股调升为0.70澳元/股。目标公司核心资产是位于加纳的3个黄金项目,拥有探明加控制资源量(M+I)653万盎司黄金(约203.1吨)。 此前,公司还在5月份以现金方式收购加拿大上市公司特麦克资源公司,后者拥有证实+可信储量354.5万盎司(110.3吨)黄金。 山东黄金也不甘示弱。8月13日,公司董事长陈玉民在山东黄金集团与中国银行战略合作签署仪式上公开表示,山东黄金集团“十四五”期间将努力跻身世界前五。这一表态留给市场一个悬念:山东黄金未来还会买多少矿? 兴业矿业今年来虽未进行扩产,但公司旗下因安全事故停产一年之久的银漫矿业终于在8月份恢复出矿,立即吸引了多家机构奔赴一线调研。根据公司披露的调研报告,银漫矿业复产并满负荷运行后,可年生产白银180吨、锌金属3万吨、铅金属1万吨、锡金属7500吨、铜金属5000吨。
8月17日晚间,永高股份(002641)发布了2020年半年度业绩报告。报告中显示,公司上半年实现营收28.01亿元,与上年同期基本持平;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2.76亿元,同比增长39.58%;扣非净利润2.53亿元,较上年同期增43.73%。 据悉,永高股份主要从事塑料管道产品的研发、生产和销售,为客户提供全面的塑料管道系统解决方案,是城乡管网建设的综合配套服务商。今年二季度以来,随着公司全面复工复产,加大市场拓展力度以及采取更加灵活的营销政策,叠加外部市场疫情压制需求释放与国家基建投资力度加大与加快,公司收入持续向好,二季度实现主营收入18.43亿,同比增长18.64%。 危机中育新机 锁定低价原材料 报告期内,因受疫情影响,下游企业复产复工延后,永高股份一季度业绩出现了较大幅度的下滑。 但危机中往往也孕育着新机,由于疫情在国内外多点相继爆发,原油价格大幅下跌,再加上企业停产停工打破了供需平衡和市场预期,导致永高股份生产所需原材料价格剧烈波动。公司通过认真分析、客观求证,大胆行动,通过现货和期货两种手段,实现PVC、PE、PPR等原料在低位时的战略储备工作,锁定了部分大宗原材料成本。 据悉,永高股份二季度原材料到库综合均价同比下滑11.8%,毛利率达到27.5%,同比提升1.42%,其中主营业务净利率达到10.38%,创近三年来新高,成本红利使得公司业绩逆势增长。 太平洋证券分析师闫广在研报中表示,由于原材料使用有滞后效应,预计永高股份低价库存的原材料在下半年会继续体现。 国内产能稳定扩张 国际战略布局稳步推进 除了及时调整策略锁定低价原材料外,助推永高股份业绩增长的还有产能稳定扩张以及国际化战略的有效实施。 据了解,报告期内,永高股份成功发行7亿元可转债,拟投建湖南基地8万吨产能以及浙江台州5万吨产能,进一步完善国能产能布局。公司克服疫情带来的不利影响,有序推进两个募集资金项目建设,湖南项目预计年底完成土建工程,浙江项目预计年底全部完工。 此外,永高股份也积极推进实施“走出去”战略,加快国际化进程,公司在肯尼亚成立了全资子公司永高管业非洲有限公司拓展非洲管道业务;通过控股子公司公元(香港)投资有限公司在阿联酋迪拜收购一个海外公司100%的股权,拟在阿联酋迪拜建设第一个海外生产基地,国际化战略迈出了实质性的一步。 业内人士分析,在地产及基建的支撑下,预计下半年管道需求依旧强劲。永高股份有望持续受益于基建水利投资加码、老旧小区改造加速、地产集采/精装占比提升等,产能保持稳定扩张。
在晶圆代工供不应求的形势下,随着疫情的好转,下半年晶圆代工或迎来爆发,涨价或许在所难免。 5G时代新应用正不断涌现,晶圆制造作为关键一环,如今已引发各国高度关注。 晶圆代工产能供不应求 集成电路产业链环节众多,专业分工程度高,制造是产业链核心环节。集成电路产业链上下游包括三大环节:IC 设计、晶圆制造加工以及封装测试、应用。其中,晶圆制造购买原材料通过提纯、抛光、光刻、制造晶棒、晶片分片等多道程序将设计好的电路图移植到晶圆上。 整体来看,晶圆制造分为IDM 模式和Foundry(代工)模式。以晶圆代工市场为例,根据 IC Insights 数据,2014-2019年,全球晶圆代工产值稳步提升,从427亿美元增长至568.75亿美元,复合增长率达5.9%。 我国在晶圆代工市场方面处于高速发展期。据悉,2019年世界集成电路纯晶圆代工市场规模较2018年同比下降 2.18%,只有中国大陆地区实现增长,同比增长 5.87%,国内晶圆代工产业在国际市场上占有的重要地位由此可见一斑。 近一年多时间里,晶圆代工厂的恢复能力和速度,以及营收增长水平和市场影响力,都体现出了极强的存在感。随着晶圆工厂的发展壮大,相关细分领域将涌现出更多投资机会,并涌现出许多应用新业态。 在晶圆代工供不应求的形势下,随着疫情的好转,下半年晶圆代工或迎来爆发,涨价或许在所难免。目前大陆晶圆代工厂产能爆满,导致很多大陆客户寻求中国台湾工厂代工,中国台湾晶圆的代工需求也是与日俱增。 据业内人士透露,由于电源IC、驱动IC、存储芯片与感测IC等需求强劲,台积电、联电及世界先进下半年8寸产能已呈现供不应求状况。本月初,世界先进董事长方略表示,决定扩增新加坡厂每月1万片产能,全年资本支出将调升至35亿元。 晶圆代工上市公司名单梳理 中国晶圆代工市场迎来历史性发展机遇。证券时报粗略统计发现,当前有布局到晶圆代工市场的A股公司比较少,大概有16家左右。 7月份登陆科创板的中芯国际无疑是晶圆代工领域的龙头,公司是中国大陆第一家实现14纳米FinFET量产的晶圆代工企业,代表中国大陆自主研发集成电路制造技术的最先进水平。公司先进制程逐渐取得进展,14纳米成功量产,28纳米及以下(中芯北方、中芯南方)比重持续提升,N+1/N+2更值得期待。 华润微是中国领先的拥有芯片设计、晶圆制造、封装测试等全产业链一体化经营能力的企业,上半年公司研发的国内首条6英寸商用SiC晶圆生产线正式量产。目前拥有6英寸晶圆制造产能约为247万片/年,8英寸晶圆制造产能约为133万片/年。 赛微电子(300456)全资子公司瑞典Silex是全球领先的纯MEMS代工企业,长期保持在全球MEMS晶圆代工第一梯队。公司已经成功研制具备全球领先水平的8英寸硅基氮化镓外延晶圆。 海特高新(002023)控股子公司海威华芯主要聚焦于5G基站芯片、光电、电力电子等市场,海威华芯是专业的化合物晶圆代工厂家,技术能力包括GaAs 0.15/0.25um Power PHEMT,GaN 0.25um Power PHEMT等。 必创科技(300667)MEMS压力传感器芯片的晶圆加工、流片、封装及测试的核心工艺由公司掌握,代工厂根据公司提供的相关方案、图纸和工艺文件进行晶圆流片及划片的委托加工。 从二级市场表现来看,这些晶圆产业公司大多表现不俗。今年以来平均股价涨幅达到71.66%(注:年内上市新股不含首日),其中沪硅产业、北方华创(002371)、隆基股份(601012)、上海新阳(300236)等4家公司累计涨幅翻倍。沪硅产业累计涨幅348.95%排在首位。 声明:所有资讯内容不构成投资建议,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