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8日晚,天合光能发布可转债预案称,拟向不特定对象发行不超过52.65亿元可转债,募集资金扣除发行费用后将用于投入盐城年产16GW高效太阳能电池项目、年产10GW高效太阳能电池项目(宿迁二期5GW)、宿迁(三期)年产8GW高效太阳能电池项目、盐城大丰10GW光伏组件项目和补充流动资金及偿还银行贷款。 提及公司投资光伏电池项目的必要性时,天合光能表示,目前公司光伏电池产能约12GW,相比于组件产能,公司的电池产能存在敞口,并且随着组件产能的扩张,这一敞口将进一步扩大。本次募投项目中的盐城年产16GW高效太阳能电池项目、年产10GW高效太阳能电池项目(宿迁二期5GW)、宿迁(三期)年产8GW高效太阳能电池项目,用于生产210mm大尺寸高效太阳能电池,将进一步提升光伏电池的自给能力,填补公司光伏电池产能环节的敞口,进一步降低成本,提升盈利能力。 公告显示,目前,天合光能光伏组件产能约22GW,根据公司战略规划,在2021年底,公司光伏组件产能规划超过50GW,其中,使用210mm大尺寸电池的组件对应的产能在2021年底占比超过80%,将进一步巩固在大尺寸高效电池和组件领域的领先地位。 “210mm电池和组件是公司投资的重点。”天合光能证券事务代表李志勇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截至今年10月底,公司出货量已超10GW,订单充足,经营情况一切正常。扩产有利于加快推进公司产能的全面更新以及产品技术的升级,更能突显210mm为主的领先产能结构优势。” 值得一提的是,因大尺寸硅片可以有效降低全产业链成本,通过提高单串功率,降低非硅成本和光伏发电的系统BOS(系统平衡部件)成本,在平价上网的大趋势下,大尺寸硅片和电池片的需求也迎来了快速增长。 据PVInfolink的技术报告,目前电池片市场仍以158mm和166mm尺寸为主流,二者市占率分别为26%和29%,210mm尺寸电池片占比仅占5%;至2021年,210mm尺寸电池片占比将达到28%,至2023年将超过50%,成为市场主流。 根据CPIA的统计,全球光伏年度新增装机规模已从2011年30.2GW增长至2019年的115GW,并且未来五年将保持快速增长的趋势。到2025年,光伏在所有可再生能源新增装机中的占比将达到60%,光伏发电将引领全球能源革命。 从国内光伏市场和产业政策看,近年来,我国陆续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政策以支持和引导光伏产业健康发展,倒逼光伏“平价上网”提速,助力太阳能电池市场份额进一步向具有技术、规模、供应链管理等核心优势的企业集中,淘汰劣质和高成本产能,加速行业整合。光伏市场需求持续增长的动力和太阳能电池产业集中度提升的趋势,使得行业内具有持续创新能力、品牌优势、全球销售网络布局的企业更加受益。 谈及国内光伏组件的未来市场空间及价格走势,古瑞瓦特首席产品经理刘继茂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今年下半年,组件上游的硅料、硅片、玻璃等原价格上涨,导致组件价格上涨,组件厂及安装商的利润被压缩,行业的大部分利润流向硅片,玻璃等上游产业,其中的原因有市场供需关系和龙头企业的垄断地位等,随着年底抢装结束,价格将会回归正常。” 在刘继茂看来,2021年组件龙头企业大举扩产,国内的组件产能已到300GW,而预计2021年全世界的安装量约为160GW,产能竞争加剧,很多小产能的公司将会淘汰出局,产业集中度将进一步提升,组件价格将会逐渐下降。 北京特亿阳光新能源总裁祁海坤也向记者表示:“光伏组件价格走势短期来看,上涨空间不大,长期来看,还是要回归正常的成本下降通道走势。平价上网时代的到来,摆脱了政策补贴束缚,加速了光伏产业的发展,其未来市场空间更为广阔。产业集中度的提升有利于头部企业扩大生产规模,加大研发投入,电池组件转换效率的提高还会带来成本的下降,进而更加增强头部企业的利润成长空间。” 天合光能表示,通过本次募投项目的实施,公司高效光伏电池和组件的供应能力将进一步增强,规模优势、技术优势和垂直一体化的优势将进一步体现,核心竞争力将显著增强,战略板块布局将更加清晰。
□ 通过强化参股管理,央企加快处置低效无效参股股权,加快资产盘活,目前已清理退出187项,收回资金34.5亿元。 □ 2016年以来,央企关闭退出钢铁产能1644万吨,煤炭产能1.19亿吨,整合煤炭资源2.4亿吨,妥善分流安置职工12万人,提前完成去产能总体目标任务。 在中国大力发展新兴产业的时代浪潮中,如何利用好国有企业参股投资这股“活水”?国资委发出了强化中央企业参股管理的政策信号。“加强国资参股管理,有利于在混合所有制企业中,按照股比发挥股东作用,提升国资运营效率,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国务院国有企业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国务院国资委副主任翁杰明2020年12月29日在国资委媒体通气会上表示。 央企去产能目标提前完成 翁杰明表示,去产能是“十三五”期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首要任务,国资委按照钢铁煤炭行业化解过剩产能和脱困发展工作部际联席会议要求,加强组织领导,层层落实责任,推进重组整合,妥善分流安置职工。 2016年以来,央企关闭退出钢铁产能1644万吨,煤炭产能1.19亿吨,整合煤炭资源2.4亿吨,妥善分流安置职工12万人,提前完成去产能总体目标任务。央企运行质量和效益也因此逐年提升。 从布局结构来看,央企形成了以中国宝武和鞍钢两家世界级钢铁专业公司为主、新兴际华集团以铸管为特色的“2+1”中央钢铁企业新格局;改变了中央企业煤炭资源分布散、同质化经营、重复建设的局面,基本实现了非煤主业企业原则退出煤炭行业的目标,初步形成了中央专业煤炭企业做强做优做大、电煤一体企业资源优化配置的新格局。 中煤集团党委常委、总会计师赵荣哲介绍,近些年,中煤集团累计化解煤炭过剩产能4756万吨,超额完成去产能工作任务。企业利润总额实现了由2015年亏损40亿元到今年预计盈利150亿元的巨大转变。 中煤集团还积极主动参与央企煤炭资源整合,涉及国投等9家央企煤炭资源,资产总额达1300亿元,职工5.9万人。通过发挥专业化管理优势,新集能源在移交当年成功摘掉ST帽子,国投煤炭、保利能源实现扭亏为盈。 加强央企参股管理 翁杰明表示:“去年以来,国资委采取有力有效措施,推进中央企业切实加强参股经营投资管理。” 2019年12月,国资委研究出台《关于中央企业加强参股管理有关事项的通知》,从规范参股投资、加强股权管理和强化监督问责等三个层面提出13条针对性措施。今年3月以来,国资委组织推动中央企业对参股股权进行全面“体检”,并建立了参股管理应用系统,将参股经营投资纳入国资国企在线监管系统进行实时管理,初步实现了中央企业参股信息的统一采集、管理、统计和应用。 据介绍,通过强化参股管理,央企加快处置低效无效参股股权,对非主业、高风险、效益差、非持续经营的低效无效参股投资,通过清理退出、重组整合等措施,加大处置力度,加快资产盘活。目前已清理退出187项,收回资金34.5亿元。 同时,央企对存在长期不分红、应收款金额大或时间长等问题的参股股权,积极与控股股东或参股企业沟通协商,加强财务管控和运行监测,切实防范经营风险。 据悉,有的民营企业通过参股、股权代持等方式与中央企业合作,利用央企字号和资质参与市场竞争,严重损害央企形象、扰乱市场秩序。对于这一问题,国资央企进行了重点排查整改,目前已收回违规使用央企字号、商标等无形资产105项。 此外,国资央企还在不断加强制度建设,制定修订了参股管理制度,健全参股投资、管理、退出、评价、考核全流程管控体系,基本实现参股经营投资“工作有标准、审批有程序、过程有监督、结果有考评”。 “下一步,国资委将持续深入推进中央企业强化参股管理,不断提升参股经营投资水平,提高国有资本配置效率,促进混合所有制经济健康发展,有效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企业高质量发展。”翁杰明表示。 国投动态量化管控参股项目 国投公司党组成员、副总经理阳晓辉在会上介绍,国投公司是国有资本投资公司首批改革试点,多年来,国投将参股投资作为培育新产业、新业态的“孵化器”和撬动社会资本的“杠杆”,累计发起设立先进制造产业等基金,认缴规模近2000亿元,可引导5000亿元左右社会资本进入战略性新兴产业,与控股直投形成“双轮驱动”模式,不断发掘和探索新的发展“蓝海”。 为加强参股项目投后管理,国投制定了以投资回报为核心的经营指导原则,通过构建“一核二验看三年”的动态量化评价体系,从战略匹配度、投资回报能力、分红水平等维度构建量化模型,每年对全级次参股项目进行穿透式诊断排査。 据悉,近四年,国投共退出参股项目81个,回收资金55.5亿元,在有效提升参股资产质量的同时,有力支持了主业发展。
12月22日晚间,亿晶光电公告称,由于公司现有的电池产能无法满足公司后端组件环节的生产需求,所以公司拟投资12亿元建设常州年产3GW高效晶硅电池项目。此外,公司的组件订单饱和,但受制于产能规模的限制,无法承接更多的订单,公司的发展速度相对迟缓,故公司拟投资3亿元建设常州年产2GW高效太阳能组件项目。 亿晶光电董秘张婷对记者说:“投资15亿元新建3GW电池和2GW组件项目,有利于进一步扩大公司产能,有利于把握当前光伏行业发展的重大机遇,稳步提升公司竞争力和行业地位,同时新产线将采用当前行业最先进的技术和设备,全面兼容210尺寸光伏产品,有助于降低综合成本,提升盈利水平。” 古瑞瓦特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首席产品经理刘继茂告诉记者:“亿晶光电自从被深圳市勤诚达投资管理收购后,一直未有大动作,这次选择在行业技术变革之际增效,亿晶光电押宝单晶硅片210技术路线,未来可期。” 持续加码扩产能 随着“平价上网”时代渐行渐近,光伏行业发展进入快车道。刘继茂认为,从长远趋势上看,中国的光伏产业整体是可持续发展的,年增加率将超过10%。同时,产业链各环节企业纷纷抛出大规模的产能扩张计划,以期在“平价上网”时代的广阔市场中占据更多的市场份额。 北京特亿阳光新能源总裁祁海坤告诉记者:“光伏行业的前景是非常好的,光伏企业也会强者恒强,会逐渐形成类似半导体芯片行业发展趋势,同时投入多少,企业规模效益也会更加明显。” 浙江大学管理学院特聘教授钱向劲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光伏企业扩产的背后,有可能是新技术迭代和海外市场增长两个主要因素。扩产首先源自高效先进技术的应用,PERC、HIT、Topcon等电池技术齐头并进,多主栅、双面双玻、半片/整片、大尺寸硅片等组件技术多点开花,行业竞争日趋白热化。其次海外光伏组件提供商大部分是国内企业,企业产能扩张也是瞄准了海外市场。” 记者了解到,亿晶光电一直坚持产品质量为先、产能动态调整的生产经营原则。为了巩固和发展全产业链垂直一体化的生产经营模式,公司加大了对拉晶、切片、电池和组件等环节的投资,扩充优势产能,发挥各产业链之间的协同作用,降低公司综合生产成本,从而进一步提升公司产品的竞争力,提高产品的市场占有率。 此前亿晶光电公告的19亿元三大投资项目,2.5GW高效单晶组件项目(一期、二期)已于今年5月投产,常州1.5GW高效单晶电池项目也于今年11月正式投产。 增资项目运营子公司 同一时间,亿晶光电还披露公告称,公司拟与常州市金坛区国资委旗下公司常州金沙科技投资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金沙科技”)共同对公司全资子公司常州亿晶光电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常州亿晶”)进行增资。 公告显示,本次增资金额合计24亿元,上市公司与金沙科技将分别对常州亿晶增资12亿元。其中金沙科技以现金方式增资,亿晶光电以对常州亿晶债权7亿元和现金5亿元进行增资。本次增资后,亿晶光电持有常州亿晶79.66%股权,金沙科技持有常州亿晶20.34%股权,亿晶光电对常州亿晶的控制权不会发生变更。 值得注意的是,常州亿晶也是常州年产3GW高效晶硅电池项目及常州年产2GW高效太阳能组件项目的投资运营和管理主体。亿晶光电方面表示,本次增资是基于公司未来大发展的实际需要,公司未来将全面打通产业链,并对现有各环节的产能进行动态调整,扩充公司的优质产能,提高公司市场竞争力,巩固和提升公司的行业地位。 张婷告诉记者:“公司控股股东高度重视公司发展,为公司提供不超过10亿元的借款额度,且不需要任何担保。体现了实控人对光伏行业的看好及对亿晶未来发展的信心和支持。而引进金坛区国资委旗下公司作为战略投资者,有助于夯实基础,促进公司业务发展。”
12月24日,天合光能发布公告称,公司拟通过下属天合光能科技(盐城)有限公司在盐城经济开发区投资建设大硅片高效光伏电池项目,主要进行太阳能高效单晶电池等产品的生产和销售,年产能达8.5GW,项目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约30亿元。 谈及公司建设上述项目的战略考虑时,天合光能证券事务代表李志勇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本次投资旨在借助盐城当地的政策及产业配套优势,进一步加强公司在高效大尺寸太阳能电池领域的规模和成本优势,抢抓光伏市场发展机遇,增强公司盈利能力。” 加码布局210mm电池、组件产能 记者注意到,早在今年8月,公司就与盐城经济技术开发区管理委员会签署了合作协议,投资建设合计10GW高效210mm大尺寸太阳能电池项目;而本次投资协议签署后,公司在盐城基地的电池产能合计将达到18.5GW。此外,公司在江苏宿迁、浙江义乌等地也在大规模扩建电池、组件产能,目前在建项目包括宿迁10GW210mm电池+12GW(其中8GW210mm尺寸)组件、义乌8GW210mm组件等等。 天合光能表示,公司在2020年底组件总产能预计能达到22GW左右,在2021年底电池总产能预计能达到26GW左右规模,其中,210mm大尺寸电池产能占比达到70%左右。2021年底组件总产能预计能达到50GW左右。 谈及公司大规模布局210mm电池和组件的原因时,李志勇告诉记者:“210mm电池和组件是公司投资的重点,截至今年10月底,公司出货量已超10GW,订单充足,经营情况一切正常。扩产有利于加快推进公司产能的全面更新以及产品技术的升级,更能突显210mm为主的领先产能结构优势。” 财务数据显示,2017年-2019年,天合光能组件出货量稳居全球前三。今年以来,公司推出的高功率“至尊”组件系列产品订单增势迅猛。其中7月份发布的600W+至尊组件,引领行业进入600W时代。截至9月18日,公司至尊系列超高功率组件全球累计签单达1GW,其中欧洲地区签单近200MW。 今年11月25日,公司的至尊小金刚(VertexS)400W+系列超高功率小尺寸组件已完成德国莱茵TV全套可靠性测试,取得了IEC61215和IEC61730两项认证。据悉,这是天合光能继2020年10月至尊550W/600W组件获得IEC61215光伏组件性能标准和IEC61730光伏组件安全标准两项证书后,210mm超高功率组件又一里程碑。 “至尊小金刚系列是我们专门针对分布式住宅和商业屋顶应用而设计全新一代高效光伏组件。产品结合运用了210mm电池、多主栅技术、无损切割和高密度封装等技术,输出功率突破405W+,组件转化率超过21%。”李志勇向记者介绍道。 相比于市场上传统类型的户用组件,至尊小金刚有着尺寸小、重量轻、高功率、高效率、高发电、安装灵活、系统适配好、可靠性高、便于运输环保绿色等核心的优势,能够同时满足住宅和商业客户多样化需求。而随着至尊系列超高功率组件产品推广提速,公司品牌和渠道效应也越来越强。 谈及公司未来发展规划,李志勇告诉记者:“未来3年,公司在不断巩固和提升光伏组件业务在全球市场品牌领先地位的基础上,将加大光伏系统业务发展力度,并且积极在智慧能源业务方面开拓创新。” 完善上下游一体化布局 今年三季度以来,上游硅片、光伏玻璃等原材料价格的上涨导致了众多光伏组件企业利润被压缩。其中,受年底抢装潮导致供需紧张及双玻组件渗透率超预期影响,光伏玻璃的价格上涨严重。在此背景下,主流光伏企业开始着手布局上游原材料产业,立足降本增效。 记者注意到,今年11月,天合光能与上机数控、亚玛顿、通威股份等供应商密集签约,采购20GW单晶硅片、8500万平方米光伏玻璃及7.2万吨多晶硅产品。同月,公司与中环股份签订2021年1-12月合计采购12亿片210尺寸硅片长单采购合同。 除此之外,公司与通威股份签署《合资协议》,拟合作成立项目公司并共同投资年产4万吨高纯晶硅项目、年产15GW拉棒项目、年产15GW切片项目、年产15GW高效晶硅电池项目。通过一系列的布局,公司成本优势和规模优势进一步凸显。 据申万宏源研报分析,天合光能上下游合作完善垂直一体化产能布局,采购长单的签订将保障明年大尺寸硅片供给相对紧缺状态下原材料的稳定供应。 “长单采购合同的签署有助于公司进一步稳定供应链,为公司210mm尺寸光伏电池和组件的产能规划落地和市场拓展提供有力保障。”李志勇告诉记者:“公司在应对上游材料价格波动有一定的经验和准备,同时对今年原材料价格的走势有了一定的预判,未来公司会持续关注原材料价格走势,改善供应链管理。”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以来很多光伏玻璃企业发布了扩产计划,玻璃产能置换政策也将迎来调整,随着产能落地,玻璃供应短缺的问题将逐渐解决。随着光伏产业各个环节成本降低,终端需求持续增长,未来组件市场将迎来新一轮发展机遇。 谈及未来光伏组件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如何抢占优势时,中关村产融智库专家董晓宇告诉记者:“光伏组件企业要适应国内新能源发展的政策环境和市场需求的双重变化,在进入新能源补贴退坡、零补贴时代后,企业要加强供应链管理,挖掘产业链上的成本优势、技术优势带来的潜在收益。最关键的是要保持技术领先,靠创新要素取胜,来应对市场竞争。”
(原标题:解构“汽车缺芯”式困局 抢库存加剧产业链失衡) 证券时报记者 阮润生历经多轮调整,半导体板块到目前为止依旧领涨沪深两市,Wind数据显示,半导体与半导体设备板块年内涨幅已达66%。芯片行业热议的“缺货涨价”问题已经波及到了车企。据证券时报·e公司记者采访业内人士了解到,受新冠疫情影响,电子产业链上下游相继传导“抢库存”压力,最终从下游相对低毛利产品蔓延,所谓南北大众(上汽大众和一汽大众)“汽车缺芯”问题便是最新的演化。除汽车外,其他行业“缺芯”现象也零星产生,不过仍主要集中于低毛利产品领域。此前有消息称,下游缺芯或与产业资本甚至金融资本买断式收购上游产业、人为干预产业链供给有关,根据记者了解到的情况,这并非普遍情况。汽车芯片罕见缺货对于近期传出“大众缺芯被迫停产”的消息,各方已经有了回应:虽然不至于停产,但车企承认,特定汽车电子元件芯片供应中断,将导致一些汽车生产面临中断。据盖世汽车调查问卷显示,48%的汽车产业链参与者表示所在企业均遇到芯片库存紧张、断供或是涨价等情况,仅有17%的汽车产业链参与者目前供应一切正常。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副秘书长兼行业发展部部长李邵华表示,由于芯片供应短缺,部分企业的生产可能在明年第一季度受到较大影响,但就明年全年而言,芯片短缺的影响不会太大。虽然涉及缺芯的供应商大陆集团、博世集团表示将竭尽全力保持供应稳定,但受新冠疫情影响,电子产业链的恢复、追赶产能需要时间。深圳电子元器件上市公司董秘向记者表示,境外工厂复工复产受到诸多限制,即便顺利复工,上半年短缺的产能很难追回来。相比消费电子,汽车与工业电子在芯片出货量中占比不大,数量、型号固定,对生产工艺要求不高,成交量稳定,且价格稳定,通常并不容易出现“缺货”现象。从供需关系上来看,此轮需求超预期是关键因素之一。电子领域私募合伙人向记者表示,汽车电子芯片并不需要晶圆生产最先进的制程,本轮缺芯最根本是与欧洲供应链没有完全恢复有关系。加上此前对汽车销量比较悲观,然而销量反弹超预期。中汽协的数据显示,自今年5月以来,国内汽车销量同比增速已连续多月超过10%,其中9月和10月单月销量在此前基础上再创新高,均达到255万辆以上,且新能源汽车贡献度持续提升,对应车用半导体需求也随着上扬。根据TrendForce集邦咨询向记者提供的数据显示,随着全球消费市场需求逐渐回温,今年第四季度,各大车厂与产业链回补库存,进而带动车用半导体需求上扬,预计2020年全球车用芯片产值可达186.7亿美元,2021年产值将达到210亿美元,年增长12.5%,2021年全球汽车出货量可望达8350万辆。另一方面,各大车用半导体业者仍积极开发并拓展车用芯片市场,比如恩智浦已与台积电针对5nm车用处理器进行合作;意法半导体(ST)与博世合作开发车用微控制器。车载通讯、ADAS、自驾车与电动汽车已是汽车产业不可逆的发展趋势,将持续驱动车用半导体需求端的增长。电子元器件也涨价芯片行业,缺货与涨价几乎贯穿今年的主题。据记者观察,涨价的电子元器件无论从品种上还是密度上均甚于往年。综合业内采访,年初担忧疫情影响物流,存储等领域出现“抢库存”。随着国内经济恢复增长,加上“华为禁令”和“中芯遭禁”的变相催化,产业链传导着准备安全库存的压力,进一步加剧了缺货涨价趋势。光学膜组龙头舜宇光学科技最新披露显示,11月手机摄像模块出货量同比下降21.3%,环比下降18.5%,公司指出,主要是因为智能手机供应链中关键零部件缺货。另外,手机主芯片、电源管理芯片等关键部件也被指缺货,手机品牌商不得不放缓手机生产和模组采购进度,iPhone 12、华为Mate40等电子消费终端也罕见出现缺货。有电子行业分析师表示,出于担忧疫情影响物流,手机、电脑产业链纷纷准备安全库存,积极拉货,“8寸晶圆厂从今年7、8月份就满产,10月份就开始规划来年产能,提前这么久这在以往是不可思议的事”。多位电子行业从业人士指出华为囤货因素,以及华为手机市场空间腾出来后,被其他品牌迅速抢占,也使得市场预期放大了,“毕竟手机市场是很大一块市场,会影响到整个元器件供应链”。另据行业媒体报道,华为因受到禁令而加大半导体芯片采集力度,应对潜在的断供威胁,9月份存储DRAM价格一度拉涨;中金统计显示,华为、高通的第三季度库存均创近年来最高水平。缺货涨价的传导有一定次序,往往从毛利润并不高的领域开始。据电子行业从业人士观察来看,芯片短缺是从低毛利率产品开始的,其中,重要原因就是晶圆厂砍单低毛利产品,“屏幕驱动芯片的利润低,在晶圆厂的产能先短缺,现在是功率器件,特别是低压领域的;预计明年将会是被动元器件”。这个说法得到了晶圆厂负责人的部分证实,产能紧缺情况下,公司往往选择利润更高的订单。对于电子行业的密集涨价趋势,有质疑声音称,涨价背后有资本控制上游生产线,故意压货,坐地涨价。对此,记者采访求证发现,大部分业内人士表示并未观察到这种金融控制实业涨价操作模式,毕竟形成议价能力需要控制上游绝对大的数量。不排除人为市场操作标准化程度较高的一些细分产品价格波动,比如DRAM这种有合约价格的产品,但与资本控制产业压货涨价的类型并不相同。晶圆厂涨价扩产谨慎根据国泰君安分类,本轮疫情下的半导体元器件涨价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由于大宗商品带来的原材料涨价,如覆铜板涨价带来PCB涨价等;另一类是8寸晶圆代工产能紧张带动下游射频芯片、功率半导体、显示驱动IC、电源管理芯片涨价。对于上游晶圆厂,产能吃紧使得涨价效应带动这部分整体营收向上。据集邦统计预估,预计2020年第四季度,全球前十大晶圆代工业者营收将超过217亿美元,其中台积电、三星和联电市场占有率居前。作为全球晶圆代工龙头公司,台积电受惠于5G手机、高性能计算芯片需求驱动。另外,7nm制程营收持续成长,加上自第三季起已计入5nm制程的营收,公司第四季成长动能续强,以及16nm至45nm制程需求回温,第四季度营收可望再创历史新高。不过,为了维护好关键客户长期关系,晶圆厂表示并不一定会主动提价。A股半导体IDM公司负责人表示,现在产能不足,为了维护客户长期关系,晶圆厂主动提价十分慎重,更多做法是选择价格更高的订单。据介绍,自2019年第四季度开始,半导体上游景气度攀升,开启上升周期,随着国内疫情逐步稳定,增长态势进一步稳定,加上消费方式改变,线上业务活动增加,带动半导体需求增加,预计本轮周期最长有望持续到2022年上半年。作为国内晶圆代工厂龙头,中芯国际全球销售及市场资深副总裁彭进日前参加活动时表示,随着市场化价格不断增长,晶圆代工厂扩产需要更加谨慎。公司需要根据市场和客户需求来判断投资扩产,要保证一年后产能开出时有足够市场来填充产能;除了产能扩充,还需要人才、时间、IP积累等。对于当前产能紧张,彭进表示一方面是市场需求远超预期,包括5G推动手机和基站芯片需求增长;汽车网联化、IoT等需求也带动服务器、电脑大幅增长,增加了芯片需求;另一方面,疫情影响下,全球主要供应商暂停出货,即便设备进入工厂也缺乏团队安装,导致产能扩产进度延期。值得注意的是,相比其他晶圆厂,中芯国际当前所处环境特殊。集邦咨询指出,受美国禁令影响,中芯国际自9月14日后已不再向华为旗下芯片设计公司海思供货,其他客户在14nm进行试产时,中芯会有二至三季产能空窗期;另一方面,美国将中芯国际列入出口管制清单后,除了设备面临限制,担忧部分国外客户可能抽单,预估第四季营收将受影响。不过,从最新进展来看,国家集成电路基金二期(大基金二期)已出手帮助中芯国际扩产。12月4日,中芯国际旗下中芯控股、大基金二期和亦庄国投订立合资合同以共同成立合资企业,生产12英寸集成电路晶圆及集成电路封装系列。其中,合资企业的注册资本为50亿美元,中芯控股、大基金二期和亦庄国投各自占比51%、24.49%和24.51%。产业链深度绑定除了半导体前段制造,后段封测涨价态度也比较谨慎。有封测大厂向媒体表示,调价需要考虑多重因素,包括与客户是否产能约定、绑定程度以及合作密切程度等,并非想涨就涨,需要各方面考虑。作为应对措施,半导体产业链正在通过资本运作加深上下游绑定。从通富微电的非公开发行方案可见一斑:11月23日,通富微电募集资金32.72亿元,用于集成电路封装测试二期工程、车载品智能封装测试中心建设等。这项定增获多方认购,最终参与者除了投资机构外,还包括卓胜微、芯海科技、华峰测控、浙江韦尔股权投资等半导体行业内公司,以及朱一明等IC业内大佬。尽管出资金额和持股占比并不算多,但意义重大。芯海科技作为全信号链芯片设计企业表示,本次投资有助于双方的进一步合作,加强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合作。在中芯国际回A股上市时,产业资金也积极参与。韦尔股份披露出资2亿元作为有限合伙人,认购青岛聚源芯星股权投资合伙企业的基金份额;而聚源芯星作为战略投资者认购中芯国际在科创板首次公开发行的股票,获配22.24亿元。 一般而言,半导体公司多数采用Fabless经营模式,专注于芯片研发、设计与销售,晶圆代工厂专门负责生产和检测。面对全产业链的产能紧缺,不乏芯片设计公司跨“界”投资扩产。本土射频芯片龙头卓胜微11月底披露,拟在无锡市滨湖区胡埭东区合作投资建设半导体产业化生产基地,该项目预计投资总金额8亿元,项目将提升公司在射频SAW滤波器领域的整体工艺技术能力和模组量产能力。韦尔股份也通过发行24亿元可转债投资晶圆测试及晶圆重构生产线项目,由旗下CMOS图像传感器设计企业豪威科技主导实施。另外,即将登陆科创板的国产CMOS芯片企业格科微表示,上市募集资金主要用于12英寸CIS集成电路特色工艺研发与产业化项目,其中包括自建部分晶圆后道制造产线。投产后,公司将逐步实现由Fabless模式向Fab-Lite模式的转变,即介于Fabless模式和IDM模式之间的轻晶圆厂模式。
特约 | 金梓才 4月以来,在国产替代和供需紧张价格上涨的轮番刺激下,半导体板块一路高歌猛进,申万半导体指数涨幅近70%。11月份,费城半导体指数上涨18.6%,台湾半导体指数上涨12.1%。从业绩来看,在下游产品需求旺盛、国产化进程持续加速的带动下,2020年前三季度,存储板块营收同比大增51.35%,而制造封测、设备、材料板块同比依次增长36.79%、43.78%、34.74%。 高景气导致板块内个股的估值纷纷大幅抬升,根据Wind一致预期,新洁能、斯达半导、韦尔股份、卓胜微等设计公司2021年预期市盈率分别达到99、169、59、78倍,华润微、捷捷微电等IDM厂商2021年预期市盈率约70倍左右。 当前半导体行业估值已经达到较高位置,半导体板块是否还具备投资价值?我们认为整个半导体板块中,功率半导体具备长期投资价值。从长期逻辑看,主要有三个驱动力:一是国产替代呈现加速态势,而功率半导体作为成熟度相对高的产品,当仁不让成为了国产替代的“先行者”;第二点是功率半导体全球供需关系不平衡,而疫情导致的供需波动又短时间加剧了这种不平衡;三是材料升级推动我国功率半导体长期成长,化合物半导体相比传统硅基器件,在一些性能参数上拥有明显优势,推动功率半导体技术持续升级。 芯片命脉自主可控势在必行 据IHS数据,2019年全球功率器件市场规模为210亿美元,中国的功率半导体市场达到145亿美元,主要市场份额为英飞凌、安森美,意法等海外企业占据,国产替代空间巨大。但由于功率器件主要下游应用领域中,工业、汽车等对器件稳定性要求极高,过去几年进行国产替代的意愿不强。 2019年5月开始,外部环境对我国科技产业的影响持续加深,半导体产业受到多方面的打压。华为在欧美市场拓展停滞,生产供应体系遭到严重破坏,半导体等领域在设计、制造、设备、材料等(方面)均受到不同程度的限制。从国家到产业、企业都积极寻求国产解决方案,芯片产业已经提升为国家战略。中芯国际于12月4日公告中芯控股、国家集成电路基金II和亦庄国投订立合资合同,拟共同成立合资企业,主要聚焦于28nm及以上的成熟制程,彰显国家发展核心供应链自主可控的决心。 中美贸易摩擦、华为事件等地缘政治事件背景下,半导体自主可控成为刚需。以华为为代表的国内厂商积极寻求培育国内优质供应商,放开对国产器件认证窗口。以华为手机P40为例,国产器件在整机BOM中,占比大幅提升至60%以上。功率半导体制程要求相对较低,国内晶圆、封测产线成熟,国产化条件充分。 供需失衡,涨价浪潮迭起 从需求端来看,功率半导体作为电子装置中电能转换与电路控制的核心应用广泛,工业、汽车、消费电子、无线通讯是功率半导体的四个主要应用领域,其中工业应用占比约35%,其他领域占比均在20%-25%左右。 随着疫情稳步边际改善,下游汽车、家电、工控、消费电子等行业逐渐复苏,对功率半导体器件需求明显回升,下游补库存需求旺盛。汽车行业恢复最为明显,11月新能源乘用车零售销量16.9万辆,同比大增136.5%,乘用车增速也持续保持在8%左右的水平,预计汽车行业高景气度至少持续到明年一季度。 供给侧来看,目前功率器件主要是集中在6寸和8寸产能,其中8寸产能的性价比更高。由于MCU、PMIC、新兴应用等领域发展对产能的挤占,近三年6英寸、8英寸晶圆厂产能本来就十分紧张,需求的回暖导致供需失衡的状态雪上加霜,但是短期8寸又很难扩产。2014年-2019年,全球8寸产能仅增加约15%,由于8寸属于相对落后的技术,半导体设备公司在8寸设备研发减小,甚至关闭8寸设备产线,全球8寸设备以二手设备为主,8寸产能扩产困难且扩产意愿不强。在上游晶圆产能持续紧张的现况下,晶圆厂商只能优先保证大客户的供应,中小客户很难拿到单,行业洗牌加速。 国内主流晶圆厂华虹半导体、华润微等目前均保持产能满载状态,代工订单排产至明年年中,行业涨价潮迭起。根据半导体行业观察,联电2020下半年已针对新追加投片量的订单涨价10%,在2021年第一季度还会再调涨8英寸晶圆代工价格,其中,已经预订的产能将调涨5%-10%,后续追加投片量的订单,则以涨价后的价格再调涨10-20%。我们认为随着全球经济的持续复苏,在新能源、家电、工控、消费电子等领域的需求拉动下,疫情后周期补库存的需求下,8寸代工厂的产能吃紧的现象将愈发严重,涨价预计持续到明年年中。 通常上游晶圆涨价会先从小客户开始,以维持和大型厂商的长期合作关系。因此功率半导体小厂一方面很难拿到产能,另一方面会承受较大的晶圆涨价压力,行业集中度将明显提升。当前缺货严重的情况下,MOSFET涨价趋势已现,预计功率器件先从渠道开始涨价,然后逐渐演变成全行业的价格逐次上调,带来整体行业利润的显著增长。 化合物半导体弯道超车 产品空间广阔 不同于以锗、硅为材料的一代半导体,化合物半导体指由两种或两种以上元素配比形成的化合物,并具有确定的禁带宽度和能带结构等半导体性质,在电子迁移率、禁带宽度、功耗等指标上表现更优,具有高频、抗辐射、耐高电压等特性。 化合物半导体主攻家电、新能源车、光伏、智能电网、无线通讯、光通信器件等领域。其中碳化硅SiC应用爆发趋势明显,在汽车领域渗透速度较快。特斯拉的Model3是第一款在电机控制器中使用SiC MOSFET的量产纯电动汽车,续航里程增长超过10%;现代发布的全新电动车平台G-EMP采用了800VSiC方案;斯达半导也已经和宇通达成了SiC模块的供货协议。 因此受通信网络建设、新能源车销量高速增长以及光电应用需求提升的拉动,化合物半导体市场有望保持持续增长,相关产业链有望充分受益。 半导体涨价趋势愈演愈烈 板块高估值能否能够维持? 有些投资人担心半导体需求回暖是阶段性的,由于华为短期的大量拉货或疫情扰动导致;也有人担心国产安卓手机大量预约订单之后,可能存在去库存的需求。考虑板块市盈率已经相对较高,担心半导体板块行情的持续性。 我们认为在整个半导体板块中,功率半导体板块是最具确定性的板块,其中龙头公司依然具备投资价值。比如某IGBT龙头公司,是少数实现IGBT大规模生产的国内企业之一,在600V-1700VIGBT模块的技术水平及生产规模上均处于领先地位。IGBT作为功率器件中的高端产品,兼有MOSFET的高输入阻抗和GTR的低导通压降两方面的优点。 新能源车是公司未来的主要进攻方向,工信部在《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征求意见稿)提出,到2025年新能源汽车新车销量占比将达到25%左右。公司是新能源车IGBT器件国产替代主要受益标的,今年上半年新增多个国内外知名车型平台定点。公司第三代半导体明年将给客户批量供货。公司在下游汽车市场的顺利进展为2022-2028年功率模块销售增长提供持续推动力,考虑IGBT设计具有一定技术壁垒和认证壁垒,市场空间巨大,公司可以维持高估值。 再比如某MOSFET龙头公司,器件结构覆盖范围广,拥有覆盖12V-900V电压范围的多系列产品,是国内8英寸平台投片量最大的功率半导体设计企业之一,也是上游晶圆厂优先保证供货的大客户。公司在12寸晶圆产线生产顺利,目前已经有批量产品出货,预计产能顺利提升。因此预计在2021年,公司将迎来价格和产能提升的双击,在行业景气度高涨的情况下,拥有高速增长的业绩可以支撑高估值。 附表:半导体板块营收情况一览(单位:亿元) (作者系财通基金投资部总监,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不代表《红周刊》立场,提及个股仅做举例分析,不做投资建议。)
记者 | 谢碧鹭 有研粉末营收和净利润双双下滑,现有产能尚未能充分利用,因此新募投项目带来的产能增加未来如何消化令人担忧。而其毛利率也低于同行业平均水平,盈利能力有待提高。此外,其披露的收入、采购数据均显得异常,需要公司做出解释。 不久之前,有研粉末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有研粉末”)在科创板注册上市的申请获发审会审议通过。但若仔细翻阅其披露的招股书内容,还是能够发现这其中存在不少问题。 比如,其本次募资的项目中,部分扩产产品的现有产能利用并不充分,而报告期内,其营收增速又在逐渐放缓,在这样的情况下,即使募资扩产成功,到时候产能如何消化,恐怕也会成为一个棘手的问题,届时一旦产能无法充分利用,造成资源浪费,则会增加其经营成本,而其每年新增的固定资产折旧费也会对公司利润造成侵蚀。 除此之外,据《红周刊》记者核算,报告期内有研粉末的营收和采购数据的财务勾稽关系也存在异常。 募投产能消化恐有压力 目前,有研粉末主要从事有色金属粉体的生产销售,本次上市,该公司募集资金主要用于“有研粉末科技创新中心建设项目”“新建粉体材料基地建设项目”“泰国产业基地建设项目”和“补充流动资金”。 按照有研粉末的计划,待全部项目完成之后,其电解铜金属粉体材料、雾化铜基金属粉体材料和其他铜基金属粉体材料的产能将分别达到2.4万吨、8400吨和7200吨。那么有研粉末的销售情况又如何呢?2017年至2019年,其上述三大产品的销量有较大波动,整体来看,2019年呈现明显的下降趋势,而三年的平均销量则分别为1.46万吨、6131.98吨和2895.29吨。虽然其产销率每年均在90%以上,但也并未饱和,从目前的产品销量看,除了雾化铜基粉体材料金属粉体材料的销量距募投完成后的产能还算比较近外,其他两类产品要消化产能,恐怕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此外,令人担忧的是有研粉末的营收增速正在逐渐放缓,报告期内其营业收入分别为16.41亿元、17.98亿元、17.12亿元和7.37亿元,其中2018年和2019年的营收增速分别为9.58%和-4.78%,且今年由于疫情的暴发,公司经营受到影响,预计全年营收约为15.92亿元,同比下滑6.98%。若今后该公司销售不及预期,则其产能可能面临过剩的尴尬,这很有可能会给公司的业绩带来不良影响。 更何况,目前有研粉末的产能利用率并没有达到饱和状态,报告期内,其电解铜金属粉体材料产能利用率分别为94.3%、99.42%、95.17%和87.91%;雾化铜基粉体材料金属粉体材料的产能利用率分别为74.52%、83.77%、76.98%和60.08%,其他铜基金属粉体材料的产能利用率分别为61.07%、78.41%、77.14%和73.79%。其中,除了电解铜金属粉体材料产能利用率比较高以外,其他两类产品的产能利用率并未能完全利用。在这样的情况下,完成募投项目后,新客户的开拓和维系就显得很重要了,毕竟就目前有研粉末的客户结构来看,报告期内前五大客户的营收占比分别为15.50%、15.25%、16.34%和17.06%,而单个客户的销售比例不超过6%,总体较为分散,因此产能扩大后,就需要大量开发新客户,来消化产能,而这对企业的市场营销、客户管理、应收账款管理、风险管控等方面均有较高要求。 盈利能力有待提高 据招股书披露,募投项目完成之后,有研粉末每年将新增固定资产折旧费用1364.49万元,而报告期内,其净利润分别仅有5528.21万元、6453.83万元、6019.23万元和2781.8万元,其中还分别包括536.85万元、2237.01万元、1557.3万元和1138.24万元的非经常性损益。2018年和2019年有研粉末的净利润增速分别为16.74%和-6.73%,可见,其净利润已经开始下滑。而2020年受新冠疫情影响,公司预计扣非净利润将下滑23.06%。若净利润短期内无法改观,募投项目完成后,新增的折旧费用将会成为其业绩增长的大负担。 此外,目前有研粉末的盈利能力并不强,据招股书披露,报告期内其毛利率分别为11.41%、10.7%、11.2%和10.08%,而在招股书中,其列举的6家同行业可比公司的平均毛利率分别为13.14%、13.17%、14.88%和12.11%,显然其毛利率是低于行业均值的。 在招股书中,有研粉末表示,公司产品毛利率主要受原材料价格、产品结构、市场供需关系等诸多因素影响,其主要原材料为铜和锡。然而,今年下半年至今,有色金属价格出现上涨,其中,沪铜指数上涨幅度超过15%,沪锡指数上涨幅度超过了5%,对于有研粉末而言,原材料价格的上涨可能会带来营业成本的增加,而这意味着其今年全年的毛利率很有可能会比上半年更低,因此,相比同行业公司,其盈利能力还有待提高。 营收数据异常 据招股书显示,2018年有研粉末的营业总收入为17.98亿元,其中境外收入为3.88亿元,这部分不需要考虑增值税问题,剩余部分的营业收入其所适用的增值税税率自2018年5月1日起,由17%下降到16%,由此可以推算出当期有研粉末的含税营收大约为20.28亿元。理论上,企业的营收要么以现金的方式收回,要么则形成经营性债权,那么有研粉末的情况又如何呢? 在合并现金流量表中,2018年其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收到的现金为17.87亿元(当期预收款项变动不大,忽略不计),该金额相较于含税营收而言,要少大约2.41亿元,理论上,当期有研粉末的经营性债权应当有同等规模的增加才对,那么实际情况又如何呢? 数据显示,2018年末,该公司应收票据、应收账款和应收账款所计提的坏账准备相较于2017年末不仅没有增加,反而减少了大约3000万元。这跟理论上应当要增加的金额并不相符,二者之间大概存在2.71亿元的差距,也就是说当期有研粉末大概有2.71亿元的营业收入既没有现金流,也没有经营性债权的支持。 同样的情况还发生在2019年,当期有研粉末的营业收入为17.12亿元,其中境外收入为3.57亿元,境内部分的营业收入所适用的增值税税率自2019年4月1日起,由16%下降到13%,由此可以计算出当期有研粉末的含税营收为18.98亿元。 在合并现金流量表中,2019年该公司“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收到的现金”为16.01亿元(当期预收款项变动不大,忽略不计),相较含税营收少了2.97亿元。经营性负债方面,有研粉末的应收票据、应收账款、应收款项融资和应收账款所计提的坏账准备相较于上期仅增加了约1500万元,这和理论上应该增加的金额之间存在2.82亿元的差距。也就是说,2019年有研粉末大概存在2.82亿元的含税营收既没有现金流,也没有经营性债权的支持。 采购数据有疑点 不仅如此,据《红周刊》记者核算,报告期内有研粉末的采购和现金流及经营性债务之间的财务勾稽关系也存在异常。 招股书显示,2018年有研粉向前五大供应商采购金额为10.39亿元,占全部采购额的65.29%,由此可以计算出当期有研粉末的采购总额为15.92亿元,考虑到增值税税率的变化,可以计算出当期有研粉末的含税采购总额约为18.52亿元。理论上,企业的含税采购应该体现为同等规模的现金流出和经营性债务的增减。 在合并现金流量表中,2018年有研粉末“购买商品、接受劳务支付的现金”为15.61亿元(预付款项变动较小,忽略不计),比含税采购要少2.91亿元,理论上,当期有研粉末的经营性债务应当有同等规模的增加。 截至2018年末,公司应付票据和应付账款相较于2017年末仅增加了大约400万元。这跟理论上应当增加的2.91亿元明显不相符,两者之间大概存在2.87亿元的差距。也就是说,2018年有研粉末大概存在2.87亿元的含税采购既没有现金流也没有经营性债务的支持。 而以同样的方式核算其2019年和2020年上半年的采购数据,《红周刊》记者发现这两期分别存在2.47亿元和1.37亿元的勾稽差异。 连续两年又一期有研粉末的财务数据均出现异常,这就需要公司进一步做出解释了。 (本文已刊发于12月12日《红周刊》,文中提及个股仅为举例分析,不做买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