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企业负责人会议24日至25日在北京召开,会议初步披露了今年及“十三五”央企发展成绩单。数据显示,“十三五”时期,中央企业在“量”上稳中有进、持续增长,经济效益走出低谷、稳步提高。预计到今年年底,中央企业资产总额将接近69万亿元,比“十二五”末增长45%,“十三五”期间营业收入、净利润、劳动生产率年均分别增长5.6%、8.9%、7.8%。与此同时,中央企业在“质”上优化改善,竞争力、创新力、控制力、影响力、抗风险能力明显提升。
从抗疫保供、复工复产,到稳生产稳运营,再到改革发展、科技创新,今年以来,中央企业在特殊时期的关键作用进一步凸显。时值年终,央企全年目标任务实现得怎么样?“十四五”开局之年怎么走?日前召开的中央企业负责人会议释放出明确信号:今年央企取得来之不易的成绩,明年将抢抓宝贵时间窗口,聚焦科技创新、深化改革、结构调整等长远工作。 有望交出亮眼答卷 火速建成火神山、雷神山医院,紧急研制口罩机、压条机,及时推出“一网畅行”“一码防疫”大数据服务……央企是抗疫中的“顶梁柱”,也是国民经济的“稳定器”。 今年严峻形势下,国务院国资委明确“两个力争”目标,即力争绝大多数中央企业效益持续较快增长、力争中央企业总体效益实现正增长。如今,“交卷”时刻临近。 截至11月底,超过七成中央企业实现净利润正增长。“中央企业以抗疫和经营‘两手都要硬、两战都要赢’的必胜信念,全力稳生产、稳经营、稳市场,目前看完全有把握实现全年效益正增长。”国务院国资委党委书记、主任郝鹏在会上表示。 这一成绩,是在央企落实国家政策助企纾困,降电价、气价、资费、降路费、降房租的条件下取得的。据介绍,今年以来,央企向社会直接让利约1840亿元。 保质量、保任务、抢进度、抢工期……这样的工作节奏,贯穿了许多央企干部职工的一整年。在境外,中央企业分布在180多个国家和地区。据了解,今年以来,超七成境外项目持续施工,“一带一路”重点项目无一停工,中老铁路、雅万高铁等一批标志性工程取得重要进展。 今年的运营成效,也意味着央企“十三五”的圆满收官。国资委预计,到今年底央企资产总额将接近69万亿元,比“十二五”末增长45%。“十三五”期间,中央企业营业收入、净利润、劳动生产率年均分别增长5.6%、8.9%、7.8%,进入世界500强的中央企业达到48家。央企实现在“质”上的优化改善、显著提升。 抓好核心技术攻关 天问一号逐梦而行、嫦娥五号奔月取壤、奋斗者号万米探海、北斗三号建成开通、亚洲最大海上风机并网发电……今年以来,中央企业承担的一大批科技创新成果相继问世。 这背后,是一项项核心技术的突破,同时也是创新驱动的支撑。据国资委有关负责人介绍,国资央企顶住疫情冲击和经营压力,资金、人才、政策均向重点企业、重点项目倾斜。 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工作仍将是2021年的工作重点。国资委明确,着力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把最优秀的人才、最急需的资源、最先进的设备配备到攻关任务上来,围绕国家战略和高质量发展需求,分层次、分领域部署一批产业关键技术、前沿引领技术和应用基础技术。 “要抓好人才和机制两个关键点。”郝鹏说,要依托国家级研发平台和重大项目、重大工程建设特别是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任务,引进更多国际一流人才,着力培养亟需紧缺的科技领军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 值得注意的是,2021年,央企主要经营指标还将在去年框架基础上新增“全员劳动生产率”。至此,央企形成由利润总额、净利润,营业收入利润率、资产负债率、研发投入强度、全员劳动生产率构成的“两利四率”考核体系。 “对2021年央企指标的考核,主要考虑央企效益增长要与国家宏观经济增速相匹配,同时为企业夯实资产质量、补齐发展短板、更好蓄能增势留出空间。”郝鹏说。 打造世界一流企业 不论是生产经营还是科技创新,都需要改革发挥关键作用。在外部严重冲击和经济下行双重压力下,国企改革取得新成效。 今年,“双百行动”“科改示范行动”等专项工程扎实推进,对标世界一流管理提升行动全面开展,备受瞩目的国企改革三年行动也落地推开。2021年,抓紧抓实国企改革三年行动将是重中之重。 “明年是国企改革三年行动的攻坚之年、关键之年,主要任务能否落地、是否见效,直接决定着后年能否全面实现预期目标。”郝鹏说。 聚焦重点改革任务、注重激发活力、突出基层创新,将是明年国企改革的三项重点。以激发活力来说,国资委明确具备条件的商业类子企业要加快推进职业经理人制度,积极推进管理人员竞聘上岗、末等调整、不胜任退出制度,全面推行用工市场化。 未来在国有资本布局方面,调整存量结构,优化增量投向仍是看点。国资委明确,将稳步推进战略性重组和专业化整合,优化资源配置,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打造提质增效的“升级版”。
近年来,从集团到子公司,从货运到通航板块,央企航司的混改工作全面开花,并且加速落地。在混改路径方面三管齐下——增资扩股、引入战略投资者、实施员工持股,已成为央企航司混改的“标配”。 日前,南方航空(行情600029,诊股)全资子公司南航物流增资扩股,引入8家投资者,预计共增资33.55亿元。增资后南方航空持有南航物流55%股权,仍为其控股股东。至此,继东航物流混改、国航货运混改之后,三大央企航司的货运混改相继落地。 近年来,从集团到子公司,从货运到通航板块,央企航司的混改工作全面开花,并且加速落地。在混改路径方面三管齐下——增资扩股、引入战略投资者、实施员工持股,已成为央企航司混改的“标配”。 货运混改落地 民航业是央企混改的重要领域之一。作为特殊功能性央企,航空央企一直走在混改前列。2016年9月,国家明确了首批混合所有制改革“6+1”试点名单。其中东航集团旗下的东航物流即在首批混改试点企业之列。 “航空业是一个典型的高负债、重资产的行业,运营波动会对整个债务危机产生很大的影响。整个混改的最核心原因还是顺应中央的要求,降低负债率水平。”长期研究航空领域的专业人士告诉记者。 2017年6月,东航物流引入联想控股(港股03396)、普洛斯投资、德邦物流等在内的非国有资本进行增资扩股,并实施了员工持股。由此,东航集团持股比例降至45%,成为央企混改中首家放弃绝对控股权的国有企业。国航则于2018年表示正在推进旗下航空货运物流的混合所有制改革,当年,国货航从上市公司中国国航(行情601111,诊股)(港股00753)体系中置出。2019年7月,南航集团层面宣布实施股权多元化改革,合计增资300亿元用于公司航空主业。 进入2020年,在新冠肺炎疫情的催化下,央企航司的混改进程明显提速。继东航物流之后,国航与南航也主要选择以货运板块作为混改工作的突破口。今年8月、9月,国货航、南航物流相继披露拟增资扩股、引入战略投资者。 而在此次南航物流混改落地前,国货航刚于今年11月宣告混改完成,菜鸟网络、深圳国际(港股00152)、国改双百发展基金和国货航员工持股平台等在内的投资者,向国货航增资48.52亿元。 “为什么会选择货运板块为切入口,其实是有比较深的考虑,货运板块作为试点非常合适。首先它的体量不算特别大,相对客运来说体量比较小,其次货运的经营都不太好,业务长期在盈亏线挣扎,不太赚钱,不改不行,寄希望于改革能够提升整个板块的效益。再次,存在上市的通道,因为三大航的客运已经上市了,那么只有货运业务可以把它剥离出来上市,那么这就是一个特别明确的发展预期。” 民航专家林智杰向证券时报·e公司记者表示。 值得关注的是,央企航司混改还从货运物流板块扩大至其他板块。今年3月,南航拟对旗下通航业务板块的南航通航进行混改,11月,南航通航完成了混改,引入南网产业投资集团、双百一号、南航资本控股等投资主体,并开放员工持股。 混改路径类似 梳理央企航司的混改路径,三大航司均一致选择了增资扩股、引入战略投资者、实施员工持股的类似路径。 “改革路径比较相似是因为这确实是一味良药。首先增资能够增强货运业务的资本实力,多给钱多买飞机。第二,引进战略投资者能够实行战略的协同。比如说像物流地产的,仓储的,地面运输的等等,有希望形成‘天地合一’的一个门到门的物流能力。第三,员工持股能够激发国有企业员工的积极性,把大家的钱袋子和企业的效益挂钩。对国有企业的经营效益应该是有特别大的一个提升。” 林智杰向记者表示。 在引资方案的差异性方面,东航物流是混改后原股东持股比例最低的,且并未保留控股权。另外,国货航在今年混改前早已从国航的上市公司体系中剥离,因此,目前仅有南航物流还在央企航司的上市公司体系中。 方案显示,混改完成后,南航物流的注册资本由10亿元增至18.18亿元,南航、普洛斯隐山资本、钟鼎资本、国改双百基金、君联逸格、中国外运(行情601598,诊股)(港股00598)、中金启辰、中金浦成、珠海员祺(员工持股平台)分别持有55%、10%、10%、10%、5%、3%、1.9%、0.6%、4.5%的股权,南航股份仍保持控股地位。 这也意味着,南航物流的混改工作,不会导致南航上市公司合并报表范围发生变化,对南航当期经营业绩也不会产生重大影响。 实际上,在今年疫情冲击的特殊背景下,各大航司的货运业务板块反而成为亮点。疫情对客运航司的影响是全面的,人员流动减少后,客运航司整体收入停滞,但相对来讲,航空货运的业务在整个周期里的影响相对更小。 从业绩表现看,南方航空已于今年第三季度扭亏为盈,期间实现营业收入263.86亿元,净利润7.11亿元。在三大航中唯一实现单季度扭亏,之所以南方航空率先实现单季度盈利,据业内分析,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就是货运业务对其业绩的贡献。 “今年三大航的货运都很赚钱,但今年是疫情下的一个特殊时期,今年赚钱不代表明年能赚钱,不代表后年能赚钱。从大的形势上看,目前航空货运的经营状况也不是太好,特别是面临着快递物流商的竞争,顺丰、圆通,以及国外的联邦快递等等都有很强的竞争力。”林智杰表示。 值得一提的是,东航物流在混改进程方面已更进一步,目前公司已经披露招股说明书,正在冲刺上市阶段。而东航物流示范效应在前,南航物流、国货航是否筹划上市亦值得关注。
逆势增长,总资产69万亿,央企如何从“量变”转向“质变” 中央企业负责人会议24日至25日在北京召开,会议初步披露了今年及“十三五”央企发展成绩单。数据显示,“十三五”时期,中央企业在“量”上稳中有进、持续增长,经济效益走出低谷、稳步提高。预计到今年年底,中央企业资产总额将接近69万亿元,比“十二五”末增长45%,“十三五”期间营业收入、净利润、劳动生产率年均分别增长5.6%、8.9%、7.8%。 说央企只有“量”的变化、没有“质”的提升,显然是不公平的,也是不实事求是的。因为,这些年来、特别是“十三五”以来,央企在很多方面都有了新的提升、新的发展,其中,航空航天是最典型、也是最值得中国人骄傲和自豪的方面。此外,高速铁路、核电技术等方面,也都处于世界领先水平。但是,这些成绩,显然与央企的地位、身份、资源以及公众的期待来看,还是有一些差距、有一些不足,没有达到公众的预期。 事实也是,近年来,国际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贸易保护、单边主义泛滥,各种针对中国的遏制手段也在不断增多,特别是华为等中国高科技企业,遭到了以美国为首的一些西方国家的强力阻击。也正是这场针对中国高科技企业的阻击战,暴露了我国在某些领域和环节上的差距,暴露了在产业链和供应链等方面的问题。如何才能让这些问题不再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和企业发展的障碍,如何才能让我国在供应链和产业链方面的自我修复能力更强,毫无疑问,央企应当承担更大责任,应当成为克服各种艰难险阻的排头兵。 客观地讲,央企已经拥有的技术、人才和各种资源,只要专业投入、专心研究、专项管理,是很快就能取得明显突破的。想一想,航空航天那么尖端的技术,我们都能一项接着一项的突破,其他方面当然也能了。只是,这些年来,一些央企在发展的策略上,都是过度注重“量”的增长以及伴随着量的“效益”增长,而忽视了“质”的提升、尤其是“质”的突破。因此,也就造成了央企在“量”和“质”的关系方面,并不是十分协调,“质”的突破明显慢于“量”的增长。即便遇到疫情这样的特殊情况,“量”的恢复也效果十分明显,“质”的突破则仍处于观察阶段。 也正因为如此,国资委反复强调,央企要多在“质”上下功夫,要不断地提升企业的竞争力、创新力、控制力、影响力和抗风险能力,要更加在提升国际竞争力和品牌影响力上做表率。这也意味着,监管层也已经看到了央企在“质”的突破方面还存在差距的问题,正在积极寻求如何提升央企竞争力和创新力等方面的对策与措施。 需要正确面对的是,对央企提出较高的要求和条件,决不是央企做得不好,而是希望央企做得更好,希望央企能够在“补短板”和“展优势”方面做出表率作用来,从而带动其他企业一起提升竞争力、创新力和影响力。譬如芯片的研发设计和生产制造,就是央企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难题之一。这方面,不能只靠民企,不能只靠华为等个别企业,而是要发挥央企和其他国企的作用,特别是人才与技术的作用。 在产业链与供应链的完善方面,央企也不能只顾自己做大做强,还要兼顾产业链和供应链的完善与补充,要带动上下游企业一起发展。更直接地说,央企不能成为一个庞大的“孤岛”,而要成为可以连接海岸的航道。央企不可能完全可以依靠自身的力量做全产业链和供应链,但是可以发挥其他所有制企业的作用,把产业链和供应链做全。在做全产业链、供应链方面,央企可以直接参与,也可以间接参与,可以资金投入,也可以人才和技术支撑,可以用需求来刺激其他所有制企业的加入,也可以用供给来吸引其他所有制企业参与,只要能够把产业链、供应链拉长、做全,就可以充分发挥央企的作用。 中央要强化军民融合、央地联合,说到底,就是要发挥央企在技术、人才、管理、凝聚力等方面的作用,更好地调动社会资源,共同促进经济的高质量发展。自然,需要央企在“质”的方面有更大突破,在帮助其他所有制企业提升质量方面有更多贡献、更多作用,在打造高质量产业链、供应链方面能够起到引领作用。也只有这样,央企的地位和影响力会更高,对国民经济的稳定器作用和核心作用也将更强,国民经济支柱的地位也将更坚。 谭浩俊
品牌记录历史,也见证着时代。在即将过去的2020年,面对新冠肺炎疫情的严重冲击,中国品牌同心协力、攻坚克难,为中国经济持续稳定恢复作出重要贡献,期间的中央企业更是表现不凡,以品牌彰显出中国力量,切实肩负起了推动国家高质量发展主力军的使命与担当。 近年来,为进一步确保中央企业发挥品牌引领作用,国资委不断加强顶层设计与统筹推动,制定印发《关于加强中央企业品牌建设的指导意见》、《中央企业“十三五”发展规划纲要》、《国资委加强中央企业科技创新的工作举措》等指导性文件,旨在进一步提升央企的品牌形象、完善央企的品牌体系和增值央企的品牌资产。 其中,由品牌联盟(北京)咨询股份公司董事长王永参与起草的《关于加强中央企业品牌建设的指导意见》(国资发综合〔2013〕266号,下称《指导意见》)曾明确指出,提升品牌建设水平是推动中央企业转型升级、做优做强的重要举措之一,并从“准确把握品牌定位” “拓展品牌营销传播渠道”“严格开展品牌保护”等八个方面,提出了“加强组织领导”“加强资金和人才保障”“加强交流合作与培训”等五项主要措施,倡导央企切实加快转型步伐,树立品牌自信心,提升品牌影响力,向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看齐。 “以实促名,以名促实,名实循环,实至名归”,王永认为,品牌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中央企业的首要问题是让“一把手”站在企业战略的高度上亲抓品牌建设,在企业内部全方位增强品牌建设意识,协调多部门配合,促进各项措施尽快落地。针对央企单位在品牌建设中遇到的各类问题,如普遍面临的“国际化发展过程中的品牌标识统一化”“品牌融入业务的路径”“品牌建设的目标受众”“品牌建设的系统步骤”等,王永也给出专业建议,阐明“更新形象、讲好故事、做活传播、主动交流”的重要性。 作为《指导意见》的主要起草人,王永近年来一直活跃在品牌建设发展一线,以丰富的品牌战略咨询经验,持续助力央企品牌建设优化工作。为了能更好践行这一社会责任,让品牌专业咨询更好地服务央企,王永创办了国内首批专业品牌咨询机构――品牌联盟(北京)咨询股份公司。作为一家新三板创新层企业和国家高新科技企业,品牌联盟以“央企品牌咨询专家”为定位,集中精力,帮助中央企业确定品牌定位、建立品牌管理制度、完善品牌架构、梳理品牌产品、树立品牌形象、提升品牌价值,目前已为中国石化、中国节能、中国有色、中国华电、中国交建(601800)、中信集团、中国航天等十余家央企的品牌建设提供了重要支撑。 以中国华电为例,品牌联盟深入贯彻关于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的重大部署,根据国资委“三个领军”“三个领先”“三个典范”的世界一流企业创建要求,以对标世界一流管理提升行动为核心,按照中国华电对标管理提升创建世界一流工作和深入推动"五三六战略"安排,做好2021年中国华电品牌建设规划。截止目前,品牌联盟已完成《中国华电集团有限公司一流品牌影响力创建专项方案》、《中国华电集团有限公司品牌管理办法》、《中国华电集团有限公司创建世界一流知名品牌评估标准》、《中国华电集团有限公司品牌体系与架构方案》、《中国华电集团有限公司2021年公关传播方案》,将持续为中国华电的品牌推进工作赋能助力。
1月7日,一汽夏利发布公告称,公司证券简称自1月8日起由“一汽夏利”变更为“中国铁物”,公司证券代码“000927”不变。而昨天,也是中国铁路物资股份有限公司(下称“中国铁物”)在深交所成功挂牌上市的首个交易日。至此,这也标志着中国铁物在摆脱债务困境后迎来“新生”。 中国企业联合会研究部研究员刘兴国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国有企业既在发展中取得了突出成就,也在发展中面临诸多问题,而所有问题的解决,其实最终都依赖于改革。总的来说,中国铁物的“重生”,应该说是多项改革综合作用的结果,也是深化国资国企改革取得成效的一个缩影。 为国企脱困提供样本经验 对于这家借壳上市的老牌国企来说,回看其四年来走过的偿债、上市路,“指导”作用的发挥功不可没。比如除了企业自身多措并举降杠杆减负债等自救行为外,国资委更是对其高度重视,多次调整企业领导班子,采取由中国诚通集团托管,成立中国铁物管理委员会,督促管委会同步推进内部业务改革和外部债务重组,指导企业加快风险资产处置、盘活存量资产等。 “经过几年艰苦努力,中国铁物集团终于从悬崖边‘走’了回来。”中国铁路物资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廖家生表示,在2019年提前偿还最后一笔私募债之后,债务问题基本得到解决。同时,公司经营状况持续向好。 国信证券高级研究员张立超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从近几年中国铁物的改革举措上看,一方面其通过实施内部业务重组、优化公司治理机制、破除体制机制障碍等措施,进一步强化了企业的经营管理效率;另一方面,其通过资本融资和资本运作改善资本结构,实现企业、银行、债券持有人等利益相关方合作共赢,服务实体经济发展。因此,从这一意义上讲中国铁物的“重生记”是成功的,它属于市场化债转股、稳妥降低企业杠杆率、综合施策改革脱困的成功案例,也为国有企业通过改革、改制、重组实现债务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成功范例。 值得关注的是,为进一步防范债券领域风险,近年来国资委多措并举全面推动企业开展降杠杆减负债防风险专项工作,包括对中央企业债券融资实行分类管理,重点防范债券违约风险,优化债券融资比例控制,保障债券期限的结构安全,成立央企信用保障基金等。 谈及去年7月份正式成立的央企信用保障基金,国务院国资委副主任袁野表示,通过设立央企信用保障基金,建立常态化、规范化、市场化央企债券兑付风险化解机制,有利于进一步巩固央企资金链,在非常时期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是主动作为、防范化解央企债券兑付风险的先手和实招,对于增强中央企业抗风险能力具有重要作用。同时,实现央企信用叠加和放大,进一步增强资本市场对央企的信心,支持中央企业在国内债券市场融资,降低融资成本,为中央企业带头实现恢复性增长,加快推进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提供有力支撑。 体现投资者保护方面的进步 从此次中国铁物的重组上市来看,不仅标志着圆满解决了债务危机,还化解了此前“一汽夏利”的退市风险。 在张立超看来,从资本市场角度来说,中国铁物的“重生”,实则也是对A股市场众多中小投资者的另类保护,是资本市场在保护中小投资者方面的进步体现。推动中国铁物优质资产通过重组实现上市,既能有效避免了这类企业因债务危机而面临退市的风险,也符合监管层提出的“要通过重组一批、重整一批、退市一批,拓宽多元化退出渠道”的根本要求。 结合近年来监管部门不断推进的提高上市公司质量,张立超称,打造一个融资功能完备、基础制度扎实、市场监管有效、投资者充分分享增长红利的资本市场,必须落脚于不断提升上市公司质量本身。所以,这对于日后的中国铁物而言,更应该坚持高质量发展标准,强化创新驱动发展导向,进一步提高经营效益、运营效率以及资本配置效率,围绕“两利四率”指标提升进行持续探索,从而更好地盘活存量、提质增效、行稳致远、转型发展。 需要注意的是,在去年底召开的中央企业负责人会议上,国资委再次强调,要进一步完善考核体系,突出对中央企业“两利四率”指标的考核,“两利”即净利润、利润总额,“四率”即营业收入利润率、资产负债率、研发投入强度、全员劳动生产率,以进一步提高经营效益和运营效率,补短板、强弱项、防风险、利长远,实现可持续健康发展。 刘兴国认为,国务院国资委已经形成的“两利四率”的考核指标体系,无疑突出强调了对央企资产负债率的高度重视,预计此举将有效引导央企负责人合理谋划企业投资、适度控制企业规模扩张,确保资产负债率处在合理、安全水平,以引导企业加快推进高质量发展。
昨天由国务院国资委产权管理局指导、北京市国资委主办、北京产权交易所承办的“2020年央企·京企混改项目联合推介会”在京举行。来自在京央企、北京市地方企业的83个混改项目在推介会上联袂登场,拟融资金额超过600亿元。其中,高新技术企业项目数量占比超过6成。 推介会现场,国电联合动力技术有限公司增资扩股项目、首约科技(北京)有限公司增资扩股项目、中国建筑装饰集团有限公司增资扩股项目、京能集团江苏盐城600兆瓦海上风电示范项目、中企云链(北京)金融信息服务有限公司增资扩股项目、北京汽车集团越野车有限公司增资扩股项目等6个项目分别进行路演推介。 记者注意到,本次推介会上高新技术企业云集,涵盖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信息技术等等,相关项目达到51个,在全部推介项目中占比超过60%。这些混改项目引入战略投资者的目标明确,对引战后的企业治理、资源协同等有明确方案,尤其注重改革的高匹配度、高认同感和高协同性。 主办方相关负责人还表示,在京央企和北京地方企业合作契合度高,双方推出的项目在产业类别、改革思路、未来发展方面高度契合,与北京市四个中心功能定位、构建高精尖经济结构高度符合,双方通过股权融合协同发展的前景广阔。 国务院国资委产权管理局局长贾立克在致辞时表示,央企混改已取得积极进展和显著成效。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央企实施混改项目4000多项,引入各类社会资本超1.5万亿元,混改企业户数占比较2012年底提高了近20个百分点,已超过70%。 市国资委主任张贵林表示,推介会将推动市管国有资本和其他各类资本的整合、加快推进混改项目落地,做强做优做大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共同促进首都经济高质量发展。 近年来,北京市国资委积极推进市管企业混改。据介绍,截至目前,共有3家一级企业完成整体上市,5家企业纳入国家混合所有制改革试点企业名单,10家一级企业主要资产已集中在上市公司,市管国有控股或第一大股东的上市公司已达69家,总市值超过1.5万亿,市管企业及各级子企业中混合所有制户数占比超过73%。 此外,超过80%的北京市管一级企业与央企开展股权合作,与100余户中关村园区企业实施混改。今年,100余家市管国有企业通过资本市场、产权市场实施混改,引入外部资本超过150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