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多次部署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和竞争力的有关工作。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对当前中国经济发展有什么意义?如何持续保障产业链供应链稳定?记者采访了中国人民大学校长刘伟。 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是畅通国民经济循环的基础,是应对危机和长期发展的需要 记者:为什么把“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纳入“六保”任务中,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对当前中国经济发展有什么意义? 刘伟: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是在疫情防控常态化前提下,坚持稳中求进、抓实经济社会发展各项工作的主要着力点。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是“六保”任务重要组成部分。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就是保障产业链供应链畅通运转。从纵向看,要保障生产、分配、流通、消费等各环节畅通;从横向看,要保障产业间、地区间、供给和需求间的畅通。 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是应对危机挑战必须树立的底线思维。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必须强化底线思维。经济运行的底线就是产业链供应链不断链,国民经济循环不停顿。 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是中国经济转向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2019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接近100万亿元,人均GDP突破1万美元。但同时也面临“三期叠加”影响持续深化、经济增速放缓、新冠肺炎疫情冲击等问题。必须贯彻新发展理念,实现从高速度增长向高质量发展的转变。高质量发展要求从依靠要素投入量扩大为主转变为依靠效率为主,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畅通正是提升生产效率的必然要求。 因此,无论是应对危机还是长期发展,都必须保持产业链供应链稳定。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以畅通国民经济循环为主构建新发展格局。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正是畅通国民经济循环的基础,是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基础。它并不是一个孤立的技术问题,而是重塑我国经济发展优势不可或缺的一环。 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中国有“天时地利人和”的优势 记者:目前我国产业链供应链协同复工复产情况良好。巩固扩大这一成果我们有哪些优势? 刘伟:全国抗疫斗争取得重大战略成果,经济发展呈现稳定转好态势,在疫情防控和经济恢复上都走在世界前列。这说明中国产业链供应链有很强的韧性,中国经济能更多立足国内市场循环起来。我们有充分的理由相信,中国能够持续保持产业链供应链稳定,促进国民经济循环畅通。 信心来自“天时”——中国经济仍处在发展的“青年期”,体格壮,扛摔打。 一方面我国正处于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快速深入发展阶段,去年底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已突破60%,农业劳动力就业比重从改革开放初期的70%以上降至目前的30%以下,以现代信息技术支持的现代服务业显著增长。 另一方面,我国仍然是一个发展中国家,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和潜力。我们定下目标,到21世纪中叶实现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这些都说明,中国经济仍处在抗击打能力较强的“青年期”。 信心来自“地利”——中国经济是一片大海,空间大,易腾挪。 看内需,2019年,国内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为55万亿元,全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超过41万亿元。看潜力,中国幅员辽阔,地区和城乡发展情况差异较大,这是短板也是潜力所在。东部发展速度缓下来,中西部发展速度赶上来,持续增长的后劲强、周期长。地域广,腾挪空间也大。疫情防控期间,我国有1000多个县城没有发生过疫情,这对我国产业链供应链和经济秩序的恢复起到了不小的作用。 中国经济是大国经济,具备“两个80%”特征:80%的劳动力、资金、原材料、能源等生产要素由国内供应;80%的产出在国内市场销售。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中国经济是一片大海,而不是一个小池塘。”“狂风骤雨可以掀翻小池塘,但不能掀翻大海。”2008年以来,国内需求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有7年超过100%,中国有能力实现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 信心来自“人和”——中国基本经济制度具有很强的优越性,逆周期、抵御危机能力强。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把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市场配置资源的有效性结合在一起。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中,中国通过宏观调控、立足扩大内需,率先走出阴影,并对世界做出人民币不贬值的庄严承诺。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时,中国经济仍保持9.6%的强劲增速,2010年增速更是突破了两位数。这都说明中国的基本经济制度能够有效统筹政府和市场“两只手”,有很强的抵御危机、逆周期调节能力。 依靠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推动产业链供应链稳中有进 记者:当前世界经济不稳定性上升,我国发展任务艰巨,今后要如何在保持产业链供应链稳定的同时提升其竞争力? 刘伟:在当前情况下,产业链供应链发展“不进则退”。稳链固链,同时还要强链延链,推动结构升级。而实现产业链供应链发展稳中有进,必须依靠创新。 依靠科技创新,加快突破关键领域核心技术。只有在关键领域不被“卡脖子”,才能建立不受制于人的产业链供应链,畅通国内大循环。 依靠制度创新,加快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要形成竞争有序、统一开放的市场,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要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同时不断扩大开放、提高开放水平。 中国经济总量占世界经济比重已超16%,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约30%。疫情防控期间,我国对维护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稳定做出了积极贡献。我们要通过创新,保持产业链供应链稳定的同时,向高端迈进,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提供强劲支撑。(本报记者 赵展慧) 《 人民日报 》( 2020年09月27日 02 版)
八部门联合发布意见 央行网站9月22日消息,中国人民银行、工业和信息化部、司法部、商务部、国资委、市场监管总局、银保监会、外汇局近日联合发布《关于规范发展供应链金融 支持供应链产业链稳定循环和优化升级的意见》。接近监管层的人士表示,监管部门后续将出台配套操作细则,但操作细则会涉及到风险防范问题,因此需要一定时间论证,会成熟一个推出一个。 配套细则成熟一个推出一个 接近监管层人士表示,当前供应链、产业链的畅通循环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尤其是“双循环”发展新格局和“现代流通体系”与供应链金融的契合度很高。比如,“现代流通体系”不仅要求货物流通顺畅,也要求和货物流通相对应的资金流保持顺畅,否则很容易在经济循环中形成堵点。 “供应链金融可以通过产业链整体切入,利用核心企业的信用为中小企业提供资金,打通中小企业融资的堵点。”该人士称。 接近监管层人士表示,此次《意见》具有多方面意义,包括支持构建供应链金融体系、稳定产业链和供应链、更好服务中小微企业融资,以及提升金融服务的线上化和数字化水平。后续央行将和相关部门出台配套操作细则,但操作细则会涉及到风险防范的问题,因此需要一定时间论证,后续会成熟一个推出一个。 中国民生银行行长郑万春表示,《意见》的发布,将有力促进供应链金融发挥独到的功能和作用,更好服务中小微企业融资,精准滴灌;提高供应链整体运营效率和运转能力,促进供应链产业链完整稳定;促进经济良性循环和优化布局,支持实体经济提质增效。 服务供应链产业链完整稳定 《意见》指出,供应链金融是指从供应链产业链整体出发,运用金融科技手段,整合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等信息,在真实交易背景下,构建供应链中占主导地位的核心企业与上下游企业一体化的金融供给体系和风险评估体系,提供系统性的金融解决方案,以快速响应产业链上企业的结算、融资、财务管理等综合需求,降低企业成本,提升产业链各方价值。 郑万春认为,《意见》对供应链金融进行正本清源,有利于规范市场上以供应链金融名义开展的各类业务、各类平台,有利于供应链金融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有利于促进真正的供应链金融创新。 《意见》强调,供应链金融应以服务供应链产业链完整稳定为出发点和宗旨,顺应产业组织形态的变化,加快创新和规范发展,推动产业链修复重构和优化升级,加大对国家战略布局及关键领域的支持力度,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促进经济结构调整。 加强核心企业信用风险防控 防范供应链金融风险是供应链金融发展过程中的重中之重。《意见》指出,加强核心企业信用风险防控。金融机构应根据核心企业及供应链整体状况,建立基于核心企业贷款、债券、应付账款等一揽子风险识别和防控机制,充分利用现有平台,加强对核心企业应付账款的风险识别和风险防控。对于由核心企业承担最终偿付责任的供应链融资业务,遵守大额风险暴露的相关监管要求。 《意见》强调,严格防控虚假交易和重复融资风险。银行等金融机构对供应链融资要严格交易真实性审核,警惕虚增、虚构应收账款、存货及重复抵押质押行为。对以应收账款为底层资产的资产证券化、资产管理产品,承销商及资产管理人应切实履行尽职调查及必要的风控程序,强化对信息披露和投资者适当性的要求。 在金融科技应用方面,《意见》明确,防范金融科技应用风险。供应链金融各参与方应合理运用区块链、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持续加强供应链金融服务平台、信息系统等的安全保障、运行监控与应急处置能力,切实防范信息安全、网络安全等风险。(彭扬)
近日,中国人民银行、工业和信息化部、司法部等八部委联合发布了《关于规范发展供应链金融 支持供应链产业链稳定循环和优化升级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站在从业者的角度,这个意见有哪些关键点?供应链金融将如何发展?且看本文细细道来。产业链和金融加速融合《意见》中指出,要提升产业链整体金融服务水平;推动金融机构、核心企业、政府部门、第三方专业机构等各方加强信息共享,依托核心企业构建上下游一体化、数字化、智能化的信息系统、信用评估和风险管理体系,动态把握中小微企业的经营状况,建立金融机构与实体企业之间更加稳定紧密的关系;鼓励银行等金融机构为产业链提供结算、融资和财务管理等系统化的综合解决方案,提高金融服务的整体性和协同性。点评:这条意见鼓励金融机构和产业链融合,联手打造产业链金融,但是难度不小。这条有两点值得注意:一是要打造一个一体化的、数字化的、可用于信息传递、信用评估和风险管理的整体系统,这点难度很大,很多产业链根本不具备做这个系统的人才、数据和科技基础,好多耳熟能详的产业链,连分销商的数据掌握维度都很少,所以产业链数字化转型需要尽早进行;二是要鼓励金融机构为产业链实体企业提供综合解决方案,这对于金融机构难度也较大,实体企业分布在全国,开户、尽调等方面都有较大难度,现在企业开户检查的严格程度超过以往,在企业开户严监管的前提下,做企业的综合解决方案,是不容易的。支持核心企业定向用途的债券融资《意见》提出,要加大对核心企业的支持力度;在有效控制风险的前提下,综合运用信贷、债券等工具,支持核心企业提高融资能力和流动性管理水平,畅通和稳定上下游产业链条;支持核心企业发行债券融资支付上下游企业账款,发挥核心企业对产业链的资金支持作用;对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贸易高质量发展等国家战略及关键领域的核心企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债券管理部门可建立绿色通道,及时响应融资需求。点评:核心企业对于产业链的健康发展至关重要。这条规定对于属于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贸易高质量发展等领域的核心企业是利好。这些领域的核心企业,可以通过信贷和债券两条腿走路融资,稳定产业链资金流。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债券融资要用来支付上下游企业账款,这个未来监管将重点关注,重点检查债券融资用途。先进制造业有数控机床、轨道交通、海洋工程装备、航天装备、航空装备、生物制造、微纳制造等产业。现代服务业有个人消费服务、通信服务、信息服务、金融、物流、公共卫生、教育等产业。贸易高质量发展包含高端服务外包、文化、数字服务、中医药服务等产业。打击无经营许可的供应链助贷《意见》要求,要加强供应链金融业务监管;开展供应链金融业务应严格遵守国家宏观调控和产业政策,不得以各种供应链金融产品规避国家宏观调控要求;各类保理公司、小额贷款公司、财务公司开展供应链金融业务的,应严格遵守业务范围,加强对业务合规性和风险的管理,不得无牌或超出牌照载明的业务范围开展金融业务;各类第三方供应链平台公司不得以供应链金融的名义变相开展金融业务,不得以供应链金融的名义向中小微企业收取质价不符的服务费用。点评:这条对于第三方平台模式的供应链公司有较大影响。现在供应链金融有一种第三方平台模式,在这种模式下,第三方平台公司不掌握核心企业的产业链,也没有金融牌照不掌握资金,但是他号称掌握供应链的数据,做产业和资金的撮合业务,是一种TO B形式的助贷。未来第三方供应链平台这种助贷模式将受到监管的重点关注。保险入局,能让供应链金融更安全《意见》要求,要增强对供应链金融的风险保障支持;保险机构应积极嵌入供应链环节,增加营业中断险、仓单财产保险等供应链保险产品供给,提供抵押质押、纯信用等多种形式的保证保险业务,扩大承保覆盖面,做好供应链保险理赔服务,提高理赔效率。点评:这条是鼓励保证保险在供应链金融中的应用。作为为企业增信的重要手段,保险机构将分摊供应链金融的风险。实际上,在消费贷款领域,履约保证保险已经做的比较多了,受消费者诟病也比较多。那么多履约保证保险,有没有做风险调查?消费者违约,就该保险公司替消费者赔付金融机构?所以,在B端,信用保险真不能走过场,还是要真实履行好和金融机构并行的独立风险调查的职责,必须构建保险生态对于企业主体的信用履约约束,让企业主体不敢随便违约,让合作的金融机构敢贷愿贷。小微企业应收账款确权平台将加快建设《意见》要求提高中小微企业应收账款融资效率;鼓励核心企业通过应收账款融资服务平台进行确权,为中小微企业应收账款融资提供便利,降低中小微企业成本;银行等金融机构应积极与应收账款融资服务平台对接,减少应收账款确权的时间和成本,支持中小微企业高效融资。点评:确权是个很悠久、很复杂的话题。大型企业有的时候不想确权,因为确权要核查每笔应收账款对应的销售合同、出库单、运输单、验收单、回款单以及相关审批记录、明确应收账款金额,大型企业会觉得增加了自身业务运行的复杂度和成本。尤其是一些具有很强优势的国有大型企业,很多中小企业都是跪着求他们做业务的,根本不具备要求国有大型企业确权的资格。现在国有企业且AA+级别以上,一些银行是免确权的,但是其他主体就没那么好运气了,必须获得差异性可控的确权函。如果应收账款融资平台想提供这种确权的服务,还是要和核心企业的系统做充分的对接的,工作量不小。如果有很多核心企业需要对接,那么平台就需要做到高度的标准化以降低对接成本。这个确权关键点在于通过什么方式,可以降低核心企业确权的时间和成本,从而提升核心企业确权的积极性。现在有很多区块链应收账款流转平台,实际上这不是关键之处。关键之处在于,要打造一个由权威机构开办、公信度较高、能长期稳定运营的供应链交易信息电子化平台,通过提供工具或者SDK的方式,通过不增加企业负担的方式,帮助核心企业(比如那些国有特大型企业)的产业链应收、应付信息和明细数字化,最好在发生真实交易的时候,就自动化将一些单据全部电子化和上传。互联网和产业链融合才能实现融资线上化《意见》要求,探索提升供应链融资结算线上化和数字化水平;在供应链交易信息清晰可视、现金流和风险可控的条件下,银行可通过供应链上游企业融资试点的方式,开展线上贷前、贷中、贷后“三查”;支持探索使用电子签章在线签署合同,进行身份认证核查、远程视频签约验证;支持银行间电子认证互通互认。点评:监管提出了一个很高的要求。供应链融资结算线上化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如果核心企业的产业链数字化程度较低,金融机构做融资线上化还是有困难的。本文认为,供应链的信息化、数字化以及和实际生产流程的合一,是未来数年产业链迫切要做的事情。未来有可能会出现一种趋势,具有较强数字化基因的互联网企业将加速和线下产业链的融合,一方面增加互联网服务的内涵,另一方面提升产业链运行的效率。苏宁零售云、美团、滴滴、美菜网都是这个线上和线下融合的典范,这将催生产业互联网。未来的“三查”线上化,也将提升金融机构对于远程KYC、线上自动化尽调报告、线上审批、线上风险预警等金融科技的需求。结尾供应链金融是产业链特征最深的金融生态,一些重大问题至今都解决不了,比如账实相符、核心企业信用传递、确权、风险预警评估等,还处于1.0发展阶段。而且,因为成本因素,科技融合生产流的应用还处于非常皮毛的水平。供应链金融的发展绝不仅是金融机构的事情,开发应收账款产品、货物质押产品并不是关键的,产业链规范化、数字化才是最重要的。《意见》的出台将推动金融机构和产业链的深度融合,产业链互联网化浪潮出现,供应链助贷行业将面临调整。
三季度即将过去,来自各方面的进展显示,中国制造业经受住了疫情的考验,也为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稳定作出了贡献。而随着相关工作的落实,中国制造业持续高质量发展面临更大的机遇。 多项数据佐证中国制造业复苏 8月,中国外贸出口1.65万亿元,增长11.6%。出口增长的背后,是中国制造的迅速复苏。 赛迪智库工业经济研究所工业发展研究室主任韩建飞表示,在疫情严重冲击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的背景下,中国率先实现复工复产。8月中国出口增速大幅回升,体现出中国制造作为“世界工厂”的强大韧性。 目前,中国制造正加大马力运转。8月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为51.0%。其中,新订单指数为52.0%,连续4个月回升,表明制造业市场需求持续恢复。 高科技领域的数据也明显好转。7月,规模以上电子信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1.8%,增速同比增长5.7个百分点;规模以上电子信息制造业出口交货值同比增长10.7%,比去年同期加快7.4个百分点。 据赛迪智库电子信息产业研究所所长温晓君介绍,我国电子信息产业有大量的中小型企业,这类企业的现金流压力仍较大。随着产业链条协同复工复产,被疫情抑制的需求将继续释放。 工信部将进一步提高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 4月,工信部、商务部等8个部门要求排查供应链风险点,厘清供应链关键节点、重要设施、主要一二级供应商的情况及地域分布。 7月,为保持工业通信业产业链供应链稳定畅通,工信部面向社会公开征集意见,深入查找和解决企业、行业面临的困难和风险。 工信部副部长辛国斌近日要求,下半年,要把提高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和竞争力作为重中之重,着力补短板、锻长板,提升产业基础化、产业链现代化水平,筑牢制造强国的根基和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底盘。 中国制造面临三大机遇 随着相关工作的落实,中国制造业将持续推进高质量发展。 工信部装备工业司原司长张相木近日表示,中国制造正面临着三方面的机遇: 一是世界范围内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技术、新材料技术等交叉融合,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动能逐渐释放,为我国制造业发展开辟了新天地。 二是国内需求不断升级,超大规模的市场优势和内需潜力为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创造大量应用场景,为我国制造业创新发展增添新的动力。 三是我国经济长期向好、产业体系完备、物质基础雄厚、人力资源丰厚、社会大局稳定,继续发展具有多方面的基础和条件。同时,我国制度优势显著,将在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
物流行业在近期迎来多重政策利好。 9月9日,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八次会议强调要统筹推进现代流通体系建设。会议指出,要建设现代综合运输体系,形成统一开放的交通运输市场,优化完善综合运输通道布局,加强高铁货运和国际航空货运能力建设,加快形成内外联通、安全高效的物流网络。 日前,发改委、工信部等13个部门联合印发《推动物流业制造业深度融合创新发展实施方案》(简称《实施方案》),聚焦大宗商品物流、生产物流、消费物流、绿色物流、国际物流、应急物流6个重点领域综合施策,并对促进物流业、制造业深度融合创新发展做出全方位安排。 《实施方案》明确,到2025年,物流业在促进实体经济降本增效、供应链协同、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等方面作用显著增强。探索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物流业制造业融合发展模式,制造业供应链协同发展水平大幅提升;培育形成一批物流业制造业融合发展标杆企业,引领带动物流业制造业融合水平显著提升;初步建立制造业物流成本核算统计体系,对制造业物流成本水平变化的评估监测更加及时准确。 上述政策引发了市场对物流行业的新一轮热议。9月10日,华道研究院执行院长王志球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政策轮番出台,表明国家对物流行业的发展非常重视,无论是促进物流业、制造业深度融合,还是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制度标准规范,都有助于进一步提升整个物流行业的效率:“随着行业进一步发展,行业整合也会进一步加速,龙头企业的竞争优势会进一步凸显。” 相关政策密集出台也受到了业内企业的欢迎。东方嘉盛董秘李旭阳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政策利好密集出台,毫无疑问将大幅提升物流行业运营效率,加快物流行业数字化进程,伴随着国内大循环为主、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到来,客户对一体化供应链综合解决方案、供应链服务数字化转型的需求将持续增长:“从长远来看,随着公司在跨境电商、医疗健康、民生消费上的深入布局,我们未来的营收结构、运营效率、毛利率等也将持续改善。” 资料显示,东方嘉盛深耕供应链服务行业近20载,是国内领先的一体化供应链服务商,也是商务部授予的“国家供应链创新与应用试点示范企业”。近年来,公司致力于利用数字技术提升传统的线性供应链服务,给各类企业提供从供应链整体方案设计、智能采购、智能通关、智能仓储、智能物流、智能分销等供应链综合流程,并深度应用于公司长期重点服务的ICT产业、食品产业、医疗健康产业、跨境电商产业等。 深圳市正睿华道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投资总监梁纯杰认为,在全球疫情持续的大环境下,仓储物流行业的地位得到进一步巩固,加上政策的持续利好,后续可以预期行业会继续稳健发展,特别是在重点城市拥有仓库的公司可能会受益明显。 在近期的业绩说明会上,东方嘉盛也曾向投资者透露称,公司目前按国际高标准要求搭建的仓库共三个,分别位于深圳福田保税区、上海洋山、深圳龙岗(在建),总建筑面积约7.6万平方米。 其中,深圳福田保税区仓库长期为国际消费电子行业龙头企业提供核心电子元器件仓储及供应链服务,在核心电子元器件的供应链服务领域具备显著的核心竞争优势;上海洋山自贸区自有仓库已建设了冷链物流配送中心,未来将会结合政策及市场需求,加强与国内主要零售平台合作,持续深化公司在全国的冷链物流配送领域的布局;龙岗智慧仓正计划搭建跨境电商智慧服务平台,基于市场需求为跨境电商客户提供数字化供应链解决方案,为公司深入拓展数字化供应链业务,顺应产业发展趋势,提升综合服务能力奠定基础。 东方嘉盛进一步表示:“未来公司会随着业务需要继续完善关键物流区域仓储网点布局,特别是自有仓库的持有比例,加大核心资源的控制力,增强物流交付能力,致力于为客户设计并提供高标准的供应链整体解决方案。”
新冠疫情全球蔓延,国内外经济活动备受冲击,作为连通社会经济运行的基石,供应链服务在推动国内疫情防控、社会经济恢复中发挥着关键作用,行业影响力日益提升。 日前,在东方嘉盛举行的2020年半年报网上业绩说明会上,东方嘉盛董事长兼总经理孙卫平表示:“公司上半年营业收入受疫情影响有所下滑,但得益于营收结构的优化,净利润实现了逆势增长。”他还表示,随着客户对综合供应链解决方案及供应链数字化转型需求的持续增长,公司的营收结构及毛利率未来还将持续改善。 上半年公司归母净利润逆势增长22.45% 中报显示,东方嘉盛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29.20亿元,较去年同期的60.45亿元下跌51.69%;实现归母净利润9912.25万元,相比去年同期的8094.97万元上涨22.45%。 针对上半年公司业绩表现,孙卫平介绍,营收之所以下滑,主要原因是部分客户由原有的分销执行服务切换为综合供应链管理服务,导致营业收入的确认从原来按产品销售确认收入,转变为按收取服务费用确认收入。剔除这种模式切换的影响,若按原贸易模式模拟2020年中报,营业收入预计为48.90亿元,仅较2019同期下降19.11%,这部分下滑主要是受新冠疫情影响。 孙卫平介绍,上半年净利润和毛利润有所增长,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公司持续优化毛利率较高的综合供应链管理服务,该板块营业收入录得可观增长,报告期内实现营业收入2.48亿元,同比增长35.52%,该板块毛利率较上年同期亦录得较大增长;另一方面,报告期内公司新增电子报关系统服务板块,该板块为软件服务类,毛利率超过90%,进一步带动公司整体毛利率上升。 “整体而言,综合供应链管理业务及新增软件服务的营业收入增长,带动了公司营收结构的优化升级。”孙卫平进一步表示,“伴随着国内大循环为主、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到来,客户对综合供应链解决方案及供应链数字化转型的需求将持续增长,公司的营收结构及毛利率也将持续改善。” 致力于成为数字化供应链服务领先者 作为国内领先的数字化供应链管理服务商,东方嘉盛未来战略发展方向是致力于成为数字经济时代的数字化供应链服务的领先者,将数字化供应链服务深度应用于公司长期重点专注的ICT产业、食品产业、医疗健康产业、跨境电商产业。 CFA深圳协会副理事长、盛势资本创始人魏其芳介绍,今年以来,新冠疫情和复杂的国际形势对传统外贸企业正常经营造成了一定威胁,跨境电商却以其独特的优势打破了限制,实现了成交额的逆势上扬。展望未来一段时间,供应链智能信息化将是行业长期投资热点。 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我国海关跨境电商监管平台进出口增长26.2%,其中出口增长28.7%,进口增长24.4%。 孙卫平表示,东方嘉盛将继续利用好跨境电商企业对企业等相关政策东风,加大对重要试点城市的仓库布局,持续提升一体化供应链服务在跨境电商领域的客户体验。 资料显示,东方嘉盛创立于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城市深圳,目前在粤港澳大湾区多个区域有深入布局。 “粤港澳大湾区一直是公司业绩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几年营业收入占比持续增长,2020年上半年达30%。”东方嘉盛董事会秘书李旭阳在业绩说明会上表示。 魏其芳认为,粤港澳大湾区属于国家战略,其运输与物流业发展旨在对标世界一流湾区,大湾区自古以来便是跨境贸易的重要窗口,有着发展现代供应链得天独厚的产业土壤;将为供应链管理行业带来更多市场机会,迎来新一轮的升级与发展。 针对公司仓储物流的建设情况,李旭阳称,公司自有仓库均按国际高标准要求搭建,致力于为客户设计并提供高标准的供应链整体解决方案。公司目前共有三个自有仓库,分别位于深圳福田保税区、深圳龙岗布吉、上海洋山,总建筑面积约7.6万平方米。“其中,福保仓长期为国际消费电子行业龙头企业提供核心电子元器件仓储及供应链服务,在核心电子元器件的供应链服务领域具备显著的核心竞争优势。”他说。 资产负债率低于行业均值 2020年中报显示,东方嘉盛资产负债率为86.27%,资产负债率成为多位投资者共同关注的话题。在魏其芳看来,供应链服务行业普遍存在负债率高的现象,是行业特点及商业模式决定的。公开资料显示,截至2020年6月末,公司一般借款余额仅为2.18亿元,剔除业务模式影响后的合并财务报表的资产负债率仅为33.62%,在整个行业来看低于行业均值。 与此同时,李旭阳介绍,公司部分客户具有广泛的国际化布局,业务进出口资金需求往往具有高频、大额的特征。涉及进出口业务,公司作为供应链管理企业在为客户提供供应链管理服务的同时,亦会向客户提供资金管理服务。因此,部分业务采用跨境资金管理(如境内存款的同时进行与存款匹配的境外贷款)的方式进行跨境支付,从而导致公司账面同时存在高额的短期借款与货币资金。此种业务模式下的境外短期借款的金额、期限均与境内货币资金存款相匹配,且付汇方式锁定了外汇汇率,没有汇率风险敞口,因此不会对公司资产结构、偿债能力造成额外压力。 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6月末,公司短期借款余额为99.41亿元,其中支付资金管理活动的质押借款余额97.23亿元。李旭阳介绍,该部分短期借款为上述商业模式下的跨境资金境外贷款,与境内货币资金一一匹配,因此不会对公司偿债造成压力。 针对投资者关心的在经济不确定因素大的情况下如何控制财务风险,李旭阳表示,未来公司管理层将保持应有的风险管理意识,在业务管理、资金管理、投资管理上量力而行,严格风险评估,维护全体股东的长期利益。
9月7日晚,复星医药宣布,公司已与国药控股股份有限公司签署关于BioNTechmRNA疫苗的物流战略合作协议,共同推进疫苗商业化及供应链服务。 根据协议,双方将共同建立疫苗冷链体系,包括疫苗的储运和配送,以整体提升疫苗供应链服务;将共同促进和完善疫苗使用应急保障机制;以及将共同提升疫苗等紧急物资的战略储备和配送能力。 在现场,复星医药总裁兼CEO吴以芳与国药控股总裁刘勇代表双方签约。未来,双方将积极发挥各自优势,在疫苗的商业化、物流与供应链建设等方面加强联动、协同发展。 2020年3月,复星医药联手德国BioNTech启动新冠疫苗的战略合作。复星医药获BioNTech授权在中国大陆及港澳台地区内临床试验、上市申请和商业化基于其专有的mRNA技术平台研发的、针对新冠病毒的疫苗产品。目前,该款疫苗已在中国进入1期临床试验。